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上传人:唐****1 文档编号:240755621 上传时间:2024-05-05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汇报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汇报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汇报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情况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情况汇汇 报报目录一、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升监测预报服务水平三、围绕大气污染治理,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 六、健全人影作业体系,提升作业能力和效益七、工作体会及存在的不足二、强化监测预报服务,提高城乡气象防灾减灾成效四、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五、贴近社会公众需求,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贴近社会公众需求,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八、下一步工作思路近年来,在中国局、省局党组和成都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我市气象部门按照国务院3号文件、成都市政府下发的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意见文件精神要求,抓好成都气象事业发展规划落实,加快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气象业务服务现代化水平,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取得较好成效。前言加强业务能力建设,提升监测预报服务水平一城乡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不断完善城乡气象综合观测系统不断完善全市建成了地面观测与垂直观测相结合、遥感遥测连续自动化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u区域自动站:建成各类地面自动观测站384个,城区密度达到5公里、农区7公里。u专业监测站:2部边界层风廓线雷达、1部固定式X波段数字化天气雷达、1部移动式X波段双极化多普勒天气雷达、1套卫星遥感接收站、1台气象应急车、6个GPS水汽站、12个负氧离子站、1个大气成分站、17个能见度站、1个闪电定位仪、5个大气电场仪、24个土壤湿度站等新型观测装备。1负氧离子站移动雷达车风廓线雷达移动应急指挥车建成市县一体化气象数据支撑环境、高性能计算机和海量存储系统、高清视频预报会商系统、新一代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现代化业务系统。研究开发了精细化预报显示系统、城市内涝预报预警系统、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森林火险监测服务系统等。u建立了全市300多个乡镇的成都市乡镇精细化预报显示平台。2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建设取得进展精细化预报服务系统建设取得进展u成都市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平台,能完成对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短临、短期预警产品的制作。u成都市城市暴雨内涝预报预警系统,实现城市暴雨内涝情况动态、直观展示,可准确定位、发布警示信息、网上实时查询。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系统u建设气象-环保数据共享系统,实现了部门数据交换。u引进并开发建立了大气污染气象指数系统、遥感资料反演污染物分布系统、大气污染气象监测服务系统、雾霾监测集成显示平台,并联合市环保部门建设WRF-CMAQ数值预报系统。大气污染气象指数系统3加快建设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加快建设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u深化新一代极轨卫星遥感资料在城乡环境监测上的应用。卫星环境监测系统卫星遥感监测u建成成都市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实现市县服务产品制作、分发流程一体化、自动化、集约化。4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u开发“成都气象”移动客户端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实现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实时查询。u建设了成都天气网、成都市气象局官网和14个区(市)县(含天府新区)气象服务网站。u建成了wap手机版气象网站。u建立了全市规范、统一的气象科普知识库。u建立了面向乡镇、街道、政府部门、专业大户等气象信息“点对点”服务通道,用户可获取专属气象服务,同时可直接上报相关信息。wap手机版气象网站强化监测预报服务,提高城乡气象防灾减灾成效二大城市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细化大城市气象预报预警更加精细化u按照省局集约化预报业务流程调整,建立适合成都本地天气气候特点和服务需求的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流程规范、集约高效的天气预报业务。1u建立了乡镇预报业务、开展了乡镇预报质量评定。实现逐6小时大城市精细化预报发布,预报时效提高到7天;灾害性天气预警实现分县发布,预警时效达到30分钟。u全面开展山洪地灾、城乡渍涝和中小河流洪水气象风险预警业务,预警时效达到3小时,预警指导产品强度和范围订正到区(市)县和主城区。u与政府应急、防汛、国土、环保等部门防灾减灾指挥联动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均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u所有区(市)县均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手机短信全网发布机制。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断健全2u实现全市221个乡镇气象服务站全覆盖,乡镇村信息员覆盖率100%,全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共3793人,联动地质灾害、防汛责任人3.1万余人。u开展以村为单位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乡镇和重点行业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覆盖率达70%以上;在双流城区和龙泉驿国家经开区、天府新区成都片开展了城市防灾减灾示范社区试点建设,温江建成了全面覆盖114个城市社区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机制。双流永双流永福社区福社区气象灾气象灾害应急害应急认证认证在2010年“813”、“819”都江堰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7.3”城市内涝、“8.21”大邑山洪、2012年“8.17”彭州山洪泥石流、2013年“7.10”都江堰特大山体滑坡等一系列重大气象服务中主动、及时,为有效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2013年“7.9”连续区域性大暴雨,多项要素突破历史极值,为我市有记录以来强度最大、范围最广的暴雨过程。都江堰石马村:最大过程雨量1108.6mm最大日雨量751.4mm最大小时雨强125.4mm 我局准确预报,协同国土、防汛部门、应急办提前发布地灾预警,首次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及时启动一级应急预案,指导多个区县局开展跟踪服务。为各级政府指挥抗灾救灾和转移11.6万群众提供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避免了重大人员伤亡。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灾害性天气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32013年“7.9”连续区域性大暴雨过程造成我市多地山体滑坡,滑坡、山洪泥石流、中小河流河道损毁、城镇大面积内涝、道路塌方阻断、农田被淹、房屋倒塌、桥梁损毁等灾害,岷江、沱江流域超警戒水位,金堂老县城被淹。按照市委要求,我局派出专家代表气象部门参加了国务院检查组对“7.10”都江堰特大山体滑坡的灾害调查认定。围绕大气污染治理,围绕大气污染治理,提升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环境气象服务能力三u市环保局和市气象局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急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联合会商、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联动机制,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1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组织管理u制定了雾、霾天气预报预警管理规定、空气质量预报与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管理规定、雾霾天气监测预警与重污染气象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成都市气象局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工作方案。与环保部门合作,发布空气质量预报和重污染天气预警,制作全市气象扩散条件预报,开展大气污染潜势周预报服务,市县两级雾霾监测、预报预警及环境指数预报服务等,并专项开展全市重污染天气成因气象条件分析。2深化环境气象预报服务深化环境气象预报服务u深化应用遥感资料开展火点监测、雾监测、沙尘监测,积极开展空气质量达优,秸杆禁烧等专题气象保障服务工作。u为改善空气质量,市政府年均投入专项资金700余万,开展常态化增雨作业,年均高炮火箭作业50余次,地面碘化银作业30余次,飞机作业3架次,增雨作业已成为成都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3提升大气污染保障能力提升大气污染保障能力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适应都市农业发展,增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四四u市农委、市气象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深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通知(成农办201486号),对全市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进行了安排部署。1全面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全面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u每年编订年度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方案和年度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服务方案。u各区(市)县农业、气象部门建立了气象为农合作机制,建立了直通式气象服务对象数据库,联合建立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u全市农村专合组织、农业种植经营企业、农业种养大户、部分农资放心店、庄家医院、综合服务社等社会团体和专合组织均纳入了气象为农直通式服务对象。u全市开展服务的种养大户695户、农机大户82户、农民合作社663个、农业企业104家、家庭农场49家、“农机、植保、渔业等专业化服务组织”429家。u2014年,市县两级制作气象直通式服务产品6000余期,与农业部门联合制作发布直通式服务产品80余期。2直通式为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直通式为农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u深化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农业产业化服务,优化农用天气预报、作物关键生育期预报、土壤墒情监测分析等农业气象服务产品。3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产品不断丰富u开展了农产品气候品质认证,彭州磁峰镇“龙门山脉”牌猕猴桃是成都市首个获得气候认证的农产品。u龙泉驿、新津、金堂等地开展了桃花、梨花、油菜等花期预报服务,双流、温江、蒲江、彭州等地根据本地特色农产品开展蔬菜、枇杷、猕猴桃、草莓、葡萄、大蒜、花木、中药材、脐橙保鲜等专业气象服务,新都、大邑开展了乡村旅游服务。贴近社会公众需求,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贴近社会公众需求,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五u针对社会公众的不同需求,依托精细化预报技术,提供灾害性天气预警、7天天气预报、主城区逐6小时预报、气象生活指数预报、空气质量预报、道路交通预报、旅游气象等丰富多样的气象服务产品丰富气象服务产品丰富气象服务产品1旅游气象道路交通预报空气质量预报7天天气预报气象生活指数预报u为电台、电视台、报纸等媒体制作发布专题预报。u为电力、水务、供水、交通运输、旅游、房管等行业提供专项气象服务,保障了城市生命线的正常运行。提升气象信息发布能力提升气象信息发布能力2u积极利用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新手段的传播优势,发布气象信息,开展气象科普宣传。“成都气象”官方微博新浪粉丝数达20余万,腾讯粉丝数达6.5万。微博微信微博微信市局区县局u有600万粉丝的“成都发布”、“微成都”、”成都服务“等知名政务微博,转发”成都气象“微博已成常态,扩大了气象信息覆盖面。u与成都交管指挥中心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利用成都市近千块智能交通诱导大屏发布气象信息,进一步拓展了发布渠道;通过“成都气象”触摸显示屏,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实时气象信息查询服务。交通诱导屏健全人影作业体系,提升作业能力和效益健全人影作业体系,提升作业能力和效益六六u全市建成了由45门高炮、29部车载火箭、7套地面碘化银发生器和一架运-7飞机等多种技术手段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人影作业飞机火箭作业高炮作业地面碘化银作业1人影指挥作业体系基本建成人影指挥作业体系基本建成u建成现代化人影作业指挥与通信调度系统,完成全部高炮作业点规范化、信息化改造。开展全年常态化人工影响作业,作业面积基本覆盖成都全域。人影指挥调度系统人影业务综合管理平台u按照成都市防雹增雨高炮作业点建设规范化要求对高炮作业点进行了规范化建设。2014年完成了龙泉柏合、西河,大邑苏场、灌口,蒲江高桥、寿安作业点建设,崇州市公义高炮作业点和金堂县金龙高炮作业点建设土地落实到位。全市炮点规范化建设率将达到90%。标准化炮点标准化炮点内务管理全市年均完成重大活动保障任务60余次,如: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中国西部博览会、非遗节、全省“512”应急演练、“城市运动会”、温江国际马术节、国际名校赛艇赛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开展地铁建设、北改、二环路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专题保障服务。保障取得成功,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2重大活动保障取得显著成效重大活动保障取得显著成效成都财富全球论坛、世界华商大会为成都市历年来承担的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规格最高的重大会议,也是我局有史以来承担的最艰巨的气象保障服务。工作体会及存在的不足工作体会及存在的不足七近年来,地质灾害、暴雨洪涝、城市内涝等灾害呈现频发、多发态势,大气重污染、“热岛效应”等“城市病”也日趋凸显,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四川“首位城市”,各级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成都大城市气象服务需求更多、要求更高。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我们深深感受到抓紧抓好大城市气象服务的重要性、紧迫性,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大城市气象服务工作还有诸多问题和困难:3.公共气象公共气象服务产品还服务产品还需丰富,服需丰富,服务覆盖面需务覆盖面需进一步拓展进一步拓展2.开展环境气开展环境气象业务服务基象业务服务基础还较弱,能础还较弱,能力亟待提升,力亟待提升,业务还需规范业务还需规范4.都市现代农都市现代农业的气象保障业的气象保障服务能力较弱,服务能力较弱,缺乏有效的服缺乏有效的服务手段、服务务手段、服务产品产品5.基层防灾减基层防灾减灾体系还不够灾体系还不够健全,城市社健全,城市社区气象灾害预区气象灾害预警联动机制需警联动机制需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完善 下一步工作思路下一步工作思路八八u针对成都大城市带大郊区特点,建设成都城乡网格化气象服务体系,强化定量降水预报、局地强降水落区预报。u建立完善多层次、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高效联动机制,有效提高城乡气象灾害防御服务能力。u重点做好主城区内涝气象风险预警、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业务。着力提高城乡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能力着力提高城乡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能力1u加快“大气雾霾监测预警气象支撑系统”项目建设,完善大气边界层立体观测系统,新建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激光雷达、大气微波辐射计、移动风廓线雷达、移动激光雷达、彭州大气环境气象探测基地等大气环境监测系统。u深化成都地区大气污染扩散规律研究、卫星遥感监测应用,建设集约化的环境气象业务平台,与环保部门共同建设污染数值模式业务系统,提高雾霾预报、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空气质量预报等环境气象业务能力,开展减排措施气象效果评估,为成都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支撑。加快提升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气象保障能力加快提升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气象保障能力2u以完善监测预报网络为基础,拓宽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为核心,有效健全“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覆盖全市的预警信息发布体系。u围绕水电气、交通等城市“生命线”,抓好专业气象保障服务和社会公众生活服务,完善公共气象服务业务,提高全市公共气象服务效益。适应大城市发展需要,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适应大城市发展需要,提升公共气象服务水平3u依托成都云计算中心,建设”成都气象云“,实现业务系统、服务系统、信息共享系统,逐步向云的迁移,提升气象业务、服务信息化保障能力。u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监测站建设试点。在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园区建立设施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站和小气候监测站和实景监测站。在休闲农业园区建立观光农业实景监测站和自动气象站。u建设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系统与信息服务平台。引进设施农业气象研究成果,建立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信息服务平台。开展都市农业气象监测服务能力建设开展都市农业气象监测服务能力建设4u建设现代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在天府新区建设设施农业小气候监测、作物远程视频监测等观测站;开展特色作物物候观测和气象灾害指标研究,建立成都市设施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u开展现代农业气象示范性服务。建立部门合作长效工作机制;开展现代设施农业气象服务;开展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直通式”气象服务。u按照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体制改革精神,改进公共气象服务提供方式,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和力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参与公共气象服务。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工作积极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工作5u在气象信息制作传播、气象业务服务系统开发维护和气象服务技术方法研究等方面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试点。u建立气象服务市场开放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形成公共气象服务开放多元、依法有序的社会化服务新形态。在成都地区引进、培育国内外专业气象服务公司,开展专业化、精细化公众气象服务。u积极推进气象部门实体参与气象服务社会化工作,建立气象服务实体企业化管理机制,增强竞争实力。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金融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