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年统计从业资格培训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2492308 上传时间:2024-08-25 格式:PPTX 页数:156 大小:1.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年统计从业资格培训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13年统计从业资格培训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13年统计从业资格培训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统计从业资格学习资料,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上篇,统计基础知识,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统计的相关概念,二统计的涵义,统计的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学。,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统计活动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第一章 总论,第二节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一)总体,(二)个体,又称统计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一个统计总体中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有限,是有限总体;包括的个体数如果无限,是无限总体。对无限总体的调查只能是非全面调查。,第一章 总论,(三)总体与个体的关系,总体是由个体构成,但总体和个体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二、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样本单位: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样本不等于总体,第一章 总论,三、指标与标志,(一) 指标(总体),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还可以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eg 2010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091万人等。,(二) 标志(个体、总体单位),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eg性别、籍贯等,标志的分类:按性质不同分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品质标志说明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来表示,eg性别,工种等,数量标志表明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eg年龄、工资等,第一章 总论,(三) 指标与标志的关系,区别:(1)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2)标志可以分为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与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指标都是能用数值表示的。,联系:(1)许多指标的数值是从个体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2)指标与数量之间存在着变换关系。 有的指标可能在不同的研究目的下变为标志,有的标志变为指标。,第一章 总论,四、变异与变量,(一)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是变异。变异的普遍存在是统计核算的前提条件。,标志按个体变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变异标志,同一总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具有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Eg:三个人的成绩 甲80 乙70 丙60,成绩不同的这种现象叫变异,成绩是变量。,把总体、个体和标志三个概念联系起来,总体的特征概况为:,1.同质性 2.大量性 3.差异性,第一章 总论,(二)变量,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变量值:数量变异标志的表现形式的具体的数值。,变量又分连续变量、离散变量,连续变量,eg:年龄,身高,体重等,两个变量值之间有无数的分割。,离散变量,eg:职工人数,企业个数等。变量值只能取整数。,第一章 总论,第三节,统计的过程,一、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基础)、.统计整理、统计分析,二、统计的认识过程,统计的认识过程:定性认识定量认识定性定量相结合。,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一、统计调查的定义,统计调查: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搜集统计资料的工作分:对原始资料的搜集和对次级资料的搜集。,原始资料(初级统计资料):向调查单位收集的尚待汇总整理的个体资料。,次级资料(二手资料),收集已经加工、整理过的、说明总体现象的资料。,二、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统计调查基本要求包括:准确性、及时性、全面性,第二章 统计调查,三、统计调查的分类,(一)按调查对象范围划分: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全面调查是针对有限总体而言的,指对构成调查对象的所有总体单位全部进行自逐一的、无一遗漏的调查,包括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由于调查的单位多、组织工作大,所以需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非全面调查又称抽样调查,是对调查对象的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包括非全面统计报表、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eg: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第二章 统计调查,(二)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划分:连续调查(时期数据)和不连续调查(时点数据)连续调查为了观察总体现象在一定时期内(一年内)的数量变化。,不连续调查是间隔一年的时间(一年上)所做的调查。,(三)按照调查的组织形式划分:统计报表(定期、非定期)和专门调查(一次性),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二节 统计调查方案,一、调查目的(总体),二、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有时一致有时则不一致。调查时间:资料所属时间;调查期限:调查工作时间。,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式,一、普查,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一次性的全面调查,用来调查属于一定时点上或时期内现象总量。,二概率抽样调查,(一)概率抽样调查,概率抽样调查又称随机抽样调查,推断总体,以达到认识总体的一种统计调查方法。,第二章 统计调查,(三)概率抽样调查的抽样方法,概率抽样调查最基本的四种: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1.简单随机抽样:完全随机,2. 系统抽样:机械抽样或等距抽样(优点:操作简单,对总体的推断误差较小),3. 分层抽样 eg:平原、丘陵、山区,第二章 统计调查,4.整群抽样 :是先将总体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组,每个组为一个群,以群为单位进行简单随机抽样。,eg:了解某地区职工的家庭生活状况 按居委会分群 一个居委会为一群 对抽中的居委会所辖的每户职工家庭一一进行调查。,(四)概率抽样的误差,1.样本单位数目(抽样数目越多,抽样误差越少),2.个体标志变动程度(个体标志变异程度越大,抽样误差越大),第二章 统计调查,3.抽样方法。(分层抽样误差较小,整群抽样误差较大),三、重点调查,重点调查(非全面调查)占比重较大,四、典型调查,典型调查(非全面调查)属于非概率抽样 有意识,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四节 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一、原始资料(初级资料)搜集的方法,包括:直接观察法、报告法、面谈访问法(入户访问法、街上拦截访问发)、邮寄访问法、电话访问法、互联网访问法,三、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搜集的方法,(一)原始记录 最初性、直接性,(二)统计台账 按时间的顺序进行登机、汇总或积累资料的账册。,第二章 统计调查,第五节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一、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统计调查误差,分:登记误差和代表性误差,登记误差可以避免不可预测,代表性误差不可避免,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一,节,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一统计整理的定义,分组汇总统计分组,第二节 统计分组,一、统计分组的定义,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常常存在某些共同的性质,又存在种种差异。,分组标志:使组与组之间具有差异性,而同一组内的单位保持相对的同质性。,第一,对总体而言,是“分”;第二,对个体而言,是“合”。,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三节 次数分布,统计分布的概念,分类:按分组标志的不同,分配数列可分为品质分配数列和变量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叫做品质分配数列,简称品质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所编成的分配数列叫做变量分配数列,简称变量数列,第三章 统计整理,四统计分组方法,统计分组的关键: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的界限。,(一)选择分组标志,在分组时,不同的分组标志,得出的结果不同。选择分组标志时应遵循的原则:,根据研究目的与任务选择分组标志,选择最能够反映现象本质特征的标志作为分组标志,第三章 统计整理,五、统计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既可以按一个标志分组,也可以按两个或两个以上标志分组。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组时,就形成了分组体系。,1、简单分组与平行分组体系,平行分组体系:对同一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标志分别进行简单分组而形成的分组体系。,2、复合分组和复合分组体系,复合分组是对研究总体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组标志层叠起来进行分组。复合分组构成复合分组体系。,第三章 统计整理,变量数列又可分为,:,单项式数列和组距式数列,连续型变量数列和离散型变量数列,等距式分组和不等距式分组,开口组合闭口组,第三章 统计整理,三、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一)组距与组数,组距=组上限-组下限,组数与组距是相互联系的,同一变量数列中,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小,组距越大。反之,组数越小,则组距越大,两者成反比关系。,第三章 统计整理,(二)等距数列与异距数列,在组距数列中,各组组距都相等的数列叫等距数列;各组组距不相等的数列,叫不等距数列。,(三)组限与组中值,在变量式分组数列中,每个组两端的标志值被称为组限。,第三章 统计整理,组中值=(组上限+组下限)/2,组中值=组下限+(组上限-组下限)/2,组中值=组上限+(组上限-组下限)/2,划分组限时,可以不重叠,也可以重叠。与上线相等的标志值应该计入下一组“上限不在组内”,首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首组上限-邻组组距/2,末组开口组的虚拟组中值=末组下限+邻组组距/2,第三章 统计整理,(四)频数与频率,频数:指分配数列中各组的单位数,即:次数,频率:将各组的单位数( 频数)与总体单位数相比,求得的用百分比表示的相对数,也称比率、比重或权重。 各组的频率均大于0,各组的频率总和等于1。,四、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主要有列表法和图示法,(一)列表法,第三章 统计整理,(二)图示法,直方图,直方图的每个条形的宽度表示组距宽度,高度表示各组频数或频率,每组条形的面积与条形面积和之比反映了各组的频率。,2折线图,3 曲线图,4饼图,用来反映各组频数所占的比例,一般用百分比表示。,第三章 统计整理,第四节 统计表,一统计表的概念,二、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一)统计表的构成,从形式上看,统计表是由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四个部分构成。,(二)统计表的内容,第三章 统计整理,三、统计表的分类,1按作用不同,,广义上的统计表分为调查表、汇总表或整理表、分析表;,2按主词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简单表、简单分组表、复合分组表。,四、统计表的编制规则,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的定义,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二统计指标体系,三 统计指标的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二是,量的综合性。,第四章 统计指标,四、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统计指标所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不同分:,数量指标(外延指标) :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的数值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质量指标(内涵指标):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第四章 统计指标,2按统计指标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分为:,总量指标eg:人口数 (数量指标+),相对指标eg:人口增长速度(质量指标/),平均指标eg:平均工资(质量指标/),标志变异指标eg:标准差,全距、离散系数等。(质量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二节 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定义,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2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分:,时期指标:说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化的总量指标,eg社会总产值,时点指标: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指标,eg人口数。,第四章 统计指标,两者的区别:,1.,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加总后表示更长时期内的指标值。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加总后的指标值没有实际意义。,2.,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反映的时期长短有直接联系,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3.,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等级汇总取得的。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定期的一次登记取得的。,第四章 统计指标,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劳动时间单位三类,实物单位,指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eg:自然单位:台、艘、人;度量衡单位:吨、米、立方米;复合单位:吨公里、千瓦时、马力/台,特点:可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第四章 统计指标,缺点:指标的综合性能比较差,不同的实物、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不同,无法进行汇总,不能反映总规模和总成果。,(二)价值单位,指用货币来度量事物的数量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元、亿元、万元等,特点: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和概况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三)劳动时间单位,四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三节 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定义,计量形式:一种是复名数,eg:吨/万元、人/平方公里、元/人(强度相对指标),一种是无名数,eg: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等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和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二、相对指标的作用,第四章 统计指标,三、相对指标的分类,(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属于统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结构相对指标(部分/总体)、比例相对指标(一部分/另一部分)、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基期)五种。,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第四章 统计指标,2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计划期内某段时间实际累计完成数/计划期全期计划数*100%,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部分数值) 100%,5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 (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第四章 统计指标,(,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不是同一个总体的比较)。,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 = 某条件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同类指标数值100%,2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数值,四、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一节 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的定义,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二统计指标体系,三 统计指标的特点,:,一是,同质事物的可量性。,二是,量的综合性。,第四章 统计指标,四、统计指标的分类,1按统计指标所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性质不同分:,数量指标(外延指标) :反映总体绝对数量的多少,它用绝对数的形式来表示,并有计量单位。数量指标的数值随总体外延范围的大小而增减。,质量指标(内涵指标):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指标,它通常以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来表示。,第四章 统计指标,2按统计指标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分:,分为:,总量指标eg:人口数 (数量指标+),相对指标eg:人口增长速度(质量指标/),平均指标eg:平均工资(质量指标/),标志变异指标eg:标准差,全距、离散系数等。(质量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二节 总量指标,一、总量指标的定义,二、总量指标的种类,1按反映总体现象的内容不同分:,2按反映总体现象的时间状态不同分:,时期指标:说明现象在一段时间内发展变化的总量指标,eg社会总产值,时点指标:说明总体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指标,eg人口数。,两者的区别:,1),时期指标具有可加性,加总后表示更长时期内的指标值。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不具有可加性。加总后的指标值没有实际意义。,2),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所反映的时期长短有直接联系,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间隔时间的长短没有直接联系。,3),时期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连续不断等级汇总取得的。时点指标的指标数值通常是通过定期的一次登记取得的。,三、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一般有实物单位、价值单位、劳动时间单位三类,实物单位,:,指根据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特点而采用的自然单位、度量衡单位、复合单位、标准实物单位。eg:自然单位:台、艘、人;度量衡单位:吨、米、立方米;复合单位:吨公里、千瓦时、马力/台,特点:可直接反映产品的使用价值或现象的具体内容。,缺点:指标的综合性能比较差,不同的实物、性质不同、计量单位不同,无法进行汇总,不能反映总规模和总成果,。,价值单位,:,指用货币来度量事物的数量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元、亿元、万元等,特点:具有最广泛的综合性和概况能力,可以表示现象的总规模和总水平。,劳动时间单位,:,四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三节 相对指标,一、相对指标的定义,计量形式:一种是复名数,eg:吨/万元、人/平方公里、元/人(强度相对指标),一种是无名数,eg:倍数、系数、成数、百分数等 (结构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和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二、相对指标的作用,第四章 统计指标,三、相对指标的分类,(一)同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属于统一总体内部之比的相对指标有: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累计完成数/全期计划数)、结构相对指标(部分/总体)、比例相对指标(一部分/另一部分)、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基期)五种。,1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数*100%,第四章 统计指标,2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计划期内某段时间实际累计完成数/计划期全期计划数*100%,3.,结构相对指标,结构相对指标(%)=(总体中某部分数值/总体全部数值)100%,4.,比例相对指标,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数值/总体中另一部部分数值) 100%,5动态相对指标,动态相对指标() = (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指标数值)100%,第四章 统计指标,(二)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属于两个总体之间对比的相对指标有:比较相对指标(同类指标比较)、强度相对指标(不是同一个总体的比较)。,1.,比较相对指标,比较相对指标(%) = 某条件的某类指标数值/另一条件下同类指标数值100%,2强度相对指标,强度相对指标=某种现象总量指标值/另一有联系而性质不同的现象总量指标数值,四、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四节 平均指标,一、平均指标的定义,分类:,数值平均指标: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位置平均指标:中位数、众数,二、平均指标的作用,三、平均指标的计算,按总体所有标志值计算的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按总体标志值所处的位置确定位置平均数:众数、中位数,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3众数,总体中出现次数量最多的变量值。,4.中位数,将总体各单位标志值按大小排列后,处于中间位置的那个标志值。,四、平均指标的统计要求,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五节 标志变异指标,一变异指标的定义,三、变异指标的计算,常用的变异指标有全距(R)、平均差(A.D.)、标准差()、标准差系数(离散系数V=/)四种,全距=最大标志值最小标志值,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四章 统计指标,第五章 时间数列第二节 时间数列的水平指标,第五章 时间数列,(三)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即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逐期增长量之和,四、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量:,a,n-,a,1/n-1,平均增长量=逐期增长量之和/逐期增长量个数=累计增长量/时间数列项数-1,根据逐期增长量与累计增长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平均增长量还可以用下式表现:,第五章 时间数列,第三节 时间数列的速度指标,第五章 时间数列,第五章 时间数列,第五章 时间数列,第六章 统计指数,第一节 统计指数的概念及其应用,一、统计指数的概念,二、统计指数的分类,(一)按所研究对象的范围不同分: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总指数的计算方法有2种:综合指数法、平均指数法,(二)按所反映的指标性质不同分:数量指标指数(q)和质量指标指数(p),第六章 统计指数,(三)按对比场合不同分: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静态指数指在同一时间条件下不同单位。,三、统计指数的作用,1综合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变动方向和变动程度。,2分析经济发展变化中各种因素的影响方向和程度。,3研究现象的长期变动趋势,4对经济现象进行综合评价和测定,第六章 统计指数,第二节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一、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二)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编制综合指数明确2个概念:,一是“指数化指标”,二是“同度量因素”,第六章 统计指数,第六章 统计指数,二、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1)加权算术平均指数,由综合指数变形为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时,应以相应的综合指数的分母做权数。,(2)加权调和平均指数,第六章 统计指数,第三节 指数体系及其因素分析,指数体系的相关概念,指数体系: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指数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一般在等式的左边是待分析的指数,一个等式中只有一个。等式的右边是反映各个因素变动的指数,叫因素指数。,二、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第六章 统计指数,第七章 统计报告,第一节,统计报告的概念,二、统计报告的作用,反映、指导、监督,三、统计报告的特点,1科学性 2实用性,3.专业性 4时效性,第七章 统计报告,第二节,统计报告的写作,一、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四)熟知企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撰写企业统计报告的关键是立足企业,因此熟悉企业的历史与现状是写好统计报告的关键。,1.企业各时期指标值是我们了解企业发展的切入点。,二、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撰写统计报告的具体步骤:选题定向、搜集资料、表明观点、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色修改。,第七章 统计报告,(一)选题定向,1.,选择适合自己攒写的题目,2.,选择有新意有价值的题目,(二)搜集资料,资料在统计报告中的变现形式主要有文字、数字和图标三种,第七章 统计报告,(,三,)标明观点,每篇统计报告都应该有明确、新颖、独特的观点。而标题常常是统计报告中心内容、基本思想、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标题是统计报告内容、基本思想、核心观点的集中体现,在统计报告的写作中占有重要地位。,题目类型主要有:,1.,主题式,2.,观点式,3.,提问式,3.,正副标题合用,第七章 统计报告,(六)润色修改,1修改的方法,(1)征求意见法(2)自我推敲法(3)对比衡量法,2修改的内容,(1)观点的审核(2)资料的核实(3)结构的优化,(4)文字的斟酌(5)方法的选择,统计基础知识与实务,下篇,统计实务,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一节 统计报表制度,一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根据统计调查项目的不同,统计报表制度分为国家统计报表制度、部门统计报表制度、地方统计报表制度三大类。,(一)国家统计报表制度,1周期性普查制度,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O的年份实施。,经济普查:每10年进行两次,分别在逢3、8的年份实施。,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农业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在逢6的年份实施。,2经常性调查制度,3非经常性调查制度,三、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一)统计调查项目的管理原则 国家统计调查项目、部门统计调查项目、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应互相衔接,不得重复。,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二节 统计单位,二、统计单位的划分,我国的统计单位包括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个体经营户。,(一)法人单位,1.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2.独立拥有,3.具有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账户,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其他成员组织法人、其他法人。,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二)产业活动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的条件:,1.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2.相对独立地组织生产活动或经营活动。,3.能够提供收入、支出等相关资料。,法人单位有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三、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一)在地统计原则,对统计单位按照在地原则进行统计,即统计单位按照以下情况归入所在区域的统计范围:,(1)经营地与行政登记住所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单位,归入该县级区域的统计范围。,(2)经营地与行政登记住所不在同一县级行政区域的统计单位,原则上归人经营地所在的县级区域的统计范围。,(3)有两处或两处以上经营地的统计单位,归入主要经营地所在的县级区域的统计范围。,在对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时,对含有多个法人单位的多法人联合体,应分别对每个法人单位开展统计调查,不能将多个法人单位作为一个统计单位。,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三节 企业一套表,一、企业一套表的概念,(一)基本定义,现行企业一套表制度规定:统计报表填报单位为法人单位。,(二)相关概念,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1统计范围,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单位。,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2.调查单位确定,按照“先进库,再有数”的原则。,3统计内容,调查单位基本情况、从业人员及工资总额、财务状况:生产经营情况、能源和水消费、科技活动和信息化情况等。,5数据采集,调查单位统一采取联网直报方式、严格按照企业一套表规定的各表上报时间报送数据。,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四、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实施企业一套表,要按照统一设计报表制度、统一管理调查单位、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规范统计工作流程、统一布置与分专业负责相结合的要求开展各项工作。,第一,要统一设计报表制度,第二,要统一确定和管理调查单位。,第三,要统一数据采集处理方式。,第四,要规范统计工作业务流程。,第五,要统一布置和分专业负责相结合。,第六,要制定和推行企业一套表统计元数据标准。,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第四节 主要统计指标,一、国内(地区)生产总值,(二)核算方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三种方法。,(三)资料来源,主要资料来源有:一是统计资料,二是行政管理资料三是会计决算资料,,二、工业生产增长速度,(二)统计方法,基期增加值对比的增长速度。计算公式为:,工业增长速度(%)=月可比价格工业增加值/基期现价工业增加值100% -100%=工业发展速度(%)一100%,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一)基本定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二)编制方法,中国居民消费加个调查对象包括 8大类,(三)资料来源,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C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四)数据公布,全国C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四、住宅销售价格指数,(一)基本定义,住宅销售价格指数是综合反映住宅商品价格水平总体变化趋势和变化幅度的相对数。中国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由70个大中城市的新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组成。,(二)编制方法 国家统计局统一编制各类住宅销售价格指数。采用国际通行的链式拉氏公式,编制定基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序列。对比基期5年调整一次,现行对比基期为2010年。,(四)数据公布,全国70个大中城市分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发布内容包括分城市的新建住宅和二手住宅环比、同比、定基价格指数。,五、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一)基本定义,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简称PPI,是工业生产产品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在某个时期内变动的相对数,反映全部工业生产者出厂和购进价格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三)资料来源,国家调查队系统负责PPI基础数据收集工作。,(四)数据公布,全国PPI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统一对外发布,每月一次。发布内容包括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总指数、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总指数、各主要类别指数的环比、同比数据。,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一)基本定义,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纯收入按照农村住户常住人口平均的纯收入水平。它反映的是全国或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年度核算指标。,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具体是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扣除当年的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交纳的各种税费、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及农村内部亲友间赠送支出后的收入总和。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二)统计方法,农村居民纯收入=总收入一家庭经营费用支出一税费支出一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一赠送农村内部亲友支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调查户纯收入之和调查户常住人口总和,(三)资料来源,被抽中的居民家庭通过填报农村居民家庭现金收支日记账和农村居民家庭实物收支台帐。,(四)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和分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数据,每年一次。,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七、城镇居民入均可支配收入,(一)基本定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和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之后,按照居民家庭人口平均的收入水平。其中,家庭总收入是指该家庭中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家庭人员在调查期内得到的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之和,不包括出售财产收入和借贷收入。,(四)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及分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数据,每季度一次。,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八、粮食产量,(一)基本定义,粮食产量是指全年的粮食生产总量,包括夏收粮食、早稻和秋收粮食,它是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情况的重要指标。我国统计的粮食作物主要由谷物、豆类和薯类组成,其中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谷子、高粱以及其他谷类;豆类包括大豆、绿豆、红小豆;作为粮食统计的薯类只包括马铃薯和甘薯。除薯类(鲜薯)以5:1折算粮食外,粮食产量一律按脱粒、晒干后的原粮折国家标准含水量计算产量。,(四)数据公布 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粮食产量。各地粮食产量由各地统计局公布,其中主要粮食数据为国家统计局反馈数据。,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九、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一)基本定义,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简称单位GDP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每生产一个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当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单位为万元时,即为万元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二)核算方法,单位GDP 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费总量核算的基本原则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得重复计算。,(四)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全国及各地区单位GDP能耗,每年一次。,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一)基本定义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也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指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和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的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发布口径由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和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每年发布一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按发布口径由固定资产投资、农户固定资产投资构成,每年发布一次。固定资产投资由500万元及以上建设项目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构成,。,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二)统计方法,全国农村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通过对全国68000户农户进行抽样调查获得数据,一年发布一次。,(四)数据发布国家统计局每月(1月份无月报)公布一次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数据,每年公布一次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各地投资统计数据由地方统计局公布。,十一、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基本定义,所取得的收入金额。其中,商品包括售给个人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也包括售给社会集团用于非生产、非经营的商品。,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十二、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一)基本定义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不包括私营单位)的在岗职工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每人所得的货币工资额。,(二)统计方法 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统计范围包括全部国有单位、城镇集体单位、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及港澳台商投资经济单位在内的160余万家城镇单位,涉及在岗职工近1.4亿人,对统计范围内的单位采用全面调查的方式收集数据,调查频率为季度、年度。(不包括私营),(四)数据公布国家统计局公布年度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各地统计局公布本区域的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第八章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二)统计方法 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统计方法是:对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查,计算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对限额以下批发和零售、住宿和餐饮业单位进行抽样调查,推算限额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在上述两部分调查基础上,结合其他统计方法核算全行业消费品零售总额。限额以上是指:批发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0万元及以上,零售业单位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单位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00万元及以上。,(四)数据公布目前,国家统计局通过网站按月发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各地统计局经国家统计局核定后,在国家统计局发布全国数据之后,对本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发布。,第九章 统计标准,第一节 统计标准的相关概念,一统计标准的定义,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标准形式发布的。,三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1科学性与系统性,2统一性与强制性,3.通用性与稳定性,第九章 统计标准,第二节 常用统计标准,一、组织机构代码,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由八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本体代码和一位数字(或大写拉丁字母)校验码组成。,组织机构代码管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按照当前标准行业分类标准共分为20个门类,96个大类,432个中类,1094个小类。其中20个门类类别以英文字母A,第九章 统计标准,三、统计用区划代码,统计用区划代码由12位代码组成。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统一采用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07)。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由16位代码组成。县以下区划代码由712位代码组成,按照国家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 GB/T10114-2003)和国家统计局制订的村级代码编制规则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该标准对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代码做了规定,主要适用于按行政区划处理、检索和交换信息。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6位阿拉伯数字分为3层,每层2位,分别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第九章 统计标准,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补充和延拓,规定了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划3位代码的编码规则,即统计用区划代码的79位代码。,为了全面完整反映我国区划情况,以满足统计工作的需要,国家统计局规定了村级区域的编码规则,用3位代码表示居委会、村委会,即统计用区划代码的10 -12位代码。,四、城乡划分代码,城乡划分代码以统计用区划代码为基础,在12位区划代码后面延拓5位代码组成17位代码。其中:前12位代码直接使用区划代码;第13、14位为城乡属性代码,由各地统计部门编制;第1517位为城乡分类代码,各地统计部门不直接编制,通过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属性代码转换生成。,第九章 统计标准,五、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按照行业门类、大类、中类和组合类别,依据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六、企业登记注册类型,2011年调整后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注册的各类企业划分为3大类,18个中类,25个小类。,七、企业控股情况划分,分六类:国有控股、集体控股、私人控股、港澳台商控股、外商控股和其他六类。,(一)国有控股 了解,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第一节 基本单位统计,一、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在经济普查年份和非经济普查年份是有所区别的。,在经济普查年份,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各级普查机构按照普查方案的规定,在普查的准备阶段要进行单位清查。通过清查要掌握单位名称、代码、地址及区划代码、联系方式、行业类别、登记注册情况、营业状态、执行会计标准类别、机构类型、产业活动单位数、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主要经济指标等基本信息,初步形成基本单位名录库。在普查之前,还要继续收集整理新增和变更单位的信息,确保名录库范围和内容的完整。基本单位名录库对于我国顺利实施统计调查具有重要意义。,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在非经济普查年份,国家统计局对基本单位统计的统计方法未做统一规定,一般采用重点调查的方法。其具体范围依据调查年度的基本单位调查统计报表制度的规定进行,一般小于普查年份的调查范围。国家统计局一般不对组织方式做具体规定。通常由各地区统计部门根据国家基本单位统计报表制度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二、基本单位统计的内容,(一)组织机构代码,已经领取了法定代码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必须使用法定代码,不得使用临时代码。在填写时,要按照技术监督部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上的代码填写(也可参照税务部门颁发的税务登记证书上的税务登记号的后九位填写)。,产业活动单位是本部的,如果没有法定代码,使用法人单位法定代码的前8位,第九位校验码填“B”。,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二)单位详细名称,企业的详细名称按工商部门登记的名称填写;行政、事业单位的详细名称按编制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详细名称按民政部门登记、批准的名称填写。填写时要求使用规范化汉字填写,并与单位公章所使用的名称完全一致。凡经登记主管机关核准或批准,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的单位,要求填写一个单位名称,同时用括号注明其余的单位名称。,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五)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是指依照法律或者法人组织章程规定,代表法人行使职权的负责人。又称“法定代表人”。,企业法定代表人按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填写;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按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填写;机关法定代表人填写单位主要负责人;社团法定代表人按社团法人登记证填写;个体工商户按营业执照填写;民办非企业单位按民办非企业登记证书填写;基金会按基金会法人登记证书填写;产业活动单位填写本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六)开业(成立)时间,开业(成立)时间指企业开业或成立的具体年月。分以下几种情况填报:,(1)解放前成立的单位填写最早开工或成立的年月;,(2)解放后成立的单位填写领取营业执照或批准成立的时间,如开业年月早于领取营业执照的时间,填写最早开业年月;,(3)机关、事业单位的成立时间分三种情况:新设立的单位成立时间填新设立时间;恢复设立的单位(指中间因某种原因停顿,后又恢复的单位)成立时间填以前设立的时间;机构改革中,有些单位虽然名称有变化,但其基本职能未变,成立时间要填写最早成立时间;,(4)乡镇、街道、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如管辖区域基本未改变,其成立时间按原成立时间填写;否则,按新成立时间填写;,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5)改制企业的开业时间按原成立时间填写;,(6)企业分立、合并分二种情况:一种是因合并或分立而新设的企业,其开业时间按工商部门重新登记的开业时间填写;另一种是合并或分立后继续存在的企业,填写原企业开业时间;,(7)与外方或港、澳、台合资的企业,按领取合资企业营业执照的时间填写。,(八)登记注册(或批准)情况,登记注册(或批准)机关级别划分为: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十三)执行会计标准类别,执行会计标准类别分为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其他五种情况。,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一、从业人员统计,从业人员统计包括两大类、三个指标。两大类指:从业人员期末人数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三个指标指: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其他从业人员。,(一)从业人员期末人数,从业人员期末人数是指期末最后一日24时在本单位中工作,并取得工资或其他形式劳动报酬的人员数。该指标为时点指标,不包括最后一日当天及以前已经与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的人员,是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及其他从业人员之和。,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从业人员不包括:,(1)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并定期领取生活费的人员;,(2)利用课余时间打工的学生及在本单位实习的各类在校学生;,(3)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1在岗职工,在岗职工是指在本单位工作且与本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由单位支付各项工资和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的人员,以及上述人员中由于学习、病伤、产假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在岗职工还包括:,(1)应订立劳动合同而未订立劳动合同人员(如使用的农村户籍人员);,(2)处于试用期人员;,(3)编制外招用的人员;,(4)派往外单位工作,但工资仍由本单位发放的人员(如挂职锻炼、外派工作等情况)。,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在岗职工不包括:,(1)本单位使用的且由本单位直接支付工资的劳务派遣人员,应统计在本单位“劳务派遣人员”指标中;,(2)本单位因劳务外包而使用的人员,由承包劳务的单位统计为在岗职工。,2劳务派遣人员,劳务派遣人员是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与劳务派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被劳务派遣单位派遣到实际用工单位工作,且劳务派遣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的人员。,需要注意的是,无论用工单位是否直接支付劳动报酬,劳务派遣人员均由实际用工单位填报,而劳务派遣单位(派出单位)不填报这些人员。,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3其他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是指本单位中不能归到在岗职工、劳务派遣人员中的人员。此类人员是实际参加本单位生产或工作并从本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的人员。具体包括:非全日制人员、聘用的正式离退休人员、兼职人员和第二职业者等,以及在本单位中工作的外籍和港澳台方人员。,(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月平均人数,月平均人数是以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相加之和,除以报告月的日历日数。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报告月内每天实有的全部人数之和报告月的日历日数,对人员增减变动很小的单位,其月平均人数也可以用月初人数与月末人数之和除以2求得。计算公式为:,月平均人数=(月初人数+月末人数)2,在计算月平均人数时应注意:,(1)公休日与节假日的人数应按前一天的人数计算。,(2)对新建立不满整月的单位(月中或月末建立),在计算报告月的平均人数时,应以其建立后各天实有人数之和,除以报告期日历日数求得,而不能除以该单位建立的天数。,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年平均人数,年平均人数是以12个月的平均人数相加之和除以12求得。计算公式为:,年平均人数=报告年内12个月平均人数之和12,在年内新成立的单位年平均人数计算方法为:从实际开工之月起到年底的月平均人数相加除以12。,年平均人数=(开工之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二工资总额统计,工资总额统计包括两大类、三个指标。两大类指:从业人员工资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工资;三个指标指:在岗职工工资、劳务派遣人员工资、其他从业人员工资。,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一)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从业人员工资总额是指根据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总额。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是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劳务派遣人员工资总额和其他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之和。,工资总额是税前工资,包括单位从个人工资中直接为其代扣或代缴的房费、水费、电费、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个人缴纳部分等。 工资总额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应列入工资总额的计算范围。,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1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在岗职工工资总额是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在岗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从构成角度分解为四部分: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其他工资。工资总额不包括人员的病假、事假等情况扣款,单位在填报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四项构成时,应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应项目;如不能确定调整项,可扣减基本工资项。,(1)基本工资也可称为标准工资、合同工资、谈判工资。指本单位在报告期内(季度或年度)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按照法定工作时间提供正常工作的劳动报酬。单位给个人确定的底薪可作为基本工资。包括工龄工资(年功工资)。,基本工资不含定时、定额发放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和补贴、加班工资,也不包括补发的上一季度或上一年度的基本工资。,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2)绩效工资也可称为效益工资、业绩工资。指根据本单位利润增长和员工工作业绩定期支付给本单位在岗职工的奖金;支付给本单位从业人员的超额劳动报酬和增收节支的劳动报酬。具体包括:值加班工资、绩效奖金(如年度、季度、月度等)、全勤奖、生产奖、节约奖、劳动竞赛奖和其他名目的奖金;以及某工作事项完成后的提成工资、年底双薪等。但不包括人股分红、股权激励兑现的钱和各种资本性收益。,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3)工资性津贴和补贴指本单位制定的员工相关工资政策中,为补偿本单位在岗职工特殊或额外的劳动消耗和因其他特殊原因支付的津贴,以及为保证其工资水平不受物价影响而支付的物价补贴。具体包括:补偿特殊或额外劳动消耗的津贴及岗位性津贴、保健性津贴、技术性津贴、地区津贴和其他津贴。如:过节费、通讯补贴、交通补贴、不休假补贴、无食堂补贴、单位发给员工的可自行支配的住房补贴以及为员工上的各种商业性保险等。上述各种项目均包括货币性质的,也包括实物性质的和各种形式的充值卡、购物卡(券)等。,(4)其他工资指上述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工资性津贴和补贴三类工资均不能包括的发给在岗职工的工资,如补发上一年度的工资等。,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第三节 财务统计,财务统计是通过搜集和整理不同类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统计资料,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基础数据,为宏观、微观两个领域的经济分析提供重要依据的统计活动。财务统计是连接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的桥梁。,企业财务统计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资产负债统计、损益及分配统计、人工成本及增值税统计、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统计。,第十章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一、资产负债,(一)资产总计,资产总计是指企业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