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能力训练九文言文阅读专题能力训练第20页一、(2010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申甫传清汪琬申甫,云南人,任侠有口辩。为童子时,尝系鼠媐于途。有道人过之,教甫为戏。遂命拾道旁瓦石,四布于地,投鼠其中,鼠数奔突不能出。已而诱狸至,狸欲取鼠,亦讫不能入,狸鼠相拒者良久。道人乃耳语甫曰:“此所谓八阵图也,童子亦欲学之乎?”甫时尚幼,不解其语,即应曰:“不愿也。”道人遂去。明天启初,甫方为浮屠,往来河南山东间,无所得。入嵩山,复遇故童子时所见道人,乞其术,师事之。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已而瘗其书嵩山下,出游颍州,客州人刘翁廷传所。刘翁,故颍州大侠也,门下食客数百人,皆好言兵,然无一人及甫者。刘翁资遣甫之京师。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愍帝即位,北兵自大安口入,遽薄京师,九门皆昼闭。于是庶吉士刘公之纶、金公声知事急,遂言甫于朝。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当是时,权贵人俱不习兵,与刘公、金公数相左,又忌甫以白衣超用,谋先委之当敌,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而会武经略满桂败殁于安定门外。满桂者,故大同总兵官,宿将知名者也,以赴援至京师,愍帝方倚重之。既败,京师震恐。甫不得已,痛哭,夜引其众缒城出,未至芦沟桥,众窜亡略尽。甫亲搏战,中飞矢数十,遂见杀。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及北兵引归,竟无理甫死者。距甫死数日,刘公复八路出师,趋遵化,独率麾下营娘娘山,遇伏发,督将士殊死战,逾一昼夜,诸路援兵不至,亦死之。(选自尧峰文钞卷三十四,有删改)注媐(x):嬉戏。瘗(y):埋藏。窭(j):贫穷。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乞其术,师事之事:侍奉。B.遽薄京师薄:逼近。C.听其召募听:听到。D.卒不能办卒:通“猝”,仓促。答案:C解析:C项,听:听任,听凭。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童子亦欲学之乎哀吾生之须臾B.遂言甫于朝而耻学于师C.劳以温旨不赂者以赂者丧D.夜引其众缒城出其皆出于此乎答案:B解析:A项,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项,都是介词,向。C项,介词,用/介词,因为。D项,代词,他的/语气副词,大概。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B.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C.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D.启视其书/皆古兵法/且言车战甚具/甫遂留山中/习之逾年/不复为浮屠学矣答案:D解析:“视”的对象是“书”,应在“书”后断开,“逾年”是补充说明“习”的,“习之逾年”中间不断开,确定选D项。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申甫失败的直接原因的一组是()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权贵人俱不习兵日夜下兵符,促甫使战诸路援兵不至A.B.C.D.答案:B解析:不是直接原因,而是间接原因。是申甫死后的事。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申甫小时候曾路遇一位道人,道人通过狸鼠的游戏向申甫展示了八阵图的神奇,本打算传授给他,但由于年幼无知,申甫不愿意学习。B.申甫学佛不成改学道人所传兵书。颍州大侠刘廷传的门客虽然喜欢谈论兵法,却都赶不上申甫,申甫因此得到了刘廷传的赏识。C.申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D.在满桂兵败、朝廷遭遇危难之时,申甫亲自带兵上阵杀敌,身中数十箭,为国捐躯,最后却没有得到朝廷公正的待遇,令人叹惋。答案:C解析:应该是被皇帝召见后,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皇帝立刻授予申甫京营副总兵的官职。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人濒行,投以一卷书,遽别去,不知所之。(2)甫数以其术干诸公卿,常不见听信。(3)于是权贵人争咎甫,而讥刘公、金公不知人。参考答案:(1)道人临行前,送给申甫一卷书,然后就急急忙忙地离开了,也不知他到底去了哪里。(2)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3)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参考译文申甫是云南人,有侠义之气且能言善辩。当他年幼时,曾经在路上拴住老鼠嬉戏。有一个道人走过他的身边,教给他做游戏。让他到路边去拾一些砖石瓦块,把这些砖石瓦块分散地垒在地上,并把老鼠放到里边,老鼠反复地横冲直撞也不能逃出来。一会儿,他们又把狸子引诱过来,狸子打算抓住老鼠,也终究没能进去,狸子与老鼠相持了很久。道士就贴近申甫的耳边说:“这就是所说的八阵图,你也想学学这种阵法吗?”申甫当时还小,不明白道士话中的意思,当即回答说:“不愿学。”道士于是就离开了。明天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初年,申甫正做和尚,往来于河南山东之间,也没有什么成就。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了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师长的礼节侍奉他。道士临行前,送给申甫一卷书,然后就急急忙忙地离开了,也不知他到底去了哪里。申甫打开那卷书看了看,上面记录的全是古代的兵法,并且讲述战车使用的战法非常具体。申甫于是就留在山中,研习兵法一年多,不再学习佛学了。不久,申甫就把那本书埋在了嵩山下,到颍州云游,寄居在颍州人刘廷传的家里。刘廷传以前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食客好几百人,都喜欢谈论战事,但没有一个能赶上申甫的。刘廷传出资打发申甫去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谒许多高官大臣,经常不被听从、信任。愍帝登基之后,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就逼近了京城,京城九处的城门都在白天关闭。这时庶吉士刘之纶、金声了解到事情紧急,就向朝廷推荐申甫。愍帝把他召到便殿,用温酒犒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宫殿门口的台阶下叩头谢恩,大声喊道:“我没有什么才能,但愿以死为国效命。”于是皇帝立即任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担任参军,申甫担任京营副总兵。但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听凭他自己招募。过了三天,招募的士兵稍多了一些,大多都是市井中贫苦人家中的孩子,不懂得使用兵器作战。而申甫传授的兵法,又是应该擅长使用战车的,所以仓促之间不能把事情做好。正准备选择时日操练士兵,是没有时间对敌作战的。当时一些有权有势的人都不懂得战事,与刘之纶、金声的意见多有不同,又妒忌申甫仅凭布衣身份就被破格重用,于是商量着先行派他去迎敌,日夜不停地下达命令,催促申甫,让他们迅速投入战斗,而这时会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而亡。满桂,是原来大同的总兵官,是久经沙场的知名老将,因为赶来救援才来到京城,愍帝正想依靠并器重他。战败之后,整个京城震惊恐惧。申甫迫不得已,痛哭失声,连夜带领他的士兵用绳索拴住下到城外,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跑得差不多了。申甫亲自与敌人展开肉搏战,身上中了几十箭,于是被杀死。于是权贵们争相责怪申甫,又讥讽刘之纶、金声不懂鉴察人。等到清兵率军退回,朝中竟然也没有人顾及死去的申甫。距离申甫被杀不几天,刘之纶又兵分八路出击敌军,赶到遵化,亲自率领部下在娘娘山安营,遇到敌军埋伏,监督士兵与敌人殊死搏斗,过了一天一夜,各路援军没有到达,刘之纶也战死沙场。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上梅直讲书宋苏轼轼每读诗至鸱鸮,读书至君奭,常窃悲周公之不遇。及观史,见孔子厄于陈蔡之间,而弦歌之声不绝,颜渊、仲由之徒相与问答。夫子曰:“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颜渊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油然而笑曰:“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夫天下虽不能容,而其徒自足以相乐如此。乃今知周公之富贵,有不如夫子之贫贱。夫以召公之贤,以管、蔡之亲,而不知其心,则周公谁与乐其富贵?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轼七八岁时,始知读书。闻今天下有欧阳公者,其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而与之上下其议论。其后益壮,始能读其文词,想见其为人,意其飘然脱去世俗之乐而自乐其乐也。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来京师逾年,未尝窥其门。今年春,天下之士,群至于礼部,执事与欧阳公实亲试之。诚不自意,获在第二。既而闻之人,执事爱其文,以为有孟轲之风;而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是以在此。非左右为之先容,非亲旧为之请属,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退而思之,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亦何以易此乐也!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注梅直讲:即梅尧臣,字圣俞,北宋诗人。他曾任国子监直讲。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回,使尔多财,吾为尔宰宰:掌管。B.而又有梅公者从之游游:交往。C.非左右为之先容容:介绍,推荐。D.其为人如孟轲、韩愈之徒徒:弟子。答案:D解析:D项,徒:一类人。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皆天下之贤才古之学者必有师B.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小学而大遗C.欧阳公亦以其能不为世俗之文也而取焉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D.非亲旧为之请属窃为大王不取也答案:A解析:A项,都是助词,的。B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代词,代自己/助词,无义。D项,介词,替/动词,认为。3.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B.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C.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D.执事名满天下而位不过五品/其容色温然而不怒/其文章宽厚敦朴而无怨/言此必有所乐乎/斯道也轼愿与闻焉答案:C解析:“而位不过五品”有转折意,其前宜断开;“其容色”“其文章”句式对称,中间应断开,其他根据句意可断开。4.下列全都能表明苏轼对快乐的认识的一项是()而夫子之所与共贫贱者,皆天下之贤才,则亦足与乐乎此矣而向之十余年间闻其名而不得见者,一朝为知己苟其侥一时之幸,从车骑数十人,使闾巷小民聚观而赞叹之有大贤焉而为其徒,则亦足恃矣方学为对偶声律之文,求升斗之禄传曰:“不怨天,不尤人。”盖优哉游哉,可以卒岁A.B.C.D.答案:A解析:原文后“亦何以易此乐也”,可见这不是作者认为快乐的事;是说作者求禄之状。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先援引史实说明虽周公、孔子这样的圣贤也会有困厄不遇之时,而孔子身处逆境却能知足常乐。B.本文是苏轼应礼部试考取第二名之后写给梅尧臣的信,表达自己对梅尧臣的感激之情,也抒发了“士遇知己之乐”。C.梅尧臣喜欢苏轼的文章,是认为它有孟子的风格,欧阳修则是因为苏轼能够不给世俗之人写文章而加以赏识。D.苏轼用孔子和他学生的故事来比照自己与欧阳修、梅尧臣的关系,这表达了对欧阳修与梅尧臣二人的高度推崇。答案:C解析:“不为世俗之文”意思是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2)自度无以进见于诸公之间。(3)人不可以苟富贵,亦不可以徒贫贱。参考答案:(1)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2)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3)(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参考译文我每次读到诗经中的鸱鸮,读到尚书中的君奭,总是暗暗地悲叹周公没有遇到知己。等到读了史记,看到孔子被困在陈国和蔡国之间,而弹琴唱歌的声音没断绝过,颜渊、仲由等学生互相问答。孔子说:“不是兕,不是虎,却要在旷野上奔波。我的主张不对吗?我为什么落到这田地?”颜渊说:“先生的主张极为宏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接受。虽然这样,没人接受又有什么害处?并且没接受,然后才显出你是君子。”孔子自然地笑着说:“颜回,如果你有很多财产,我替你掌管。”虽然天下没有人接受孔子的主张,但他们师徒竟能够自我满足而且是这样快乐。现在我才知道,周公的富贵实在还比不上孔子的贫贱。以召公这样的贤人,管叔、蔡叔这样的亲属,却不能够了解周公的心思,那么周公跟谁一同享受这富贵的快乐?然而跟孔子一同过着贫贱生活的人,却都是天下的贤才,光这一点也就值得快乐了!我七八岁的时候,才知道读书。听说如今天下有一位欧阳公,他的为人就像古代孟轲、韩愈一类人。又有一位梅公跟欧阳公交往,并且和他互相切磋。后来年龄大了,才能够读他们的文章词赋,想见他们的为人,料想他们潇洒地脱离世俗的所谓快乐,而自己爱好圣人引为快乐的事。我当时正在学做诗赋骈文,想求得微薄的俸禄,自己估量没有办法进见诸位先生。来到京城一年多,不曾登门求教。今年春天,天下的读书人聚集在礼部,先生和欧阳公亲自考我们。我没有想到,竟得了第二名。后来听人说,先生喜欢我的文章,认为有孟轲的风格;而欧阳公也因为我能够不受世俗文风的影响而录取了我,因此我才在这里。不是左右亲近的人先替我推荐,不是亲戚朋友替我请求嘱托,从前十多年里听到名声却不能进见的人,一下子竟成为知己。退下来思考这件事,(觉得)人不能够苟且追求富贵,也不能够空守着贫贱。有大贤人而能成为他的学生,那也就可以依靠了。如果侥幸获得一时的成功,带着成队的车马和几十个随从,使得里巷的小百姓围着观看并且赞叹他,又怎么抵得上这种快乐!左传上说:“不怨天,不怪人。”因为从容自得啊,能够度过我的天年。先生的名声满天下,但官位不过五品;先生的面色温和,没有怒容;先生的文章宽厚质朴,没有怨言。这必定是对圣人之道有很深的爱好呢,我希望听到先生的教导啊!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也。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时人或讥其太玄静,将以后名失实。骃拟杨雄解嘲,作达旨以答焉。元和中,肃宗始修古礼,巡狩方岳。骃上四巡颂以称汉德,辞甚典美。帝雅好文章,自见骃颂后,常嗟叹之,谓侍中窦宪曰:“卿宁知崔骃乎?”对曰:“班固数为臣说之,然未见也。”帝曰:“公爱班固而忽崔骃,此叶公之好龙也。试请见之。”骃由此候宪。宪屣履迎门,笑谓骃曰:“亭伯,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宪谏,以为不宜与白衣会。帝悟曰:“吾能令骃朝夕在傍,何必于此!”适欲官之,会帝崩。窦太后临朝,宪以重戚出内诏命。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内以忠诚自固,外以法度自守,卒享祚国,垂祉于今。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故君子福大而愈惧,爵隆而益恭。远察近览,俯仰有则,铭诸几杖,刻诸盘杅。矜矜业业,无殆无荒。如此,则百福是荷,庆流无穷矣。及宪为车骑将军,辟骃为掾。宪府贵重,掾属三十人,皆故刺史、二千石,唯骃以处士年少,擢在其间。宪擅权骄恣,骃数谏之。及出击匈奴,道路愈多不法,骃为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指切长短。宪不能容,稍疏之,因察骃高第,出为长岑长。骃自以远去,不得意,遂不之官而归。(节选自后汉书崔骃列传,有删改)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时人或讥其太玄静或:有时。B.公何得薄哉薄:接近。C.夫谦德之光,周易所美美:美丽。D.矜矜业业,无殆无荒殆:危险。答案:B解析:A项,或:有人。C项,美:赞美。D项,殆:懈怠。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作达旨以答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B.公何得薄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C.满溢之位,道家所戒某所,而母立于兹D.故君子福大而愈惧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答案:D解析:D项,连词,表转折。A项,代词,他们/兼词,在其中。B项,疑问副词,怎么/疑问代词,为什么。C项,助词/名词,地方。3.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白衣,古代无功名的人的代称,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B.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宗法等级制。C.祚,本义指福,赐福,也指帝位,还指保佑。D.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答案:D解析:D项,“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与“擢”不同。4.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B.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C.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D.骃献书诫之曰/窦氏之兴/肇自孝文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答案:A解析:“曰”后应停顿,排除B项;“二君以淳淑守道成名先日”“安丰以佐命著德显自中兴”两个句式结构形式相同,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排除C、D两项。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恰当的一项是()A.皇上文雅喜好文章,崔骃呈上的四巡颂都符合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B.皇上对窦宪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啊。请让我试着接见他。”C.皇帝见了崔骃的颂之后,对他格外青睐,予以破格提拔。D.窦宪任车骑将军后日益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直言劝谏。窦宪不能容忍崔骃的劝谏,逐渐疏远了他。答案:D解析:A项,皇上向来喜好文章,崔骃呈上四巡颂来称颂汉德。B项,是让窦宪去见崔骃。C项“予以破格提拔”有误,文中的信息是“适欲官之,会帝崩”。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少游太学,与班固、傅毅同时齐名。常以典籍为业,未遑仕进之事。(2)遂揖入为上客,居无几何,帝幸宪第,时骃适在宪所,帝闻而欲召见之。参考答案:(1)年轻时游历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常把钻研典籍当作事业,无暇顾及做官之事。(2)于是请他进来并奉为座上客。不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好在窦宪家,皇帝听说后想要召见他。参考译文崔骃字亭伯,涿郡安平人。崔骃十三岁能通晓诗经易经春秋,博学有大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会写文章。年轻时游历太学,与班固、傅毅齐名。常把钻研典籍当作事业,无暇顾及做官之事。当时有的人劝谏他说过于清静无为,将会因为身后的名声而失去现实的利益。崔骃模仿杨雄的解嘲,写了达旨来答复他们。元和年间,肃宗开始遵循古礼,巡视四方山岳。崔骃呈上四巡颂来称颂汉德,辞藻十分典雅美妙。皇上向来喜好文章,自从看了崔骃的四巡颂之后,常常感慨赞叹,对侍中窦宪说:“你知道崔骃吗?”窦宪答道:“班固多次对我说起他,但我没有见过。”皇上说:“你喜欢班固而忽略了崔骃,这是叶公好龙啊。请试着见他。”崔骃因此拜访窦宪。窦宪来不及穿戴拖着鞋子赶到门口迎接,笑着对崔骃说道:“亭伯,我奉皇上的命令和你交朋友,你怎能先来接近我呢?”于是请他进来并奉为座上客。不久,皇帝来到窦宪家,当时崔骃正好在窦宪家,皇帝听说后想要召见他。窦宪劝谏皇帝,认为不宜与平民相见。皇帝领悟道:“我能使崔骃朝夕在我身旁,何必在此见面!”正想请他做官,恰好去世。窦太后掌朝,窦宪以贵戚身份出入传递诏命。崔骃献书告诫他说:“窦氏的兴起,从孝文帝开始。长君、少君以淳厚贤淑守道,成名在先日;安丰侯窦融(窦宪的祖父)以佐命大德,显赫于中兴之时。在内心以忠诚使自己地位坚固,在外以法度自我约束,最终享有福运封国,传福至今。谦德之光,周易所赞美;满溢之位,道家所戒备。所以君子福大却更加恐惧,爵位高而更加谦恭。看远近,低头抬头都有法则可循,铭刻在几杖之上,刻记在盘盂之间。兢兢业业,不懈怠不荒废。这样,就享有百福,流传无尽。”等到窦宪做了车骑将军,召崔骃做掾吏。窦宪府尊贵权重,掾属三十人,都是从前的刺史、俸禄二千石的官员,只有崔骃没有做过官,而且年少,提拔在其中。窦宪擅权,骄横放纵,崔骃多次劝谏他。等到出击匈奴时,窦宪在道路上更加不守法度。崔骃做主簿,前后奏记数十次,切中要害。窦宪不能容忍,逐渐疏远了他,因为知道崔骃出身高第,把他外放为长岑长。崔骃自认为被疏远,不得志,于是不上任而回家。四、(201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6题。衡州新学记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簿书期会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君松,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遑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选自于湖居士文集)注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教授:学官名。乾道:宋孝宗年号。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元元本本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望:察看。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当:符合。D.兵其细也细:小事。答案:B解析:望:期望。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位卑则足羞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答案:A解析:A项,都是连词,就。B项,介词,比/介词,对于。C项,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假设关系。D项,介词,在/连词,来。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答案:B解析:先通读,通过通读,力求对内容有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学自为学政自为政”可从句式内容上来判断,“学自为学/政自为政”都是主谓式结构,二者对称。后面的“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和“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也可从主谓式句式来判断。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A.B.C.D.答案:A解析:是作者所反对的。“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只是客观的陈述,无赞赏之意。只是作者的揣测推断,无赞赏之意。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建书院作出了重要贡献。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国计民生之政。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的现象。答案:D解析:D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应该是“以立论为主”。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参考答案:(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解析:第一句关键点:判断句式;“所以”,的原因。第二句关键点:“安得”,哪里能够;“为”,介词,替;“夫”,哪些;“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第三句关键点:“不惟”,不只;“抑”,或者;“于是”,从这里。参考译文先王的时候,把学习作为政事,为政之道从学习中来,好政策的施行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不同的习惯,为政没有不同的方法(学政一体)。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探索原始,寻求根本,没有第二件事。所以读书人不学习,就有奇异的言论和行为;为政的人不学习,就无法管理法度治理国家。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视耕耘一样,早晨这样晚上这样,不耕耘,就无处得到食物,就有到年底(无食)的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一致风俗相同,只有这个缘故。后代的学习,大概比先王的时候繁盛。居住地(学府)的安逸,饮食的丰厚,教诲约束的严格,先王的时候未必有这些;然而学习自是学习,政事自是政事,大家住在一起整日嬉玩,自己喜欢的不过能够通晓经书辑录文字,借此取得科举名次。得到之后,那么从前所学习的,随即就荒废忘掉。一看到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就说:“我正治理政事,学习有什么用?”唉!后世谈到治理太平,常不敢期望先王时那样,(是因为)他们把学习和为政分开了啊!国家的治学达到了极点,即使只有十户人家的小村子也有老师有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学问命名官职,难道因为这显示美而已?大概想要还原先王的旧制,从学习中求得为政之道。只是最终没有符合皇帝心意的,就是士大夫和学习的人的罪过了。衡州的学府叫石鼓书院,它由来已久,中间曾迁到城南,读书人觉得不方便,返回它的故址,则是源自前教授施鼎。石鼓学府,处于潇水、湘水的汇合处,处在山岳的优美景象之中。它搬迁后,新的房屋还没有完备。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郑丙、知州事张松,都是在乾道乙酉到此任职,在这时正有战事,三位官员职任不同责任均衡,虽然每天都没有空闲,然而知道学习是为政的依据,兵乱是小事,就说教授苏君知识渊博,让他最终修完。过了不久学府建成,兵乱也停止了,三位官员巡属的所有的地方,都整顿得太平安定。兵乱停止,为政的功效,未必就是由于学习,但我单独表彰使他们显露,大概是因为喜欢那三位官员懂得先王治学的原因,在战事紧急的时候,不敢忘记学习,学习有成而治兵有功,治政有功绩,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学习的人呢?凡是衡州的读书人,都知道三位官员的心意,就在这里学习,不只是学习章句,也学习那些以后用来施政的经世致用之学;不只是为了取得科第,也思考有益于国计民生的事业。假使施政和治学合为一体,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第二年八月的一个早晨,历阳张某记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