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民俗文化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937234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341.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节民俗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春节民俗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春节民俗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春节习俗中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 作者:学号:学院:引言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它超越其它众多民俗节日号称“百节之首,恰恰说明春节对中国人而言,意义非凡;春节的习俗丰富多彩而且极具特色,进入腊月,年味渐浓,吃过腊八粥,家家开始忙年,贴对联、办年货;二十三,过小年;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蒸馒头;二十七,买东西;二十八,把猪杀;二十九,打黄酒;三十,吃扁食本文旨在讨论一些春节习俗,以及从中反映的中国传统观念与文化;关键词:春节,习俗,传统文化 第一章 春节简介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人们借春节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而元日过后会有许多娱乐活动:耍狮子,扭秧歌,舞龙灯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史 据记载,春节已经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其起源有许多说法,而最为普遍接受的是,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中国历史上每个时代过春节的时间不一样,知道汉武帝命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一岁之首,此后一直采用夏历纪年,长达 2080 年,知道清朝末年;名称也多种多样,魏晋南北朝时成为“元辰”,唐宋元明称“元旦”、“新正”,清代则一直叫“元旦”;我们现在的春节是在 1949 年 9 月 27 号,第一届在政协会议上,将阴历与阳历分开,阴历正月初一正式改为“春节”;第二章 春节习俗 守岁、吃团圆饭 守岁是在九年的最后一天,一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关于守岁的来源也有很多的传说;在这天家人要从四面八方赶来,齐聚一堂,准备各种美食,而且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全家人吃过年夜饭,一起娱乐,共同等待零点的到来,为家人祈福;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祭灶、放鞭炮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是因为传说在大年三十灶王爷会带着一家人应得的祸福吉凶与其他诸神来到人间,之后诸神回天庭,只有灶王爷留在人间;在除夕夜,家家会放爆竹,相传是为了吓走“年”兽,同时也驱逐各种鬼怪,祈求新年平安;拜年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新年的初一,男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拜年要选择合适的时间,要既不失礼貌也不影响主人休息或接待其他客人;亲友相聚,一定要说吉利话;礼品选择要适当,不失礼数;年画,贴福字 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中国农村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年画起源于门神,后来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便成为现在的年画;年画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春节时,几乎家家从大门到厅房都贴满了花花绿绿,象征吉祥富贵的年画;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内容有花鸟、胖孩、金鸡、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春节贴福字是我国由来已久的风俗,贴福字在梦梁录中已有记载;关于贴福字也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流传最广的是民间用贴福字来躲避姜太公那无耻的老婆“穷神”;后来又有贴倒福字的风俗,取谐音“福到了”;福字也有许多样式,最受欢迎的是剪纸福字,剪纸福字以福字为主题,融入其他剪纸元素,比如牡丹,鱼,鸟,蝴蝶和蝙蝠等;在民间有的将福字做得十分精细,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跃龙门、龙凤呈祥、五谷丰登等;春节时,人们会在门上,窗户上贴各式各样的福字,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第三章 春节中的传统文化与观念 家庭观念 春节,离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团聚过年;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家庭观念情结的体现,以家庭为核心的亲人团聚,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孝悌之道;守岁一般是为了延长父母寿命,祈求全家平安,这足以看出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家人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人渴望与家人团聚,希望家人平安,将家庭放在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中国人的文化中也十分重视孝悌之道;孝悌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中国传统社会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得到普遍的奉行;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对于孝悌之道更是十分重视;论语中还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中国春节的守岁活动中更是体现了这种孝悌之道,这也是中国家庭观念的核心;传统鬼神文化 祭灶,反映了人们对于神灵的敬畏;在古时候,人们相信有各种神灵存在,因而格外敬畏神灵,希望自己能够平安一生,因而会有“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在民间,一般家庭会供奉各种神灵,按时上供焚香,而这一风俗至今仍广为流传;比如商人家中仍然会供奉财神,新婚夫妇会收到别人送的送子观音;而灶君俗称为灶王爷,在民间是最普通,最深入群众的神,它具有这样三种职能:一、民以食为天,灶王爷掌管饮食;二、司职命运;三、监察善恶,因而民间对灶王爷都是笃信虔诚的;而神灵一般是人的精神营造出来的超人对象,或者是对于美好未来的一种寄托;这也反映了古时候人们没有能力将生活变得更好,因而寄托于神灵的无奈;而对于鬼怪,中国从古至今有很多描写鬼怪的书,而民间,也有很多鬼怪的传说;古时,人们相信转世轮回,相信阴间的存在,因而认为时间会有鬼魂;在我看来,由于古时候科技知识并不是很发达,人们便将一些自然灾难或不幸归咎于鬼神作祟,因而十分厌恶,才会在春节放鞭炮以驱赶鬼怪;在春节文化中相信流传最广的鬼怪传说便是“年兽”,由于传说年兽会在新年那一天出来伤害人民,所以便有了放鞭炮驱逐年兽的风俗;鬼神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在科学未普及的时候人们心中最淳朴的敬畏,也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多姿多彩;重视礼节 拜年,反映了人们尊老爱幼的品德,过程中也有很多关于礼节的要求;比如拜年的时间,辈分顺序,所行礼仪多是有明确的礼仪规范的;因而拜年充分反映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礼节的重视;中华古国曾有“礼仪之邦”的美誉;早在 3000 多年前的殷周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西汉以后,仪礼、周礼、礼记等礼乐文化的经典被先后列入学官,成为古代文人必读之书;礼仪是“礼”的重要组成部份之一;从古至今中国人都很重视礼节,人与人交往,如何称呼对方,彼此如何站立,如何迎送,等等,都有礼的规定;即使是吃饭,也应该在举手投足之际显示出自己的修养,称之谓食礼;行为合于礼,是有修养的表现,反之则不能登大雅之堂;这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朴素的风俗与信仰 春节的很多习俗,不仅是贴年画,贴福字,都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希冀,反映了民风的淳朴;年画作为民间文学,反映了劳动人民心声和愿望,因此,几乎所有的年画都寄寓着某种或几种吉祥的意思,充满了乐观.向上.积极的因素;如画面上是一个肥胖俊美的大娃娃,如果抱着一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就象征来年生个大胖小子,而且吉庆有余;如果抱着一只扬颈昂头长鸣的大公鸡,就象征来年人丁兴旺吉祥;如果画面上是一棵摇钱树和一个聚宝盆,就象征新的一年能招财进宝;因而年画也是中国绘画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字则更加简单明了的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总结 春节的习俗多种多样,充分显示了中国文化的丰富多彩;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我们应该给予春节的习俗特别的关注;也许年轻人或一部分人群无法理解保存或沿袭春节习俗的重要性;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文化的保护和发扬光大是必需的也是每个国人应该履行的义务;同时应该为春节传统习俗注入新鲜元素,让其更加适合当今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