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992156 上传时间:2024-08-09 格式:PPT 页数:265 大小:10.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5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七章 呼 吸,(,Respiration),第七章 呼 吸,1,3.,呼吸过程:,1.,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意义,:,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概 述,肺通气,外呼吸,内呼吸,肺换气,气体运输,组织换气,O,2,CO,2,肺,细胞内,氧化代谢,血液循环,组织细胞,(,组织呼吸,),维持机体新陈代谢和功能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生理过程。,3.呼吸过程:1.概念: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2,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呼吸系统由肺和呼吸道组成。,3,一、呼吸系统的组成,一、呼吸系统的组成,4,气管和主支气管,气管,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分为左、右主支气管。通常由,1418,个气管软骨构成。分叉处称,气管叉,。,主支气管,连于气管叉与肺门之间,分左、右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短、粗较陡直。,左主支气管,细、长较横平。,气管和主支气管气管 上端起自环状软骨下缘,向下至胸骨,5,二、,肺,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场所。新生儿的肺呈淡红色,成年人呈暗红色,老年人为蓝黑色。,二、肺 肺是呼吸系统最重要的器官,也是气体交换的场,6,(一)肺的位置,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别居于纵隔两侧,其下方为膈,外侧为肋和肋间隙,最高点(肺尖)可突出到胸廓上口达颈根部。,(一)肺的位置 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分别居于纵隔两侧,,7,(二)肺的形态和结构,肺的形态近似圆锥形,具有:,(二)肺的形态和结构 肺的形态近似圆锥形,具有:,8,肺的重要结构,肺门,:,位于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处有主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以及淋巴管,神经等进出。,肺根,:,出入肺门的诸结构被结缔组织包绕而成的束状结构。,肺的重要结构,9,胸 膜:,是分别覆盖于左、右肺表面,胸廓内表面,纵隔侧面和膈上面的一层浆膜。,脏胸膜,(肺外膜):被覆于肺表面并伸入肺裂内的胸膜。,壁胸膜:,被覆于胸壁内表面、膈上面与纵隔侧面的胸膜。,胸膜腔:,脏、壁胸膜在肺根处相互移行,在左、两肺周围分别围成左、右各一个完全密闭的呈负压的潜在腔隙。,(一)胸膜,三、胸膜和纵隔,胸 膜:是分别覆盖于左、右肺表面,胸廓内表面,纵隔,10,1,、壁胸膜的分部,壁胸膜以衬覆部位不同可分为相互移行的四部分:,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贴于胸壁内面;,纵隔胸膜:,膜紧贴纵隔两侧面;,胸膜顶:,包裹在肺尖的周围。,1、壁胸膜的分部 壁胸膜以衬覆部位不同可分为相互移行的四,11,2,、肺胸膜,脏胸膜,(肺外膜):被覆于肺表面并伸入肺裂内的胸膜。,2、肺胸膜 脏胸膜(肺外膜):被覆于肺表面并伸入肺裂内,12,(二)纵隔,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其间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通常以胸骨角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再以心包前、后缘为界又可分为前纵隔、中纵隔和后纵隔三部。,(二)纵隔 纵隔是左、右纵隔胸膜间的全部器官、结构及其,13,第二节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肺与外界环境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肺通气:,第二节 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14,一、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直接动力:,呼吸运动,原动力:,大气与肺泡气之间的压差,1.,呼吸运动,(,1,)概念: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吸气运动,呼气运动,一、肺通气原理(一)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15,(,2,)呼吸过程,吸气肌,(,-),胸廓缩小,肺缩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节能的最佳呼吸方式(,吸气主动,呼气被动,),平静呼吸:,用力呼吸:,耗能高(,吸气主动,呼气主动,),吸气肌(,+),胸廓扩大,肺扩大,肺内压,大气压,吸气,(,3,),呼吸运动形式,胸式呼吸,腹式呼吸,(2)呼吸过程吸气肌(-)胸廓缩小肺缩小肺,16,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17,(,2,)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平静呼气时:肺内压:+1+2,mmHg,用力呼气时:肺内压:+60+140,mmHg,2.,肺内压,(,intrapulmonary pressure),(1)概念:,肺泡内气体的压力。,吸气末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压力差=0 无气体流动,平静吸气时:肺内压:-1-2,mmHg,用力吸气时:肺内压:-100-30,mmHg,(2)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平静呼气时:肺内压:+1+2mm,18,吸气初: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开始,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呼气停止,吸气初:肺内压 大气压 吸气开始,19,3.,胸膜腔内压,(,intralpueral pressure),(,1,),形成,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大气压,-,肺回缩力,=-,肺回缩力,呼气末,:-3-5 mmHg,吸气末,:-5-10 mmHg,3.胸膜腔内压(1)形成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20,(,2,),胸内负压,生理意义,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有利于肺和小气道的扩张,气胸,(2)胸内负压生理意义 有利于静脉血与淋巴液回流有利于肺,21,(二)肺通气的阻力(了解),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70%,),(,30%,),肺泡表面张力(2/3),:,肺的弹性回缩力(1/3),气道阻力(主要),惯性阻力,组织粘滞阻力,(,80%90%,),气体速度、气流形式及,管径大小,球形液-气界面,表面张力向心,倾向使肺泡缩小.,(二)肺通气的阻力(了解)弹性阻力肺弹性阻力胸廓弹性阻力,22,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防止液体在肺泡积聚;,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成分,:,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由肺泡上皮,型细胞分泌,),(2),作用:,降低,肺泡表面张力,(,alveolar surface tension),(3),生理意义,维持肺泡容积的相对稳定;肺泡表面活性物质(1)成分:二棕榈,23,5,.,深吸气量(,IC,inspiratory capacity,)=TV+IRV,6.,功能残气量(,FRV,functional residual capaity,)=TV+ERV,7.,肺活量,(,VC,vital capacity,)=IRV+TV+ERV,时间肺活量,(,timed,vital capacity,),8.肺总量(,TLC,total lung capacity,)=IRV+TV+ERV+RV,1.,潮气量,(,TV,,tidal volume,),2.,补吸气量(,IRV,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3.,补呼气量(,ERV,expiratory eserve volume,),4.,残气量(余气量)(,RV,residual volume,),三、肺通气功能的评定测定,肺容积,肺容量,(一)肺容量和肺容积,5.深吸气量(IC,inspiratory capaci,24,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Basic Pulmonary Volume and Pulmonary Capacity,),补吸,气量,肺,总,容,量,肺,活,量,深,吸,气,量,功,能,残,气,量,补呼,气量,残气量,潮气量,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补吸肺肺深功补呼残气量潮气量,25,(二)肺通气量,每分钟进出,肺部,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TV),呼吸频率(,R),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量)呼吸频率,1.,每分通气量:,(二)肺通气量每分钟进出肺部的气体量。每分通气量=潮气量(T,26,吸气末,150,2500,150,350,500,呼气,150,2500,呼气末,150,350,150,解剖无效腔,吸气,呼气末,2500,吸气末150150350500呼气1502500呼气末150,27,被测者,肺泡通气量,(,毫升,/,分,),呼吸频率,(,次,/,分,),肺通气量,(,毫升,/,分,),潮气量,(,毫升,),正常安静,16,8000,500,浅快呼吸,250,32,8000,3200,深慢呼吸,1000,8,8000,6800,5600,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对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从气体交换效果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结论:,被测者肺泡通气量呼吸频率肺通气量潮气量正常安静1680005,28,第三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方式:,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差,一、气体交换的原理,二、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过程,第三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方式:扩散动力:气体分压差一、,29,第四节,气体在血液中运输,O,2,和CO,2,在 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溶解,化学结合(多),一、氧的运输,血红蛋白(,Hb,)是重要的运输工具,Hb+O,2,HbO,2,Po,2,高,Po,2,低,物理溶解:,1.5%,化学结合:,98.5%,二、,二氧化碳的运输,HbNH,2,+CO,2,HbNHCOOH,碳酸氢盐,(,88%,),动画,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动画,物理溶解,5%,化学结合,95%,CO,2,+H,2,O,H,2,CO,3,HCO,3,-,+H,+,碳酸酐酶,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运输O2和CO2在 血液中存在的形式物理,30,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第五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一、呼吸中枢,31,1.,脊髓,脊髓颈节段灰质前角 有呼吸运动神经元。颈髓,3-5,节前角神经元支配膈肌运动神经。实验表明将脊髓和延髓切断,呼吸停止。呼吸节律不是脊髓产生的。,1.脊髓 脊髓颈节段灰质前角 有呼吸运动神经元。颈髓3-5,32,2.,延髓: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二者不可分割,部分重叠,.,刺激吸气中枢,-,吸气动作,.,刺激呼气中枢,-,呼气动作,.,延髓呼吸中枢具有内在节律性活动,.,延髓呼吸神经元对,CO2,和,H+,直接作用有反应,.,二者先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再间接兴奋枢,.,2.延髓:延髓网状结构内有吸气中枢和呼气中枢,二者不可分割,33,3.桥脑 长吸中枢,存在抑制吸气的中枢,故称为呼吸调整中枢.,3.桥脑 长吸中枢,存在抑制吸气的中枢,故称为呼吸调整中,34,4.高位脑 不随意的呼吸运动控制变得完善.人们可以随意唱歌.体育锻炼等.,4.高位脑 不随意的呼吸运动控制变得完善.人们可以随意,35,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肺牵张反射,(,Pulmonary stretch reflex,),(,黑-伯反射),1.,概念,:,由肺扩张引起吸气抑制或肺缩小引起吸气,兴奋的反射。,吸气停止转为呼气。,迷走神经,吸气时肺扩张,肺牵张感受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平滑肌,),延髓,吸气中枢,(,-,),吸气肌,(,-,),膈神经,肋间神经,例如实验中同时剪断双侧迷走神经,长吸式呼吸,呼吸变得深而慢。,2.,反射过程:,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一)肺牵张反射(Pulmona,36,(二)化学感受性反射,(,1,)外周化学感受器:,适宜刺激,:,动脉血,P,O,2,、,P,CO,2,、,H,+,1,、化学感受器,(,2,)中枢化学感受器,生理刺激: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二)化学感受性反射(1)外周化学感受器:1、化学感受器(,37,表:,PCO,2,、,P,、,PO,2,对呼吸的,调节,调节因素,调节作用,作用途径,PCO,2,P,PO,2,是呼吸的生理性刺激因素,P,CO,2,适度升高,加强呼吸,超过一定限度,抑制呼吸,,起麻醉效应,中枢化学感受器(,+,),(为主),外周化学感受器(,+,),严重低,O,2,时,呼吸抑制,甚至停止。,轻度低,O,2,时,呼吸加强。,外周化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为主,),+,增加时,呼吸加强。,外周化学感受器,(,为主,),(,+,不易通过血脑屏障),表:PCO2、P、PO2 对呼吸的调节调节因素调节作,38,一,.,名词解释:,肺通气,胸膜腔内压,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肺牵张反射,复 习 思 考 题,一.名词解释:复 习 思 考 题,39,二、问答题,1.,胸膜腔内压的生理意义。,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什么?该物质有何生理意义。,3.,试述,CO,2,增多时,对呼吸运动影响的主要机制。,4.,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有效。(从肺通气效率来说)。,5.O,2,和,CO,2,在血液中是如何运输的?,6.,试述评价肺通气功能的主要指标。,7.,增大无效腔,呼吸有何改变,为什么?,8.,试述呼吸的环节。,二、问答题,40,第八章 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第八章 消化系统结构和功能,41,消化管,消化腺,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十二指肠,空、回肠,盲肠、阑尾,结肠,、,直肠,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大消化腺,小消化腺,大唾液腺,肝,胰,消化管口腔十二指肠盲肠、阑尾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大消化腺大唾液腺,42,消化管道的一般结构,:,1.,黏膜,(,由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构成,),2.,黏膜下层,(,主要是疏松结缔组织,内有大的血管,神经,淋巴管,).,3.,肌层,:,骨骼肌,平滑肌,4.,外膜,:,起连接作用,.,比如浆膜等,.,消化管道的一般结构:,43,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2.,伸展性,3.,紧张性,4.,自动节律性,5.,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44,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每日分泌,6-8L,消化液,.,内容,:,水,无机盐,少量有机物,.,最重要的是消化酶,.,功能,:1.,分解食物,利于消化,.,2.,为消化酶提供适宜,PH,环境,;,3.,稀释食物,利于吸收,4.,保护消化腺黏膜,免于理化损伤,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每日分泌6-8L消化液.,45,口腔,分,口腔前庭,部,固有口腔,唇和颊,腭,咽峡,牙,舌,大唾液腺,硬腭,软腭,口腔 分 口腔前庭硬腭,46,大唾液腺,开口部位,腮腺,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下颌下腺,舌下阜,舌下腺,舌下阜及舌下襞,大唾液腺开口部位腮腺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下颌下腺舌下阜,47,咽,漏斗性肌性器官,上起自颅底,向下至,C6,下缘续于食管;,鼻咽,口咽,喉咽,咽漏斗性肌性器官,上起自颅底,向下至C6下缘续于食管;鼻咽,48,食管,部位,距中切牙,第一狭窄,咽与食管相续处,15,第二狭窄,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25,第三狭窄,食管穿膈食管裂孔处,40,食管部位距中切牙第一狭窄咽与食管相续处15第二狭窄食管与左,49,胃,胃,50,胃壁的构造,胃壁的构造,51,空、回肠,空肠,回肠,长度,管径,管壁,血管,颜色,环状皱襞,绒毛,集合淋巴滤泡,左上,2/5,较粗,较厚,较丰富,较红润,密而高,密而高,无或偶见,右下,3/5,较细,较薄,较少,较苍白,疏而低,疏而小,较多,空、回肠空肠回肠长度左上2/5右下3/5,52,大肠,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盲肠和结肠有三种,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肠脂垂,大肠分部:盲肠、阑尾、结肠、直肠,53,盲肠、阑尾,盲肠:大肠的起始部,阑尾:又叫蚓突,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通常以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标志,又叫,McBurney,点,。,盲肠、阑尾盲肠:大肠的起始部阑尾:又叫蚓突阑尾根部的体表投影,54,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投影。,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为,McBurney,点,。,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为胆囊底的投影。脐与右侧髂前上棘,55,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结肠左曲(肝曲),结肠右曲(脾曲),结肠升结肠结肠左曲(肝曲),56,直肠,直肠盆部,肛管,(直肠肛门部),骶曲,会阴曲,直肠 直肠盆部骶曲,57,肝,肝,58,肝上面,肝下面,形态,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叶;,肝门,肝圆韧带,胆囊窝,腔静脉沟,肝上面形态借镰状韧带分为左、右叶;肝门,59,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区;,在成人右肋弓低点下方一般不能触及,肝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分位,60,肝外胆道,分部: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胆囊底的,体表投影,:右侧腹直肌外缘与右肋弓相交处;,输胆管道,肝左管肝右管,肝总管,胆囊管,胆总管,肝外胆道分部:胆囊底、胆囊体、胆囊颈、胆囊管;输胆管道肝左管,61,位置,分部,胰头,胰体,胰尾,作用,胰,位置胰,62,第二节 消化系统概述,2.,吸收,(absorption):,食物经消化后的小分子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1.,消化(,digestion,),:,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的过程,.,一、消化、吸收的概念,第二节 消化系统概述 2.吸收(absorption),63,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低,收缩缓慢,富有伸展性,紧张性收缩,自动节律性运动,对化学、机械牵张和温度刺激较敏感,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兴奋性低,收缩缓慢,64,三、胃肠的神经支配,消化道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交感神经:分泌,NE,抑制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迷走神经:分泌,Ach,促胃肠运动和腺体分泌,三、胃肠的神经支配消化道平滑肌主要受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65,2.,唾液的作用,水、,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的作用,湿润、溶解食物,清洁、保护口腔:,水解淀粉:,淀粉 麦芽糖,唾液淀粉酶,一、唾液的分泌,第三节 口腔内消化,腮腺,颌下腺导管,颌下腺,咀嚼肌,舌下腺,腮腺导管,唾液腺,1.,唾液性质与成分,2.唾液的作用水、溶菌酶、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湿润、溶,66,胃的形态结构,食道,角切迹,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第四节 胃内消化,胃的形态结构食道角切迹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幽门十二指肠第四节 胃,67,壁细胞,盐酸 内因子,主细胞,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粘液,外分泌腺,一、胃液的分泌,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主细胞,壁细胞,粘液细胞,G,细胞,壁细胞盐酸 内因子外分泌腺一、胃液的分泌贲门腺幽门腺泌酸腺,68,(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等,作用,:,(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性质:无色、无味、酸性(pH,69,1.,盐酸(胃酸),分泌:,壁细胞分泌,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作用:,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杀灭细菌,促进小肠对铁、钙的吸收,1.盐酸(胃酸)分泌:壁细胞分泌 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70,2.,胃蛋白酶原,分泌:,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HCl,蛋白质,胃蛋白酶,眎、胨、,少量多肽和氨基酸,pH2,3.5,2.胃蛋白酶原分泌: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HCl蛋白,71,3.,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分泌,:,粘膜表面上皮细胞粘液颈细胞贲门腺,作用:润滑、保护、,屏障,粘液,HCO3,作用:保护胃粘膜免受,HCL,的侵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粘膜表面上皮细胞,HCO,3,-,分泌:,3.粘液和碳酸氢盐粘液分泌:粘膜表面上皮细胞作用:润滑、保护,72,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rrier),:,由粘液和碳酸氢盐共同构筑的抗损伤屏障,可有效地,保护胃粘膜免受,H,+,的侵蚀和胃蛋白酶的消化。,粘液-碳酸氢盐屏障(mucus-bicarbonate ba,73,4,、内因子,作用:,保护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缺乏,时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分泌:,壁细胞分泌,胃大部分切除的人可能会出现贫血症状,为什么?,4、内因子作用:保护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缺乏分泌:壁细,74,(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形 式,定 义,生理作用,1.,容受性舒张,2.,紧张性收缩,3.,蠕 动,(胃特有),当咀嚼和吞咽时,食物刺激了咽、食道、胃壁牵张感受器,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部肌肉舒张。,可容纳更多的食物,而胃内压力变化不,明显。,胃壁平滑肌经常处于一定程度的持久收缩状态。,维持胃的位置和形状,促进化学消化。,平滑肌顺序舒缩而完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食物入胃后,5,分钟,蠕动从,胃中部,开始,到达幽门需,1,分钟,频率为,3,次,/,分钟。),促进食物,与胃液混 合,利于化学消化。,磨碎固体食物,推进食糜,(,胃排空,),二、胃的运动,(一)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形 式定 义生理作用1.,75,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76,(二)胃排空,(图),1.,定义,:,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二)胃排空(图)1.定义:胃内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77,胃排空过程,胃排空过程,78,胰液的分泌胰 腺,第五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一、小肠内的消化液,胰液的分泌胰 腺第五节 小肠内消化(一)胰液一、小肠内的,79,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淀粉,麦芽糖、葡萄糖,胰淀粉酶,蛋白质,糜蛋白酶,肠激酶,蛋白质,胰蛋白酶原,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原,多肽、氨基酸,共同作用,月示、胨,分别作用,(,+,),胰脂肪酶,脂肪,脂肪酸甘油甘油一酯,(辅脂酶),2.,胰酶,1.,碳酸氢盐:,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胰液是所有消化液中消化食物最全面、消化力最强的一种消化液。,中和胃酸,防止肠黏膜受酸侵蚀;,提供适宜的,pH环境,(,PH7.8-8.4,),。,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胰脂肪酶:胰淀粉酶:淀粉麦芽,80,胆汁的分泌,(二)胆汁,自学,胆汁的分泌(二)胆汁自学,81,无机成分:,Na,+,K,+,Cl,-,HCO,3,-,有机成分:,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卵磷脂,1.,成分,2.,胆盐的作用:,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胆汁是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胆汁的成分及作用,无机成分:Na+K+Cl-HCO3-有,82,(三)小肠液,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小肠腺(李氏腺),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1,、性质:弱碱性,等渗,2.,成分,肠致活酶,(仅此一种),十二指肠腺,:,上皮细胞:,分泌入肠腔:,寡糖酶、肽酶,无机物:,Na+、K+、Ca,2+,等;,有机物,黏液蛋白,保护,12,指肠,分泌液量大,含消化酶,3.,作用:,保护、消化、稀释作用。,小肠腺,自学,(三)小肠液十二指肠腺(勃氏腺)小肠液的性质、成份和作用:1,83,二、小肠的运动形式,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使食糜与肠壁紧密接触,有利于,吸收,意义,挤压肠壁,有利于血液与淋巴液的回流,维持基础压力、位置和形状。,1.,紧张性收缩:,2.,分节运动,:,图,3.,蠕动:,小肠特有,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舒缩运动。,推送食糜,(,图,),二、小肠的运动形式 使食糜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有利于化学性消化,84,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85,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86,小肠蠕动,小肠蠕动,87,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88,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贮存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除体外。,一、大肠的主要功能:,第六节 大肠功能,细菌产生的酶能分解食物残渣,,细菌还能利用食物残渣,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一、大肠的主要功能:第六节 大肠功能细菌产,89,二、排便反射,潴留,失禁,脊髓腰骶部损伤,腰骶部以外的脊髓受损,(,初级中枢与高级中枢失去功能联系,),舒张,盆神经,排便,直 肠,降结肠,乙状结肠,肛门内括约肌,收缩,肛门外括约肌,直肠,感受器,粪便,腹下神经,盆神经,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脊髓腰骶段,(初级中枢),阴部神经,二、排便反射 潴留失禁脊髓腰骶部损伤腰,90,一、,名词解释,消化、吸收、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容受性舒张、胃排空、分节运动、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蠕动,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1.,简述唾液、胃液、胰液的主要成分及其作用。,2.,简述分节运动的作用。,3.,简述胃、小肠的运动形式。,4.,消化道平滑肌一般生理特性是什么?,5.,简述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6.,消化吸收的主要部位?,一、名词解释复习思考题二、问答题,91,生理学教研室,尿的生成和排出,生理学教研室尿的生成和排出,92,第五节 排尿活动,第九章 肾脏生理,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三节 尿的生成过程,第一节 概 述,第二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第五节 排尿活动第九章 肾脏生理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三节,93,人体的,排泄及其途径,1.,排泄:,第一节 概 述,呼吸器官(肺),消化道,皮肤(汗腺),肾脏,(最重要),2.,主要途径,人体的排泄及其途径第一节 概 述呼吸器官(肺)消,94,肾盂,皮质,髓质,肾动脉,肾静脉,肾单位,输尿管,肾锥体,第二节,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肾脏为实质性器官,,分为皮质和髓质。,一、肾脏的结构,肾盂皮质髓质肾动脉肾静脉肾单位输尿管肾锥体第二节 肾脏的结构,95,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集合管,(一)肾单位和集合管,(nephron and collecting tubule),肾单位,近曲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远曲小管,髓袢升支粗段,肾小球,肾小囊,髓袢,近端小管,肾小体,肾小管,髓袢细段,远端小管,动画,1.肾单位:是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2.集合管(一)肾单位和,96,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97,(,三,),球旁器,球旁细胞,致密斑,:,间质细胞(球外系膜细胞),:,:,分泌肾素,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三)球旁器球旁细胞致密斑:间质细胞(球外系膜细胞):,98,通过两次小动,脉和两套毛细,血管网,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流量大,通过两次小动二、肾脏的血液循环特点:流量大,99,第三节,尿的生成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作用,2.,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3.,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第三节 尿的生成过程,100,一、肾小球滤过功能,概念:,滤液与血浆的区别?,衡量肾小球滤过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滤液量。,(,GFR,),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FF,)肾血浆流量,660ml/min,滤过分数,125ml,660ml,100%,19%,动画,一、肾小球滤过功能 概念:滤液与血浆的区别?衡量肾小球滤过,101,(,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渗压,+,囊内压,),毛细血管血压,入球端 出球端,45,mmHg,45,mmHg,血浆胶渗压,20,mmHg,35,mmHg,囊内压,10,mmHg,10,mmHg,有效滤过压,15mmHg 0mmHg,45,mmHg,10,出球,35,血浆胶渗压,入球,20,(一)滤过的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102,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103,滤过膜示意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肾小囊上皮,(,二,),滤过的结构基础,滤过膜,动画,1.,滤过膜的结构,滤过膜起到了机械屏障,和电屏障作用。,滤过膜示意图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 膜肾小囊上皮(二)滤过的结构,104,(,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通透性,及面积,2.,有效滤过压,3.,肾血浆流量,(三)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1.滤过膜通透性,105,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的方式和特点,1.,概念,:,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一)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的方,106,人体解剖生理学全套下册ppt课件,107,(,1,)被动重吸收:,(,2,)主动重吸收:,2.,重吸收方式,3.,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差异性,:,近曲小管,是肾小管重吸收最主要部位。,有限性,(1)被动重吸收:2.重吸收方式3.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108,Na,+,重吸收,(,1,)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二)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能,Na,+,主动重吸收方式为主,Na+重吸收(1)部位:(二)各段肾小管与集合管重吸收功,109,2.,葡萄糖的重吸收,(,1,)部位,:,100%,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2,)方式,:,继发性主动重吸收,肾糖阈:,尿中刚刚出现糖时的血糖浓度。,(,或不出现尿糖的最高血糖浓度,),。,(,3,)特点:,葡萄糖重吸收的具有一定的限度,2.葡萄糖的重吸收(1)部位:100%近曲小管(尤其前半段,110,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概念:,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作用概念:,111,(一),H,+,的分泌,意义,:,排酸保碱,维持酸碱平衡,(二),NH,3,的分泌,(三),K,+,的分泌,(一)H+的分泌意义:排酸保碱(二)NH3的分泌(三)K+,112,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原尿 终尿,数量,125ml6024,180L/,天,12L/,天,平均,1.5L/,天,99%,被重吸收,质量,去蛋白的血浆,其他成分和血浆相同,无糖、,Na,+,、,cl,-,、,K,+,少,尿素、肌酐比原尿多,1%,排出体外,原尿(滤液)与终尿有何质与量区别?原尿,113,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第四节 尿生成的调节,114,一、肾内自身调节,如葡萄糖、甘露醇的渗透性利尿作用。,(一),小管液中溶质浓度的影响,小管液中某溶质浓度,小管腔中渗透压,妨碍水的重吸收,水重吸收,尿量,渗透性利尿:,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多尿?,一、肾内自身调节如葡萄糖、甘露醇的渗透性利尿作用。(一)小,115,2.,意义:,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二),球,-,管平衡(,了解,),1.,概念:,不论肾小球滤过率有何变动,近球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左右的现象。,2.意义:使终尿量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二)球-管平衡,116,二、神经调节,1.,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下降,,GFR,下降。,2.,释放去甲肾上腺素,3.,增加肾素的分泌,增加,RAAS,的活动,肾,交感神经,兴奋时的作用:,促进肾小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二、神经调节 1.入球小动脉收缩,肾血流量下降,GFR,117,三、体液调节,(一),抗利尿激素,(ADH),2.,主要作用,动画,增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尿量减少。,动画,1.,来源,神经垂体,储存,下丘脑视上核,(,多,),室旁核,(,少,),合成,下丘脑,垂体束,运输,三、体液调节(一)抗利尿激素(ADH)2.主要作用,118,3.ADH,分泌的调节因素,机体缺水,(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泻等),血浆晶体,渗透压,渗透压,感受器,(,1,)血浆晶体渗透压的改变,ADH,分泌,水的,重吸收,尿量,大量饮清水(水利尿),(,+,),(,-,),自学,3.ADH分泌的调节因素机体缺水(如大量出汗、严重呕吐、腹,119,循环血量容量感受器受到刺激,(左心房和胸腔大,V,处),经迷走神经传入中枢,ADH,的释放尿量 反之,血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变化。,(,2,)循环血量的改变,总结,:,引起,ADH,释放的有效刺激是:,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和,循环血量减少,自学,循环血量容量感受器受到刺激(2)循环血,120,1.,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二)醛固酮,2.,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重吸收,同时排出,K,+,,具有,“保,Na,+,排,K,+,”,作用。同时有,Cl,-,和,H,2,O,的被动重吸收。,动画,1.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二)醛固酮2.作用:促进远曲,121,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脊髓骶段,(初级中枢),盆神经,盆神经,膀胱壁的牵张感受器,(,+,),膀胱充盈达,400500ml,时,内括约肌舒张,膀胱逼尿肌收缩,尿液进入后尿道刺激,后尿道感受器,(,+,),阴部神经,外括约肌舒张,排尿,可见:排尿反射,正反馈,第五节 排尿活动,(,动画,),大脑皮层(高级中枢)脊髓骶段(初级中枢)盆神经盆神经膀胱壁的,122,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尿潴留,骶部以上的脊髓受损,尿失禁,(,初级中枢与高级中枢失去功能联系,),排尿异常:,尿频,脊髓骶部损伤,膀胱炎症或机械性刺激尿潴留骶部以上的脊髓受损 尿失禁(初级中,123,第二节 突 触 传 递,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第六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第七节 脑 的 高 级 功 能,第十章 神经系统,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第二节 突 触 传 递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124,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神经系统分为:外周部分:传递信息,中枢部分:处理信息,中枢神经系统: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机体的功能活动,整合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系统是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125,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一)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1.,基本结构,:,神经元 胞体,突起 树突,轴突 轴丘与始段,神经纤维(有髓、无髓),神经末稍,(,突触小体,),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一、神经元与神经纤维,126,基本结构与功能,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轴突,轴丘与始段,:,产生,AP,的部位,神经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神经末梢,:,(,突触小体,),释放递质或分泌激素(下丘脑)部位,基本结构与功能,127,二、神经纤维的分类,(,1,),根据电生理学的特性分类,:,A,、,B,、,C,三类,(,2,),根据纤维直径和来源分类,:,、,、,、,四类,(,3,),根据功能特性分类,:,1),传入神经元,(感觉,N,),2),传出神经元,(运动,N,),躯体运动,N,:,骨骼肌,自主,N,:,内脏,3),中间神经元,兴奋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二、神经纤维的分类,128,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生理完整性,要求在结构上和生理功能上都必须是完整的。,2.,绝缘性,神经纤维传导冲动时彼此隔绝,互不干扰。,3.,双向传导,实验条件下,4.,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具有较长时间地产生兴奋、传导冲动而不疲劳的特性。,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129,第二节 突 触 传 递,突触,:,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功能的特殊接触部位,接头,:,神经元,与,效应器,相接,触的特殊结构,一、,突触的结构及分类,(一)化学性,突触,1.,突触的结构,经典的化学突触(见图),2.,突触的分类,:,轴,-,胞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第二节 突 触 传 递突触: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130,二、化学性突触传递,1.,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释放递质、有突触前受体,突触间隙:,宽约,20,30nm,,有水解酶,突触后膜:,有受体、离子通道,2.,突触的分类,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二、化学性突触传递 1.突触的结构,131,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融合,递质,胞裂外排,Ca,2+,在,触发囊泡释放递质过程中发挥两种作用,:,1),降低轴浆粘度,利于囊泡前移,2),消除,突触,前膜上的负电位,促进囊泡与前,膜接触、融合和胞裂。,另外,,Ca,2+,被认为是一种起信使作用的物质,。,突触前膜去极化Ca2+内流突触小泡前,132,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AP,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爆发AP突触小泡与前膜融合破裂释放,133,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制:,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冲动,传至,突触前轴突末梢,膜外,Ca,2+,内流,入突触小体,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入突触间隙时,若,释放,兴奋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K,+,、,Na,+,特别 后膜对,Cl,-,、,K,+,特别,是,Na+,通透性,增加 是,Cl,-,通透性,增加,去极化,超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总和,总和,爆发动作电位(,兴奋,)兴奋性降低(,抑制,),兴奋通过突触传递的过程与机制:,134,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于其他多个神经构成突触联系,而突触后神经元的状态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与,IPSP,代数和的,总和,。,若,:,EPSP,IPSP,,并达阈电位,,则,后神经元呈兴奋状态,EPSP,IPSP,则,后神经元呈抑制状态,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常于其他,135,三、,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1.,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功能,结构,三、神经-骨骼肌接头的兴奋传递*,136,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137,四、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由突触前膜释放、具有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作用的,特殊化学物质,。,神经递质分为,:,1.,外周神经递质,:,Ach,、,NE,和肽类递质,2.,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在中枢分布广泛,生物胺类:多巴胺、儿茶酚胺、,5-HT,、组胺,另有氨基酸类、肽类、气体分子(,NO,、,CO,)等。,四、神经递质,138,外周神经递质,包括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末梢所释放的,递质。,(,1,)乙酰胆碱,(Ach),胆碱能神经纤维,1.,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2.,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3.,副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4.,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的舒血管纤维),;,5.,躯体运动神经纤维,外周神经递质,139,五、受体,受体:,是指,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一些,特殊蛋白质,它能选择性地与某种神经递质,结合,产生一定的生理效应。,神经递质,必须,选择性,地作用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才能发挥作用。,受体激动剂:,能与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相,应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受体阻断剂:,只与受体发生特异结合,而,不产生,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五、受体,140,1.,胆碱能受体,(,M,、,N,受体,),(,1,),M,受体(毒蕈碱,muscarine,受体,),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上,,部分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汗腺,交感舒血管纤维(骨骼肌),。,效应,:,毒蕈碱样作用,(样作用),。,主要表现:,心脏活动的,抑制,,平滑肌(支气管、,胃肠道)、膀胱逼尿肌及瞳孔括约肌,收缩,,消化腺、汗腺,分泌,,,骨骼肌的血管,舒张,等。,受体阻断剂:,阿托品(解痉、扩瞳),1.胆碱能受体(M、N受体),141,(,2,),N,型受体(烟碱性受体,),N,1,N2,分布,:,自主神经节突触后膜,骨骼肌终板膜,效应,:节后神经元兴奋 骨骼肌兴奋,阻断剂,:,六烃季铵,十烃季铵,共同阻断剂,:,氯筒箭毒碱,N,1,受体:神经元型,N,受体,,,N,2,受体:肌肉型,N,受体,(2)N型受体(烟碱性受体),142,2.,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1,),受体,分布,:小血管平滑肌(皮肤、肾脏、胃肠),大多数内脏平滑肌、瞳孔括约肌,效应,:,平滑肌兴奋(除小肠平滑肌外),阻断剂,:,酚妥拉明,2,),受体,1,2,分布,:,心肌,平滑肌(支气管、胃肠道等),效应,:兴奋 抑制,阻断剂,:心得宁 心得乐,共同阻断剂,:心得安,心三联针,:,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2.肾上腺素能受体(、受体),143,一、反射中枢,定义:,中枢神经系统内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的神经元群。,感受器传入,N,反射中枢,传出,N,效应器,(,兴奋,或,抑制,),脊髓水平,皮层下结构水平,大脑皮层水平,(,简单、原始,)(,复杂、广泛,)(,最复杂、高级,),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时程短),多突触反射(时程长、复杂),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一、反射中枢第三节 中枢活动的一般规律,144,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2.,聚合式,3.,环 式,4.,链锁式,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145,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一),单向传递,:突触前,N,元 突触后,N,元。,(二),突触延搁,:需时约,0.3,0.5ms/,突触。,(三),总和,:,时间总和(相继)、空间总和(同时)。,(四),兴奋节律的改变,:,在同一反射弧中的突触前,N,元与突触后,N,元上记录的 放电频率不同。,(五),后发放,:中间神经元的,环状联系,是主要原因之一。,(六),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和易疲劳:,酸中毒,:昏迷,碱中毒,:惊厥,突触传递疲劳是防止中枢过度兴奋的保护机制。,三、反射中枢内兴奋传递的特征,146,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并在突触后膜上产生的一种抑制。,突触后抑制可分为:,1.,传入侧支性抑制,2.,回返性抑制,。,四,、,中枢抑制,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突触后神经元发生抑制,特点:超极化抑制,(,一,),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的机理,突触后抑制是由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引起并在突触后膜上产,147,传入纤维的兴奋冲动,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神经元,突触后膜 产生,IPSP,交互抑制,1.,传入侧支性抑制,意义,:,调控其它神经元,使反射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神经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传入侧支,传入纤维的兴奋冲动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148,负反馈抑制,2.,回返性抑制,意义,:,调控产生兴奋的神经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神经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轴突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神经元,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神经元抑制,突触后膜 产生,IPSP,兴奋,效应细胞,突触后膜产生,EPSP,负反馈抑制2.回返性抑制 意义:调控产生兴奋的神经元本身,,149,(二)突触前抑制,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10mV,的,EPSP,;,实验,B,:,先刺激轴突,2,,再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5mV,的,EPSP,。,突触前抑制是通过轴突,轴突式突触活动,使突触前膜的递质释放量减少,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产生抑制的一种抑制形式。,结构基础,:,轴,2,-,轴,1,-,胞,3,串联突触。,意义,:,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二)突触前抑制实验A:刺激轴突1时,胞3产生10mV的EP,150,机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1,部分,去极化,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轴,1,产生的,AP,幅度,轴,1,Ca,2+,内流量,轴,1,递质释放量,胞,3,EPSP,幅度,总和后达不到阈电位发生抑制,特点:去极化抑制,机制:先刺激轴2轴2兴奋释放递质(GABA)轴1部分去极化在,151,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能作用,传入神经冲动,传导路,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分为三种:,躯体感觉(浅感觉和深感觉)。,内脏感觉(内脏痛觉和脏器感觉)。特殊感觉(视、听、嗅、味觉和前庭感觉)。,感觉的产生过程,:,第四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换,152,一、脊髓的感觉传导通路,1.,浅感觉传导通路,:,痛觉、温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侧束,丘脑感觉接替核,轻触觉,脊髓后角,脊髓丘脑前束,丘脑感觉接替核,2.,深感觉传导通路,:,肌肉本体深压觉,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丘脑后腹核,一、脊髓的感觉传导通路1.浅感觉传导通路:,153,感觉传导途径有两类,:,浅感觉传导途径,深感觉传导途径,换元交叉处,脊髓,延髓,传导途径,先交叉,后上行,先上行,再交叉,在,脊髓半断离,的情况下,,浅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对侧,,而,深感觉障碍,发生在断离的,同侧,。,感觉传导途径有两类:,154,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构成丘脑,-,皮层投射,决定大脑皮质的觉醒状态与感觉功能(除嗅觉外),(一)丘脑的核团,1.,感觉接替核,后复核、内外侧膝状体,2.,联络核,枕核、,外侧复核、前核,3.,髓板内核群,中央中核、束旁核、中央外侧核,二、丘脑及其感觉投射系统(一)丘脑的核团,155,(,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三类细胞群,),弥散地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的,N,纤维。,1.,特异性投射系统,由丘脑,(,第一、二类细胞群,),沿特定的途径点对点的投射至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的纤维。,(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 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56,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不引起特定的感觉,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唤醒作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入丘脑前沿特定的途径上行,纤维由丘脑,第一二类核团发出,丘脑,-,皮层为点对点的投射关系,传入丘脑前经脑干网状结构多次交换神经元,纤维由丘脑第三类核团发出,丘脑,-,皮层为弥散性投射,特点,多次更换神经元,投射区广泛,易受药物影响(巴比妥类催眠药物的作用原理),投射区窄小,功能依赖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上行唤醒作用,(三)感觉投射系统的组成、功能和特点,特异性投射系统组成功能引起特定的感觉不引起特定的感觉非特,157,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代表区的分区与结构特点:,外侧面,体表感觉区,=3-1-2,区,(,第一感觉区,)+,岛叶,(,第二感觉区,),本体感觉区,=4,区,(,又是运动区,),内脏感觉区,=,第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听觉区,=41,区,+42,区,视觉区,=17,区,大脑皮层是人体感觉的最高级中枢。,人的大脑皮层内神经元的数量大约,140,亿个,大脑皮层分成,52,个区,。,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在功能上具有不同的分工,称为,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功能单位,-,感觉柱,。,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外侧面体表感觉区=3-1-2,158,人的体表感觉指浅感觉,即皮肤感觉,包括温度觉、痛觉、触觉等。,1.,第一体表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3-1-2,区,),感觉特点:,定位明确、性质清晰,人的体表感觉指浅感觉,即皮肤感觉,包括温度觉、痛觉、触觉,159,投射特点,:,.,交叉,支配,:,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倒置安排,:,除头面部是直立外,.,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如,:,舌,和拇指的投射区,投射特点:,160,2.,第二感觉区,位置,:,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感觉特点:,定位较差、感觉分析粗糙;,可能与痛觉有关。,投射特点,:,双侧性投射;,分布正立而不倒置,有较大的重叠区。,2.第二感觉区,161,3,、视觉代表区,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投射特点,:,视网膜的鼻侧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视网膜的上,(,下,),半部投射到距状裂的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