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剖析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677007 上传时间:2024-07-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5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4课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剖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第4课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剖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第4课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剖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制度概念:概念: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君主决策独断,君权至上:君主决策独断,君权至上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1)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皇权越来越强,相权: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相权最终被废。越来越弱,相权最终被废。(2)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势力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小结小结: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皇权与相权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皇权与相权矛盾 )汉朝:汉朝:西汉:西汉:中朝(决策)制衡外朝(执行)中朝(决策)制衡外朝(执行)东汉: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尚书台,取代三公隋隋唐: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宋朝:宋朝:“二府二府”三司制三司制元朝: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废三省,实行一省制秦朝:秦朝:三公九卿制三公九卿制明朝:明朝:废丞相废丞相 、设内阁、设内阁清朝:清朝:设军机处设军机处魏晋南北朝:魏晋南北朝:三省制三省制未定型未定型第第3-43-4课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加强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及专制集权的加强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课程标准:课程标准:1 1、掌握自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掌握自汉至元政治制度的变迁过程2 2、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掌握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3 3、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认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并综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并综合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分析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响。一、一、西汉加强中央西汉加强中央集权集权(一一)背景:背景:西汉初年,西汉初年,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产生王国问题。,产生王国问题。早在楚汉战争时,刘早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联合反项羽的力量,邦为了联合反项羽的力量,先后封了先后封了七个异姓功七个异姓功臣为王。臣为王。楚梁梁淮淮 南南韩韩赵赵燕燕长长 沙沙占国土一半七七个个异异姓姓功功臣臣为为王王 刘邦剪除异姓王,推行郡县制,并大封同姓王,结果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西汉前期形势图郡国并行制九个刘姓王国郡 县一、一、西汉加强中央西汉加强中央集权集权(一一)背景:背景:西汉初年,西汉初年,郡国并行郡国并行,王国问题。,王国问题。(二二)措施:措施:1 1、汉景帝、汉景帝:(1 1)削藩:)削藩:采纳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采纳晁错建议,削夺王国封地。(2 2)平叛:平叛:平定平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3)收权:)收权: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2 2、汉武帝:、汉武帝:(1 1)设刺史设刺史,监察地方。监察地方。(2 2)“推恩令推恩令”,削弱王国力量削弱王国力量。(内容内容?结果结果?)(3 3)“酎酎金夺爵金夺爵”,废列侯爵位。废列侯爵位。回忆中央官制:建中朝回忆中央官制:建中朝,加强皇权加强皇权(三三)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两汉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1 1、利:、利: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促社会经济发展。局面;促社会经济发展。2 2、弊:、弊: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弊端(东汉后权力过于集中,带来弊端(东汉后期,外戚、宦官乘机乱政,政局长期动荡)期,外戚、宦官乘机乱政,政局长期动荡)少帝少帝 和帝和帝殇帝殇帝安帝安帝顺帝顺帝冲帝冲帝 质帝质帝 桓帝桓帝灵帝灵帝1414岁岁 1010岁岁3 3个月个月1515岁岁1111岁岁2 2岁岁8 8岁岁1515岁岁1313岁岁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表东汉后期皇帝即位年龄表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宋代集权的背景)二、唐末五代的割据混战(宋代集权的背景)1 1、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等现象出现的现象出现的本质本质是什么?是什么?本质:本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封建经济的分散性。封建经济的分散性。2 2、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局面、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林立局面3 3、唐朝末年,、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藩镇割据势力进一步发展4 4、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局面形成、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局面形成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960(960年建立)年建立)陈桥兵变陈桥兵变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楚汉战争时楚汉战争时,刘邦分封韩信等七个异姓王刘邦分封韩信等七个异姓王,但刘邦当皇帝后要清除这但刘邦当皇帝后要清除这些功臣些功臣.结果七个功臣只有只有势小力薄的结果七个功臣只有只有势小力薄的衡山王吴芮衡山王吴芮幸免于难幸免于难.刘邦亲自带兵俘获刘邦亲自带兵俘获燕王臧荼燕王臧荼胁迫胁迫韩王信韩王信,韩王信被迫叛逃匈奴韩王信被迫叛逃匈奴借口借口赵王张耳之子张敖赵王张耳之子张敖手下人谋反手下人谋反,把张敖贬为列侯把张敖贬为列侯诱捕诱捕楚王韩信楚王韩信,先贬为侯先贬为侯,后找借口把韩斩首后找借口把韩斩首 逮捕逮捕梁王彭越梁王彭越,先贬为庶人先贬为庶人,后流放蜀地后流放蜀地,最后被灭族最后被灭族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刘邦把彭越的肉酱送给淮南王英布淮南王英布,并借口加害英布并借口加害英布,英布起兵反英布起兵反叛叛,最后被杀最后被杀千秋疑案陈桥驿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便罢兵一著黄袍便罢兵.-清清赵翼赵翼请思考请思考:和历代开国之初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狡兔死,良狗烹良狗烹”相比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哪里宋太祖的举措高明在哪里?宋太祖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展起来时,用宋太祖在朝中大将势力尚未发展起来时,用怀怀柔政策柔政策解除了朝中大将兵权,避免了历代开国解除了朝中大将兵权,避免了历代开国君主用杀戮手段对待功臣导致的社会动荡和矛君主用杀戮手段对待功臣导致的社会动荡和矛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盾激化,又顺利地剥夺了朝中大将的兵权,加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强了皇权,巩固了统治。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三、宋初加强中央集权:1、背景、背景2点点收精兵收精兵(军事军事)削实权削实权(行政行政)制钱谷制钱谷(财政财政)禁军划归禁军划归“三衙三衙”统领统领,发兵权发兵权归枢密院。影响?归枢密院。影响?削夺削夺节度使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州郡长官和武将权力权力。州郡州郡直属直属中央。置中央。置通判。通判。文臣文臣任州郡长官。任州郡长官。地方财赋多由地方财赋多由中央中央掌握(转运掌握(转运使)。影响?使)。影响?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2 2、措施、措施夺取朝中大将兵权夺取朝中大将兵权3 3、评价、评价(1 1)积极:)积极:改变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利改变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利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于经济发展、国家统一。(2 2)消极:)消极:造成三冗,积弱积贫。造成三冗,积弱积贫。u特点: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特点:分化事权、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内外相制自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后,围绕着自秦朝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后,围绕着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和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一直持续不断。一直持续不断。西汉西汉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唐朝唐朝藩镇割据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分裂局面。宋代宋代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经过经过汉武帝汉武帝、宋太祖宋太祖努力努力,到到宋代以后宋代以后,中央在地中央在地方分权斗争中已处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方分权斗争中已处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特点新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小结:小结:P15末段末段四、元朝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四、元朝有效的地方管理制度(一)背景:(一)背景:1 1、总结宋朝教训、总结宋朝教训 2 2、元朝疆域辽阔。、元朝疆域辽阔。(二)内容:(二)内容:1 1、地方设、地方设行中书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州、县。省,下设路、府、州、县。2 2、边远民族地区设、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宣慰司。3 3、设、设宣政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西藏地区。地区。(三三)影影响响:行行省省制制度度的的创创立立,是是中中国国古古代代地地方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开端。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开端。1.1.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调整好中央和地方关系便利中央对地方管理,调整好中央和地方关系2.2.巩固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巩固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五、五、明朝明朝:废行省废行省,设三司设三司分管地方分管地方布政司布政司 (行政行政)、都指挥司都指挥司(军政军政)、按察使司(监察)按察使司(监察)元代地方:行省制度。元代地方:行省制度。省制开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省制开端;地方行政制度改革。蒙古:蒙古:东北:东北:台湾:台湾:岭北行省岭北行省辽辽阳阳行行省省澎湖巡检司澎湖巡检司注意:元朝十大行省注意:元朝十大行省及两个单列行政区。及两个单列行政区。云南:云南:云南行省云南行省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小结: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与地方)1 1、秦:秦:郡县制郡县制2 2、西汉:西汉:郡国并行郡国并行;推恩令推恩令,酎金夺爵酎金夺爵;刺史刺史3 3、唐:唐: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设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4 4、五代十国: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分裂割据5 5、北宋:北宋:杯酒释兵权杯酒释兵权、削实权削实权、收精兵收精兵(禁军禁军)、制钱谷制钱谷(转运使)文官转运使)文官任地方长官任地方长官;通判通判;6 6、元:元:行省制度,宣慰司、宣政院行省制度,宣慰司、宣政院7.7.明朝明朝:废行省废行省,设三司设三司分管地方分管地方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简述秦汉到元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P13知知识链接识链接1.秦至宋:秦至宋:西西汉初: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东汉:东汉:州郡县三级州郡县三级唐唐:道、州、县道、州、县宋宋:路、州、县路、州、县秦:秦:郡县郡县两级两级2.元朝:元朝:行省制行省制(路、府、州、县)(路、府、州、县)3.明清明清:省、府、县省、府、县省、道、省、道、府、县府、县注注:汉初汉初是是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州州是是汉武帝汉武帝所设,所设,原为原为监察区监察区,设,设刺史刺史代表中央代表中央监察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诸侯和地方高官。东汉末年东汉末年州渐演变为州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地方行政区。隋隋:州州、县县广东省名之由来广东省名之由来唐:唐:属属岭南道岭南道;宋:宋:以旧广州辖地置以旧广州辖地置广南东路广南东路,简,简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称广东路,为广东得名的开始;元:元:设设海北广东道海北广东道;明:明:置置广东省广东省,后改,后改广东布政使司广东布政使司清:清:改改广东省广东省,省名至今未变。,省名至今未变。单元小结单元小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封建社会基本政治制度1.1.概念:概念: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君主决策独断君主决策独断,君权至上君权至上 中央集权中央集权: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地方权力收归中央的制度2 2、根本特征:、根本特征:皇权至上皇权至上3 3、形成原因:、形成原因:(1 1)经济:)经济: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来维护。中央集权来维护。(2 2)政治:)政治:巩固统一,巩固统一,镇压农民、维护封建镇压农民、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3 3)思想)思想:法家集权理论,共同:法家集权理论,共同文化渊源。文化渊源。(4 4)地理:)地理:疆域辽阔,以农业为主疆域辽阔,以农业为主。4 4、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内在矛盾与发展趋势:(1 1)皇权与相权)皇权与相权: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皇权越来越强,相权越来越弱,越弱,相权相权最终被废。最终被废。(2 2)中央与地方)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中央权力加强,地方势力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削弱,最终无力对抗中央5、演变过程、演变过程(1)秦确立)秦确立(2)西汉巩固)西汉巩固(3)唐完善)唐完善(4)宋加强)宋加强(5)元新发展)元新发展(6)明清顶峰)明清顶峰6 6、评价:、评价:影响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影响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1 1)积极:)积极:前期积极为主前期积极为主政治政治:利于利于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经济经济:利于利于组织生产和水利建设组织生产和水利建设;发展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族:加强民族交流、团结加强民族交流、团结;利于文明的传承利于文明的传承军事军事:抵御外侵、防止分裂割据抵御外侵、防止分裂割据(2 2)消极:)消极:后期消极为主后期消极为主政治政治:中央:易造成中央:易造成暴政暴政、腐败腐败;人民受压迫重人民受压迫重 地方:自主能动性受压抑地方:自主能动性受压抑思文思文:禁锢思想、文化专制禁锢思想、文化专制,抑制科技发展抑制科技发展经济经济:明清时,明清时,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外交外交:海禁海禁闭关锁国闭关锁国,阻碍中外交流阻碍中外交流,近代落后近代落后从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从秦至清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中央地方地方 监察监察秦秦确立确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三公九卿郡县制郡县制御史大夫御史大夫汉汉巩固巩固中朝(决策)中朝(决策)外朝(执行)外朝(执行)郡国并行、推恩令、郡国并行、推恩令、酎金夺爵(州郡县酎金夺爵(州郡县)御史府御史府(刺史刺史)唐唐完善完善三省三省(中草中草-下议下议-尚行尚行)六部六部藩镇割据藩镇割据门下省门下省宋宋进进发展发展二府(中书门下、枢密二府(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财)三衙院)、三司(财)三衙收精兵、削实权、制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文臣做地方官钱谷、文臣做地方官谏院、谏院、通判通判元元新新发展发展中书省、枢密院、宣政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宣慰司院、宣慰司行省制行省制明明强化强化废相、废相、撤中书省、撤中书省、设设内内阁,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高度废行省,设三司(布废行省,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政司、都指挥司、按按察使司)察使司)都察院、都察院、六科给事六科给事中、中、按察按察使司使司清清顶峰顶峰军机处军机处专制皇权高度发专制皇权高度发展展:单元学习总结单元学习总结 中中国国古古代代的的中中央央集集权权制制度度夏朝夏朝: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商朝商朝:内服与外服制度:内服与外服制度西周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春秋春秋: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大国争霸:宗法分封制遭破坏,大国争霸战国战国: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破坏:宗法分封制进一步遭破坏,各国变各国变法,秦国实现统一法,秦国实现统一秦朝秦朝: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创立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西汉西汉:削藩;中朝、刺史、推恩令:削藩;中朝、刺史、推恩令隋唐隋唐: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北宋北宋: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二府三司制: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二府三司制明朝明朝: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内阁:废丞相、撤中书省、设内阁清朝清朝:增设军机处:增设军机处确立确立不不断断加加强强从群雄从群雄割据到割据到大统一大统一元朝元朝: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中书一省制。地方行省制顶峰顶峰早期的早期的政治制政治制度度第一单元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基本线索:基本线索:一、原始社会,权力萌芽。一、原始社会,权力萌芽。二、奴隶社会,早期政治制度形成。二、奴隶社会,早期政治制度形成。1、夏朝:国家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夏朝:国家出现,公共权力,王位世袭制。2 2、商朝:内外服制度。、商朝:内外服制度。3 3、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西周: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4 4、春秋:逐渐解体。、春秋:逐渐解体。三、封建社会,三、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1 1、战国:、战国:萌芽。萌芽。2 2、秦朝:、秦朝:建立。建立。3 3、汉唐宋元明清:、汉唐宋元明清:发展完善发展完善(三表现三表现).).4 4、两对矛盾两对矛盾。(1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2 2)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明清专制权力达到顶峰。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明清专制权力达到顶峰。整体趋势是专制皇权日益加强。目录目录第第1 1课课夏商西周夏商西周早期早期政治文明政治文明第第2 2课课秦朝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确立第第3 3课课汉唐宋汉唐宋元元明清明清古代政治制度古代政治制度成熟成熟第第4 4课课专制集权专制集权不断加强不断加强第一单元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看课本“导读”一、文明时代的标志:一、文明时代的标志:二、政治文明的内涵:二、政治文明的内涵:三、中外政治制度三、中外政治制度1 1、原因、特点:、原因、特点:2 2、概况:、概况:(1(1)古代:)古代:民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等。民主制、共和制、君主专制等。(2(2)近代:)近代:议会制。议会制。(3(3)现代:)现代: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四、理论认识:四、理论认识:1 1、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的关系、政治制度与经济、文化的关系2 2、政治文明历程的总趋势、特点、政治文明历程的总趋势、特点高考例题精练精讲1 1、(、(20062006天津文综高考)西汉统治天津文综高考)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B B、颁布、颁布“推恩令推恩令”C 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 D、颁布、颁布“附益之法附益之法”3 3、(、(0808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海南历史)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其根本目的在于:根本目的在于:A.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B.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鼓励臣民建立军功 D.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4 4、(、(20062006重庆文综)史书记载重庆文综)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反映的朝代是A A汉朝汉朝 B B唐朝唐朝 C C宋朝宋朝 D D明朝明朝 解析解析 依据材料分析,依据材料分析,“通判通判”、“知州知州”等职等职均设于北宋。均设于北宋。A A、B B、D D三朝均未同时设立此二职三朝均未同时设立此二职位。位。5 5、(2007(2007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广东文科基础)朱熹说:“本朝鉴五代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赏罚刑政,一切收了。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这段话说明宋朝 A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CA A6 6、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秦朝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是秦朝行政体制建设的创举是秦朝行政体制建设的创举 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彻底解决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AA B C D B C D7 7、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自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趋势是势是 削弱地方,加强中央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分裂割据分散地方权力,防止分裂割据加强对地方官吏管理加强对地方官吏管理 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日趋严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日趋严密A C DA C DB BC C例题精练精讲例题精练精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宋朝对地方采取极端限制的措施,“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收乡长、镇将之权悉归于县,收县之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权悉归于州,收州之权悉归于监司,收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监司之权悉归于朝廷。”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根据以上材料,想一想,这种措施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它有何利弊?它有何利弊?答案提示:答案提示:特点:特点:中央集权,即中央集权,即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利:利: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在防止地方割据势力上很成功。成功。弊:弊:过度限制地方权力,过度限制地方权力,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层层严加控制,不利于地方和国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家的整体发展,是北宋后来形成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积贫积弱局面的原因之一。P18P18自我测评自我测评2 2: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集权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相同点:相同点:目的:目的: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都为加强中央集权和皇帝专制。内容:内容:都用分权方法削弱相权;都用和平方式解决都用分权方法削弱相权;都用和平方式解决地方对中央威胁;都从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分地方对中央威胁;都从行政、财政、军事等方面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中央以绝对优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监察;中央以绝对优势的武力为后盾。势的武力为后盾。不同点:不同点:、在中央:在中央:汉武帝汉武帝通过设立通过设立“中朝中朝”决决策机构来削弱宰相权力;策机构来削弱宰相权力;宋太祖宋太祖通过分割宰相军权、通过分割宰相军权、财权、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财权、行政权来削弱宰相权力。、在地方:在地方:汉武帝汉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主要是削弱王国势力和建立对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地方官的监察机制;宋太祖宋太祖将地方精兵、财权、行将地方精兵、财权、行政权收归中央政权收归中央宋太祖宋太祖收精兵收精兵“统统”、“调调”分离分离 “三衙三衙”统兵,发兵权在枢密院统兵,发兵权在枢密院“强干弱枝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守内虚外”强禁军(内),弱厢军、乡兵、蕃兵强禁军(内),弱厢军、乡兵、蕃兵(外)(外)你看过你看过杨门虎将杨门虎将吗?杨七郎救父心切,杀出辽军重吗?杨七郎救父心切,杀出辽军重重包围,请求枢密使潘仁美发兵救援。但潘仁美公报私重包围,请求枢密使潘仁美发兵救援。但潘仁美公报私仇,拒绝发兵,致使杨门惨败。这个故事突出地反映了仇,拒绝发兵,致使杨门惨败。这个故事突出地反映了枢密使与枢密使与“三衙三衙”的制约关系,这也是导致宋朝屡战屡的制约关系,这也是导致宋朝屡战屡败,丧土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败,丧土亡国的重要原因之一。采取“内外相维”(“内外相制”或“守内虚外”)的驻军原则。宋的军队分四种:禁军、厢军、乡兵和蕃兵。禁军有二十多万,宋太祖将十万禁军驻扎京城,另十万禁军分散各地驻扎。“京师屯十万,足以制外变;外郡屯十万,足以制内患”(王明清挥尘录余话)。这样使京城禁军能控制外地驻军,会合外地禁军又能控制京师禁军,达到内外军队互相制衡的目的。这被称为“内外相维”或“内外相制”。而京城禁军又多于外地任何一处驻军,这反映了宋太祖“守内虚外”的思想。这样,皇帝可牢牢控制全国军队。但我们应看到,各地和边境地区军事力量弱小,造成北宋军队既不能有效地抵御辽、西夏等侵扰,又无法应付各地爆发的农民起义,这是造成宋代军队积弱的原因之一,为其驻军思想原则的失误,是值得深思和检讨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善于用联系观点思考问题。善于用联系观点思考问题。历史总是在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前进!历史总是在解决一个个难题的过程中前进!汉武帝时期,社会主要问题是汉武帝时期,社会主要问题是王国问题王国问题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匈奴匈奴南下等。南下等。如何解决问题?如何解决问题?1、政治:、政治: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巩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中央:中央:设设内朝内朝;举;举“贤良贤良”对策。对策。地方:地方:颁颁推恩令推恩令;酎金夺爵;设;酎金夺爵;设刺史刺史。2、经济、经济:迅速发展。:迅速发展。修水利,修水利,重农抑商重农抑商;针对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主张主张限田、薄敛、省役限田、薄敛、省役。3、军事、军事:卫青、霍去病:卫青、霍去病抗击匈奴抗击匈奴,张骞,张骞出使西域出使西域4、思文:、思文:大一统,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雄才大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雄才大略、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如何评价汉武帝?如何评价汉武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