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技师上岗考试原理部分指南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33656249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PPTX 页数:67 大小:223.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T技师上岗考试原理部分指南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CT技师上岗考试原理部分指南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CT技师上岗考试原理部分指南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1CT成像的基本原理CT是医学影像领域最早使用数字化成像的设备。CT图像的基本特征可用两个词概括:即“数字化”和“体积信息”。数字化图像的最小单位为像素;而无论层厚大小,横断面的扫描层面始终是一个三维的体积概念。根据雷登()的数字成像基本原理,一幅人体层面的图像可从任意方向产生,但目前CT成像所采用的方式是横断面成像。第1页/共67页2.1.1CT与普通X线摄影比较普通X线摄影也是利用X线的穿透作用,通过病人后的X射线由于X线透过物体后的衰减差,形成一幅射线衰减强度不同的图像,该衰减图像被感光材料或其它感光记录装置接收,能被人眼识别,用于医学影像诊断。与CT比较,普通X线摄影有一些缺点。首先是影像重叠,因为普通X线摄影是利用近似为点状的X射线源发出X射线,通过物体的衰减吸收后,在接收介质上得到的是一幅二维的、各组织结构互相重叠的图像,其密度的大小受X线穿过一个三维物体衰减投影值大小的影响,并且沿射线方向的投影没有空间上深度的分辨能力。第2页/共67页其次是密度分辨力低,普通X线摄影或透视只能区分密度差别大的脏器如肺、骨骼等,对密度差别不大的脏器如肝、胰等大部分组织脏器则无法显示,或须借助对比剂才能显示。第三是常规X线摄影基本根据被照射物体质量的变化,而无法区分总体质量相同数量有所不同的变化,如一个物体体积相同,但物质的密度和原子序数不同;另一个物体密度和原子序数相同,但物体体积不相同,结果经X线照射后可产生相同的灰阶密度。第3页/共67页普通体层摄影是X线球管和胶片同时相向运动,而中间作为支撑的某一点则固定不动,结果使得支撑点(欲观察平面)层面图像清晰,相应的上下层面模糊,获得体层摄影的效果。除去X线摄影上述的三个缺点,普通体层摄影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即观察层面外的结构只是模糊并未去除,它还是存在于最终的照片上;其次由于照射野较大,大量的散射线影响照片的质量。普通X线摄影和普通体层摄影的共同缺点是密度分辨力较差,它们无法分辨射线衰减差较小或组织密度较接近的组织和器官,如脂肪、水、胰脏、肝脏和脑的灰质、白质等。第4页/共67页作为X线摄影和体层摄影共同使用的成像介质胶片,它只能区分5-10%的X线强度差,其敏感性不足以区分密度差如此小的组织和器官,而且,一经照片记录成像,对比度和灰度则无法调节。普通X线摄影的成像方式是,在X线行进方向上射线衰减强度的叠加投影,其最终在接受介质显示的是一个总和密度或衰减值;而CT或层面成像则是直接计算层面中的每一个体素值,各个体素之间的密度差或对比值只由该体素所包含的组织成分决定,基本不受邻近组织或重叠结构的影响。第5页/共67页由于普通X线摄影成像方式的限制,上述普通X线摄影的三大缺点,采用任何改进措施如增加辐射剂量、改变接收器类型或采用数字图像处理,都无法根本改变这种情况。CT的成像或数据采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不同方向检测射线通过被成像物体后的空间分布量,以及从所采集的数据中计算无重叠的图像。普通X线摄影中,通过物体后的射线衰减强度被记录,并以灰阶形式显示用于诊断;在CT扫描中,不仅通过物体后的射线衰减强度被记录,而且从X射线源至探测器之间未通过物体的原发射线也被记录,并用于计算每一条射线的衰减值。第6页/共67页2.1.2X射线的衰减和衰减系数CT的成像是利用了X射线的衰减特性,这一过程与X线的基本特性有关。X射线通过病人后产生衰减,根据LambertBeer定律衰减,其通过人体组织后的光子与源射线是一个指数关系,在CT成像中是利用了衰减的射线并重建成一个指定层面的图像。衰减是射线通过一个物体后强度的减弱,其间一些光子被吸收,而另一些光子被散射,衰减的强度大小通常与物质的原子序数、密度、每克电子数和源射线的能量大小有关。第7页/共67页在一匀质的物体中,X线的衰减与该物质的行进距离成正比。这是X线通过均匀物质时的强度衰减规律,是经典的匀质物体线性衰减系数公式。单一能谱和多能谱射线的衰减不一样,单一能谱又称单色射线,其光子都具有相同的能;多能谱射线或多色射线中的光子具有的能量则各不相同。实际应用中的情况则以多能谱射线为主。多能射线谱通过物体后的衰减并非是指数衰减,而是既有质的改变也有量的改变。即经衰减后光子数减少,射线的能量增加,并使通过物体后的射线硬化。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能简单地将等式I=I0e-d直接应用于CT多能射线谱的射线衰减,而只能用一大致相等的方法来满足这一等式。第8页/共67页根据X线的基本特性,我们已知道X线的吸收和散射有光电作用和康普顿效应,那么多能射线通过一个非匀质物体后的衰减大致可以用下述等式表示:I=I0e(p+c)d式中p是光电吸收的线形衰减系数,c是康普顿吸收的线形衰减系数。光电作用主要发生在高原子序数组织中,在某些软组织和低原子序数的物质中则作用较小;康普顿效应是发生在软组织中,在密度有差别的组织中康普顿效应的作用则有所不同。另外,光电作用与射线能量大小有关,而康普顿效应并非像光电作用那样随能量的增加而增加。第9页/共67页2.1.3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2.1.3.1CT数据采集基本原理CT的扫描和数据的采集是指由CT成像系统发出的、一束具有一定形状的射线束透过人体后,产生足以形成图像的信号被探测器接收,同时,所产生的扫描数据与最终形成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伪影密切相关。在成像系统中,基本组成或必备的条件是具有一定穿透力的射线束和产生、接收衰减射线的硬件设备,其中,对射线束的要求包括它的形状、大小、运动的路径和方向。第10页/共67页CT的成像是透射射线按照特定的方式通过被成像的人体横断面,探测器接收穿过人体的射线,将射线衰减信号送给计算机处理,经计算机重建处理后形成一幅人体内部脏器的横断面图像。现在使用的CT机,一般有两种不同的数据采集方法,一种是一层一层即逐层采集法(序列扫描),另一种是容积数据采集法(螺旋扫描)。逐层采集是X射线管围绕病人旋转,探测器同时接收采样数据,然后扫描机架停止旋转,病人床移到下一个扫描层面,重复进行下一次扫描,一直到全部预定的部位扫描完成。其间每一次只扫描一个层面。第11页/共67页容积数据采集法是螺旋CT扫描时采用的方法,即病人屏住呼吸的同时,扫描机架单向连续旋转X线球管曝光,病人床同时不停顿单向移动并采集数据,其采集的是一个扫描区段的容积数据。在传统CT扫描方法数据采集的第一步,X线球管和探测器围绕病人旋转,根据不同的空间位置,探测器依据穿过病人的衰减射线采集数据,这一相对衰减值可由下式计算:源射线强度(I0)相对衰减值=ln衰减后射线强度(I)第12页/共67页一般来说,一幅CT图像需要几百个采样数据,而每一个采样数据由相当量衰减射线构成。所以,一次扫描全部衰减射线可有下述关系式:衰减射线总量=采样数每次采样射线量第13页/共67页2.1.3.2对CT数据采样过程中的注意点在理解采样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注意下述的情况:X线球管与探测器是一个精确的准直系统;球管和探测器围绕病人旋转是为了采样;X线球管产生的射线是经过有效滤过的;射线束的宽度是根据层厚大小设置严格准直的;探测器接收的是透过人体后的衰减射线;探测器将接收到的衰减射线转换为电信号(模拟信号);第14页/共67页CT扫描成像的基本过程是由X射线管发出的X射线经准直器准直后,以窄束的形式透过人体被探测器接收,并由探测器进行光电转换后送给数据采集系统进行逻辑放大,而后通过模数转换器作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转换,由信号传送器送给计算机作图像重建,重建后的图像再由数模转换器转换成模拟信号,最后以不同的灰阶形式在监视器上显示,或以数字形式存入计算机硬盘,或送到激光相机拍摄成照片供诊断使用。第15页/共67页2.1.3.3CT图像形成的步骤病人被送入机架后,X线球管和探测器围绕病人旋转扫描采集数据,其发出的X射线经由球管端的准直器高度准直。射线通过病人后,源射线被衰减,衰减的射线由探测器接收。探测器阵列有两部分组成,前组探测器主要是测量源射线的强度,后组探测器记录通过病人后的衰减射线。参考射线和衰减射线都转换为电信号,由放大电路进行放大;再由逻辑放大电路根据衰减系数和体厚指数进行计算、放大。经计算后的数据送给计算机前,还需由模数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然后再由数据传送器将数据传送给计算机。第16页/共67页计算机开始处理数据。数据处理过程包括校正和检验,校正是去除探测器接收到的位于预定标准偏差以外的数据;检验是将探测器接受到的空气参考信号和射线衰减信号进行比较。校正和检验是利用计算机软件重新组合原始数据。通过阵列处理器的各种校正后,计算机作成像的卷积处理。根据扫描获得的解剖结构数据,计算机采用滤过反投影重建算法重建图像。重建处理完的图像再由数模转换器转换成模拟图像,送到显示器显示,或送到硬盘暂时储存,或交激光相机摄制成照片。第17页/共67页2.1.4CT值的计算和人体组织CT值2.1.4.1CT值CT中,X射线的衰减系数以值表示。衰减系数值在CT中很难定量,它完全取决于所使用的光谱能量。CT值,是由CT发明人亨斯菲尔德创建设定的、专用于CT的计量单位,是重建图像中一个像素的数值。在实际应用中该值是一个相对值,并以水的衰减系数作为参考。CT值的计算公式如下:组织水CT值=k水式中组织是组织的吸收系数,水是水的吸收系数,k是常数。第18页/共67页人体组织CT值CT值的大小与组织的线性衰减系数有关,每一个对应的数值都可用相应的灰阶表示。一般地说,软组织的值接近水的值,肌肉的值约比水值高5%,而脂肪的值约比水值低10%,脑灰白质间的值差约0.5%,比水值高约3.5%,骨的值约为水的两倍。在CT的实际应用中,我们将各种组织包括空气的吸收衰减值都与水相比较,并将致密骨定为上限+1000,将空气定为下限-1000,其它数值均表示为中间灰度,从而产生了一个相对吸收系数标尺。后来CT在临床上的作用被确认后,人们为了纪念亨斯菲尔德的不朽功绩,将这一尺度单位命名为HU,现在临床应用中,均采用HU作为CT值的测量单位。第19页/共67页2.1.4.3CT值的实际计算线性衰减系数值的衰减受射线能量大小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射线能量改变后可产生穿透后光子衰减系数的变化,如射线能在60、84和122keV时,水的线性衰减系数可分别为和,同时光子能量大小也会影响CT值。通常,CT值的计算是根据73keV时的电子能计算的,即CT扫描时有效射线能为230kVp,通过27cm厚的水模后得到的电子能。第20页/共67页CT扫描一般都使用较高的千伏值(120140),这主要是因为:减少光子能的吸收衰减系数;降低骨骼和软组织的对比度;增加穿透率,使探测器能够接收到较高的光子流。使用较高的千伏值可增加探测器的响应系数,例如头颅扫描中,颅骨和软组织之间的吸收差,可显示在颅骨边缘软组织内的小病灶和减少射线束硬化伪影。由于CT值受射线能量大小的影响,在CT机中采取了一些措施,如CT值校正程序,从而保证了CT值的准确性。第21页/共67页2.1.5.1CT窗口技术的概念CT的图像是由许多像素组成的数字图像。扫描后得到的原始数据在计算机内重建后的图像是由横行、纵列组成的数字阵列,也被称为矩阵。如CT图像的矩阵横行和纵列大小为8080,则产生6400个像素。由于任意扫描厚度的层厚都具有一定的深度,对于一个二维的矩阵而言,层厚是一个第三度的概念,即深度。像素加上第三度深度后,被称作为体素。在临床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扫描的需要改变扫描野(FOV),从而可改变像素的大小。扫描野是指X线照射穿透病人后到达探测器,能被用于图像重建的有效照射范围。第22页/共67页根据已知的扫描野和矩阵大小,我们还可以利用下式计算出像素的大小:扫描野像素尺寸(d)=矩阵尺寸一般,CT机的像素大小范围可在之间,那么体素的大小不仅仅根据扫描的层厚(深度),也和矩阵尺寸、扫描野有关。CT扫描图像的形成是X射线透过人体后的衰减,其数字矩阵中的每一个像素都可由相应的CT值表示,而像素由成像介质显示后又以灰阶形式表示,故一幅CT扫描图像同时包含了这两个要素。第23页/共67页因而,CT图像的每一个像素在扫描中可被看作为由不同衰减的CT值组成,而在图像的显示时则显示为由一组灰阶组成。目前,CT数字图像的灰阶大都为12个比特(2124096),即CT值范围从-1024HU至3071HU。由于无论是视频监视器甚至胶片都无法在一幅图像上同时记录全部的灰阶,因此在限定范围内显示诊断所需感兴趣区信息的方法,被称之为数字图像中的窗口技术或窗宽、窗位调节。一般而言,人眼识别灰阶的能力大约在60级左右。在上述全灰度标尺范围内,只有当两个像素的灰度相差60HU时,人眼才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的黑白差,这相当于在全灰度范围内把从全黑到全白的灰阶只分成68个级差。第24页/共67页目前,CT显示系统灰阶显示的设定一般都不超过256个灰阶。窗宽和窗位的调节在CT机中通常受操作台控制,调节窗宽窗位旋钮能改变图像的灰度和对比度,窗宽增加灰阶数增加,灰阶变长,显示图像中所包含的CT值也增加,同样小窗宽的显示图像则包含较少的CT值。窗宽窗位的调节属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它能抑制或去除噪声和无用的信息,增强显示有用的信息,但无论如何调节,窗宽窗位的改变不能增加图像的信息,而只是等于或少于原来图像中已存在的信息。第25页/共67页在CT图像中,一般CT值较低的部分(像素)被转换为黑色,而CT值较高的部分则被转换为白色。由于人眼和显示器件无法显示如此多的灰阶,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把显示灰阶(窗宽)设定在某个范围内。在显示窗中,已设定高于窗宽上限的像素全部被显示为白色,而低于窗宽下限的像素全部被显示为黑色。一般情况下,窗宽增大图像对比度降低,而窗宽减小图像对比度增高。窗位需根据不同的组织器官相应调节,通常按照所需显示组织或器官的平均CT值设置,即大致等于被显示解剖结构的平均CT值。另外,窗位的设定除了确定图像灰阶显示的位置外,还将影响图像的亮度。第26页/共67页窗宽、窗位及其使用原则根据窗宽和窗位的设计概念,我们可以计算出一幅显示图像大致的CT值范围。方法是将窗位减去窗宽除2和窗位加上窗宽除2,即为该窗设置的CT值范围,用数学式表示如下:C-W/2C+W/2式中C是窗位,W是窗宽。如某一脑部图像的窗宽和窗位分别是80和40,那么它所显示的CT值范围为080。目前常用的窗都属于线性窗,即当窗宽和窗位中某一设定不变而变化另一设置时,它的变化是线性的;而双窗、Sigma窗则属于非线性窗,它们的窗宽、窗位调节不能使窗的显示呈线性变化,如窗位调高图像变黑,或反之。第27页/共67页双窗是一种最普通的非线性窗。它的优点是能把两种不同类型的软组织同时在一张照片上显示,可以节省胶片,一般常用于肺部图像的显示。双窗的缺点是:在两种窗设置的移行区会形成一个边缘效应,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可能造成一些影响。窗宽、窗位使用通常遵循的原则是:宽窗宽(4002000HU)通常是用于组织密度差别较大的部位,如肺、骨骼;窄窗宽(50350HU)往往是用来区分组织密度较为接近的图像,如颅脑、肝脏第28页/共67页2.2CT的基本概念和术语体素与像素(VoxelandPixel)体素是体积单位。在CT扫描中,根据断层设置的厚度、矩阵的大小,能被CT扫描的最小体积单位。体素作为体积单位,它有三要素,即长、宽、高。通常CT中体素的长和宽都为1mm,高度或深度则根据层厚可分别为10、5、3、2、1mm等。像素又称像元,是构成CT图像最小的单位。它与体素相对应,体素的大小在CT图像上的表现,即为像素。第29页/共67页采集矩阵与显示矩阵矩阵是像素以二维方式排列的阵列,它与重建后图像的质量有关。在相同大小的采样野中,矩阵越大像素也就越多,重建后图像质量越高。目前常用的采集矩阵大小基本为:512512,另外还有256256和10241024。CT图像重建后用于显示的矩阵称为显示矩阵,通常为保证图像显示的质量,显示矩阵往往是等于或大于采集矩阵。通常采集矩阵为512512的CT,显示矩阵常为10241024。第30页/共67页原始数据(RawData)原始数据是CT扫描后由探测器接收到的信号,经模数转换后传送给计算机,其间已转换成数字信号经预处理后,尚未重建成横断面图像的这部分数据被称为原始数据。重建与重组原始扫描数据经计算机采用特定的算法处理,最后得到能用于诊断的一幅横断面图像,该处理方法或过程被称为重建或图像的重建。第31页/共67页重组是不涉及原始数据处理的一种图像处理方法。如多平面图像重组、三维图像处理等。在以往英文文献中,有关图像的重建的概念也有些混淆,三维图像处理有时也采用重建(reconstruction)一词,实际上,目前CT的三维图像处理基本都是在横断面图像的基础上,重新组合或构筑形成三维影像。由于重组是使用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因此重组图像的质量与已形成的横断面图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层厚的大小和数目。一般,扫描的层厚越薄、图像的数目越多,重组的效果就越好。第32页/共67页算法、重建函数核与滤波函数算法是针对特定输入和输出的一组规则。算法的主要特征是不能有任何模糊的含义,所以算法规则描述的步骤必须是简单、易操作并且概念明确,而且能够由机器实施。另外,算法只能执行限定数量的步骤。重建函数核或称重建滤波器、滤波函数。CT的扫描通常需包含一些必要的参数,有的参数可由操作人员选择,有的则不能。重建函数核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它是一种算法函数,并决定和影响了图像的分辨力、噪声等等。第33页/共67页在CT临床检查中,可供CT图像处理选择的滤波函数一般可有高分辨力、标准和软组织三种模式,有的CT机除这三种模式外,还外加超高分辨力和精细模式等。高分辨力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强化边缘、轮廓的函数,它能提高分辨力,但同时图像的噪声也相应增加。软组织模式是一种平滑、柔和的函数,采用软组织模式处理后,图像的对比度下降,噪声减少,密度分辨力提高。而标准模式则是没有任何强化和柔和作用的一种运算处理方法。第34页/共67页卷积(Convolution)卷积是图像重建运算处理的重要步骤。卷积处理通常需使用滤波函数来修正图像,卷积结束后,形成一个新的用于图像重建的投影数据。请参见“重建函数核”条。内插(Interpolation)内插是采用数学方法在一已知某函数的两端数值,估计该函数在两端之间任一值的方法。CT扫描采集的数据是离散的、不连续的,需要从两个相邻的离散值求得其间的函数值。目前,很多螺旋CT都采用该方法作图像的重建处理。内插的方法有很多种,如线性内插(单层螺旋扫描CT常用)、滤过内插和优化采样扫描(多层螺旋扫描CT采用)第35页/共67页准直宽度、层厚与有效层厚准直宽度是指CT机球管侧和病人侧所采用准直器的宽度,在非螺旋和单层螺旋扫描方式时,所采用的准直器宽度决定了层厚的宽度,即层厚等于准直器宽度。但是,在多层螺旋扫描方式时,决定层厚的是所采用探测器排的宽度。有效层厚指扫描时实际所得的层厚,由于设备制造的精确性原因,标称1mm甚至的层厚设备制造厂家无法做到如此精确,一般都有一定的误差,其误差范围大约在1050之间,层厚越小,误差越大。一般,层厚的误差与扫描所采用的方式和设备的类型无关。第36页/共67页螺距(Pitch)单层螺旋螺距的定义是:扫描机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射线束宽度的比值(参见螺旋扫描一节)。该比值(pitch)是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床运动的这段时间内,运动和层面曝光的百分比。在单层螺旋CT扫描中,床运行方向(Z轴)扫描的覆盖率或图像的纵向分辨力与螺距有关。多层螺旋螺距的定义基本与单层螺旋相同:即扫描旋转架旋转一周检查床运行的距离与全部射线束宽度的比值。第37页/共67页扫描时间和周期时间扫描时间是指X线球管和探测器阵列围绕人体旋转扫描一个层面所需的时间,常见的有全扫描(360扫描),其它还有部分扫描(小于360扫描)和过度扫描(大于360扫描)。从开始扫描、图像的重建一直到图像的显示,这一过程称为周期时间。一般周期时间与上述因素有关,多数情况下是上述两个因素的总和,但目前的CT机的计算机功能强大,并且都有并行处理和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所以,在一些特殊扫描方式情况下,扫描后的重建未结束,就可以开始下一次的扫描。所以,周期时间并非始终是扫描时间和重建时间之和。第38页/共67页重建增量重建增量或重建间距是螺旋扫描方式的专用术语,它的定义是:被重建图像长轴方向的距离。通过采用不同的重建增量,可确定螺旋扫描被重建图像层面的重叠程度,如重建增量小于层厚即为重叠重建。重建增量大小与被重建图像的质量有关,即重建增量减小图像的质量改善,重叠重建可减少部分容积效应和改善3D后处理的图像质量。第39页/共67页重建时间重建时间是指计算机的阵列处理器,将扫描原始数据重建成图像所需的时间。缩短重建时间也可减少病人的检查时间,提高检查效率,但与减少运动伪影无关。重建时间与被重建图像的矩阵大小有关,矩阵大,所需重建时间长;另外,重建时间的长短也与阵列处理器的运算速度和计算机内存容量的大小有关,阵列处理器的速度快、内存的容量大,图像重建的时间短。第40页/共67页扫描视野和重建视野(FOV)扫描野或称有效视野,是扫描前设定的可扫描范围。根据各厂家的设置,扫描野可有一个或数个,大小范围为1650cm,一般单个扫描野的CT机,扫描野的大小在4050cm之间。单扫描野的CT机,在定位相扫描后、正式扫描前,扫描野还可再次设置,以获得诊断需要的CT扫描图像,扫描完成后原始数据可再重建图像。该有效视野的大小仍可改变此时的有效视野大小称为重建视野,理论上重建视野只能小于扫描野。第41页/共67页时间分辨力时间分辨力的主要含义是指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时间,但在多层螺旋CT中,它还与扫描覆盖范围和重建方式有关,它也是影像设备的性能参数之一,并且与每帧图像的采集时间、重建时间以及连续成像的能力有关。在CT中表示了设备的动态扫描功能,如在多层螺旋CT心脏成像时,时间分辨力的高低则决定了CT机在这方面临床应用的适应性和范围。第42页/共67页层厚敏感曲线(SSP)层厚敏感曲线的定义是CT扫描机沿长轴方向通过机架中心测量的点分布函数(PSF)的长轴中心曲线。和非螺旋CT相比,螺旋CT的层厚敏感曲线增宽,其半值宽度(FWHM)也相应增加,即螺旋扫描的实际层厚增加。通常,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层厚增加X线光子量也增加,并使噪声降低和对比度增加,但也使Z轴方向的空间分辨力下降和部分容积效应增大。理想的SSP应为矩形,非螺旋CT的SSP接近矩形而螺旋CT的SSP呈铃形分布曲线。第43页/共67页在螺旋扫描中,曲线的形状随螺距的增加而改变,此外曲线的形状也随采用内插算法的不同而改善,如采用180线性内插可明显改善曲线的形状。SSP对图像中的高对比度和低对比度的长轴分辨力都很重要,它可影响小病灶的显示。具体地说,当病灶直径小于层厚宽度时,小病灶的CT值与背景的比值会降低。当SSP偏离理想的矩形,并且螺旋扫描采用较高的床速和360线性内插算法,这种负作用更明显。但不管螺距的大小,这种负作用可由采用180线性内插算法而大为减少。第44页/共67页球管热容量和散热率X线球管的热容量大,表示可承受的工作电流大,连续工作的时间可以延长。所以,CT机所用的球管热容量越大越好。与球管性能指标有关的还有散热率,同样散热率越高,该球管的性能越好。现代的螺旋CT扫描机,对球管的要求更高,因为以前的扫描是逐层进行,层与层扫描之间还可用于散热,现今的螺旋扫描一般都要连续扫描几十秒,甚至一百秒以上,所以必须要求球管有一个良好的热容量和散热率性能。热容量和散热率的单位分别是MHU和kHU。第45页/共67页部分容积效应在CT中,部分容积效应主要有两种现象:部分容积均化和部分容积伪影。CT成像时CT值的形成和计算,是根据被成像组织体素的线性衰减系数计算的,如果某一体素内只包含一种物质,CT值只对该单一物质进行计算。但是,如果一个体素内包含有三个相近组织,如血液(CT值为40)、灰质(CT值为43)、和白质(CT值为46),那么该体素CT值的计算是将这三种组织的CT值平均,最后上述测量的CT值被计算为43。CT中的这种现象被称为“部分容积均化”。第46页/共67页部分容积现象由于被成像部位组织构成的不同可产生部分容积伪影,如射线束只通过一种组织,得到的CT值就是该物质真实的CT值;射线束如同时通过衰减差较大的骨骼和软组织,CT值就要根据这两种物质平均计算,由于该两种组织的衰减差别过大,导致CT图像重建时计算产生误差,部分投影于扫描平面并产生伪影被称为部分容积伪影。部分容积伪影的形状可因物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在重建后横断面图像上可见条形、环形或大片干扰的伪像,部分容积伪影最常见和典型的现象是在头颅横断面扫描时颞部出现的条纹状伪影,又被称为Houndsfield氏伪影,这种现象也与射线硬化作用有关。第47页/共67页周围间隙现象相邻两个不同密度组织的交界部分如处于同一层面内,即同一层厚内垂直方向同时包含这两种组织,CT图像上显示的这两种组织的交界处CT值会失真,同时交界处这两种组织变得模糊不清,这种由于射线衰减吸收差引起的图像失真和CT值改变,称为周围间隙现象。在两种组织差别较大时,密度高的组织边缘CT值偏低,而密度低的组织边缘CT值偏高;当密度差别较小的组织相邻时,因其交界处影像不清,使图像上的微小密度差别难以辨别。周围间隙实质上也是一种部分容积效应。第48页/共67页常规/普通与螺旋CT扫描方式在螺旋扫描方式出现之前,只有一种扫描方式,故不存在CT扫描方式的区别问题。自螺旋CT扫描方式出现以后,为了与非螺旋CT扫描方式的区别,人们有时把非螺旋扫描方式称为普通或常规CT扫描,但目前较规范的、对螺旋CT机出现以前的逐层扫描方式通称为非螺旋CT扫描方式。第49页/共67页逐层扫描与容积扫描逐层扫描(又称序列扫描)和容积扫描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扫描方式。逐层扫描是非螺旋CT扫描的基本方式。在该扫描方式中,扫描一层图像机架一般需旋转360,称为全扫描。部分扫描机架一般旋转240采集一层图像。逐层扫描方式的特点是:扫描层厚和层距设定后,每扫描一层,检查床移动一定的距离,然后作下一次扫描,如此往复循环直至完成预定的扫描范围。早期电缆式CT和现在滑环式CT都可采用逐层扫描方式,尤其是滑环式CT,它既可作逐层扫描也可作容积扫描。第50页/共67页螺旋CT尤其是多层螺旋CT出现后,逐层扫描方式逐渐被螺旋扫描方式替代。目前,仅颅脑、CT介入穿刺等一些检查中,仍使用逐层扫描方式。螺旋CT扫描通常都采用容积扫描方式,它通常以人体部位的一个器官或一个区段为单位作连续的容积采集。这两种扫描无论是扫描方式上,还是成像的质量方面都有较大的区别。第51页/共67页纵向分辨力过去与CT有关的质量参数主要由空间分辨力和密度分辨力表示。空间分辨力主要表示CT扫描成像平面上的分辨能力(或称为平面内分辨力,也有称为横向分辨力,即X、Y方向)。在螺旋CT扫描方式出现后,由于多平面和三维的成像质量提高,出现了应用上的一个新概念即纵向分辨力。纵向分辨力的含义是扫描床移动方向或人体长轴方向的图像分辨力,它表示了CT机多平面和三维成像的能力。纵向分辨力的优与劣,其结果主要涉及与人体长轴方向有关的图像质量,例如矢状或冠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第52页/共67页物体对比度和图像对比度物体对比度是相邻两个物体之间在图像中的显示能力,在CT成像中,其与物体的大小、物体的原子序数、物体的密度、重建的算法和窗的设置有关。CT值大于100HU时的对比度差,称为高对比度;CT值小于10HU时的对比度差,称为低对比度。图像对比度是重建后的图像与CT值有关的亮度差(DH)。它与射线衰减后CT值的高低以及接受器亮度的调节有关。第53页/共67页接受器分辨力接受器分辨力包括图像监视器和胶片,它们很容易与空间分辨力与密度分辨力相混淆。CT中的空间分辨力概念只指CT机本身由于系统接收和传递过程中所产生的分辨力,它与接收器的分辨力无关;但是接收器分辨力的优劣也影响CT机的空间分辨力,如果监视器或胶片的分辨力低于CT机的分辨力,那么再高的系统分辨力也无法在图像上得到体现。第54页/共67页动态范围动态范围是指最大的响应值与最小可探测值之间的比值,其响应与转换的效率通常与接受器所采用的物质有关。CT探测器中钨酸钙的吸收转换效率是99,动态范围是1000000:1。零点漂移CT成像的整个过程中,是一个系列的、多部件参与的过程。成像中的主要部件如探测器之间由于存在扫描参数和余辉时间的差异,以及X线输出量的变化,CT机执行下一次扫描时各通道的X线量输出也不相同,有的通道是零,而另一些可能会是正数或负数,导致探测器接收到的空气CT值不是1000,这种现象被称为探测器的零点漂移。第55页/共67页头先进和足先进头先进和足先进是CT检查体位摆放的专用术语。头先进含义是检查床运行时,头朝向扫描机架方向,扫描从头方向往下(朝向足);而足先进则表示检查床运行时,足朝向扫描机架方向,扫描则从足方向往上(朝向头)。扫描覆盖率扫描覆盖率与多层螺旋扫描方式有关,含义是指机架旋转一周扫描覆盖的范围,在相同的扫描时间内,扫描的覆盖范围又称扫描覆盖率。扫描覆盖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扫描所使用探测器阵列的宽度,二是扫描机架旋转一周的速度。因扫描机架的旋转时间不相同,乘以一次扫描所用的总时间,即为扫描覆盖率。第56页/共67页单层螺旋CT的图像重建由于非螺旋扫描,X射线是以不同的方向通过病人获取投影数据,并利用平面投影数据由计算机重建成像,因此非螺旋扫描每一层的投影数据是一个完整的圆形闭合环,而螺旋扫描每一层的圆形闭合环则有偏差。螺旋扫描是在检查床移动中进行,覆盖360度角的数据用常规方式重建会出现运动伪影。为了消除运动伪影,必须采用数据预处理后的图像重建方法,从螺旋扫描数据中合成平面数据,这种数据预处理方法被称为线性内插法。线性内插的含义是:螺旋扫描数据段的任意一点,可以采用相邻两点扫描数据通过插值,然后再采用非螺旋CT扫描的图像重建方法,重建一幅螺旋扫描的平面图像。第57页/共67页目前最常用的数据内插方式线性内插方法有两种。它们是360线性内插和180线性内插。360线性内插算法在螺旋扫描方法出现的早期被使用,它是采用360扫描数据向外的两点通过内插形成一个平面数据。这种内插方法的主要缺点是由于层厚敏感曲线(SSP)增宽,使图像的质量有所下降。180线性内插是采用靠近重建平面的两点扫描数据,通过内插形成新的平面数据。180线性内插和360线性内插这两种方法最大的区别是,180线性内插采用了第二个螺旋扫描的数据,并使第二个螺旋扫描数据偏移了180的角,从而能够靠近被重建的数据平面。这种方法能够改善SSP,提高成像的分辨力,进而改善了重建图像的质量。第58页/共67页多层螺旋CT的图像重建概念多层螺旋扫描的图像重建预处理,基本是一种线性内插方法的扩展应用。但是,由于多层螺旋扫描探测器排数增加,X球管发出的是孔束射线而不是以前的扇形束,它的射线路径加长,射线束的倾斜度也加大,在横断面图像的重建平面没有可利用的垂直射线。另外,由于采用多排探测器和扫描时检查床的快速移动,如果扫描螺距比值选择不当,会使一部分直接成像数据与补充成像数据交迭,使可利用的成像数据减少,图像质量衰退。第59页/共67页为了避免上述可能出现的情况,多层螺旋的扫描和图像重建,一般要注意螺距的选择并在重建时作一些必要的修正。多层螺旋CT扫描与单层螺旋CT相比,扫描采用的射线束已超越扇形束的范围,被称之为孔束(或锥形束)射线。由于射线束的形状改变,因此在图像重建中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扫描长轴方向梯形边缘射线的处理。第60页/共67页重建预处理类型与方法重建预处理类型目前多层螺旋CT图像重建预处理主要有两种处理类型,一种是图像重建预处理不考虑孔束边缘的预处理,另一种是在图像预处理中将孔束边缘部分的射线一起计算。4层螺旋CT扫描仪大部分采用不考虑孔束边缘的预处理。重建预处理方法根据各生产厂商采用方法的不同,通常有以下几种重建预处理方法:扫描交迭采样的修正:又称为优化采样扫描是通过扫描前的螺距选择和调节缩小Z轴间距,使直接成像数据和补充成像数据分开;第61页/共67页Z轴滤过长轴内插法:这是一种基于长轴方向的Z轴滤过方法。该方法是在扫描获得的数据段内确定一个滤过段,滤过段的范围大小根据需要选择,选择的范围大小又被称为滤过宽度,在选定的滤过段内的所有扫描数据都被作加权平均化处理。其滤过参数宽度和形状,通常可影响图像的Z轴分辨力、噪声和其它方面的图像质量;扇形束重建:单排探测器扫描所获得的数据,一般都采用扇形束重建算法。在多排探测器扫描方法中,是将孔束射线平行分割模拟成扇形束后,再使用扇形束算法进行图像的重建。第62页/共67页多层孔束体层重建:该方法又被称为MUSCOT。多层螺旋CT扫描由于外侧射线束倾斜角度增大,在射线束螺距小于1或者层厚螺距小于4时,会出现数据的重叠,所以,4层螺旋层厚螺距选择往往要避免使用4或6之类的偶数整数,但为了避免误操作,多数厂家已在螺距设置中采用限制措施避免这种选择的出现。第63页/共67页16层和16层以上螺旋CT的重建预处理方法16层和16层以上螺旋CT的图像重建与4层螺旋CT不同,都已将孔束边缘部分射线一起计算。目前世界上4家高端CT机生产厂商,分别采用了不同的图像重建预处理方法。如Siemens公司采用了一种被称为“自适应多平面重建”(adaptivemultipleplanreconstruction,AMPR)的方法;GE公司是采用了“加权超平面重建”的方法,而Toshiba和Philips则都采用了Feldkamp重建算法。第64页/共67页自适应多平面重建(AMPR):自适应多平面重建的方法是将螺旋扫描数据中两倍的斜面图像数据分割成几个部分。重建时,各自适配螺旋的轨迹并采用240螺旋扫描数据。经过上述的预处理后,最终图像重建的完成还需要在倾斜的、不完整的图像数据之间采用适当的内插计算。采用AMPR重建方法后其内插函数的形状、宽度均可自由选择,像4层CT中的自适应Z轴内插方法一样,AMPR方法也实现了扫描螺距自由可选,并且Z轴分辨力和病人的射线量与螺距大小无关。第65页/共67页加权超平面重建:其的概念有点类似AMPR方法,但起始步骤有些不同。先将三维的扫描数据分成一个二维的系列,然后采用凸起的超平面作区域重建。如先收集全部投影数据中的1-9,然后再2-10、3-11,最后再将所有扫描数据加权平均处理。经过参数优化后,可获得良好的噪声、伪影和SSP形状的图像。Feldkamp重建:Feldkamp重建算法是一种近似序列扫描三维卷积反投影的重建方法。该方法是沿着扫描测量的射线,将所有的测量射线反投影到一个三维容积,以此计算孔束扫描的的射线。三维反投影方法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需配置专用的硬件设备来满足重建的速度和时间要求。第66页/共67页感谢您的观看!第67页/共6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