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旅游剖析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303110 上传时间:2024-06-16 格式:PPT 页数:117 大小:1.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与旅游剖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7页
建筑与旅游剖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7页
建筑与旅游剖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与旅游建筑与旅游建筑建筑建筑与旅游的关系建筑与旅游的关系建筑旅游建筑旅游中国古建筑旅游中国古建筑旅游建筑旅游的产品形式建筑旅游的产品形式北京胡同游北京胡同游建筑建筑建筑的定义建筑的特性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建筑旅游资源分类建筑文化建筑的定义建筑的定义 1,建筑是对一些没有生命的自然物质进行加工,使它与人的心灵结成血肉姻缘,成为一种外部的艺术世界。建筑不仅仅是简单的土木制造,它同时还是美的创造,是意境的展现,是文化的结晶。黑格尔 2,建筑不仅仅是土木建造之事,它同时也是美的创造,是意境的展现,是文化的结晶。建筑是物质外显和文化内涵的有机组合。建筑的气质、表情高于建筑形式的完美。换言之,文化是建筑的灵魂。旅游文化学 马波 青岛出版社 点评:在谈到建筑旅游资源时,作者更多的是强调了建筑的文化内涵,并从建筑外观和文化取向两个方面具体剖析了中国古建筑旅游资源,但没有提及到现代建筑旅游资源方面。3,建筑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建造目的、运用一定的建筑材料、遵循一定的科学与美学规律所进行的空间安排,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换言之,建筑是空间的人化“,是空间化了的社会人生。其中文化是建筑的灵魂。G:第五章 旅游建筑文化-博客日志-敏思博客.htm 4,只有具备了功能和审美双重意义的空间维护物,才能称为建筑。建筑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人的居住,它不仅涉及实际使用功能还关涉人的心理,人居住于建筑之中,人与建筑构成了环境,人以自身为尺寸来度量空间,一个宜人的建筑必须处处以人为尺度。居住:自然、环境与建筑环境美学对建筑的解读国外建材科技 2005年 李万军 5,建筑首先是文化、是符号、是人性的外延。因此人类的价值观就会反映在建筑上。建筑本身也应该是全民素养的一部分,建筑的审美问题、环境问题应该被作为全民素养重要的一部分来对待。当今建筑的价值取向:拜金、拜权、非农 俞孔坚 中国房地产报 点评:作者认为建筑的文化属性是首要的因素,它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和人类的心理状态,是人类价值观的直接反映,并指出拜金主义、拜权主义和非农主义是当代中国建筑的显著特征,西方和封建思想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要改变这种现状,作者在文中对建筑师的作用作了较高的要求。建筑的特征建筑的特征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建筑精神属性的层次性建筑精神属性的层次性双重性双重性双重性双重性l物质性:具有物质使用功能;l精神性:满足人们对美的渴望。建筑精神属性的层次性建筑精神属性的层次性最低层次:与物质功能紧密相关,体现为安全 感和舒适感。中间层次:体现为美的形象,一般称之为美观,重在“悦目”。最高层次:要求创造出某种 情绪氛围,表现出一种 有倾向性的情趣,富有表情和感染力,以陶冶和震撼人的心灵,重在“赏心”。建筑不要求描述事件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是通过创造某种情绪氛围,激发欣赏者相应的情感。其表现的情感具有抽象性,一件杰出的建筑艺术作品往往超出时代、民族、地域和阶级的局限而成为全人类共有的财富。建筑艺术的表现性建筑艺术的表现性世界建筑体系世界建筑体系 古代世界的建筑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独立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和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世界建筑体系西方建筑西方建筑东方建筑东方建筑中国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体系 伊斯兰建筑体系伊斯兰建筑体系印度建筑体系印度建筑体系(日本、朝鲜、尼泊尔、柬埔寨等国均受中国建筑影响)中国建筑旅游资源分类中国建筑旅游资源分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2003年2月24日发布,5月1日实施)从旅游资源的角度对中国建筑进行了分类:E E 遗址遗迹类遗址遗迹类F F 建筑与设施建筑与设施EA EA 史前人类活动场所史前人类活动场所 EAA 人类活动遗址;EAB 文化层 EAC 文物散落地;EAD 原始聚落 EB EB 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EBA 历史事件发生地 EBB 军事遗址与古战场 EBC 废弃寺庙 ;EBD 废弃生产地 EBE 交通遗迹 ;EBF 废城与聚落遗迹 EBG 长城遗迹 ;EBH 烽燧 F F建筑与设施建筑与设施 FA 综合人文旅游地 FB 单体活动场馆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D 居住地与社区 FE 归葬地 FF 交通建筑 FG 水工建筑 FA FA 综合人文旅游地综合人文旅游地 FAA 教学科研实验场所;FAB 康体游乐休闲度假地 FAC 宗教与祭祀活动场所;FAD 园林游憩区域 FAE 文化活动场所;FAF 建设工程与生产地 FAG 社会与商贸活动场所;FAH 动物与植物展示地 FAI 军事观光地;FAJ 边境口岸 FAK 景物观赏点 FB FB 单体活动场馆单体活动场馆 FBA 聚会接待厅堂(室);FBB 祭拜场馆 FBC 展示演示场馆;FBD 体育健身馆场;FBE 歌舞游乐场馆 FC FC 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 FCA 佛塔;FCB 塔形建筑物;FCC 楼阁;FCD 石窟;FCE 长城段落 ;FCF 城(堡)FCG 摩崖字画;FCH 碑碣(林);FCI 广场 FCJ 人工洞穴;FCK 建筑小品FD FD 居住地与社区居住地与社区 FDA 传统与乡土建筑;FDB 特色街巷;FDC 特色社区;FDD 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FDE 书院;FDF 会馆;FDG 特色店铺;FDH 特色市场FE FE 归葬地归葬地 FEA 陵区陵园;FEB 墓(群);FEC 悬棺 FF FF 交通建筑交通建筑 FFA 桥;FFB 车站;FFC 港口渡口与码头;FFD 航空港;FFE 栈道FG FG 水工建筑水工建筑 FGA 水库观光游憩区段;FGB 水井;FGC 运河与渠道段落;FGD 堤坝段落;FGE 灌区;FGF 提水设施 建筑文化建筑文化 1,建筑文化是指建筑与文明的全部联系,人类的建筑不仅供人在物质和精神方面使用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使用,建筑的各个具象会反射给人一种观念超意识的影响人的意识形态,甚至影响人的一生的行为。景忠山古代建筑文化的分类和发展文物春秋1995年康文远 2,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生如夏花访优秀青年建筑师王兴田 中外建筑2004年 雷东升 3,通过建筑这一特定的载体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即称为建筑文化,由于建筑实体是某一特定历史时期内特定社会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结合的产物,因此,建筑便具有综合体现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多种文化属性。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校建筑文化教育高等建筑教育2001年 阮宇翔,吴浩洋 4,建筑文化作为整体文化系统中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它是具有一切社会文化的共性,包含着人类思维、感情与观念的客观反映,以物质形态表达其文化内涵,以技术手段对历史文明的进程作出注释。浅谈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陈鑫 裴元生建筑与旅游的关系建筑与旅游的关系建筑对旅游的影响旅游对建筑的影响建筑在旅游中的作用建筑在旅游中的作用l提供旅游开发机会。l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l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l有助于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中国的旅游品牌。l历史建筑是区域文脉延续的物质结晶,而文脉是开发文化旅游的灵魂所在。l现代建筑如酒店,购物设施等可以作为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l消极方面:不和谐建筑问题。1 1、丰富的建筑旅游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开发、丰富的建筑旅游资源提供了大量的旅游开发 的机会和素材,有利于旅游投入的针对性。的机会和素材,有利于旅游投入的针对性。建筑是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是有较强吸引力的旅游吸引物。我国历史悠久、古迹众多、类型丰富,并且出于地理环境、社会背景、经济条件、文化伦理的影响,各地区各时代的建筑具有明显的区域特色和时代特征,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旅游产品,这为我国旅游开发提供了很大的可供选择的潜在资源空间。某些现代建筑,由于其独特的造型、重大的纪念意义等,也成为非常可贵的旅游资源。2 2、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产品,合理开发可以、建筑是重要的文化艺术产品,合理开发可以 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深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丰富旅游者的旅游体验。验。是通过建筑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建筑中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凝结着人类的睿智,都记载着历史的沿革,其布局、规模、建造、装饰、选址无不是传统文化的体现和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挖掘建筑旅游资源内在的文化内涵,有助于建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从观光旅游到文化旅游的提升,丰富了旅游者的旅游体验。3 3、建筑所特有的价值与丰富的审美功能,能够、建筑所特有的价值与丰富的审美功能,能够 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满足旅游者的多种需求。当前对于建筑价值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即建筑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情感价值。建筑旅游可以满足游客了解历史和探寻古迹、求美、求异的心理;满足游客的民族归属的需要;有助于游客了解中国文化。此外,有的代表性建筑的微缩版本制成工艺品,可以开发为旅游商品,满足旅游者的购买需要。4 4、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旅游产品,有助于、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旅游产品,有助于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中国的旅游品牌。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树立中国的旅游品牌。作为我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对于树立我国国际旅游形象具有重要影响。建筑体现了我国传统的人与自然的协调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具代表性的组成部分。它从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上承载着传统文化,直观、形象地讲述历史,具体充分地阐释文化,使得游客都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更为全面的角度来理解相对抽象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历史建筑是区域、历史建筑是区域文脉文脉延续的物质结晶,而文延续的物质结晶,而文 脉是开发文化旅游的灵魂所在。脉是开发文化旅游的灵魂所在。文脉与历史建筑的旅游开发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张宏瑞 2004年、现代建筑如酒店,购物设施等可以作为旅游、现代建筑如酒店,购物设施等可以作为旅游 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消极方面:不和谐建筑问题。、消极方面:不和谐建筑问题。某些旅游目的地的不和谐建筑,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审美效果,破坏旅游目的地的整体形象,在游客的旅游活动中产生了消极影响。如一直以来争议很大泰山索道。第一:它破坏了地形和生态,修这条索道破坏大量地形,同时地形破坏了,生态也破坏了。第二:它干扰了审美,它是审美的“污染物、刺眼物”。第三:它误导了游人。因为泰山的景点三分之二分布在南天门以下,三分之一不到是在岱顶,至于小天下之处,才可以领会泰山的雄伟高大,领会中华人民族的伟大精神,而不是去缩掉三分之二的景点到顶上看一个不到三分之一的景点,而索道又促进了商业化、城市化。旅游对建筑的影响旅游对建筑的影响有利于推动和加强对建筑的维修与保护。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消极方面:对建筑的破坏。1 1、通过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和加深人们对建通过旅游开发,有利于增强和加深人们对建筑价值的认识,进而推动和加强对建筑的筑价值的认识,进而推动和加强对建筑的维修与维修与保护。保护。通过旅游开发能够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旅游者以及旅游服务人员,对建筑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升,这样建筑的保护与修缮工作就相应会变得更为容易和自觉,有利于做好历史文物和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保继刚和楚义芳认为:第一,旅游促进了历史遗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第二,旅游促进了一些旧的建筑改造为新的旅游设施。如北京大量的人仿工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改造为旅馆,福建客家土楼改造成高级宾馆,傣族的竹楼,苗族的吊脚楼接待游人后赋予了新的内容等。旅游地理学 保继刚楚义芳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第2版 我们还认为:旅游为古建筑维护,保养提供经济来源。2 2、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通过旅游开、建筑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依托,通过旅游开 发将会加强对其内涵的研究和发将会加强对其内涵的研究和与与其他文化的其他文化的 交流交流,有利于中国文化的,有利于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继承和发展。文化在物质层面最为明显和持久的体现就是建筑。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交流,建筑的旅游开发也为大众旅游者了解文化提供了一种渠道,促进了社会对文化的研究保护和发扬工作的开展,使文化能够在新的时期获得新的生命,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旅游开发,建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通过旅游开发,建筑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活 教材。教材。建筑不光是与自然协调的产物,更是时代、社会和历史的产物。通过对建筑的旅游开发,尘封的历史可以一点点被人们记起,往日的辉煌使人们重拾丧失的自信与自强,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同时昔日的苦难与耻辱也会被中华儿女们铭记,进一步深化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无疑对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 4、消极方面: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游客素质各、消极方面: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游客素质各异,可能会造成对建筑的人为破坏。由于建筑的异,可能会造成对建筑的人为破坏。由于建筑的超负荷承载,也会带来对建筑的破坏。超负荷承载,也会带来对建筑的破坏。北京颐和园发现,很多游客坐在汉白玉护栏上照相,一些汉白玉雕刻在游人的抚摸下,已经黑得发亮。莫高窟游人太多导致敦煌壁画变色。游人过多地进入洞窟参观,极易引起洞窟内温度、相对湿度、墙体表面温湿度及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文物保护专家、敦煌研究院副院长李最雄说,由于大多数开放洞窟空间狭小,内外自然空气交换差,当游人呼出的二氧化碳等达到一定浓度时,不但会使壁画产生酥碱,也可能会引起壁画颜料变色。建筑旅游建筑旅游国内外关于建筑旅游的研究动态国内与建筑旅游相关的几个概念我们给建筑旅游下的定义建筑旅游的分类建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国内外关于建筑旅游的研究动态国内外关于建筑旅游的研究动态国外国外国内国内 Tourism architecture and its landscape setting are two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satisfaction of holidaymakers with both their journeys and destinations.However,outmoded concepts of architecture-particularly in mass-tourism destinations-are often criticized today.Architecturally,tourism facilities all over the world look almost alike.H.W.Kierchhoff:Architecture and tourism,Research Notes and Reports,1996,August.14 作者认为旅游建筑及其周围的自然景观是影响度假者满意度的两个重要因素。然而,当今遍及世界各地的旅游设施却非常相似,过度偏重实用性和缺乏创造性的设计理念占据主导地位,而且未来这以趋势将会继续延伸下去。文中还引用了德国建筑大师Parade的观点“不和谐的建筑对目的地的破坏带来的后果是可视的,但这种可视性具有时间上的滞后性,当决策制定者觉察到环境受到严重的破坏时,通常会产生一种“补救心理”,但是这也只不过促使他们解决那些细节性的问题而不是找出系统性的解决办法。因此,Kierchhoff强调对旅游建筑的理解在外延上应该更广泛一些,给予自然环境更多的关注,但没有对旅游建筑提出具体的概念。ArchitectureandTourism:Perception,Performance and Place,D.Lasansky,B.McLaren(Eds.),2004John E.Tunbridge(Carleton University,Canada)发表在Tourism Management 27(2006)14141415上的book review一文中有此介绍:“the essays place the topic of architectural tourism within the broader context of architectural historiography as well as contemporary politic culture and socio-economics and are suggested to provide new paradigms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and its history.”这本书这本书将建筑旅游的主题放在了建筑历史,当代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经济等更广泛的背景之下进行研究,试图建立一个新的范式来加深对建筑及其历史的理解。它指出,尽管对建筑旅游仍存在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但是从建筑的视角对旅游现象进行探讨还是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建筑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最新的旅游形态。对于建筑旅游的发展趋势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是:应该如何看待建筑的改造和复原问题(如因地震造成的建筑损坏);建筑和自然环境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对于那些蕴含着独特意义的建筑(如柏林墙)我们如何来进行定位和利用。建筑与旅游建筑与旅游 唐奕唐奕 建筑论坛建筑论坛 作者讲述了以传统建筑作为旅游景点开发,将中国的传统建筑从功能和开发旅游的角度分为五类即,皇家建筑,民居建筑,工程建筑,纪念性建筑,宗教建筑。他认为“以现代建筑为主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也是开发旅游的又一资源,主要是城市的广场、标志性、纪念性建筑物,反映本城市特色风貌的街区,以及交通、文化设施等,以显示城市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是我国城市风光旅游的主要内容”。此外,作者还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几个艺术特征:优美生动的整体造型,规模合理的整体布局,山水相伴的自然环境,精美多彩的内外装饰等,他认为在欣赏现代建筑时应掌握基本的知识才能更好的融入旅游之中。基于保护优先的我国古建筑旅游发展研究基于保护优先的我国古建筑旅游发展研究.操文斌,陆林,资源开发与市场,操文斌,陆林,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006,2222(2 2)作者从探讨古建筑的旅游价值入手,分析了古建筑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在旅游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同时指出“古建筑保护与旅游开发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如:保护意识淡薄;管理混乱,立法滞后;缺乏科学规划;人才和资金匮乏等。”作者认为“为了寻求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平衡,人们不仅要保护古建筑的物质形体避免丧失其原真性和完整性,还要保护必要的风貌协调区。”并为保护古建筑 完整性和历史信息的原真性提出了若干的建议和对策。对旅游游乐建筑的一些认识对旅游游乐建筑的一些认识.边志杰,北京建筑工程学员报,边志杰,北京建筑工程学员报,19941994,(,(3 3)作者从建筑文化的立场上分析现代旅游游乐建筑,并且认为这种建筑文化最明显的标志在于它在无休无止的变化,可以称为一种“流行文化”,游乐园就是这种流行文化的一个特征。这种建筑为旅游者构造了一个个的“幻想世界”来使他们摆脱单调的日常生活,在幻境中抛开不愉快的现实和思想。这篇文章还指出游乐建筑存在的问题:首先是游乐结构单一化,多是以一个主题内容为核心进行组织,未能形成多主题内容的游乐结构;其次是创新意识不强,盲从他人;最后是规划管理问题较多,重复建设屡见不鲜。为了创造富有我国特色的游乐建筑,一是要创造有特色的游乐活动;二是创造有特色的游乐环境,汲取我们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并于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再识休闲建筑再识休闲建筑 覃建明覃建明 郑景文郑景文 新建筑新建筑 20062006年年4 4月月 本文首先阐述了休闲游的兴起引起了旅游方式多样化,进而从建筑的角度讲述了一些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是酒店在满足旅游者一般的基础的需求之外,作为旅游吸引物和休闲场所而存在,并以印尼和巴厘岛的休闲酒店为例;认为这些建筑可以作为旅游的吸引物以及休闲的目的地进行旅游开发。国内外与建筑旅游相关的几个概念国内外与建筑旅游相关的几个概念旅游景观旅游景观景观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旅游建筑旅游建筑景观建筑学景观建筑学文物文物建筑建筑 旅游景观是在旅游审美活动中成为审美对象的环境综合体,它可分为自然旅游景观和人文旅游景观。旅游景观审美 沙润等编著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年月第二版 所谓的景观建筑学是指人类出于为自然世界增添和谐感和美感而对自然加以美化安排建筑物、城镇、乃至都市环境的建筑艺术。中国景观建筑学的开拓者访科技启明星世界科学1997年 江世亮 旅游建筑指的是现代旅游业的经营者们为了满足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需要而投资兴建的建筑以及利用传统建筑中其他功能退化、娱乐功能突出的那些建筑的总和。论旅游建筑的意境美;建筑与文化;喻学才;1995 点评:作者认为对于建筑旅游的意境是旅游者的主观情思和建筑物境共鸣的结果。认为旅游建筑的意境是物境与心境的统一体,从与建筑相关的人,事,文等角度勾画出旅游建筑的人境美,从天人合一和山水相凑的方面讲述了旅游建筑的物境美,此外还讲述了旅游建筑意境美的内部和谐,与自然和谐以及与社会环境和谐的三个意境层次。Future planning of tourism architecture should,according to Schober,include three steps:defining the desired atmosphere of a resort,designing the total environment,and constructing buildings and other tourism infrastructure.H.W.KierchhoffH.W.Kierchhoff:Architecture and:Architecture and tourismtourism,Research Notes and Reports,1996,August.14 Schober认为未来对于旅游建筑的设计应包含三个环节:确定建筑想要表达的氛围;对旅游建筑及周边总体环境进行设计;构造旅游建筑以及其他旅游基础设施。文物建筑是当作文物保护的建筑物包括了大部分的古建筑,但不限于古建筑,它也包括在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科技史、文化史、民俗史、建筑史等领域里有重要意义的近现代建筑物。浅谈文物建筑与历史地段保护 贺嶸 山西建筑 2005年月 31卷16期 在文物建筑方面,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今年来一直致力于乡土建筑的研究和拯救工作,他认为乡土建筑是中国建筑遗产的大宗,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建筑旅游的定义建筑旅游的定义我们给建筑旅游定义如下:建筑旅游是旅游者对作为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的建筑进行欣赏、参观获得知识、美感和体验的一种过程以及以建筑设施等为目的地和活动场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建筑旅游的分类建筑旅游的分类按照建筑旅游所依附的活动场所,从时代的纵向角度我们将其分为以下两类:古建筑旅游古建筑旅游近现代建筑旅游近现代建筑旅游古建筑旅游资源分类几种常见的古建筑旅游形式古建筑旅游古建筑旅游中国的古代建筑,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十种类型:一、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二、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火台等。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鼓楼、过街楼、牌枋、影壁等。四、陵墓建筑。如石阙、石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五、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六、祭祀性建筑。如文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七、桥梁及水利建筑。如石桥、木桥、堤坝、港口、码头等。八、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九、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基督教的礼拜堂等。十、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http:/ 建筑与旅游 唐奕 建筑论坛几种常见的古建筑旅游形式几种常见的古建筑旅游形式近现代建筑旅游资源分类几种常见的近现代建筑旅游形式近现代建筑旅游近现代建筑旅游大型工程设施 文化休闲设施 康体娱乐设施 近现代建筑旅游资源分类近现代建筑旅游资源分类 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大型水利工程设施:如葛洲坝水利枢纽,三门峡大坝。大型工业设施大型工业设施:中共鞍山钢铁公司,中国的海尔工业集团等。大型交通设施大型交通设施:如,全球最长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中国香港青马大桥,北京西客站、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香港机场等。大型公用设施大型公用设施:如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人民大会堂,中华第一高楼金贸大厦,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旅游资源开发及管理全华主编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6年5月第一版文化休闲设施文化休闲设施是能够满足人们审美、求知、休闲、娱乐等精神生活需求的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体育健身场馆、美术馆、大剧院、图书馆、书城及影视基地等 康体娱乐设施康体娱乐设施包括各类娱乐场、主题工业、城市公园、游泳馆、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等博物馆旅游主题公园旅游影视基地旅游休闲建筑旅游几种常见的近现代建筑旅游形式几种常见的近现代建筑旅游形式建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筑旅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旅游超载。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旅游者不当行为的破坏。管理混乱,立法滞后。、旅游超载带来的危害。、旅游超载带来的危害。旅游超载会对建筑造成致命的消极影响。表现在建筑本体和周边环境两方面。如江南古镇同里的旅游发展远景目标是每天最多1万人,而在2006年“五一”和“十一”这两个黄金周期间,分别有26.82万人和19.26万人来同里古镇游览,直接导致古镇建筑和与其相协调的江南水乡环境氛围的破坏。北京故宫由于长期践踏,现已无法重新制作的“金砖”快速磨蚀,明显下凹,汉白玉栏杆腐蚀程度也较严重。、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一些地方借旅游开发名义,将建筑修葺一新或将建筑实体环境所依附的不可分割的地方传统文化庸俗化包装,造成与建筑本身极高的文化品味和质量形成强烈反差。在周庄047平方千米的弹丸之地上,仅卖土特产“万三蹄”的商店就有60多家,此外还有10多家假古董店和上百家饭店,充斥其间的大量旅游设施和“人人皆商”的商业气息侵蚀着与江南水乡建筑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旅游者的不当行为的破坏。、旅游者的不当行为的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给建筑及周边环境造成多方面的破坏,如旅游者在建筑上乱刻乱画、乱攀登等。旅游者不良的“示范效应”也给当地居民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我国建筑几乎都是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旅游者用火不慎或乱扔烟头都会给建筑带来毁灭性的火灾隐患。4 4、管理混乱,立法滞后。、管理混乱,立法滞后。我国建筑的管理部门职能不清、权责不明现象比较突出,普遍存在文物、建设、规划、旅游乃至宗教等多部门管理,由此产生政出多门、相互干扰的局面,出现协调合作难和管理“真空”等诸多问题。在建筑管理机构中,真正懂保护管理的人为数甚少,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对建筑做出科学、及时的保护决策。在建筑保护立法方面,我国与欧洲一些国家相比明显滞后。至今没有出台专门的建筑保护法规,而法国在1887年就颁布了第一部历史建筑保护法律。正因为有了法令的严明保护,人们在游览法国时才得以驻足于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博物馆前聆其述古。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针对问题提出的对策制定有效对策分散人流。严格实行“准营证”制度。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保护意识。理顺管理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制体系。1 1、针对旅游超载,应制定有效对策来分散、针对旅游超载,应制定有效对策来分散 人流。人流。西藏筹划建布达拉宫博物馆,以缓解对古建筑影响。2007年03月29日07:28 搜狐旅游http:/ 国家有关部门立项建设“布达拉宫博物馆”。邀请历史、宗教、民族、考古、建筑、工艺美术等领域的专家,研究整理馆藏文物,提升藏传佛教和布达拉宫所蕴涵的建筑、民俗文化,将参观讲解的重点放在博物馆内,减少游客在布达拉宫内的逗留时间,缓解游客过多对古建筑的影响。布达拉宫难承游客众负布达拉宫难承游客众负 位于西藏拉萨西北的布达拉宫,是进藏游客的首选游览目标。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日均增加3000-4000名游客,加上航空与公路客运,每天进藏人数在5000人左右。如此庞大的旅游人群,几乎人人都有一睹布达拉宫真容的愿望,势必加大保护布达拉宫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压力。据专家预测,每年进藏的游客人数增长速度将达15%-20%,到2010年和2020年,每年通过铁路进藏的游客将达250万人次和600万人次。作为土木结构的古老建筑,布达拉宫过去几年内接待旅游和香客50多万人次,日均约1500人次,按参观宫殿全景需要3小时,人均重量60公斤计算,主体建筑在同一时间内需承受约45吨以上的重量。如此大的重量对于高115米、土木结构的13层建筑来说,不仅会造成椽子木下垂或开裂、折断,墙体下沉、松动等,而且对地基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威胁。2003年,布达拉宫管理处就宣布对游人和香客人数进行限制(目前每天只售2300张门票),但以提高票价和限客来控制游客流量,只能是权宜之计,并不是从根本上保护与开发布达拉宫的最佳方案。博物馆更能展现其文化内涵博物馆更能展现其文化内涵 为了既让尽可能多的人欣赏感受布达拉宫的魅力,又不破坏其原始状态;既让旅游者对藏传佛教的宗教意义得以认知,又可以全方位领略其民族历史、文化、民俗和建筑装饰、绘画艺术,又能更好地展示和保护布达拉宫,国家应考虑在布达拉宫广场修建地下或半地下的布达拉宫博物馆,现有的布达拉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和重点文保单位,仅接待少量游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部分经验,如法国的卢浮宫,就是在传统历史建筑改造的基础上扩建成的,既可保护历史建筑,又可突出博物馆的文化特色。2 2、针对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应严格实行、针对庸俗化和过度商业化,应严格实行 “准营证准营证”制度。制度。对景区内所有店铺均应全面、认真进行年检制度。并在平时随时抽检,如发现店主身份证和准营证不符,立即取缔,以杜绝店铺的转让,最终达到店铺只减不增,也杜绝极少数人利用高额转让费牟取暴利的行为。但准营证与身份证相符的话,店址可以允许不符,以利于一些店铺从核心区迁出,以淡化核心区的商业氛围。3 3、针对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应加强宣传和、针对旅游者的不当行为,应加强宣传和 教育,提高保护意识。教育,提高保护意识。建筑保护不仅是保护部门的事,而应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应利用媒体等一切可能的途径进行宣传和教育,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宣传建筑保护的意义和国家保护建筑的方针、政策和法令;普及建筑知识;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特别是导游的建筑保护知识,以期能在工作中将正确的保护理念灌输给旅游者。由此,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树立自觉保护观念,形成专业部门保护与公众参与保护相结合的社会环境氛围,达到保护的最佳境界。4 4、针对管理混乱,立法滞后,应理顺管理、针对管理混乱,立法滞后,应理顺管理 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加快立法进程,体系,健全管理机制,加快立法进程,完善法制体系。完善法制体系。针对多部门管理的混乱局面,当务之急是要理顺管理体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建议成立一个从属于政府的、统一的专业机构直接进行管理,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管理系统的不断完善有助于建筑保护朝着有利方面演进。法律法规能够强制性规范旅游经营者、旅游者和管理者的行为,减少对建筑的破坏。“在英国,任何未经同意而对历史建筑进行拆毁、改建、扩建等行为均属刑事犯罪”。相比之下,我国至今未出台专门的建筑保护法规,以至于惩罚毁坏建筑的行为无法可依。国家应加快建筑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加快旅游立法进程,使惩治有损建筑的行为和减轻建筑旅游负荷的措施有法可依。中国古建筑旅游中国古建筑旅游古建筑旅游开发的原则古建筑旅游开发的原则古建筑旅游开发的模式探索古建筑旅游开发的模式探索古建筑旅游开发的原则古建筑旅游开发的原则尊重原貌原则 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独特性原则 尊重市场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旅游开发王玉成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基于保护优先的我国古建筑旅游发展研究操文斌,陆林安徽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尊重原貌原则尊重原貌原则 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真实性是根基,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允许附会。人们关注古建筑,而非某些人造景观,最主要的是它能够真实的反映历史和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虽然古建筑建造的时代背景己经不存在了,但它却是我们与先人和历史沟通的最主要的渠道之一,因此,它才具有持久的魅力和强烈的吸引力。根据古建筑所开展的旅游项目,要力争突出古建筑本身所蕴涵的历史、文化,反映其当时真实的社会背景。在一定限度上的艺术加工与修饰要尊重历史,尊重文化,这样才能使旅游的开发获得深层的文化以及社会环境土壤的支持。另外对古建筑的旅游修复要在认真、仔细的调查研究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严谨、客观的来进行以突出其真实性。而不能根据现代人的思想,任意武断,否则使古建筑的修复成为变相的人造景点的建造。古建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所负载的原真性和完整的历史信息上。坚持“修旧如旧”,就是要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保证历史信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正如建筑大师梁思成所言:“保护古建筑是要使它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台的“古建筑保护道德守则”,目的也是敦促人们保留古建筑的原始风貌。因此,坚持“修旧如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是古建筑保护的基本原则,它体现的历史空间是无法替代和再生的。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的原则 古建筑是历史演变和社会发展的产物,不光具有使用价值,还具有文化、艺术、科学、经济、历史、情感等价值。整体协调、系统开发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古建筑开发过程中的以下两个方面:1、旅游业对古建筑价值的挖掘应是充分和完整的,而不是急功近利、缺乏主见的开发其某一个或几个价值;2、对古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价值的挖掘,不仅要从古建筑本身来进行开发,而且要以古建筑为核心,进行其所代表的文化环境的开发,在旅游线路设计、旅游项目开发、景点布局、旅游设施配套、古建筑的维护等方面都要突出古文化背景下的古建筑的中心地位。独特性原则独特性原则 旅游开发中讲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对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同样也要把自己所具有的真实的、独特的魅力挖掘和体现出来,以在日益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中树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古建筑具有的多种价值、古建筑的保护状况、古建筑旅游开发的质量、管理水平、以及其他配套系统的支持等各环节、各方面,这些共同构成了古建筑别具一格的核心竞争力。尊重市场原则尊重市场原则 古建筑的旅游开发最终的归结还是看旅游者对该旅游产品的购买,生产出适销对路、消费者满意的旅游产品是任何一个旅游企业营销追求的目标。并且古建筑开发在遵循市场导向原则方面,所肩负的责任重大。因为古建筑虽然具有多种价值和用途,但往往相对比较抽象,除了经济和感情价值外,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可能很难全面、深刻、彻底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古建筑的旅游开发要以市场为导向,从目标市场的职业、年龄、教育水平等环境分析,来确定开发的方式、类型和程度,增加目标市场对该古建筑的理解能力。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 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并非仅仅出于满足游客访古探奇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到古建筑的保护与永续利用。首先,这是由当前我国旅游开发的模式、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我国古建筑的自身特征所决定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旅游部门仅仅拥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在其开发经营、管理过程中,有责任、有义务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其次,从旅游业自身角度来说,古建筑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和带动旅游资源持久吸引力的获得,这是对旅游可持续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持和保证。最后,从我国古建筑整体来看,以木结构为主,往往不易保存,其破坏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人为破坏,如故宫的几次火灾、水洗孔庙等。另一方面,自然力的破坏,这包括物质自然的老化以及风、霜、雨、火、地震、白蚁等对木结构的影响。因此在古建筑旅游开发过程中,如何减缓自然力的破坏以及防止人为破坏,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要想搞好古建筑的保护工作,需要在古建筑的旅游开发时,有相关的从事古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的研究技术人员。然而在当前我国的现实中,缺乏此类人才,因此有必要通过在职培训、脱产学习、课程改革等方式,加强古建筑旅游开发与保护方面的教育。注意:注重物质形体与协调区的共同保护注重物质形体与协调区的共同保护。在当前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往往侧重于古建筑物质形体的保护,而忽视了周边环境与氛围的必要风貌协调区保护,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古建筑的原初风貌。保护古建筑环境与氛围是对保护对象的延伸,有利于加强保护的深度与广度。当代对古建筑保护理论最高概括的威尼斯宣言明确规定:“保护一座文物建筑,意味着要适当保护一个环境。任何地方凡传统的环境还存在就必须保护”。经历了千百年的世事变迁,已与其生存环境高度融合在一起,密不可分。这种与自然的融糅,与其空间肌理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只有对古建筑本身和与其协调的环境与氛围的共同保护,才会更好地保护古建筑的历史原貌。如因三峡施工而整体搬迁的张飞庙,严格按照“修旧如旧”原则,使它的内部布局、结构等没有发生丝毫变化,且新址环境基本与原有环境相似,堪称我国古建筑保护的典范。古建筑旅游开发的模式探索古建筑旅游开发的模式探索概述单体古代建筑的旅游开发模式 古代建筑群的开发模式探索 主要参考文献: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旅游开发王玉成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概述概述 古建筑旅游开发模式,就是根据古建筑所具有的多重价值的现实旅游意义,在产权关系、开发顺序、开发层次、项目特点、设施配备、筹资方式、广告宣传、运营机制以及维修保护等方面所做出的综合安排和整体构想。当前我国古代建筑的旅游开发可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古代建筑为旅游业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古建筑因为旅游开发的原因,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当前人们对古建筑的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着激烈地争论。有人认为应大力发展古建筑旅游,有人认为应该禁止。造成当前我国古建筑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困境的主要原因是成熟的古建筑旅游开发模式还没有形成,而非古建筑旅游开发本身存在问题。虽然在探索过程中还存在着产权不清,项目不适宜,设施不配套,宣传不合理,保护滞后等问题,但这不构成对古建筑旅游遏制的理由。创建科学的古建筑旅游开发模式己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容回避的重要课题。下面将以古建筑规模为标准所区分的单体和群体两种古代建筑的开发模式进行具体探讨。单体古代建筑的旅游开发模式单体古代建筑的旅游开发模式依附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 独立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 核心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 所谓单体古代建筑是指古建筑规模较小,占地面积有限,往往为一、两个孤立的建筑,没有辅助设施和其他相关建筑。依附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依附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 依附型单体古建筑,指依附于其他景点,与整个景区的氛围、特点基本一致的建筑。依附型单体古代建筑是整个景点所展现的资源特点和文化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整体氛围基本一致,其开发可采用跟随与增强模式,即依附型古建筑遵循整个景区的开发模式,主要是在考虑本建筑的具体特征基础上进一步增强整个景区的旅游吸引力。独立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独立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 独立型单体古代建筑,指与区域内开发较早的资源所展现的文化出入较大,相对比较独立的古建筑。独立型单体古建筑其建筑风格、历史特征、文化内涵等与原有的主景区氛围格格不入,如强行按照跟随与增强模式来开发的话,非但不会增强原有景区的魅力,反而会破坏原有开发格局的协调性、整体性、一致性,这无疑于画蛇添足。独立型单体古建筑又分两种。一种是价值较低,并且没有太大旅游开发意义的古建筑。对于这一种我们采用清算和剥离开发模式,即:不开发,或改变用途的开发模式,即:重新考虑其利用价值和设计功能,作为原有景区的一个辅助设施。另一种名气虽不大,但价值较高,并且有潜在客源市场和现实开发价值的单体古建筑。对于这一种我们要采用创新型旅游开发模式。根据该古建筑的资源特点、现实开发意义以及目标市场需要,量身定做一项旅游开发规划,而不必受原有景区(点)已开发的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同样,在宣传时也要处理好古建特色与城市建筑风格之间的关系。核心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核心型单体古建筑开发模式探索 核心型单体古建筑是景区的中心和依靠,在其开发过程中要时刻注重突出其地位和作用。核心型单体古建筑在选择模式时应注意的两个问题: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相分离。所有权与使用权、经营权相分离。静态参观与动态体验相结合。静态参观与动态体验相结合。核心型单体古建筑多为某个时代或某个文化片断的历史见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较广的影响范围,而且多是国内、国际的知名度比较高和开发较早的古建筑。对核心型单体古建筑而言,当前最迫切的问题是如何提升自己的资源档次,进一步丰富游客的体验。而这些目标只有在产权明确的前提下才可能会实现。不过同时,也要相应的建立一套有效的监督和控制机制来保证开发和经营权利的行使和责任的履行。当前我国古建筑往往多为参观游览的低附加值的初级开发,既没有充分挖掘出古建筑的价值也不利于游客获得更为丰富的体验。这种情况在空间规模往往很小的核心单体古建筑开发时,似乎更为明显,一方面规模小限制了开发项目的选择,另一方面,核心古建筑较高的综合价值又使其开发过程往往受到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甚至国际相关机构的影响。因此在旅游模式选择中,如何保护核心古建筑的价值不受到破坏和损坏,改变静态参观,增加动态的开发内容,以期增加旅游者的体验,已经成为当前开发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和内容。古代建筑群的开发模式探索古代建筑群的开发模式探索 所谓古代建筑群是指古建筑规模较大,往往为数量较多、类型较全、风格多变,或文化内涵丰富的一系列的建筑体系。主要包括:古城镇,如丽江、大理;古园林,如苏州园林;古今融合的建筑群,如北京王府井大街。古建筑群类型较多,且出于历史的演变和社会不均衡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特征和文化秉赋也不完全相同,所以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只要因地制宜依据资源特点科学开发,古建筑群都有可能获得旅游开发的成功。需要注意的是:总体协调,系统运作总体协调,系统运作 。统筹兼顾多重功能。统筹兼顾多重功能。古建筑群的规划、开发是一个复杂、长期的系统工程,并且所涉及的部门及人员较多,需要协调的关系也较多,这些单靠某几个企业是不可能完成的。政府应该发挥其主导作用,为市场参与到古建筑群旅游开发指明方向、确定原则、扫清障碍,同时为了避免出现某些事故,还须制定一套监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市场的规范力度。古建筑群作为满足人们生存、审美、居住等而产生和发展的时空结构,直到现在其某些功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丽江古城、平遥古城等仍作为当地人居住的场所。而开发旅游业不可避免会影响当地人的居住环境,或者因此而使古建筑群的居住功能受到影响,因此古建筑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古建筑历史、现实的功能和旅游功能的结合。北京胡同旅游简介北京胡同的发展历程简介胡同游的产生发展过程胡同游览路线 北京胡同游北京胡同游北京胡同旅游简介北京胡同旅游简介 北京“胡同游”是中国民居观光中最成功的项目之一。胡同游是指沿着四合院之间的小巷即胡同进行观光,因而四合院是胡同游的重要内容。北京本地人中有一半左右的人仍居住在平房或者四合院(在这里所说的四合院是大多数变成了杂院)里,四合院和胡同的面积仍占北京城总面积的1/3。总之,四合院和胡同是北京当地生活和住宅文化的最具权威性的代表形式。胡同游是由北京胡同文化游览公司创办的一项观光项目。是北京将四合院和胡同旅游化的结果。“胡同游”的策划人是著名摄影师徐勇。在同外国友人的接触中,他发现外国游客对传统环境,如四合院和胡同中“普通人”的生活感兴趣。因此,他成立了北京胡同文化游览公司。它的出现受到了广大外国游客的欢迎和海内外媒体的好评。北京胡同的发展历程简介北京胡同的发展历程简介 北京胡同始于元代,扎根于明代,在清代激增与变迁,民国时开始败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为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大批的四合院和胡同在旧城改造活动之中受到了冲击。文革以后,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确定了四合院保护方针,80年代后,北京四合院聚居区又出现新的景象,一些富有阶层出于怀旧的心理和对传统文化的强烈追求,购买旧院翻新后居住。进入21世纪,北京胡同作为城市居民基本住宅区的历史使命即将完成。然而胡同作为北京历史文化遗产得到应有的保留和保护,这是胡同的出路和未来。胡同游的产生发展过程胡同游的产生发展过程 1988年徐勇建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1989年起致力于胡同摄影,他走了500多条胡同,拍了上万张照片,从中挑出101幅,于1990年出版胡同一百零一像,引起社会广大关注。1992年创立了北京胡同文化发展公司,1994年正式推出“胡同游”引起了国内外游客的广泛关注。为进一步发展,公司把陆路胡同旅游和水路胡同旅游结合起来,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众多胡同中,最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是什刹海和天桥,但是天桥在本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经历了两次火灾,加上政局不稳,已经颓废了,而且1934年因交通整顿被拆除,因而什刹海一带和附近的东城区成为胡同旅游开发的主要区域。胡同游览路线胡同游览路线发现老北京:发现老北京:什刹海银锭桥参观胡同参观胡同中居民家庭 一小时 70元遵循老北京的脚步:遵循老北京的脚步:参观鼓楼银锭桥什刹海参观胡同四合院参观恭王府花园(茶水)2.5-3小时 10元感受胡同:感受胡同:参观鼓楼银锭桥什刹海参观胡同民居参观胡同里的小学、幼儿园参观恭王府花园(茶水)在胡同居民家用餐(家常菜、饺子、饮料)4.5-5小时 230元夏季傍晚逍遥游夏季傍晚逍遥游 陆上:陆上:乘三轮车什刹海银锭桥烟袋斜街参观胡同、四合院在居民家用餐乘三轮车兜风参观各种民间自发的活动(打牌、下棋、扭秧歌等)水上:水上:什刹海水上游(好梦江南;乘人力橹船、听小姐演奏丝竹乐马灯、放河灯)每年4月到十月傍晚17:0020:30)3.5小时 水陆配合水陆配合 路线路线1 1:乘三轮车去鼓楼参观鼓楼乘三轮车到什刹海银锭桥参观胡同胡同居民家庭乘橹船返回北海后门 路线路线2 2:在前海乘橹船前海银锭桥后海参观胡同、居民家庭乘三轮车参观恭王府花园乘三轮车返回 2小时 10人以上40元每人每小时元代格局老胡同经典的清四合院区明清格局Questions1、建筑旅游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应该怎样设计来增强旅游者的参与性,提升旅游者的旅游体验?2、针对目前普遍存在的建筑管理权限混乱造成的建筑保护不力的问题应该采用怎样的解决办法?3、近年来关于是否复原圆明园的问题各界看法不一,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受损建筑特别是古建筑的复原问题?4、在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过程中,外来建筑文化对我国建筑特别是现代建筑文化会产生深刻影响,如何认识旅游建筑的现代化、国际化和本土化的矛盾。5、为了发展旅游业,一些地方开始热衷于兴建“明星建筑”,造成了重复建设严重,极大的浪费了资源,因此在发展建筑旅游的过程中如何避免和解决过度商业化和庸俗化的问题?6、怎样处理建筑旅游中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协调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