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92127081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PDF 页数:12 大小: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实践》成果总结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互联网+”背景下双线融合的园林植物保护 课程改革与实践 教学成果总结报告 一、成果背景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美丽中国等国家重点战略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对现代农业职业教育提出了新需求。在“互联网+”背景下,课程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存在下列突出问题:一是云计算、大数据、个人客户端与终端等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学习者获取知识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课程资源与供给模式单一,受时间、空间限制较大,满足不了学习者多样化需求;二是现代农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更高要求,学习者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等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传统模式已无法给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和服务。三是农林类专业课程由于受到区域分布、季节变化、生物特性等各种因素影响,教学内容选取先进性、实效性不强,跟不上产业发展,教学组织与农业生产过程、社会服务脱节。园林植物保护作为高职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探索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构建教学与社会服务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课程团队自 2010 年开始,紧跟产业调整和职业教育发展,依托园林植物保护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园林植物保护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慕课背景下高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等 2 项省级重点教学改革项目,2 在课程建设理念、教学内容、优质资源、教学模式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展开了改革研究,于 2013 年 1 月形成了课程建设与改革实施方案,2013 年 3 月在 2011 级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学生中开始应用。经过 5 年实践推广,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升,在课程团队培育、优质资源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标志性成果,在全国产生了重大示范效应和广泛影响力,先后 2 次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 年获山东省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二、成果主要内容(一)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形成了“双线融合”课程改革理念 坚持问题导向与需求导向相结合,借鉴建构主义理论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提出了具有农林类专业特点的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的“双线融合”课程改革理念。基于双线融合理念,明确了紧跟园林产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建立教学内容动态调整机制,建设开放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建设新模式,满足学习者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终身学习需求的建设目标。双线融合,即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融合,两大功能互相渗透、相长相融,实现良性互动。一是教学内容动态融合,将教师科研和技术服务项目融入教学,教学内容动态更新;二是课程资源融合,运用“互联网+”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满足教学与服务需求的立体化、网络化学习环境;三是教学与社会服务过程互通互融,实施“线上线下、循环递进”的混合式模式教学和“线上咨询诊断、线下精准服务”的课程服务模式。3 (二)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重构具有地域特点的教学内容 1.根据山东地域特点,科学选取教学内容。园林植物病虫害种类繁多,受自然条件和园林生产水平影响大,不同地区病虫害种类、危害状况不同。教学内容以北方地区常见的 140 种病虫害识别防治为重点,贴近生产实际,突出山东地域特色。教学内容划分为园林植物虫害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害诊断与防治、园林植物杂草识别与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四个模块、10 个学习情境、37 个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设置 4-6种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知识技能点(表 1)。2.科研与服务项目及时融入教学,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将教师的 41个科研项目、12 个服务项目和 56 个企业养护管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技能专题培训包,将病虫害新种类、防治新技术及时融入教学。紧跟“互联网+智能植保”发展,及时增加无人机防治、智能诊断、信息化远程监控等智能植保预测预报和防治新技术、新器械知识。利用大数据、4 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集聚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根据知识需求度和学习效果,动态调整教学内容。5 3.基于园林养护过程,合理序化教学内容。病虫害生命周期长、发生世代多,且受季节和植物物候期影响,以山东不同地区、不同季节发生的典型病虫害防治为主线序化教学内容,根据校园养护管理和校外社会服务安排学习任务。学生通过反复训练识别、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及农药使用等基本技能,实现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运用能力的循环递进(表 2)。(三)建设开放共享的优质资源,满足了教学与服务多样化需求 1.基于工作过程,开发了结构化课程资源库。按照“颗粒化资源、系统化设计、结构化课程”建构逻辑,针对学习者多样化需求,基于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对课程内容进行“解构”,设计了结构化“知识技能树”,形成结构化的课程内容体系。以病虫害为基本单元,整理开发了 1200 多个 ppt、微课、动画、文本等颗粒化资源,拍摄了病虫害数码照片 20000 余张,完成 220 种病虫害的全套资源建设,真实展现不同病虫害生命周期,形成了结构化课程教学资源库,在“爱课程”“智慧职教”平台在线开放,学习者根据需求,自主选择相应模块和知识技能点学习。6 建立了由“行业动态、病虫知识、养护宝典”12 个信息模块构成的微信公众号,开发了由园林植物病虫害网络诊断图谱、远程诊断专家系统等 3个模块组成的在线诊断系统,搭建多元化立体化学习环境。2.引入生产案例,编写了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将科研成果与社会服务成果转换为教学案例,引入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领域的最新科学成果和成熟的先进技术,开发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园林绿地养护技术2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和相配套的数字资源;与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联合,编写了包括 36 科 127 种农林杂草、24 种外来检疫性杂草的中国北方常见杂草及外来杂草鉴定识别图谱,供从业人员学习参考;与中国农业出版社合作开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数字化资源,供全国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使用。(四)线上线下结合,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互通互融 1.实施“线上线下、循环递进”混合式教学模式 依托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学生线上学习、校内实践、社会服务一体,实现教学过程与校园养护管理、社会服务过程融合。按照季节特点和病虫害生命周期,以园林养护管理“养护月历”编制为主线,按照“基础知识学习-现场调查识别-月度综合防治-季度校外实践”四步学习法组织教学,每个季度完成一次循环。学生分组实施,通过每个月度和 4 个季度的调查和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实践和防治月历编制,实现了从单项技能到综合运用能力循环递进。基础知识学习。主要学习当月发生病虫害的形态特征、病原物和危害症状等基础知识,此步分散在各个阶段,线上自学完成。现场调查识别。每月第 1-3 周,各小组完成线上知识学习,并通过课上教师讲授关键知识点、解答学生线上自学疑惑后,进入校园及周边绿7 地借助网络平台准确识别病虫害种类,形成病虫害调查统计表。月度防治实践。每月第 4 周,学生根据养护管理安排和调查的病虫害发生种类,分组制定防治方案,经讨论和教师指导后进行病虫害防治实施,并编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工作月历”,上传课程网络平台。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组防治月历集体讨论,对防治效果进行现场评价。季度校外实践。每季度最后 2-3 天,小组按照任务分工进入社区、城市公园等校外实训基地,在企业技术人员和教师指导下开展 0.5 天病虫害调查,利用 0.5 天编制防治方案,1-2 天开展病虫害防治,一周后进行防治效果调查评价,实现综合技能提升和社会服务双赢。2.构建“线上咨询诊断、线下精准服务”的课程服务模式 线上咨询诊断。利用课程多元化资源,开展自主学习、咨询决策和诊断防治等线上服务。及时更新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满8 足学习者线上学习需求;利用微信公众号,定时推送病虫害发生的新动态、防治新技术,为病虫害防治提供咨询决策参考;将园林植物病虫害诊断系统与 QQ 群、微信群等新媒体相结合,打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及时提供诊断防治服务。线下精准服务。组建师生服务团队,对接生态城市、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需求,开展科技研发、现场指导、技术培训等多样化精准服务。与潍坊市城市公共绿地、居民社区共建校外实训基地,学生按照教学组织安排进入基地实践,学习过程就是服务过程;组建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三下乡”科技服务团队,走进社区,走进新农村,开展技术服务;发挥省级名师工作室、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作用,校企联合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做好病虫害种类调查,解决病虫害防治中技术难题;及时将科研成果、生产技术难题开发转化为技能培训包,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培训;“空中课堂”和“田间课堂”相结合,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致富快车”“乡村讲坛”栏目录播共 15 期节目并向全国播出,组建科技服务团队,通过科技下乡、专题培训等形式,走进农村、走进田间,打造田间课堂。三、成果实施主要成效(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高水平的师资团队、典型的工作任务、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服务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生连续 3年对教师评价满意度达 95 分以上。麦可思数据公司对园林技术专业毕业半年学生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课程重要度评价达 92%以上,超过全国平均值(81%)。课程改革思路应用到园林技术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 6 项、二等9 奖 7 项,获山东省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银奖 1 项、铜奖 3 项,毕业生就业率达 100%。(二)物化了一批高水平的教改成果 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入选山东省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备选库)子课程;主编了 2 本“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与潍坊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开发了 1 本培训教材;主持了中国农业出版社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数字化教材建设;编写了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彩色图谱;“园林植物保护课程改革与建设”“园林植物保护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应用”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园林植物病虫害诊断系统开发与应用”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三)打造了名师领衔的优秀课程团队 成果提升了教师团队课程改革能力,建成了名师引领、专兼结合、在职教领域和园林行业中有影响力的优秀课程团队。建成了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山东省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课程团队入选国家教学团队、山东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课程教师 1 人获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 人获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 人获“富民兴潍”劳动奖章。承担国家、省市教科研课题及校企合作横向研究项目 44 项,获省市级科研奖励 10 项,选育了 7 个抗病虫能力强的林木新品种,获 1 项发明专利、7 项实用新型专利。(四)取得一系列社会服务成果 成果实施以来,解决了校园绿化养护问题,每年为学院节省资金 200余万元,同时为潍坊市 12 个社区、7 个城市公共绿地提供了定期技术服务。与企业合作,开展了近 20 项横向课题研究,解决了企业技术难题 40余个;开发了 31 个技能培训包和 27 项专题培训,每年面向山东、河南、10 天津等省内外园林主管部门、行业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技术技能培训60 余场,近五年培训人数达 43000 人次;团队成员在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致富快车”栏目录制 15 期植物病虫害防治节目;每年为社区开展家庭养花、绿地养护等技术指导 40 余场次;先后组织 10 支大学生科技团队开展送科技下乡,3 次获省级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四、成果特色与创新(一)形成了“双线融合”课程改革理念 形成了课程教学与社会服务“双线融合”的课程改革理念,该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针对“互联网+”教育发展以及学习者终生学习需求提出,丰富了建构主义理论和德国学习领域课程理论内涵。在理念指导下,优化了课程目标,从教学内容、课程资源、课程教学和社会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了育人与服务的融合,为农业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理念。(二)建立了“教学紧贴生产、项目动态转化”的教学内容调整机制 基于养护管理过程和山东地域特点,将北方地区常见的 140 种病虫害识别与防治转化为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和知识技能点,按照季节特点和病虫害发生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紧贴生产实际。教学内容动态更新,将教师的科研项目和服务项目研究成果、企业养护管理真实案例转化为教学案例,及时将病虫害新种类,农药新品种,无人机防治、智能诊断、信息化远程监控等智能植保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集聚学习者学习过程数据,根据知识需求度和学习效果,动态优化教学内容。(三)构建了“线上线下、互通互融”的课程教学与服务新模式 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线上线下结合,课程教学改革与社会服务过程互11 通互融。一是构建了“线上线下、循环递进”混合式教学模式,实施“基础知识学习-现场调查识别-月度综合防治-季度校外实践”四步学习法,学生在循环训练中实现综合技能阶梯式提升;二是构建了“线上咨询诊断、线下精准服务”课程服务模式,线上利用国家精品资源课程、远程诊断系统和微信等,提供咨询诊断动态技术服务,线下紧跟生态城市、城镇社区和美丽乡村建设需求,面向行业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科技研发、田间指导、技术培训等多样化精准服务。五、成果推广与应用(一)以点带面,推动了专业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课程改革有力推动了农林类专业课程、师资队伍、教学模式、实训基地等建设,取得了一批省级、国家级标志性成果,3 门课程先后入选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 门课程入选省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 个专业教学资源库获批山东省专业教学资源库,入选2017 年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备选库。完成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等 3个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园林工程技术专业获批省级特色专业、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园林技术专业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专业建设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二)示范辐射,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输送了成功经验 成果带动了学院 140 门省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了 320 门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果作为园林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专业省级教学指导方案重要内容,通过山东省农林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将课程建设经验在全国 30 余所职业院校推广应用。在高职院校 MOOCs 时代教务教学改革与发展研讨会、全国园林师资培训会议上作课程建设专题报告 10 余场,辐射 200 多所高职院校。开发的规划教材供全国 120 余所12 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使用,受益学生达 20000 余人。(三)引领行业,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通过教育部爱课程网、智慧职教平台开放,实现了资源全国共享。成果通过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植物保护专业委员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园林植物保护高端论坛专家委员会向行业企业推广。成果先后 40 余次被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齐鲁电视台、潍坊晚报等媒体专题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赞誉,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