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全套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839475 上传时间:2024-07-29 格式:PPT 页数:237 大小:3.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37页
区域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37页
区域经济学全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经济学课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2018年3月区域经济学课件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绪 论绪论绪论:主要内容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区域概念及其类型区域概念及其类型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 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绪论: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第一节 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区域是根据区内经济活动的某些同质性特征以及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强度来划分的某一片地区。区域可以划分为连续空间和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和功能区。1.1.区域概念区域概念2.2.区域类型区域类型连续空间连续空间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同质区域功能区域功能区域1 1、区域概念及其类型、区域概念及其类型第一节区域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 主要内容 一般指地理学意义上的连续的实体空间。在这种空间中,主要根据具体事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和运输成本来描述空间属性。区域经济学在这种连续空间中所要解释的是价格和成本随空间的变化规律,以及这种变化对厂商区位选择和厂商市场规模的影响,研究这些经济规律的理论就是区位论。离散空间是具有一定边界且又互不重叠的均质空间,这些空间单元可以组成更大范围的空间单位,这些空间单元就是我们常说的区域。区域经济学在这种空间中主要研究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离散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同质区域和功能区域。同质区域是指那些在一种或几种属性方面具有同质性特征的地区组合在一起的区域。最典型的同质区域是主体功能区。在同质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解释区域内生的经济增长问题,研究在地区层面上经济是如何增长的,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存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称它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连续空间连续空间离散空间离散空间同质区域同质区域第一节主要内容连续第一节 主要内容 功能区域是根据经济活动空间相互作用强度而划分的。空间相互作用是指从一个地点到另一个地点的人口、商品、资本或信息的转移。如果界线范围内地区间空间相互作用强度大于与界线外地区间的空间作用强度,则这些界线内区域就是功能区域。常见的功能区域就是城市群,如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等。在功能区域中,区域经济学主要研究区域外生要素对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其基本逻辑是经济聚集造就区位优势,区位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以及吸引产业转移,产业转移又强化区位的聚集优势。包括在某一主权国家的疆域内,经济功能上具有同质性或同一性特征,独立地组织区内的经济活动和区外的经济联系,都包含核心城市或城市体系。功能区域功能区域3.3.区域概念的理解区域概念的理解第一节主要内容功能区域3.区域概念的理解第一节 主要内容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1.1.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 2.2.新古典区位论新古典区位论2 2、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主要内容1.古典区位理论2.新古典区位论2、西第一节 主要内容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3.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4.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第一节主要内容3.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4.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第一节 主要内容区域经济学起步很晚,只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但有关区域经济学研究对象以及研究内容方面,逐渐趋向类同,这是一门学科走向成熟的表现。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平衡布局为主调整为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1.1.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2.2.改革开放开始到改革开放开始到2020世纪世纪9090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年前:区域经济学初步形成阶段3 3、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主要内容1.改革开放前:区域经济学的萌芽时期2.改革第一节 主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再次,区域经济研究重点转移到区域协调发展。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十九大提出了新时期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四大板块”战略和“三个支撑带”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3.203.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学理论和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实践活动获得蓬勃发展阶段 4.4.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中共十八大以来:实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阶段第一节主要内容3.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区域经济第二节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涉及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以及区域决策。经济活动空间布局,主要指厂商、劳动力以及公共基础设施的区位选择。区域经济活动协调,主要指区内和区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从区内经济活动的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内经济活动所需的各部门的相互匹配;从区际经济活动相互匹配而言,主要指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补充与依赖,包括区际分工与合作、价值链共享、都市经济圈等;从如何协调区内外经济活动而言,主要指区域的自组织能力。1.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2.2.区域经济活动协调区域经济活动协调 1 1、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2.区域经第二节 主要内容 区域决策主要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组织区域经济活动,也就是选择何种增长模式的问题;二是所选择模式的支持系统,也就是如何支持所选增长模式正常运行的问题。区域经济支持系统,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保障区内经济正常运行所必要的政策支撑,二是为鼓励区内外厂商向某种产业部门或区内某些地区投资而采取的激励政策和措施,三是为纠正市场失灵而提供的政策支持。3.3.区域决策区域决策 第二节主要内容3.区域决策第二节 主要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联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等。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是区域经济学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主要的理论是新古典的区位理论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活动区位研究,不仅研究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施区位选择问题,而且还把这些研究进一步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自组织能力。组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交易的分层结构以及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就构成了交易活动的空间组织体系。区域自组织能力研究,是区域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之一1.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2.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2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主要内容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第二节 主要内容区际分工是社会生产分工的空间形式,它不仅决定专门化部门、区际联系的性质和规模,同时也决定不同区域内部的部门间比例和一国整体结构的动态变化。区际分工与联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其目的是实现区域经济效益或国家整体效益的最优。经济活动首先出现在那些具有优势的区位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这必然在空间范围内形成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各不相同的核心区和边缘区,核心区一般以某种规模的城市为中心,边缘区一般指农村地区,是核心区的腹地,这种腹地支撑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最典型的地域结构,就是我们熟悉的城乡二元结构。各国政府都通过制定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采取其他手段来缩小区际发展差距。这种政府为引导和干预区域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就构成了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3.3.区际分工与联系区际分工与联系 4.4.地域结构演进地域结构演进 5.5.政府调控政府调控 第二节主要内容3.区际分工与联系4.地域结构演进5.第三节 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不管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国内不同地区,区域经济都显现为“块状经济”。这种块状经济深层次的含义是经济变量在空间上的不连续。那么为什么在不同块状体之间在经济活动强度和密度方面存在差异?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第一,有些生产要素如矿产资源,对地表的附着力很强,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第二,有些生产要素如水资源,存在于一定的空间范围,改变其流动方式将会花费巨大的成本;第三,有些流动性很强的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金、知识和技术等,有时也遇到很大的障碍。主要指商品交换和提供服务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1、空间距离而导致的运输成本,降低经济效率,削弱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2、任何出行方式和运输方式,都不能瞬间完成人员输送和商品运输,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成本;3、空间距离越大,运输的及时性就越低。1.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 2.2.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商品交易和提供服务的空间障碍1 1、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形成块状经济的客观基础第三节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2.商第三节 主要内容经济活动最大的特征之一为经济活动的不可分性,任何经济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都是相互联系的,而这种经济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又与一定范围的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许多生产过程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划分为若干个生产工序,但从降低生产成本的角度来考虑,这些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上截然分开,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厂商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则可以节省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称之为内部规模经济;众多厂商聚集在某一区位,可以实现聚集经济,称之为外部规模经济;众多厂商的聚集可以节省大量的交易成本。一旦形成创新中心,则这种创新中心不会轻易地发生转移,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区位锁定作用。尽管众多创新企业的创新不可能在同一周期内发生,许多创新企业的创新周期会相互错开,因此如果形成创新中心,则创新中心的创新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技术可以溢出,但是局部溢出而不是全域溢出,即知识和技术溢出强度随距离的增加而衰减,称之为技术溢出的空间衰减律。3.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 4.4.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创新能力的区位锁定和技术溢出的局部性 第三节主要内容3.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4.创新能力的区第三节 主要内容块状经济的非连续和间断特征,意味着区域之间必然存在某种非均衡力。这种非均衡力由接近市场效应接近市场效应、生活成本效应生活成本效应以及市场拥挤效应市场拥挤效应的相对大小所决定,如果前两者之和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则形成正反馈机制,任何初始的冲击将进一步得到加强,如果分散力大于聚集力,则形成负反馈机制,任何初始冲击的响得到遏制,使得初始均衡处于稳定状态。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指的是市场接近效应和生活成本效应相互成为因果关系,这种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进一步放大初始冲击对经济系统的影响,导致产业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最终形成核心区-边缘区的空间格局。反过来,如果不存在循环累积过程或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初始冲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原有空间格局保持不变,不会形成核心区-边缘区的空间格局。1.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 2 2、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的主要特征第三节主要内容1.循环累积因果关系决定经济活动的空间格局第三节 主要内容如果形成循环累积过程,则外生力量消失以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仍在继续,这意味着产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现象是通过内生过程而不是外生过程所形成的。市场开放度的提高,意味着各种可流动要素的流动性得到增强,要素流动性增强过程又是生产要素重新配置的过程。当市场开放度达到某一临界值,则可流动要素迅速向适合于它们的区域转移,发生各种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过程,这就加快了区域经济增长速度。这就意味着区域经济总存在要素快速向某一区域聚集的时期。路径依赖特征,也称为区位粘性。当某一区域历史性地选择了某种产业分布模式或发展路径,则在较长的历史过程中,各种经济活动已经适应这种模式或路径,要改变这种模式或路径需要很强的外生冲击。内生力量无法改变原有的发展路径,因此要改变这种路径需要力度很大的外生冲击。2.2.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3.3.区域经济发展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区域经济发展总存在要素快速聚集期 4.4.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区域经济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第三节主要内容2.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3.区域经第三节 主要内容提高市场开放度,生产要素流动性得到增强。当市场开放度大于某临界值时,生产要素开始向核心区集中,市场开放度越大,产业向核心区聚集规模越大,聚集租金也就越大。与此同时,厂商之间竞争也趋向激烈,厂商收益损失也就变大。因此,当核心区产业聚集规模达到某一临界值后,聚集租金逐渐下降,显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人们的偏好或预期发生变化时,那些采取与变化了的偏好或预期相匹配的人们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他们的这种示范效应将把原有的路径推向新的路径。这为政府参与区域经济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政府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为发展区域经济,常选择某一产业或一些厂商作为示范产业或示范户,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或者根据当地的比较优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区域经济发展蓝图。政府的这种行为极大地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5.5.产业聚集导致的聚集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产业聚集导致的聚集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 6.6.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 第三节主要内容5.产业聚集导致的聚集租金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主要内容(一)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论的形成 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城乡统筹理论城乡统筹理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展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一)马克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二)主要内容(二)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展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二)新时期中国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均衡布局生产力,因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活动是单个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计划的行为,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又是无计划、无政府状态,资本总向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转移,因此资本流入地区获得快速发展,而资本流出地区处于停滞和衰退,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他们指出,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计划地配置生产力,才能实现区际的均衡发展。同时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布局应是有利于促进工农结合和城乡结合的生产力布局。1 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1、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第一节 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过程中,对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独特的城乡发展观。一方面,他们强调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上城市的出现、城乡分离以及城乡对立的必然性和进步性;另一方面,他们还见证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繁荣造成的尖锐的城乡矛盾和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从城乡对立和差别出发,探索消灭城乡对立和差别的一般规律。对于消灭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有计划地合理布局生产力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之一;列宁也认为,促进工农业生产有机联系是实现城乡统筹的主要途径。2 2、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第一节主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第一节 主要内容区际分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部门间的分工与协作,二是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马克思主义经典作者认为,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首先形成工商业与农业的分工,接着形成商业与工业的分工,最后形成不同生产工序上的分工,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化,出现越来越多的产业部门。这意味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必然导致产业部门间、城乡间以及区域间的分工与协作,社会生产的分工与协作是社会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标志,也是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升的前提条件。任何生产活动都选择某种特定区位进行生产,而在不同区位上组织不同的经济活动,因而就必然存在区际分工问题和协作问题。3 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 第一节主要内容3、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第二节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为改变旧中国生产力布局很不平衡的弊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这一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这种理论既是指导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指导原则,也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的理论基础。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强调了以内地为中心的生产力布局,并在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指导下实施了以三线建设为中心的中西部开发战略;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又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也存在一些缺陷:一是重内地轻沿海,抑制了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全国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二是各地片面强调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局面。1 1、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第二节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1、生产第二节 主要内容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2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3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第二节主要内容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3、区域经济协调与第二节 主要内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统筹理论体系包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首次提出了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理论、思路与对策;提出了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城镇化理论的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首次提出了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思路与对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还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脱贫攻坚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是要树立新发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展绩效。4 4、城乡统筹理论、城乡统筹理论5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第二节主要内容4、城乡统筹理论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第三节 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 1 1、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1.1.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2.2.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坚持顶层设计,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发展3.3.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强调跨区域发展,以经济带建设构建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展新格局4.4.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坚持主体功能区制度,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第三节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1、中国区域第三节 主要内容 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区际协调发展与区际公平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新型城镇化与城市群 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产业转移与转型升级 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扶贫开发与区际公平 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建设 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国家重大区域、国家级重点区、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重大基础设施的引领与建设 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区域经济政策与区域管理2 2、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 1.1.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完善的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2.2.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重视我国中大区域经济问题研究第三节主要内容2、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问题第二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第二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1 1、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2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1 1、不可流动性要素、不可流动性要素2 2、可流动性要素、可流动性要素3 3、基础性要素、基础性要素1 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2 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3 3、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5 5、区位理论评述素、区位理论评述素4 4、新经济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主要内容(一)1、生产第二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主要内容(二)3 3、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4 4、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1 1、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2 2、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3 3、产业聚集产业聚集4 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 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 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业布局优化3 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主要内容(二)3、产业布局与产第一节 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在区域经济中,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区域性、竞争性、选择性、分散性、传布性、增值性。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自然资源具有价值,人类对自然资源投入的劳动所形成的资源产业,进一步提升了自然资源的价值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1 1、不可流动性要素、不可流动性要素1.1.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内涵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内涵2.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第一节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1、不可流动性要素1.自然资源概念第一节 主要内容资本要素指用于发展区域经济的资金,以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存在。资本要素的定义:资金是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用来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载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成为资本。资本是社会资产的价值形态,是国家和企业扩大再生产,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手段,体现一个区域的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三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关系。资本要素的分类:按照来源,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按照用途,分为基本建设的资金、生产经营资金;按周转情况,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2 2、可流动性要素、可流动性要素1.1.资本资本第一节主要内容2、可流动性要素1.资本第一节 主要内容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劳动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智能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指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们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具有社会性,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力资本流动性又是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之一。科技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来体现的。技术进步扩展产业分布的地域范围,技术进步改善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产业内部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所考虑的科技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当地技术开发能力、根据当地特点选择适用技术、技术的区际转移。2.2.人力资本要素人力资本要素3.3.科技要素科技要素第一节主要内容2.人力资本要素3.科技要素第一节 主要内容制度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化程度、产权制度、地方政府行为。市场要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产业部门最终确定布局地点的重要依据。市场要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交通运输要素是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3 3、基础性要素、基础性要素1.1.制度要素制度要素2.2.市场要素市场要素3.3.交通运输要素交通运输要素第一节主要内容3、基础性要素1.制度要素2.市场要素3.交第二节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又称空间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包括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及优化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9世纪前期提出的。杜能假设,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它是该国的唯一的农产品销售中心;农产品运费与运输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核心观点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成本又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到最小才能降低总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因此,该区位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布局农业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农业生产分布模式农业生产分布模式:每个农业部门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形成了著名的农业圈(六大农业圈):2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1.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第二节区位理论2、区位理论1.农业区位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分析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出生产成本最低区位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原料、燃料产地已知;产品消费地和范围已知,需求不变;劳动力供给充裕且已知;运费是运输重量和运输距离的函数。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厂商选择原料和成品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韦伯提出了原料指数概念,认为原料指数不同,则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作为厂商的理想区位。劳动力成本影响的工业区位劳动力成本影响的工业区位:劳动力成本可以改变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在工资率不变、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情况下,如果厂商从原有区位迁往新的区位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输成本小于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则厂商会迁移。聚集与分散因素影响的工业区位:聚集与分散因素影响的工业区位:聚集因素是指促使厂商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分散因素是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可以使运费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生偏离。2.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第二节主要内容2.工业区位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廖什于1939年提出。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基本假设:均质平原,均等的运输条件;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消费者偏好相同,工业劳动力技术水平相等;农业部门为自给自足的部门,农业人口分布均匀。核心观点:每个厂商的产品销售范围是以生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尽管初始不同厂商的圆形市场之间存在空隙,但因厂商之间扩大其市场范围的竞争,这些圆形市场最终变成六边形的市场网络体系。在这种市场网络中,大量厂商聚集在一起,导致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最终促使大城市的形成。3.3.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第二节主要内容3.市场区位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开放的经济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总存在两种性质的作用力:聚集力和分散力。市场接近效应,使得厂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就是聚集力;生活成本效应,使得消费者或者说劳动力向厂商数量较多的区域聚集,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也是聚集力;市场拥挤效应,它所产生的力量则正好相反,它抑制厂商向经济活动密度大的区域集中,这种力量就是分散力。如果某一区位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如果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4.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第二节主要内容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 区位理论的应用:1.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2.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3.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区位理论的局限性:1.当前经济环境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不能生搬硬套;2.以完全竞争为基础,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分析;3.只考虑有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无形因素的影响。5.5.区位理论评述区位理论评述第二节主要内容5.区位理论评述第三节 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称为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主要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高科技指向。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企业所有权状况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市场竞争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1 1、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1.1.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2.2.产业布局指向类型产业布局指向类型3.3.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第三节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1、产业布局指向1.产业布局指向的第三节 主要内容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是实现空间经济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雁阵模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引进产品和技术;第二阶段:国内开始生产进口产品;第三阶段: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第四阶段:失去比较优势,转移到次梯度的国家。广义比较优势原则;技术选择适度原则;环境承载原则。2 2、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接1.1.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2.2.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第三节主要内容2、产业转移与承接1.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2.第三节 主要内容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聚集。第一,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丰裕度是区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一个区域总是出口自己丰裕要素制成的产品,进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产品。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聚集的基本条件。第二,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经济活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则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第三,城市或市场区位的存在,排除了空间不可能定理中的空间同质的假设,这意味着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3 3、产业聚集、产业聚集1.1.聚集与扩散聚集与扩散第三节主要内容3、产业聚集1.聚集与扩散第三节 主要内容聚集经济是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是因同一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城市化经济是因多种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聚集经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产生:一是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是聚集在一起的企业相互作用(比如知识溢出等),改变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而导致的聚集收益;二是金融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是大量企业聚集,改变了投入、产出产品的价格,从而给企业带来的聚集收益,金融外部性的核心是改变要素价格。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2.2.聚集经济及其类型聚集经济及其类型3.3.聚集经济的源泉聚集经济的源泉第三节主要内容2.聚集经济及其类型3.聚集经济的源泉第三节 主要内容 产业集群是聚集经济发生后,企业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波特给出的概念:特定领域的相关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供给者、服务提供者,以及隶属于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结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产业集群作为经济集聚的一种结果,在一定的地域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的合理与否。标准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标准二: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标准三:社会效益是否最大4 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1.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概念2.2.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3.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第三节主要内容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产业集群的概念第四节 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东部沿海仍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中西部城市群作用上升;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得到巩固,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得到实现;经济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调整布局指向,积极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转移;注重产业链转移,同时注重配套能力的建设;推动大区域之间资金、技术与资源的分工与合作。1 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 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第四节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第四节 主要内容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要素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工业布局的区域集聚和园区化;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3 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第四节主要内容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主要内容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科。从经济发展与空间配置相结合的角度去认识区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学独特的研究视角。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1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不同发展模式及中国发展模式变化过程3主要内容研究经济活动空间分布与协调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学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能生产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该区域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经济活动过程。表现在以下方面: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区域经济发展是指现在比过去、将来比现在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狭义:指一个区域内的社会总财富的增加,用货币形式表示就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用实物形式表示就是各种产品生产总量的增加。广义:还包括对人口数量的调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以及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等。正确理解正确理解区域区域经济经济的的发发展展产品需求量的增加经济总量的提高人口规模的增加(二)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时间序列过程,必须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来观察,才可能发现增长的长期趋势。由于经济本身所具有的波动性,增长也常常呈现出波动的态势。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一)区域经济发展的概念正确理解区域经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三)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影响因素 生产要素:一切与区域经济相关联的条件和环境可能都会影响到区域经济的增长为便于定量分析,都假定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区域经济生产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土地(资源)技术资本劳动力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涵(三)区域经济生产要素区域经济生产要素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种情况:量的量的扩张扩张区域经济发展的简单、初级形式质质的提高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质的提升,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所追求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量的量的扩张扩张+质质的提高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普遍形式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区域经济发展包括三种情况:量的扩张区域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规模扩大:产值、产量和增加值(一)量的扩张产值指标:包括工农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等,描述物质生产部门的活动规模,因经济学意义不大,现已使用不多。产量指标:描述各种实物生产部门的活动规模,反映当地生产特点和物质需求保障程度,与人均指标结合,具有有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区域区域经济经济生生产产量的量的衡量衡量SNA国民收入以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为依据,坚持只有物质生产部门创造财富的观点,以五大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为核算范围联合国1968年正式公布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GDP和GNP(GNI)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规模扩大:产值、产量和增加值区域经济生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一)量的扩张增加值指标:增长幅度和增长速度。增长幅度,即目标期指标值减去基期指标值,描述的是该指标增加的幅度。通常用相对增大幅度,即增加的幅度与基期指标之比。增长速度,包括当年增长速度、若干年平均增长速度等,一般要扣除物价因素,即按不变价计算。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等于经济发展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一)量的扩张经济增长并不一定等于经济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二)质的改善狭义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是指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是以生产成本来计算的发展成果。广义的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包括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条件的改善,投入要素的节约,产品质量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等。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与改善,主要体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体现为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体现为人民群众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体现为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出现新的变化经济发展中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二)质的改善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三)结构的优化经济发展质改善的核心是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消费与积累结构等。产业结构:将在后续有关章节中讨论技术结构:合理化+高级化所有制结构: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消费与积累结构:在区域经济进入成熟阶段之前的时期,适当提高积累率很有必要;在此以后,应鼓励消费,适度降低积累消费比率。二、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式(三)结构的优化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经济增长需经历的六个阶段。(一)传统社会阶段特点: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生产功能有限,一定条件下增长会存在。传统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区域内的经济活动基本上是原始的农业活动。其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与现代社会差别很大。(二)起飞前准备阶段特点:农业生产技术改良;家庭手工业和商业兴起,出现了专业化的分工和协作;资本市场开始发育,金融制度应运而生;区域发展,经济活动开始突破地域的限制,国内外贸易扩张。罗斯托认为,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变化对以后的增长具有关键意义,为经济起飞创造了前提条件。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了一个国家或区域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三)经济起飞阶段特点:人均国民收入快速、持续地增长;农业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走向商品化,劳动力向工业领域的流动加速;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加快;近代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带动了其他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罗斯托从主导部门和内在机制的角度,讨论了突破传统社会经济停滞状态实现经济起飞的三个基本条件:一是高积累率;二是培植区域主导产业;三是变革制度。(四)成熟阶段标志:技术上的成熟。特点:新的主导产业部门(钢铁、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三)经济起飞阶段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五)高额消费阶段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主导工业部门开始转移到生产耐用消费品和服务业方面来,汽车工业成为这一阶段具有代表性的主导部门,标志着“高额消费阶段”的形成。这一阶段的经济特点主要是“服务型”经济和“福利型”经济。(六)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耐用品边际效用递减,人们偏好文娱方面的享受第三产业兴起提供劳务和提高生活质量的服务部门替代了生产耐用消费品的部门,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主导部门。人类以生活质量的增进程度作为衡量区域是否成熟的标志。三、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该模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是在专业化的基础部门(主要是专业化地区的主导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b),第二个是在服务行业(非基础性部门)就业的劳动力(Ls),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如下公式:LT是总就业量Lb是一个外生变量,由生产满足区外需求量所需劳动力数量决定是服务行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通过计算可以得到:如果从总就业人数增长率角度来考虑,则任何时期都成立如下公式:式(3-3)表明,当基础部门的就业人数上升时,总就业人数上升的比例远大于基础部门就业人数上升的比例,系数1/(1-a)称为城市乘数,该乘数大于。如果总人口(P)和总就业人数之间存在某种比例关系,且该比例系数可以写成,则成立下式:结合式(3-3)和式(3-4),可以得到式(3-5)。根据式(3-5),我们可以估测出当地人口增长率,进而估测出该区域或城市的实际人口数量。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一)霍伊特的输出基础模型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二)霍伊特模型的修订版20世纪50年代,诺斯、蒂伯特等学者把其中的一些与城市相关的变量改为宏观经济变量,以凯恩斯的总需求模型为基础建立模型。该模型中,总收入或总产出(Y)等于消费(C)、出口(X)、进口(M)之和。为简化起见,假设不存在公共部门(G)和税收(T 0)。这样,可以写成下式:(X是出口,为外生变量,c,m分别为消费系数和进口系数)对式(3-6)进行变换,则得到式(3-7)如果从经济增长率角度来考虑,则可以把式(3-7)写成式(3-8)形式: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二)霍伊特模型的修订版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式(3-8)表明,只要边际消费倾向(c-m)小于,则当一个区域的出口增加时,总产出增加比例远大于出口增加比例。由于增加的消费不可能全部是由进口满足的,因此在一般情况下(c-m)小于。上面的结论告诉我们,区外需求或出口(区外需求可以用出口值或基础部门生产的产品外销数量来表示)决定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区外需求带动本地经济发展,主要是通过对当地产出的乘数效应和对当地基础生产部门就业人数的乘数效应而实现的。它还同时告诉我们,发展速度快的地区是长期以来能够保持一定贸易顺差的地区,那些进口倾向较大的地区,产出乘数效应没有发挥正向效应。如果我们考虑一些其他变量,则该模型演绎出更多的经济学含义。但上述理论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这种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不考虑供给问题。其次,该理论没有考虑区际趋同或趋异问题,因而也就没有考虑区域间的经济增长率的差距问题。最后,该理论无法确定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因为该理论把出口增长或基础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看成是经济事实而不是理论给出的结论。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式(3-8)表明,只要边际消费倾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三)动态模型动态模型是为解决原有经济增长模型中服务行业就业数量与总就业数量之比长期不变问题而建立的。在上述的霍伊特模型中去分析(收入替代了霍伊特模型中的就业):其中,Yb、Ys分别表示基础产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收入水平;正如霍伊特模型中的情况,服务行业的收入水平主要取决于总收入水平,基础产业部门的收入水平也主要取决于区外的需求情况;0为一常数,主要度量服务行业收入水平中的外生变量。对式(3-9)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则可以得出下式:一、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三)动态模型一、区外需求:输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