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培训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421412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4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本章内容涉及的问题:1.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他们的结构如何理解态度与品德的实质,他们的结构包括什么?包括什么?2.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态度与品德的关系是怎样的?3.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4.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5.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6.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影响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7.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如何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实质及其关系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准备状态,而不是行为反应本身。第二、态度不同于能力,它决定个体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务。第三、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态度的结构、态度的认知成分、态度的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成分、态度的行为成分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品德的实质和结构(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部分。1、道德认识指对道德规范及执行意义的认识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核心部分(二)品德的心理结构 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面而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面而产生的情感体验。(1 1)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内容:义务感、责任感、羞耻感、集体感(2 2)形式:直觉的道德感)形式:直觉的道德感如荣誉感羞耻咸如荣誉感羞耻咸 想象的道德感想象的道德感如英雄感如英雄感 伦理的道德感伦理的道德感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3、道德行为:是指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有意义的行为。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是衡量品德的重要标志。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态度与品德的关系(二)区别(二)区别1 1、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的范围大于品德、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的范围大于品德2 2、价值内化程度不同:、价值内化程度不同:(1 1)接受(注意)接受(注意)(2 2)反应)反应 (3 3)评价)评价 (4 4)组织)组织 (5 5)价值性格化)价值性格化(一)相同点:1、二者实质相同:都是影响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二者结构一致:都由道德认识、情感和行为组成。态度品德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二节 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研究4-12岁儿童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打破杯子故事:A A、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有一个小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盘内有15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15只杯子。只杯子。B 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结果碰翻了一只杯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皮亚杰提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1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阶段:自我中心阶段(2-5岁)第二阶段: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8岁)第三阶段:可逆性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8-10岁)第四阶段:公正道德阶段(1012岁)1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根据被试的回答,柯尔伯格把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又各包括两个阶段。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于是,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品德发展理论。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二: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俗水平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阶段:服从与惩罚的定向:以自我为中心,服从强权或权威,力避自己的苦恼。相信客观的责任。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已主义的定向:正确的行为能作为手段满足自己并偶然满足他人的需要。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遵从大多数人的定型意见,遵从惯常的角色行为,并能按人的意向进行判断。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秩序定向:尊重别人和社会的期望。第五阶段:墨守成规的契约定向:为了求得一致,承认准则或期望的要求。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不仅遵循既定的社会法则,而且遵循自己凭逻辑的连贯性和普遍性所选择的原则。1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柯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1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三)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1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一)依从为了获得奖励与避免惩罚而在表面上与他一致。(二)认同从内心里赞同他人的意见而改变态度。(三)内化吸收他人的观点而形成新的价值体系。1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影响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一)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民主、信任、容忍、社会风气-观看暴力电影对学生的影响研究、同伴群体(二)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是改变态度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如对爱国、奉献等、道德认知-遵循先他律后自律、循序渐进的原则1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四节 良好态度与品德的培养一、有效的说服二、树立良好的榜样三、利用群体约定四、价值辨析五、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1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说服一、说服说服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有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说服是指教师向学生提供对其原有态度的支持性和非支持性的论据以改变其原有态度的过程。性的论据以改变其原有态度的过程。(一)提供正面论据与反面证据(一)提供正面论据与反面证据1 1、学生的受教育程度、学生的受教育程度2 2、说服后是否产生反面观点、说服后是否产生反面观点3 3、说服的任务、说服的任务(二)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二)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1 1、说服任务、说服任务2 2、学生的成熟度:、学生的成熟度:低年级的学生以情动人,高年低年级的学生以情动人,高年3 3、恐惧唤起:、恐惧唤起:如戒烟戒毒如戒烟戒毒 (三)逐步提高要求(三)逐步提高要求1 1、改变睡眠态度的实验、改变睡眠态度的实验2 2、得寸进尺效应、得寸进尺效应1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榜样示范:二、榜样示范: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完班杜拉认为社会学习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完成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最重要形式、榜成的、观察学习是社会学习的最重要形式、榜样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起替代强化样在其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榜样起替代强化的作用服务的作用服务 三、利用群体规定三、利用群体规定(一)经群体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一)经群体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了执行其成员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使成员承担了执行的责任的责任(二)群体规定的七个阶段(二)群体规定的七个阶段 2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四、价值澄清(也称价值辨析)(也称价值辨析)1、价值辨析是指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价值选价值辨析是指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的一些价值选择途径,使个人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以形成积极的择途径,使个人潜在的价值观念发挥作用以形成积极的态度。态度。2、步骤:选择阶段: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有这种想法?选择阶段: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有这种想法?你考虑过什么?它有什么后果?你考虑过什么?它有什么后果?-辨析选择价值辨析选择价值 赞赏阶段: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你愿与人分享吗?赞赏阶段:你为这一选择感到高兴吗?你愿与人分享吗?行动阶段:你现在实施了吗?你在为它做什么?行动阶段:你现在实施了吗?你在为它做什么?2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五、奖励与惩罚奖励与惩罚都是利用行为结果来形成与改变态度。增强行为增强行为减弱行为减弱行为正强化正强化负强化负强化惩罚惩罚1惩罚惩罚2去所恶去所恶施所恶施所恶去所欲去所欲施所欲(奖励)施所欲(奖励)2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一)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的含义学生的不良行为分为过错行为与不良品德行为两种。过错行为是指那些不符合道德要求的问题行为,如:调皮捣蛋、恶作剧、起哄、无理取闹、作业和考试作弊等。不良品德行为是指那些由错误道德意识支配的,经常违反道德准则,损坏他人或集体利益的问题行为。2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分析客观方面,学生不良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三个方面:1.家庭教育失误2.学校教育不当3.社会文化的不良影响主观方面,学生的不良行为主要受这些因素的影响:缺乏正确地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消极的情绪体验、道德意志薄弱、不良行为习惯的支配、性格上的缺陷。2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学生不良行为矫正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理解其矫正的心理过程,有利于选择矫正措施,提高矫正的效果。一般认为,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要经历醒悟阶段、转变阶段和自新阶段三个过程,以下是矫正的心理学策略:1.改善人际关系,消除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2.保护自尊心,培养集体荣誉感3.讲究谈话艺术,提高道德意识4.锻炼与诱因做斗争的毅力,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注重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2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七章 问题解决与创造性思维本章所涉及的问题:1识记问题、问题解决、功能固着、创造性、发散思维等基本概念。2理解并能以实例说明问题解决的过程。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4分析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措施。5理解创造性的基本特征。6结合实例分析培养创造性的有效措施。2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一节 问题解决的性质与过程一、问题与问题解决:1.问题: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2.三个基本成分:一是起始状态二是目标状态三是存在的限制或障碍填空:1.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多项选择题:1.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包括()A.起始状态B.目标状态C.存在的限制或障碍D.存在状态 刺激情境ABC2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问题的分类:(1)有结构的问题或界定清晰的问题。(2)无结构的问题或界定含糊的问题。填空:1.问题可分为两类:()和()。多项选择题:1.对公式a2+2ab+b2进行因式分解属于()的问题A.有结构 B.无结构 C.认知性 D.创造性2.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属于()的问题。A.有结构 B.无结构 C.认知性 D.创造性有结构的问题无结构的问题AB2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问题解决1.含义:问题解决是指为了从问题的初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而采取一系列的认知操作的过程。2.特点:(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多项选择题:1.问题解决的特点是()A.目的性 B.认知性 C.流畅性 D.序列性2.下列不能称之为问题解决的是()A.漫无目的的幻想 B.简单的记忆提取 C.走路 D.穿衣ABCDABD2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3.问题解决的过程:(1)发现问题:首要环节。(2)理解问题:形成问题表征。(3)提出假设:提出解决途径、方法,选择步骤。(4)检验假设:检验是否符合科学原理。填空:1.从完整的问题解决途径来看,()是首要环节多项选择题:1.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操作步骤的过程是()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检验假设发现问题C3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4.问题解决的策略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算法和启发式。算法:就是把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一进行尝试,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启发式:根据一定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进行较少的搜索,以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分为:手段目的分析法,爬山法,逆推法。填空题:问题解决的策略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和()。填空题: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的子目标而最终达到总目标。这种方法称为()。算法 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3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二节 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一、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简答题)(一)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方式等的影响。(二)已有的知识经验。(三)定势与功能固着:功能固着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简答题: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答:3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简答或论述)(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1、帮助学生牢固地记忆知识。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3、重视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网络化结构。(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答:3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三节 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创造性及其特征:1.定义: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有真正的创造和类似的创造。2.基本特征:1流畅性2变通性3独创性填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类比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多项选择题: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ABD)A.流畅性 B.变通性 C.灵活性 D独创性3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影响创造性的因素:(一)环境:家庭和学校(二)智力:创造性与智力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既独立性,又相关。(1)低智商不可能具有创造性(2)高智商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3)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4)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即高智商不是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是必要条件。(三)个性:(1)具有幽默感(2)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3)能够容忍模糊与错误。(4)喜欢幻想(5)具有强烈的好奇心(6)具有独立性。简述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3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创造性的培养:(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1、发散思维训练。2、推测与假设训练。3、自我设计训练。4、头脑风暴训练(基本思路和做法)论述创造性的培养。3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八章 学习动机本章涉及的问题:1.学习动机的含义、结构、作用。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3.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的动机分类)4.论述学习动机理论(需要层次说、自我效能感)5.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培养。6.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3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学习动机概述(一一)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是学习动机是引发和维持引发和维持个体学习活动,并个体学习活动,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将学习活动引向一定学习目标的动力机制。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这种动力机制表现为推力、拉力和压力推力、拉力和压力三三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动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单项选择题:1.激发、维持和指引个体学习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称为()。A.学习需要B.学习期待C.学习动机D.学习态度填空题: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属于学习对学习的强烈兴趣和探究心向属于学习动机的(动机的()因素的作用。)因素的作用。A.推力 B.拉力C.压力 D.动力CA3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二)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动机的结构学习动机是由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学习需要和诱因两个方面构两个方面构成的。成的。学习需要学习需要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是学生追求学业成就的心理倾向。诱因诱因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是指与学习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填空:1.学习动机由()和()两个方面构成。2.()是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多项选择题:1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称为()A.需要 B.动机 C.强化 D.诱因学习需要诱因学习需要D3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学习动机的作用(1)激活功能:会引发学生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2)定向功能: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3)强化功能:完成某项具体学习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与该项任务的动机水平成正相关。(4)调节功能:调节学习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多项选择题:1.学习动机的作用有()A.激活功能 B.定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调节功能简答题:1.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有哪些?ABCD 4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习动机的强度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具有积极的影响。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学习效率随动机强度增大而提高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但是,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并不完全成正比。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比。学习动机存在一个最佳动机水平。4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耶克斯和多德逊定律:4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学习动机的分类:(一)内部学习动机与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内部学习动机指人们对学习任务或活动本学习任务或活动本身身的的兴趣兴趣所引起的动机。所引起的动机。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外部学习动机是指指向学习结果的学习动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机,往往由外部诱因引起,与外部奖励相联系。联系。4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内驱力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认知内驱力,即一种学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要求掌握知识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倾向。问题的倾向。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要求凭自己胜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赢得相应地位的愿望。愿望。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附属内驱力,是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4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三)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与近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是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机。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机。又可分为间接近景性动机与直接近景性动机。性动机。4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说一、强化说斯金纳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斯金纳不仅用强化来解释操作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他看而且也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引起,在他看来,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来,个体行为动机的激发与先前这种行为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过所受到的强化有很大关系。一般说来,过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去受到强化的行为比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更高;反之,这种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出现的可能性则会降低。4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需要层次说二、需要层次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通过对各种人物的观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从理论上和察和对一些人物传记的考察,从理论上和原则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进行了系统的整原则上对人类行为的动力进行了系统的整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理,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4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4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动机归因理论:美国的韦纳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所给予的原因或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4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韦纳认为,学生在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的成功和失败进行归因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并且,学生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性、可控性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成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成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成可控的和不可控的。控的。5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5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四、自我效能感理论: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推测和判断。最早由班杜拉提出。行为主义的基本论调:当前行为的结果强化了未来的行为。班杜拉认为不确切。如听课-好成绩,但有能力听懂才愿意听。像这种对自己能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哪一活动。5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自我效能感对行为活动具有五方面的作用:(1)决定人对活动的选择(2)影响对活动的坚持性(3)影响人在困难面前的态度(4)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5)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2)替代经验(3)言语暗示(4)情绪唤醒5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1)根据成就动机理论,学生最有可能选择的是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因为这种任务最富有现实的挑战性。(2)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他的成败归因方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5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五、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如套圈(麦克利兰)。解决一个困难任务取得成功所获得的自豪感比解决一个容易任务所获得的自豪感体验更强烈;在完成一种容易的任务失败时体验到的羞愧感比在完成困难任务失败后体验的羞愧感要强。(阿特金森)5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三节 学习需要的形成与培养一、学习需要的形成因素:(一)家庭、学校和社会:1、家庭的要求、态度和志向;2、学校教育;3、社会风气和思想意识形态。(二)学生的个性特点:5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学习需要的培养:(一)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启发学生的学习需要: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2、帮助学生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3、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志向。(二)注意教学的新颖性和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1、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2、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3、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积极性5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加强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1、利用教师期望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2、利用已有的动机和兴趣形成新的学习兴趣。3、加强课外活动指导,发展学习兴趣。(四)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5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四节 学习动机的激发一、适当地开展学习竞赛:(一)竞赛的作用:1、积极作用:在其他条件相等时,个人竞赛比团体竞赛效果好。2、消极作用:(1)使学习迟缓的人丧失信心(2)对于知道自己不需要任何努力就能成功的人缺乏激励。(3)对某些人有过分的压力(4)对不合作是一种鼓励。此外,还表现在大多数学生会产生失败感。(二)运用原则:1、要慎用少用。2、要注意方式:一方面题目不宜过难,另一方面不宜只在少数优秀学生中进行。应按(1)能力分组(2)鼓励学生自己和自己竞赛。用昨天和今天比。5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正确运用奖励和惩罚:(一)作用:一般说来,应奖励多于惩罚。奖励过多也有负面作用。批评更不宜过多,但是适当的批评,尤其对成绩好的学生的批评能取得一定好的效果。对学生有促进作用,但运用不当,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后果。(二)应注意的问题:1、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奖惩观:把奖励与惩罚看成是增强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而不是目的。2、奖励与惩罚一定要公正、适当。另外奖励的方式应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3、奖惩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特点和性别差异。6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一)学习结果反馈的激励作用(二)反馈的原则:1、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及时。2、学习结果的反馈要具体。四、指导学生对学习结果进行正确归因:(1)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客观归因,尽量将学习上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和努力。(2)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6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一、心理健康的含义(一)心理健康的概念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1、生理健康 2、心理健康 3、社会适应健康 4、道德健康 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6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有六大标准:()情绪稳定、乐观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人际关系和谐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6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标准:(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2)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能做到自知、自尊和自我接纳;(3)具有良好的自我调控和适应能力;(4)具有与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能力;(5)具有健全的人格。(考虑如下四点:1、判断一个人心理健康状况应兼顾个体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个方面。2、心理健康概念具有相对性。3、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4、心理健康与否,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6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一)生物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病菌、病毒感染。3、脑外伤或化学物质中毒。(二)社会环境因素:1、早期教育与家庭环境。2、生活事件与环境变迁。(三)个体心理因素:1、心理冲突。压力最大的“趋避式冲突”。2、特殊的人格特征。6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1、中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2、中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3、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以正常学生为主(包括轻中度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6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保持心理健康的措施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2.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正确评价自己,接纳自己3.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4.帮助学生保持健康、愉快的情绪5.让学生学习性卫生的知识6.帮助学生认识求助心理咨询的必要性和重要性6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中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焦虑症学生中常见的是考试焦虑;缓解办法:肌肉放松/系统脱敏/自我对话二、抑郁症指以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缓解以情感支持和鼓励等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缓解办法:森田疗法与“暴露与阻止反应”四、恐怖症指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非理性惧怕。五、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偏执性/反社会型/冲动型/回避型人格障碍六、性偏差指青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七、进食障碍包括神经性厌食、贪食和异食癖八、睡眠障碍包括失眠、过度思睡、睡行症、夜惊、梦魇6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中学生心理辅导途径:中学生心理辅导途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小组辅导 6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三节心理辅导心理辅导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基本目标);第二是寻求发展(高级目标)7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心理健康的辅导模式:1、指导模式。2、治疗模式。3、发展模式。4、社会影响模式。7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影响中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影响中学生行为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影响中学生行为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 艾里斯曾提出理性情绪辅导方法,他认为不合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提出了一个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7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十二章教师心理第一节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一、教师的角色与学生喜欢的教师特征:1、知识的传播者(教师职业的中心角色)2、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 3、榜样和模范公民 4、教学的研究者7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一、学生喜欢的教师的特征:心理学家认为,教师要充当知识传授者、团体的领导者、模范公民、纪律的维护者、家长的代理人、亲密朋友、心理辅导等诸种角色。1.代理人。教师要具有仁慈、体谅、耐心、温和、亲切、易接近等特征;2.知识传授者。教师要具有精通教学业务、兴趣广泛、知识渊博、语言明了等特征;3.团体领导者和纪律维护人。教师要表现出公平、民主、合作、处事灵活等特征。4.模范公民。教师要言行一致,幽默、开朗、直爽、守纪律等 5.朋友、心理辅导者。教师要表现出同情、理解、真诚、关心、值得信赖等特征。总之,要成为一名受学生欢迎和爱戴的好教师,教师本人不 仅需要具有一般公民需要的良好品质,而且需要具备教师职业所需要的特殊品质。7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教师的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教师的认知特征/教学监控能力 人格特征: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的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罗森塔尔效应7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三节第三节 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成长与发展 一、历程:(一)关注生存阶段: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二)关注情境阶段:在此阶段,教师关心的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教师更关注此阶段。(三)关注学生阶段: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7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途径:(一)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二)微格教学:(三)进行专门训练:(四)对教学经验的反思:7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第四节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进行哪些角色创新?一、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型教师转到“激趣、启思、导疑”型教师。二、由命令主导型教师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三、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四、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7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智力的构成: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 他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为的心理机制是信息加工过程中(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的协同作用。认为智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实践性智力,个人智力上的差异实际上就是这三个方面的差异。8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加德纳1983年所倡议的。由于受到吉尔福德智力结构论的影响,他强调智力应有七种:(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和自省智力)。81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班杜拉吸取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形成了一种认知-行为主义的模式,而且他重视对社会学习的研究,形成了他很有特色的社会学习理论。(一)、交互决定论:他认为,个体(主要是认知等个人因素)、环境和行为三者都是相互决定的因素而起作用的,它们彼此之间的影响都是相互的。三者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82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二)观察学习:1、含义:所谓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指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一个人获得某些新的反应,或者矫正原有的行为反应,面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作为观察者并没有外显的操作。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另一重要来源。观察学习可以归纳为三类:(1)直接的观察学习;(2)抽象性观察学习(3)创造性观察。83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2、观察学习的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3)复制过程(4)动机过程84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三)对强化的重新解释:除了直接强化以外,班杜拉还提出另两种强化。1、替代性强化: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如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助人行为进行表扬,这对其他同学就是一种替代性强化。2、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进行判断,由此强化或惩罚自己。85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班杜拉认为,强化物本身并不能对个体的反应产生任何强化作用,它只是关于行为结果的信息,基于这些信息(知识),学习者就可以形成对行为结果的预期,引发行为的动机。如果一种行为得到了强化,这就是在告诉学习者他的行为是对的,是可以带来奖励的,那以后他就还会这样做。人会从自己的活动中获得经验,活动结果是人类学习的重要信息来源。86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加涅信息加工理论(一)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87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该理论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提出了记忆的信息加工模型。(1)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各种感受器,如眼、耳等,并通过感觉登记器进入神经系统。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是长久的,而后来回忆不起来,只是由于“提取”的困难。(2)在这个信息加工过程中,一组很重要的结构就是上方的“执行控制”与“期望”这两个部分。88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习过程加涅又把学习按照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分成八个阶段。动机阶段:激发学习者的动机。领会阶段:学习者的活动就是注意和选择性知觉。获得阶段:学习内容经过编码进入短时记忆。保持阶段:主要是习得的信息在长时记忆当中的保持;回忆阶段:习得的信息要表现出来就必须从长时记忆里提取出来;概括阶段:学习的概括化,学习迁移的问题。操作阶段:反应的发生阶段。反馈阶段:学习是否达到了目标。89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学习层次分类:信号学习:主要是经典条件作用的学习;刺激-反应学习:主要是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学习;连锁学习:可以认为是巴甫洛夫所说的高级条件作用;言语联结学习:实质上是以语言为对象的连锁学习;辨别学习:辨别不同刺激间的区别并且做出不同的反应,实质上是巴甫洛夫所说的分化;概念学习:对刺激进行分类,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规则或原理的学习:多个特定关系的概念之间形成命题,形成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利用规则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90教育心理学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