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网瘾青少年介入研究心理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196817083 上传时间:2023-04-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网瘾青少年介入研究心理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网瘾青少年介入研究心理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目 录引言31. 绪论3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31.2研究方法3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42.1概念与定义42.1.1网瘾青少年42.1.2认知行为治疗42.2理论基础42.2.1认知行为理论42.2.2社会支持理论43. 案例调查及分析53.1案例现状简介53.2案例形成网瘾的原因分析53.2.1来自家庭的原因53.2.2来自学校的原因53.2.3来自社会环境的原因53.2.4个人因素64. 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解决网瘾问题64.1介入模式及介入计划64.2介入实施64.3介入效果评估74.4后续建议7总结7认知行为视角下的网瘾青少年介入研究引言:网络的盛行不仅仅带来了生活的方便,而且伴随其出现的还有青少年网络成瘾行为。网络成瘾不只是对于青少年个人产生身体、心理等方面产生伤害,同样的对于其家庭造成不小的影响,网络成瘾行为的现状如此令人堪忧,越来越多的领域和学者开始注重对于网络成瘾的研究。通过问卷设计与调查分析网瘾问题,在社会工作视角下针对网瘾问题严重的青少年进行个案介入。并且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对案主进行干预,帮助网瘾青少年认知重建,通过让网瘾青少年讲述网瘾给自己带来的收获和不良影响,改良自己的行为规范。关键词:网瘾;青少年;介入;认知行为疗法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部分群体带来了很多的危害,甚至于因沉迷网络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网络正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网瘾”少年也成为诸多家庭的苦恼。目前,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日渐凸显,2019 年 8 月 30 日,我国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 44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依据该报告,截止到 2019 年 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 8.54 亿,较 2018 年底增长 2598 万。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8.47 亿,较 2018 年底增长 2984 万。2016 年,我国网络信息中心公布了2015 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根据该数据报告,截止到 2015 年年底,我国网民中,青少年约有 2.87 亿,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了 3.7%,约占青少年总人数的 85.3%。我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发布的数据中,目前我国城市中,有网瘾问题的青少年约为 2404 万人,在全国青少年总数中约占 14.1%,除此以外,还有 12.7%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我国媒体发表各种报道,对“网瘾”的危害性进行了宣传。我们不仅应加大对批判网络的舆论的关注,还需要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如何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上。从理论角度来说,社会工作的专业指导,与个案工作方案的充分结合,有助于丰富社会公众理论,进行新的研究方式的探讨。此外,社会工作针对“网瘾”青少年进行的行为治疗,对于探索理论实务相结合的社会工作方式也有重大意义。从现实角度来说,网络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已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方面我们应充分利用网络带来的各种积极效应,同时也要谨慎对待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危害。作为社会工作者,我们应积极面对这些问题,利用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利用各种理念和方式方法,对各项资源加以整合,继而对“网瘾”问题进行接入,帮助青少年戒除“网瘾”,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1.2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收集与网络成瘾行为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网瘾行为的成因加以分析,并探索相应的解决方式,对于提升自己的观察力,充分掌握当前研究的实际情况,为本文的撰写提供方向。个案研究,指的是将个体感知,对周边环境的行为、态度及所观察到的结果整合起来进行的研究。个案研究法的研究人员单纯从某个或者某几个案例,一般不超过 5 个中,进行资料收集,其中案例的研究“样本”涉及个体、家庭、组织等任何形式。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2.1概念与定义2.1.1网瘾青少年2.1.1.1网瘾的界定网络成瘾症也称为有问题的互联网使用或病理性的互联网使用,通常被定义为互联网的有问题的强迫性使用,在较长时期内会导致个人在各个生活领域中的功能显着受损。年轻人特别容易患上互联网成瘾症或产生互联网使用问题。2.1.1.2网瘾青少年形成的原因分析有研究认为,人际交往困难,例如内向、社交障碍、和较差的面对面沟通技巧,通常会导致青少年网络成瘾。互联网为有上述困难的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安全的选择,使其摆脱人际现实生活中潜在的拒绝和焦虑。此外,缺乏足够的社会联系和社会支持的青少年被发现有较高的网络成瘾风险。他们求助于虚拟关系并支持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实际上,互联网成瘾者中最普遍的应用是聊天室,交互式游戏,即时消息传递或社交媒体。2.1.2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形式,已被证明可有效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抑郁症、焦虑症、饮酒和吸毒问题、婚姻问题、饮食失调和严重精神疾病等。 2.2理论基础 2.2.1认知行为理论认知行为疗法是基于心理病理学的认知理论。认知模型描述了人们对情况的感知或自发思考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行为(通常是生理)反应。当人们感到苦恼时,他们的观念往往会扭曲并且失调。他们可以学会识别和评估他们的“潜意识思想”(自发发生的言语或想象中的认知),并纠正他们的思想,使其更接近于现实。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的痛苦通常会减轻,他们能够表现出更多的功能,并且(尤其是在焦虑症中)表现出他们的生理觉醒减弱。 2.2.2社会支持理论社会支持是一个人所关心的感知和现实,可以从他人那里获得帮助,并且最普遍的是,一个人是支持性社会网络的一部分。 这些支持性资源可以是情感性的,信息性的(例如,建议)或陪伴性(例如,归属感); 有形的(例如财务援助)或无形的(例如个人建议)。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衡量社会支持:对一个人有可用援助的感知,实际获得的援助或一个人融入社交网络的程度。社会支持可以有许多来源,例如家人、朋友、宠物、邻居、同事,组织等。3. 案例调查及分析3.1案例现状简介小虎(化名),男,14岁,珠海某中学初二的学生,身体情况良好。近几个月常与不良青年集会,并参与打架斗殴,并酷爱网络游戏,天天沉迷于网吧,只愿意沉浸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后来,小虎不仅三天两头旷课,甚至有时一星期不回家,老师也多次反馈逃学,劝其父母多多关注。但小虎对老师、家人的劝说,一概不予理睬。原来学习成绩还算可以,目前成绩一落千丈。 3.2案例形成网瘾的原因分析3.2.1来自家庭的原因小虎的父母是安丘普通企业职工,单位加班较多,生活条件一般,迫于生活压力拼命加班赚钱,没有时间过问小虎的学习,甚至他的生活也只是给他一些钱,让小虎自己做或者买些吃的。父母与小虎沟通得很少,仅有的沟通是母亲唠叨小虎成绩的下滑,平时也很少与长辈人群沟通,话语很少。从小生活很自立,在学习方面也很少让老师和家长操心。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压力大,学习很吃力,再加小虎非正常的家庭生活,很少得到家人的关爱,心理逐渐冷漠。3.2.2来自学校的原因根据小虎母亲介绍,在上初中以前孩子的学习成绩是不错的,因为自己工作原因很少与其沟通,比较独立,但很有正义感、喜欢帮助人。升初中后,感觉与自己沟通的更少,有时脾气很暴躁。班主任老师描述,小虎与身边的同学极少交往,很少与人言语。3.2.3来自社会环境的原因与正能量朋辈群体脱离,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其他社会参与少。 3.2.4个人因素 小虎处在叛逆期,遇到挫折和压力缺乏自我调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愿与人交流,杜绝外界帮助。从马斯洛需要理论分析,缺少归属与爱的需要。小虎认为在网络上打发时间,打架,网游可以释放压力,获得自由,赢得尊重,寻求感情慰藉。4. 以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解决网瘾问题 4.1介入模式及介入计划第一步增加服务对象与家人的沟通交流。创造与一家人做事情的机会,每周一次,持续2个月。如与家人一起做社区志愿服务,一起外出郊游等等。第二步戒掉网瘾,远离不良群体,接近优秀同龄人,积极对话,重新认识自我,回归学校正常生活。第三步重新认识自我,有积极改变,并有了初步未来规划。 4.2介入实施首先建立关系,找准突破口。在与服务对象见面时,先从他熟悉的网络游戏切入,说到游戏他很吃惊也很兴奋,一会就聊了起来。同时,尝试以一个“朋友关系的同龄人”的身份,从服务对象的生活近况进行聊天进一步建立信任关系。然后,加强沟通,正向引导,远离不良社会群体。工作者介绍了机构即将开展的一些项目和社区活动,并邀请他和父母作为志愿者,服务对象和父母表示可以尝试参加。在第一次参加的志愿服务中,服务对象不仅跟父母进行了主动交流,还多次主动与其他志愿者沟通,跟其他同龄人没有任何差别。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们所表现的行为与他们的认知有密切的联系。同服务对象的交流中得知,学习的压力,家庭父母爱的关注,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结合做的心理测试,综合考虑服务对象是在学习压力增大,学习成绩下滑,父母交流少等原因下,寻求网络游戏刺激,释放压力。社会工作者尝试着鼓励服务对象积极、主动地制定学习计划,学习优秀同龄人的经验,追赶目标。同时,社会工作者让服务对象设想重返校园正常生活后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引导其自己解决问题。服务对象的转变,特别是从自助到助他的过程,是从他的志愿服务经历开始的。至今,服务对象已经服务过机构的所有项目。只要一有时间,他必定协助和参与机构的活动,每次都完成社会工作者们交代的任务,机构的同事对他的表现是认可的,特别是在责任心和认真程度上。机构给服务对象搭建了一个参与社会活动的平台,而他也正在利用这个平台帮助更多的人。 4.3介入效果评估在机构和社工们的共同努力下,最终达成了预先设定的所有服务目标,不仅实现了助人自助,同时完成了助他。服务对象的社会参与频次明显增多,记录在册的志愿服务记录就超过20次。服务对象通过志愿者服务获得了很多社会体验,有助于其自我同一性的建立。 4.4后续建议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合理利用资源为服务对象提供服务。服务开展过程中,不仅要对服务对象进行服务,也要对其周围的环境展开服务。最后是作为社会工作者必须有预见性的准备,要有能力引导案主的讲话,不能毫无目的的随案主讲,做到事前准备谈话的主题和需要信息。总结概括地说,社工运用整合的手法介入网瘾青少年问题,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效,总体而言是成功的。但本案中不足的地方在于对学校老师的介入缺失,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社区社工尚未与学校建立联系,难以进入学校场域,缺乏“家-校-社区”足够的互动。所幸的是通过案主本人的叙述、母亲出席家长会的反馈来看,案主在学校中也获得了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同桌对其帮助极大。主要参考文献:1张松山.浅谈青少年“网瘾”现象和戒除方法J.甘肃教育,2020(18):60.2韩淑英.社会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服务研究J.法制与社会,2020(24):124-125.3杨永霞.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8):210.4丁一.社会工作介入“网瘾”青少年的服务模式研究J.就业与保障,2020(13):176-177.5董静. 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行为矫正研究D.湘潭大学,2020.6陶巧. 小组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瘾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20.7夏翠翠,张继明,王东升. 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网络成瘾团体干预中的应用A.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特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十二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2015:4.8苏斌原,李江雪,叶婷婷,张卫.青少年网络成瘾治疗研究的新进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2):23-29.9李娜.大学生网络成瘾认知行为疗法研究综述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2):237-238.10丁俊杰.独立学院网络成瘾学生的调适基于认知行为疗法的个案研究J.现代交际,2014(02):247-248.11程实,裴战存,宁靖姝,李世鹏.CBT认知行为疗法在大学生网瘾帮控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2(26):242.12曾梅华.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分析以及心理治疗探究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11):115-11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件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