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五篇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92219581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五篇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五篇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五篇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五篇小学教案 汇报人:XXXX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 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Your content to play here, or through your copy, paste inthis box, and select only the text. 教案不能千篇一律,要发挥每一个老师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综合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1 【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 【课型】新授课 【课标要求】 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重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 目标导学 【教学方法】 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 【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 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联系实际生产、生活,设计多处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会、认识有关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节课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了一个教学课件。多媒体直观性和交互性,能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地理问题,从而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给学生充分的学习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依据该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及学习内容,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体验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书设计】 简单天气符号、卫星云图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与区别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特征。 了解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读图,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 2.教学难点:昼夜更替,经度时差产生的原因,地方时差计算方法。 三.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学过物理,知道物体是处于不断地运动之中,地球也是如此。 讲解:上节课学习了地球与地球仪,了解了连接南北两极且穿过地球内部的轴为地轴。 提问:什么是地球自转呢?(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太阳在空中是怎样运动的?(东升西落)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提问:太阳东升西落的时间是多长(12小时) 一天的晨昏现象呈现怎样的规律?(交替,连续) 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周期为24小时,一天。 提问:由于地球自转可以导致什么地理现象?(昼夜更替) 分析问题:昼夜更替的原因? (地球是个不透明的实体,太阳光平行照射,使得地轴两侧,一侧亮,一侧暗,一侧白天,一侧黑夜。) 思考:地球自转其他地理现象。(经度时差) (地球自转周期为24小时,转过360所以,一小时转过15即经度每转过15地方时相差一小时) 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四.板书设计: 地球的自转 1.概念:地球不停地绕地轴的旋转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3.周期: 24小时(一天) 4.地理意义:昼夜更替 经度时差 5.地方时计算:我国最东端约在135E,最西端在73E,当在最东端的地方时是8点时,最西端的地方时是多少? 135E-73E=62 62/15=4.13小时,约4小时8分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 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 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 、一年分三季 1、气候特征 指导学生从纬度位置入手,探讨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西北部有少量热带沙漠气候,南部有少量热带草原气候。 2.一年分三季 湿季雨季610月份 西南季风 干季凉季11月次年2月 东北季风 热季35月份 3、简单介绍南亚的农作物及分布,介绍农作物与自然环境的联系 水稻印度东北部、孟加拉国西部和印度半岛西部沿海地区 小麦西北部干旱少雨地带 黄麻恒河下游地区 棉花德干高原西部 4、指导学生完成课文44页的活动题 活动题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季风气候分布面积广大。 活动题该地北、西、东三面山地环绕,南部向印度洋敞开,有利西南季风的进入;湿润的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下大量的地形雨。 活动题总体上看,孟买和安拉阿巴德均为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距海远近不同,气候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孟买比安拉阿巴德降水量多,且更集中;安拉阿巴德比孟买的气温年较差大。 、宗教与社会 1、南亚是世界古文明发源地,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 佛教斯里兰卡、锡金、不丹 印度教印度、尼泊尔 伊斯兰教巴基斯坦、孟加拉国、马尔代夫 2、学生阅读课文中“泰姬陵” 、人口与经济 1. 南亚是世界人口分布密集的地区之一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人口超过一亿 2、南亚8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其中印度最发达 , 电脑软件占据重要地位 四、总结课文、完成作业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 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 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流传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印、中、日、缅、斯里兰卡)人文地理P.25; (2)_: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美、大洋洲。人文地理P.22 (3)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 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53个、亚洲48个、欧洲43个、北美洲14个、大洋洲14个、南美洲12个、南极洲无人居住); 2.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 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 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 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佛 教 1.宗教 _ 伊斯兰教 发达国家 2.世界国家和地区 发展中国家(中国) 3.作业布置: 作业本:第二节 填图册:P.2、3, 课本P.3, P.6想一想、议一议 七年级地理第一课教案5 【教材说明】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后两个标题内容。本节内容是:体会聚落差异源自环境差异,认识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了解聚落的发展表现,在变化中发现问题传统聚落在消失,在探讨传统聚落价值中认识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应该以体验领悟、分析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体验人地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顺应学生心理发展趋势,深入浅出地突破学生学习的畏难心理,了解地理知识的现实和应用价值,在思想上获得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产生无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创造力。为其合作学习、多元化学习、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有利条件,理解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发展。 (2)通过理解体会传统聚落的内涵与价值,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聚落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进一步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2)体会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和思想实践上的智慧高度,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乐于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乐于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保护传统聚落的意义。 【教学难点】 聚落对环境的适应表现。 【教学方法】 整个教学过程运用教师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问题引导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推陈出新,创设情境 展示课件中不同聚落的图片,启发学生分析:分出乡村还是城市,人们从事什么样的劳动生产活动,师生互动得出聚落的本质差异在于劳动生产方式。 转承:劳动生产方式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适应环境,谋求生存与发展的手段,所以必须立足于环境。因而,聚落与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课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与环境 师:探究事物间的关系必须弄清两个方面:(1)弄清两者之间的作用与影响。(2)理解相互适应表现。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教材中影响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根据书上的图,还可以联系生活,活跃了思维并勇于探索发现和推断,使他们在参与中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 师:聚落是环境的产物。(学生认同后继续)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不仅具有鲜明的环境特征,还深刻地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课件中东南_带雨林区的民居,西_带沙漠区的民居,学生讨论。 转承:民居建筑适应于环境,更适用于生活,它体现了环境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聚落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传统聚落记录人类智慧的发展进程,它是浓缩了的历史,而现代民居则体现了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并在飞速发展中。 2.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师: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回望历史,农耕文明的发展,生态退化出现了;如辉煌的巴比伦古国就是在发展农耕中,生态恶化后过早陨落的;工业文明的发展,环境污染随之而来。所以我们在发展与变革中,一定要顺应自然规律,权衡利弊,以保证进一步的发展。聚落的发展我们应如何面对呢?(课件演示) 学生快速阅读教材总结聚落发展表现及出现的变化。 设计意图:设置问题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引发学生对消失中的传统聚落的关注,先抑后扬,牵引着学生的心。 生:总结传统聚落的价值。 师: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识到这一点,并已经把在乡村和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作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了。 生:根据生活所见回答。 师:总结归纳:(1)立法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_。(2)圈建保护。(3)异地迁建保护。 转承:有些极其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遗产已经不再是某国某地为保护自身特色和历史的珍宝,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了,那就要把它们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了。 生:根据课件中图片回答,了解37处世界文化遗产及其中有6处属于传统聚落类的文化遗产。 三、开阔视野,迁移拓展 师:放眼世界,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传统聚落还有很多,这里是?(课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师:真棒哦!我们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这里?(课件演示) 生:中国的威尼斯苏州。 师:我们来谈谈你们对苏州的印象。 生:水乡,园林,人间天堂,苏州工业园区。 师:苏州是我们中国首批的历史文化名城,小桥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园林,真可谓是移步易景啊! 四、晒晒收成,展我风采 师:展示课件中关于苏州的组图。 生:根据课件所展示的图片分组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与环境的适应,和对苏州发展的建议,让学生把本节所得的思想加以应用,实现内化。 五、归纳总结,收获累累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强化重点难点。 六、兴趣盎然,走进生活 师:苏州在发展,我们家乡也在发展,请分析一下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与环境相适应的表现,它的发展应注意哪些问题?到网上查找详细资料,写成小论文,相互交流。 时间:XXXX2020感谢您的审阅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