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1657432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9.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孟子见梁襄王》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孟子孟子课文朗读课文朗读1孟子孟子见梁襄王课文朗读1孟子思想简介孟子思想简介孟子孟子(约前约前372372前前289)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今山东邹城市)人。幼人。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教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梁(魏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致力于宣传仁政,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致力于宣传仁政,反对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反对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王天下王天下”。孟子的仁政学说。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亚圣”。2孟子思想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亲亲”、“长长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他说: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后来大学提出的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修齐治平”就是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他说: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他说:“诚诚者,天之道也。者,天之道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石的。3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识字识字嗜嗜杀杀 苗苗槁槁 沛沛然然 浡浡然然shgopib通假字通假字卒然问曰卒然问曰 则苗浡然兴之矣则苗浡然兴之矣 由水之就下由水之就下 通通“猝猝”。突然。突然。通通“犹犹”。就,趋向。就,趋向。通通“勃勃”,奋发,振作。,奋发,振作。4基础知识识字嗜杀苗槁课文导读课文导读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他对梁襄王的感受以及他与梁襄王谈话的内容,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表现的是孟子一贯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得到人民的拥护,民心所向,就能天下无敌。5课文导读本文是孟子见过梁襄王后,出来对人谈起他对梁襄王的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望之不似人君,就,就之而不见所畏焉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卒然问曰:问曰:天下恶乎定天下恶乎定?吾吾对曰:对曰:定于一。定于一。孰能一之孰能一之?对曰:对曰:不嗜不嗜杀杀人人者能一之。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孰能与之?注释:注释:选自孟子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上。望之不似人君望之不似人君远远望去,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走近他,看不见有什么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可害怕的。意思是没有威严的仪表。就,接近、走近。畏,害怕、畏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惧。这里指作国君的威严。卒然卒然即即“猝然猝然”,突然。卒,通,突然。卒,通“猝猝”。孰能一之孰能一之谁能统一天下呢谁能统一天下呢?这句和下文的这句和下文的“孰能与之孰能与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都是梁襄王的问话。孰,谁。之,指天下。嗜嗜爱好、喜欢。爱好、喜欢。孰能与之孰能与之谁能归附他呢谁能归附他呢?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与,归附、跟随。之,代指统一天下的君王。君王。6孟子见梁襄王注释: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望之不似“对曰: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苗乎?七八月七八月之间之间旱,则苗槁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矣。天油然作云,沛然,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下雨,则苗浡然兴之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矣。诚如是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沛然谁能御之?”?”夫夫助词。助词。七八月七八月这里用的是周历这里用的是周历(周代的历法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农历五六月。相当于农历五六月。槁槁枯干。枯干。油然作云油然作云形容乌云形容乌云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密布。油然,兴盛的样子。作,兴起。沛然沛然水势很大的水势很大的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样子,这里形容雨量充足。浡浡(b)(b)然兴之然兴之禾苗茂盛的样禾苗茂盛的样子。子。浡,浡,同同“勃勃”,奋发、振作。兴,起、挺起。,奋发、振作。兴,起、挺起。其如是,其如是,孰能御之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其,助词。御,阻止。其,助词。御,阻止。引领而望之引领而望之伸长脖子盼望着他伸长脖子盼望着他(来解救来解救)。领,脖子。领,脖子。诚如是诚如是如果真能这样。如果真能这样。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老百姓老百姓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由,通“犹犹”。就,趋向。就,趋向。7“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参考译文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见了我后见了我后)突然问突然问道: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我回答说:天下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安定在于统一。谁能统一天下呢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我对他他说: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谁谁会归会归附他呢附他呢?8参考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8我又回答: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有一个不嗜好杀人。如果有不嗜好杀人的(国国君君),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那么普天下的人民都会伸长脖子盼着他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来。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低处流一样,谁又能够阻止得了呢?”?”9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没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有国君应有的威严。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然后又然后又“卒然问曰卒然问曰”,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点出梁襄王缺乏威严沉着的人君气度。君气度。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面对这样一位国君,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宣讲仁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先以政爱民的思想,但讲得尽量浅显明白。先以“定于一定于一”,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简洁地回答了梁襄王“天下恶乎定天下恶乎定”的询问。再的询问。再以以“不嗜杀不嗜杀”直接清楚地回答直接清楚地回答“孰能一之孰能一之”的疑问。的疑问。最后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最后以禾苗遇旱、枯遇雨兴为例,运用比喻来阐述不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嗜杀人才能统一天下的道理。课文内容分析课文内容分析10孟子先说他对梁襄王的感受:“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亮点探究亮点探究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关联的如何相关联的?民如枯苗,君泽如雨,文中将人民盼望民如枯苗,君泽如雨,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间的枯苗需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苗遇“沛然下雨沛然下雨”,便,便“浡然兴之浡然兴之”不可阻不可阻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止;君施仁爱,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水之就下”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不可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应,运用自然界习以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二者紧密相联。11亮点探究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何相关联的?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七八月的旱苗盼雨;其二,将百姓归附不嗜七八月的旱苗盼雨;其二,将百姓归附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杀人的国君比作“水之就下。水之就下。”两个生动形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了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象的比喻来说明了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前者是写百姓的的巨大效果。前者是写百姓的“盼望盼望”心理,心理,后者是写百姓的后者是写百姓的“归附归附”行动,分别从两个行动,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劝说君主施行仁政。不同的方面来劝说君主施行仁政。12其一,将百姓期盼不嗜杀人的国君比作七八月的旱苗盼雨;其二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梁襄王的三句问话: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定天下恶乎定?”“?”“孰能一之孰能一之?”“?”“孰能与之孰能与之?”?”语调语调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上扬,语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梁襄王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的,“卒然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世不深的窘态。的窘态。13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其形象如何?梁襄王的三句问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内心世界,简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笔勾勒,其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便活了起来。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梁襄王仅三句问话就已将其性格凸现于读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者眼前了;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卒然问”中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施仁政一天下归附统一一社会安定。14孟子在转述他与梁襄王的对话时,三言两语就呈现出对话双方的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这反映了孟子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个性?他对梁襄王的态度是怎样的?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在孟子犀利、泼辣、不留情面的言辞中,流露着鲜明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的爱憎感情,孟子的率真、耿直的性格鲜活地表现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出来。他对这个国君印象不佳,轻慢而藐视。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孟子爽快、耿直,掺和着火辣辣的呛味,语出惊人。对人语王对人语王“不似人君不似人君”“”“不见所畏不见所畏”,对王言,对王言“今夫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言下之意是梁襄,言下之意是梁襄王也在王也在“嗜杀人者嗜杀人者”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之列。其语言犀利尖锐均毫无讳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饰遮掩之态,孟子对梁襄王的藐视也可见一斑。15孟子见梁襄王后,出来对他人说:“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孟子主张的孟子主张的“仁政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的?孟子以孟子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回答梁襄王回答梁襄王“孰能孰能一之一之?”?”的问话,的问话,“嗜杀人者嗜杀人者”显然是凶残、暴戾的显然是凶残、暴戾的典型;典型;“不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乃善良、仁爱者的特征,这种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人才能统一天下。这是孟子对执政者的谏言。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回答梁襄王“孰能与之孰能与之”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时,力透纸背地分析社会现状状“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进一步,进一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指出暴政无处不在的现实,又以“如有不嗜杀人者,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一句,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施了施“仁政仁政”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的君主出现后,百姓拥戴的场面,且“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可阻挡。孟子在文中是以“不嗜杀人者不嗜杀人者”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的话题来抒发所主张的“仁政仁政”思想的。思想的。16孟子主张的“仁政”思想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孟子以“不嗜杀 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仁政”的政治主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张,既生动形象,又情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来说明“仁政仁政”(”(即即“王道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增添了其说理的魅力。17孟子艺术化地宣扬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清代刘熙载: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舟师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执舵;中流自在,而推移费力者不觉自屈。”(艺概(艺概文概)文概)汉代赵歧孟子题词:汉代赵歧孟子题词:“孟子长于比喻,孟子长于比喻,辞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不迫切,而意已独至。”郭沫若十批判书:郭沫若十批判书:“孟文的犀利,庄文孟文的犀利,庄文的的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恣肄,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来讲,实在各有千秋。”18名家评点孟子见梁襄王清代刘熙载:“孟子之文,至简至易,如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1.1.卒然问曰: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天下恶乎定?”?”2.2.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3.3.王王说说,曰曰:“诗诗云云:他他人人有有心心,予予忖忖度度之之。”4.4.盖亦反其本矣。盖亦反其本矣。5.5.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总结练习总结练习卒,通卒,通“猝猝”,突然,突然。由,通由,通“犹犹”,犹如,好。,犹如,好。说,通说,通“悦悦”,喜悦,高兴。,喜悦,高兴。盖,通盖,通“盍盍”,何不。反,通返。,何不。反,通返。田,通田,通“畋畋”,打猎。,打猎。19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总结练习卒,通“猝”,突然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天下恶乎定天下恶乎定 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其如是,孰能御之!其如是,孰能御之!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如果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20翻译下列句子天下恶乎定20基础知识基础知识词类活用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特殊句式:孰能孰能一一之之 数词作动词,统一数词作动词,统一 省略句省略句 卒然问曰卒然问曰 定于一定于一 天下莫不与天下莫不与 也也 省略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语省略主语省略宾语省略宾语21基础知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孰能一之数词作动词,统一省略句文中出现的文中出现的“之之”字有哪几种用法?字有哪几种用法?文中出现的文中出现的“之之”有有1414处,可归为处,可归为4 4种用法:种用法:代词代词,如:,如:“望之不似人君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之孰能一之”;结构助词结构助词,如:,如:“今夫天下之人牧今夫天下之人牧”;补足音节助词补足音节助词,如:,如:“则苗浡然兴之矣则苗浡然兴之矣”;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如:,如:“由水之就下由水之就下”。22文中出现的“之”字有哪几种用法?文中出现的“之”有14处,卒卒卒卒然问曰: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天下恶乎定?”每得降每得降卒卒必亲引问之必亲引问之初初,鲁肃闻刘表鲁肃闻刘表卒卒卒卒岁之收岁之收,不过亩四石不过亩四石卒卒之东郭番间之东郭番间卒:同卒:同“猝猝”,突,突然然士兵士兵死死整个,全整个,全终于,最后终于,最后23卒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卒:同“猝”,突然23就就由水之由水之就就下也下也金金就就砺则利砺则利指物作诗立指物作诗立就就于是荆轲就车而去于是荆轲就车而去往往靠近靠近完成完成登上登上24就由水之就下也往24一一谁能谁能一一之之用心用心一一也也一一鼓作气鼓作气一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夫作难而七庙隳黄鹤黄鹤一一去不复返去不复返统一统一专一专一第一次第一次一个一个一经一经25一谁能一之统一25施施施施(施施(y)从外来,骄其妻妾从外来,骄其妻妾仁义不仁义不施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而攻守之势异也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施喜悦自得的样子喜悦自得的样子实行实行用用 26施施施(y)从外来,骄其妻妾喜悦自得的样子26古今词义古今词义句句子子古古义义今今义义民归之,由水之民归之,由水之民归之,由水之民归之,由水之就就就就下下下下趋向趋向连词连词望望望望之不似人君之不似人君之不似人君之不似人君看看远望,眺望远望,眺望今夫天下之人今夫天下之人今夫天下之人今夫天下之人牧牧牧牧统治统治放牧放牧则天下之民皆则天下之民皆则天下之民皆则天下之民皆引领引领引领引领而望之而望之而望之而望之矣矣矣矣伸长、脖子伸长、脖子 指引,引导指引,引导衣领衣领27古今词义句子古义今义民翻译下列短文。翻译下列短文。翻译下列短文。翻译下列短文。孟子谓齐宣王曰:孟子谓齐宣王曰:孟子谓齐宣王曰: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而之楚游者,比及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王曰:王曰:王曰:“弃之。弃之。弃之。弃之。”曰:曰:曰:曰:“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师(狱官)不能治士,则如之何?士,则如之何?士,则如之何?士,则如之何?”王曰:王曰:王曰:王曰:“已之。已之。已之。已之。”曰:曰:曰:曰:“四境之四境之四境之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内不治,则如之何?内不治,则如之何?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王顾左右而言他。1 1 1 1、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比:等到;反:通比:等到;反:通比:等到;反:通比:等到;反:通“返返返返”;馁:饥饿。;馁:饥饿。;馁:饥饿。;馁:饥饿。2 2 2 2、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注意文段中关键的句子:则如之何?译为:该怎么办呢?么办呢?么办呢?么办呢?28翻译下列短文。1、注意文段中关键的词:妻子:妻子儿女;之:往译文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孟子对齐宣王说:“您的臣子您的臣子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中,有个把妻子儿女托给朋友照看而自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己到楚国游历的人,等到他回来时,他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的妻子儿女却受冻挨饿,该怎么办呢?”齐宣王说:齐宣王说:“和他断绝交情。和他断绝交情。”孟子孟子又问:又问:“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监狱官不能管理他的下属,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齐宣王说:齐宣王说:“罢免他。罢免他。”孟子又问:孟子又问:“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国家没有治理好,那又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齐宣王看着左右扯别的问题。题。2929阅读文段寡人愿安承教,完成练习阅读文段寡人愿安承教,完成练习梁惠王曰: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孟子对曰: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曰:“无以异也。无以异也。”曰曰“以刃与政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有以异乎?”曰:曰:“无以异也。无以异也。”曰:曰:“庖有肥肉,厩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尼曰:如作俑者,其无后乎!如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30阅读文段寡人愿安承教,完成练习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梁惠王曰: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孟子对曰:“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仁者无敌,王请无疑。,王请无疑。”31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1 1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 A庖庖有肥肉有肥肉 po po野有饿野有饿莩莩 pio pio陷陷溺溺其民其民 n n 始作始作俑俑者者 yng yng B B深耕易深耕易耨耨 nu nu杀人以杀人以梃梃 tng tng孝孝悌悌忠信忠信 t t 童童叟叟无欺无欺 shu shu C C率兽率兽食食人人 sh sh 铤铤而走险而走险 tng tng轻徭轻徭薄薄赋赋 b b 厩厩有肥马有肥马 ji ji D D孤家孤家寡寡人人 gu gu丧丧地失师地失师 sng sng鞭鞭挞挞棰楚棰楚 t t深深恶恶痛绝痛绝 w w B321加红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庖有肥肉po野2 2加红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加红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 A如作俑者,其无后乎如作俑者,其无后乎其,代词,这些人。其,代词,这些人。B B愿为死者一洒之愿为死者一洒之为,替。为,替。C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孝悌:教顺父母,恭顺兄长。孝悌:教顺父母,恭顺兄长。D D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陷溺:使陷到井里,淹在水中。A332加红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如作俑者,其无后乎A333 3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兽相食,且人兽相食,且人恶恶之之恶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在其为民父母也?B B有有以以异乎?异乎?无无以以异也。异也。C C夫夫谁与王敌?谁与王敌?今今夫夫天下之人牧天下之人牧 D D为为民父母行政民父母行政为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其像人而用之也B343加线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兽相食,且人恶之4 4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 A民有饥色,野有饿民有饥色,野有饿莩莩B B寡人寡人耻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之,愿比死者一洒之 C C民归之,民归之,由由水之就下水之就下D D沛然下雨,则苗沛然下雨,则苗浡浡然兴之矣然兴之矣B354加线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A民有饥色,野有饿莩5 5下列加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下列加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 A寡人愿寡人愿安安承教承教B B民有饥民有饥色色C C为民父母为民父母行政行政D D恶在其为民恶在其为民父母父母也也D365下列加线词古今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寡人愿安承教6 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是什么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什么态度?什么态度?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木偶的人,该会没有后第一个制作殉葬用的木偶的人,该会没有后代留下吧?代留下吧?孟子在此表明对以政杀人者深恶痛绝的态度孟子在此表明对以政杀人者深恶痛绝的态度。37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是什么意思?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翻译下列句子翻译下列句子(1 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以刃与政,有以异乎?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呢?用刀子和用政治杀人,有什么不同呢?(2 2)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怎么可以使这些老百姓饥饿致死呢?怎么可以使这些老百姓饥饿致死呢?38翻译下列句子(1)以刃与政,有以异乎?388 8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对以人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形俑殉葬尚且咒其无后,则统治者以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政杀民,更应该痛加鞭挞。398引用孔子的话,起到什么作用?圣人以仁爱之心待人,孔子9 9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来。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杀人用梃与用刀并无不同,类比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出用暴政杀人与用刀杀人同样残忍。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把实行仁政之后的国家的社会政治局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面与暴政残民、人心尽失的敌国对比,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把双方士兵的作战表现对比,说明了仁者无敌的观点。仁者无敌的观点。409文段使用了类比和对比手法,请指出来。杀人用梃与用刀1010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么主张?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梁惠王丧师失子、兵挫地削之后,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想雪耻报仇的问题。孟子的建议是: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实行仁政以归民心。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4110本文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梁惠王丧师失再再 见见42再见4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