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690449 上传时间:2024-04-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北省衡水市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单元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作业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业(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人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载:“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所不待言,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此不知胡汪当国时有此事否。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这说明当时()A六部停止了运行机制B内阁获得了官吏任免权C相权日益受阁权抑制D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解析:据材料中“今各部之事,皆听命于阁下”可以看出材料中主要阐释了各部是内阁的下属,且无法体现六部停止运行机制,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虽选曹(吏部)有员缺,亦送揭帖与阁,然后注选”可以得出内阁参与官员的任免,但是官吏的任免权属于皇帝,故B项排除;材料中所述现象发生时宰相已经废除,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夫威权日盛,则谤议日积,谤议日积,则祸患日深”表明内阁权势日盛带来祸患,故D项正确。答案:D2洪武年间,朱元璋虽然在政治上给诸王以极大的权力,但在经济上却主张节俭;永乐后各朝一反朱元璋务从节俭的教导,在政治上实行厉禁的同时,在经济上却鼓励各王府向奢侈的方向发展。这一变化()A是明朝封建经济发展的产物B顺应了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C反映了明朝治国思想的转变D体现了宗族血缘关系的淡薄解析:材料中对明朝诸王室的政治权力和经济情况进行了叙述,尤其突出了明朝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君主专制的推进,对政治权力要求更高,而在经济上放松限制,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明朝的封建经济发展产物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C选项错误,明朝的治国思想一直传承没有改变;D选项不符合材料的内容。答案:B3“明设官,开国数年一再更定,内外无偏重,大小监制,缓急繁减,咸克互济,可为尽善。独是罢丞相而尊尚书,事难画一,缓急不辨,以此得,亦以此失,势有然也。”材料主要反映明朝废丞相后()A权力过于分散B行政效率提高C中央集权加强D君权空前强化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废除丞相后,造成了“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由此可知,当时的政治运行中,权力分散缺乏统筹运作,故A项正确;明朝在废除丞相后,既然出现“事难画一,缓急不辨”的局面,这就说明其行政效率较低,且材料中也没有行政效率提高的信息,排除B项;中央集权侧重于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材料中没有地方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没有比较不能推知明朝君权空前强化,排除D项。答案:A4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即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后来逐渐增加,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各自办理皇帝交办的机要事务。这反映了清朝()A中枢机构职责不断健全B分化事权以获集权C大力构建权力制衡机制D封建制度由盛转衰解析:根据“清朝军机处最初设置了三位大臣最多时达十一人。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可知,清朝通过分化事权以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B正确;材料无法体现“职责不断健全”,排除A;材料反映的是清朝加强君主集权的措施,君主权力不受制约,C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封建制度由盛转衰”,D错误。答案:B5清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可分为内地和边疆两种类型。内地除京畿和直隶外,均设省管理,按省、道、府、县四级政制进行划分,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这反映了()A督抚权力较大,弱化了中央对基层的控制B地方权力结构清晰C循其俗,施其政,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D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解析: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是总督和巡抚,有很大权限。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不同办法进行管理。说明循其俗,施其政,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最终形成,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没有弱化中央对基层的控制,A错误,C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地方权力结构清晰,也不能体现近代地方行政体制基本形成,排除B、D。答案:C6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收敛性”在政治上的表现是()A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B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C设内阁,使其成为新的决策机关D设军机处取代内阁,军国大事均由军机大臣裁决解析:A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与题意不符,故A错误;B是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符合题意,故B正确;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内阁并没有被军机处取代,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故D错误。答案: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内阁大学士无定额。永乐年间有七人,宣德年间有十四人,万历年间有二十人,崇祯年间有五十人。明代内阁无属官。然而清代的内阁制就有不同,清代内阁大学士的名额,康熙年间,满汉大学士率为四员,到了乾隆十三年以后,才规定满汉学士各二员,协办大学士或一员或二员,非有缺不可递补。至于内阁官员有大学士、学士、侍读、中书舍人、典籍,其下又分设十二个小机构,为国家行政中枢远较明代内阁组织庞大。这也导致清代内阁出现了权责不明的现象。材料二明太祖创设殿阁大学士之始,仅令其侍左右,备顾问,并不知与国政。迨仁、宣之世,创设票旨制度之后,大学士已参预政事,其后又有首辅、次辅之分,票拟仅决于首辅一人。然清则刚好相反,清内阁制成于康熙时代,然此时便有翰林院分去内阁一部分的职掌,因翰林院的职务亦为掌制诰以备顾问的机关。至雍正时,为对西北用兵而另设军机处,参掌机密,大有取而代之的趋势。以上材料均整理自明清两代的内阁制度比较(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内阁由明到清的发展变化。(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内阁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影响。答案:(1)变化:由内阁成员人数没有严格规定到阁员人数的相对固定;由组织较为简单到组织较为庞大,分工更加细密;权力呈现由小到大但最终不断被削弱的趋势。(答出两点即可)(2)原因:内阁在实践中自我发展完善的需要;出于维护皇权、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影响: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减轻了皇帝处理政务的负担,也强化了君主专制;同时内阁分工的细化易造成各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不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