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可行性分析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9920544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可行性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可行性分析一、 网络与信息安全产业提质工程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推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信息安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网络安全、商用密码、入侵检测、身份验证、可信计算、数据安全等网络与信息安全产品的自主研发和产业化。实施信息安全示范专项,加强本土网络与信息安全骨干企业的培育。二、 信息技术发展现状(一)信息技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五年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为引领,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新机遇,深入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我国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二)信息技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生深刻变革,产业地位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发展正在向服务化、网络化不断拓展。(三)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突破五年来,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就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领域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性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位居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电子核心产业、新兴软件和新型信息技术服务、互联网与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人工智能等行业,其应用横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三大产业。(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动能。五年来,信息技术产业对经济的引领带动作用日益提升,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为国民经济各行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信息化已经内化为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在生产要素,国民经济正在由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升级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五)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年来,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深入推行电信普遍服务,不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五年来,我国信息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动力强劲,成效显著,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横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为国民经济发展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提升以及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了强大引擎,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志性产业,而且未来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一个支撑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的独立的第四产业正呼之欲出。三、 信息化发展的作用(一)信息产业的支柱作用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支柱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信息产业以3倍于国民经济的速度发展,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不断攀升,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贡献率不断提高,间接贡献率稳步提高。信息产业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到2005年年底,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占全国外贸出口比重将超过30%,其在国家外贸出口中的支柱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各产业中位居前列,将发展成为最大的产业。(二)信息产业的基础作用信息产业是关系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通信网络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网络与信息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强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是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根本保障。信息技术和装备是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争夺科技、经济主导权和制高点的战略性产业。(三)信息产业的先导作用信息产业是国家经济的先导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4个方面:信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社会再生产的基础。信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带动其他高新技术产业腾飞的龙头产业。信息产业的不断拓展,信息技术向国民经济各领域的不断渗透,将创造出新的产业门类。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将缩短技术创新的周期,极大提高国家的知识创新能力。(四)信息产业的核心作用信息产业是推进国家信息化、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核心产业。这一作用体现在3个方面: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装备是国家信息化的物资基础和主要动力。信息技术的普及和信息产品的广泛应用,将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信息产业的发展大量降低物资消耗和交易成本,对实现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集约型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四、 信息化发展背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信息化有了显著的发展和进步,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距离。我国信息化已走过两个阶段正向第三阶段迈进。第三阶段定位为新兴社会生产力,主要以物联网和云计算为代表,这两项技术掀起了计算机、通信、信息内容的监测与控制的4C革命,网络功能开始为社会各行业和社会生活提供全面应用。我国医疗信息化市场的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已经连续5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远高于全球市场51%的年均复合增长率。截至2010年,我国医疗整体IT市场投资规模达到120多亿元。预计到2014年,中国的医疗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28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59%。2010年,我国物流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达到1812亿元。未来几年是物流信息化大发展的几年,物流信息化市场需求增长幅度将超过20%,后几年增长速度更快,2015年增长速度将达到30%以上,保守估计2011-2015年的年均增长率为2644%,2011年国内市场整体规模将突破20亿元,到2015年中国物流信息化市场规模达到5112亿元。此外,电力信息化、金融信息化、酒店信息化等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信息化对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和文化传播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在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仍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在社会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建设领域仍有不同程度的不足。相信随着我国政策的支持和产业问题的解决,我国信息化将进一步向着纵深方向发展。五、 信息化发展面临挑战(一)加快信息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挑战昆明应对三期叠加挑战、实现经济中高速增长、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依然艰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尚未接续形成新的支柱产业,重大生产力骨干项目还不多,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必须抓好供给侧改革,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化信息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加快构建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二)数字经济时代产业数字化转型带来新挑战我国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交替阶段,传统经济历经高速发展期后增速放缓,数字经济则呈现蓬勃发展趋势,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第三经济形态,是当前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昆明传统产业发展基础雄厚,但总体来看发展粗放、依赖资源、效率较低等问题尚未改变,数字化转型中供给依然不足、配套政策环境仍待完善,同时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等新兴产业竞争力较弱,产业链和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依然存在,长期制约昆明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区域竞争信息化发展加剧带来新挑战昆明周边省市正在不断加大数字经济布局,一场城市之间的数字经济战争正在悄然打响。贵州省成为省级层面首家出台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省份,贵阳利用当地电力资源充裕和常年低温的天然条件,引进头部互联网企业资源,贵阳建设的数据中心已经成为大数据产业中的重要一环。成都在过去一年中数字经济发展迅速,数字经济指数由全国第12位跃居第5位(排名前五城市分别为深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将对昆明构筑数字丝绸之路战略枢纽形成更为激烈的区域竞争格局。与这些地区相比,昆明竞争能力偏弱,自身资源在其极化效应下面临不断流失的危机,如何在数字经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将成为昆明信息化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六、 信息化发展取得的成果十三五以来,昆明市紧紧抓住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智慧城市、数字昆明战略,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快重大项目建设,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出台系列法规政策,为十四五时期信息化发展积蓄了力量、奠定了基础。(一)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紧紧围绕区域性国际通信枢纽建设,以五大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整合。累计建设通信基站超过七万个,共有移动互联网用户超1100万户,全市各区县共计1663个建制村(社区)均已实现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全覆盖,基本实现主城区和各县城主要区域信号的全覆盖。省际互联网出口带宽达到18T,市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8T,国际通信出口局完成升级改造,国际语音疏通国家增加至8个,具备开展国际数据专线业务和国际互联网转接业务能力,昆明成为继全国北上广之外的第四大国际通信业务出口局。建成一批数据中心,涉及林业、公安、绿色能源等行业和领域,总机架数15万架,算力总量为35P,综合使用率50%。(二)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资源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等产业发展迅速,2020年全市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340亿元,相比2016年,年均复合增速超19%,其中,电子信息制造业超200亿元,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超130亿元,产业发展持续向好。(三)两化深度融合扎实推进制定实施昆明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19-2021),启动实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培育行动、企业三化改造行动、融合发展创新行动、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产业技术支撑建设行动五大行动,对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项目给予资金扶持,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钢铁、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实现数字化转型突破,有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四)数字信息化昆明发展成效显著完成昆明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数字昆明建设行动计划等一批顶层设计规划。城市管理、应急管理、民生应用、环境保护、社会治安、建设监管等领域数字化不断深入,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大幅提升,数字惠民水平显著提升。积极谋划推进区块链、大数据、电子等领域建设和招商引资,成功举办首届中泰数字经济合作论坛、数字云南区块链国际论坛昆明市招商恳谈会、昆明健康医疗大数据产业发展峰会,云南省数字经济开发区落地昆明。建成了物理集中、统一运维、多级应用的昆明市云中心,为全市各级部门信息系统提供云服务,市级信息系统100%上云,100%共享。(五)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建立健全信息化产业发展组织机构、招商引资、项目管理、要素保障等制度机制,优化职责职能配置,设立市数字经济局并与市大数据管理局合署办公,统筹协调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和项目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设立信息化专项资金,对示范信息产业投资项目给予适当补助。七、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一)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客观要求当今世界已经进人信息时代,信息生产力属于新兴的社会生产力,信息社会代表着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而使用信息技术来改造企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二)信息和通信基础设施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许多国家在信息和通讯基础设施方面投人巨量资金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投资增加更为迅速,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太地区在信息和通信技术方面的投资也处在不断姗长之中。(三)通过电子商务方式进行的交易活动不断增长利用电子商务进行采购和销售是企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发生的交易倾在其全部交易倾中所占的比例还非常小。在未来的时期,电子商务交易额必将持续地增长。(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化差距在不断拉大发达国家企业的初级信息化过程基本上已经完成目前已进人高级信息化建设阶段,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很多仍然处于初级信息化建设阶段。(五)企业信息化艰涩可以提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粗放式经营经济增长和杜会发展虽快,但为此投入的成本也比较高。据有关统计1953一1985年,我国国民收人增长96倍而能源消耗却增长了14倍。进人20世纪90年代时,我国能源和原材料消耗总水平与日本相当但GNP却只有日本的/6;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世界先进水平的5%。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比较稀少的闰家,我国不能再继续靠能洲和原材料的过度消耗来维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八、 信息化发展指导思想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速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围绕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一枢纽四中心三品牌的发展目标,加速拥抱数字经济时代,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为主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和辐射中心的龙头带动作用,以推进资源信息化建设,持续提升信息化运营能力为核心,着力营造有利于信息化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加快5G、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VR/AR等新技术的先行先试,以信息化赋能三次产业发展,聚焦关键产业领域和重大行业应用,以标杆示范项目带动行业普及应用,大幅提升全市信息化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全省信息化发展核心区和面向南亚东南亚信息化辐射中心,为全面提升世界春城花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健康之城三大城市品牌贡献力量。九、 信息化发展基本原则(一)市场主导信息化发展统筹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统筹各领域信息化发展重大问题,确保我市信息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参与信息化发展的动力和积极性,引进优强企业,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强化在统筹规划、产业推动、资源整合等方面作用,积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二)融合创新信息化发展,特色示范全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发展作为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动力的根本之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科技资源市场化配置,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最大程度发挥信息化的驱动作用,积极推进互联网+,引导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推广应用,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坚持突出特色与全面推进相结合,加强分类指导与特色示范,推进信息化重点领域标准、技术、产品和服务产业化。(三)协调信息化发展,绿色前行深化信息技术与产业、民生等领域的运行管理、服务、监测、分析等协调发展。加速推进信息化成果应用,促使信息化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均衡各方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牵引和支撑作用,有效提高我市各领域信息化发展质量和效益。把绿色作为信息化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坚持低碳绿色、绩效导向的发展理念,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支撑模式。(四)开放共享信息化,安全可控创新体制机制,打破部门和行业垄断,为技术创新、应用推广提供制度保障,加强资源共享与合作,营造开放包容发展环境。围绕一带一路、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建设,加强网络互联、促进信息互通,深化技术交流与合作,提升信息化发展国际化水平。围绕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发展需求,促进信息安全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加强信息资源管理和网络监管,提升信息化安全支撑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