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管理基础理论教材

上传人:唐****1 文档编号:240756618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教材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教材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安全管理基础理论教材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安 全全 管管 理理基础理论基础理论,第一章第一章 安全管理的发展和演变安全管理的发展和演变安全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而产生和发展只要有生产就存在不安全因素,就必须防止事故的发生,保护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新的危险和危害不断出现,严重的事故不断发生,安全生产管理者的责任更加重大。第一节 安全管理的基本发展历史安全认识论阶段阶段时代时代技术特征技术特征认识论认识论方法论方法论1 1工业工业革命前革命前农牧业及农牧业及手工业手工业听天由命听天由命无能为力无能为力祈求上帝保佑祈求上帝保佑2 21717世纪至世纪至2020世世纪初纪初蒸汽机时代蒸汽机时代局部安全局部安全亡羊补牢亡羊补牢事后型事后型3 32020世纪初至世纪初至5050年代年代电气化时代电气化时代本质安全本质安全预防型预防型4 42020世纪世纪5050年代年代以来以来宇航技术宇航技术系统安全系统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工程 5 52020世纪世纪9090年代年代以来以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大安全观大安全观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模式模式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美国在工业发展早期根本不重视安全管理1969年美国颁布联邦煤矿安全与卫生法1970年尼克松总统签署职业安全与健康法美国劳工部、教育和福利事业部负责职业安全卫生工作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美国职业安全卫生情况介绍特点改善劳动条件,防止伤亡事故,依靠企业实施。重视安全卫生教育。重视开发新技术、新设备,大力开展安全科学研究。缺点两党交替执政导致职业安全卫生政策变化;安全卫生监察人员少,权利小。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建立劳动安全卫生的组织领导和监督体制加强立法,建立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建设制定劳动灾害防止计划加强企业的安全卫生行政管理和监督指导推进安全卫生教育重视新技术的引进和设备的更新,加强劳动安全与卫生的科学研究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日本安全管理情况介绍重视发挥劳动卫生中介机构的作用大力开展群众性安全卫生运动目前面临的问题中小企业事故多发;老龄工人事故上升;第三产业事故率增加;新事故和职业病增加。前苏联在劳动保护的立法、组织、管理、监察、教育和宣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工伤事故、职业病管理和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在防止事故、减少职业病方面所采取措施与美国、日本相似。发达国家在安全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以及为防止事故发生和减少职业病所采取的措施都值得我国安全管理工作者借鉴。前苏联劳动保护工作介绍前苏联劳动保护工作介绍第二节第二节 我国安全管理发展情况我国安全管理发展情况建立和发展阶段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53-1957年)停顿和倒退阶段“左”的错误影响下,安全管理受到严重破坏,出现严重事故(1958-1960年)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安全生产得到调整和恢复(1961-1965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安全工作出现大倒退(1966-1978年)恢复与提高阶段1978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做好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1980年5月开展全国首次“安全月”活动。1980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恢复与提高阶段安全生产立法工作得到恢复和发展(安全生产法)。确定“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基本方针。国家建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制度。安全教育和科研蓬勃发展。第二章第二章 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 安全安全 safety危险危险安全安全社会允许安全限度受益AB免除免除了不可接受的了不可接受的损害损害风险的风险的状态状态第一节概述第一节概述马马斯斯洛洛人人的的需需要要层层次次事故事故意外的变故或灾祸。一种不希望有的和意外的事件。有各种各样的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然灾害事故等。狭义安全方面定义的事故突然发生的,使系统或人的有目的行为受到阻碍,以致暂时或永久停止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事故与危险关系定义的事故一种动态过程,它始于危险的激化,并以一系列事件按一定逻辑顺序流经系统而造成的伤害或损失。事故的范畴事故的范畴伤亡事故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无伤亡事故具备伤亡事故机理,但没有造成伤亡的事故。如果同时没有造成财产损失,则称为险肇事故或未遂事故。事故致因理论事故致因理论概念从大量典型事故中概括出来的对事故发生原因的规律性的抽象阐述。目的最终找出共同的和普遍的规律性,对事故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为预防事故,改进安全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完整的依据。意义从本质上阐明事故发生的机理,奠定安全管理理论基础,为安全管理实践指明正确方向。有助于指导事故的调查分析,帮助彻底查明事故原因,预防同类事故再次发生。意义有助于推进安全科学新学科在安全管理中的运用,搞好系统安全分析,风险评价和事故预测。有助于从定性的物理模型向定量的数学模型发展。增加安全管理知识,丰富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素质论第一个单因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素质论1919年格林伍德(M.Greenwood)和1926年纽博尔德(M.Newbold)认为:事故在人群中并非随机地分布,某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发生事故。个别人具有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1939年法默(Farmer)和钱伯(Chamber)提出:一个有事故倾向的人具有较高的事故率,而与工作任务、生活环境和经历等无关,意为一切事故责任均归咎于个人性格。认为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积极意义和不足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1951年,阿布斯和克利克指出:个别人的事故率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对具有事故倾向的个性类型的量度界限难于测定。广泛的批评使这一具有事故倾向素质论的单因素理论被排出事故致因理论的地位。1971年,邵合赛克尔主张:将这一观点提供给工种考选的参考。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第二个单因素理论心理动力论第二个单因素理论心理动力论佛儒德(Fulyd)提出的,它来源于弗罗伊德的个性动力理论,认为:工人受到刺激是导致工人受伤害事故的原因。此理论可以推论为:一个人可能属于具有事故倾向组,通过教育或培训可降低其事故率,而不必将他们从工作中排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第三个单因素理论第三个单因素理论“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模型模型1957年科尔提出的,认为:把个人和工作环境两因素认作是导致事故倾向的“目标灵活性机警”理论。一个人自己设置的一个可达到的合理目标,并具有选择、判断、决定等灵活性,而工作中机警会避免事故。基本观点:一个有益的工作环境能增进安全。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第四个单因素理论工业安全理论第四个单因素理论工业安全理论1931年美国海因里希提出的,主要内容: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往往是由于人员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事故的起因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工业事故的主要原因。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造成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缺点造成的。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海因里西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海因里西把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件的连锁发生过程,即:这个统计规律说明了在进行同一项活动中,无数次意外事件,必然导致重大伤亡事故的发生。而要防止重大事故的发生必须减少和消除无伤害事故,要重视事故的苗头和未遂事故,否则终会酿成大祸。危害“金字塔”非非记记录录性性事事故故3003,00030,000301记记录录性性事事故故不安全的行为域状况及不安全的行为域状况及潜在的危险潜在的危险一般救治一般救治微伤害、微伤害、和虚惊事件和虚惊事件医疗救治医疗救治轻伤害轻伤害致伤、致残致伤、致残重伤害重伤害致命的伤害致命的伤害死亡死亡危险行为,不安全的危险行为,不安全的状态状态潜在的危险潜在的危险危害的形成危害的形成3003,00030,000一般救治一般救治微伤微伤害、和虚惊事害、和虚惊事件件医疗救治医疗救治轻伤害轻伤害301重伤害重伤害致命伤害致命伤害跌倒后可能头部会撞到机器的跌倒后可能头部会撞到机器的边缘,挫伤后脑或颈部边缘,挫伤后脑或颈部 跌倒后还有可能跌断手臂、腿跌倒后还有可能跌断手臂、腿骨折、眼受伤骨折、眼受伤头撞到附近的机器边角流血、头撞到附近的机器边角流血、缝合缝合绊到后可能:失去平衡受到惊绊到后可能:失去平衡受到惊吓、摔倒吓、摔倒地面上随便乱放的铁块、链条、地面上随便乱放的铁块、链条、工具等工具等危险危险“金字塔金字塔“现场实例现场实例 事故金字塔理论事故金字塔理论操作工滑了一下,摔倒在地,头操作工滑了一下,摔倒在地,头撞到泵上,死亡撞到泵上,死亡操作工滑了一下,摔倒在操作工滑了一下,摔倒在地,腿摔断了地,腿摔断了操作工滑了一下,扭伤操作工滑了一下,扭伤了脚了脚操作工滑了一下,操作工滑了一下,但没摔倒但没摔倒泵旁边泄漏的润泵旁边泄漏的润滑油未及时清理滑油未及时清理 Incidents 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死亡死亡损工伤害损工伤害医务处理事故医务处理事故急救事故急救事故事故冰山理论直接的间接的可见的不可见的成本成本事故事故医疗费用医疗费用护理费用护理费用赔偿费用赔偿费用致命致命致残事故致残事故需要医疗期的工伤事故需要医疗期的工伤事故一般医疗事故等一般医疗事故等生产延误要有同仁代替工作要有人加班管理者时间设备损坏等等 事故末遂的危行为 虚惊事件危险的状况冰山冰山间接的损失是直接损失3倍事故冰山理论防止工业事故的四种有效方法:改进技术安全教育人员调整奖励惩戒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防止工业事故的四种有效方法:改进技术安全教育人员调整奖励惩戒企业领导者有进行安全工作的能力,能把握进行安全工作的时机,应该承担预防事故工作的责任。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管理者、班组长是预防事故的关键,他们工作的好坏对能否做好事故预防工作有重要影响。除了人道主义动机外,经济因素是促进企业安全工作的动力:安全的企业生产效率高,不安全的企业生产效率低;事故用于赔偿及医疗费用的直接经济损失,只占事故总经济损失的1/5。早期工业安全理论早期工业安全理论典型多因素致因理论用流行病学方法分典型多因素致因理论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事故析事故1949年葛登论说了疾病与事故间的相似性,认为:工伤事故的发生和易感性可以与结核病,小儿麻痹症等的发生和感染同样的方式去理解。流行病学方法考虑的是当事人的特性以及环境特性、作为媒介的能量特性,现代安全理论现代安全理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技术、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不断出现。安全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能量转移理论是一次飞跃。事故是一种不正常或不期望的能量释放,各种形式的能量构成伤害的直接原因。系统安全理论系统安全理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系统安全理论和方法。系统安全理论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安全的事物,任何人类活动都潜伏着危险因素。系统安全强调通过改善物的可靠性来提高系统安全性。第二节第二节 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论事故因果类型事故因果类型分为集中型、连锁型、复合型。连锁型集中型 复合型事故事故 原因1原因原因2原因N事故事故 事故事故 原因1原因N原因原因2原因3.1aN原因3.1b原因3.1a1原因3.1原因2.2原因2.1原因3原因2原因1原因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海因里希的多米诺骨牌理论:伤亡事故是一连串事件,按一定顺序,互为因果,依次发生的结果。遗传遗传遗传遗传及社及社及社及社会环会环会环会环境境境境人的人的人的人的缺点缺点缺点缺点人的人的人的人的不安不安不安不安全行全行全行全行为为为为事故事故事故事故伤害伤害伤害伤害、财产财产财产财产损失损失损失损失物物物物的的的的不不不不安安安安全全全全状状状状态态态态多米诺骨牌理论的计算以A0代表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A1A5是五个骨牌代表的事件发生的概率。要发生事故必须所有骨牌都倒下,故发生伤亡事故的概率是:A0=A1A2A3A4A5 A1A5这五个事件都小于1,所以事故发生的概率A0远远小于1。海因里希事故连锁论事事故故连连锁锁图图抽走其中一块抽走其中一块 中断连锁进程中断连锁进程人人的的不不安安全全行行为为物物的的不不安安全全状状态态意外意外情况情况出现出现控制产生损失控制产生损失失去有效的作失去有效的作业管控业管控缺少员工的个人防护缺少员工的个人防护异常异常作业作业条件条件事故事故事故形成的一般规律事故形成的一般规律多米诺骨牌理论多米诺骨牌理论事故链事故链直直接接原原因因间间接接原原因因根根本本原原因因隐隐 患患损失损失进一步追究了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形成遗传、社会环境或管理缺陷遗传、社会环境或管理缺陷心理、生理上的弱点,安全意识低下,心理、生理上的弱点,安全意识低下,缺乏安全知识及技能等缺点缺乏安全知识及技能等缺点人的不安全行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物的不安全状态的形成设计、制造缺陷使用、维修保养不善使用、维修保养不善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关于物的系列的事故模型关于物的系列的事故模型第一种简单模型:起因物作为事故起源而导致事故发生的物体、物质或环境。致害物是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伤害及中毒的物质或物体。起因物致害物事故现象人接触伤害第二种简单模型:起因物导致了事故现象1的发生,但并不引起伤害。由事故现象1产生致害物导致了事故现象2,与人体接触后发生伤害。起因物致害物事故现象2人接触伤害事故现象1第一种复杂模型:起因物导致致害物1,发生事故现象1,与人接触后导致伤害,同时还引发致害物2发生事故现象2,再次造成人员伤害。起因物致害物1致害物2事故现象1事故现象2人接触伤害人接触伤害第二种复杂模型:起因物1导致事故现象1,然后引发起因物2,又引发事故现象2导致致害物,最后导致事故现象3在与人接触后导致伤害。起因物1起因物2事故现象1事故现象2致害物事故现象3人接触伤害例题:在电焊熔接作业中,火花飞散到另一喷漆作业的场所,引起清漆汽油着火,可燃物烧伤了工人。物现象1物2现象2物3现象3电焊装置火花飞溅清漆汽油火灾高温物烧伤扎别塔基斯依据能扎别塔基斯依据能量意外释放理论提量意外释放理论提出的事故因果模型出的事故因果模型如右图所示:如右图所示: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管理失误个人原因、环境原因能量或危险物质意外释放作业安全分析设计检查技术维修审查急救、修理更换、调查危险分析安全意识作业安全分析教育训练思想工作人员选择调查研究减小数量防护装置及构造第三节第三节 能量转移论能量转移论能量转移的概念能量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没有能量就没有伤害。美国的哈登(Haddon)提出:人受伤害的原因只能是某种能量向人体转移,而事故则是一种能量的不正常或不期望的释放。能量按形式可分为:动能、势能、热能、电能、化学能、原子能、辐射能(包括离子辐射和非离子辐射)、声能和生物能。能量转移引起的第一类伤害:由于施加超过局部或全身性损伤阈值的能量产生的。能量转移引起的第二类伤害:由于影响局部或全身性能量交换引起的伤害。在一定条件下,某种形式的能量能否产生伤害,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取决于:人所接触的能量的大小接触时间的长短和频率力的集中程度能量转移论分析基本方法:确认系统内的所有能量源;确定可能遭受该能量伤害的人员及严重程度;明确控制该能量不正常或不期望转移的方法。运用能量转移论注意不要忽略外部能量对系统的影响。优点:把各类能量对人体的伤害归结为伤亡事故的直接原因,从而决定了应对措施。最全面地概括、阐明伤亡事故的类型和性质。缺点:大多数伤亡事故都是由于机械能产生,如何对动能分类,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是今后研究的课题。应用能量转移论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限制能量用较安全的能源替代危险性大的能源积极防止能量聚集控制能量释放延缓能量释放开辟能量释放渠道在能源上设置屏障在人、物与能源之间设置屏障在人与物间设置屏障提高防护标准改善工作条件和环境,防止损失扩大修复和恢复第四节第四节 人为失误的模型人为失误的模型人为失误的一般模型:1972年威格斯沃斯(Wigglesworth)提出,“错误地或不适当地响应一个刺激”。以人为失误为主的事故模型劳伦斯(Lawrence)提出关于事故、危险和伤害的五种可能情况。人为失误产生的事故需要经过一系列过程,只有对此过程中每个阶段都做出正确回答才能避免伤害,否则就有可能导致伤害。第五节第五节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系统理论通过研究人、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反馈和调整,从中发现事故的致因,揭示出预防事故的途径。系统理论接受控制论负反馈概念而发展起来的。系统理论并不关注事故的表面原因(人为失误),而是注重事故深层次原因(为什么会发生失误?)的研究。瑟利模型(1969年)事故发生过程中是否产生迫近的危险和是否造成伤害或损坏两个阶段。每阶段都包括一系列问题。第一阶段问题正确回答后,危险就能得到消除或控制,否则危险就会迫近转入下一阶段。第二阶段问题回答正确后,并做出正确的行为响应,就不会出现伤害,否则就会出现事故,发生伤害。人人 和和 环环 境境对危险的构成有警告吗?对危险的构成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能够避免吗?无无 危危 险险迫迫 近近 的的 危危 险险危危险险构构成成出出现现危危险险紧紧急急时时期期无无 伤伤 害害伤伤 害害 或或 损损 害害对危险的显现有警告吗?对危险的显现有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感觉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认识到了这警告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知道如何避免危险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决定要采取行动吗?能够避免吗?能够避免吗?感觉感觉认识认识行为响应行为响应感觉感觉认识认识行为响应行为响应YYYYY YNNNNNNNNNNNNYYYYYY瑟瑟 利利 模模 型型 瑟利模型扩展安德森在瑟利模型基础上扩展而成的。增加了一组问题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察觉性?是否存在运行系统内的波动?如何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的行为波动一致?经过扩展,瑟利模型更加实用。系统理论的指导意义:对事故调查的指导对事故预防的指导对基本研究的指导第六节第六节 轨迹交叉论轨迹交叉论人人失失误误物物缺缺陷陷环境事故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起因物起因物致害物致害物人人事故现场事故现场安全管理缺陷安全管理缺陷物的原因物的原因人的原因人的原因接接 触触 伤伤 害害物(包括环境)物(包括环境)人(包括肇事人和受害人)人(包括肇事人和受害人)本质原因本质原因间接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直接原因轨轨 迹迹 交交 叉叉 论论 事事 故故 模模 型型人与物两因素交叉形成事故模型人与物两因素交叉形成事故模型 工业伤害事故原因比例分析工业伤害事故原因比例分析不安全状况不安全行为96%事故的主因结构事故的主因结构事故的主要原因事故的主要原因 事故统计表明:96 的事故是因为人的原因,只有4 是别原因引起的。A.劳保用品缺乏和不正确使用 B.不遵守遵守操作规程 C.工具、机器在的不正确使用.D.不适合的位置E.个人的反应轨迹交叉论基本思想:伤害事故是许多互不关联的事件顺序发展的结果。当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在各自发展过程(轨迹)中,在一定时间、空间发生接触(交叉),能量“逆流”于人体时伤害就会发生。伤害事故主要包括人和物两个发展系列。轨迹交叉论反应了绝大多数伤亡事故的情况。人和物两大系列运动中,二者并不完全独立,两者可相互转换。其中人为失误占绝对地位。物的不安全状态最终也归结为人的失误。管理缺陷是造成伤亡事故的深层次原因,是间接原因,也是本质的原因。第七节第七节 预防事故策略预防事故策略由事故致因理论得到的结论伤亡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随机的现象。事故原因是多层次的,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本质原因。事故是多种因素组合的结果。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必须结合环境分析。管理不完善是伤亡事故发生的深层次原因。防止伤亡事故的基本策略防止事故发生就是使人和物的运动轨迹不能交叉。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提高人的安全意识,杜绝不安全行为。改善环境,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关注安全管理,从本质上确保安全生产。针对人的因素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职业适应性检查人员的合理选拔和调配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态度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制定作业标准和对异常情况下的处理标准作业前的培训制定和贯彻实施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开好班前会实行安全确认制作业中的巡查检查安全竞赛评比经常性安全教育活动本质安全本质安全:设备、设施或技术工艺具有包含在内部的能够从根本上防止事故的功能。包括失误安全功能、故障安全功能和从内部就能防止事故发生的功能。设备、环境的安全化是实现安全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的根本措施。对人、物、环境以及相互匹配的对策进行系统安全分析、危险性评价进行人机工程分析推行本质化安全技术采用安全警告装置预防性试验安全检查和维护作业环境的整治与改善个体防护及劳动保护用品的完备对危险化学品事故的防止对策设备、设施装置符合安全人机要求工艺过程、作业方法的改善作业条件的改善针对生产设施事故的防止措施围板、栅栏、护罩隔离遥控自动化安全装置夹具紧急停车非手动装置双手操作断路绝缘接地增加强度遮光改造加固变更劳动用品安全标志通风换气照明从管理上预防事故的对策安全监督管理人员职责履行情况作业方法是否要改进作业程序是否正确人员选配和安排是否恰当人员教育培训情况作业中的监督检查是否良好设备安全水平如何作业环境情况安全卫生检查异常情况的应急措施实施情况如何针对过去发生过事故的对策措施落实情况职工安全意识水平第三章第三章 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系统工程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安全技术的地位现代工业生产的特点:四新:新工艺、新技术、新能源和新材料三化:大规模化、复杂化和高度自动化企业生产装置的现状设备陈旧老化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增加系统与系统工程系统:由若干相互作用又相互依赖的部分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中的有机整体。系统的特点目的性整体性和分解性相关性特定功能性系统工程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运用各种工程方法解决系统的各种问题。安全与危险危害安全:不发生人员伤亡和(或)设备财产损失,不发生职业危害。危险:引起人身伤亡,设备破坏或降低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危害:超出人的直接控制之外的某种潜在的环境条件。危险性:危险暴露的程度。系统安全与安全系统工程系统安全:在系统运行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安全工程原理,识别系统中的危险性并排除,或使危险危害减少到最小,从而使达到最佳安全状态。必须在规划、研究、设计、制造、试验和使用等各阶段正确实施系统安全管理和安全工程。安全系统工程: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识别、分析、评价、排除和控制系统中的各种危险,对系统进行评价和综合处理,并使系统安全性达到最佳状态。第二节第二节 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安全系统工程的发展安全系统工程在20世纪50年代创始于美国。美国在重大国防计划中广泛采用了安全系统工程。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运用安全系统工程。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也开始推广安全系统工程。我国开展系统工程情况。第三节第三节 安全系统工程内容安全系统工程内容安全系统工程的任务:预测、评价和控制危险危害因素。其过程主要包括:预测与识别危险危害因素危险性评价安全措施系统安全分析和评价是安全系统工程的核心。系统安全分析系统安全分析通过对系统中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使人们识别系统中存在的危险性和所导致事故后果的损失度,并预测其可能性。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因果(鱼刺)分析;预先危险性分析;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作业安全分析;能量分析;故障树分析;事件树分析;管理疏忽和危险树分析。安全评价和安全措施安全评价:在系统安全分析的基础上,掌握了系统中存在的潜在危险危害和薄弱环节进行分析,并得到评价结果。安全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安全措施:根据安全评价结果,针对系统存在的问题,对系统危险危害因素或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安全措施分为预防事故发生的措施和控制事故损失扩大的措施。第四节第四节 系统安全分析与危险性评价系统安全分析与危险性评价系统安全分析和危险性评价在时间和空间方面进行。在空间方面:对系统的所有组成部分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价。只有从整体上对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才能实现系统整体的安全。在时间方面:对系统安全分析和危险性评价要贯穿于系统的规划、研究、设计、制造、使用、维修直至更新的整个寿命周期中。为实现系统安全的目标,系统安全分析和危险性评价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只有不断进行分析和评价才能对危险因素有更深入的认识,消除或控制危险的措施才能够更准确可靠。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应用范围新产品的研制和生产。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危险物质和危险场所。危险设备和危险作业。新建、改建或扩建项目。新的生产过程。安全目标、安全规程的制定和实施。系统安全分析与评价的步骤系统分解、危险因素识别、系统危险性分析、危险性评价、制定对策。第五节第五节 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步骤系统分析和评价的步骤任何复杂系统都可以分解为若干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和功能,所有子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组成整个系统,实现系统的整体目的和功能。系统安全分析和危险性评价要求合理分解系统。按事故致因分类:(人、机、环境、管理)按行政区划分类按系统目的和功能分类按地理空间位置分类危险因素识别调查了解与安全有关的情况企业的任务企业安全管理现状新的安全问题企业以前事故的情况、原因和统计分析识别危险因素人的因素物和环境的因素人、物和环境互相作用的因素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系统危险性分析系统危险性评价是为了找出危险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弄清危险因素的发展趋势,并由此得到防止事故发生的对策措施。系统危险性分析步骤:先子系统危险性分析;然后子系统间交界面的危险性分析;最后进行系统与外界交界面的危险性分析。系统危险性分析是系统安全的动态考查,主要从危险因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来研究危险因素,最终结合安全管理,着重找出安全管理的缺陷。系统危险性分析与危险因素的识别是系统安全分析的两个不同阶段;它们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识别危险因素是前提,而危险性分析用来深刻全面认识危险因素。系统危险性分析步骤和内容确定存在危险因素的系统和部位查明潜在的危险因素和危险因素特点明确激发事件确定可能发生的事故描述事故状况分析影响范围确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严重性评价危险等级危险性分析制定预防事故的对策措施危险性评价危险性评价主要方法危险等级的定性估计一般作业的危险性评价易燃易爆物质的危险性评价可能爆炸的容器的危险评价 危险等级的定性估计本方法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的危险性评价。它针对两个指标(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后果的严重性),并加以综合后对危险等级做出定性的评价。根据危险可能性与危险后果严重性的各种组合,将危险性分为四个等级I级极其危险(15组合)II级高度危险(69组合)III级轻度危险(1017组合)IV级轻微危险(1820组合)本评价法缺点:过于简单,只能定性分析 一般作业的危险性评价(格雷厄姆评价法)本法把影响危险性的因素分为三个方面,分别给出分数,并以三者乘积作为危险性的分数值。危险等级D=L*E*C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事故可能后果的严重性(C)事故或危险发生可能性发生极小时L的分数为0.1,必然要发生事故时L的分数为10,其余五种情况的分数分别为0.2,0.5,1,3,6。暴露于危险环境的概率极小时E的分数为0.5,连续暴露的情况下E的分数为10,其余四个分数值为1,2,3,6。事故可能造成后果严重性C的分数最小为1,最大为100,其余四种情况的分数值为3,7,15,40。危险性等级D分五个等级D320,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160D320,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70D160,显著危险,需要整改20D70,可能危险,需要注意D16,高度危险11K15,中等危险K10,轻度危险本评价法属于专用评价火灾爆炸指数法美国道化学公司(Dow Chemical Company)首先采用的一种对火灾、爆炸危险性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的方法火灾爆炸指数法。本法适用于化工工艺过程、生产装置以及储罐等的危险程度指标,对工艺设备中潜在的火灾、爆炸和活化反应的危险性进行客观评价。火灾爆炸指数法的目的是要定量地描述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损失,确定有危险的设施,从而得到防止事故发生的最佳方案,最大程度减少事故的严重性和损失程度。本评价法主要用于贮存、使用和加工易燃、可燃或活性物质的场合;也可用来分析和评价污水装置、配电系统、输电线路、整流器、变压器、锅炉等发电设备的潜在事故损失;并可对具有少量危险物质的小的工艺过程作风险评价;还适用于对试验设备、试生产装置的评价。选择合适的工艺过程单元确定物质系数一般工艺危险系数特殊工艺危险系数工艺单元危险系数火灾爆炸指数的计算安全补偿措施的计算工艺单元危险分析汇总确定暴露区域半径最大财产可能损坏值(MPPD)计算停产损失(BI)的计算第四章第四章 系统安全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第一节第一节 鱼刺图分析法鱼刺图分析法鱼刺图分析法是将事故的各种原因归纳、分析,用简明的文字和线条加以全面表示的方法。鱼刺图主要包括:结果;要因;支干鱼刺图作图步骤对事故进行深入的认识画出结果和主干搜寻全部原因分析整理各种原因,按要因、中原因、小原因及更小原因分别填入图中。结果要因要因要因要因主干中原因小原因更小原因鱼刺图第二节第二节 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事件树分析法:根据事故发生的先后顺序,分成阶段或步骤,用树状网绘图表示其可能结果的一种分析方法。事件树分析是一种归纳逻辑图,是决策树(Decision tree)在安全分析中的应用。它从事件的起始状态出发。按一定的顺序,逐项分析系统构成要素的状态(成功或失败)。并将要素的状态与系统的状态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以查明系统的最后输出状态,从而展示事故的原因和发生条件。一、分析原理从一个初始事件开始,按顺序分析事件向前发展中各个环节成功与失败的过程和结果。任何一个事故都是由多环节事件发展变化形成的。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节事件可能有两种情况,或者成功或者失败。如果这些环节事件都失败或部分失败,就会导致事故发生。由决策树演化来的,最初用于可靠性分析,原理:每个系统都是由若干个元件组成的,每一个元件对规定的功能都存在具有和不具有两种可能。元件具有其规定的功能,表明正常(成功);不具有规定功能,表明失效(失败)。按照系统的构成顺序,从初始元件开始,由左向右分析各元件成功与失败两种可能,直到最后一个元件为止。分析的过程用图形表示出来,就得到近似水平的树形图。事件树分析的作用事件树分析的作用通过事件树分析,可以把事故发生发展的过程直观地展现出来;如果在事件(隐患)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恰当措施阻断其向前发展,就可达到预防事故的目的。二、分析步骤(1)确定初始事件。初始事件是事件树中在一定条件下造成事故后果的最初原因事件。它可以是系统故障、设备失效、人员误操作或工艺过程异常等。一般是选择分析人员最感兴趣的异常事件作为初始事件。(2)找出与初始事件有关的环节事件。所谓环节事件就是出现在初始事件后一系列可能造成事故后果的其他原因事件(3)画事件树。把初始事件写在最左边,各种环节事件按顺序写在右面;从初始事件画一条水平线到第一个环节事件,在水平线未端画一垂直线段,垂直线段上端表示成功,下端表示失败;再从垂直线两端分别向右画水平线到下个环节事件,同样用垂直线段表示成功和失败两种状态;依次类推,直到最后一个环节事件为止。如果某一个环 节事件不需要往下分析,则水平线延伸下去,不发生分支,如此便得到事件树。(4)说明分析结果。在事件树最后面写明由初始事件引起的各种事故结果或后果。为清楚起见,对事件树的初始时间和各环节事件用不同字母加以标记。事件树分析法适用于预测事故发展趋势,研究事故预防措施对策。事件树发生概率的计算方法。第三节第三节 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分析法(Fault tree analysis略语为FTA)又称事故逻辑分析,是对事故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一种方法。事故树分析法是对既定的生产系统或作业中可能出现的事故条件及可能导致的灾害后果,按工艺流程,先后次序和因果关系绘成的程序方框图,即表示导致事故的各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事故树是用以分析系统的安全问题或系统运行的功能问题,并为判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必然性之间的关系,提供的一种表达形式。20世纪60年代 逐渐发展起来。事故树分析法需要一定的概率论、图论、集合论、逻辑学等基础知识。事故树的符号及其意义事故树定性分析的程序事故树(FT)图的作法事故树的整理与简化最小割集和最小径集结构重要度第五章第五章 管理疏忽和危险管理疏忽和危险树树(MORT)第一节第一节 MORT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管理疏忽和危险树(MORT)是一种运用事先设计好的系统化逻辑树确定整个系统的风险,进行安全评价的方法。MORT是一种全面的职业事故调查和安全计划分析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到1971年借鉴故障树分析(FTA)分析方法提出MORT;1973年后经过多次修改和完善,1974年8月后对MORT的宣传和研究进一步全面和深化。1970年约翰逊首先提出当前职业安全管理和决策的水平可分为五级不能满足有关法规的最低要求仅能满足有关法规的最低要求能运用有关手册和标准在大型企业中广为提倡的先进管理方法以系统安全管理为主,建立安全系统的方法MORT借鉴故障分析的方法,逻辑地连接了整个安全管理系统的各个有关部门。特别加入变化分析、能量与屏障和安全系统这三个重要概念。第二节第二节 MORT的一些重要概念的一些重要概念变化分析概念和方法变化分析的基本观点:运行系统中的能量和失误相应的变化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没有变化就没有事故。变化分析的基本方法:以现有的、已知的系统为基础,研究所有计划和实际存在的变化和性质,分析每个变化单独地或和若干个变化结合地对系统产生的影响,并由此提出相应的措施。应用变化分析有两种情况观察到系统发生变化观察到变化后果变化的类型(9种)变化的基本性质一旦变化就基本不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变化所产生的影响随时间呈指数变化变化失误事故是变化导致事故的过程,但并非所有变化都导致事故。事故的偶然性决定了,即使有不良变化再加上人为失误,也不一定会发生事故。对变化测定和分析的最终目的是防止变化产生不良影响,截断变化失误事故过程。反变化的形式很多:调整生产工序、工作日程、改变工作次序、改变物体或设备的某些物理属性(如颜色、形状、声音等)。反变化的目的是使人能更好地发现、判断、控制和防止变化产生的影响。运用变化分析常采用变化分析表形式。变化分析法运用广泛,不仅适用于事故调查还用于安全检查等。变化分析的优点:简单、直观、容易理解;缺点:分析工作量繁杂,且受系统复杂程度影响。能量转移及屏障的概念和方法(略)安全系统的概念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子系统,具备有三个功能建立并应用测定运行系统与计划偏离并及时反馈的回路建立并应用向相关人员提供减少危险的方法和策略的反馈回路建立并应用危险分析方法分析有关测定结果专业安全工作人员的首要目标是把其安全系统工作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有机的结合。安全系统的特点:安全系统主要内容:管理决策、危险分析、信息搜索、行为反馈、工作流程以及性能检测。整个系统是个具有动态反馈控制调整的功能。通过工程设计、教育管理方案和政策、改善环境和实施监督来消除和控制危险事件。安全系统的目的:将系统中所有可识别的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都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安全系统的主要作用:找出影响危险定性分析和安全决策实施的主要因素;正确预测系统的变化过程,确定危险分析过程是否恰当、合适;确定监控系统能否充分保证系统按计划运行及运行是否恰当。管理决策过程:利用系统的目的、要求、现有资源等有关条件,建立安全系统本身的目标,制订有关政策,建立组织机构,制订发展计划。工作流程:通过基层管理部门对人、物和生产过程按管理决策实施的过程。系统性能:系统的输出,直接反映系统性能的优劣。系统目标:根据已拟定的计划确定的理想输出,用来衡量系统性能优劣。性能监测:及时将系统的输出与目标比较,及时发现偏差并反馈给有关职能部门。信息具有三个基本功能测量目标达到的程度指出需要的变化指出变化的方向行为反馈:采取奖励、惩罚等手段,鼓励和支持正确的行为,反对和制止不良行为。危险分析过程:采用一系列系统安全分析方法,对系统的输出结果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供决策部门参考。一个满意的安全系统具备的标准:能控制由于变化、失误而引起伤害、损坏的能量转换中一系列潜在危险。通过丰富的知识和实践建立一套可行的科学方法来识别危险及设计适当的控制方案,把危害人的行为、疏忽和失误减到最低。比较分析所有可选择措施,并采用最佳方案。形成一个统一体,使安全工作被系统地定义、测量、分析和改善。第三节第三节 MORT的使用方法的使用方法MORT应用的主要目的和用途预防与疏忽、失误和缺陷有关的事故,为消除潜在的事故进行指导。评价现有安全管理系统,分析和确定事故因素,对剩余危险安排在适当管理阶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优化分配各因素,以利于安全计划和危险管理。对已发生事故进行深入调查分析,探求事故原因,为进行事后处理和决策提供依据。MORT的三种类型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原因进行全面调查分析。进行安全管理系统的全面分析和评价,找出缺陷,防止事故发生。假定某些问题存在,通过MORT方法找出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手段和方法。MORT的符号及其意义缺陷事件、基本事件、不发展事件、正常事件、满意事件、或门、与门、条件与门、条件或门、转移符号、已确定假定危险事件。使用的关键是逐个因素地审查MORT图。MORT描述了安全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在事故调查与分析中查找系统的缺陷和失误特别有价值。MORT在改进对系统控制的了解,改进对变化和失误的敏感性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MORT一般适用于管理水平较高,对安全要求较高的大型系统。而且某些因素受主观影响较大。第十章第十章 安全目标管理安全目标管理第一节第一节 概述概述目标管理的由来科学管理理论学派:美国学者泰勒(Taylor)为代表。基本思想是以作业的科学化结合经济刺激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行政组织理论学派:法国学者法约(Fayol)为代表。提出管理职能理论,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还有管理组织14项原则。泰勒和法约成为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古典管理理论的主要出发点是物的管理。行为科学学派的先驱是美国的梅奥(Mayo)。他创立人际关系学说,强调人的作用,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的影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都是行为科学研究中很有影响的理论。行为科学研究的重点是关于人的行为规律研究,即人的需要、行为动机、激励过程等方面。古典管理理论强调物的管理,行为科学重视人的管理。20世纪50年代后的目标管理使二者得到统一。美国管理学者杜拉克(Drucker)创立目标管理理论(Management by Objective)。基本理论:一个组织的“目的和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人员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同时通过对目标的考核、评价与奖励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目标管理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渗入了行为科学的激励原理,以“目标”为手段,激发了人的高层次需求。目标管理讲究科学的分工、协作及工作效率,同样重视人的因素,注意发挥的人能动性,把物的管理和人的管理有机、巧妙地结为一体。目标管理于20世纪80年代由国外引进我国,首先运用于生产管理,然后又移植到安全管理领域中。安全目标管理的概念安全目标管理:在一定时期内,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总目标,从上到下地确定安全工作目标,并为达到这一目标制定一系列对策措施,开展一系列组织、协调、指导、激励和控制活动。企业安全目标管理的层次性:企业根据经营管理目标制定安全管理总目标;各部门层层分解,制定自己的安全管理目标;每个员工也相应制定各自的安全管理目标。安全管理目标要与经济发展目标捆绑,做到目标与责、权、利的统一。安全目标管理是重视人、激励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管理安全目标管理是信任指导型管理,它可以变消极被动接受任务为积极主动实现目标的追求。安全目标管理的激励作用不但要体现在目标本身,还应贯彻到管理的全过程和所有环节。安全目标管理是系统的、动态的管理,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系统整体安全的最优化。要实现系统整体安全要做到制定既先进又可行的安全管理总体目标。安全管理总目标应自上而下地层层分解,制定各级、各部门直到个人的安全目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向到顶)充分重视对目标成果的考核与评价。安全目标管理以目标为起点,以实现目标为归宿,通过考核与评价要奖优罚劣,使目标激励作用真正落实。要重视目标实施过程的管理和控制,重视信息的收集和反馈,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以及必要的协调控制。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实行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有利于从根本上调动各级领导和广大员工搞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贯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利于增强员工素质,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能带动安全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有利于一切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和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安全目标管理通过目标全面、全过程地激励、推动和控制整个安全管理活动。安全目标管理与其他现代安全管理方法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安全目标管理是高层次的、综合的科学管理方法,能有效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充分发挥一切现代安全管理方法,体现全员、全面、全过程的现代管理思想,最终推进安全管理水平提高,有效促进安全生产状况的改善。安全目标管理的两种错误认识安全目标管理的两种错误认识下达安全目标就是下达死人指标,就是允许死下达安全目标就是下达死人指标,就是允许死人,这与提高安全管理相违背的人,这与提高安全管理相违背的。事故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这是客观现实。下达安全目标是为把事故频率和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而提出的。在安全目标以内死人就是允许的、合法的,不在安全目标以内死人就是允许的、合法的,不负责任的负责任的。安全目标管理实际是一种控制界限,不但不能超过,还应力求低于目标。安全目标和安全责任是互不相关的两个问题。绝不能以安全目标为借口推卸责任。安全目标管理实施的程序安全目标管理实施的程序安全目标的制定和展开安全目标的实施成果的考核评价目标制定目标展开目标实施成果考评上级程序下级领导制定参与制定权限下放自我控制上级评定自我评价提高领导能力进行民主协商发挥主动精神第二节第二节 安全目标的制定安全目标的制定安全目标的内容企业安全目标方针:用简明扼要、激励人心的文字、数字对企业安全目标进行概括。企业总体安全目标:这是目标方针的具体化。包括下列具体指标:各类工伤事故指标;工伤造成的经济损失指标;尘、毒、噪声等职业危害作业点合格率;日常安全管理工作指标。对策措施:为保证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对策和措施,也可看作为实现总体目标而确定的具体目标。安全目标值的依据和要求 制定安全目标的程序对企业安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和评价。重点掌握企业总体安全管理情况。确定需要重点控制的对象。对危险点、危害点分级,明确重点范围。确定目标:根据总体安全目标,针对调查结果以及同行业情况和以往事故情况确定目标。制定对策措施。抓住重点,集中精力解决问题。注意研究新问题,新情况,并规定措施内容,完成日期,落实实施责任。第三节第三节 安全目标的展开安全目标的展开目标展开的过程和要求上级制定总体安全目标要发扬民主,在征求下级意见并充分协商后才正式确定目标。上级宣布企业安全总目标和保证措施,并向下级分解,提出明确要求。目标要求逐级展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目标展开要紧密结合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目标内容纳入安全责任,确保目标责任的落实。目标的协商与调整制定目标时必须上下级之间要充分协商,各部门之间也必须协商一致,彼此取得平衡。为确保安全目标的对策措施更需要上下级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目标展开图为便于领导对目标项目实现有效管理、控制,应该编制目标展开图。目标展开图特点:直观、形象、简明地显示目标和目标对策;实现目标的协调;激励员工,督促提醒和鼓舞士气。第四节第四节 安全目标的实施安全目标的实施权限下放、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安全目标实施的主要原则充分发挥员工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以目标管理带动日常安全管理,促进现代安全管理方法的推广和运用。具体措施:编制安全目标实施计划表;旗帜管理法监督检查:企业领导决策层对好的典型要表扬和宣传,对偏离目标的情况要及时指出和纠正,对有困难的要给予关心和帮助。信息交流:及时、准确地进行信息交流。第五节第五节 安全目标管理的考核与评价安全目标管理的考核与评价目标考核评价的原则自我评价与上级评定相结合:自我评价要充分体现自我激励的原则,本着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实事求是地评价;上级评定要注意客观、公正,同时也要强调民主协商和具体指导。重视成果与综合评价相结合:应重视成果,以目标值达到程度作为主要依据,同时还要考虑个人以及不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综合评价,力求得到客观公正的结果。安全目标考核评价的方法(一般采用打分法)确定各目标项目得分比重给各自目标项目打分综合评定得分奖惩和总结奖励既体现经济方面的,又体现在精神上安全目标考核评价的总结应以鼓励为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发扬成绩,克服缺点,明确前进的方向。安全目标考核评价的注意事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金融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