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同名1376)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586862 上传时间:2024-07-07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9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同名1376)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同名1376)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环境行为心理学课件(同名1376)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EnvironmentalPsychologyEnvironmentalPsychology环境心理境心理学学2开篇四问开篇四问1 1为什么选这门课?为什么选这门课?2 2你怎么理解环境心理和行为的关系?你怎么理解环境心理和行为的关系?3 3以前的设计有什么体会?以前的设计有什么体会?4 4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学?想以什么样的方式学?34.1 4.1 什么是环境心理学什么是环境心理学人的定位:人的定位:环境概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概念: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心理学中环境的概念:心理学中环境的概念:环境心理学的概念:人和他们所处环境心理学的概念:人和他们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环境之间关系的学科。44.2 4.2 环境心理学研究特点和内容环境心理学研究特点和内容1.1.基本特点:整体性、应用性基本特点:整体性、应用性2.2.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交互作用的形式(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形式(认知和行为)交互作用的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交互作用的阶段(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作用)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环境认知、环境压力、个人空间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和领域性、密度拥挤和环境类型、空间行为、环境问题和空间对策空间行为、环境问题和空间对策5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特点1.1.把环境把环境-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考行为作为一个整体来参与考2.2.强调环境强调环境-行为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行为是一种交互作用的关系3.3.研究课题以实际问题为取向研究课题以实际问题为取向4.4.多学科性质多学科性质5.5.现场研究为主现场研究为主64.3 4.3 发展历程发展历程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与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74.4 4.4 基本理论基本理论认知心理学倾向认知心理学倾向唤醒理论唤醒理论应激理论应激理论环境超荷载理论环境超荷载理论生态心理学倾向生态心理学倾向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生态心理观生态心理观维度理论维度理论84.5 4.5 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环境行为心理学研究方法1 1 实验方法:实验方法:优点:对变量有效控制,获得因果关系优点:对变量有效控制,获得因果关系缺点:课题的局限性和涉及伦理道德的困难缺点:课题的局限性和涉及伦理道德的困难2 2 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后占有评价后占有评价”,先从社会和行为角度评价,先从社会和行为角度评价建筑,看能否满足要求,进行反馈,对环建筑,看能否满足要求,进行反馈,对环境加以改进境加以改进缺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缺点:易受其它因素影响93 3 自我报告法:问卷和调查自我报告法:问卷和调查优点:信息量大,优点:信息量大,缺点:花费大,易歪曲事实缺点:花费大,易歪曲事实4 4 观察法:观察法:优点:忠实本来面目,更完整优点:忠实本来面目,更完整缺点:主观因素干扰因素缺点:主观因素干扰因素104.6 4.6 相关学科相关学科1 1 工效学工效学2 2 建筑策划建筑策划3 3 心理学心理学4 4 行为学行为学114.7 4.7 环境心理学在建筑中的应用环境心理学在建筑中的应用Kevin lynch:Kevin lynch:城市意象城市意象Christain norberg-schulzChristain norberg-schulz存在、建筑与存在、建筑与空间空间AlexanderAlexander模式语言空间与行为模式的结模式语言空间与行为模式的结合合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新的设计方法和理念:行为观察记录与分析感知理论感知理论认知理论认知理论环境图式构成要素:环境图式构成要素:124.8 4.8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2 2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19903杨公侠【环境心理学】上海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4俞国良【环境心理学】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5胡正凡 林玉莲【环境心理学】北京 中国建工出版社 20006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7巴尔特【符号帝国】北京 商务印书局 19968亚历山大【模式语言】9【心理学纲要】10.庄惟敏【建筑策划导论】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11 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外部空间】13v环境心理学英文教科书书目vProshansky,H.M.,Ittelson,W.H.,&Rivlin,L.G.(Eds.).(1970).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an and his physical setting.New York:Holt,Rinehart and Winston.第一本环境心理学读本vToepfer,C.T.,Bicknell,A.T.,Fox,L.,Kirk,W.,&Sayre,R.(Eds.).(1972).Environmental psychology:Selected readings.New York:MSS Information.vDeasy,C.M.(1974).Design for human affairs.New York:Wiley.vIttelson,W.H.,Proshansky,H.,Rivlin,L.,&Winkel,G.(1974).An introduction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第一本环境心理学教科书vMehrabian,A.,&Russell,J.A.(1974).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ambridge,MA:The MIT Press.vHeimstra,N.W.,&McFarling,L.(1974).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onterey,CA:Brooks/Cole.vCanter,D.(Ed.).(1975).Environmental interaction:Psychological approaches to our physical surroundings.England:Surrey University Press.vFeimer,N.R.,&Geller,E.S.(Ed.).(1983).Environmental psychology: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New York:Praeger.vvv环境心理学系列丛书vAltman,I.,&Wohlwill,J.F.(Eds.).(1976).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Vol.1.New York:Plenum.vAltman,I.,&Wohlwill,J.F.(Eds.).(1977).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Advances in theory and research:Vol.2.New York:Plenum.vAltman,I.,&Wohlwill,J.F.(Eds.).(1978).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3.Children and the environment.New York:Plenum.vAltman,I.,Rapoport,A.,&Wohlwill,J.F.(Eds.).(1980).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4.Environment and culture.New York:Plenum Press.vAltman,I.,Wohlwill,J.F.,&Everett,P.B.(Eds.).(1981).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5.Transportation and behavior.New York:Plenum Press.vAltman,I.,&Wohlwill,J.F.(Eds.).(1983).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6.Behavior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New York:Plenum.vAltman,I.,Lawton,M.L.,&Wohlwill,J.F.(Eds.).(1984).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7.Elderly people and the environment.New York:Plenum.vAltman,I.,&Werner,C.M.(Eds.).(1985).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8.Home environment.New York:Plenum Press.vAltman,I.,&Wandersman,A.(Eds.).(1987).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9.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environments.New York:Plenum Press.vAltman,I.,&Zube,E.H.(Eds.).(1989).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10.Public places and spaces.New York:Plenum Press.vAltman,I.,&Christensen,K.(Eds.).(1990).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11.Environment and behavior studies:Emergence of intellectual traditions.New York:Plenum Press.vAltman,I.,&Low,S.M.(Eds.).(1992).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12.Place attachment.New York:Plenum.vAltman,I.,&Churchman,A.(Eds.).(1994).Human behavior and environment:Vol.13.Women and the environment.New York:Plenum.vvZube,E.H.,&Moore,G.T.(Eds.).(1987).Advanc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and design:Vol.1.New York:Plenum Press.vZube,E.H.,&Moore,G.T.(Eds.).(1989).Advanc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and design:Vol.2.New York:Plenum Press.vZube,E.H.,&Moore,G.T.(Eds.).(1991).Advanc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and design:Vol.3.New York:Plenum Press.vMoore,G.T.,&Marans,R.W.(Eds.).(1997).Advanc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and design:Vol.4:Toward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methods,research,and utilization.New York:Plenum Press.vvBaum,A.,Singer,J.E.,&Valins,S.(Eds.).(1978).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1.The urban environment.Hillsdale,NJ:Erlbaum.vBaum,A.,&Singer,J.E.(Eds.).(1980).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2.Applications of personal control.Hillsdale,NJ:Erlbaum.vBaum,A.,&Singer,J.E.(Eds.).(1981).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3.Energy: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Hillsdale,NJ:Erlbaum.vBaum,A.,&Singer,J.E.(Eds.).(1982).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4.Environment and health.Hillsdale,NJ:Erlbaum.vBaum,A.,&Singer,J.E.(Eds.).(1985).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5.Methods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Hillsdale,NJ:Erlbaum.vLebovits,A.H.,Baum,A.,&Singer,J.E.(Eds.).(1986).Advances i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Vol.6.Exposure to hazardous substances:psychological parameters.Hillsdale,NJ:Erlbaum.vv其它重要读本及书籍,不胜枚举vMichelson,W.(1970).Man and his urban environment:A sociological approach.Reading,MA:Addison-Wesley.vPerin,C.(1970).With man in mind:An interdisciplinary prospectus for environmental design.Cambridge,MA:The MIT Press.vZeisel,J.(1975).Sociology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vBennett,C.(1977).Spaces for people:Human factors in design.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vMoore,G.T.,Tuttle,D.P.,&Howell,S.C.(1985).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directions:Process and prospects.New York:Praeger.vGarling,T.,&Golledge,R.G.(Eds.).(1993).Behavior and environment.New York:Elsevier Science.vWapner,S.,Demick,J.,Yamamoto,T.,&Takahashi,T.(Eds.).(1997).Handbook of Japan-United States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Toward a transactional approach.New York:Plenum.vNasar,J.L.,&Preiser,W.F.E.(Eds.).(1998).Directions in person-environment research and practice.Hampshire,UK:Ashgate.vWalsh,W.B.,Craik,K.H.,&Price,R.H.(Eds.).(2000).Person-environment psychology:New directions and perspectives(2nd ed.).Mahwah,NJ:Lawrence Erlbaum.vWapner,S.,Demick,J.,Yamamoto,T.,&Minami,H.(Eds.).(2000).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in 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Underlining assumptions,research problems and methodologies.New York:Plenum.vv环境心理学期刊vEnvironment and Behavior(1969-)v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1981-)vArchitecture and Behaviour(19801995)v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and Planning Research(1984-)v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 Proceedings(1969-)vvv环境心理学研究所v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Program,Graduate School and University Center,City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68vEnvironment-Behavior Studies,PhD Program in Architectur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ilwaukee vSchool of Social Ecolog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vMan-Environment Relation,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1968-1986v其它 UC Berkeley,U of Arizona,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v环境心理学学术组织vEnvironmental Design Research Association(EDRA)北美 1968-v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eople and Their Surroundings(IAPS)欧洲 1981-v后改名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People-Environment Studiesv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Association(MERA)日本1982-vPeople and Places Environment Research(PAPER)澳洲、纽西兰 1983-vEnvironment-Behavior Research Association(EBRA)中国 1996-vHuman-Environment Relations Studies(HERS)台湾 1997-(非正式)v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in the UK 英国 1999-vDivision 34: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v 网页上可以阅读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Bulletinv 1974:Task Force i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v 1976:与第34小组Population小组合并v1979:出版 Resources in Environment and BehaviorvDivision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79-vSection on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Canadi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v 网页上可以看她们的newslettersvSpecialty Group: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nd Behavioral Geography.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v 1415第二讲第二讲 基础心理学知识基础心理学知识 1.1.感觉感觉 2.2.知觉知觉 3.3.认知认知 4.4.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16感觉感觉1 1 感觉:人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感觉:人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来自客观对象刺激的过程。来自客观对象刺激的过程。2 2 特点:特点:A.A.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观事物 B.B.反映个别属性反映个别属性 C.C.是客、主观的统一是客、主观的统一3 3 感觉刺激的重要性:感觉刺激的重要性:4 4 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引起感觉的主、客观因素:A.A.刺激作用与相应的感受器刺激作用与相应的感受器B.B.感觉范围:最小和最大值之间感觉范围:最小和最大值之间C.C.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a.a.对比强度对比强度 b.b.刺激物的状态刺激物的状态 c.c.刺激的新颖性刺激的新颖性 d.d.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 e.e.个人性格个人性格18D.D.不同的感觉相互作用不同的感觉相互作用 A.A.加强或削弱加强或削弱 B.B.联觉:色彩的联觉在建筑中广泛应用联觉:色彩的联觉在建筑中广泛应用 a.a.色彩的温度感:冷暖色调,对比色调色彩的温度感:冷暖色调,对比色调 b.b.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则小色彩的距离感:明度高则小 c.c.色彩的轻重感:天清地浊色彩的轻重感:天清地浊 d.d.色彩的面积感:浅色放大色彩的面积感:浅色放大 e.e.色彩的动静感:暖,兴奋,动感色彩的动静感:暖,兴奋,动感 C.C.不同感觉的补偿不同感觉的补偿 知觉和知觉定势知觉和知觉定势1 1 知觉:借助以往经验和知识对感觉到的知觉:借助以往经验和知识对感觉到的客观对象的信息整合过程。客观对象的信息整合过程。2 2 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等会促使知觉判断知觉定势个人的知识等会促使知觉判断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的心理活动处于一定的准备状态而具有一定的倾向性。一定的倾向性。知觉定势对某种不定性对象的判断产生知觉定势对某种不定性对象的判断产生重要影响重要影响3 3 习惯化习惯化适应:适应:习惯了刺激而变得适应(视野倒置试验)习惯了刺激而变得适应(视野倒置试验)4 4 对变化的知觉:对变化的知觉:感觉的强度与刺激的变化成正比关系。感觉的强度与刺激的变化成正比关系。城市更新过程中,注意保护旧有的刺激城市更新过程中,注意保护旧有的刺激205 5 认知:认知: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核心内容)表象、记忆、思维(核心内容)代表:皮亚杰,结构认知主义代表:皮亚杰,结构认知主义图式图式同化同化顺应顺应平衡平衡21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多种感觉与环境设计1 1 视觉研究的深化:中间凹、黄斑、周围视视觉研究的深化:中间凹、黄斑、周围视觉觉 中间凹:点中间凹:点(注视、停顿注视、停顿)划(扫视)式划(扫视)式扫描扫描-精细精细 对于建筑,沿线条和外轮廓,多停顿与檐对于建筑,沿线条和外轮廓,多停顿与檐口、入口和突变部位;口、入口和突变部位;对于街道,渐弱,具有连续性;对于街道,渐弱,具有连续性;对于广场,集中于中景和近景的狭窄地段,对于广场,集中于中景和近景的狭窄地段,围绕中心摆动,动态;围绕中心摆动,动态;黄斑:清晰(黄斑:清晰(12151215)周围视觉:视力差,但对运动的感觉敏锐,周围视觉:视力差,但对运动的感觉敏锐,引起人下意识地反应;引起人下意识地反应;街道,灯光,隧道等入口设计街道,灯光,隧道等入口设计225 5公里速度公里速度 6060公里速度公里速度232 2 其它感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温其它感觉:听觉、嗅觉、触觉、动觉、温度气流度气流听觉:加深对特定空间归属和认同(如校园听觉:加深对特定空间归属和认同(如校园广播等)广播等)嗅觉:环境识别的重要手段嗅觉:环境识别的重要手段 触觉: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触觉:通过接触感知肌理和质感是体验环境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划分领域和控制行的重要方式之一,具有划分领域和控制行为的暗示为的暗示动觉:动觉突变引起特殊景观的出现。移步动觉:动觉突变引起特殊景观的出现。移步换景,欲扬换景,欲扬 先抑,柳暗花明先抑,柳暗花明温度气流:建筑布局应考略温度气流的影响温度气流:建筑布局应考略温度气流的影响文字:诗情画意文字:诗情画意象形文字象形文字体验世界体验世界关联作用关联作用认知认知思维、情感思维、情感243 3 不同感觉相互影响:不同感觉相互影响:1 1 相互削弱或破坏:相互削弱或破坏:2 2 相互加强或协同相互加强或协同3 3 相互补偿或替代相互补偿或替代2526第三讲第三讲 环境认知理论环境认知理论 1.1.格式塔知觉理论格式塔知觉理论 2.2.生态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 3.3.概率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27格式塔知觉理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知觉理论(完形心理学):gestalt gestalt:【德】:【德】形式、形式、形状形状1 1 心理学含义:两个心理学含义:两个 A:A:一般属性,即形一般属性,即形式;式;B:B:个别实体,即分个别实体,即分离的整体离的整体2 2 定义:定义: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假使有一种经验的现象,它的每一部分都牵连到其它部分,而且每一部分都牵连到其它部分,而且每一部分之所以有特征,是因为和其一部分之所以有特征,是因为和其它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它部分具有关系,这种现象被称为“格式塔格式塔”,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格式塔不是孤立不变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的现象,而是通体相关的完整现象。引申:有组织的整体,所有现象都引申:有组织的整体,所有现象都具有格式塔的性质具有格式塔的性质283 3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 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与元素的关系知觉的整体性:整体与元素的关系 同型论:物理、生理、心里现象同型论:物理、生理、心里现象 场作用力:保持力场作用力:保持力4 4 组织原则:助于增强对环境理解和适应组织原则:助于增强对环境理解和适应 一、图形与背景一、图形与背景 二、群化原则二、群化原则 三、简化原则三、简化原则29一、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一、图形与背景(图地关系):A.A.图地关系图地关系1 1 图形强,背景弱图形强,背景弱2 2 图形是被包围,背景是包围,但很少感觉到图形是被包围,背景是包围,但很少感觉到3 3 图地相似,关系互换图地相似,关系互换B.B.图地关系在设计中的意义图地关系在设计中的意义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图地关系是人凭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需要。是构图有主次、对比和等级是构图有主次、对比和等级30C.C.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易成图形的主要条件 1 1 小面积优于大面积小面积优于大面积 2 2 单纯的几何图形易于形成单纯的几何图形易于形成 3 3 水平、竖直优于倾斜水平、竖直优于倾斜 4 4 对称易对称易 5 5 封闭优于开放封闭优于开放 6 6 凸优于凹凸优于凹 7 7 动优于静动优于静 8 8 整体性强易整体性强易 9 9 奇异或与众不同的易奇异或与众不同的易31二、群化原则二、群化原则多个刺激倍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多个刺激倍感知为统一整体的控制规律邻近原则:相邻元素被感知为由内聚力邻近原则:相邻元素被感知为由内聚力的整体。(同型论、场)的整体。(同型论、场)相似原则:相似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相似原则:相似元素易被感知为整体。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连续原则:按一定规则连续排列的同种元素被感知为整体。元素被感知为整体。封闭原则: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封闭原则:一个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的图形易被看成完整的图形。的图形易被看成完整的图形。32三、简化原则三、简化原则1.1.良好完型原则:对称、规则、简单的一组刺良好完型原则:对称、规则、简单的一组刺激为一个整体。激为一个整体。2.2.简洁原则:简洁原则:“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统一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统一”332.2.生态知觉理论:生态知觉理论:1 1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直觉是强调人类的生存适应。直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感知到环境中一个有机的整体,人感知到环境中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而不是一个个有意义的刺激模式,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刺激。不需要从环境的刺激孤立的刺激。不需要从环境的刺激中去重建意义,种种意义已经存在中去重建意义,种种意义已经存在于刺激的模式之中。环境知觉是环于刺激的模式之中。环境知觉是环境特征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境特征刺激生态特性的直接产物。环境的提供:环境的既有的恒环境的提供:环境的既有的恒定意义就是定意义就是“提供提供”看见不等于发现,看见不等于发现,发现对自身生存的意义发现对自身生存的意义 直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很多知直觉反应的先天本能:很多知觉反应是先天的、遗传进化的,而觉反应是先天的、遗传进化的,而非习得。非习得。342.意义:意义:强调环境的提供,本能的发现强调环境的提供,本能的发现3.环境中的应用:环境中的应用:环境提供的便捷性环境提供的便捷性 环境对象明确环境对象明确 让使用者满足让使用者满足 商场、餐饮等立面设计商场、餐饮等立面设计位置、商业信息的凸位置、商业信息的凸显、内容、品质等显、内容、品质等街边花盆的设计、图书馆的门厅、建筑的环境街边花盆的设计、图书馆的门厅、建筑的环境353.3.概率知觉理论:概率知觉理论:1 1 基本观点:基本观点: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环境环境知觉是人主动解释环境感觉输入的过程。环境信息不能反映感觉输入的过程。环境信息不能反映环境的真是特征。环境被感知的多少、环境的真是特征。环境被感知的多少、大小进行概率判断,环境恰当的赌注、大小进行概率判断,环境恰当的赌注、有训练的推测。有训练的推测。个人在知觉中起及其主动的作用。个人在知觉中起及其主动的作用。为了应付环境,必须建立对为了应付环境,必须建立对环境进行判断的全部的相关概率论点,环境进行判断的全部的相关概率论点,然而个人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概率论然而个人不能全部掌握所有的概率论点仅仅是一种概率估计。点仅仅是一种概率估计。环境刺激排序环境刺激排序以往经验以往经验累积累积线索线索为未来指导为未来指导362.2.概率的世界:概率的世界:牛顿力学(世界大同)牛顿力学(世界大同)广义相对论(因果关系)广义相对论(因果关系)量子力量子力学(统计规律)学(统计规律)3.3.概率知觉论概率知觉论 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在环境问题中的应用。按照环境的功能恰当运用确按照环境的功能恰当运用确定性与不定性定性与不定性 承认个人认识与环境的使用承认个人认识与环境的使用者之间有差距者之间有差距 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中各种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中关注的问题:例如医院的流线、关注的问题:例如医院的流线、交交通设计通设计设计者应该尊重别人的世界,了解别设计者应该尊重别人的世界,了解别人的世界人的世界3738第四讲第四讲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环境认知和认知地图地图是最古老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大约在一百万年以前,一个晴朗的黄昏,一个东非大峡谷,祖先在漫长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片刻,在泥泞的地面上,他们用棍棒画了几条线,代表小河、代表森林和其它狩猎的好去处。然后指着某个地方说:“我们目前在这里,明天我们去那里。”地图的魔术美,莱克摩根一:认知地图研究概述一:认知地图研究概述v意象意象image: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重现的形象。v认知地图认知地图cognitive map:具体空间环境: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的意象。v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和识别环境,关键在人们之所以能够认识和识别环境,关键在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于能在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39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认知地图的研究方法v托尔曼托尔曼1948年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一年白鼠和人的认知地图一文。他针对当时流行的刺激文。他针对当时流行的刺激-反应学习观,反应学习观,设计了许多迷律实验,论证了白鼠在迷津设计了许多迷律实验,论证了白鼠在迷津中并非习得一系列刺激与反应联结,而是中并非习得一系列刺激与反应联结,而是通过脑对环境加工,形成认知地图,以示通过脑对环境加工,形成认知地图,以示路线、通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们路线、通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同人们用地图以示地形地物之间的关系一样。用地图以示地形地物之间的关系一样。40城市的意象城市的意象凯文凯文林林奇奇v最早的通过市民的认知地图研究城市的成最早的通过市民的认知地图研究城市的成果。果。v1.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画出城市画地图草图:要求市民根据记忆画出城市地图草图,并标注城市主要独特要素或体地图草图,并标注城市主要独特要素或体验。验。v2.言语描述:通过访谈让市民说出城市的环言语描述:通过访谈让市民说出城市的环境特征、独特要素或者体验,根据数据统境特征、独特要素或者体验,根据数据统计整理出一个城市公共认知地图。计整理出一个城市公共认知地图。41认知地图的画法认知地图的画法根据之前草图或者描述中某些要根据之前草图或者描述中某些要素在个人认知地图中出现的频率素在个人认知地图中出现的频率进行统计,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制进行统计,结合相应的图例绘制出来的平面图就是认知地图。出来的平面图就是认知地图。认知地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中认知地图是许多人对同一环境中进行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能反进行个人认知地图的交集,能反映出环境特色,参与的人越多环映出环境特色,参与的人越多环境特征就越有代表性。境特征就越有代表性。受语言和绘图表达能力的影响。受语言和绘图表达能力的影响。认识地图的组成要素认识地图的组成要素凯文林奇的观点凯文林奇的观点1.路径路径2.标志标志3.节点节点4.区域区域5.边界边界43认知地图五要素认知地图五要素路径:行走的通道,大街、铁路、路径:行走的通道,大街、铁路、公路、河流等有方向的连续的通公路、河流等有方向的连续的通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布置。道,其他要素沿路径布置。标志:有明显特征又充分可见的标志:有明显特征又充分可见的参照物,引人注意。标志广泛,参照物,引人注意。标志广泛,有的上升为城市和国家的象征。有的上升为城市和国家的象征。节点:节点:区域区域边界边界认知地图的性质认知地图的性质v是是“头脑中的环境头脑中的环境”,是心理地图。,是心理地图。v模拟观点:心理图像或表象模拟观点:心理图像或表象v命题观点:对环境信息赋以一定的意义,命题观点:对环境信息赋以一定的意义,形成一个命题网形成一个命题网v是人们对环境信息收集、组织、储存、回是人们对环境信息收集、组织、储存、回忆、并对空间方位和特征属性加以编码的忆、并对空间方位和特征属性加以编码的产物。产物。46认知地图的特点认知地图的特点1.多维信息的再现:多维信息的再现:二维到多维,加入了生活体验二维到多维,加入了生活体验 盲人的认知地图盲人的认知地图 行动不便的人的认知地图行动不便的人的认知地图2.模糊性和片段性模糊性和片段性 非精确复制,大脑后期加工非精确复制,大脑后期加工3.个人差异个人差异47个人差异个人差异v1.当地居民与外来者当地居民与外来者熟视无睹熟视无睹VS敏感敏感v2.活动区域活动区域熟悉熟悉VS陌生陌生v3.性别差异性别差异区域和标志区域和标志VS道路和方向道路和方向v4.年龄差异年龄差异中心发散中心发散VS扩大扩大VS缩小缩小v5.人格化地图人格化地图价值观、兴趣点等价值观、兴趣点等认知地图的功能认知地图的功能1.解决空间问题解决空间问题解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解释个人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定位、距离、方向等信息,建立安全进行定位、距离、方向等信息,建立安全感。感。2.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接受新环境信息的基础“认知图式认知图式”3.交往功能交往功能公共意象公共意象VS社会活动社会活动49个人个人“认知成图认知成图”能力的发展能力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儿童心理发展四阶段 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儿童认知成图的四阶段儿童认知成图的四阶段 注意和记住控件标识物、识别和熟悉路径、注意和记住控件标识物、识别和熟悉路径、彼此组合成群、个环境要素统一彼此组合成群、个环境要素统一三种参照体系三种参照体系自我中心、固定点、直角坐标自我中心、固定点、直角坐标路线图和鸟瞰图路线图和鸟瞰图50结语结语v认知地图研究方法还有不少局限性,但由认知地图研究方法还有不少局限性,但由于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具有形象性和直于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具有形象性和直观性的优点,而且能够反映使用者对环境观性的优点,而且能够反映使用者对环境使用的评价,因而被推广。使用的评价,因而被推广。v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重要是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环境设计的重要依据。依据。5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