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四单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2306636 上传时间:2024-08-19 格式:PPTX 页数:28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四单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四单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四单元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1,一、选官制度,二、中央官制,三、赋税制度,目 录,一、选官制度二、中央官制三、赋税制度目 录,2,第一部分 国之栋梁,选官,制度,第一部分 国之栋梁选官制度,3,一、选官制度,世官制,(血缘),西周,军功授爵制,(军功),战国,察举制,(品行),汉代,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历代选官制度的变化,一、选官制度 世官制西周 军功授爵制战国 察举制汉代九品中正,4,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第二部分 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旧唐书食货志,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旧唐书食货志,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指出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一、选官制度,(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背景,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一、选官制度(一)魏晋南北朝:九品,5,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九品,作为吏部任用根据,按士人表现,品有升降。,宫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曹魏:家世、道德与才能并重,西晋:主要看中家世,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一、选官制度,(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唐朝废。设中正,由本籍朝官兼任,以德才而定,6,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背景,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庶族地主兴起,参与政权,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背景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7,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1,、发展历程,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始建进士科,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首创武举和殿试,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创立,发展完善,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1、发展历程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8,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考试内容:,以,进士,和,明经,为主。,进士科,:科举考试最高等级。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知识链接,一、选官制度(二)科举制2、考试内容:以进士和明经为主。进士,9,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贡举进者占,76.4%,,至宋代跌至,13%,;寒族则晚唐仅占,9.3%,,北宋时增至,58.4%,。此现象不仅可以表示社会之转变,同时可以表示科举制度汲引寒士之效用,愈久而愈见。,孙国栋唐宋之际社会门第之消融,材料二:其明经各试所习业,文注精熟,辨明义理,然后为通。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唐六典,材料三: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摭言,庶族上升,促进阶层流动;士族没落,加强中央集权,以文取士,提高官员素质,功名诱人,利于皇权统治,核心素养,历史解释,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材料一:晚唐由名族公卿,10,3,、科举制度影响,积极:,A.,使一批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打破特权垄断政权的局面,,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B.,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C.,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D.,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E.,促进儒家文化的传播,。,消极,?,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明)顾炎武,:日知录,4,、废除:,1905,年(清末新政),消极:,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忽视,实用性学问,,阻碍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中国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3、科举制度影响积极:消极? 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11,【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唐太宗:扩大宰相任用范围;,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要求考生根据特定题目创作诗、赋。,明经科: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唐六典,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选官制度演变的趋势,先秦时期,战国至秦朝,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方式:世袭,标准:血缘,方式:中央任免,标准:军功,方式:,地方举荐,标准:,品行,方式:中正官评议,标准:,家世,,才能,方式:考试,标准:才学,方式更加,公开,和,公平,面向,更多阶层,核心素养,时序观念,【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12,第二部分 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第二部分 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13,魏晋南北朝,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虽有三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尚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秦:三公九卿,西汉:中外朝制,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新设立中书省和门下省。,魏晋南北朝二、中央官制的创新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14,二、中央官制的创新,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皇帝,中书省,吏,工,刑,兵,礼,户,【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提交上奏,同意后交予审议,封驳,审议,通过,执行,【官吏任免】,【户籍、财政】,【军事】,【刑狱】,【营造、水利】,【礼仪】,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政事堂,特点:,相权三分,,职权分明,,互相牵制,,节制君权,。,隋文帝:正式确立,唐太宗:扩大宰相任用范围,;,设政事堂,,一,体化趋势出现。,3,、作用:,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分散相权,,加强皇权;,集体施政,,减少决策失误;,官制变革,后世沿袭。,完善:,皇权相权和谐共治,二、中央官制的创新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皇帝中书省吏,15,【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隋唐:三省六部制(创立并完善),士族腐朽,九品中正制不再适应社会需要,(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唐太宗:扩大宰相任用范围;,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虽置三公,事归台阁】,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第二部分 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A相权有所分散 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为何田租是以人丁为依据固定收取?,第二部分 国之中枢三省六部制,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资治通鉴卷226,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时期,中枢机构设置,权力配置与运作,趋势,西汉,武帝前,三公九卿制,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武帝后,中朝和外朝,中朝决策,外朝执行,东汉,三公和尚书台,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形成三省,三省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隋唐,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中央官制,【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16,第三部分 国之命脉,赋税制度,第三部分 国之命脉赋税制度,17,三、赋税制度,1,、魏晋:,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粮食(粟),调:帛或布,按户征收,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三、赋税制度1、魏晋:租调制基础北魏孝文帝:均田制租:粮食(,18,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绢布,)。,旧唐书,食货志,租庸调制:,田,租,粟,户,调,帛或布,身,庸,绢或布,为何,田租是以人丁为依据固定收取?,租庸调制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核心素养,史料实证,三、赋税制度,2,、唐初:,租庸调,制,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材料一:(武德二年)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19,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c)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资治通鉴卷226,3,、唐德宗:,两税法,土地买卖和兼并,均田制崩溃,户口不实,人口统计少于实际人口,富者逃税,穷者课税,官吏盘剥严重,逃户变多,(,1,)背景:,财政收入紧张,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20,3,、唐德宗:,两税法,(,780,年接受杨炎建议),(,2,)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资治通鉴卷226,“,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3、唐德宗:两税法(780年接受杨炎建议)(2)内容:每户,21,三、赋税制度的创新,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之处,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体现了公平原则,放松,了,人身控制,简化,了,税收名目,适应商品经济发展,扩大了收税对象增加,了,财政收入,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一次,夏、秋两季,明确了征税时间,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两税法存在,税外加征、资产估计偏差,垦田数目不更新、实物变现受币值变化影响,等问题,,并没有减轻纳税农名的负担,。,三、赋税制度的创新尝试比较租庸调制与两税法,概括两税法的创新,22,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魏至唐初: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制,以,庸,代役,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反映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核心素养,时序观念,延伸思考:魏晋至隋唐时期赋税制度变化的特点魏晋时期:租调制北,23,本课小结,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庶族参与政权,中央官制,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皇权大大加强,赋税制度,从租庸调制到两税制,以财产来征税,隋唐时期的制度创设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奠定基础!,古代政治制度不断完善,古代国家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盛世与制度创新,本课小结选官之法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庶族参与政权中央官制从三,24,当堂巩固,1.,(,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反映了,A,相权有所分散,B,官僚政治趋向贵族化,C,“外朝”参议要政,D,政治决策走向透明开放,【,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材料不能推断参与决策的官员是贵族身份,无法体现出贵族化趋势,排除,B,项;政事堂是唐朝中央中枢机构,并非“外朝”,排除,C,项;材料介绍政事堂官员的组成,没有涉及决策过程的透明开放,排除,D,项。,当堂巩固1.(2020.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当堂巩固,2.,(,2020,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时 期,概 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当堂巩固2.(2020山东高考3)下表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3,、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A.,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B.,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C.,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D.,指出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3、欧阳修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27,唐太宗:扩大宰相任用范围;,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肯定了租庸调推行的积极作用,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旧唐书食货志,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有利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正经有九,礼记、左传为大经,毛诗、周礼、仪礼为中经,周易、尚书、公羊、谷梁为小经。,分工明确,提高行政效率;,认为两税法造成严重流民问题,东汉:形成尚书台,取代了三公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掌执行,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 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解析】材料“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参与决策,都是为了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故选A项;,1浙江高考4)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结合材料,分析科举制对王朝统治的作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九品中正制,隋文帝,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租调制与均田令(魏晋南北朝时期),租庸调制(唐朝初期),两税法(唐朝中后期),选官制度,赋税制度,课堂小结,唐太宗:扩大宰相任用范围;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九品中正制隋文,2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