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用药护理-基础护理教研室-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0925014 上传时间:2024-05-18 格式:PPT 页数:126 大小:1.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用药护理-基础护理教研室-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6页
中药用药护理-基础护理教研室-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6页
中药用药护理-基础护理教研室-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础护理教研室第第 六六 章章中中 药药 用用 药药 护护 理理【教学时数】【教学时数】6 6学时学时【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 1.1.中药用药中药用药“八法八法”及护理及护理2.2.各种药物的煎煮时间与火候。各种药物的煎煮时间与火候。3.3.各类药物的特殊煎煮法。各类药物的特殊煎煮法。4.4.时药与时禁时药与时禁5.5.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中药中毒的解救及护理熟悉熟悉 1.1.用药方法用药方法2.2.用药禁忌。用药禁忌。3.3.中草药中毒的预防中草药中毒的预防了解了解1.1.中药剂型中药剂型2.2.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第第 一一 节节 中中 药药 给给 药药 法法一、中药剂型一、中药剂型(一)汤(一)汤 剂剂1 1概念:概念:将药物配成方剂,按煎法要求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服用。2 2特点:特点:吸收快、作用强,能迅速发挥疗效,并可根据病情变化加减使用。3 3用法:用法:内服、含漱、熏洗、灌肠。(二)散(二)散 剂剂1 1概念:概念:将(一种或数种)药物碾研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2 2特点:特点:制作简便、节约药材、不易变质、便于携带等,但吸收较汤剂要慢。3 3用法用法:内服内服:末细量少,可直接冲服,或用汤剂、米汤等调服;研成粗末者,加水煮沸后取汁服用,即煮散。外用外用:将药物研成极细粉末,外敷或掺散于疮面和患病部位.(三)丸(三)丸 剂剂1 1概念:概念:将药物研成细末,用蜂蜜或水、米糊、面糊、酒、醋、药汁等作为赋型剂制成圆形固体剂型。2 2特点:特点:药力持久,吸收缓慢,体积小,服用、贮存、携带都很方便。适用于慢性和虚弱性疾病。3 3类别及用法:类别及用法:蜜丸蜜丸 将药物细粉用炼制过的蜂蜜作赋型剂制成丸。水丸水丸 将药物细粉用冷开水或酒、醋,或其中部分药物煎汁等起湿润、粘合作用,制成的小丸。糊丸糊丸 将药物细粉用米糊、面糊等制成丸剂。浓缩丸浓缩丸 将药方中某些药物煎汁浓缩成膏,再与其他药物细粉混合干燥、粉碎,以水或酒、或方中部分药物煎出液制成丸剂。(四)膏(四)膏 剂剂1 1概念:概念: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2 2特点:特点:服用量小,外用可缓慢吸收,持久发挥疗效。3 3类别及用法:类别及用法:内服和外用(1 1)内服膏剂)内服膏剂:流浸膏流浸膏 浸膏浸膏 煎膏(煎膏(膏滋)(2 2)外用膏剂:)外用膏剂:硬膏硬膏(膏药)软膏软膏(药膏)(五)丹(五)丹 剂剂1 1概念概念:用含汞、硫磺等矿物药或贵重药物精炼而成的化合制剂。2 2特点:特点:剂量小,作用大,常用于急性病证。如紫雪丹、红升丹等。3 3用法:用法:没有固定的剂型,可为丸、散、块状、锭状等,可内服和外用。(六)酒(六)酒 剂剂1 1概念:概念:是以酒为溶媒浸泡药物,或加温同煮,去渣取澄清浸出液,通称为“药酒”。2 2特点:特点:适用于体质虚弱、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证,阴虚火旺者禁用。3 3用法:用法:内服-体虚失养、风湿骨痛。外用-消肿止痛、杀虫止痒。(七)片(七)片 剂剂1 1概念:概念:片剂是将一种或多种药物经过粉碎加工和提炼,与辅料混合后,加压制成的圆片状剂型。2 2特点:特点:用量准确、体积小、成本低、贮运方便,是现代常用剂型之一。适用于多种病证。3 3用法:用法:一般内服。(八)冲(八)冲 剂剂1 1概念:概念:是指将药物的细粉或提取物等制成的干燥颗粒剂。2 2特点:特点:服用方便、作用迅速、体积小、重量轻、易于运输携带。(但易吸潮,需密封保存),多用于外感、肝胆、脾胃等病证。3 3用法:用法:服时用开水冲服。(九)糖(九)糖 浆浆 剂剂1 1概念:概念:是将药物煎煮去渣取汁,再煎熬成的浓缩液,然后加入适量蔗糖的药物水溶液。2 2特点:特点:有甜味,易于服用,尤其是便于儿童服用。3 3用法:用法:直接口服或冲服。(十)胶(十)胶 囊囊 剂剂1 1概念:概念:胶囊剂是将药物制成干燥的粉末,装入胶囊内而成。2 2特点:特点:能掩盖药物的异味,服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与贮运。(十一)针(十一)针 剂剂1 1概念:概念:也称注射剂,是将中药经过提取、精制和配制等步骤而制成的灭菌溶液。2 2特点:特点:作用迅速、剂量准确、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具有直接进入人体组织等优点。3 3用法:用法:可供皮下、肌肉、静脉、穴位注射,用于多种病证及危重患者的抢救等。(十二)茶(十二)茶 剂剂1 1概念:概念:是由药物粗粉和粘合剂混合制成的固体制剂,用时置于容器中以开水泡汁代茶服用。2 2特点:特点:用量小、服用方便、制法简单、便于携带和贮运。3 3用法:用法:泡汁服。多用于治疗感冒、积滞等病证。(十三)药(十三)药 露露1 1概念:概念:是用新鲜的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通过蒸馏所收取的蒸馏液即为药露。2 2特点:特点:气味清淡、芳香无色、便于口服,一般可作为治疗中的辅助饮料。(十四)合(十四)合 剂剂1 1概念:概念:将各种药物通过蒸馏法、渗漉法或煎煮浓缩法加防腐剂而制成的一种剂型。2 2特点:特点:多用于感冒、咳喘、咳痰等证。(十五)气(十五)气 雾雾 剂剂1 1概念:概念:将药物水溶液装入带有阀门的耐压容器内,借助容器内抛射剂的压力,以雾状形态喷射出来,直达病灶或由粘膜吸收而发挥疗效。2 2特点:特点:雾粒微小、使用方便、作用迅速、安全卫生、给药量少和副作用小。(十六)安瓿口服液(十六)安瓿口服液1 1概念:概念:将药物提炼浓缩后装入玻璃瓶内,用时打开铝盖或锯断安瓿,用吸管将药物吸入口中吞服的一种剂型。2 2特点:特点:多用于补益药物。(十七)滴(十七)滴 丸丸1 1概念:概念:将药物溶解、乳化或混悬于适宜的熔基质中,通过适宜的滴管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由于表面张力的作用使滴液收缩成球状,并冷却凝固而成的颗粒状剂型。2 2特点:特点:含量准确、药物耗损少、受热时间短、药性稳定等,适用于制备液体药物及主药体积小或有刺激性的药物。(十八)锭、饼剂(十八)锭、饼剂1 1概念:概念:是将药物研成细末,单独或与赋形剂混合而制成不同形状的一种固体制剂。若制成饼状,即称为饼剂;若制成锭状,即为锭剂。2 2特点:特点:可供外用或内服,研末调服或磨汁服,亦可磨汁以敷患处。(十九)线、条剂(十九)线、条剂1 1概念:概念:将桑皮纸粘药后捻成细条状,或将桑皮纸先捻成细条后再粘药,用时插入疮口,化腐拨毒;也可将丝线或棉线浸泡于药液中,并与药液同煮,经干燥而成,亦称为药线。2 2特点:特点:用于结扎瘘管或赘肉,使其自行萎缩脱落。是中医外科常用的剂型。二、煎二、煎 药药 方方 法法汤剂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剂型,为了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我们必须掌握中药的煎煮方法。(一)煎(一)煎 药药 用用 具具1.1.适宜器具适宜器具 砂锅砂锅、瓦罐瓦罐和陶瓷器罐陶瓷器罐为佳。搪瓷搪瓷、不锈钢不锈钢和玻璃器皿玻璃器皿亦可。2.2.禁忌器具禁忌器具忌用铁、铜、锡、铝等容器铁、铜、锡、铝等容器。(二)煎(二)煎 药药 用用 水水1.1.水质水质 以水质洁净、矿物质少水质洁净、矿物质少为原则。常用的有自来水、井水或蒸馏水等。【注意注意】须用凉水或凉开水凉水或凉开水,忌用开水煎药。2.2.水量水量 传统的加水方法:传统的加水方法:第一煎,第一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的3 35cm5cm;第二煎第二煎,加水超过药物表面2 23cm3cm。另一种加水方法另一种加水方法:按平均每1g药加水约10ml,计算出该方总的需水量,第一煎第一煎将总水量的70%70%加入,第二煎第二煎加入剩余的30%30%。【注意注意】1 1如果煎煮花、叶、全草类药物,加水量要适当增多一些;煎煮矿物类、贝壳类药物时,加水量可稍减。2 2煎药时应一次将水加足,避免在煎药过程中频频加水,如不慎将药煎糊,应弃去,不可加水再煎后服用。(三)煎(三)煎 前前 泡泡 药药煎药前,宜先用冷水将药材泡透。复方汤剂-3060分钟;以花、叶、草类等药为主-2030分钟;以根、茎、种子、果实类等药材为主-60分钟。【注意注意】1 1浸泡时间不宜过久浸泡时间不宜过久2 2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煎药前不可用水洗药(四)煎(四)煎 药药 火火 候候一般以“先武后文先武后文”为原则。注意注意解表药、清热类、芳香类药不宜久煎,宜用急火快煎以防药性挥发;滋补药宜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久煎,使有效成分充分煎出。(五)煎(五)煎 药药 时时 间间煎药时间从水沸时开始计算从水沸时开始计算时间,一煎需要2030分钟,二煎需1020分钟。药物煎好后,用纱布将药液过滤或绞取汁,每剂取液量约300400ml,小儿减量,每日可12服。注意注意解表药、芳香类药、一煎需1520分钟。二煎需1015分钟;受热易破坏的药物,待其他药物煎好前510分钟加入;滋补类药物,一煎需4050分钟,二煎需3040分钟;有毒性的药物,需久煎,约6090分钟。(六)特殊煎煮法(六)特殊煎煮法1.1.先煎先煎目的:是为了增加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毒性,充分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难容于水的药及质地坚硬,不易煎煮的药物。有毒的药物。泥沙多的药物、质轻量大的药物。2.2.后下后下 凡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为防其有效成份挥发,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10分钟放入,再与其他药物同煎。3.3.包煎包煎粉末类、含绒毛类的药物需要纱布包好,再放入锅内与其他药同煮。4.4.另煎另煎某些贵重药物,为了尽量保存其有效成份,减少同时煎时被其他药物吸收,将其切成小片单味煎煮23小时,煎好后,单独服用或兑入汤药中同服。5.5.烊化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应单独加温溶化或置于刚煎好的去渣的药液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6.6.磨汁磨汁 某些贵重或质地坚实难于煎出气味的药物,可用水磨汁或锉成细粉调服。7.7.冲服冲服对某些不耐高温且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可先研成粉末再用开水或用煎好的汤液冲服.8.8.泡服泡服某些易出味、挥发性较强的药不宜煎煮,宜将药物放入茶杯中加沸水泡1015分钟,出味后服用,也可将药物放入刚煮好的药液中泡服。(七)机(七)机 器器 煎煎 药药需要先煎的矿物类、贝壳类中药质地坚实,在机器高温煎煮且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比较容易煎出,不需要先煎。需要后下的中药主要含挥发性成分,传统方法煎煮时有效成分容易挥发,而煎药机是密闭的,挥发性成分仍然保留在药液中。煎好、包装好的中药无需冷藏,但需避光保存。此种方法方便卫生、剂量均匀、省时省力、可随时服用,一剂或多剂一次煎成等优点。三、用三、用 药药 方方 法法中医用药根据病变的性质、病变的部位和药物的性质,分内服法内服法和外用法外用法两种。(一)内(一)内 服服 法法1 1服药时间服药时间(1 1)饭前服药)饭前服药(2 2)饭后服药)饭后服药(3 3)睡前服)睡前服(4 4)定时服)定时服 2 2服药剂量服药剂量(1 1)一般服法)一般服法 (2 2)顿服)顿服 (3 3)不拘时服)不拘时服(4 4)小量频服)小量频服 (5 5)中成药)中成药3 3服药温度服药温度(1 1)温服:)温服:注意 汤剂放凉后,要温服时,应先加热煮沸,使汤剂中沉淀的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再放温服用。(2 2)热服:)热服:理气、活血、化瘀、补益剂均应热服。(3 3)凉服:)凉服:止血、收敛、清热、解毒、祛暑剂均应凉服。4 4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服药后的观察及护理 (1 1)观察服药后的反应:)观察服药后的反应:(2 2)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观察药物的毒副反应:(二)外(二)外 用用 法法外用法是将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体表某部或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1.1.膏药膏药 膏药是按配方用若干药物浸于植物油中煎熬去渣,存油加入黄丹再煎,利用黄丹在高温下经过物理变化,凝结而成的制剂。古代称之为薄贴,现已制成胶布型膏药。(1 1)特点:)特点:富有弹性,敷贴患处,能固定患部,使患部活动减少;并可保护溃疡疮面,避免外来刺激和细菌感染。使用前加温软化,趁热 敷贴患部,使患部得到较长时间的热疗,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抗病能力。(2 2)适应症:)适应症:一切外科病证初起、已成、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膏药外用。太乙膏太乙膏阳和解凝膏阳和解凝膏千捶膏千捶膏咬头膏咬头膏(3 3)形式:)形式:薄型的膏药薄型的膏药,多适用于溃疡,宜于勤换;厚型的膏药厚型的膏药,多适用于肿疡,宜于少换,一般57天换一次。(4 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凡疮疡使用膏药,若引起皮肤发红,起丘疹,或发生水泡,瘙痒异常,甚则湿烂等现象,或溃疡脓水过多,可以改用油膏或其他药物;膏药不可去之过早,否则疮面不慎受伤,再次感染,复致溃腐的变局,或疮面形成红色瘢痕,不易消退,有损美观。2.2.油油 膏膏是将药物和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它与膏药的区别是不用铅丹。(1 1)特点:)特点:软、滑润、无板硬粘着不舒的感觉。(2 2)适应症:)适应症:肿疡、溃疡、皮肤病的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或肛门疾病等。(3 3)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目前调制油膏大多应用凡士林,凡士林系矿物油,也可刺激皮肤引起皮炎,如见此等现象应改用植物油或动物油,若对药物过敏者,则改用其他药。油膏用于溃疡腐肉已脱、新肉生长之时,也应摊贴宜薄,若过于厚涂则使肉芽生长过慢而影响疮口愈合。3.3.箍箍 围围 药药(1 1)特点:)特点:借药粉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从而促使肿疡初起轻的可以消散,毒已结聚的也能使疮形缩小,趋于局限,达到早日成脓和破溃,就是在破溃以后余肿未消者,可用它来消肿,截其余毒。(2 2)适应症:)适应症:凡外疡无论初起、成脓或溃后,肿势散漫不聚,无集中硬块者,均可使用箍围药。由于箍围药的药性有寒性和热性的不同,因此在临床应用应区别使用。(3 3)注意事项:)注意事项:用于外疡初起时,宜粘满整个病变部位。若毒已结聚,或溃后余肿未消,宜粘于患处四周,不要完全涂布,应超过肿势范围。凡外疡初起,肿块局限者,一般宜用消散膏药。箍围药用后干燥之时,宜时时用液体湿润,以免药物剥落及干板不舒。4.4.掺掺 药药是将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未,根据制方的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临时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的药物。古时称为散剂,现称为粉剂。掺药的种类很多,用途广泛,不论肿疡和溃疡,消散、提脓、收口等均可使用,其它皮肤病、肛肠疾病等也可应用。可将其直接掺布于疮面上,也可掺布于膏药上和油膏上,或粘附在纸捻上再插入疮口内,或将药粉时时扑于病变部位,以达到治疗目的。由于疾病的性质和阶段的不同,在具体应用时有各种不同的药物配伍。5 5洗洗 剂剂 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先研成粉末,再溶解在水中的一种溶液制剂。因加入的药粉多为不溶性,故溶液呈混悬状,应用时应先振荡摇均,故也称混合振荡剂或振荡洗剂。一般用于急性、过敏性皮肤病,酒齄鼻和粉刺等。6 6酊酊 剂剂 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浸泡于乙醇溶液内,根据制方规律,最后倾取的药液,即为酊剂。一般用于疮疡未溃及皮肤病。一般酊剂有刺激性,凡溃疡破溃后,或皮肤病有糜烂者,均应禁用。同时酊剂应盛于遮光溶器中,充装宜满,并在阴凉处保存。(三)其他用药法(三)其他用药法1 1超声雾化吸入法超声雾化吸入法 超声雾化吸入法是利用超声发生器薄膜的高频震荡,使药液变成细微的气雾,随着深呼吸由呼吸道到达终末支气管和肺泡,以达到改善呼吸道通气功能和防治呼吸道疾病的治疗方法。常用于急慢性呼吸道炎症、哮喘、结核、肺脓肿、肺癌等疾病。临床常用鱼腥草溶液等进行超声雾化吸入。2 2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保留灌肠法 是将一定量的中药汤剂,由肛门经直肠灌入结肠,通过肠粘膜吸收,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急慢性结肠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盆腔炎、盆腔包块、带下病、以及高热持续不退等。3 3中药口腔护理法中药口腔护理法 是运用不同的中药剂型,对口腔进行清洁、消毒和治疗口腔疾病的方法。其主要是依赖中药的性能,使其通过口腔粘膜,起到清洁和杀死口腔中的有害致病菌的作用,从而达到清洁、治疗和预防口腔疾病和其他疾病的目的。适用于高热、神昏、危重、禁食、鼻饲、口腔疾患术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4 4中药擦浴降温法中药擦浴降温法 是应用冷却后中药的药液进行全身擦浴,利用冷的温度刺激,达到降温目的的一种全身冷疗方法。多用于高热和中暑的患者。临床常用的药物有荆芥水、石膏水等。第第 二二 节节 中药用药中药用药“八法八法”及护理及护理中药用药“八法”通常是指汗法、吐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法等八种。每一种治法可单独使用,也可随病情变化而相互配合使用。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将有助于辨证施护的顺利进行。一、汗法及护理一、汗法及护理1 1定义:定义:汗法,亦称解表法。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2 2适应症:适应症:汗法除了主要治疗外感六淫之邪的表证外,凡腠理闭塞,营卫不通而寒热无汗者皆可以用汗法治疗。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粘滑、五辛、酸性和生冷食物。2汤药宜武火快煎热服;并饮热水、热饮料等,以助药力;服药后宜卧床加盖衣被,促其发汗。3观察生命体征及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部位等。4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汗液;汗止后及时更换衣被,并注意避风寒,以防复感。5病位在表,药后仍无汗者,可针刺大椎、曲池穴,以透邪发汗;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热反更甚。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之法,忌大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6要因人因时而发汗。7服发汗解表药时,应禁用或慎用解热镇痛药,防止汗出太过。二、吐法及护理二、吐法及护理1 1定义:定义:吐法,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2 2适应症:适应症:常用于中风、痰涎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服药应暂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再给少量流质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2服药应小量渐增,采取二次分服法,以防涌吐太过或中毒,一服便吐者,需通知医生,决定是否继续二服。3服药后不吐者可用压舌板刺激上腭咽喉部,助其呕吐。呕吐时协助患者坐起,并轻拍患者背部促使胃内容物吐出。不能坐起者,协助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注意观察病情,避免呕吐物吸入呼吸道。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被,整理好床单位,并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外邪。5吐而不止者,可服用少许姜汁或冷粥、冷开水解之。若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理:服用藜芦可用葱白汤解之;服用稀涎散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服用瓜蒂散可用麝香0.030.06g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6严重呕吐者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对症处理。7涌吐药作用迅速凶猛,宜伤胃气,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法,宜中病即止。对年老体弱、婴幼儿、心脏病、高血压及孕妇慎用或忌用8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吐物,以便化验。三、下法及护理三、下法及护理1 1定义:定义:下法,亦称泻下法,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因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之分,故下法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2 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邪在肠胃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药宜空腹温服;以邪去为度,中病即止,以免克伐过度。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注意排泄物的质、量、色、味等;若泻下太过而致虚脱,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抢救。3寒下药适用于里实热证,表里无实热者及孕妇忌用;忌同时服用辛燥、滋补药;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4温下药适用于因寒成结之里实证,药宜取连续轻泻,于饭前温服;食宜温热性味之品。5润下药适用于肠燥津亏,大便秘结之证,药宜早、晚空腹服用;服药期间应配合食疗以润肠通便;应养成定时排便习惯。6逐水药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且此药有毒而力峻,易伤正气,故体虚、孕妇及有恶寒表证者忌用。四、和法及护理四、和法及护理1 1定义:定义:和法,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治法。2 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食生冷、油腻及辛辣之品。2服少阳药,如小柴胡汤时应忌食萝卜,因方中有人参,而萝卜可破坏人参的药效;服截疟药时应在疟疾发作前24小时服用;服和解少阳药后,要仔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象及出汗情况。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使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将有利于提高疗效。4服调和肠胃药时应注意观察腹胀及呕吐情况,并注意观察排便的性质和量。5因方中以柴胡为主药,服药时应避免同时服用碳酸钙、维丁胶性钙、硫酸镁、硫酸亚铁等西药,以免产生毒副作用。五、温法与护理五、温法与护理1 1定义:定义:温法,亦称温阳法,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通络等作用,使寒气去,阳气复,经络通,血脉和。2 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脏腑经络因寒邪为病之证。温法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之区别。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应辨别寒热真假,因人、因时、因地制宜;2生活起居、饮食、服药等护理均以“温”法护之;应注意保暖,饮食宜给性温的狗肉、羊肉、桂圆等,以助药物温中散寒之功效3服温中祛寒药,应在服药后饮热粥少许,有微汗时避免揭衣。4服温经散寒药时,服药后应注意保暖。5服回阳救逆药时,昏迷患者可给鼻饲法用药;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患者神志、面色、体温、血压、脉象及四肢回温等情况。如服药后患者汗出不止,厥冷加重,烦躁不安,脉细散无根等,为病情恶化,应及时报告医生,并积极配合抢救。六、清法与护理六、清法与护理1 1定义:定义:清法,亦称清热法,是通过清热泻火,使邪热外泄,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方法。2 2适应症:适应症:对于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皆可适用。尤其治疗温热病中更为常用。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室温、衣被等均宜偏凉。2饮食上应给以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多食蔬菜水果类及维生素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西瓜汁、梨汁、柑桔等生津止渴之品。3汤液均以取汁凉服或微温服。4服药后需观察病情变化。5苦寒滋阴药久服伤胃或内伤中阳,必要时添加醒胃、和胃药;年老体弱、脾胃虚寒者慎用,或减量服用;孕妇忌用。七、消法与护理七、消法与护理1 1定义:定义: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软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法。消法又分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祛水、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祛水、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2 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不同:下法下法是适用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之证,必须急下,速除;消法消法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于补法或下法配合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目的。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要根据其方药的气味清淡、重厚之别,采用不同的煎药法。如药味清淡,临床取其气者,煎药时间宜短;如药味重厚,取其质者,煎药时间宜延2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勿过饱,婴幼儿应注意减少乳食量,必要时可暂时停止喂乳。3加强病情观察4汤剂宜在饭后服用。与西药同服时,应注意配伍禁忌;不与补益和收敛药同用,以免降低药效。5不可久服,中病即止;年老、体弱者慎用;脾胃虚弱、无食积者及孕妇禁用。八、补法与护理八、补法与护理1 1定义:定义:补法,亦称补益法,是针对人体气血阴阳,或某一脏腑之虚损,给以补养的一种治疗方法。即通过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2 2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某一脏腑或几个脏腑,或气、血、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补法的内容很多,既有补阴、补阳、补血、补气、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之分,又有峻补、平补之异,更有兼补、双补、补母生子之法。3 3护理方法:护理方法:1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调整病室的温度、湿度,合理安排生活起居,做到起居有常,适当锻炼身体,保持充足睡眠,提高抗病能力。2补益药大多质重味厚,汤剂宜文火久煎;阿胶需烊化;贵重药品应另煎或冲服,宜空腹或饭前服下。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4情志护理 5服药期间应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血色素、体重等情况;若遇外感,应停服补药以防“闭门留寇”。6.虚赢不足之证,多病势缠绵,久治不愈,病程较长,需指导患者坚持用药。第第 三三 节节 辨辨 时时 给给 药药 法法辨时给药法:辨时给药法:是在昼夜周期中,在人体生命节律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治疗目的、方药性能、病位所在脏腑的节律特性,选择符合生理节律的服药时间,从而激发相应的生理机能,顺应时间节律与生命节律的和谐,以达到提高药物效应目的的一种服药方法。一、辨时给药的意义及机理一、辨时给药的意义及机理意义意义:根据生理节律的变化时间,服用相应的治疗用药,充分激发人体生理活动中不同生理机能的高潮与药物的效能协调,同时,利用人体的生理高潮,使药物产生最大作用,从而激发正气的抗病能力,提高药物治疗效果,降低毒副作用的产生。(一)辨时服药,符合机体对阴阳需(一)辨时服药,符合机体对阴阳需要的时间性要的时间性(二)辨时服药,通过借助机体内在(二)辨时服药,通过借助机体内在因素起作用才能发挥药效因素起作用才能发挥药效(三)辨时服药,能够诱导紊乱的人(三)辨时服药,能够诱导紊乱的人体节律恢复体节律恢复二、时药与时禁二、时药与时禁时药:时药:不论患何种疾病,除了辨病施治外,都要根据四季不同,配伍时令性药物,以适应四季时间气候的特点。时禁:时禁:指不论患何种疾病,除了辨病施治外,都要根据四季不同,禁忌配伍某些药物。(一)病证不同,同一季节加相同时药(一)病证不同,同一季节加相同时药临床上病证很多,在同一季节,因其所处的气候环境大体相同,所以,在辨治本病的同时,应加相同的季节性时药。(二)病证相同,不同季节加不同时药(二)病证相同,不同季节加不同时药除一些季节性很强的疾病外,大多数病证在四季内皆可出现,单因发病所在的季节不同,虽然是同一病证,却要加不同的时药。(三)使用同一方剂,随时令而加减(三)使用同一方剂,随时令而加减中医治疗疾病,有辨证施治和辨病施治的两大特长,通过辨病或辨证确定治法,由于季节不同,即使同一方剂,也要随时令的变化进行加减。三、常用辨时给药法三、常用辨时给药法(一)按月亮盈亏选方用药(一)按月亮盈亏选方用药人体除了具有自身节律外,还有与月亮盈亏同步的月节律,郑国柄氏提出了随月亮盈亏调治妇科病的四种办法;1“1“上玄调经,温养补益为主上玄调经,温养补益为主”2“2“月望逐淤,理气通消是法月望逐淤,理气通消是法”3“3“下玄安胎,固摄安保为重下玄安胎,固摄安保为重”4“4“逆时止带,除湿健脾补肾逆时止带,除湿健脾补肾”这些经验,都与内经“月生无泻”,“月满无补”的观点一致,可供临床诊治时参考。(二)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的方药(二)宜于早晨或上午服用的方药1 1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上午服用补益阳气类方药宜清晨上午服用2 2发汗透表药宜于午前服用发汗透表药宜于午前服用3 3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催吐药宜于清晨服用4 4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行气利湿药宜于清晨服用(三)宜于午后至夜间服用的方药(三)宜于午后至夜间服用的方药1 1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滋养阴血药宜于夜间服用2 2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安神药宜于夜卧时服用3 3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泻下药宜于午后或暮夜服用(四)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用(四)定时发作性疾病宜发前服用治疗疟疾的恶寒发热,宜在发作前服。如麻黄苍术汤证是每天五更咳嗽,李东垣主张“稍热临卧服”,意在截其未发。黄一峰老中医治疗湿温病,主张服药时间“应争取在上午热逝未张之际,截除邪路,则效果更好”。(五)按经脉气血流注节律辨时给药(五)按经脉气血流注节律辨时给药由于气血循行,是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合,开时气血就盛,合时气血就衰,如能掌握这个规律来按时间分脏腑服药,即可提高疗效。四、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四、现代医学对时间药理学的认识(一)生物节律与药物作用的时间节律性 人类的各种生命活动多数呈节律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节律性变化必然会影响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疗效、药物毒性,使之与有关的生物节律相适应。这种改变会使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出现昼夜节律改变,因而使药物的动力学过程及其参数出现相应的同步变化。时间药理学时间药理学:即研究药代动力学的节律性变化及其与机体生物节律的关系。(二)药物时间疗法1对非节律障碍疾病的药物时间疗法 2对节律障碍疾病的药物疗法 3非药物性时间疗法 docin/sanshengshiyuandoc88/sanshenglu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