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

上传人:冷*** 文档编号:19381763 上传时间:2021-01-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清代农业的成就* 摘要本文从土地生产率、粮食亩产量、新生产部门、生态农业、农学著作及养活的人口等多方面论述了清代的农学成就,并指出其在中外农业史上的地位。同时,对于清代农具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的原因,也进行了。关键词清代农业;农业成就On the Agricultural Achievement in Qing DynastyAbstract:From many aspects such as the land productivity, the grain yield per mu,this paper tries to expound the fact of the agronomy achievement in Qing Dynasty, and points out its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developing in Chinese and global agriculture. Meanwhile, the reason why the farm implement was not developed and the labor productivity was not high in Qing Dynasty was analyzed in the paper.Key words: agriculture of the Qing Dynasty; Agriculture achievement农业是农业中最基本的生产部门,同时也是农业社会的基础。农业的兴衰是农业社会中经济兴衰的直接标志。本着这种认识,作者认为考察清代的农业成就,对于了解清代的经济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本文所说的农业成就是指清代的农业技术和农业经济超越前代的水平而言的,也是和同时期西方国家农业发展水平相比较而言的,并不是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清代的农业。一、清代农业的成就(一)土地利用率的空前提高清代土地利用率的提高同耕作制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一是从清以前的一年一熟制,发展成了二年三熟制,一年二熟制,一年三熟制。二是耕作制的发展遍及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和闽广地区,是一种全国范围的变化;这种全国范围出现高复种指数的大变化,在上是从未有过的。清代由于人多地少矛盾的加剧,农作物种类和品种的增加,以及栽培技术的发展,从而促成了耕作制度的大发展。耕作制度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下:1.黄河中下游的二年三熟制等等,都是当地典型的二年三熟制形式。2.长江流域的一年二熟制长江流域的一年二熟制有二种形式,一是水稻同旱作物一年二熟,二是种植双季稻。稻与旱作物一年二熟制,形式多种多样,其中又以稻麦复种为主,这是利用稻田秋后空闲的时机,种植冬作物,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一种办法。清代这种耕作制度在长江流域分布极广,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省都有,成为这些省份利用冬闲田的一种主要方式。双季稻是长江流域又一种重要的耕作制。双季稻在历史上主要分布于闽广地区,到清代才发展到长江中下游。清道光时人李彦章在江南催耕课稻编中说:“以余所知,浙东、闽南、广东、广西,及江西、安徽,岁种再熟田居其大半,近闻两湖、四川在在亦渐艺此。”表明到十九世纪中叶,双季稻已发展到长江流域各省。笔者又查考了长江流域的方志,查到有51个县有双季稻种植的记载,其中只有二个县是明代开始种双季稻的,其他49个州县都是到清代才具有双季稻的记载,说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双季稻绝大多数是在清代发展起来的。3.闽广地区的二熟制和三熟制,但长期没有推广,直到清代才成为一种普遍推行的耕作制度。据方志记载,在福建(包括)第一次记载双季稻的35个县的方志中,明代12个,清代23个;广东61个县有双季稻记载,其中明代1个,清代的60个;广西19个县有双季稻记载明代也只1个,清代有18个。闽广地区115部方志中,记载清代才有双季稻的有101部,约占总数的88。可见清代双季稻在闽广地区推广规模之大。至于珠江流域(包括福建)的三熟制则完全是清代发展起来的一种耕作制度,它包括三季稻、稻稻麦、稻稻菜、稻稻烟、烟稻瓜、稻豆麦等多种三熟制的种植方式。分布的地区包括,福建的福州、台湾、临汀,广东的广州、嘉应、新会等地。清代多熟制的发展和推广,带来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一)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相对扩大了耕种面积。在北方二年三熟制地区土地利用率提高了50;南方一年二熟制地区土地利用率提高了100;华南三熟制地区土地利用率提高了200,这对人多地少的清代来说,对缓和耕地不足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对不同多熟制可提高土地利用率而言的。至于当时究竟扩大了多少复种面积,因缺乏资料,当难具体回答,但从一些零星的资料看,复种的面积是不少的。山东是一个二年三熟制地区,据有的学者,复种率达25,由此可见多熟制的推行,土地利用率在不同地区分别提高了2080。扩大复种面积是相当可观的。*本文根据作者年月在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所作的学术报告整理。1 清祁隽马首农言。清吴树声沂水桑麻话。清凤台县志食货。拙作明清农业史(待出版)。东汉杨孚异物志:“稻交趾冬又种,农者一岁再种。”拙著明清农业史(待出版)。拙著明清农业史(待出版)。孙文宅公奏疏卷八,“请开曲麦疏”。乾隆会昌县志。(二)提高了粮食亩产量,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粮食不足的矛盾多熟制的推广,不同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亩产量,在二年三熟制地区提高约为1230,在稻麦一年二熟制地区提高约为2091,在双季稻地区提高约为2550,详见清代多熟制的亩产量。由此可见清代多熟制的推广,取得的效益是十分可观的。(二)粮食亩产量达到超历史生产水平粮食亩产量是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综合利用的结果,所以亩产量的高低,可视为衡量一个历史时期农业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关于我国历代的粮食亩产量,不少学者都作过研究,虽然具体的产量数字,不同学者得出的数字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清代(前期)的粮食亩产量都高于历史上的各个时期。现以吴慧的研究为例来说明。据研究,秦汉时我国的亩产量为264市斤市亩,唐代是334市斤市亩,清以前亩产量最高是明代,为346市斤市亩,清代的亩产量达到了374市斤市亩,分别比汉代增加了41.6,比唐代增代11.9,比明的亩产量高了8,清代是历史上亩产量最高的一个历史时期。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资料来源: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农业出版社,1985年,括弧内为笔者校正数字。(三)新产业部门的建立中国的传统农业是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这种农业生产单一,生产范围狭小。明清时期由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和商品经济渗入到农业生产,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产业部门,据初步统计,约有13个之多。这些新的生产部门包括植棉业、棉纺织业、桑秧业、蚕种业、柞蚕业、丝织业、烟草业、蔗糖业、养珠业、养蜂业、渔苗业、海洋渔业、花卉业等,其中海洋渔业在东南沿海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海民生理半年生计在田半年生计在海,故稻不收谓之田荒,鱼不收谓之海荒。”这些新的产业部门,有的在明代中期已经出现,但大部分形成于清代,由于新产业部门的建立,这就大大丰富了农业生产的内容,扩大了农业生产的范围,标志着清代的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四)生态农业的创立生态农业是一种对水陆资源,动植物资源综合利用并使其在生产中相互联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农业,同时也是以少量耕地求得高经济回报的一种农业经营,被肯定为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农业经营模式。这是我国传统农业中的一大创造,也是古代传统农业取得的一个重大成就,这种农业也是在明代中叶出现的,主要在清代形成的。主要形式有苏南地区的粮畜鱼果菜综合经营,浙北地区的粮畜鱼桑蚕的综合经营,以及珠江三角洲的桑鱼、果鱼、蔗鱼等的综合经营。苏南地区的生态农业,其农业收入是普通农田的3倍,多种经营的收入又“视田之入复三倍”。在珠江三角洲,推行的“桑基鱼塘”生产,取得了“两利俱全,十倍禾稼”的效果。这些记载证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不仅有良好的生态效益,而且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五)农学的发展清代是我国传统农学的大发展时期,首先表现在农书的大量增加。据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1著录,我国历代所编著的农书共714部,其中清以前的二千一百多年间编著的农书为231部,清代267年,编著的农书为483部,为清代以前农书数量的2.09倍。可见清代农学发展之快。在清代的农书中,蚕桑类的农书增加最多,共155部,约占清代全部农书的三分之一强,而清以前所编写的蚕桑书,只有4部,相比之下,反映了清代蚕桑生产和蚕桑发展的迅速。其次表现在农学研究的内容有了新的发展。蝗虫是我国古代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在历史上只有宋代的董煟写过2本有关治蝗的著作,清代随着蝗灾的严重,研究治蝗的著作不断出现,保留至今的治蝗书,至少还有26部,清代成为我国研究治蝗技术最发达的一个时期。对农作物的研究,也是清代农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对于外来作物如番薯、棉花、烟草等的研究,清代的学者,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他们写下了3部番薯著作,11部棉花著作,10部烟草著作,其中对棉花、烟草的研究都是开创性的工作,从而为我国传统农学研究外来作物填补了空白。此外对于野蚕的系统研究,也是从清代开始的。尽管野蚕汉代已见记载,但很长时间中没有人作过系统的研究,清代的学者在关注桑蚕的同时,也注意了野蚕的研究,并写下了18部野蚕著作,这也是清代农学中的重要成就之一。上述列举的事实说明,清代在农学上取得的成就是相当巨大的。李翊戒庵老人漫笔。同治高明县志。清代农学著作统计表资料来源: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474486页。(六)创造了以少量耕地养活大量人口的记录按照我国史书记载,在明代以前,我国人口都没有超过六千万,明代开始达到一亿几千万,也就是说,明代以前,我国农业生产最高只达到维持六千万人生活的水平,到明代开始提高到维持一亿几千万人。清代我国人口进一步发展到三亿至四亿。这表明农业生产已达到了养活三亿至四亿人口的水平,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再从全国人均耕地面积来考察,则更能看出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据历史记载和近人研究,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为9.67亩,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为27.03亩,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为16.56亩,而明代则为67亩,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为3.56亩,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为2.41亩。这一事实反映出,清代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已十分尖锐,同时也说明清代养活一口人所需要的耕地远比汉唐要少,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清代农业生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毕业论文搜集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