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90012454 上传时间:2023-02-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教案(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课题: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 二、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三、教学目的: 1、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之间的关系,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2、通过科学探究,提高总结归纳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四、课型:新授课 五、课时:第二课时(共三课时) 六、教学重点: 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 2、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七、教学难点: 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八、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对大量数据、事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事物变化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九、教学方法:诱思探究法,即通过导学案自学、比较、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实验探究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抽象方法。十、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品(钠、镁条、铝片、稀盐酸、酚酞溶液、砂纸、试管、试管架、试管夹、酒精灯、蒸馏水、火柴等)。十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非金属性如何变化,为什么? 引 言: 目前我们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一共有7个周期、16个族。刚才,大家复习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那么,同周期元素是否也有类似规律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 板 书: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二) 科学探究1: 请大家看我们自己完成的导学案上“探求新知1”和教材上科学探究1中的第二个表格内容,谁愿意将你的完成情况给大家汇报一下呢?(也可到多媒体展台上展示并讲解) 教师强调: (学生回答后)对学生的回答评价后强调:周期性的意思就如同我们一年又一年的四季更替及生活中的每天都是24小时一样。因此,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的这种规律性变化,我们便称之为周期性变化。 强调:播放PPT图片(辅助说明),将学生总结的规律再强调一遍,并重点强调金属元素无负价,在化合物中只显示正价。既有正价由于负价的元素一定是非金属元素,F元素无正价,O元素无最高正价(例外)。 板 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变化。 过 渡: 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发现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周期性的变化。那么我们能否根据同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情况来预测元素的金属性、非金属性会呈现怎样的变化呢? 学生回答:金属性减弱,金属性增强。 提 问:从实验的角度看,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分别有哪些? 学生回答:(同时也展示PPT图片辅助说明) 判断元素金属性强弱的主要依据: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 、活泼金属置换不活泼金属。 判断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主要依据: 、与氢气反应生成氢化物的难易程度及氢化物的稳定性; 、最高价氧化物对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 、活泼非金属置换不活泼非金属。 过 渡: 下面我们就按照这个标准,以第三周期即1117号元素为例进行实验探究。首先,我们来研究Na、Mg、Al三种金属元素的金属性强弱。 交流评价: 要求各个小组(代表)汇报自己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导学案上),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评价,综合总结出最佳方案(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即对不同的方案进行点评)进行实验。 学生演示:【实验1】Na、Mg与水反应。 (1)切取绿豆大小的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其表面的煤油。在一只250 mL烧杯中加入少量的水,在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将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2)将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放入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适量的水,再向水中滴加两滴酚酞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加热试管,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学生代表到多媒体展台上演示,师生共同关注,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边做边讲解、汇报实验现象)。 学生归纳:、Na在常温下,与水剧烈反应,浮于水面在水面四处游动,同时产生大量无色气体,溶液变红。、Mg在常温下,与水的反应无明显现象;加热时,镁带表面有大量气泡出现,溶液变红。 过 渡: 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应该有什么区别? 学生演示:【实验2】Mg、Al与酸反应。在两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已用砂纸打磨除去氧化膜的一小段镁条和铝片,再向试管中各加入2 molL-1盐酸2 mL,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物 质MgAl实验现象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反应很剧烈。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烫手,反应剧烈。化学方程式Mg + 2HCl = MgCl2+ H22Al+ 6HCl = 2AlCl3 + 3H2 教师强调: 从刚才的实验现象我们可知,Mg与稀HCl的反应剧烈得多,同时放出大量的热。这说明大家的预测是正确的。 讨 论: 那么,Na、Mg、Al的氧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性质(碱性强弱)怎样呢?并由上述现象说明了Na、Mg、Al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怎样?根据Na、Mg、Al三者的金属性强弱顺序,我们可推测一下:Na与HCl反应现象会怎样?(会更剧烈,甚至发生爆炸)NaMgAl单质与水(或酸)反应与冷水反应;与水剧烈反应,浮、游红。与酸反应极为剧烈。与冷水反应缓慢与沸水反应迅速,放出氢气与酸反应剧烈Al在常温或加热下,遇水无明显现象与酸反应较剧烈,放出氢气。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强弱NaOH(强碱)Mg(OH)2(中强碱)Al(OH)3(两性氢氧化物)结论Na 、Mg 、Al金属性逐渐减弱 注 意: 学生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常把“产生无色气体”回答成“产生氢气”;“与Mg反应在常温下现象不明显”常易错答为“Mg与冷水不反应”。教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纠正。过 渡:上面我们研究了1118号元素中金属元素的金属性,下面来研究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思考分析:要求学生观察PPT上表格内容(教材16页表格),依据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推测Si、P、S、Cl的非金属性强弱。 强 调:非金属性:SiPSCl教师强调:因18号元素氩是一种稀有气体元素,一般情况不难与其他物质发学生化学反应。因此,我们不研究它的性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从1118号元素性质的变化中得出如下结论:同一周期从左往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讲解分析: 如果我们对其他周期元素也进行同样的研究,也会得出类似的结论。因此,用一句话表示周期律的内容为: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化学上把这一规律称元素周期律。且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周期律实质)。并强调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 板 书: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及实质: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归纳、推理、实验探究认识到元素周期表中所蕴涵的规律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同时引导学生将元素周期律分周期和族进行描述,并强调在解题时如何运用此规律。 过 渡:现在,我们来看两个练习。课堂练习: 1.下列事实能说明金属性NaMg的是:A、Na最外层有一个电子,Mg最外层有2个电子;B、Na能与冷水反应,而Mg不能;C、碱性NaOH Mg(OH)2D、 Na能从MgCl2的溶液中把Mg置换出来;2、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回答原子序数1118的元素的有关问题:(1)、除稀有气体外,原子半径最大的 是 。(2)、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碱性最强的是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呈两性的是 ;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性最强的是 。(3)、能形成气态氢化物且最稳定的是 。书面作业:教材P19页第1、4、5题。十二、板书计划: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第二课时)1、内容: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叫元素周期律。即:2、实质: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十三、教学反思: 反思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可谓有的有失,现总结如下。 (一) 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能较好体现三维目标。我通过组织学生复习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检查学生课前完成的导学案(依据教材内容比较、归纳得出同周期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规律)理论推理同周期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汇报并讨论如何设计实验来证明钠、镁、铝金属性强弱?(学案上已设计好的)实验探究得出结论1阅读硅、磷、硫、氯元素的性质事实(PPT)归纳推理得出结论2概括出元素周期律课堂练习等步骤,来层层推进教学内容,使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较好体现,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主要在课堂小结元素周期律的实质时体现。2.重视实验探究。为了发挥好实验在教学中的多种功能,我在教学中增加了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证明钠、镁、铝的金属性相对强弱的验证方法。这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又能及时复习巩固旧知识(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考虑到我校的具体实验条件及实验的可操作性,在教材探究实验的基础上我又增加了钠与水反应的实验,通过比较钠与冷水和镁与冷水反应现象的明显不同,加深对钠比镁的金属性强的印象。而且钠和水反应的现象具有较强的观赏性,能很好激发学生对实验及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3.重视学案导学,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比较归纳,了解了基础性的知识、思考实验设计方案。这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又能为课堂教学节约出时间来进行实验等探究活动,从而达到突出重点和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目的。 4.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功能,增大了课堂容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即课前我将要复习的旧知识、课本上关键表格内容、实验步骤、实验现象、课堂小结及巩固练习等内容制做成简洁的PPT课件,课堂上通过播放PPT和教师的必要引导和强调。这样既减少了板书量,又提高了教学的直观性和学生的兴趣,整个课堂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序进行。 5.课堂中通过设置如“刚才,大家复习了同主族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那么,同周期元素是否也有类似规律呢?”、“请大家预测一下,Mg、Al分别与稀盐酸反应时,现象是否会相同?”等一系列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发言、主动参入到各项课堂活动中去,以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不足之处及产生原因: 1.课堂教学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即在前面检查先生导学案、强调同周期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等变化规律时用时过多,导致在最后小结和练习的时间仓促,有点儿前松后紧。原因:一是还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担心学生说不完整(其实内容简单),于是乎自己就不自觉地说出了答案,而且有时还担心学生还没有听明白甚至还强调几遍,从而导致教师说的过多,浪费了时间;二是备课时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 2.课堂前几分钟,教师的教态不够大方。原因:由于受学校条件限制,以前学校没有摄像机,所以这之前从未录过课。这次是第一次录课,教师显得有些紧张,没有放开。 3.课堂上教师的语言显得生硬,不能很好地激励学生大胆发言。原因:平时上课对自己的要求不够严,没有太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是否亲切、规范,随意性较强。 4.实验探究只是让学生代表在讲桌上做的,没有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原因:因为要录课,我校的化学实验室在一楼,当天光线不好(阴天),所以只好改为在临时录课室上。而临时录课室空间太小,只有选择让学生代表做演示实验。 (三)努力方向及改进措施: 1.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学习和借鉴新的教育理念,彻底摈弃传统的教育理念,认真研究学生。对于较简单的内容,应充分相信学生,不能越俎代庖。将前面强调导学案部分放开让学生来回答(内容简单,学生能总结出来),教师只做简练点评,这样后面的小结和练习就不会显得时间紧张了,效果会更好。 2.今后,通过历练,应该可以得到改善。 3.今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规范自己的语言,多用较亲切的语气,这样师生的互动效果会更好。例如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应说“请坐下”,而不是很生硬的说“坐下”。 4.若是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晴天或是将来建了专门的录课室),做学生分组实验效果自然会更好,这样会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