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模板)

上传人:ma****y 文档编号:193873496 上传时间:2023-03-12 格式:DOCX 页数:152 大小:128.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江市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模板)_第1页
第1页 / 共152页
九江市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模板)_第2页
第2页 / 共152页
九江市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范文模板)_第3页
第3页 / 共1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泓域咨询/九江市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投资计划书报告说明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目录第一章 项目概述6一、 项目概述6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6三、 资金筹措方案6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7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7六、 研究结论7七、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8第二章 市场营销10一、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10二、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10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14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16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17六、 碳达峰国家达峰特征18七、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21八、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22九、 营销环境的特征25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27十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29十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30十三、 市场导向战略规划31十四、 碳达峰国家达峰特征33十五、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35十六、 市场定位的步骤37十七、 营销调研的方法39十八、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42第三章 发展规划分析45一、 公司发展规划45二、 保障措施46第四章 公司成立方案48一、 公司经营宗旨48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48三、 公司组建方式49四、 公司管理体制49五、 部门职责及权限50六、 核心人员介绍54七、 财务会计制度55第五章 运营管理59一、 公司经营宗旨59二、 公司的目标、主要职责59三、 各部门职责及权限60四、 财务会计制度63第六章 公司治理分析67一、 监事会67二、 内部监督比较70三、 公司治理结构的概念70四、 内部控制的相关比较72五、 监督机制75六、 董事及其职责80七、 专门委员会85第七章 SWOT分析说明91一、 优势分析(S)91二、 劣势分析(W)92三、 机会分析(O)93四、 威胁分析(T)94第八章 人力资源98一、 人力资源时间配置的内容98二、 企业培训制度的含义100三、 岗位评价的主要步骤101四、 人力资源费用支出控制的作用102五、 薪酬体系设计的基本要求103六、 现代企业组织结构的类型107第九章 经济效益112一、 经济评价财务测算112营业收入、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表112综合总成本费用估算表113固定资产折旧费估算表114无形资产和其他资产摊销估算表115利润及利润分配表116二、 项目盈利能力分析117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119三、 偿债能力分析120借款还本付息计划表121第十章 项目投资分析123一、 建设投资估算123建设投资估算表124二、 建设期利息124建设期利息估算表125三、 流动资金126流动资金估算表126四、 项目总投资127总投资及构成一览表127五、 资金筹措与投资计划128项目投资计划与资金筹措一览表128第十一章 财务管理130一、 流动资金的概念130二、 决策与控制131三、 短期融资的概念和特征131四、 对外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133五、 资本成本136六、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144第一章 项目概述一、 项目概述(一)项目基本情况1、项目名称:九江市碳达峰绿色低碳创新平台建设项目2、承办单位名称:xxx投资管理公司3、项目性质:扩建4、项目建设地点: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5、项目联系人:朱xx(二)项目选址项目选址位于xxx(以选址意见书为准)。二、 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期项目总投资包括建设投资、建设期利息和流动资金。根据谨慎财务估算,项目总投资6019.88万元,其中:建设投资3875.99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4.39%;建设期利息45.48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0.76%;流动资金2098.41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4.86%。三、 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资本金筹措方案项目总投资6019.88万元,根据资金筹措方案,xxx投资管理公司计划自筹资金(资本金)4163.44万元。(二)申请银行借款方案根据谨慎财务测算,本期工程项目申请银行借款总额1856.44万元。四、 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1、项目达产年预期营业收入(SP):20300.00万元。2、年综合总成本费用(TC):16768.13万元。3、项目达产年净利润(NP):2581.31万元。4、财务内部收益率(FIRR):31.01%。5、全部投资回收期(Pt):5.04年(含建设期12个月)。6、达产年盈亏平衡点(BEP):7784.06万元(产值)。五、 项目建设进度规划项目计划从立项工程竣工验收、投产运营共需12个月的时间。六、 研究结论综上所述,该项目属于国家鼓励支持的项目,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客观,项目的投产将改善优化当地产业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七、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序号项目单位指标备注1总投资万元6019.881.1建设投资万元3875.991.1.1工程费用万元3258.651.1.2其他费用万元530.331.1.3预备费万元87.011.2建设期利息万元45.481.3流动资金万元2098.412资金筹措万元6019.882.1自筹资金万元4163.442.2银行贷款万元1856.443营业收入万元20300.00正常运营年份4总成本费用万元16768.135利润总额万元3441.746净利润万元2581.317所得税万元860.438增值税万元751.119税金及附加万元90.1310纳税总额万元1701.6711盈亏平衡点万元7784.06产值12回收期年5.0413内部收益率31.01%所得税后14财务净现值万元5784.34所得税后第二章 市场营销一、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从2020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之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情况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已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为节能减排,我国从十一五阶段就开始提出相应要求。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二、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居民等多个主体以及能源、交通、产业等多个部门,若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就有可能产生碳减排的灰犀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碳中和愿意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要重视三个问题。(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如区域当中的核电厂,大部分清洁电力会优先供应至城市群当中的中心城市,而只有小部分留在本地使用。尽管随着交通网络的通达和服务政策的便捷,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强大动力,但同时应当注意到,区域当中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在城市群发展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产业梯队作用。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比如,纺织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是耗水、耗热、耗电大户,这是由行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在生产端加大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生产流程、工艺和管理手段的优化,不能单一以减碳作为转型要求,而要将提高能效和减少碳排放作为企业转型的双重要求。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作为重要能源基础,在行业和城市减碳中发挥着先行、主导甚至核心的作用。因此,电力系统的减碳工作,不仅涉及到电网企业自身,还与相关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息息相关。电网安全不仅需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技术优化和管理创新问题,还需要做好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将电网安全置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行考虑,进而建立起系统性、规范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如何有效进行政策配合、主体协同是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三、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通过低碳发展推动并引领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也许随手做的一件小事,就能为碳中和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爱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了人类能有得以长久生存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碳达峰碳中和是每个人不可磨灭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低碳发展推动并引领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根据东京议定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然后下降。但由于各种经济因素,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全球多数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顶峰的时间被推后。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不让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能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因此减碳不能单打一,而要推动减碳、治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特点: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要绿色技术推动,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基于绿色技术的特点,有三个目标需要实现: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少排放或者是零排放;培育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个领域,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以光伏发电为例,在10年前,可能很少有人相信光伏发电能够和传统的燃煤发电竞争,但现在已经可以竞争了。在这10年间,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0%以上,风力发电成本也降低了30%到40%。基于业内的专家研究,光伏发电与燃煤发电的成本相比,可能今后几年的成本相当于燃煤发电的一半左右。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包括:电力生产清洁化,发展氢能源,交通和工业的电动化/氢能化及碳捕捉四个方面,即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实现氢能源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在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的峰值,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里程碑。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增量能源需求的主力。预计从2020-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20%;非化石能源是满足这部分增量需求的关键,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164%上升到260%,其中光伏、风电潜力最大;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36%下降至740%,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总量分别于2025年、2030年和2040年达峰。五、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全国碳市场推出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六、 碳达峰国家达峰特征碳达峰的早晚和峰值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的实现进程。课题组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1960-2020年数据,利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趋势检验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SpearmansRho检验,评估了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全球共42个国家已实现碳达峰,46个国家处于达峰平台期。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具备以下特征: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第三产业占比高于50%,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下降阶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基本脱钩。(一)碳达峰国家可分为自然达峰、经济受损两种类型已达峰的42个国家中,瑞典和英国达峰时间最早,分别为1970年和1971年,澳大利亚最晚,为2009年,2009年至今未有国家实现达峰。从已达峰国家达峰路径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为代表的19个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已实现脱钩,从而自然达峰;第二类是德国、波兰、乌克兰等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影响的15个国家,以及爱尔兰、朝鲜等经济严重衰退的8个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受损衰退或社会转型失败而达峰。已达峰国家中,以瑞典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禀赋较好的部分国家,达峰后通过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中和进程,2017年瑞典的电力生产约90%来自水电、核电和风能。(二)多数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都高于2万美元除经济受损国家外,多数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都高于2万美元,平均达31万美元,最高的列支敦士登高达141万美元。最早达峰的瑞典达峰时人均GDP为27万美元,最晚达峰的澳大利亚为52万美元。2020年我国人均GDP仅105万美元,与多数达峰国家达峰时人均GDP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三)多数国家碳达峰时第三产业占比高于50%除经济受损国家外,多数国家达峰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占比高于50%,其中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这些国家大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高能耗重化工业向境外转移,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20年占比达545%,逐步进入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四)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各达峰国家达峰时的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差异较大,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与达峰时间并无必然关联,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其中英国高达964%,可再生能源禀赋较好的北欧四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在碳达峰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分别高达985%、818%、6167%、544%。(五)整体与各成员国达峰时间并非整齐划一欧盟整体于1979年实现碳达峰,当时的9个成员国中仅有英国(1971年)、法国(1979年)、比利时(1979年)已达峰,但上述3个国家碳排放量合计占欧盟排放总量高达70%。而德国(1991年)、丹麦(1996年)、意大利(2004年)、爱尔兰(2007年)是在欧盟整体达峰后陆续实现达峰,荷兰、卢森堡截至2020年尚处于达峰平台期。七、 中国碳中和、碳达峰行业市场现状从2020年底以来,我国多次在重要场合和政策文件中提及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是指在2030年之前,我国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随后不断下降;碳中和是指在2060年之前,我国的碳排放量和吸收量可以正负抵消,达到相对意义上的零排放。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我国碳排放量情况从建国初7858万吨到改革开放146亿吨,呈缓慢增长。进入2000年以后,快速增长,到2019年根据数据显示我国二碳排放量已达到1017亿吨。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我国经济快速恢复,碳排放量增长008%,达10251亿吨。为节能减排,我国从十一五阶段就开始提出相应要求。随着2005年以后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尤其是工业领域的不断加大管控力度,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从2524千克/美元迅速下降至2010年的139千克/美元,说明十一五以来我国节能减排效果明显,2020年我国单位GDP的碳排放量仅为0653千克/美元,仅为2005年的四分之一左右。八、 碳达峰发展的风险因素碳中和工作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变革,不要走进双碳速胜论消极悲观论的误区,而要把握城市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趋势,能源、产业、金融多部门协同联动,数据、人才、管理多要素融合创新,多管齐下消解碳减排的灰犀牛带来的巨大风险,为城市升级创造可持续的发展动力。推进城市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企业、居民等多个主体以及能源、交通、产业等多个部门,若不能有效地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短期和中长期的关系,就有可能产生碳减排的灰犀牛。所谓碳减排灰犀牛,指在碳达峰、碳中和落地过程中,发生概率很高、负面影响巨大的各类潜在危机,特别是对以高耗能企业为主的产业链,以及发展与之密切联系的城市或区域影响较大。碳中和愿意下,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要重视三个问题。(一)要注重地区转型与区域发展的公平减碳问题我国地域广阔、地区发展资源基础差距较大,因此长期以来形成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问题,在较长一段时间,仍存在着发展惯性和投资路径依赖。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各地争先出台达峰时间表,对于发展基础较好、产业负担较轻的地区来说,碳达峰的实现成为地区加速升级、产业要素集聚的重要机遇。但对于西部、中部等资源型城市,现有的能源结构和经济结构与煤炭高度关联,发展投入大,在减碳要求下,会造成地区发展空间压缩、转型路径探索困难。同时,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水平不均衡,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和流动水平要显著高于一般城市,周边城市往往承担着疏解城市非核心功能、保障中心城市资源供应的重担。如区域当中的核电厂,大部分清洁电力会优先供应至城市群当中的中心城市,而只有小部分留在本地使用。尽管随着交通网络的通达和服务政策的便捷,城市群、都市圈的发展模式形成了强大动力,但同时应当注意到,区域当中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不同,在城市群发展结构中发挥着不同的产业梯队作用。在单一减碳要求下,会造成这些城市比较优势和产业协同优势弱化,城市群整体发展合力和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因此,需警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对城市评价和考核方式的单一指标化、标准一致化,容易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进一步扩大的风险。(二)要注重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协同减碳问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调整是两个重要抓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长期性、艰巨性,地方往往会把重心放在能源结构调整上,重点是将以煤炭为主的化石能源用天然气或其他形式的清洁能源进行替代。因此忽视了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相互耦合关系。比如,纺织行业作为高耗能行业,是耗水、耗热、耗电大户,这是由行业生产特点所决定的。在生产端加大清洁能源利用的同时,要同步考虑生产流程、工艺和管理手段的优化,不能单一以减碳作为转型要求,而要将提高能效和减少碳排放作为企业转型的双重要求。对于以工业为主的城市,由于能源的锁定效应和工业发展的长期需求,城市会在一段时间保持工业制造占主导地位的发展态势,甚至对于一些地区,仍需要保持高耗能行业持续发展以提供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对于这样的地区和行业,需要客观认识发展和减碳之间的关系,客观看待发展所处的阶段,客观评估未来发展的模式和空间。将碳排放峰值以指标的形式进行分配,不利于地区发展动能的平稳过渡,需要分行业、分区域地考虑排放条件,进而有区分、有阶段地制定排放指标。因此,需要警惕由于产业和能源结构调整的不同步、部门管理作用发挥不协同,而造成城市发展优势弱化,发展基础薄弱地区,会产生由于较为激进减碳手段而造成的空间压缩、发展动力不足的风险。(三)要注重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安全减碳问题目前,对于未来新能源在能源系统中占比的讨论仍然存在很大分歧,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对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风险认知存在不同。一方面,新能源的大规模接入,会造成传统由煤电承担基础能源的系统结构发生变化,未来谁来扮演能源兜底保障的角色,谁来进行灵活性调节,目前都未形成统一认识。另一方面,电力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会发生变化,传统源随荷动的模式将向着源网荷互动转变,系统中运行主体的行为、需求都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为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很大风险。传统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主要是通过技术和管理完成,做好供需之间的有效平衡是核心任务。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电力作为重要能源基础,在行业和城市减碳中发挥着先行、主导甚至核心的作用。因此,电力系统的减碳工作,不仅涉及到电网企业自身,还与相关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息息相关。电网安全不仅需要处理企业内部的技术优化和管理创新问题,还需要做好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将电网安全置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行考虑,进而建立起系统性、规范性的风险防范体系。如何有效进行政策配合、主体协同是电力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因此,随着可再生能源逐渐站上舞台,如果不能有效做好不同能源之间的协同配合,以灵活机制调动起不同主体之间参与平衡调度的积极性,保障共同价值最大化,能源系统将会面临安全稳定运行方面的更大挑战和风险。九、 营销环境的特征(一)客观性环境作为企业外在的不以营销者意志为转移的因素,对企业营销活动的影响具有强制性和不可控性的特点。一般说来,企业无法摆脱和控制营销环境,特别是宏观环境,难以按企业自身的要求和意愿随意改变它,如企业不能改变人口因素、政治法律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等。但企业可以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和要求,制定并不断调整市场营销策略。(二)差异性不同的国家或地区之间,宏观环境存在着广泛的差异,不同的企业之间,微观环境也千差万别。正因为营销环境的差异,企业为适应不同的环境及其变化,必须采用各有特点和针对性的营销策略。环境的差异性也表现为同一环境的变化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不同。例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意味着很多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进行“国际性较量”,而这一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不同行业与企业的影响并不相同。(三)多变性市场营销环境是一个动态系统,构成营销环境的诸因素都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中国处于短缺经济状态,短缺几乎成为社会经济的常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曾遭遇“过剩”经济,不论这种“过剩”的性质如何,仅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而言,市场营销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营销环境的变化,既会给企业提供机会,也会给企业带来威胁,虽然企业难以准确无误地预见未来环境的变化,但可以通过设立预警系统,追踪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营销策略。(四)相关性营销环境诸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某一因素的变化会带动其他因素的连锁变化,形成新的营销环境,新的环境会给企业带来新的机会与威胁。例如,竞争者是企业重要的微观环境因素之一,而宏观环境中的政治法律因素或经济政策的变动,均能影响一个行业竞争者加入的多少,从而形成不同的竞争格局。又如,市场需求不仅受消费者收入水平、爱好以及社会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响,而政治法律因素的变化,往往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十、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的通过低碳发展推动并引领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每个个体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每个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留意,也许随手做的一件小事,就能为碳中和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力量,爱护地球是每个人的责任。为了人类能有得以长久生存的高质量生态环境,碳达峰碳中和是每个人不可磨灭的责任和担当。作为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引领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和产业革命的重大战略机遇,通过低碳发展推动并引领能源低碳革命、绿色低碳工业体系创建和城镇化低碳发展,在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可持续基础设施等领域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全球升温已经导致气候风险越来越高,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如果继续以目前的速率升温,全球温升幅度可能会在2030年至2052年达到15。根据东京议定书,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20年达到顶峰,然后下降。但由于各种经济因素,这一目标并没有实现。全球多数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达到顶峰的时间被推后。芬兰确认在2035年,瑞典、奥地利、冰岛等国家在2045年实现净零排放;欧盟、英国、挪威、加拿大、日本等将碳中和的时间节点定在2050年。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智利,也计划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近年来,中国积极实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采取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等方式节能,提高能效。通过推进碳市场建设、增加森林碳汇等一系列措施,使得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中国采取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早达峰迈向近零碳排放,这不仅是国际责任担当,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需要和保障。十一、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是用绿色技术替代传统技术,减少碳排放而不是减少生产能力,不是不让发展,而是为了更好的发展,不能在不具备绿色技术的情况下,人为打乱正常的供求秩序;因此减碳不能单打一,而要推动减碳、治污、增绿、增长协同推进。特点:由传统工业化发展方式转向绿色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说要绿色技术推动,大规模、系统性地换技术。基于绿色技术的特点,有三个目标需要实现:高技术含量和生产率;少排放或者是零排放;培育有竞争力的低成本优势。在这个领域,中国也有成功的案例,以光伏发电为例,在10年前,可能很少有人相信光伏发电能够和传统的燃煤发电竞争,但现在已经可以竞争了。在这10年间,中国的光伏发电成本下降了80%以上,风力发电成本也降低了30%到40%。基于业内的专家研究,光伏发电与燃煤发电的成本相比,可能今后几年的成本相当于燃煤发电的一半左右。实现碳中和的途径包括:电力生产清洁化,发展氢能源,交通和工业的电动化/氢能化及碳捕捉四个方面,即借助光伏、风电装机增长,电力系统将实现完全脱碳;实现氢能源全面商业化,特别是在航空等领域;在钢铁、建材、交通等能源消费部门,进行大规模的电动化和氢能化改造;捕捉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温室气体。2030年中国碳排放将达到116亿吨的峰值,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里程碑。未来十年,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增量能源需求的主力。预计从2020-203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将增长20%;非化石能源是满足这部分增量需求的关键,占一次能源比重将从164%上升到260%,其中光伏、风电潜力最大;化石能源占比将从836%下降至740%,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消耗总量分别于2025年、2030年和2040年达峰。十二、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在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双碳战略倡导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降低碳排放步伐,有利于引导绿色技术创新,提高产业和经济的全球竞争力。中国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努力兼顾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同步进行。根据生态环境部测算,首批纳入全国碳市场覆盖范围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全国碳市场推出后,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全国碳市场目前唯一的交易产品为碳排放配额。在市场启动初期,将只在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之间开展配额现货交易,暂时不允许机构和个人参与。在7月14日举行的国新办吹风会上,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称,发电行业作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是考虑到发电行业二氧化碳排放量比较大。同时发电行业的管理制度相对健全,数据基础比较好。在发电行业碳市场健康运行以后,将进一步扩大碳市场覆盖行业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引导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十三、 市场导向战略规划全面贯彻现代市场营销观念,要求企业不仅致力于创造近期的顾客满意,而且要积极适应市场环境的变迁,致力于创造长期、整体顾客满意,实施有效的市场导向战略规划与管理。“战略规划的核心在组织的目标和能力与不断变化的市场机会之间建立和维持战略适配的过程。”“战略规划的制定过程始于对整体目标和使命的确定,使命随即被转化为详细的目标以指导整个公司的发展。”市场导向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正确选择和调整企业投资经营方向,并将企业的投资业务作为一个组合来管理。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及其变化的要求,综合考虑顾客、社会和企业利益,决定进入哪些领域生产经营,哪些业务项目(经营单位)需要建立、保持、发展、收缩或撤销,并据以配置企业资源。(2)根据市场增长率、企业定位及其组合,测算每项具体业务单位的未来利润潜力。企业必须根据发展动态,而不是依据目前的销售额或利润来决定未来的业务发展方向。(3)从长期发展的战略高度制定规划。企业要对每一项业务制定一个“战略方案”,以实现其长期目标。同时,企业还必须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的地位及它的目标、机会、能力和资源确定一个最有意义的战略规划,并使各项业务战略方案体现企业战略规划的基本要求。在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战略规划通常由四个组织层次构成。包括企业层次、部门层次、业务层次和产品层次。企业总部负责设计企业战略规划,指导整个企业进入有利的前景,决定给每个业务单位分配多少资源以及要开展或取消哪些业务。部门层次的规划,要对企业给予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各业务单位的战略规划则要保证该业务创造价值和利润。最后,每个业务单位内的每个产品层次(产品线、品牌等),为了达到该产品特定市场的预定目标,也要制定营销规划。以上这些规划要由企业的不同层次机构分别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评估,以及采取改正措施。十四、 碳达峰国家达峰特征碳达峰的早晚和峰值高低直接影响碳中和的实现进程。课题组基于世界银行数据库1960-2020年数据,利用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趋势检验方法Mann-Kendall检验和SpearmansRho检验,评估了全球219个国家和地区的碳达峰趋势和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研究发现:截至2020年,全球共42个国家已实现碳达峰,46个国家处于达峰平台期。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具备以下特征:人均GDP高于2万美元,第三产业占比高于50%,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处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下降阶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基本脱钩。(一)碳达峰国家可分为自然达峰、经济受损两种类型已达峰的42个国家中,瑞典和英国达峰时间最早,分别为1970年和1971年,澳大利亚最晚,为2009年,2009年至今未有国家实现达峰。从已达峰国家达峰路径看,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以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瑞典为代表的19个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已实现脱钩,从而自然达峰;第二类是德国、波兰、乌克兰等受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影响的15个国家,以及爱尔兰、朝鲜等经济严重衰退的8个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受损衰退或社会转型失败而达峰。已达峰国家中,以瑞典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禀赋较好的部分国家,达峰后通过继续调整能源结构加快碳中和进程,2017年瑞典的电力生产约90%来自水电、核电和风能。(二)多数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都高于2万美元除经济受损国家外,多数国家碳达峰时人均GDP都高于2万美元,平均达31万美元,最高的列支敦士登高达141万美元。最早达峰的瑞典达峰时人均GDP为27万美元,最晚达峰的澳大利亚为52万美元。2020年我国人均GDP仅105万美元,与多数达峰国家达峰时人均GDP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三)多数国家碳达峰时第三产业占比高于50%除经济受损国家外,多数国家达峰年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占比高于50%,其中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占比远高于第一、二产业。这些国家大都处于后工业化时期,工业在GDP中的比重持续下降,高能耗重化工业向境外转移,碳排放强度不断下降。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2020年占比达545%,逐步进入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四)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各达峰国家达峰时的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差异较大,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与达峰时间并无必然关联,多数国家碳达峰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仍高于60%,其中英国高达964%,可再生能源禀赋较好的北欧四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等在碳达峰时化石能源消耗占比分别高达985%、818%、6167%、544%。(五)整体与各成员国达峰时间并非整齐划一欧盟整体于1979年实现碳达峰,当时的9个成员国中仅有英国(1971年)、法国(1979年)、比利时(1979年)已达峰,但上述3个国家碳排放量合计占欧盟排放总量高达70%。而德国(1991年)、丹麦(1996年)、意大利(2004年)、爱尔兰(2007年)是在欧盟整体达峰后陆续实现达峰,荷兰、卢森堡截至2020年尚处于达峰平台期。十五、 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一)整合营销传播的操作思路(1)以整合为中心。着重以消费者为中心并把企业所有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企业的一体化营销。(2)强调协调、统一,系统化管理。企业营销活动的协调性,不仅强调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整体配置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实现整合营销目标。(二)影响整合营销传播执行的技能1、营销贯彻技能为使营销传播计划贯彻执行快捷有效,必须运用分配、监控、组织和配合等技能。分配技能指营销各层面负责人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使其在营销活动中优化配置的能力。监控技能指在各职能、规划和政策层面建立系统的营销计划结果的反馈系统并形成控制机制。组织技能指开发和利用可以依赖的有效的工作组织。配合技能指营销活动中各部门及成员要善于借助其他部门以至企业外部的力量有效实施预期的战略。2、营销诊断技能营销传播执行的结果偏离预期目标,或是执行中遇到较大阻力时,需确定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对策。(1)问题评估技能。营销执行中的问题,可能产生于营销决策,即营销政策的规定;可能产生于营销规划,即营销功能与资源的组合;也可能产生于行使营销功能方面,如广告代理、经销商。问题发现后,应评定问题所处的层面及解决问题所涉及的范围。(2)评价执行结果技能。将营销活动整体的目标,分解成各阶段和各部门的目标,并对各分目标完成结果和进度及时进行评价,这是对营销活动实施有效控制和调整的前提。(三)整合营销传播执行过程在整合营销传播执行中,涉及资源、人员、组织与管理等方面。(1)资源的最佳配置和再生。实现资源最佳配置,既要利用内部资源运用主体的竞争,力求实现资源使用的最佳效益,又要利用最高管理层和各职能部门,组织资源共享,避免资源浪费。(2)人员的选择、激励。人是实现整合营销目标的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要组成有较高的合作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非正式团队小组,保证圆满完成目标;通过激励措施不断增强人员信心,调动积极性,促使创造性变革的产生。(3)学习型组织。整合营销团队具有动态性特点,而组织又要求具有稳定性。要建立组织中人们的共同愿景,保持个人与团队目标和企业目标的高度一致,并强化团队学习,创造出比个人能力总和更高的团队,形成开放思维,实现自我超越。(4)监督管理机制。高层管理力求使各种监管目标内在化,通过共同愿景培养各成员、各团队自觉服务精神,通过激励、培养塑造企业文化,通过团队中人员、职能设置强化团队自我管理能力。团队自身也承担了原有监管应承担的大量工作,在最高层的终端控制下,自觉为实现企业营销目标努力协调工作。十六、 市场定位的步骤市场定位通过识别潜在竞争优势、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和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三个步骤实现。(一)识别潜在竞争优势识别潜在竞争优势是市场定位的基础。通常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在两方面:成本优势和产品差别化优势。成本优势是企业能够以比竞争者低廉的价格销售相同质量的产品,或以相同的价格水平销售更高一级质量水平的产品。产品差别化优势是指产品独具特色的功能和利益与顾客需求相适应的优势,即企业能向市场提供在质量、功能、品种、规格、外观等方面比竞争者更好的产品。为实现此目标,首先必须进行规范的市场研究,切实了解,目标市场需求特点以及这些需求被满足的程度,这是能否取得竞争优势、实现产品差别化的关键。其次要研究主要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可从三个方面评估竞争者:一是竞争者的业务经营情况,如近三年的销售额、利润率、市场份额、投资收益率等;二是竞争者核心营销能力,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水平等;三是竞争者的财务能力,包括获利能力、资金周转能力、偿还债务能力等。(二)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定位核心竞争优势是与主要竞争对手相比,企业在产品开发、服务质量、销售渠道、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所具有的可获取明显差别利益的优势。应把企业的全部营销活动加以分类,并将主要环节与竞争者相应环节进行比较分析,以识别和形成核心竞争优势。(三)制定发挥核心竞争优势的战略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核心能力与竞争优势,不会自动地在市场上得到充分的表现,必须制定明确的市场战略来加以体现。比如通过广告传导核心优势战略定位,逐渐形成种鲜明的市场概念,这种市场概念能否成功,取决于它是否与顾客的需求和追求的利益相吻合。十七、 营销调研的方法(一)确定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代表性直接影响调查资料的准确性。根据调研的目的及人力、财力、时间情况,要适当地确定调查样本的多少和确定调查对象。1、普查和典型调查普查是对调查对象进行逐个调查,以取得全面、精确的资料,信息准确度高,但耗时长,人力、物力、财力花费大。典型调查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调查,据以推论总,体。只要样本代表性强,调查方法得当,典型调查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抽样调查当调查对象多、区域广而人力、财力、时间又不允许进行普查时,依照同等可能性原则,在所调研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作为样本,根据调查分析结果来推论全体。常用的抽样方法有:(1)纯随机抽样。完全不区别样本是从总体的哪一部分抽出,总体中的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被抽取出来。如采用抽签法或乱数表法。(2)机械抽样。遵照随机原则,将全部调查单位按照与研究标志无关的一个中立标志加以排列,严格按照一定的间隔机械地抽取调查样本。由于样本在总体中分配较均匀,样本代表性也较大。(3)类型抽样。实行科学分组与抽样原理相结合,先用与所研究现象有关的标志,把被研究总体划分为性质相近的各组,以减低各组内的标志变异度,然后在各组内用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的方法,按各组在总体中所占比重成比例地抽出样本。这种方法也叫类型比例抽样,样本代表性更大,可得到较纯随机抽样或机械抽样更精确的结果。(4)整群抽样。上述方法都是从总体中抽取个别单位,整群抽样则是整群地抽取样本,对这一群单位进行全面观察。其优点是比较容易组织,缺点是样本分布不均匀,代表性较差。(5)判断抽样。由专家判断而决定所选的样本,也称立意抽样。(二)收集资料调查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固定样本连续调查用抽样方法,从母体中抽出若干样本组成固定的样本小组,在一段时期内对其进行反复调查以取得资料。调查技巧可采用个别面谈、问卷调查、消费者日记或观察记录调查。固定样本连续调查能掌握事项的变化动态,分析发展趋势。但如持续时间长,被调查者会感到厌烦。所以,对一般问题的调查,往往采用一次性调查,其方法包括观察法、实验法和询问法。2、观察调查由调查人员到现场对调查对象的情况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观察记录,据以研究被调查者的行为和心理。这种调查多是在被调查者不知不觉中进行的,除人员观察外,也可利用机械记录处理。如广告效果数据,国外多利用机械记录器来收集。直接观察所得的资料比较客观,实用性也较大。其局限性在于只能看到事态的现象,往往不能说明原因,更不能说明购买动机和意向。3、实验法在给定的条件下,通过实验对比,对营销环境与营销活动过程中某些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发展变化进行观察分析。如通过一项推销方法在特定地区及时间的小规模实验,并用市场营销原理分析其是否值得大规模推行,即销售实验。4、询问调查按预先准备好的调查提纲或调查表,通过口头、电话或书面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收集资料。口头询问不仅能当面听取被调查者的意见,还可观察其反应,发现新问题,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可靠的资料;缺点是花费时间和人力较多,调查结果还会受调查人员的询问技巧及主观因素影响。电话调查取得信息最快,回答率也较高,而且同城电话费用也较低;不足之处是被调查对象限于通电话者,对问题只能得到简单的回答,有时不易得到被调查者合作。通信调查一般是将所要收集的资料设计成问卷,其调查面宽,能深入城乡各地,被调查者也有充分时间考虑;主要缺点是回收率低、周期长,有时因误解问卷或不愿认真回答造成误差较大。十八、 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市场营销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一)传统研究法1、产品研究法产品研究法即对产品(商品),如农产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等的营销问题分门别类的研究方法。其优点是具体实用,缺点是有许多共同的方面造成重复。这一方法的研究结果形成了各大类产品的市场营销学,如农产品市场营销学。2、机构研究法机构研究法即对分销系统的各个环节(机构),如生产者、代理商、批发商、零售商等进行研究的方法。侧重分析研究流通过程的这些环节或层次的市场营销问题。其研究结果形成了批发学、零售学等。3、职能研究法职能研究法即研究市场营销的各类职能以及在执行这些职能中所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如将营销功能划分为交换职能、供给职能和便利职能三大类,并将之细分为购、销、运、存、金融、信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