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663498 上传时间:2024-07-14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6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第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第五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 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1 1一二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整体概述三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请在这里输入您的主要叙述内容2 2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1938)n英国社会学家3 3第一节 吉登斯概貌n n 吉登斯伦敦经济学院前院长(19972003),前首相布莱尔的顾问,中国社科院名誉院士。n n 吉登斯曾任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社会学教授和研究员,共获得了13个名誉学位。他在33岁就获得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教席,后成为其院士。n n 吉登斯的横空出世,让曾经的有过辉煌的英国在社会科学界再登颠峰。4 4剑桥大学国王学院5 5剑桥大学国王学院n n 国王学院,也称为皇家学院,1441年由国王亨利六世创立,其后陆续有新的建筑建成,包括宿舍、图书馆和食堂。n n 即使是学院的食堂也是气势挥弘,很长一段时间内国王学院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传统:每天晚上学生们都必须身穿长袍到食堂等待进餐,当教授们进入时全体起立,而教授们则需要通过长长的走道抵达贵宾桌,全部学生和教师到达后就由一名学生带领大家用拉丁文祷告,随后教授们就可以享用丰盛的晚餐和美酒,而学生们则只能品尝品质一般的食物。今天这项传统已经被废除。n n 著名校友:凯恩斯、图灵、徐志摩等等。6 6伦敦经济学院7 7伦敦经济学院n n伦敦经济学院的图书馆是世界最大的社科类图书馆之一8 8伦敦经济学院n n 伦敦经济学院(LSE)创立于1895年。由一群推崇费边(Fabian)主义的费边协会会员所倡议。(费边原是古罗马的将军,以使用迂回战术闻名。19世纪80年代在英国兴起的,以温和改良手段实现社会主义的思潮,就称为费边主义。)n n 以人文社会学科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而闻名于世界,在社会科学方面学术表现卓越,是所将教学与科研集中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科学领域的顶尖学校。2009年世界大学100强排名:第34名。n n 知名校友举要:波普尔、哈耶克、肯尼迪、科斯、李光耀、费孝通、杨洁篪、辛格、麻生太郎、乔治索罗斯、徐志摩、本拉登 9 9第一节 吉登斯概貌n n 在近代,英国曾经是欧洲社会学的重要营地和学派发祥地之一。17世纪洛克与自然法学派;18世纪的斯密及影响至今不衰的苏格兰学派;19世纪斯宾塞的社会学等等。然而,进入20世纪,在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兴盛一时之后,近半个世纪英国没有出现超一流的社会学家。直到1938年,咔嚓一声响,吉登斯诞生了。1970年代,吉登斯出入于马克思、韦伯与迪尔凯姆之间,尽显大家风范,很快攀升至社会学界的高处,乃至今天的世界社会学领域的巅峰。n n当然,有人认为,由于过多从事公共事务,精力分散让他1990年代后的著作往往缺少了早期作品的深度。1010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n n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除了吉登斯的理论旨趣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1968年,吉登斯来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在那里的海滩上他看到很多的嬉皮士,他突然意识到生活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这些变化逸出在老式的社会学研究之外。n n 吉登斯主要展开对实证主义(特别是功能主义)和非实证主义(符号互动派与解释社会学及其各衍生形式)的批判。1111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n n 在吉登斯看来,两者首先都是假设二元对立的思路(往往是无意的),即主客体二分的思路,然后两者各执一端,实证主义强调客观的结构(如规则、制度、组织等)的普遍性、强制性与客观性;而非实证主义则强调主体,即行动者的主观意图的作用,认为行动者不是客观规则与结构的傀儡,行动者是能动的,富于创造性与主动性,能够对其行动赋予意义。n n 吉登斯认为,一方面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并非是人们设计谋划的结果,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决不是受社会规则的支配。1212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n n 吉登斯在批判传统社会科学的自然主义,他引出社会科学的两个不同于自然科学的规律。n n 第一类涉及交通信号灯的例子,现实中存在一种规则:红停绿行。n n 如果是因为交通灯发出了某种射线或能量让人和车停下,那这就是自然科学的规律。但实际上,人们遵守规则是因为人们懂得交通规则,交通规则为人们红停绿行的行为提供了理由。而支持和维系这种规则和其得到遵守的是制度的力量(如警察)和意识的作用(人们对规则的认同和内化),而不是自然力量。1313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n n 第二类规律涉及人们的无意后果(unintended unintended consequence of intended actionconsequence of intended action)。即尽管人们往往都是理性的有意图的行动者,但行动的后果往往不完全受人们的控制而成为意料之外的结果,类似于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心栽花,无心插柳)。n n 人们的行动将会不自觉地产生三种意外性后果:n n 一是由某种偶发情境而引起的意外后果。例如,某人进屋开灯,却无意惊走了正在偷窃的盗贼。1414第二节 对传统社会学的批判n n 二是由“一系列个体活动复合而成的模式”。也就是说,每个个体活动都是有意识的,但是众多个体活动汇集在一起,却形成了谁也意识到的后果,即“集体无意识”(勒邦的群盲)。n n 第三种是大量的循环往复的意外后果,形成人们认可的社会制度(正式与非正式),即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放鞭炮驱赶“年”由偶尔到习俗)。也就是说,行动的结果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意外性,这让比较稳定的结构有了更新的可能与条件。1515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n n1 1、分析的起点实践n n 以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的实证主义主要讨论的是客观的结构与规则,而以韦伯、符号互动论、舒茨和加芬克尔等人为代表的解释类社会学主要探讨行动者的行动意图及主动性(而有意无意地忽视或漠视客观规则的限制作用)。n n 吉登斯是一个综合论者,他特意强调两者之间的均衡,他既反对前者过分突出结构以及类似于自然法则般的社会规则的强制力量,也不同意后者刻意突出行动的人的作用。1616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n n 吉登斯欣赏马克思的一句名言:“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却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他们并不是在由他们自己选择的条件下创造历史,而是在他们直接遇到的、既定的、由前代人传承给他们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他甚至说他的代表作社会的构成无非是对马克思这一观点的深入发挥。n n 更准确地说,吉登斯分析的起点是行动者及其行动(行动构成实践活动)。这里的行动者主要指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人,因而这些行动者就具备应付日常生活的技能和资格。1717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n n 在吉登斯看来,行动包含了三个过程:n n 首先,理性化。即行动者具有知晓自己行动根据的能力,当被问及时(或其他有必要的时候,例如“为了加强、巩固”)能够不太困难地说明行动的理由(明说)。(大多数时候则是心照不宣的自然态度)n n 其次,反思性调控。这以理性化为基础。即行动者根据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进行监控、反思与调整。(这与戈夫曼的印象管理、舒茨的主体间性、加芬克尔的行动的反思性等有联系)1818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n n 最后,动机激发。顾名思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行动的动机(目的、意图),二是动机对行动的激发作用。n n 上述三个过程在现实的行动过程中是复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简单来说:n n 具有理智能力,并在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各种行动技巧(特别是库存知识和行动策略)的行动者,其行动往往具有相应的(或隐或显的)动机并在动机的推动下行动,能够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和控制,必要的时候能够说明行动的理由。1919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n n 行动者的持续不断的日常行动构成日常实践活动,社会就是由无数个行动者的不间断的实践活动交织在一起构成。n n 因此,我们就知道:一方面,行动者习得各种社会化知识并在日常活动中运用,同时理性的行动者在与其他行动者互动过程中往往需要遵守规则才能保护自己和达到自己的意图,因而日常实践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构);另一方面,又由于行动者的创造性、知识与能力的局限以及意外后果的原因,使得日常实践活动又具有变化与更新的可能。n n 从而,现实的社会,既不是社会规则纵横的天下,也不是人们完全任意妄为的场所。2020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2 2、双重解释(double hermeneutics)n n 首先,双重解释意味着两种视角的综合:既要从结构(规则、制度)的角度,也要从行动者的能动的角度,来了解和理解社会现象,不能如传统社会学那样走某一极端,否则都无法真正领会社会的意涵(按照瑞泽尔的说法,吉登斯的这种二重性duality观点与传统社会学的二元论dualism各有其合理性,有时需要前者,有时也需要采取后者的方式);n n 其次,吉登斯借用常人方法论的观点,认为常人用话语来记录其行动,而社会学者通过术语来进一步理解和解释常人的话语和其行动,包括通过这样的研究发现人们的行动的规律;2121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再次,社会学者的研究很可能会改变世界,特别是当他们的研究被一般人认可和接受时。所以,吉登斯认为社会学对社会的贡献远比自然科学的贡献大,虽然表面看起来恰好相反。“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和它们的对象是绝缘的,社会科学能够参与它们的对象的构成过程本身它所提出的理论、概念和发现,又会返回到它们所描述的世界,从而产生深远的影响”。n n 今天,很多社会学家的研究及其言论的确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常人的很多鲜活的生活事件和言论也改变着社会学者的研究。2222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3 3、结构化理论n n(1 1)结构化理论的非理论取向n n 在吉登斯看来,起码传统的社会科学理论往往容易造成客观的、普遍的、强制的后果,如果以相对呆板的理论来解释和指导纷繁复杂、不断变动的社会生活,理论必然是灰色的、滞后的、容易失效的,所以,吉登斯没有也不愿意构建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他看到了行动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的或然性、权宜性,看到了人们行动的意料之外的后果。2323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所以,他认为理论不能自说自话,自成体系,而应该保持相应的弹性,他眼中的理论更像是一种思路和视角。n n 或许,一种理论的最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它阐述了什么,而在于它是否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是否引起了人们的进一步的思考和对某问题的关注。2424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2 2)结构n n 吉登斯所说的结构与一般意义上的结构不同,如这栋建筑是框架结构还是钢混结构等物理意义上的说法;它也不同于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结构,如某组织的人事结构等。n n 吉登斯的结构同时具有两面性客观性与主观性。n n 客观性的一面:结构可以概念化为人们利用的规则与资源。n n 规则是指行为的规范和表意性符码,规范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等,表意性符码主要指语言。2525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换个角度来说,规则包括两个部分:n n 一部分是比较明确的和规范化的规则;另一个部分则是比较模糊,不够规范和正式的规则,这部分规则是主体部分。n n资源包括:配置性资源与权威性资源。n n 前者是指在权力实施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性资源,包括自然环境和各种人工制品;后者是指权力实施过程中的非物质性资源,来自于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支配地位(两者都表现为权力关系)。2626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资源为规则提供条件,规则凭借资源条件得以在实践中体现。就是说,规则是人与自然(如物权、所有权与使用权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n n 简单来说,规则是人们行动的指导,但人们还需要资源来处理各种事务。人们就是在利用自己手中占有的各种对自然资源和他人的支配权来组织自己和他人的行动,这些行动既受规则的作用,同时体现了规则的存在。2727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吉登斯特别强调结构是被行动者使用的东西,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东西。如果说规则是根大棒,那么这根大棒也是拿在行动者自己的手中。所以,吉登斯突出的是结构的能动作用,而忽略结构的否定作用。n n 必须注意:规则和资源必须要在各种行动者的行动实践中才能被看作是某类结构。打一个不够恰当的比方:如果说一块磁铁和一堆铁屑相当于资源,而铁屑受磁铁吸引是规则。那么,只有当把磁铁靠近铁屑,我们才能看出铁屑被吸引后显现的结构。2828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结构与人们的行动的关系类似于语法与言语,语法为言语提供了规则,言语总是发生在具体的特定的时空情境中,它不断地体现和反映着语法。n n 但必须注意,写在语法书上的语法并不是结构,只有在无数的言语中得到遵守和实践的语法才更可能是社会结构,当人们说话时,语法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并被说话的行为反映出来。而且,当有人不遵守既定语法的言语得到更多人认可时(如东北人说“知不道”),语法也可能被改变和更新。2929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言语是嵌入在时空情境之内的,而语言是脱离时空的。语言结构在言语过程中是似有还无、转瞬即逝的,只是一种确实发挥了作用的存在。(嵌入:如“我是安徽人。”这句话在某一个时空情境表达特定的意思,但这句话也可以被抠出来放到其它情境,但意思不同)n n n n 主观性的一面:吉登斯认为,结构是一种记忆中的原则。这实际上是在说社会化的内化的结果。3030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结构的二重性。简单来说,结构二重性是指结构既是行动的结果,又是行动的中介。n n 对照语法与言语的例子,语法是人们言语互动的产物,同时它又成为人们遵守语法的言语的中介。语法不仅是对人们交流的限制,更是人们沟通的支持条件。n n 结构的二重性首先表明:社会实践是循环往复地进行着的。但是,由于行动者具有权宜性以及非意图后果的存在,结构与社会实践又在不断被改变。3131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4 4、本体性安全n n 本体性安全是人们对自我认同和周围情境的稳定性所持有的基本信任。本体性安全的实现是以对外在事物的可预测性和可控制性的获得为前提的。n n 如果对周遭事件既无法理解,又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其带来的后果,将导致恐慌与焦虑(如有的大学生临近毕业期间的焦虑心态)。此时,人们将失去安全感与稳定感,个人也就无法在社会中正常地生活,整个社会也将走向失序。3232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那么,这种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又如何得以实现呢?n n 必须设法使自己变得对社会事件和社会活动具有理解能力,使社会活动规范化、条理化,使人们在相互的社会交往中能识别对方的行为,亦犹如对方知道我的行为一样,达成一种默契而免于陷入无知的包围之中,从而获得这种安全感。这种需要导致人们的例行化行为(使行为具有可预测性)。n n 其实,吉登斯未谈的一点也很重要,就是人们对社会发展的稳定预期。3333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5 5、现代性分析n n 在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这部著作中,吉登斯要研究的是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如何改变人们的生存空间和生存状态,进而引起人们自我意识的深刻变化,然后又以变化了的心态去重构现代社会。n n第一,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动力机制 在现代性制度下,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空前深刻而复杂的变化,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反思性的制度化省略):3434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1)(1)时空分离(separation of time and space)n n 时空分离是人们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生活体验。吉登斯认为,人们的时空观念是对他所处时代生存状态的体验,不同时代的人们生存状态不同,时空体验也不尽相同。n n 在前现代社会,时间观念都同特定的空间和行动联系在一起(如日上三竿;太阳下山;太阳都晒到PP了;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盏茶的功夫;一顿饭的时间等)。在现代社会,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人们凭借媒体,交通运输工具,极大地扩大了自己存在的时空范围。3535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首先,时间分离。n n 时间逐渐地与确定的生活地点以及具体的社会行动脱离。n n 特别是由于日历和钟表的出现与使用,让人们有可能在统一的时间内统一行动。n n 例如,大年三十午夜零点钟声敲响时,全国很多人都同时放鞭炮庆祝。真正做到了天涯共此时。3636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其次,空间分离。n n 场所与空间的分离。由于时空的分离,出现了日益普遍的“不在场”现象,即沟通与空间脱离,身体的不在场依然可以顺利沟通。n n “不在场”往往决定了“在场”,即沟通手段的进步提高了“在场可得性”。n n 例如,通过电话、网络(视频)、传真等手段,让不在场的人也能够了解和控制在场的人和情境。3737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在这里,吉登斯希望表明:n n 首先,现代社会的不在场的交往迅速增加;n n 其次,不在场的交往可以操纵着在场的交往;n n 最后,可以进一步说,在场的交往(典型代表是传统型交往,互相熟识,交往密切,同质性高、人性化等)日益被不在场的交往控制甚至取代。n n 例如,外地子女电话父母要钱;子女结婚后可能越来越地电话父母问候,而不是常回家看看;短信送祝福,等等。3838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吉登斯认为,这种时空分离有双重效应:n n 一方面,它让社会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合在一起。n n 人们的视野扩展了,各种理性化的组织显著发展;吉登斯认为时空延伸了。n n 例如,跨国公司在全球化扩张过程中总部管理与生产部门的分离。3939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另一方面,地方性的界限日益模糊(例如现在地方土特产在外地的超市可以随意购买;中国人到日本买回来的纪念品是中国制造等等),人们的私密性受到侵蚀(例如很多公共场所的摄像头),每个人、每个地方都不断地被卷入这个过程(有时候是主动卷入)。n n 但是被卷入后,与全球化、组织对比之下的地方和个人是弱势的,人们越来越需要别人和组织与系统提供的资源,这恰恰说明人们(个人)越来越无足轻重。4040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2)(2)抽离化机制(disembedding mechanism)n n 抽象化机制是与时空分离直接关联的现代性动力之一,甚至可以说是时空分离的直接后果之一。所谓“抽离化”,就是“挖出来”(lifting out),指人们挣脱了以往互动的局部的背景,超越时空限制而建立了远距离的社会关系(如网友)。n n 例如,人们远隔重洋通电话或QQQQ聊天,犹如面对面一样建立互动关系。4141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抽离化本质的机制就是“抽象”,有两种类型:n n 一是符号系统,二是专家系统。无论是符号标志(比如货币、权力、语言等),还是专家系统(如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也包括大学、政府等等),这两者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主体。n n 在吉登斯看来,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的形成必须借助于信任,没有信任,人们不可能在空虚化时空中进行交往与沟通。例如,美国的大银行家摩根为了吸引远在英国的中小投资者向美国投资,竭尽全力保证这些投资客的收益,哪怕自己受损失。这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4242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正因为信任同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机制如此密切相关,所以,当人类社会进入到晚期现代性时(late modernity),时空分离和抽离化日益深化,对信任的要求也更加明显。n n 没有信任以及信任的丝毫移动都会导致现代性后果灾难的发生。信任建立于虚空,风险寓于信任之中(如杀熟),这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一种双重风险,所以现代是一把双刃剑。它迫使人们处于一种紧张的精神状态。n n 现在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就是信任的危机。4343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第二,现代性后果 n n 现代社会及其产生的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毫无疑问,“现代社会制度的发展以及它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为人们创造了数不胜数的享受安全和生活的机会。”但是,“现代性也有其阴暗面,这在本世纪变得尤为明显。”n n 在吉登斯看来,一方面,现代社会出现了新的风险,包括后果严重的风险(例如核战争)。另一方面,旧有的风险在时空分离与抽离化机制的作用下,被迅速放大,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蔓延(例如SARS病毒的爆发)。4444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首先,从风险的形式来看:n n 一,核战争构成了对人类生存的整体威胁风险(发射核弹的人可以远离核爆区进行遥控);n n 二,重大和突发事件的不断增长且影响着每个人(例如全球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全球经济交流的崩溃等等所产生的风险);n n 三,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产生的风险(如人口爆炸,生态环境污染等);n n 四,其它各种制度化风险环境的产生(如投资风险,市场风险等等)。4545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n n 吉登斯认为,在全球所有风险中,核战争显然是潜在的最直接和最可怕的风险。n n 上面举出的几种风险实际上都是无意后果,特别是无数个个体的行动叠加后产生的无意后果。由此,我们就知道,无意后果往往很难预测,也不容易控制。n n 此外,随着风险因素的传播速度日益加快,影响范围不断拓展,人们对风险的认识却相对滞后,形成统一认识和统一行动十分困难,加上信任体系的脆弱和控制风险的工具手段的限制,更增加了现代社会的风险性。4646第三节 吉登斯的理论要点 其次,从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来看:n n 前现代社会存在风险的时候,宗教或者巫术就可以发挥作用,使危险的不确定性转变为“相对安全的感觉”,但是在现代社会宗教和巫术在危险或者风险面前就显得苍白无力。n n 从终极意义上讲,专家已经失去往日的光环,没有任何一位是真正的、全能的专家。所以,风险的全球化,风险的普遍性已经成为一个能觉察到的问题。这种风险不仅超越了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区别,不仅超越了世界上各个地区之间的界限,而且更超越了所有社会和经济差别。4747Q|A您的问题是?善于提问,勤于思考问答环节4848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添加标题此处结束语点击此处添加段落文本.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4949感谢观看Theusercandemonstrateonaprojectororcomputer,orprintthepresentationandmakeitintoafilm505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