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759731 上传时间:2024-07-2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67.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讲人:张金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主讲人:张金洪1 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恩格斯:路德维希 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终终终 结(节选第四章)结(节选第四章)结(节选第四章)结(节选第四章)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2 2 第一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提纲的写作:一、提纲的写作:提纲写于提纲写于18451845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年春,马克思生前未发表过。最早发表于表于18881888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哲学的终结的序言中称这个文件为“关于费尔巴哈的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纲”,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并作为该书的附录首次发表。它被恩格斯称为“包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历史唯物主历史唯物主义的起源义的起源”。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一起被公认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创立的基本标志。第一讲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提纲的写作3 3二、提纲的历史地位与背景材料二、提纲的历史地位与背景材料1 1、历史地位:、历史地位: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形成的主要著作之一,提是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面形成的主要著作之一,提纲所阐明的实践范畴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纲所阐明的实践范畴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石。22、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842-18441842-1844初初 ,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从,马克思实现两个转变: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标志性著作:标志性著作:“关于摩塞尔记者的通讯关于摩塞尔记者的通讯”等;论等;论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犹太人问题、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阐明哲学必须同导言对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阐明哲学必须同无产阶级相结合。无产阶级相结合。二、提纲的历史地位与背景材料4 4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18441844初初-1845-1845初初 ,理论探索阶段。马克思已经从费,理论探索阶段。马克思已经从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逐步转向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逐步转向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史唯物主义。标志性著作: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标志性著作:神圣家族,对黑格尔及其弟子布鲁诺 鲍威尔鲍威尔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的思辨唯心主义的批判;1844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对资产阶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对资产阶级经济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分析批判,并揭露了资本主级经济理论和空想社会主义进行了最初的分析批判,并揭露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实质。义异化劳动的实质。第三阶段:第三阶段:18451845春春-1846-1846年年5 5月月 ,全面形成阶段。马克思从根本,全面形成阶段。马克思从根本上分析批判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上分析批判了以往一切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主义的实践观,并以实践为基础,提出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思想。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性著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 第二阶段:1844初-1845初,5 5 3 3、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来源、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来源 黑格尔哲学及基本特征: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唯心辩证法的集大黑格尔哲学及基本特征: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唯心辩证法的集大成。马克思吸取因素:辩证法与实践观;人是他自己劳动的产物。成。马克思吸取因素:辩证法与实践观;人是他自己劳动的产物。费尔巴哈哲学及基本特征: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本体论上的唯物费尔巴哈哲学及基本特征:人本学的唯物主义。自然观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与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受影响成份:对黑格尔的主义与历史观的唯心主义。马克思受影响成份: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绝对精神神”的客观唯心主义批判和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的客观唯心主义批判和本体论上的唯物主义。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彻底革命精其他: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影响:战斗的唯物主义,无神论,彻底革命精神。维柯:人能够认识他创造的历史的观点。神。维柯:人能够认识他创造的历史的观点。青年黑格尔派:行动哲学;实践成为青年黑格尔派:行动哲学;实践成为“行动哲学行动哲学”的首要原则,并用它的首要原则,并用它改造黑格尔哲学。黑格尔那里,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觉的工具,改造黑格尔哲学。黑格尔那里,人只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不自觉的工具,而实践哲学则使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仅把实践看作理而实践哲学则使人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但他们仅把实践看作理论的批判,单个人的自由行动、实践的意志。论的批判,单个人的自由行动、实践的意志。3、马克思哲学的主要来源黑格尔哲学及基本特征:庞大的6 6三、提纲的写作目的三、提纲的写作目的 (1 1)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适应无产阶级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需要,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 2)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针对费尔巴哈和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上的缺陷,为人们科学地认识历史,提供一种科学的历史观。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件7 7四、提纲的内容四、提纲的内容 提纲共提纲共1111条,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条,字数虽然不多,但却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想内容和严密的逻辑结构。全文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二条,是提纲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第一部分,即第一、二条,是提纲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一切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开始把“实践实践”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为建立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牢固的基础;第二部分,即第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第二部分,即第三至九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为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勾画了基本蓝图;义的哲学体系勾画了基本蓝图;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第三部分,即第十、十一条,是提纲的总结,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阶级性阶级性和和实践性实践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的历史使命不只是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要改造世界。四、提纲的内容 提纲共11条,字数虽然不8 8五、文本分析五、文本分析第一部分:(第一部分:(1 1、2 2条)是全文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条)是全文的总纲,从总体上概括了马克思了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树立同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树立了了“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的科学实践观。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1 1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离开人的社会实践去理解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认识。批判旧唯物主义对实践的错误认识。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把客观世界看作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客第一、指出旧唯物主义只把客观世界看作与人的活动无关的纯客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体。只是以直观的形式理解客观事物,否认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对客观事物的变革作用,否认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关系。第二、的变革作用,否认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客观事物对主体的关系。第二、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批评旧唯物主义把认识理解为对事物消极直观的反映,忽视了认识的认识的能动性能动性。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同时,批判唯心主义夸大了主观能动性,否认主体对客体依赖关系的错误。第三、批判费尔吧哈对实践活动的错误看法,指出实赖关系的错误。第三、批判费尔吧哈对实践活动的错误看法,指出实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践活动具有革命的、批判的意义。五、文本分析 第一部分:(1、2条)9 9 2 2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实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第二部分:马克思对旧唯物主义唯心史观的批判和对历史唯物主义几个基本观点的阐明(历史唯物主义几个基本观点的阐明(3-93-9条)。马克思批条)。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的种种错误观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的种种错误观点,并在实践基并在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我建立马克我建立马克思的思的“新唯物主义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3 3条: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在人和环境、教育的关系上的形而上学的错误理解,指出了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的错误理解,指出了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中的重要作用。4 4条:条:批判费尔吧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亡的途径。批判费尔吧哈的宗教观,阐明宗教的产生和消亡的途径。5 5条:条: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批判费尔巴哈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上的错误观点。2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认识1010 6 6条条: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的人作为他的理论的逻辑起点的错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的人作为他的理论的逻辑起点的错误,提出了人的本质误,提出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唯物史观的著名这一唯物史观的著名命题。命题。7 7条:进一步批判费扼吧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由于费哈不条:进一步批判费扼吧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由于费哈不了解人的社会性。所以他看不到作为人的感情的了解人的社会性。所以他看不到作为人的感情的“宗教感情宗教感情”本身是本身是社会的产物。实际上,费尔巴哈分析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社会的产物。实际上,费尔巴哈分析的抽象的人是根本不存在的,这种人也必然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的人。种人也必然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社会的人。8 8条:条:批判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提批判费尔巴哈不理解社会意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提出了出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唯物史观命题。唯物史观命题。9 9条:条: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不能正确认识社会的本质。6条:批判了费尔巴哈把抽象的人作为他的1111 第三部分: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第三部分: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 马克思在提纲马克思在提纲1010、1111条中表达了条中表达了“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新唯物主义的社会基础、基本特征和历史使命。本特征和历史使命。1010条: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条:指出了新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11 11条:这是整个提纲的总结,是整个提纲逻辑发展的必然条:这是整个提纲的总结,是整个提纲逻辑发展的必然结论。马克思指出:结论。马克思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解释世界,而问题,而问题在于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第三部分:新唯物主义基本特征和历史任务 1212五、小结五、小结 提纲是在马克思转变为辨证唯物主义论、共产主提纲是在马克思转变为辨证唯物主义论、共产主义以后,建立哲学世界观以前写成的。从时间上看,写于义以后,建立哲学世界观以前写成的。从时间上看,写于18451845年春,之前写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年春,之前写经济学哲学手稿、神圣家族,之后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之后写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两个转变两个转变”最终完最终完成的标志是神圣家族,但系统阐发自己世界观的则是成的标志是神圣家族,但系统阐发自己世界观的则是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纲起两者的连接作用。之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纲起两者的连接作用。从内容上看,提纲实际上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纲从内容上看,提纲实际上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纲要,它已包含了以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要,它已包含了以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发的许多思想的萌芽,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是的许多思想的萌芽,所以恩格斯称之为是“包含着新世界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五、小结1313关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看成是“不洁不洁”的、实的、实践活动中践活动中“我完全以自我完全以自私的态度对待事物私的态度对待事物”。费尔巴哈:在自由知费尔巴哈:在自由知性之光中,对象象金性之光中,对象象金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刚石一样发出异样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目的光辉,象水晶一样的清澈透明。样的清澈透明。关于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把实践活动看成是“不洁”的、实践活动1414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费尔巴哈(1804180418721872年)出生于次胡特一年)出生于次胡特一个法学教授之家,个法学教授之家,18281828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年在柏林大学毕业,曾任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教于埃尔兰根大学,因宣传无神论,遭受迫害,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隐居乡间,从事哲学研究,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哲学批判、基督教的本质、哲学改革的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预拟提纲、未来哲学原理等。在他的著作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里,尖锐地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体系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唯物主义的权威。在政治上,他反对君主政体,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18701870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年参加德国社会民主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党。晚年阅读了马克思的资本论,但费尔巴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哈在社会历史观方面是唯心主义的。他在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同时,抛弃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法。费尔巴哈生平 费尔巴哈(180418721515补充:基本结构与基本观点补充:基本结构与基本观点 提纲共提纲共1111条,可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条,可归纳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第一部分:对实践的科学理解,把实践理解为整个社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会历史过程的基础和人类认识的基础。(1 12 23 35 58 81111条条 )补充:基本结构与基本观点 提纲共11条,16161 1从总体上指出在人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上,马哲与旧唯从总体上指出在人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上,马哲与旧唯物根本区别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物根本区别以及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主要缺点:机械性、旧唯物主义(费尔巴哈为代表)的主要缺点:机械性、直观性。轻视,贬低生产实践,不能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性。轻视,贬低生产实践,不能从主体对外部世界的能动作用方面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特征。能动作用方面来理解外部世界的特征。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抽象地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唯心主义的错误:抽象地理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予以片面夸大,将世界视作精神,思维的产物。予以片面夸大,将世界视作精神,思维的产物。1从总体上指出在人与外部客观世界关系上,马哲与旧唯物根本区17172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范畴3马克思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2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中心范畴3马克思哲学同旧哲学的根本区1818第二部分: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 主义的唯心史观。(第39条)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1818世纪唯物主义。世纪唯物主义。爱尔维修:爱尔维修:“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环境的产物,”“”“法律造成一切法律造成一切”,“全民的美德靠的是法律的完善。全民的美德靠的是法律的完善。”第二部分: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 1919 1 1批判其唯心史观:批判其唯心史观:(1 1)在人与环境关系上: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在人与环境关系上:只看到环境和教育对人的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未看到人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对环境的改造作用,未看到人的社会实践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的社会实践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变了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强调社会环境既制约人的活动,人实现了人的自我超越。强调社会环境既制约人的活动,人的活动又改变社会环境。的活动又改变社会环境。(2 2)把环境理解为法律与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法)把环境理解为法律与教育,片面强调政治、法律制度和教育的作用,否认社会生产活动的作用,实质上律制度和教育的作用,否认社会生产活动的作用,实质上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1批判其唯心史观:20202 2批判其唯心史观必然导致的英雄史观。批判其唯心史观必然导致的英雄史观。从教育支配一切,理性决定一切出发,必然把人分成从教育支配一切,理性决定一切出发,必然把人分成天才与群氓两部分。前者总是教育者:发现理性、制定法天才与群氓两部分。前者总是教育者:发现理性、制定法律、教育群众、改变环境;后者只能消极被动地受前者的律、教育群众、改变环境;后者只能消极被动地受前者的摆布。摆布。3 3克服法国唯物主义的克服法国唯物主义的“人是环境的产物人是环境的产物”与与“意见支配环境意见支配环境”的二律背反,只能采用实践的二律背反,只能采用实践的观点。的观点。2批判其唯心史观必然导致的英雄史观2121 第三部分:分析费巴哈宗教观的合理因素与唯心史观的错误(第467条)1 1肯定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正确方面肯定了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正确方面 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否认了神、费尔巴哈认为宗教是人的本质的自我异化,否认了神、上帝创造世界,寻找宗教归的世俗基础,力求从唯物主义上帝创造世界,寻找宗教归的世俗基础,力求从唯物主义出发来理解宗教。出发来理解宗教。第三部分:分析费巴哈宗教观的合理因素与唯心史观的2222 2 2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彻底弄清宗教产生的社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彻底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是企图改会根源和解决宗教问题的正确途径,只是企图改造宗教而不去消灭宗教,并且还企图创造新的宗造宗教而不去消灭宗教,并且还企图创造新的宗教。教。马克思认为不能停止在对宗教的批判上,还马克思认为不能停止在对宗教的批判上,还必须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到政治的批判,即对宗教必须从对宗教的批判转到政治的批判,即对宗教产生的社会条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产生的社会条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并在实践中加以革命的改造。加以革命的改造。2指出费尔巴哈没有彻底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2323 3 3批判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批判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并指出其产生的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人作为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一种人作为“类存在类存在”的的某种共同性:理性、意志和情感(爱),即所有个体的人某种共同性:理性、意志和情感(爱),即所有个体的人的共同点。它们是抽去了时代、阶级、民族等一切社会性的共同点。它们是抽去了时代、阶级、民族等一切社会性差异、生理性差异的人的一些共同特征。差异、生理性差异的人的一些共同特征。3批判费尔巴哈的关于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2424 产生根源:第一,非历史的观点。假定有一产生根源:第一,非历史的观点。假定有一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存在;从抽象的个人种抽象的、孤立的人的个体存在;从抽象的个人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出发。第二,出发,而不是从具体的现实的个人出发。第二,人的本质被视作是自然界现成给予的和已经完成人的本质被视作是自然界现成给予的和已经完成的。未能看到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永远不的。未能看到人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永远不会完成。第三,缺乏实践观点。他不满意把人视会完成。第三,缺乏实践观点。他不满意把人视作纯思维的人,而是具有感情、意志与思维的感作纯思维的人,而是具有感情、意志与思维的感性存在物,但是他未能看到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性存在物,但是他未能看到作为感性存在物的人是从事着一定实践活动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他建是从事着一定实践活动的人,在实践活动中他建构了自己的构了自己的 存在。存在。产生根源:第一,非历史的观点。假定有一种抽象的、2525 4 4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人的本质含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与人相区别人的本质含义:是人与动物相区别、人与人相区别的根据。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意志形成差异性的根本原的根据。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行为意志形成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因。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是由他生活于其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人的本质是由他生活于其中的一切现中的一切现 4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 2626 (1 1)思考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事着一)思考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事着一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定社会实践活动的人。(2 2)现实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由各种)现实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政治、社会关系所构成: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基础上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家庭、亲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法律、道德、宗教、家庭、亲友等各种社会关系。这些社会关系既是每个具体的人从事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它会关系既是每个具体的人从事实践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它们建构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人自身。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不们建构了人的实践活动和人自身。因此人是社会的人,不能归结为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能归结为自然的、生物学上的人。(1)思考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从事着一定2727 (3 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在社会实践)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我建构的,它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恒活动中自我建构的,它是发展变化的,不存在抽象的永恒不变的本质。不变的本质。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坚持从社会方面来理解人,人在个人与社会关系:坚持从社会方面来理解人,人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社会是社会的产物,同时又强调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来改变社会和改变自己。和改变自己。(3)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是人在社会实践活2828 实践观点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中心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中心范畴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来探讨其它一切哲学问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关思维方式:从实践出发来探讨其它一切哲学问题,实践论的思维方式。关键点在于科学地理解实践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历史。键点在于科学地理解实践和从实践出发来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类历史。(1 1)实践确立了人类相对于整个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确立了人类相对于整个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主体地位。主体地位。首先,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首先,作为一种感性的现实的人类活动,实践是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变换的最基本方式。其次,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其次,实践又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的,是人的理智、情感、意志等内在本质性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意志等内在本质性力量的对象性展示,也是人的自觉性和自由精神运动的最现实表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实践中,人的主观动的最现实表现,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正是在实践中,人的主观方面可以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观对象,并在对象的合目的性改变中方面可以见之于客观,作用于客观对象,并在对象的合目的性改变中得到表现、实现和确证,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实现主得到表现、实现和确证,实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双向对象化,实现主体对于限定的挑战与超越,逼近自由。体对于限定的挑战与超越,逼近自由。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和中心范畴2929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正是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定的工具而展开的中介性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工具和中介,主体通过实践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借助于各种形式的工具和中介,主体通过实践集中地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形成和运用,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的形成和运用,实现着由客体的自发运动形式向人的自觉活动形式的转换,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转换,实现人的内在尺度和外在事物的尺度的统一。第四,实践是一种革命批判的活动,是人以一种主体性方式第四,实践是一种革命批判的活动,是人以一种主体性方式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来批判性地处理自己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参加自然界的辩证运动过程,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自觉地实现和发展自身能动地创造自己的社会历史存在和社会生活,自觉地实现和发展自身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作为建构、自己所追求的理想世界的最根本最现实的途径,因而是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主体的创造性本质的具体表现形式、实现形式和确证形式。(2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目的制约着整个认识过程,规定着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着认识的方向。在实践目的的规定约束之下,人们的正确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认识最终才有利于实践的发展。认识为实践服务,去指导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实践,才能发挥认识的功能。再次,实践是借助于一3030 (3 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和发展的根据,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首先,社会实践是构造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结构基于一定首先,社会实践是构造社会结构的基础。社会结构基于一定社会实践而形成,与一定阶段、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社会实践而形成,与一定阶段、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相适应。其二,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其二,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由各种社会关系所构成的社会矛盾组成社会。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是由于实践的的社会矛盾组成社会。社会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是由于实践的进行。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都是进行。生产劳动、阶级斗争、科学技术、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都是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在不同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作为改具体的实践活动,也在不同意义上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人作为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其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一切社会活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其本质的实践性,决定了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各种社会实践动和社会发展的实践性,也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历史即是各种社会实践的历史。的历史。(3)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基础。实践是社会得以存3131 其三,实践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联结点,实践能够客观地体其三,实践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联结点,实践能够客观地体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即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历史。现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历史的发展,即是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历史。从人的自觉活动到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而进行的种种实践活动,能够从人的自觉活动到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律而进行的种种实践活动,能够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揭示出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其四,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其四,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社会生活以实践为基础。社会生活以实践为基础。其三,实践是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联结点,实践3232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思想政首先,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治教育的哲学依据。1 1、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实践是物质与意识辩证统一的基础;2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3 3、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市实践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市实践的。提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3333 其次,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其次,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全面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社展相互关系的论述,全面认识影响人的发展的社会因素。会因素。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空想马克思以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在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的错误,科学地社会主义在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的错误,科学地揭示了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历史唯揭示了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观。物主义的教育观。其次,学习马克思关于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3434 第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第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科学地认识教育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我们科学地认识教育对象及其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对象及其思想的基本理论依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则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处得的总和,人的思想则是人的本质的重要表现,它是人处得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首先是人所处的经济关系的反映。一切社会关系的反映,首先是人所处的经济关系的反映。第三、学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科学认识思3535 第四、学习马克思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断,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以往的哲学家们把实践排斥在自己的哲学之外,以往的哲学家们把实践排斥在自己的哲学之外,马克思则把实践纳入自己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马克思则把实践纳入自己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并作为其中心范畴。提纲第并作为其中心范畴。提纲第1111条阐明了新唯条阐明了新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及其子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变物主义的根本特征及其子哲学史上实现的革命变革的实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革的实质,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哲学的根本区别。第四、学习马克思关于“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的论3636第二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序言概况一、序言概况 1 1 历史地位: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经典表达,历史地位: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原理的经典表达,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内容的精辟说明。历史唯物主义实质内容的精辟说明。写作目的:对自己从事经济学研究及其所获得的写作目的:对自己从事经济学研究及其所获得的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总结与表达。唯物史观基本观点的简要总结与表达。第二讲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序言概况 3737二、基本理论观点二、基本理论观点 1 1明确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出发点明确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出发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2 2作出了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的科学抽象。作出了社会形态的基本结构的科学抽象。规范地使用和科学地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规范地使用和科学地界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历史主义唯物的核心范畴;上层建筑等历史主义唯物的核心范畴;提出了经济结构范畴,并阐明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包括提出了经济结构范畴,并阐明经济结构决定上层建筑(包括社会意识形式),揭示了社会基本结构的三个基本层面及其本质联系:社会意识形式),揭示了社会基本结构的三个基本层面及其本质联系:生产力、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生产力、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相适应关系决定上层建筑;政治法律制度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相适应并受其指导。并受其指导。二、基本理论观点 1明确概括出历史唯物主义基本3838 3 3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系之间的张力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关系变革的最终根源。关系变革的最终根源。社会基本结构三个层面发生变化的先后顺序:首先是生产力社会基本结构三个层面发生变化的先后顺序: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由原来发展的形式变为发展的桎梏。的发展,生产关系由原来发展的形式变为发展的桎梏。区别两种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区别两种不同层面的社会现象:a.a.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发生的生产的经济条件所发生的变革(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变革(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b.b.意识形态的形式意识形态的形式(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意识到前述冲突,并力求解释、(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意识到前述冲突,并力求解释、克服它们的各种观念体系克服它们的各种观念体系.用生产的经济条件的变革来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用生产的经济条件的变革来说明政治法律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革,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解释、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变革,是历史唯物主义观察、解释、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基本原则。基本原则。3揭示了社会革命的深刻根源在于生产力与3939 4 4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新旧交替不取决人们的主观愿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新旧交替不取决人们的主观愿望,有赖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生冲突的强度以及新的社望,有赖于生产关系同生产力发生冲突的强度以及新的社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具备(生产力发展高度和新的会形态所需要的物质条件的具备(生产力发展高度和新的生产关系的基本轮廓)。简称生产关系的基本轮廓)。简称“两个决不会两个决不会”5 5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由五种前后相继的社会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过程由五种前后相继的社会形态构成:原始社会(亚细亚)、奴隶社会(古代希腊、形态构成:原始社会(亚细亚)、奴隶社会(古代希腊、罗马)、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资本罗马)、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其灭亡是不可避免主义社会是最后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其灭亡是不可避免的,其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其灭亡创造了物质条件。的,其所创造的生产力为其灭亡创造了物质条件。4社会形态的变革和新旧交替不取决人们的主观愿望4040作业题与思考题作业题与思考题 1 1 解释:解释:“在考察一些变革时在考察一些变革时”指出它分析社会生活变化指出它分析社会生活变化的方法是什么?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的方法是什么?揭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什么原理?2 2 解释: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才会产生。才会产生。”如何理解两个如何理解两个“决不会决不会”。每一时代人类解决一个历史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每一时代人类解决一个历史任务的前提和条件是什么?3 3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根据文本,说明生产力与如何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根据文本,说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与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关系。作业题与思考题 414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