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一)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1041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一)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一)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阶段提升练(一)板块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先秦(含解析)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阶段提升练(一)(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考点角度题号先秦时期的政治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2分封制的影响3宗法制利于民族文化传承4周礼的作用5先秦时期的经济西周土地买卖现象6西周官营手工业7殷商的青铜冶炼技术8先秦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百家争鸣的地域性分布9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10法家思想兴起的社会背景11儒墨思想比较12综合13、14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河北石家庄模拟)商代的国家政体是方国联盟制,商王不过是“盟主”,而周王却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可见,与商代相比,西周()A.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 B.依靠血缘关系维系统治C.依靠分封以开疆拓土 D.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由“盟主”到至高无上权威,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相对加强,这有利于集权政治和国家统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也说明与商代相比,西周王权政治得到一定加强,D项正确。2.西周时,“王畿千里”(合250平方千米),其军队在宗周(镐京)有八师,成周(洛邑)有六师,而诸侯国最初不过是一些不相连接的垦殖区,诸侯所在都城都很小。由此可见()A.周王室强大是分封制得以维系的基础B.周朝重视经济、军事建设C.分封制是为了开发边远地区D.周王室集中了税收和军事权力解析:A材料强调了周王室的强大和诸侯国的弱小,由此可以看出周初分封制能得到维持的重要原因,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强调诸侯国的分散性和弱小,没有说明是否边远,故C项错误;分封制下诸侯国有税收和军事权力,故D项错误。3.(2018河南开封一模)据史书记载,太公姜尚被封于齐,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莱夷”。于是“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亦“变其俗、革其礼”。这表明分封制()A.扩大了地方权力 B.推动了经济发展C.强化了中央权力 D.促进了文化整合解析:D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太公修政,因其俗,简其礼”是指从齐地实际出发,从俗简礼,不强制干涉的开明政策;“变其俗、革其礼”是指用周文化强行改造鲁当地文化;两者的做法体现了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D正确。材料强调分封制促进了当地的文化整合,与扩大地方权力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推动经济发展,而是强调其促进了文化整合,排除B。材料反映齐国和鲁国推行的统治政策,与强化中央权力无关,排除C。4.(2018河南濮阳一模)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但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它是中华民族重新走向聚合的社会基础。这表明宗法制()A.有助于社会长治久安 B.阻碍中国现代化发展C.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D.保证了各民族间团结解析: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材料“文化仍能保持传承,这得益于中国有一个以亲缘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 ,故选C项。A项与材料“历史上中国社会经常动荡不安”不符;B、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且D项“保证了”表述绝对。5.(2018河北衡水调研)周礼中有以系家庭伦常的婚礼,以示成人之道的冠礼,有敬天事神、祈福保民的祭礼,慎终追远、显扬孝道的丧礼,也有彰明君臣大义的朝礼,敦睦诸侯邦交的聘礼,等等。这些周礼共同维系的主要是()A.周王室安全B.宗族分封下的社会秩序C.王位世袭制D.嫡长子继承制解析:B本题考查西周礼法制度的作用。本题是程度性选择题,要注意最佳选项。“周王室安全”与“朝礼”“聘礼”相关,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A项;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周礼中的各项内容均与社会秩序的稳定相关,故B项正确;王位世袭制、嫡长子继承制都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中提到的周礼的作用,排除C、D。【知识背景】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卿大夫“八佾舞于庭”“僭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6.据西周青铜铭文记载,周王举行大阅一类典礼时,准备参加典礼的诸侯群臣都要觐见,觐璋是觐见时的必备物品,它的价格是贝币十八朋,折合十田。铭文中“田”被作为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说明当时()A.井田制度逐步瓦解 B.分封制度走向崩溃C.周天子权力的衰微 D.存在土地买卖现象解析:D根据材料可知,“田”作为价格的计量单位,并能与贝币进行折算,这反映出“田”本身是有价格的,说明西周时存在土地买卖的现象,故D项正确。本题易错选A项,注意材料时期为“西周”,是井田制鼎盛时期。【新知生成】 井田制下,土地公有,是不能随便买卖、转让的。然而这种状况从西周中后期开始有了变化,贵族间的土地买卖、转让已经出现。这种变化在当时的一些器皿铭文上有反映。这种现象的出现意味着传统“田里不鬻”的局面开始动摇,地权逐渐开始由王下移到各级贵族、平民。7.(西周时期)“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上市者:不贰市,不移官。”以上材料反映的是()A.家庭手工业B.民间手工业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解析:C本题题干核心信息是西周时期的工商食官的现象,是官营手工业,C项正确。8.2016年是殷墟妇好墓考古发现40周年,首都博物馆为此举办了王后母亲女将展览。该墓共出土礼器、乐器、工具、生活用品、武器、马具、艺术品、杂项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由此可以推断出殷商时期()A.农业落后,未出现青铜农具B.技术进步,青铜器品种多样C.战争频繁,武器均用青铜铸造D.社会发展,广泛使用青铜制品解析:B商朝被称作中国的青铜时代,已出现青铜农具,但未推广,故A项错误;材料“该墓共出土礼器八大类青铜制品468件”说明商朝青铜铸造业发达,品种繁多,故B项正确;材料中有青铜武器,但不能表明武器均用青铜铸造,故C项错误;妇好为商朝王室人,其墓葬出土的青铜制品并非普通人能享用,故D项错误。9.(2018齐鲁名校模拟)史记儒林传记述了当时的学术源流:“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于燕则韩太傅。言尚书自济南伏生。言礼自鲁高堂生。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春秋于齐鲁自胡毋生,于赵自董仲舒。”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结果B.西汉政府政策调整的结果C.齐鲁之地经济最为发达D.百家争鸣历史格局的遗留解析:D材料说明儒家经典主要源于今山东附近,焚书坑儒主张打压儒家文化,与题干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西汉“罢黜百家”能够体现儒家的正统地位,但不能改变儒家经典的起源地,故B项错误;汉代关中地区的文化最为发达,故C项错误;百家争鸣时期儒家文化盛于齐鲁,故D项正确。10.(2018山东潍坊一模)据钱穆考证,周人语称雅,故雅言又称正言。孔子鲁人,日常操鲁语,惟于诵诗、读书、执礼,此三者必雅言。这表明()A.诸侯各国尊崇传统文化 B.儒家思想依靠雅言传播C.礼制尚能维护天子权威 D.孔子对天下一家的认同解析:D从孔子的语言使用情况来看,在平常的时候说鲁国的语言,在诵读经典和执行礼事时用雅言,这一方面避免了因各地方言差异造成对经典的曲解,另一方面尊重王室,有助于以先王之训典教化天下,形成文化大一统,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只体现出孔子一个人的态度,A项错误;孔子平日里都用鲁国语言来传道,故B项错误;C项材料未体现。11.(2018东北三省四市一模)有学者认为:“昔日维系社会之纲纪逐渐失效,且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互为因果。侵略与自卫皆有待于富强。于是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这一观点可以说明()A.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B.董仲舒改造儒学的动机C.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必然D.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解析:A由材料“君权之扩张遂同时成为政治上之需要与目的,而政治思想亦趋于尊君国任法术之途径矣”可知加强君权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是法家思想兴起的客观背景,故A项正确;由材料“诸侯强大之事实,与攻伐兼并”可知为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法家集权的思想而非百家争鸣,故C项错误;大一统局面形成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故D项错误。12.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并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与当时儒家的思想相比,墨家更注重()A.区别等级名分 B.维护血缘关系C.讲求实际功利 D.强调重义轻利解析:C墨子主张的兼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爱,不论“王公大人”还是普通“万民”,都不分轻重厚薄;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是有等级差别的爱,A、B两项错误。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与儒家强调的重义轻利是针锋相对的,C项正确,D项错误。【新知生成】 孟子对墨子的批判孟子对于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完全否定的,在孟子看来墨子的兼爱思想是对于宗法血亲社会的否定,缺乏社会基础和人性基础。但另一方面,墨子的兼爱思想的思考点是恰恰作为儒家代表的孟子所不能理解的。因此孟子曾批判墨子“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13题25分,14题12分, 共37分)13.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所记日食绝不可能发生。日食记录居然因政治上的原因而有所增减:统治者残暴,记载的日食现象就多;统治者开明,日食便很少发生。李约瑟中华科学文明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重视天文历法的表现。(1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中国古代天文学科学性的因素。(9分)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中“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结合所学来分析。第(2)问,依据材料中“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吕后当政时期虚假日食的记载,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来分析。答案:(1)多种天文观测仪器制造与改进;丰富的天象观测记录;不断完善的历法;中央政府支持、组织,设置专门机构。(16分)(2)将天象变化与现实政治相联系,天人感应思想;注重实用性,理论探讨不足。(9分)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12分)解析:第一小问,可由材料“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得出从土地和心理层面到制度层面的统一,由材料“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可得出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可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民族融合、中原文化的影响、法家思想在统一中的贡献等方面叙述。答案: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言之成理即可)(5分)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言之成理即可)(7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