材料的磨损与接触疲劳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2509355 上传时间:2024-08-2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59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材料的磨损与接触疲劳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材料的磨损与接触疲劳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材料的磨损与接触疲劳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八章 材料的磨损和接触疲劳,8.1,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8.2,磨损机制及提高磨损抗力的因素,8.4,接触疲劳,8.5,非金属材料的磨损性能,第八章 材料的磨损和接触疲劳8.1 摩擦与磨损的基本概念,相互接触的机械部件之间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必然出现摩擦,产生发热和磨损。这不仅降低电力的利用效率,长期的磨损还将导致机械部件的精度下降,甚至报废。大约,80%,的机件失效是磨损引起的。,因此,研究磨损规律,提高机件的耐磨性,对节约能源、减少材料消耗、延长机件寿命具有重要意义。,本章重点讨论机件中常见的磨损形式,介绍其机理和影响磨损速率的因素,并从材料学角度研究控制磨损的途径。,前 言,相互接触的机械部件之间在相对运动的过程中必然出现摩擦,产生发,8.1,摩擦与磨损,一、摩擦及类型:,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或物体与介质之间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相对运动,或者具有相对运动的趋势时,在接触表面上所产生的阻碍作用。,摩擦,静摩擦,动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根据润滑状态分:液体摩擦、半液体摩擦、境界摩擦、干摩擦,8.1 摩擦与磨损一、摩擦及类型:摩擦: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或,二、磨损及类型,磨损:当两个物体沿接触表面作相对运动时发生摩擦,引起物体表面层的物理、化学、机械性能的变化,并因此出现几何形状、尺寸及物体质量的变化过程。,摩擦是磨损的原因,磨损是摩擦的必然结果。,磨损的影响因素:,摩擦副材料、润滑条件、加载方式和大小、相对运动性(方式和速度)以及工作温度。,二、磨损及类型磨损:当两个物体沿接触表面作相对运动时发生摩擦,磨损的类型,(,按照磨损的破坏机制来分):,氧化磨损;黏着磨损,(,咬合磨损、热磨损);磨粒磨损;微动磨损;表面疲劳磨损,(,接触疲劳,),。,磨损类型并非固定不变,在不同的外部条件和材料具有不同特性情况下,损伤机制会由一种损伤机制变成另一种损伤机制。,磨损的类型(按照磨损的破坏机制来分):,磨损形式随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变化,磨损形式随滑动速度和载荷的变化,三、耐磨性,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力学性能指标,用磨损量来表示。,(1),跑合阶段 :磨损速率不断减小。,(3),剧烈磨损阶段 :磨损重新加剧,机件快速失效。,(2),稳定磨损阶段:材料的耐磨性能由该段经历的时间、磨损速率或磨损量来评定。大多数工件均在此阶段服役,磨合得越好,该段磨损速率就越低。,磨损曲线(磨损量时间曲线):,三、耐磨性耐磨性是材料抵抗磨损的力学性能指标,用磨损量来表示,磨损量可以有几种表示方法:,(,1,)线磨损量,即机件摩擦表面的法线方向的尺寸减少量。,(,2,)体积磨损或质量磨损,即机件体积或质量的损失量。,耐磨性也可由磨损量倒数来表示;,也可由相对耐磨性,表示:,磨损量可以有几种表示方法:(1)线磨损量(2)体积磨损或质量,一、氧化磨损,大气中的机件表面总有一层氧的吸附层,当摩擦副作相对运动时,由于表面凹凸不平,在凸起部位单位压力很大,导致产生塑性变形。塑性变形加速了氧向金属内部扩散,从而形成了氧化膜。,氧化腐蚀过程:由于形成的氧化膜强度低,在摩擦副继续作相对运动时,氧化膜被摩擦副一方的凸起所剥落,裸露出新表面,发生氧化,随后又再被磨去。,如此,氧化膜形成又除去,机件表面逐渐被磨损。,氧化磨损具有最小的磨损速率,生产上可以允许该磨损的存在。,8.2,磨损机制及提高磨损抗力的因素,一、氧化磨损大气中的机件表面总有一层氧的吸附层,当摩擦副作相,二、咬合磨损(黏着磨损、粘着磨损),其过程,:,粘着剪断转移再粘着,定义:只发生,在滑动摩擦条件下,零件表面缺乏润滑和无氧化膜,摩擦副相对滑动速度较小(钢小于,1m/s,),而单位法向载荷很大,以致接触应力超过实际接触点处屈服强度而产生的一种磨损。,咬合磨损的速率较大。,二、咬合磨损(黏着磨损、粘着磨损)其过程:定义:只发生在滑动,减轻咬合磨损的主要措施:,(1),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基本原则是配对材料的粘着倾向应比较小,如选用互溶性小的材料配对,表面易形成化合物的材料、金属与非金属等配对。,(2),降低表面粗糙度,增加真实接触面积,减少凸起接触点处所受压力。,(3),设计时摩擦副一方承受的压强不超过所选材料硬度的,1/3,。,(4),表面化学热处理改变材料表面状态,如进行渗碳、磷化、氮碳共渗处理等。,减轻咬合磨损的主要措施:(1) 摩擦副配对材料的选择,三、磨粒磨损,又称,磨料磨损,或,研磨磨损,,是指滑动摩擦时,当摩擦副一方表面存在坚硬的细微突起,或者在接触面之间存在着硬质粒子时所产生的一种磨损。,主要特征,:,摩擦面上有明显梨沟,三、磨粒磨损 又称磨料磨损或研磨磨损,是指滑动摩擦时,,(1),若是低应力磨粒磨损,则应设法提高表面硬度;,(2),若遇重载荷,甚至大冲击载荷下磨损,则基体材料组织最好是高硬度、良好韧性的贝氏体;,(3),就合金钢而言,控制和改变碳化物数量、分布、形态对提高抗磨粒磨损能力起着决定性影响;,(4),对于经渗碳、碳氮共渗等提高表面硬度的机件,应经常对机件、润滑油进行防尘、过滤;,(5),确定材料硬度时,应以,Hm,1.3 Ha(Hm,为摩擦副材料硬度,,Ha,为磨粒硬度,),为依据。,减轻磨粒磨损的主要措施:,(1) 若是低应力磨粒磨损,则应设法提高表面硬度;减轻磨粒磨,8.4,接触疲劳,接触疲劳的宏观形态特征,:,接触面出现许多深浅不均匀的针状或点状凹坑或较大面积的表面压碎。,一、定义,:,对于轴承和齿轮机件,在表面交变接触压应力长期作用下,接触表面局部区域产生小片或小块状金属剥落,导致机件疲劳损伤的现象。,又称,疲劳磨损、麻点、点蚀,。,8.4 接触疲劳接触疲劳的宏观形态特征:接触面出现许多深浅,接触疲劳过程:裂纹的成核(所占时间长)裂纹扩展,接触疲劳裂纹的形成由反复塑性变形所致,裂纹的不断扩展,导致材料的表层剥落。,根据剥落坑外形特征,接触疲劳失效可分为:麻点剥落、浅层剥落和硬化层剥落。,二、接触疲劳的类型,接触疲劳过程:裂纹的成核(所占时间长)裂纹扩展二、接触疲劳,剥落深度在,0.2mm,以下的小块剥落称为点蚀,点蚀外观为针状或点状凹坑,截面呈不对称,V,形。,(1),麻点剥落(点蚀),麻点剥落形成过程示意图,(a),初始裂纹形成;,(b),初始裂纹扩展;,(c),二次裂纹形成;,(d),二次裂纹扩展;,(e),形成磨屑;,(f),锯齿形表面,剥落深度在0.2mm 以下的小块剥落称为点蚀,点蚀外观为针状,剥落深度为,0.2-0.4mm,,剥块底部大致和表面平行,而且侧面的一侧与表面成锐角,另一侧与表面垂直。,浅层剥落裂纹产生于亚表层,在纯滚动或摩擦力很小的情况下,亚表层承受更大的切应力,产生塑性变形,出现位错和空位,并逐步发展形成裂纹。裂纹沿与表面平行的方向扩展,在应力集中处(夹杂物)产生二次裂纹,沿与表面成锐角的方向扩展至表面,在另一端形成悬臂梁,在反复弯曲作用下发生弯断,从而形成浅层剥落。,(2),浅层剥落,剥落深度为0.2-0.4mm,剥块底部大致和表面平行,而且侧,剥落坑深度大于,0.4mm,,剥块大。,初始裂纹一般发生在机件表面硬化层的过渡区,裂纹形成后先沿平行于表面扩展,然后沿过渡区扩展,而后垂直于表面扩展,最终造成大块剥落。,(3),硬化层(深层)剥落,剥落坑深度大于0.4mm,剥块大。 (3)硬化层(深层),三、影响接触疲劳抗力的因素,1,、内部因素,(,1,)冶金质量,非金属夹杂物如氧化物、硅酸盐降低接触疲劳寿命。采用电渣重溶、真空冶炼等可以降低非金属夹杂物。,(,2,)热处理和组织结构,热处理主要提高强度和硬度,材料的抗拉强度越高,其变形与断裂抗力越大,所以接触疲劳寿命大。,(,3,)表面硬度和心部硬度,在一定硬度范围内,接触疲劳强度随硬度升高而增大,但是如果表面硬度太大,在表面层下的硬度梯度过大,则容易在过渡区产生深层剥落。,(,4,)残余应力,在渗碳层中的一定范围内存在残余压应力,可以提高接触疲劳寿命。,三、影响接触疲劳抗力的因素1、内部因素,(,1,)表面粗糙度和接触精度,降低表面缺陷和粗糙度,提高接触精度,可以有效提高接触疲劳寿命。,(,2,)硬度匹配,如减速器中小齿轮与大齿轮的硬度比保持在,1.41.7,的匹配关系,可提高接触疲劳寿命。,(,3,)润滑,良好的润滑和装配质量等可以提高接触疲劳寿命。,2,、外部因素,(1)表面粗糙度和接触精度2、外部因素,8.5,非金属材料的磨损性能,(,1,) 陶瓷材料,陶瓷材料的耐磨性远高于金属,而且在高温、腐蚀环境下更显示出其独特的优越性。,陶瓷的摩擦磨损行为对表面状态极为敏感;,陶瓷材料的抗冲蚀性能不仅与组分纯度有关,而且与制备工艺有关。抗冲蚀磨损下选择高密度、高纯度陶瓷。,8.5 非金属材料的磨损性能(1) 陶瓷材料,(,2,)聚合物,聚合物对磨粒具有良好适应性;,聚合物与金属配对的摩擦副优于金属和金属配对;,大多数液体对聚合物具有润滑减摩作用。,(2)聚合物,本章重点内容,1,、,磨损曲线三个阶段,2,、各种,磨损的定义(特征),3,、,接触疲劳及其接触疲劳的类型,本章重点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