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策划书模板

上传人:陈雪****2 文档编号:198437589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90 大小:77.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策划书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策划书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策划书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策划书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策划书xxx集团有限公司目录第一章 绪论7一、 项目概述7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7三、 拓宽县域金融服务,支持县域消费升级8四、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10五、 资金筹措方案10六、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0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11八、 研究结论11九、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11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13一、 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13二、 县域消费发展有利条件14三、 拓展县域服务业,提供多样化消费选择15四、 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消费均衡发展17五、 县域消费基本原则18六、 概述19七、 县域消费产业链20八、 县域消费产业链的发展趋势21九、 结论21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23一、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23二、 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原则27三、 工作岗位分析29四、 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33五、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34六、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36第四章 经营战略方案38一、 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实质与地位38二、 资本运营战略的类型39三、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特点44四、 融合战略的概念与特点46五、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地位及作用48六、 企业财务战略的作用50第五章 运营管理模式52一、 公司经营宗旨52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2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53四、 财务会计制度56第六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62一、 建设投资估算62建设投资估算表63二、 建设期利息63建设期利息估算表64三、 流动资金65流动资金估算表65四、 项目总投资66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66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67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67第七章 经济效益及财务分析69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69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69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70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71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72利润及利润分配表73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74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76三、 偿债能力分析77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78第八章 财务管理80一、 财务可行性要素的特征80二、 短期融资的分类81三、 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的设计原则82四、 应收款项的概述86五、 计划与预算88六、 营运资金的管理原则89报告说明县域消费是指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中心地带,即县域内的消费活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乡差距的缩小,县域消费已经成为了中国消费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县域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包括消费群体具有相对较低的收入水平,购买力有限;以生活必需品和基本服务为主要消费品类;消费渠道相对单一,线下消费为主;消费观念相对保守,对品牌和质量的认知度有待提高。同时,随着县域消费市场的壮大,各大企业也开始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市场,从而开拓了县域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60.9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79.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4.01%;建设期利息7.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8%;流动资金374.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31%。项目正常运营每年营业收入4000.00万元,综合总成本费用3320.44万元,净利润496.93万元,财务内部收益率32.80%,财务净现值1149.11万元,全部投资回收期4.88年。本期项目具有较强的财务盈利能力,其财务净现值良好,投资回收期合理。项目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市场发展空间大。本项目的建立投资合理,回收快,市场销售好,无环境污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这也奠定了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本报告基于可信的公开资料,参考行业研究模型,旨在对项目进行合理的逻辑分析研究。本报告仅作为投资参考或作为参考范文模板用途。第一章 绪论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关于成立县域金融服务公司2、承办单位名称:xxx集团有限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5、项目联系人:肖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以最终选址方案为准)。二、 项目提出的理由县域消费是指在县乡地区进行的消费活动,是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县域消费市场逐渐被视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潜力巨大的新蓝海,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挖掘和释放县域消费潜力,进一步提升县域消费水平,把扩大消费同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更好满足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成为当前的热点话题。同时,建设县域商业体系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畅通国内大循环、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必然选择,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客观要求。县乡消费市场作为国内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对于我国县域发展和消费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挖掘和释放县域消费潜力,建设县域商业体系,提升县域消费水平,不仅能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促进农村消费的必然选择。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县域商业发展迅速,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未来,县域消费将继续成为我国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县域发展和国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三、 拓宽县域金融服务,支持县域消费升级(一)县域金融服务现状分析当前,中国的金融服务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省会城市和一线城市,而县域金融服务面临着较大的挑战。首先,县域金融机构数量较少,金融服务覆盖面有限;其次,县域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再次,县域企业的资金需求较为集中,有较大的融资难度。(二)拓宽县域金融服务的重要性拓宽县域金融服务,不仅能够满足县域企业的资金需求,促进县域产业的发展,还能够带动县域消费的升级。企业通过获得更多的融资支持,将能够加速自身的发展步伐,进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从而推动当地居民消费的升级。(三)拓宽县域金融服务的具体措施1、加大县域金融机构的建设力度,增加县域金融机构的数量,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2、优化县域金融服务环境,降低金融机构的进入门槛,打破垄断,引入更多的竞争机制。3、完善县域金融产品体系,针对县域产业特点,开发更加切实可行的金融产品,满足县域企业的融资需求。4、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县域金融服务的安全和稳定。(四)拓宽县域金融服务对县域消费升级的影响拓宽县域金融服务,将有助于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长,从而推动当地居民的消费升级。一方面,企业投资能力的提升,将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从而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购买选择;另一方面,当地居民收入的增加,将加快其消费结构的升级,提高其消费水平,从而通过消费带动经济增长。综上所述,拓宽县域金融服务,既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县域消费升级的关键举措。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引导,发挥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协调各方力量,共同推动县域金融服务和县域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四、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1060.93万元,其中:建设投资679.07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4.01%;建设期利息7.2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68%;流动资金374.6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5.31%。五、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1060.93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集团有限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764.83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296.10万元。六、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40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3320.44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496.93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2.80%。5、全部投资回收期(Pt):4.88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1575.08万元(产值)。七、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八、 研究结论本期项目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投资方向正确,资本结构合理,技术方案设计优良。本期项目的投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都是积极可行的。九、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1060.931.1建设投资万元679.071.1.1工程费用万元425.781.1.2其他费用万元240.631.1.3预备费万元12.661.2建设期利息万元7.251.3流动资金万元374.612资金筹措万元1060.932.1自筹资金万元764.832.2银行贷款万元296.103营业收入万元40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3320.445利润总额万元662.576净利润万元496.937所得税万元165.648增值税万元141.589税金及附加万元16.9910纳税总额万元324.2111盈亏平衡点万元1575.08产值12回收期年4.8813内部收益率32.80%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1149.11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和行业分析一、 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成为了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我们应当从以下五个方面出发,进一步促进全国城乡消费升级。(一) 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提高消费品质、打造消费品牌、促进消费分层是引导消费结构升级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应该积极培育和推广绿色、健康、环保和创新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以满足人民对于优质生活的需求,并严格打击虚假宣传、欺诈销售等消费黑幕。(二) 推动城镇化进程城镇化是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的重要保障。政府可加大城市公共服务投入,扩大城市规模和配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吸引更多农民进城务工和定居,从而实现城乡消费差距的缩小。(三) 积极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使得传统行业得以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推动消费模式创新和升级。例如,在线购物、移动支付等数字化、智能化消费模式的诞生和发展,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消费体验。(四) 加强对农村消费市场的关注发展农村消费市场是促进城乡消费升级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措施,推动第三产业在农村地区的大力发展,构建健全乡村旅游、特色商业、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五) 提高消费者素质提高消费者素质,是推动全国城乡消费升级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政府应当切实加强对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消费警示教育,引导人们形成理性、规范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方式,树立和培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消费者群体。二、 县域消费发展有利条件(一)政策推动当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如新型城镇化规划、乡村振兴战略和三农政策等,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县域消费发展。例如,加大对农村电商、县域电商、农村旅游等领域的扶持力度,鼓励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为县域消费提供了政策保障。(二)人口优势我国农村地区的人口数量庞大,其中大量年轻人已经工作或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消费观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同时,一些外来务工人员也会选择在农村购买商品,并且逐渐适应了网购和移动支付等新型消费方式,这些因素为县域消费提供了强大的人口基础。(三)资源禀赋县域消费的发展还得益于该地区的特殊的资源禀赋。例如,农产品、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等都是该地区的特色资源,且这些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此外,一些县域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旅游消费等方式拉动当地消费。(四)物流基础设施随着电商的兴起,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县域消费发展至关重要。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县域的快递网络和物流配送体系得到了迅速发展,能够保证商品及时、快速、高效地到达消费者手中,为县域消费提供了有力支持。综上所述,政策推动、人口优势、资源禀赋和物流基础设施是促进县域消费发展的有利条件。三、 拓展县域服务业,提供多样化消费选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我国城市数量迅猛增长,而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却相对缓慢,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拓展县域服务业成为了关键所在,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同时也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腾飞。(一)县域服务业的定义和特点县域服务业是指以服务性为主导的产业,包括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等行业,具有服务性、就近性、定制性、传统性等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县域服务业的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方向。(二)扩大县域服务业的市场规模提高服务业供给质量和拓宽消费选择渠道是扩大县域服务业市场规模的关键措施。具体做法包括: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探索实行服务标准化和专业化;建立县域服务业协会,共同推动服务业发展;加强与上游、下游行业协作,推动产业链的延伸和深化。(三)提高县域服务业竞争力的重要性提高县域服务业的竞争力是扩大市场份额和增强经济活力的关键措施。具体做法包括: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意识,加强市场竞争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行业管理水平;创造市场环境和法律制度,促进县域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四)多元化消费选择对县域服务业的影响多元化的消费选择可以使县域服务业更具活力和吸引力。通过提供多种具有不同特点和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从而拓宽县域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有利于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拓展县域服务业、提供多样化消费选择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整体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势。县域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加便捷、多元化的消费选择,也能够起到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四、 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消费均衡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之间的差距日益明显。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消费水平偏低,而城市则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和社会矛盾等问题。因此,如何促进城乡消费均衡发展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为此,需要统筹城乡规划。具体来说,应该在城乡规划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使城乡发展水平逐步接近。首先,要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充分考虑城市和农村的互动关系,确保城乡发展之间的协调一致。其次,要合理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以满足不同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同时,还应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在此基础上,还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城乡消费均衡发展。一方面,应该加强农村消费水平提升,通过发展农村电商、扶持乡村旅游等方式增加农民的收入,从而提高消费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引导城市居民理性消费,避免盲目消费和浪费。同时,还可以通过鼓励城市居民回归乡村、推动城乡文化融合等方式,促进城乡消费之间的良性互动。总之,统筹城乡规划,促进城乡消费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只有实现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消费均衡,才能够构建一个和谐的城乡关系。五、 县域消费基本原则(一)满足需求为核心县域消费的基本原则是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把握时间节点和商业变化趋势,根据不同阶段消费者需求特点实施差异化策略,打造有差异性的产品。(二)拓展消费场景县域消费需求分散,为了提高消费者消费满意度,需要拓宽消费场景,挖掘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建立完善的消费体系,创造更多的消费场景,让消费者享受到更加全面的消费服务。(三)提升消费品质县域消费品质不如城市,因此要提升消费品质,从产品种类和品质、商品包装和售后服务等方面提升消费品质,增强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四)创新营销模式创新营销模式,开展差异化竞争,提升县域消费市场竞争力。同时,也需要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差异化竞争和品牌建设强化市场竞争力,增加销售额。(五)完善服务体系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在县域消费市场,服务体系是吸引消费者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加强服务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打造良好的服务品牌。同时,要加强售后服务,解决消费者的售后问题,提高消费者忠诚度和回头率。六、 概述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县域市场的消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县域消费市场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因此对于县域消费产业链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七、 县域消费产业链(一)第一环节:生产制造业县域消费产业链的第一环节是生产制造业,包括了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等行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制造业不断更新换代,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这些都为消费市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商品品种和更高的品质水平。(二)第二环节:流通服务业生产制造业从事的是产品的生产,而流通服务业则是将产品引入到消费者的生活中去。这一环节的主体是零售商、批发商等企业。随着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线上消费开始逐渐替代线下消费。(三)第三环节: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重要部分,也是影响消费产业链的重要因素。县域的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等独特资源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四)第四环节:文化娱乐业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文化娱乐消费逐渐成为县域消费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电影院、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以及音像制品、图书等文化产品的销售。 八、 县域消费产业链的发展趋势(一)线上与线下的融合县域消费市场在线上与线下的融合越来越明显。传统的实体店面不仅需要提升商品质量,还需要注重线上渠道的开发,增加线上和线下店面的联合营销。(二)消费升级趋势县域消费市场的消费者开始逐渐追求更加高品质的消费方式,这也导致了县域消费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消费者对服务、品质、品牌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产业链中的企业需要从产品生产到销售服务全面升级。(三)文化产业的崛起县域消费市场中的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娱乐业逐渐成为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县域的文化资源开始获得更多的关注和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县域消费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九、 结论县域消费产业链的分析需要涵盖生产制造业、流通服务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娱乐业等方面。未来县域消费市场的发展趋势包括线上与线下的融合、消费升级趋势和文化产业的崛起,这些都对县域消费产业链的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一、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企业的组织结构承担着企业的决策支持、决策实施及业务控制等任务。在企业发展的历史上,企业的组织结构出现过直线制、职能制、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模拟分权管理、矩阵制等多种形式。(一)直线制直线制又称军队式结构,是一种最简单的集权式组织结构形式。其领导关系按垂直系统建立,不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自上而下形成垂直领导与被领导关系。直线制结构的优点:结构简单,指挥系统清晰、统一;责权关系明确;横向联系少,内部协调容易;信息沟通迅速,解决问题及时,管理效率高。直线制结构的缺点:组织结构缺乏弹性;组织内部缺乏横向交流;缺乏专业化分工,不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经营管理事务仅依赖于少数几个人,要求企业领导入必须是经营管理全才,但这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企业规模扩大时,管理工作会超过个人能力所能承受的限度;不利于集中精力研究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因此,直线制结构的适用范围是有限的,它只适用于那些规模较小或业务活动简单、稳定的企业。(二)职能制职能制又称多线制,是按照专业分工设置相应的职能管理部门,实行专业分工管理的组织结构形式。即在厂长(总经理)下面设置职能部门,各部门在其业务分工范围内都有权向下级下达命令和指示,直接指挥下属单位,下属既服从直线领导的指挥,又服从上级各职能部门的指挥。职能制结构的优点:提高了企业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专业化水平;由于每个职能部门只负责某一方面工作,可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对下级的工作提供详细的业务指导;由于吸收了专家参与管理,减轻了直线领导的工作负担,使其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虑组织的重大战略问题;有利于提高各职能专家自身的业务水平;有利于各职能管理者的选拔、培训和考核的实施。职能制结构的缺点:多头领导,政出多门,不利于集中领导和统一指挥,造成管理混乱,令下属无所适从;直线人员和职能部门责权不清,彼此之间易产生意见分歧,互相争名夺利,争功透过,难以协调,最终必然导致功过不明、赏罚不公,责、权、利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机构复杂,管理费用增加,加重企业负担;由于过分强调按职能进行专业分工,使各职能人员的知识面和经验较狭窄,不利于培养全面型的管理人才;决策慢,不够灵活,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职能制结构只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必须经过改造才能应用于市场经济下的企业。(三)直线职能制直线职能制是一种以直线制结构为基础,在厂长(总经理)领导下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实行厂长(总经理)统一指挥与职能部门参谋、指导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直线职能制的主要特点:厂长(总经理)对业务和职能部门均实行垂直式领导,各级直线管理人员在职权范围内对直接下属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并对此承担全部责任;职能管理部门是厂长(总经理)的参谋和助手,没有直接指挥权,其职能是向上级提供信息和建议,并对业务部门提供指挥和监督,它与业务部门的关系只是一种指导关系,而非领导关系。直线职能制是一种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组织结构形式,它在保留直线制统一指挥优点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工作专业化的做法,既保证统一指挥,又发挥职能管理部门的参谋指导作用,弥补领导人员在专业管理知识和能力方面的不足,协助领导人员决策。直线职能制是一种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的组织结构形式,在现代企业中适用范围比较广泛。但是,随着企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和职能部门过多,各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各业务和职能部门都必须向厂长(总经理)请示、汇报,使其无法将精力集中于企业管理的重大问题。当设立管理委员会、制定完善的协调制度等改良措施都无法解决这些问题时,企业组织结构就面临着改革问题。(四)事业部制事业部制也称分权制结构,是一种在直线职能制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现代企业组织结构形式。它遵循“集中决策、分散经营”的总原则,实行集中决策指导下的分散经营,按产品、地区和顾客等标志将企业划分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经营单位,分别组成事业部。各事业部在经营管理方面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并可根据经营需要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总公司主要负责研究和制定重大方针、政策,掌握投资、重要人员任免、价格幅度和经营监督等方面的大权,并通过利润指标对事业部实施控制。事业部制结构主要具有四个方面的优势。1、权力下放,有利于最高管理层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于外部环境的研究和制定长远的、全局性的发展战略规划,使其成为强有力的决策中心。2、各事业部主管摆脱了事事请示汇报的规定,能自主处理各种日常工作,有助于增强事业部管理者的责任感,发挥他们搞好经营管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3、各事业部可集中力量从事某一方面的经营活动,实现高度专业化,整个企业可以容纳若干经营特点迥异的事业部,形成大型联合企业。4、各事业部经营责任和权限明确,物质利益与经营状况紧密挂钩。事业部制结构的主要不足:容易造成组织机构重叠、管理人员膨胀现象;各事业部独立性强,考虑问题时容易忽视企业整体利益。因此,事业部制结构适合那些经营规模大、生产经营业务多元化、市场环境差异大、要求较强适应性的企业。,二、 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原则为了使组织结构形成一个系统整体,有效、顺利、合理地发挥作用,需要掌握组织结构设计后的实施原则,(一)管理系统一元化原则一个管理人员所能指挥、监督的人数是有限的。管辖人数的多少应根据下级的分散程度、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时间、工作内容、下级的能力、上级的能力、标准化程度等条件来确定。一般来说,从事日常工作,可管辖15-30人;从事内容多变、经常需要作出决定的工作,可管辖3-7人。(二)明确责任和权限的原则1、责任和权限的定义。所谓责任,是指必须完成与职务相称的工作义务。所谓权限,是指完成职责时可以在一定限度内(有时未经上级允许)自由行使的权力。责任就是完成工作的质量和数量的程度;权限就是完成工作职责时,应采用什么方法、利用什么手段、通过什么途径去实现目标。责任与权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应授予不带责任的权限,也不应行使没有权限的责任。为了履行职务,必须明确每个人应负的责任,同时也必须授予其应有的权限。2、明确责任和权限。管理人员(上级)应尽可能把责任委托给下级并授予所需的权限,这种组织就有灵活性,有利于下属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当然上级也要注意,即使已把责任和权限委任给下级,也应当负起监督、指导、检查的责任,不能一推了之。(三)先定岗再定员的原则定编、定岗、定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项基础工作。定编是指企业组织结构模式的选择以及各层级职能和业务部门的设置;定岗是指在对部门职能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将工作具体细化为若干模块,从而栏成本部门工作的基本单元-工作岗位的过程;定员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为工作岗位配备各类人员所预先规定的限额。一般来说,企业首先应当确定组织机构,然后确定工作岗位,再配备人员。岗位依工作而存在,人员依岗位而配备,(四)合理分配职责的原则各级主管在分配工作、划分职责范围时,必须避免重复、遗漏、含糊不清等情况的出现。同时还应做到:将相同性质的工作归纳起来进行分析;分配工作要具体、明确;每一项工作不要分得过细,而应由许多下级一起承担;量材使用,任人唯贤;经常检查,拾遗补阙,以防止出现工作上的缺失。,三、 工作岗位分析(一)工作岗位分析的概念工作岗位分析是对各类工作岗位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岗位关系、劳动条件和环境,以及员工承担本岗位任务应具备的资格条件进行系统研究,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等岗位人事规范的过程。(二)工作岗位分析的内容在企业中,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其名称、工作条件、工作地点、工作范围、工作对象,以及所使用的工作资料。工作岗位分析包括三方面内容。1、在完成岗位调查取得相关信息的基础上,首先要对岗位存在的时间空间范围作出科学界定,其次对岗位内在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分析,即对岗位的名称、性质、任务、权责、程序、工作对象和工作资料,以及本岗位与相关岗位之间的联系和制约方式等因素,逐一进行比较、分析和描述,并作出必要的总结和概括。2、在界定了岗位的工作范围和内容后,应根据岗位自身的特点,明确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提出本岗位员工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如知识水平、工作经验、道德标准、心理素质、身体状况等。3、将上述岗位分析的研究成果,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标准,以文字和图表的形式加以表述,最终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三)工作岗位分析的作用1、工作岗位分析为招聘、选拔、任用合格的员工奠定了基础。通过工作岗位分析,掌握了工作任务的静态与动态特点,能够系统提出有关人员的文化知识、专业技能、生理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并对本岗位的用人标准作出具体而详尽的规定。这就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在选人用人方面有了客观的依据,经过员工素质测评和业绩评估,为企业招聘和配置符合岗位数量和质量要求的合格人才,使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尽其才、岗得其人、能位匹配”的基本原则得以实现。2、工作岗位分析为员工的考评、晋升提供了依据。员工的评估、考核、晋级和升职,如果缺乏科学的依据,将会挫伤各级员工的积极性,使企业的各项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根据岗位分析的结果,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可制定出各类人员的考评指标和标准,以及晋职晋级的具体条件,提高员工绩效考评和晋升的科学性。3、工作岗位分析是企业改进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的必要条件。通过工作岗位分析,可以揭示生产和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反映工作设计和岗位配置中不合理不科学的部分,发现劳动环境中有碍于员工生理卫生和劳动安全、加重员工的劳动强度和工作负荷、造成过度的紧张疲劳等不合理的因素,有利于改善工作设计,优化劳动环境和工作条件,使员工在安全、健康、舒适的环境下工作,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兴趣,充分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主动性。4、工作岗位分析是制定有效的人力资源规划、进行各类人才供给和需求预测的重要前提。每个企业对于岗位的配备和人员安排都要预先制定人力资源规划,并且要根据计划期内总的任务量、工作岗位变动的情况和发展趋势,进行中长期的人才供给与需求预测。工作岗位分析所形成的工作说明书,为企业有效进行人才预测、编制企业人力资源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前提。5、工作岗位分析是工作岗位评价的基础,而工作岗位评价又是建立健全企业薪酬制度的重要步骤。因此,可以说,工作岗位分析为企业建立对外具有竞争力、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员工具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准备了条件。此外,工作岗位分析还能使员工通过工作说明书、岗位规范等人事文件,充分了解本岗位在整个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自己工作的性质、任务、职责、权限和职务晋升路线,以及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和愿景,更有利于员工“量体裁衣”,结合自身的条件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精神愉快地投身于本职工作。总之,工作岗位分析无论对我国宏观社会和经济发展还是对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都具有极为重要且不容忽视的作用。,四、 培训课程设计的程序(一)培训课程设计的任务培训课程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从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出发,明确培训课程目标,根据目标要求进行课程设计。设计包括安排课程内容、确定培训模式、组织课程执行者、准备培训教材、选择课程策略、做出课程评价方案、预设分组计划、分配时间等。初步设计完成以后要进行论证,确定可行因素,否定不可行的部分。通过对培训课程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具体分析,可以更清楚理解培训课程设计的全部过程。课程设计过程分为五个基本阶段,各个阶段都应强调一些基本问题。1、定位:确定培训课程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类别。2、目标:明确培训课程的目标领域和目标层次3、策略:根据培训目的与学习者的学习风格设置课程系列。4、模式:优化培训内容,调动培训资源,遴选培训方法。5、评价:检测目标是否达到。(二)培训课程设计的要素1、培训课程目标:根据环境和需求而定。2、培训课程内容:以实现培训课程目标为出发点去选择并组合。3、培训课程模式:有效体现培训内容,采用配套的组织与教学方法。4、培训课程策略:培训程序的选择和资源的利用。5、培训课程评价:对培训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的评价。6、教材:切合学习者情况,提供适当信息。7、学习者:学员的学习背景和学习能力、学员的类型、组织形式(个人、部门、组织、行业、跨行业等)、学员的规模等。8、执行者:理解培训课程设计思想的主持人与教师。9、时间:短、平、快,要求充分利用。10、空间:可超越教室的空间概念。,五、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需要按照考评规律的原则,遵守指标设计的总体要求,以反映考评活动的科学性。(一)框架性要求绩效考评项目和指标若是单一的,则无法有效反映指标之间的有机联系,因此,有必要选择有代表性的、能反映组织管理客观实际的重要指标构建组织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绩效管理的内涵和结构,可以从工作业绩、工作态度以及工作能力等几个方面设计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总体框架,然后在每个内容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指标组成指标体系。(二)关键性要求企业的绩效指标是在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分解的基础上产生的,但由于战略分解产生的是全面的体系,因此可能会分解出很多的绩效指标,由此构成的指标体系也会因涵盖了过于广泛的范围而十分庞大。这样,管理者就不能对这些企业战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意义,就会使企业的战略实施产生偏差。因此,必须通过对企业战略、流程和价值链分析,确定关键性的绩效指标。(三)完整性要求在设计绩效指标时要能够完整地反映考评对象系统运行总目标的各个方面,从多个角度对考评对象的绩效进行考评,全面衡量员工绩效,如果绩效指标过于单一,则有可能产生类似“晕轮效应”的绩效考评偏差,影响考评结果的准确性。(四)合理性要求合理性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绩效指标要能够准确反映考评对象的绩效,如战略决策能力适用于对高管人员的考评,但却不能放入一般员工的考评体系;二是指绩效指标要能够科学引导员工的行为,如果指标设计不合理,就会导致员工行为出现偏差。(五)可操作性要求绩效指标必须是可操作的,如果指标设计完成后,无法收集到准确的数据,或收集到的数据不能客观真实地反映组织管理的现状,就难以进行有效绩效评价与分析。因此,指标应该有稳定而科学的数据来源,确保能够被有效评估。此外,在能够确保指标数据真实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了解每个指标的含义和准确程度,如有的指标有多种口径,就需要选择比较接近实际的含义。,六、 员工满意度调查的内容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可以对公司管理进行全面审核,保证企业工作效率和最佳经济效益,减少和纠正低生产率、高损耗率、高人员流动率等紧迫问题。员工满意度调查可分别对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或针对某个专项进行详尽考核。(一)薪酬薪酬是决定员工工作满意的重要因素,它不仅能满足员卫生活和工作的基本需求,而且还是公司对员工所做贡献的尊重。(二)工作工作本身的内容在决定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其中影响满意度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是工作的多样化和职业培训。工作中的晋升机会,对工作满意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它会带来管理权力、工作内容和薪酬方面的变化。(三)管理在管理方面,员工满意度调查内容包括:一是考察公司是否做到了以员工为中心,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是否和谐;二是考察公司的民主管理机制也就是说员工参与和影响决策的程度如何。(四)环境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如温度、湿度、通风、光线、噪声、清洁状况以及员工使用的工具和设施,极大地影响着员工的满意度。,第四章 经营战略方案一、 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实质与地位(一)企业文化战略的概念及实质企业文化战略,是指根据企业总体战略的要求,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并取得职工共识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经营哲学、道德风范、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物质设施等进行完善与提高,以指导企业发展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讲是企业经营管理文化,它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种要素中起支配作用,处于核心地位,决定着企业全局与长久的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从性能上看,可以分为“软”与“硬”两个系统。若从管理战略上看,可以划分为“软战略”与硬战略”两个系统。企业文化战略属于“软战略”的范畴,它的制定与实施从属于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二)企业文化战略的地位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在研究企业文化过程中把企业文化战略作为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认识和实施,使其企业扭转败局,从而得到快速发展。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战略在整个企业经营战略体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 企业文化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基础企业的发展战略是以某一阶段的效益为衡量标准的。企业的发展目标一旦确定,就需要去实施,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如技术问题、管理问题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物质激励调动员工积极性去解决问题是不够的,还需要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文化,这就是企业文化战略所要解决与确定的内容。一种优良的文化一旦确立,它就会逐渐成为企业的优良传统,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保证。2. 企业文化战略是建立良好企业文化的前提任何企业都会随着企业的发展产生企业文化,但这种企业文化仅仅是企业自发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还不是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它只是管理过程中的一种副产品。而现代管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理论,是在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就需要企业有意识地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明确目标,统筹规划,进行战略思考。二、 资本运营战略的类型(一)资本重组战略的类型企业资本经过投资、运营之后,随着市场的变化和生产经营活动调整的要求,相应地要进行资本的重组。根据资本重组的内容不同,有以下三种战略可供选择:1. 企业重组战略企业重组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自身裂变重组。随着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发生裂变、分立而进行重组。如由原来建立时是单厂制企业,以后逐步发展为总厂制企业,各车间发展为多个分厂,再进一步发展为集团化公司,各分厂转变为分公司或子公司等。企业这种自身裂变重组相应地需要进行资本经营。二是企业之间的组合,主要是优势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合并或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转变成为实力更强的集团公司,在更大规模或更大范围内进行资本经营。2. 资产重组战略资产重组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有不同的含义。从会计学的角度看,资产重组是指企业与其他主体在资产、负债或所有者权益诸项目之间的调整,从而达到资源有效配置的交易行为。资产重组战略亦称资本结构优化战略,其基本含义就是随着企业发展需要而对各种形态资产之间的数量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和优化。如: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出现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比例失调,这是由于企业多次进行技术改造,增加了固定资产的比例,生产能力得到提高,但自有流动资金增加较少,用于购买原材料等的流动资金会严重不足,使生产能力不能充分利用。因此,必须对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的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把自有流动资产所占比重提高到合理的水平。再如,在流动资产中,有些企业也会出现储备资金、在制品资金占比过大,成品资金比例过小,反映了库存物资和在制品可能积压过多的问题;或是有些企业的成品资金占比过大,反映了商品积压可能过多的问题。这两种现象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企业流通资本周转较慢,不同形态的资本相互之间的比例失调,需要通过改善管理,加强销售,加速资金的周转,使各种流动资金之间保持协调。3. 产权重组战略产权重组,顾名思义是指对企业产权的重新组合,其目的是要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合理利用不同性质的资本来源,促使企业价值和所有者价值最大化。产权重组战略即改变产权关系,调整产权结构的战略。当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或经营业务发生变化,而资本却严重不足时,可通过改变企业单一产权主体的状况,吸纳众多的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产权结构,以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资本不足问题。例如,企业调整经营中心,把精力转向高新技术产业,对于原先从事的传统产业,可以撤出,将其产权拍卖、转让;或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产品,企业通过参股或控股获得从事这些产业、产品企业的产权。实施产权重组战略,有助于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引导处于长线的、闲置的和无效益的资产流向急需的产业或产品上。具体来讲,可以使企业迅速扩大现有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也可以使企业逐步缩小和撤出某些经营领域,还可以使企业较快进入有发展前景的新的经营领域。(二)企业资本形态战略的类型资本形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层次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资本形态战略。例如,按三次产业来划分,则有第一产业资本经营战略、第二产业资本经营战略、第三产业资本经营战略。这里我们主要从资本的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角度将资本形态划分为两种类型。1. 有形资本经营战略有形资本是指企业中一切可用具体形象描述、度量并转换的资本,它从形态和功能上分为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企业有形资本可以具体表现为:机器设备、厂房设施、原材料、房地产等。在企业实践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企业的有形资本不能发挥其资本增值的功能,企业资本所有者或资本经营者可利用其物质形态的资本从事资本经营的活动;这样的经营战略就是有形资本经营战略。例如,企业可以把有形资本一个个单独作为商品投放生产要素市场,卖出后可以转化为货币资本;也可以整体作为产权,当作商品在产权市场卖出后转化为货币资本;还可以部分地或整体地当作投资,与别的资本所有者或资本经营者进行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或者折成股份,进行股份制经营。通过以上有形资本的经营,盘活企业的存量资产,将“死钱”变成“活钱”,即“活化的资本”。2. 无形资本经营战略无形资本就是指资本要素中表现为专利、技术、诀窍、商标、品牌、企业文化、管理能力等知识产权形态的非物质化的生产要素。这些要素是企业不断投入货币资本,经过长期的积累所形成的、具有巨大价值的、属于知识产权形态的资本。利用无形资产作为生产要素投入或作为投资进行经营,并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无形资本进行运筹和策划,叫无形资本经营战略。无形资本经营战略还可具体分为专利战略、商标战略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战略、技术战略等。无形资本经营战略运用得当,可以创造出比实施有形资本经营战略高得多的价值。无形资本经营战略是企业重要的经营战略,这是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条件下,产业不断向技术密集和智力密集型转化,以无形资产形态存在的知识资本,如专利技术、专业知识、经验技能、产品设计、管理方法、规章制度等,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它已取代有形资产的支配地位,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影响甚至支配着有形资产的消长与流向。大量的事实证明,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例,“标志着企业的竞争力与先进性。无形资产所占比重越大,表明企业越先进、越有竞争力。一般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比重都超过有形资产”。有关专家也强调:要保证不断增多的存量资本在应用中具有不断上升的资本生产率,就必须具备较好的技术知识和较强的技能,“发展软件”(技能、技术知识和组织知识)能确保“发展硬件”(资本、劳力)变得更有效率。三、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及特点(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概念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指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经济活动的谋划,主要解决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原则、根本目标和主要规划等企业技术创新经济活动中一些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方向性的问题。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整个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体制保障,就像是人体的骨髓一样,为整个机体的运作提供必要的血液供给和更新。技术创新战略的目的不是技术本身,而是通过技术提高企业的资源能力价值,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保持优势,技术创新战略的效果最后要体现在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中,即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因此,它不仅仅是技术引进和技术开发的过程,还包括广泛的资源、能力和市场机遇中的技术方面问题。否则,技术创新就是战术性的,而不是战略性的。(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特点1全局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是企业技术发展全局性的安排。企业在发展战略中选择和实施主导型技术,不仅直接影响技术、生产等部门,而且对其他部门及企业整体规划和发展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对企业竞争力、发展前途都会起决定性的作用。2协调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配合企业整体的发展战略,同时各部门应当根据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制定自己的规划,例如包括生产部门的生产资料、技术、设备等的更新,技术研发部门的有效激励,营销部门的通力合作。3可持续性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会在很长的时期内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推进的作用,影响着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竞争力以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四、 融合战略的概念与特点(一)融合战略的概念关于融合战略的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迈克尔.波特认为融合战略就是同时取得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的竞争地位,是一种降低成本的同时又突出差异化的经营战略。“战略钟”理论认为,融合战略是企业在实现差异化的同时,价格又低于竞争对手的战略。概括地讲,融合战略是指以成本领先战略和差异化战略为基础而建立起的一种能够为顾客创造较高货币价值和较低货币成本的战略。这种战略能够为企业长期发展建立起进退有据的竞争地位,成功地对付五种竞争力的威胁,在产业中胜过竞争对手,为企业赢得超常的投资收益。融合战略之所以出现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企业的一个先动优势都是暂时的,都可能被竞争对手迅速的反击行动所破坏,每一个竞争对手都不断地建立竞争优势和削弱对手的竞争优势。先动企业的优势越来越难以保持,而竞争对手的抵抗力越来越强,企业在竞争中成功的关键在于其能否快速地从一种优势转向另一种优势,克服自身劣势并建立新的竞争优势。因此,任何一种抢先战略都有可能迅速被竞争对手的模仿与创新所击败。如果在这种竞争态势之下,企业仍然采取一种基本竞争战略,那么原来利用基本竞争战略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必然被侵蚀,企业势必不能适应激烈的竞争。因此,采取成本领先战略与差异化战略相结合的战略显得十分必要。与单纯依赖某一主导战略的企业相比,融合战略的实施能够使企业处于一种更加有利的地位:(1)能够迅速地适应环境的变化;(2)更快地接受新技能与新技术;(3)更有效地在企业各部门以及产品线范围内利用其核心竞争力。(二)融合战略的特点差异化和低成本的融合不同于一般竞争战略的其他单一的战略,西方学者杰恩巴尼就总结了二者融合的特点,从战略的目标、竞争优势的基础、产品线、产品生产重点、营销重点、战略支持等角度进行分析。融合战略的顾客目标是注重价值和价格的顾客;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以更低的价格满足顾客更高更多的价值要求;产品属性和特色要求更高:属性从良好到卓越,特色从少数到多数等。五、 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地位及作用20世纪70年代,在全球性技术革命浪潮和高技术企业崛起的推动下,战略管理研究学者们认识到了技术是确定企业经营业务和竞争战略的重要因素,明确地把技术与企业战略联系起来,认为技术是决定竞争规则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技术既是企业重要资源,又是企业的一种基本能力。如同企业有财务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生产战略、营销战略等经营战略一样,企业也需要有技术创新战略。技术是影响企业总体战略和经营战略的重要因子,对待技术本身就需要有一种战略态度,要采取一种技术创新战略。在21世纪的全球化背景下,技术创新日新月异,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核心是技术创新,由此,技术创新战略就成为企业总体战略的核心。企业总体战略为企业技术创新战略指明了目标和方向,而技术创新战略为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创造支持条件。所有企业的总体战略都不能忽视技术创新战略。其他的经营战略,也必须与技术创新战略保持必要的协调关系。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在保持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为企业技术活动指明方向和目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为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