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2853377 上传时间:2024-09-08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80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Copyright 2004-2009,版权所有 盗版必究,中国历史朝代歌,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夏至秦 朝代更替示意图,夏,商,战国,西周,春秋,东周,秦,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从秦汉到明清朝代更替演示,秦,西汉,东汉,三国,西晋,十六国,东晋,南朝,北朝,隋,唐,五代十国,魏,蜀,吴,北宋,南宋,辽 西夏 金,元,明,清,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本课要点,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重要概念理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1,、,“,君主专制,”,是国家政权的主宰和中央决,策方式,即皇权至上、皇帝独裁;,2,、,“,中央集权,”,指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即中央控制地方、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专制,(,1,)(君主)独自掌握政权。,如专制政体,专制帝王,君主专制。,(,2,)凭自己的意志独断独行,操纵一切。,君主,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某些现代国家的元首。有的称国王,有的称皇帝。,地方,中央,皇帝,宰相,矛盾,两对主要矛盾,一日,(宋太祖)召赵普问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计长久,其道何如?,”,普曰:“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续资治通鉴,一、中央集权的发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朝代,帝王,措施,影响,西汉,汉武帝,北宋,宋太祖,元朝,推恩令,1,、军事,2,、行政,3,、财政,行省制度,二、君主专制的演进,西汉前期,丞相位尊权重,礼遇殊隆。丞相进见,皇帝要起座;丞相生病,皇帝要亲临问候。皇帝的诏命,丞相认为不妥的,可以据理力争,也可以拒绝执行。吕后曾想封吕氏兄弟为王,丞相王陵就当面抵制,力言“不可”。汉景帝欲封皇后之兄王信为侯,丞相周亚夫坚决反对,说:“高皇帝曰:非刘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汉景帝无言以对,只好作罢。,君主专制的演进(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朝代,帝王,措施,影响,西汉,汉武帝,隋唐,北宋,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内朝,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唐朝三省运作机制,皇帝,同意后,交予审议,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议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提交上奏,封驳,审议通过,封驳,封还,并对诏敕之不当者加以,驳正。,皇帝,中书门下: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枢密使: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权,北宋初分割相权,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清朝),名称,时期,标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汉朝,魏晋南北朝,隋朝,-,清朝,品行,门第,才学,官吏制度变化简表,本课要点回顾,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复习参考题,1,、本课要旨是什么?,2,、汉朝、北宋、元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3,、汉、唐、宋三朝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4,、从汉朝至隋唐选官制度是怎样演变的?,课堂练习,1,、汉朝时,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是郡县和( )并存。,封国,2,、( 谁 )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颁布(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汉武帝;推恩令,3,、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 )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藩镇割据,4,、元朝在地方实行()制度。除()()()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简称行省或省。,行省;河北;山西;山东;行中书省。,5,、元朝在边远民族地区设()进行管理。,宣慰司,6,、()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魏晋南北朝,课堂练习,7,、()时期,在尚书省下设六部,确立并完善了()的管理体制。,隋唐;三省六部,8,、北宋初期,设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为制约宰相,后来又增设()()和(),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中书门下;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课堂练习,9,、元朝设(),替代前代的三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该省长官行使()职权。,中书省;宰相,10,、汉朝选官主要实行()制。()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察举;孝廉,课堂练习,【,学思之窗,】,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解题关键:要从相权与皇权关系的角度去说明问题。,思路引领:先要解读历史材料,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再针对所问作答。,答案提示:说明两个问题:北宋从宋真宗开始,相权逐步强化,对皇权有所限制。李沆抵制宋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不仅想维护相权,也是从有利于治国的角度出发的。中国古代相权与皇权的消长,总体上虽然朝着强化皇权的方向演变,但其间也有相权强化的时候,并非简单的直线发展。,【,探究学习总结,】,本课测评,从汉至元,皇权不断加强,请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加以说明。,解题关键:这是一道大跨度、高概括的论述题,解答此题的关键首要的是精心审题:二是题目的时间范围是“从汉至元”;二是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即运用“宰相职能变化的史实”说明“皇权不断加强”这一历史结论。,思路引领:一要依时间顺序(分汉、隋唐、宋、元时段)组织答案。二要运用相关史实说明结论的正确,作到史论结合。,答案提示:汉武帝重用宠信的近臣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政,使决策国家政务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从而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隋唐创立三省六部制,唐时三省长官相互制衡,集体行使相权。这样,就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北宋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枢密使(掌军权)、三司使(掌财权)分割宰相(中书门下长官)权力,使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元朝设中书省总揽政务,其长官中书令实为宰相,例由太子兼任,实际政务委以左右丞相等。但元朝后期相权大增,有时甚至威胁皇权。,综上所述,从汉至元,通过削弱相权使皇权不断加强。,学习延伸,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解题关键:解读材料,逐问作答。,思路引领:分三步,首先解读历史材料;再由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措施)概括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最后,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独立思考,对“这种措施”加以评价。,答案提示:特点: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此问答案学生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应鼓励。),郡国制,汉代地方政权组织。汉初,郡和王国同为地方高级行政区划,郡直隶中央,王国由分封的诸王统治,实行地方行政制度郡国并行制。汉初建立了许多诸侯王国,本来的目的是拱卫中央,加强中央集权,但后来的发展却适得其反。诸侯王依恃其政治、经济、军事势力与中央对抗,并进而觊觎皇帝的位置,以致造成对中央的严重威胁。,吴楚七国之乱以后,汉中央为了削弱诸侯王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使诸侯王不复治国,而由中央置国相以治民,职如太守;后又令诸侯王仅衣食封国的租税,王国实际上和郡无异。隋以后,废国存郡,虽封王带有郡县名号,但不回到自己的封地,在京师居住,享受一定政治经济待遇。明代曾分封诸王于各地,靖难之役后,也将权力收回。,节度使,官名。始见于唐睿宗时,以薛讷为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唐玄宗时在沿边地区设九节度使,赐给双旌双节,总揽一区的军、政、财、法事。安史之乱后,内地亦设立,辖境大小不等,因其权大,后多成为藩镇,并将此传于子孙或部下。至五代时废置不常。宋初皇帝收回兵权,节度使则成为勋阶。辽、金亦设,其权小于唐代。元代废。,行省制度,行省之制渊源于魏晋之行台。杜佑说:“行台省魏晋有之。大唐初,亦置行台,贞观以后废。”,(,通典,卷,22,行台省,),金于中央置尚书省,在全国襟带之地又置行台尚书省,除不置尚书令外,一切官属与中央同。但行台官品均低于中台一等,(,金史,卷,55,百官志一,),。元置中书省为中央行政中枢,于地方亦曰行中书省。,此前的“行台”名义上为中央派出机关,至元代行省制度才完全确立为地方行政制度。当时全国除中央中书省直辖的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北部、内蒙中部东部地区称为“腹里”,以及宣政院直辖的吐蕃外,共分置十一个行省,其中在边疆地区还专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四个行省。,元的疆域十分辽阔,岭北行省的治所在和林,(,今蒙古乌兰巴托西南,),,管辖范围除了蒙古高原外,北边一直到北冰洋;东北地区由辽阳行省管辖,省区范围向东北延伸到库页岛和北冰洋。江浙行省泉州路在澎湖设巡检司,管辖澎湖、琉球,(,即台湾,),。,西藏虽未设立行省,但属中央宣政院直接管辖,并在西部乌斯藏、纳里、速古鲁孙设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在东部设吐蕃等路宣慰司,其下设若干万户府;还设置驿站、军站、派驻军队、征收赋税,等等。元朝统治者十分重视喇嘛教,国师八思巴就是吐蕃萨斯迦人,(,今西藏萨迦,),,因此元朝一代对西藏的统治与治理是很重视的。,中朝与外朝,西汉自汉武帝时起,为加强皇权,便宠信近臣,令其充当中书令、侍中、给事中等高级侍从官职,出入禁中,与闻国政。这样,管理国家的实权逐渐由相府向宫廷转移,以便皇帝控制,因而出现了“内朝”与“外朝”之分。由侍从皇帝的宫廷机构组织构成“内朝”,掌握了决策国家政务的权力;以丞相为首的中央政府构成“外朝”,却逐渐退居到仅只执行政务的地位。,“内朝”也就是“中朝”,,汉书,刘辅传,注引孟康说:“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关于“内朝”和“外朝”的划分,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康此注,最为分明”。钱大昕还认为内朝、外朝之分,汉初是没有的。“至昭宣之世,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腹心之臣矣。”钱氏说“史家未明言”。,汉武临终前,召大将军霍光、车骑将军金日、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四人,受遗诏辅少主。而宰相田千秋竟不得受遗诏。这件事无疑关系重大,它不仅表明已把宰相放在政治核心之外,同时也表明内外朝之分已经形成。,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宰相是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最高长官,为天下政本所在。汉武帝要加强皇权专制,自然会与宰相制度发生矛盾。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汉武帝便引严助、主父偃辈入值,参与谋议。自霍光辅政,至于东汉,遂成为外戚与宦官专政的局面。外戚当政者则加“将军”名号,宦官专权者又多加“中常侍”。不论外戚还是宦官,都是作为内朝官而专朝政的。,汉武帝鉴于汉兴以来丞相御史二府的职权过重,因而把处于身边的内朝私人秘书“尚书”官的地位提高,又相继设有侍曹、二千石曹、户曹、客曹。诸曹尚书多引用宦官或外戚担任,内朝近臣自大将军、太傅、侍中以下,常领录尚书事以参决朝政。而外朝的长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的职权逐渐为内朝尚书台所侵夺。所以,汉武帝以后以至成宣年间,是尚书势盛,内朝权重,与外朝的相府形成权力转移交替时期。,尚书本属于少府,从秦至汉武以前,不过是掌管往来章奏的小吏。但自御史变成监察官之后,皇帝的诏令等事,也成了尚书的专责。武帝时期尚书发展成宫中的重要机构,置尚书四人,分四曹以主众务。常侍曹主丞相御史事,二千石曹主刺史二千石事,户曹主吏民上书事,客曹则主外国四夷事。成帝时又置三公曹以主刑狱事。,汉武帝一面提高近臣和内朝官的地位,使他们“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有时还让内臣严助等与大臣辩论,使“大臣数诎”。,显然尚书已由公文的传达机关进而为公文的处理机关。而且处理的结果,并不经过丞相,也无需和外朝的相府商讨,而是直接送呈皇帝。,另一方面又压低丞相的地位。汉武帝所用丞相十三人,下狱死者占其半,生者如田蚡、石庆、公孙弘辈,只能装聋作哑,唯命是从而已。以至于讨论出兵边疆的大事,汉武帝竟说太尉“田蚡不足与计”。汉武帝如此重用内朝官,用近臣、内朝来压制宰臣和外朝,所以当他拜公孙贺为相时,贺竟伏地大哭,不受印绶。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少有的。,汉武帝为什么要把职掌朝政的实权,由外朝的宰相转移给内朝的尚书呢,?,主要因为:,(,一,),内朝官地位很低,可以减少对他们盗权窃柄的顾虑;,(,二,),内朝官多是皇帝宠幸的近臣,能很好地贯彻皇帝的旨意,不致受到外朝大臣的牵制;,(,三,),内朝官多由外戚、宦官充任,这些人本是卑微之徒,皇帝可以随意更换,这样既能保持外朝相府传统地位的稳定性,又可以加强皇权对相权的制约力量。,4,图画说明,河西节度使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这幅图出自敦煌莫高窟第,156,窟,为晚唐时期的作品。全图高,107,厘米,宽,857,厘米,亦称张议潮统军出行图。位于第,156,窟的南壁及与其相联的东壁门南壁面之下部。绘于晚唐咸通六年至八年,(865,867),。此窟是张淮深为纪念其叔张议潮所修的功德窟。,唐大中二年,(848),张议潮在沙州,(,即敦煌,),起兵逐吐蕃,随即挥军东进西征,尽复甘、凉、肃及伊西等地,并奉河西十一州图籍归唐,结束了吐蕃在河西的百年统治,解除了唐王朝西顾之忧,确保了中原西去通路。大中五年唐宣宗敕封张议潮为河西十一州节度使。此图即为敕封张议潮为节度使后统军出行的写照。,画面可分为相互衔接的三个部分:,(1),仪仗先导部分。以各分列左右的四对鼓角乘骑为先导;随后是两面大旗及持矟的四对武骑仪仗;继之有墨书榜题为“左马步都押衙”的五对文骑,文骑之间八名军营舞伎分为两列,四人着汉装,戴幞头,四人着吐蕃装,束双髻;,后有由十四人组成的乐队,舞伎在笙、箫、笛、筚篥、箜篌、琵琶的吹弹声中踏着大鼓、细腰鼓、拍板的鼓点节奏,扬袖起舞,徐徐前行;舞伎前有二人骑马持牌横于道,指挥舞乐的行止缓急,。,(2),主体部分。其中心为节度使张议潮,也是全画的中心。张氏戴幞头,着大红袍,腰束革带,扬鞭骑白马正过雕栏石桥,其侧有:“河西十一州节度使张议潮除吐蕃收复河西一行图”榜题,其形式与唐太宗骑马过金桥的“金桥图”相仿。,张议潮马前有榜题为“散押衙”者三人,正执辔引马过桥,桥前方接伎乐之后有六骑持旌分列左右,其后有执牙旗,(,榜题曰“门旌”,),小幡二人,旗后有二乘骑举皇帝敕授藩镇一方的权力象征的“节麾”,榜题为“衙前兵使”“节”后有题为“银刀官”者三骑和分两列于左右的八名持棒步行卫士。张议潮马后,拥簇骑卫多人,再后为帅军大纛旗及出行将士队伍。,。,(3),辎重后勤部队。这部分画猎骑驰射黄羊、奔鹿和运送军需的驼队等。画卷将张议潮绘于全画中部,形象也较其他人物高大,更以白马过桥来提示和突出主要人物。整个画面长,8,5,米、高,1,米有余,人物逾百、骏骑八十余,出行队伍旌旗飘扬,延绵浩荡,显示了这支队伍的严整军仪和威武雄风。,这是一幅珍贵的历史画卷。本画与相对壁面同位置的“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同绘于一窟,前者肃穆严谨,后者欢快轻松,恰恰相反成对比,可称敦煌壁画出行图中之双璧。,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