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419038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PT 页数:203 大小:6.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03页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03页
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知识与能力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0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国家教师资格证培训国家教师资格证培训心理知识与能力部分心理知识与能力部分n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模块四:中学生学习心理n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n模块六:中学生心理辅导模块六:中学生心理辅导n模块七:中学生德育模块七:中学生德育 1.品德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品德结构、中学生品德发展 2.道德发展,中学生道德发展的促进方法道德发展,中学生道德发展的促进方法n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模块八: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 7.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教师角色心理和教师心理特征 8.教师成长心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教师成长心理,教师心理健康的促进方法2模块四模块四 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学习心理考试目标考试目标(一)了解(一)了解n感觉的特性感觉的特性n注意的分类注意的分类n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分类n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n学习动机的功能学习动机的功能n学习迁移的分类学习迁移的分类n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2024/6/244(二)理解与掌握(二)理解与掌握n理解知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n理解动机理论理解动机理论n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n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掌握激发与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n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n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n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n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理解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n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掌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5(三)运用(三)运用n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运用行为主义、认知学说、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促进教学论促进教学n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6第一章第一章 学习的认知基础学习的认知基础n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n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了解注意的分类,掌握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n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了解记忆的分类,掌握遗忘的规律和原因,应用记忆规律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促进中学生的有效学习n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了解思维的种类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理解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展阶段论和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第一节第一节 感觉与知觉感觉与知觉一、感觉一、感觉(一)什么是感觉(一)什么是感觉n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反映。n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n人体的人体的“五感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n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和外部感觉(视觉、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和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9(二)感受性(二)感受性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n绝对感受阈限:感官所能觉察的最小、最弱的刺激量绝对感受阈限:感官所能觉察的最小、最弱的刺激量n绝对感受性:个体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受性:个体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量的能力n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2024/6/2410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n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差别感受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异量n差别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受性:个体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n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受阈限成反比关系11(三)感觉的作用(三)感觉的作用n感觉过程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是各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感觉过程是认识活动的起点,是各种高级的、复杂的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n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维持正常的心理功能。“感觉剥夺感觉剥夺”n环境中刺激的数量能促进大脑皮层系统的发育。环境中刺激的数量能促进大脑皮层系统的发育。2024/6/24122024/6/2413(四)感觉的规律(四)感觉的规律1.感觉适应感觉适应n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化。n明适应(感受性降低)和暗适应(感受性提高)明适应(感受性降低)和暗适应(感受性提高)n嗅觉适应嗅觉适应n痛觉适应痛觉适应2.感觉对比感觉对比n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n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143.感觉后效感觉后效n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而是逐渐减弱,这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种感觉残留的现象称为感觉后像。n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视觉后像有正后像和负后像。4.4.联觉联觉联觉联觉n n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常见的有常见的有常见的有常见的有色温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在颜色感觉中比较容易色温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在颜色感觉中比较容易色温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在颜色感觉中比较容易色温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在颜色感觉中比较容易产生联觉。产生联觉。产生联觉。产生联觉。155.5.感觉补偿作用感觉补偿作用感觉补偿作用感觉补偿作用n n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感觉补偿作用是指个体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补的现象。补的现象。补的现象。二、知觉二、知觉(一)什么是知觉(一)什么是知觉1.知觉的定义知觉的定义n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和属性的整体反映。n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知觉指大脑选择、组织和解释感觉信息,产生对事物整体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172.知觉的类型知觉的类型1)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征:)根据知觉时起主导作用的感官特征:n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等2)根据所认识的事物特性:根据所认识的事物特性:n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2024/6/24183.3.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1)感觉和知觉的区别)感觉和知觉的区别n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感觉和知觉反映的内容不同;n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感觉和知觉产生的性质不同;n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不同。(2)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感觉和知觉之间的联系n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感觉是知觉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觉的前提和基础。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知觉则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n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感觉和知觉是人认识客观事物的初级阶段,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动的基础。2024/6/2419(二)知觉的组织(二)知觉的组织1.图形和背景区分图形和背景区分n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总是有选择地以少数事物作为知觉的对象,舍弃其余对象,被舍弃的事物就成为衬托对象的背对象,舍弃其余对象,被舍弃的事物就成为衬托对象的背景。景。2024/6/24202.封闭与主观轮廓封闭与主观轮廓n通过主观补充、简约、替代、改组,通过主观补充、简约、替代、改组,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把不完整图形知觉为完整图形。2024/6/2421(三)知觉的特点(规律)(三)知觉的特点(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选择性n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个体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觉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知觉的对象与背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景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n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个体在受知觉刺激时,并不是把知觉对象作为许多个别的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知独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们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由于知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觉的整体性,个体就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223.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n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释知觉对象的意义。知觉有差个体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解释知觉对象的意义。知觉有差异。异。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n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人能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如颜色、亮度、大小、相对稳定特性的组织加工的过程。如颜色、亮度、大小、形状颜恒常性。形状颜恒常性。23第二节第二节 注意与记忆注意与记忆一、注意一、注意(一)注意及其分类(一)注意及其分类1.注意的定义注意的定义n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n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n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心理活动的功能。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监督心理活动的功能。2.注意的类型注意的类型(目的目的+意志努力意志努力)n无意无意/不随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随意注意:没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n有意有意/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随意注意: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n有意有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随意随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随意注意基础,有随意、不随意特征注意基础,有随意、不随意特征25(二)注意的品质(二)注意的品质1.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n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n(广度大,信息多,效率高)(广度大,信息多,效率高)2.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n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n(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对象和行动本身可变化,但活动的(广义的注意稳定性,对象和行动本身可变化,但活动的总方向不变)总方向不变)263.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n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将注个体在同一时间内同时注意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刺激,将注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意分配到不同的活动中。n(熟练程度,活动性质)(熟练程度,活动性质)4.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n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根据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n(原注意紧张度和新活动的性质)(原注意紧张度和新活动的性质)27(三)注意的影响因素(三)注意的影响因素1.注意对象的特点注意对象的特点n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2.个体因素个体因素n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等需要、兴趣、过去经验、人格特征等3.活动目的与组织活动目的与组织n目的明确、价值大,活动本身的组织目的明确、价值大,活动本身的组织28二、记忆二、记忆(一)记忆的概念(一)记忆的概念n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n记忆的环节:识记记忆的环节:识记保持保持回忆或再认回忆或再认29(二)记忆的分类(二)记忆的分类1.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分类n感觉记忆(感觉记忆(0.252秒秒,最长不超过最长不超过4秒)秒)n短时记忆(短时记忆(1分钟左右)分钟左右)n长时记忆(长时间甚至终身)长时记忆(长时间甚至终身)2024/6/24302024/6/2431链接:记忆系统的特点链接:记忆系统的特点2.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方式的不同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方式的不同n陈述性记忆:陈述性记忆: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对有关事件和事实性知识的记忆。涉及。涉及“是是什么什么”(what)和和“为什么为什么”(why)的知识。的知识。n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对具有先后顺序活动的记忆。包括知觉技能、包括知觉技能、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等操作过程的信息。涉及运动技能和认知技能等操作过程的信息。涉及“如何做如何做”(how to dohow to do)的知识,)的知识,2024/6/24323.根据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根据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n内隐记忆: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内隐记忆:在无意识状态下,个体已有的经验对当前任务能自动产生影响的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能自动产生影响的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无意识性,并不在于记忆信息的过程是否有意识的。并不在于记忆信息的过程是否有意识的。n外显记忆外显记忆: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个体在意识的控制下,主动地收集某些知识经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的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验来完成当前作业任务时的记忆。强调信息提取过程中的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有意识性,而不是信息识记过程的有意识性。2024/6/24334.按照记忆的内容按照记忆的内容n形象记忆: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形象记忆:个人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n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并以亲身情绪记忆: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并以亲身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感受和深切体验为形式的记忆。n逻辑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逻辑记忆:语词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为内容的记忆。的记忆。n动作记忆:运动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动作记忆:运动记忆,以过去从事和做过的身体运动、动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作及其系统为内容的记忆。2024/6/2434(三)遗忘(三)遗忘1.遗忘遗忘n遗忘: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遗忘:已经记住的信息不能再认或再现。2024/6/24352.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规律n遗忘在质上的表现:选择性,遗忘在质上的表现:选择性,重构性重构性n遗忘在量上的表现:先快后遗忘在量上的表现:先快后慢(艾宾浩斯曲线)慢(艾宾浩斯曲线)363.遗忘的原因(理论解释)遗忘的原因(理论解释)n(1)衰退说(记忆痕迹,减弱、消退)衰退说(记忆痕迹,减弱、消退)n(2)干扰说(其他刺激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干扰说(其他刺激干扰,前摄抑制,倒摄抑制)n(3)压抑说(情绪、动机)压抑说(情绪、动机)n(4)提取失败(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提取失败(没有适当的提取线索)2024/6/24374.影响遗忘的因素影响遗忘的因素n(1)学习材料的性质:视觉材料、熟练动作容易记住)学习材料的性质:视觉材料、熟练动作容易记住n(2)学习材料的数量:)学习材料的数量: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材料越多,遗忘得越快n(3)学习材料的意义:有意义材料容易记住)学习材料的意义:有意义材料容易记住n(4)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学习材料的序列位置:首尾部分容易保持,中间部:首尾部分容易保持,中间部分容易遗忘。分容易遗忘。n(5 5)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越高,保持越牢固。)学习程度:学习程度越高,保持越牢固。150150,保,保持最好。持最好。n思考题: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思考题:简述影响遗忘的因素。2024/6/24382024/6/2439(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四)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1.记忆策略记忆策略n及时复习与及时反馈及时复习与及时反馈n尝试背诵与重复尝试背诵与重复n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整体学习与部分学习相互结合n注意系列效应的影响注意系列效应的影响n间隔学习间隔学习n多种记忆线索提取多种记忆线索提取n精致性加工(将记忆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联精致性加工(将记忆信息与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联系)、联想(接近、类似、对比)想(接近、类似、对比)n思考题: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思考题: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402.在记忆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策略在记忆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策略1)信息的编码阶段)信息的编码阶段n记忆材料的特点(性质、数量)记忆材料的特点(性质、数量)n记忆材料的位置(前:首因效应,中记忆材料的位置(前:首因效应,中:易忘,后:近因效易忘,后:近因效应)应)n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与学习程度(意义,理解,多重编码记忆材料的组织加工与学习程度(意义,理解,多重编码多感官)多感官)n个体状态(时段,生物节律,认识)个体状态(时段,生物节律,认识)2024/6/24412)信息的储存阶段)信息的储存阶段n采用有效的记忆术:关键词法,韵律法,地点法采用有效的记忆术:关键词法,韵律法,地点法n复习:系统复习、分散复习,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复习:系统复习、分散复习,整体复习、部分复习3)信息的提取阶段)信息的提取阶段n提取时的线索(情景)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效果提取时的线索(情景)与编码时的线索越相似,提取效果越好越好42第三节第三节 思维与问题解决思维与问题解决一、什么是思维一、什么是思维(一)思维的概念(一)思维的概念n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表象或动作实现的。44(二)思维的种类(二)思维的种类n思维借助的载体: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思维借助的载体:动作思维、形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n思维成果的形式: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思维成果的形式: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n思维运行的方向: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思维运行的方向:发散性思维和聚敛性思维n思维的新颖性: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思维的新颖性: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2024/6/2445(三)创造性思维(三)创造性思维1.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的概念n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以新异、独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2.特点特点n新颖性(独创性)新颖性(独创性)n流畅性流畅性(多个答案或解决方案多个答案或解决方案)n变通性(灵活性)变通性(灵活性)2024/6/2446链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链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n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n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创设创造性思维形成的氛围 n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加强发散思维和直觉思维的训练 n陶冶创造型的人格陶冶创造型的人格2024/6/2447二、问题解决二、问题解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一)什么是问题解决n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问题解决是由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经过一系列具有目标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指向性的认知操作,使问题得以解决的过程。n需要利用或发展新方法的问题解决被称之为创造性问题解需要利用或发展新方法的问题解决被称之为创造性问题解决。决。n利用或运用现成方法的问题解决被称之为常规性问题解决。利用或运用现成方法的问题解决被称之为常规性问题解决。2024/6/2448(二)问题解决的过程(二)问题解决的过程n发现问题发现问题n明确问题明确问题n提出假设提出假设n检验假设检验假设2024/6/2449(三)问题解决的策略(三)问题解决的策略n尝试错误尝试错误n顿悟顿悟n类比类比n启发式:手段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反推法目的分析,反推法2024/6/2450(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n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专家和新手在知识及认知结构上个体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专家和新手在知识及认知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存在明显的差异n问题呈现的方式问题呈现的方式n多余刺激的干扰多余刺激的干扰n原型启发:受到某种客观事物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原型启发:受到某种客观事物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方法n定势的影响: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定势的影响:使用原有已证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n功能固着功能固着: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其一般常用功能:在知觉一个物体时倾向于只从其一般常用功能上认识它上认识它n动机动机/情绪的作用情绪的作用2024/6/24512024/6/24522024/6/24532024/6/24542024/6/24552024/6/2456n思考题: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思考题: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2024/6/2457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一)皮亚杰理论的基本观点n首先,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首先,儿童认识的发生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认识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活动)。认识只取决于联系起源于连接主、客体的动作(活动)。认识只取决于联系具有某种先天素质的主体和客体经验的动作。人的动作有具有某种先天素质的主体和客体经验的动作。人的动作有两类:一类是直接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另一类是由个两类:一类是直接作用于客体的个别动作,另一类是由个别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或认知格式。别动作组成的动作系统或认知格式。n前者产生关于客体的知识;后者产生逻辑前者产生关于客体的知识;后者产生逻辑-数学知识数学知识582024/6/2459n其次,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其次,认知结构的构建和再构建才是认知发展的本质所在。主体通过同化作用,将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主体通过同化作用,将刺激整合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使认知结构保持稳定和发生量变;通过顺化作用,即认知使认知结构保持稳定和发生量变;通过顺化作用,即认知结构受被同化的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使认知结构发生结构受被同化的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使认知结构发生质变。(举例)质变。(举例)n最后,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最后,儿童认知发展取决于认知结构的发展水平,而这又是由个体的逻辑(朴素的心理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由个体的逻辑(朴素的心理逻辑)发展水平所决定的。(二)认知发展的阶段(二)认知发展的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感知运动阶段(出生至2岁)岁)n智慧水平:动作逻辑;客体永恒性;因果关系萌芽智慧水平:动作逻辑;客体永恒性;因果关系萌芽 2.前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2岁至岁至7岁)岁)n表象性思维;自我中心;半逻辑表象性思维;自我中心;半逻辑3.具体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8岁至岁至12岁)岁)n思维从动作向运算转变;思维的灵活与平衡;可逆性思维从动作向运算转变;思维的灵活与平衡;可逆性n4.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3岁以后)岁以后)n区分内容和形式,形式推理;假设演绎区分内容和形式,形式推理;假设演绎2024/6/2460(三)认知发展的机制(三)认知发展的机制n传统认知发展的三个经典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传统认知发展的三个经典因素:成熟、经验、社会环境n个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认知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通过动作对环境的适应是认知发展的真正原因。n皮亚杰用皮亚杰用“平衡化平衡化”的概念来阐述认识发展的机制。平衡化的概念来阐述认识发展的机制。平衡化指的指的 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更佳的平衡是一种动态的过程,其目标指向是达到更佳的平衡状态。从适应的状态。从适应的 角度看,就是指同化和顺化趋于更佳的角度看,就是指同化和顺化趋于更佳的和谐一致。和谐一致。n每一认知阶段内发展涉及平衡化,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更替每一认知阶段内发展涉及平衡化,阶段与阶段之间的更替嬗变同样涉及平衡化,平衡化的本性其实就是嬗变同样涉及平衡化,平衡化的本性其实就是“自动调节自动调节”。2024/6/2461n思考题: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思考题: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2024/6/2462第二章第二章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概述n学习动机及其分类学习动机及其分类n学习动机的功能学习动机的功能一、学习动机及其分类一、学习动机及其分类(一)学习动机的定义(一)学习动机的定义n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学习动机是指激发、维持个体的学习行为,并使行为指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一定的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n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学习动机产生的基础:n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需要: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一种缺失、不平衡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内部状态。的内部状态。n诱因:能够满足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诱因:能够满足机体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65(二)学习动机的分类(二)学习动机的分类1.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根据动机起作用的时间长短n近景动机近景动机n远景动机远景动机2.根据动机的范围根据动机的范围n普遍型学习动机普遍型学习动机n偏重型学习动机偏重型学习动机66n3.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根据动机的社会意义n高尚的学习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n低下的学习动机低下的学习动机n4.根据动机的来源根据动机的来源n内部动机内部动机n外部动机外部动机2024/6/2467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二、学习动机的功能(一)激发功能(一)激发功能n(情绪状态,学习行为,准备状态)(情绪状态,学习行为,准备状态)(二)指向功能(二)指向功能n(选择,目标)(选择,目标)(三)维持功能(三)维持功能n(努力程度、意志力,动机)(努力程度、意志力,动机)68第二节第二节 学习动机理论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一、强化理论n动机来自于外部刺激引起。动机来自于外部刺激引起。n强化,是指使个体的行为频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强化,是指使个体的行为频率出现的可能性增加的结果。n正强化正强化n负强化负强化70二、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层次理论n(美国)马斯洛认为,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个体总是(美国)马斯洛认为,需要由低级到高级排列,个体总是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要,然后才关注较高层次的需要。n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缺失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需要n成长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成长需要:认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712024/6/2472生理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归属与爱需要尊重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实现需要需要缺缺失失性性需需要要发发展展性性需需要要2024/6/2473链接:马斯洛理论的演变链接:马斯洛理论的演变n5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自我实现的需要n7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n8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超越需要n5种种: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n说明:引用较多的是五层次和七层次说明:引用较多的是五层次和七层次2024/6/2474链接:需要层次的具体内容链接:需要层次的具体内容1生理需要(生理需要(physiological needs)n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休息食物、水、睡眠、空气和性、休息、消除紧张的需要。、消除紧张的需要。2安全需要安全需要(safety needs)n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安全、舒适、宁静、不害怕的需要。3归属与爱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n融入别人中间、与他人建立关系、爱与被爱的需要。融入别人中间、与他人建立关系、爱与被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尊重的需要(esteem needs)n自信、价值和能力感、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自信、价值和能力感、自尊和受人尊重的需要。2024/6/2475链接:需要层次的具体内容链接:需要层次的具体内容5.认知需要认知需要n知识、理解、了解新奇事物的需要知识、理解、了解新奇事物的需要6.审美需要审美需要n秩序和美感的需要秩序和美感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self-actualization needs)n发挥潜能、拥有意义深远的的需要。发挥潜能、拥有意义深远的的需要。8.超越需要超越需要n认识宇宙的精神需要认识宇宙的精神需要三、成就动机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n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成就动机是个体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动机水平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努力获得成功的动机。动机水平依赖一个人对目标的评价,及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依赖一个人对目标的评价,及对达到目标可能性的估计。n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力求成功者更倾向于追求成功以及由成功带来的积极体验;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感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避免失败以及由失败而带来的消极感受。受。n成就动机成就动机=力求成功避免失败力求成功避免失败 n力求成功(避免失败)力求成功(避免失败)=需要需要期望期望诱因诱因76n在阿特金森看来,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在阿特金森看来,与成就动机有关的目标倾向(Ts)是三)是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关系式表达为: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用关系式表达为:nTsMsPsIs,nMs: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追求成功的相对稳定或持久的特质,即成功动机;nPs: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成功的可能性,指对认知目标的期望或对达到目标的工具行为的预期;工具行为的预期;nIs:成功的诱因值:成功的诱因值2024/6/24772024/6/2478四、归因理论四、归因理论n(美国)维纳提出,个体解释成功和失败的三个维度:(美国)维纳提出,个体解释成功和失败的三个维度:n内部的(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的内部的(个体本身)还是外部的n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的n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可控的还是不可控的n稳定维度影响成功期待,内外维度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稳定维度影响成功期待,内外维度影响个体的情感反应,可控感维度有多种不同影响。可控感维度有多种不同影响。n思考题:归因理论的运用:在学生失败或成功中的指导对思考题:归因理论的运用:在学生失败或成功中的指导对策。策。提问:学生或教师所使用的归因方式,如何提问:学生或教师所使用的归因方式,如何指导其积极归因?指导其积极归因?792024/6/24802024/6/2481五、自我效能感理论五、自我效能感理论n(美国)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美国)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功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n个体行为受结果因素(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个体行为受结果因素(强化: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和先行因素(结果期待、效能期待)的影响。我强化)和先行因素(结果期待、效能期待)的影响。n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败经验、对他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成败经验、对他人的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观察、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82六、自我价值感理论六、自我价值感理论n科文顿(科文顿(Covington,1984)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动机、自我效能感、归因理论基础上提出。归因理论基础上提出。n1.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自我价值是个人追求成功的内在动力。n2.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看成是能力的显现,而非努力的结果。学生倾向于把成功看成是能力的显现,而非努力的结果。n3.当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当追求成功的需要不能满足时,学生倾向于回避失败,以维持自己我价值感。自己我价值感。n4.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与转移。学生对能力与努力的归因倾向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化与转移。83第三节第三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与激发一、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一、增加学习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的学习兴趣n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n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使用大量有趣的呈现方式n解释所学内容的重要性解释所学内容的重要性85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二、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n心理需要心理需要n选择权与自主学习选择权与自主学习86三、学习者信念三、学习者信念n正确归因正确归因n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87五、教师的反馈五、教师的反馈n反馈要经常、具体、及时反馈要经常、具体、及时n提供多种反馈形式提供多种反馈形式n强化强化88六、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六、目标导向与环境创设n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目标本身具有激励作用n设置明确、难度适中的目标设置明确、难度适中的目标n帮助学生设置目标:尽可能让学生制定目标;共同制定目帮助学生设置目标:尽可能让学生制定目标;共同制定目标;让学生确信目标可以达成;反馈,教学生自我观察和标;让学生确信目标可以达成;反馈,教学生自我观察和监控监控n竞争、合作竞争、合作n思考题:思考题:n综合运用(材料题):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如综合运用(材料题):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表现,如何根据学生的动机不足进行动机激励?何根据学生的动机不足进行动机激励?89第四章第四章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了解学习迁移的分类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理解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概括化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关系转换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掌握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概述一、什么是学习迁移一、什么是学习迁移n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n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积极影响或消极影响92二、学习迁移的分类二、学习迁移的分类(一)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一)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n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n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n思考题:辨析正迁移和负迁移(学习迁移对新知识、新技思考题:辨析正迁移和负迁移(学习迁移对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能学习具有促进作用)93(二)迁移的相似性(二)迁移的相似性n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近迁移:把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比较相似的情境中的情境中n远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远迁移:个体能将所学的经验迁移到与原初的学习情境极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不相似的其他情境中94(三)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三)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n水平(横向)迁移: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水平(横向)迁移: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影响n垂直(纵向)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垂直(纵向)迁移: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互影响95(四)迁移范围(四)迁移范围n一般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一般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种学习的影响n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具体、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特殊迁移: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具体、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96(五)迁移的影响方向(五)迁移的影响方向n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发生影响顺向迁移:先前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发生影响n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后面的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97(六)迁移的意识程度(六)迁移的意识程度n低路迁移: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低路迁移:以一种自发的或自动的方式所形成的技能的迁移。移。n高路迁移:学习者将先前习得的抽象内容有意识地应用于高路迁移:学习者将先前习得的抽象内容有意识地应用于新的情境。新的情境。98第二节第二节 迁移理论迁移理论一、形式训练说一、形式训练说n官能官能(机能机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智是由许多不同的官能组成的,不同的官能相互配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成的,不同的官能相互配合构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n各种官能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得以增强后,可以自动各种官能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得以增强后,可以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n官能:注意、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官能:注意、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100二、共同要素说二、共同要素说n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桑代克和伍德沃斯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要素。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具有共同的要素。n共同要素:内容、实质,程序,如习惯、态度、情绪、策共同要素:内容、实质,程序,如习惯、态度、情绪、策略等略等n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种学习之间存在的共同要素越多,迁移量越大101三、概括化理论三、概括化理论n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贾德的概括化理论认为,迁移的发生不在于任务之间的表面相似性,而在于个体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面相似性,而在于个体是否获得对有关知识的概括化的理解。解。n迁移更多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迁移更多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以及这种理解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n教学重点:对核心的基本概念抽象和概括化教学重点:对核心的基本概念抽象和概括化102四、关系转化理论四、关系转化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提出:n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强调行为和经验的整体性,从理解事物关系的角度对经验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解释。类化的迁移理论进行解释。n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及其转换是学习迁移的关键,关系的对情境中关系的顿悟及其转换是学习迁移的关键,关系的转换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转换过程就是迁移的过程n关系转化,迁移关系转化,迁移103五、五、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n(美国)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基础上提出的。(美国)奥苏贝尔在有意义学习基础上提出的。n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学习必然会产生迁移。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学习必然会产生迁移。n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迁移是以认知结构为中介进行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中的知识结构,是学生头脑中全部观念的内容和组织。n原有认知结构良好与否,考察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原有认知结构良好与否,考察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三个方面性三个方面104六、产生式迁移理论六、产生式迁移理论n安德森等人提出的关于程序性知识或认知技能的迁移理论安德森等人提出的关于程序性知识或认知技能的迁移理论n个体在最初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学习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个体在最初的学习任务中通过学习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后期在新的情境中也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如果两者有交后期在新的情境中也形成一个产生式系统,如果两者有交叉重叠,及共有一些产生式,则迁移就会发生。叉重叠,及共有一些产生式,则迁移就会发生。105七、建构主义迁移理论七、建构主义迁移理论n所谓迁移,实际上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所谓迁移,实际上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n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意味着:知识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意味着:n知识的心理外延被扩充,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知识的心理外延被扩充,内涵也发生相应变化n知识的内涵发生变化,其逻辑和心理外延都会随之变化知识的内涵发生变化,其逻辑和心理外延都会随之变化n学习迁移实质为在新条件下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对知识学习迁移实质为在新条件下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对知识的心理应用范围的扩充。的深化理解,对知识的心理应用范围的扩充。n学习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学习迁移的机制等同于学习学习迁移是新旧经验的整合,学习迁移的机制等同于学习的机制。的机制。106第三节第三节 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一)个人因素(一)个人因素n智力和能力智力和能力n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认知结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n心理准备状态心理准备状态108(二)客观因素(二)客观因素n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结构、逻辑性、实用价值、意义学习材料的性质:组织结构、逻辑性、实用价值、意义n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指导n学习情境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109二、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二、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一)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一)关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n1.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性n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n3.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110(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n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学习材料相似性是影响迁移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包括:学习材料的相似性(结构特性的相似,表面特性的相似)、学习过的相似性(结构特性的相似,表面特性的相似)、学习过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程的相似性、学习情境的相似性等。n1.精选教材内容精选教材内容n2.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内容n3.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科学安排教学过程111(三)教授学习方法(三)教授学习方法n学习方法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学习方法的迁移属于普遍迁移n学习方法不仅包括概括、思考、归纳总结的方法,也包含学习方法不仅包括概括、思考、归纳总结的方法,也包含了在什么条件下迁移、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了在什么条件下迁移、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等性等n提高迁移的意识性,防止经验的惰性化。提高迁移的意识性,防止经验的惰性化。112第五章第五章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2024/6/24113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一、什么是学习策略(一)学习策略的定义(一)学习策略的定义n学习策略是:(学习策略是:(1)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具体的学习方法或技能;(2)学习的)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调节和控制技能;(3)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内隐的学习规则系统;(4)学习)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方法和学习的调节控制的统一体。114(二)学习策略的特点(二)学习策略的特点n1.目的是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目的是完成学习目标,提高学习效率;n2.有意识的,体现主动性;有意识的,体现主动性;n3.有关学习过程的,制定的计划;有关学习过程的,制定的计划;n4.由一系列的规则、方法和技能组成。由一系列的规则、方法和技能组成。115二、学习策略的分类二、学习策略的分类n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迈克卡等人将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管理策略。116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n重复重复n抄写抄写n及时复习及时复习n做记录做记录n多种感官参与多种感官参与n形式多样化形式多样化n划线划线117(一)认知策略(一)认知策略2.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n记忆术:谐音、歌谣;关键词法;地点法记忆术:谐音、歌谣;关键词法;地点法n做笔记和整理笔记做笔记和整理笔记n想象想象n口述口述n总结总结n类比类比n答疑答疑n联想联想118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n组块组块n选择要点选择要点n列提纲列提纲n利用图或表格利用图或表格n画地图画地图119(二)元认知策略(二)元认知策略n链接:什么是元认知?链接:什么是元认知?n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元认知监控1201.计划策略计划策略n设置目标设置目标n浏览浏览n设疑设疑2.监控策略监控策略n自我测查自我测查n集中注意集中注意n监视领会监视领会2024/6/241213.调整策略调整策略n调节阅读速度调节阅读速度n重新阅读重新阅读n复查复查n使用应试策略使用应试策略2024/6/24122(三)资源管理策略(三)资源管理策略1.时间管理时间管理n建立时间表建立时间表n设置目标设置目标2.学习环境管理学习环境管理n寻找固定的地方寻找固定的地方n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n有组织的环境有组织的环境1233.努力管理努力管理n归因于努力归因于努力n调整心境调整心境n自我谈话自我谈话n坚持不懈坚持不懈n自我强化自我强化2024/6/241244.寻求他人的支持寻求他人的支持n寻求教师的支持寻求教师的支持n寻求同伴的支持寻求同伴的支持n运用小组运用小组/伙伴学习伙伴学习n获得个别指导获得个别指导2024/6/24125第六章第六章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说学习理论认知学说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第一节第一节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n经典行为主义经典行为主义n新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n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2024/6/24127一、经典行为主义一、经典行为主义(一)基本观点(一)基本观点n知识和技能获得过程是在外部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形成联知识和技能获得过程是在外部刺激和个体反应之间形成联结的过程;结的过程;n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作用实现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经典的条件反射作用实现的。2024/6/24128(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n巴甫洛夫巴甫洛夫伊凡伊凡彼德罗维奇(彼德罗维奇(18491936),苏联生理),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苏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苏联科学院院士。因消化生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获联科学院院士。因消化生理方面的杰出贡献获1904年第年第一个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一个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2024/6/241291.1.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经典条件反射的概念n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无条件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总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是伴随某个能引起该无条件反射的刺激物出现,重复多次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后,该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典条件反射。2024/6/241302.2.2.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原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原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原理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实验原理2012-10131经典条件反射程序的示意图经典条件反射程序的示意图经典条件反射程序的示意图经典条件反射程序的示意图2012-101323.3.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经典条件反射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