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上课版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2033289 上传时间:2024-08-10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13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上课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上课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上课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标要求,1,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确立,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2,列宁的探索,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巩固政权,恢复国民经济时期,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模式,保卫政权时期战时共产主义巩固政权新经济政策斯大林的探索建设社,3,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动势力企图颠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1920年苏俄处于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额把粮食价格国际,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主要工业部门企业全部收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取消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普遍义务劳动,。,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十月革命后,国内外反动势力,4,3、评价,:,(1),特殊历史条件下和特殊历史时期中,,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战胜敌人的一项,特殊,政策;,(2)政策的实施对粉碎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战胜敌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3)为布尔什维克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一种,尝试。,(4)实践证明这项政策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农联盟也濒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道路,。,3、评价:,5,1、背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 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经过七年的国际、国内战争,苏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复经济成为当务之急。,经济困难造成严重的政治危机。广大农民开始对余粮收集制不满,许多地区发生农民暴乱;在城市,工人纷纷罢工;在军队,出现了水兵叛乱。,当时苏俄的生产力水平较低,小农经济占优势,工业生产落后。这从根本上决定了苏俄必须实施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921),1、背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6,2、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商业方面,允许自由贸易,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制。,4、特点,(1)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3),实质,是在国家掌握主要的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核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分,最重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2、内容4、特点,7,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流通,分配,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全部收归国有,监督小企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物配给,实行粮食税,允许私人开办小型企业,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以租让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农业工业流通分配余粮收集制大中企业全部,8,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都有国家干预的特点!),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特别提示!,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特别提示!,9,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1、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2、社会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3、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断进行改革。,4、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地。,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10,三、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的社会模式,是对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体制、政策的统称。,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三、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斯大林执政时,11,1、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工业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农业方面:农业集体化运动: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1937),2、斯大林模式经济体制上的特点,:,所有制: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行政指令代替市场调节。,1、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12,3、评价:,(1)历史功绩:,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这一模式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过积极作用。,3、评价:,13,(2)弊端:,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地方和企业积极性,阻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日益僵化,,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3)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惟一模式。,(2)弊端:,14,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干部职务终身制;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经济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4、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15,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答:1、20世纪50-70年代末实行过。,经验教训:,(1)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生产力的发展。,(2)要从本国国情出发,保证国民经济比例稳步健康协调发展。,(3)要注意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中国有没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与“斯大林模式,16,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7,导 言,“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导 言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18,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1改革的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这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扭转这种局面,赫鲁晓夫以农业为突破口,开始了,经济领域,的改革。,资料:到1953年,苏联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十月革命前的水平,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等,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这种状况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粮食和原料的需求。,一、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1改革的背景:斯大,19,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1)农业改革。,农业改革是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重点。,包括,三方面内容,: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2)工业改革。,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开始扩大企业领导的权利;运用物质利益原则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改革工资制度),2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20,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1)积极作用:对苏联当时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不合理环节进行改革和调整,,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资料: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92%。到60年代初,耕地、谷物的播种和收获均已实现全面机械化。,(2)局限性:,理论上没有打破社会主义传统观念的束缚,对于苏联所处的社会主义阶段缺乏科学的认识,,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在改革开始后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跟进,最终导致,改革失败,。,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请说明理由。让学生分组讨论,答案是开放的,回答合理即可。,3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21,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在企业管理方面,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体领导;扩大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善经营管理。,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1、勃列日涅夫改革,22,2、改革的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效,苏联的军事实力明显增强,达到与美国相抗衡的水平。,与美国的,军备竞赛,增加苏联的经济负担,,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日益严重,苏联的轻工业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这些都,严重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70年代后期,,苏联经济增长开始下降,国家面临,新的困境,。,2、改革的结果,23,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积累的弊端与矛盾日益严重。,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资料:苏联的民用工业品技术落后,质量低劣。1985年,苏联人均GNP为3396美元,不仅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而且落后于亚洲、拉美一些国家。,面对困境,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开始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24,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减少了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所有制的结构。,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承包。,2、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问题和影响:,戈氏改革对于苏联长期形成的畸形经济结构没有进行深入研究;,经济改革措施仓促上马,缺少宏观决策和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未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经济持续下滑。,戈尔巴乔夫把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问题归结于政治阻力太大,为了扫除障碍,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戈尔巴乔夫改革内容,25,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和轻工业发展慢,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2、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3、召开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赫鲁晓夫下台,改革失败。勃列日涅夫上台,20世纪80年代中期,社会动荡、经济增长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重点,农业,工业(特别是军工业),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最终结果及原因,失败,1、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根本原因),2、赫鲁晓夫本人喜欢浮夸冒进,缺乏深思熟虑,3、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最终失败,1、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根本),2、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改革未达到预期的效果,重点转向政治改革,以求扫除障碍,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评价,它冲击了旧模式,经济有所发展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没有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促进了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的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国民经济进入停滞时期,根本上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但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没放弃传统的做法。,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背景1、斯大林模式,26,【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解题关键:,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符合国情;斯大林开创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思路引领:,新经济政策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本质特点。,答案要点:,新经济政策从俄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在短期内使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但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其指导思想日益“左”倾化、教条化,失去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学思之窗】对比新经济政策,理解邓小平为什么说“后来苏联的模,27,!特别提示!,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而不能说明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在前期是必要的,而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只是到了后期,因苏联领导人没有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整生产关系,此体制越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3、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而戈尔巴乔夫改革并非局部改革,而是对斯大林体制的彻底否定,即放弃社会主义制度。,!特别提示!1、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28,前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2、大胆突破传统的束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认识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3、注意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中的积极因素,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4、要有全面一贯的改革思路、政策和配套措施,不冒进,也不保守,5、必须妥善处理好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阻力和矛盾,保证改革顺利进行,6、必须不断加强执政的共产党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7、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之初,往往经济实力不够强大,在理论上出现了偏差,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需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政策,并要求有开拓进取、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前苏联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