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物理复习教案:杠杆的平衡条件.doc

上传人:海*** 文档编号:188752936 上传时间:2023-02-20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二物理复习教案:杠杆的平衡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初二物理复习教案:杠杆的平衡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初二物理复习教案:杠杆的平衡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二物理复习教案:杠杆的平衡条件我最得意的一堂复习课 杠杆复习课 复习是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织内容,通过复习课,启发学生对有关物理知 识进展回忆、整理、总结、使之深化、条理化、系统化。在复习课中,假如老师屡次简 单重复、讲解,那一定会使学生兴致索然。所以,即使是复习课也要有新的知识,新的 方法,新的题目给学生,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堂有限的45分钟内,如何有效地 时行这项工作,我上的杠杆复习课例受到我校老师们的好评,使我感到得意,现与 老师们共同讨论。 一、立足根底,深挖内涵 杠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之一,而力臂是难点。我先立足根底知识,一开场上课就引导学生一起回忆复习杠杆的定义,在学生不够确切答复后,提示:棒是 怎样的棒,力要如何作用,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如何找?启发学生回忆出杠杆的正确定 义。接着让学生回想杠杆的五个名称,杠杆的平衡条件,杠杆的分类。并用例一图的实 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弹簧秤读数画力臂,进一步理解力臂的定义1力臂是支点到力的 作用线的间隔 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 。2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要使作用于 杠杆上的动力最小,相应的动力臂应是。 二、层层深化、拓宽引伸 我在学生掌握了杠杆的概念、规律后,不失时机地把杠杆进展变形、拓宽,引伸出 一些变形杠杆,是这堂复习课的一个主要特色。除老师设计例二一个半径为r,重为G 的均匀圆轮,现要在轮的边上作一拉力,使轮能滚上台阶,那么拉力应作用在那一点上? 沿那一个方向才能用最少力?试在图中画出这个力,设_不会打滑。画轮能滚上台 阶的最小力的图示,例三曲棒的杠杆如图,为杠杆的支点,杠杆重力不计,在端挂一 个重物,要求在BC加上最小的动力,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试画出这个力示意图和 它的力臂。作出动力最小值的图示。引导学生通过确定支点,确定动力作用点,确定 动力作用的方向而求得。这是对杠杆知识的深化和拓宽。在我有限的启发下,学生通过 自己的考虑、研究和类比迁移,综合出了这类杠杆的特点和规律。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 研究方法,既是使学生回忆、理解杠杆的知识,又使学生懂得了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方法。 三、灵敏多变、设置高潮 我还精心为这堂课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灵敏多变的问题,学生讨论问题的高潮迭起。 高潮之一是出如今讨论题中例四图甲分别用F1、F2、F3三个力拉定滑轮这三个力的大 小关系。我通过与学生一起用定支点、画力臂的方法解得F1=F2=F3后,我又出示乙图 题,个别人由于抛开科学的概念和方法,按甲图的定势思维分析p ,即得F=F2=F3的错误 判断。而大局部同学那么按我教给的:定支点、画力臂的科学方法得出F1F2F3的正 确结论,我再一次提醒同学们要养成科学的分析p 方法。 高潮之二发生在讨论杠杆转动的问题上。同学们通过讨论掌握了力和力臂的有关拓 宽知识后,又引导学生讨论有关杠杆的平衡条件上来。出示右图中的杠杆A、B两端分 别悬挂体积一样的铜块和铁块、杠杆能保持平衡,问悬挂点同时向支点O移近一样的距 离杠杆如何转动?这又把学生问住了,显然、使用原来的定支点,画力臂的推导方法是 行不通的,由此引出学消费生寻找新的、更有效、更一般化的方法的热潮和兴趣。当个 别同学二次使用杠杆的平衡条件比照得出答案后,我启发:杠杆两边的FL的乘积减少, 减少量大的那一端会怎么样?减少量小的那一端会怎么样?由于启发得当由此引发了第 二个高潮。学生能很快就从:FL的乘积减少,减少量大的那端上升。铜块上升、铁块下 降、杠杆顺时针方向转动。当学生正兴趣盎然时,我再次变换条件提出问题:1悬 挂点同时移远一样的间隔 ,杠杆如何转动?2悬挂点不变时,铜块和铁块同时减少 一样的物重,杠杆如何转动?3悬挂点不变时,在铜块和铁块同时挂等重的砝码杠杆 如何转动?4悬挂点不变,把两金属块浸没在水中金属块与容器不接触杠杆如 何转动?5当杠杆两端A、B悬挂大小不同的两铁块平衡,把两铁块同时浸没在水中 不与容器接触杠杆如何转动? 这堂课由于启发得当,适宜的的深度和难度,综合性问题分散成一些便于学生分析p 的小题,使学生既复习稳固了旧知识,又学到了新方法及新题目的解题方法。既稳固了 双基,又有较大程度的进步,既进步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 力。听课的老师一致认为这堂课学习和指导作用。我自己也认为是我最得意的一堂复习 课。f132.更多教案延伸阅读初中物理教案:二力平衡初中物理二力平衡教案第六节 二力平衡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1 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2 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2、过程与方法1 通过实例理解认识二力的平衡2 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和阅读感受科学就在身边教学重点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并能解释物理问题教学难点学生设计实验探究二力平衡条件教学器材:视频光盘、木块、带滑轮的长木版、细线、勾码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2、考虑:但凡静止的物体就不受力吗?但凡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也不受力吗?举例说明。1静止放在程度面上的粉笔盒2吊着的吊灯3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那为什么生活中的这些物体受力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探究其原因。二新课教学一、 探究:力的平衡1、 实验:让学生提着书包不动。2、提问:假如将手松开,书包将落到地上,为什么?因为只受重力的作用3、考虑:那为什么如今没有落地,而是静止?请画出受力示意图1。4、讨论:因为除了受竖直向下的重力,还受竖直向上的拉力,两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了,跟没受力一样,所以书包静止。同样在平直公路上匀速匀速行驶的汽车,在程度方向上牵引力和阻力,二者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了,跟没有受力一样,所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实际物体往往同时受多个力作用,而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5、结论:象这样,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问题: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举例:放在光滑斜面上的书,受重力和斜面的支持力但要沿斜面向下滑;电梯受重力和向上的拉力,起动时,速度越来越快。问题:假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只有两个,且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应该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呢?1 猜测:二力平衡需具备什么条件?可能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2 让学生根据给出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3 提示:研究一个因素对二力平衡的影响,要控制其他条件不便,既“控制变量法”。4 选择合理方案,让学生分组进展实验。A、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观察现象。此时小车静止,处于平衡状态B、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不同的勾码,使木块受到的力大小不等,观察现象。小车象勾码多的一端加速运动C、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将线移到一端,使木块受到两力方向一样。D、在木块两端的挂钩上挂数量一样的勾码,转动木块,使木块受的力不在同一直线上。根据实验请同学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5 结论: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三、二力平衡的应用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例题:重力为6N的木块在程度桌面上静止时,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多大?A、 确定研究对象:木块B、 对物体进展受力分析p :重力G,支持力NC、 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为平衡状态:静止-平衡状态D、 分析p 物体所受力的关系:二力平衡E、 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得出:N= G=6N 方向:竖直向上练习:1 看课本图1262,吊在空中静止不动的灯,假设电线的拉力为2N,那么灯重力是多少N?2 看课本图1264,跳伞运发动和伞在空中匀速直线下落,假设伞和人总重500N,那么他们说受的阻力是多少N?3 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假设向前的牵引力是1000N,那么阻力是多少N?方向如何?此时汽车只受这两个力吗?是“二力平衡”吗?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第5题。判断:物体受平衡力作用时,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总结:原来静止的物体,受平衡力,那么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受平衡力,那么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的平衡和二力平衡的条件,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有两种情况:可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受力情况,也可根据受力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五、拓展:“二力平衡”和“互相作用力”的区别。六、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3、4题。一课三练:根底练习。七、板书设计:-、力的平衡:1、物体在受几个力作用时,假如几个力的作用效果互相抵消,使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就说这几个力平衡。2、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二、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1、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保持平衡状态,叫做二力平衡,是最简单的平衡。2、二力平衡的条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假如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四个条件物体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平衡状态。三、二力平衡的应用1、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受平衡力:2、物体受平衡力处于平衡状态:八、反思:初二物理教案初二物理教案(一)力一、教学目的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4、通过活动和生活经历感受力的作用效果5、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6、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7、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二、教学重点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三、教学难点1、力的概念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并解释有关现象。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让学生描绘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讲授新课力的作用效果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1、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学生探究活动:(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间隔 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程度向右的拉力4、力是物体间的互相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学生活动:(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4)游泳分析p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表达物体间力的作用是互相的例子并进展解释。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课堂小结1、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2、力有哪三个要素?3、怎样表达力的作用是互相的?初二物理教案(二)一、学情分析p 物理是一门新接触的自然学科,学生根本没有物理根底,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对于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根底,学习方法逐渐成熟,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却很欠缺。物理这门自然学科有着非常明显的特点,充分以探究活动为主,注重实验与观察的方法,同时具有很强的神秘感与微妙。老师应充分把握这一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更好地探究活动的才能,寻找物理规律,学习掌握好物理知识与技能,树立起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尤其是这下学期的学习任务很重,时间紧,内容多而且知识内容难,因此更要抓好学生的双基教学和创新教学,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二、教材分析p 注重全体学生的开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浸透、关心科技开展,构建新的评价体系等思想。在此根底上,物理注意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的课程培养功能的表达;注重从自然与生活现象中引入物理问题,通过探究寻找物理规律,然后将其用于生活、消费理论;注重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浸透于不同章节,让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仅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还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养成科学探究的才能,以便学生学习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客观理解科学的社会功能,树立正确的科学观等。本学期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主要是力学知识、简单机械类、近代物理知识的物理知识体系。其中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是重点,难点在浮力、功和机械能,这局部内容综合性比拟强。三、教学目的1、加强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进步学生的科学探究才能。2、掌握学科的根底知识,包括定义、概念、定理、公式、原理,以及实验各方面的综合才能。3、培养学生的各种才能。如科学探究、解答问题的才能、实验操作才能。4、能运用课本上的知识,发现问题、分析p 问题和解决问题。5、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四、教学方法1、在熟悉教材、纲要、标准的根底上,理解学生的根本情况,制订有效的方案,选择好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同学生共同进展科学探究活动的探究历程,认真批阅作业,辅导学生,认真做好物理实验活动的探究,进步学生的科学探的究才能。2、重点培养中优等生,注重全体学生的充分全面的开展,加强他们的思想德育工作,充分有效地进步初二物理的教育教学质量。3、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4、及时下班辅导补缺补差。五、详细措施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科学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通过有目的探究活动,学习物理概念和规律,体验到学科学的乐趣,理解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逐步树立科学创新的意识。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学习的轨道。2、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展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3、激发并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的联络。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络。由于物理学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深密和广泛的联络,困此在实际教学中,要结合本地实际,进取学生常见的事例,尽可能采作图片、投影、录像、光盘、课件进展教学。六、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声、光等自然界常见的现象,理解这些知识在消费和生活中的应用。初具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开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具有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和测量工具,能测量一些根本的物理量。会记录实验数据,知道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绘实验结果。2、过程和方法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绘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才能。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才能。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方案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搜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搜集才能。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初步的信息处理才能。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书籍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详细问题,有初步的分析p 概括才能。能书面或口头表达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应意见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交流才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制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养成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不态度,不迷信权威,具有判断群众传媒是否符合科学规律的初步意识。有将自己的见解分开与别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精神,敢地提书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有将科学效劳于人类的意识,有理想,有报护,热爱祖国,有振兴中华的使命和责任感。初二物理教案(三)一 、知识目的1、知道蒸发现象2、知道蒸发过程中要吸热3、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二、才能目的培养动手实验才能,观察、分析p 、归纳、概括才能三、情感目的1、养成学生探究热现象知识的兴趣,认识学习物理的重要性2、浸透通过实验研究物理概念、规律的方法三、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 教材从提出问题入手,考虑实际生活中关于蒸发的一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并严密联络本节的主题,即蒸发现象、蒸发快慢、蒸发吸热。表达了蒸发有关的定义后,用举例的方法来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学生能很容易理解加快和减慢蒸发的方法,并联络社会说明了在北方一些缺少水的地区用喷灌代替漫灌的实际意义。在蒸发吸热的内容中,教材用实例分析p 液体蒸发要吸热,并列举了一些应用,都严密联络实际生活,通俗易懂。教法建议本节是联络实际学习的典型材料,一定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知识,概括生活中的实例,得到一些物理结论,并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还要注意联络社会,知道社会上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意义。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教学,要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可以学生自己列举实例,并边举例边总结,最终全面的概括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充分发挥和进步学生的创造才能,关于喷灌取代漫灌,应当提供学生足够的实际资料,让学生阅读或学生实验探究,联络社会的学习。蒸发吸热的教学,应当从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和现象出发,学生很容易懂得蒸发要吸热,并及时应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稳固物理知识。四、教学设计方案课题:蒸发重难点: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的重难点,要注意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这三个因素各自对蒸发产生什么影响。教学过程设计课程引入和一些概念老师可以用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引出本节的主题:蒸发、蒸发快慢的决定因素、蒸发吸热.利用前面学到的知识,很容易总结出汽化、液化的概念,用实例列举了生活中蒸发的现象,并根据这个现象总结出了蒸发的定义,还可以根据蒸发定义分析p 蒸发的特点。由于内容比拟简单,可以考虑用自学的方法学习三个概念,并组织学生讨论哪些现象属于蒸发,根据定义总结蒸发的特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列举实例,分别说明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举例过程中应当注意由学生分析p 实例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由学生评判,总结出了三个因素后,应当由学生列举实际生活的实例,及时稳固物理知识,可以学生再举例说明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蒸发快慢的,及其意义.参考实例有:冰箱是如何减慢蒸发的;晾衣服如何能干得快等。关于水是珍贵的资教学,联络社会说明喷灌取代漫灌的优点,并分析p 是如何减少蒸发节省水资的。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探究课题可以有:蒸发快慢的因素;如何利用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来加快和减慢蒸发;喷灌的应用;对于蒸发快慢的因素可以设计实验;用数据证明,这需要利用控制变量法,保证一些量不变,只有一个量变化,用数据说明,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进展实验时可以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即控制变量的方法.对于如何利用这些因素加快和减慢蒸发,也可以学生自行设计实验,说明所进展的实验的完备性,并列举实例分析p ,对喷灌的应用,可以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自行总结出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应用。蒸发吸热可以实际实验,学生用感觉体会蒸发要吸热,解释教室夏天比拟热,用什么方法可以降温等身边的实例。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注重应用知识。教材还列举了降温的方法,还可以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自己查阅资料看看还有哪些蒸发方面的资料。初二物理课教案初二物理课教案(一)一、教学目的1.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4.知道什么是机械能及机械能的单位。二、教具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三、教学过程1.复习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亲密的联络,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间隔 ,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程度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间隔 。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间隔 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2.引入新课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程度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挪动了一段间隔 。让学生分析p 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利用学生分析p 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可以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亲密的联络,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可以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3.进展新课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刚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可以做功,但假设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可以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可以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间隔 。木块被推动的间隔 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说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网球,具有不同的动能。上面的实验说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一样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程度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说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间隔 。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此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此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一段间隔 ,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可以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变形变而具有的能量。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假如外力撤消,物体能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一样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被举高的重物,也可以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可以做功的含义。可以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p 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p 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p 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亲密联络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可以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4.小结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假设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初二物理课教案(二)一、教学目的1.1知识与技能: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间隔 ,并求出平均速度。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1.2过程与方法 :掌握使用物理仪器停表和刻度尺的根本技能。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p 实验结果的总过程。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 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2.2 教学难点 记时,绘制表格。三、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p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用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等五、教学过程5.1 引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瞬时速度和平均速度。下面我们来看看刘翔当年展雄姿的视频。通过下面的数据我们来理解下他的速度。刘翔跑完110米所用的时间为12.61,下面我们通过上节课学过的平均速度的求法:V=S/t=110m/12.61s=8.72(m/s)=31.4公里/小时。刘翔每秒都能跑8.7米吗?很明显不是,我们求出的是他的平均速度。那么这节课我们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些实验来测量平均速度,通过例题稳固结论。5.2 新知介绍(1)、停表【师】要测量平均速度,必须得求出这段路程的间隔 s,还要求出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t,先复习下之前提过的停表的使用。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是停表(机械停表和电子停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里常用的一种仪器.电子停表的分度值可以到达0.01秒.机械停表在读数时,要分别读出分(小盘:转一圈是15或60分钟,也有30分钟的,特此补充)和秒(大盘:转一圈为30或60s),并将它们相加,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下机械停表的使用。【机械停表】停表的读数:小盘:通常有30刻度和60刻度型.30刻度型那么每格代表0.5分钟,60刻度型每格那么代表0.25分钟。大盘:大盘每圈代表30s,共60个大刻度,每两个大刻度之间有5个小刻度,所以每格大刻度代表0.5s,每格小刻度代表0.1s,这也是停表准确度为0.1s的原因。读数为小盘的分钟数+大盘的秒读数.先读小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分钟,看上面的示数可知每分钟分为前半分钟和后半分钟,要注意看它是指向哪半分钟.接着读大盘的读数,它的单位是秒,假如是前半分钟就那么读0-30s,假设为后半分钟读31-60s。【师】下面我们来练习几个机械停表的读法。【例题】如下图,机械停表显示的时间为_min_s。【分析p 】小盘的分度值是0.5min,指针在1min和2min之间,偏向1min一侧,分针示数为1min;大盘的分度值是0.1s,秒针示数为10.8s,因此秒表读数为1min10.8s.故答案为:1;10.8.(2)、设计实验【师】下面我们通过直尺、小车、秒表、卷尺、斜面板,来设计实验,测定小车的平均速度。【师】我们采用上图作为实验图,老师有这样两个问题:实验的过程中,斜面的坡度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为什么?金属片在实验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能使测量的时间更准确?【生】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挪动的间隔 。【师】大家答复得很好。(3)、进展实验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把小车放在斜面顶端,金属片放在斜面底端,测出小车将要通过的路程S1、S2,填在表格内。测量小车从斜面顶端滑下并撞到金属片的时间t1、t2,填在表格内。【考前须知】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时,要使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主要是为了小车运动速度慢点,便于测量小车运动的时间。(4)、重复实验,填入实验数据:【师】通过实验相信大家对平均速度的概念及求法都有了一个更深化的理解,下面我们通过几道例题稳固我们的学习成果。【例题】如图是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斜面应选择较_的坡度;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_便于准确测量_;小车通过上半程的平均速度_小车通过下半程的平均速度(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假设秒表每格为1s,那么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是_。【分析p 】实验中斜面应保持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时间;实验中金属片的作用是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便于准确测量小车挪动的间隔 ;据图可以看出,小车上半段的时间是3s,下半段的时间是2s,所以据v=s/t可知,s一样,下半段的时间短,故下半段的平均速度大;据图可知,全程的路程是S1,总时间是5s,故故全程的平均速度是:v=0.2m/s;故答案为:小;使小车在同一位置停下;小车挪动的间隔 ;小于;0.2m/s;【例题】2023年8月23日北京田径世锦赛男子100米决赛在鸟巢举行,如图是我国飞人苏炳添在男子100米比赛中测得5s末的速度为9.0m/s,10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为10.2m/s,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在前5s内运发动的平均速度为4.5 m/sB.在后5s内运发动的平均速度为9.6m/sC.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发动的平均速度为10.0 m/sD.在本次百米赛跑中运发动的平均速度为9.1 m/s【分析p 】(1)根据v=s/t,平均速度的计算应为路程和对应时间的比值,前5秒的路程未知,那么无法计算;故AB错误;(2)百米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总位移为s=100m 总时间为t=10s那么平均速度为:v=s/t=10m/s,故C正确,D错误.应选C.初二物理课教案(三)一、教学目的(一)、知识目的1.知道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2.能举例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3.知道什么是力的图示,什么是力的示意图,会做力的图示和示意图。(二)、才能目的初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才能。(三)、情感目的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物理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二、教学建议通过力的作用效果的实例,引出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三个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教材详细讲述了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给学生如何表示力的三要素。1.有关“力的三要素”教学建议力的三要素是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引出的,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认识力有方向,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可以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亲自动手推门,使学生意识到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体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外还有力的作用点.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2.有关“力的示意图”教学建议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时机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拟,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老师可以把几个力的图示改画成力的示意图,加以比照,让学生领会,并掌握。3.有关“力的图示”教学建议教材一开场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p 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教学设计例如1.力的图示教材一开场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p 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老师在讲授力的图示时,要用刻度尺、圆规作好示范图例.画力的图示的要领: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定标度,确定力的作用点和力的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根据力的大小和选定的标度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可用线段的起点,也可用终点来表示.表示力的方向的箭头,必须画在线段的末端.选择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多大的力,可根据详细情况任意选择.但在同一个受力图上,比例大小应是固定不变的.为了作图方便,可以用一个方框来表示受力的物体。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学生在作图过程中老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2.力的示意图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时机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拟,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老师可以把力的图示改画为力的示意图,加以比照,让学生领会,并掌握。初中初二物理教案:力的测量测量是由力的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下面的教学主要是为了通过详细的实验去深化理解力学。教学目的知识目的1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2会使用弹簧测力计1会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2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知道使用前要先调零3会正确读数并记录测量结果才能目的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及分析p 问题的才能情感目的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精神教学建议教材分析p 教材首先通过项羽与文弱书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们就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本节主要讲述力的单位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教材首先通过文字和插图说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进展测量,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测量力的大小对于力的单位,课本中只讲了牛顿,因为这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由于初中无法讲解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课本中只是给出了单位的名称、符号,并通过例子使学生认识1N的力有多大教材简单介绍了弹簧测力计是根据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长就越长这个道理制作的,并通过几个插图说明弹簧秤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点讲解了学生实验练习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有关“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建议老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展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老师可带着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有关“力的单位”教学建议老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详细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有关课堂实验的教学建议本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根底上可让他们考虑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拟,以提快乐趣本节后面的“想想议议”问题,可在学生开场实验前讨论,来回拉动几次挂钩,可以防止弹簧破壳子卡住假如弹簧测力计使用前指针不指在零位置,应进展校正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提出:除调零外,有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法提示:可以作零点误差的调整有关新课引入的教学建议测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学生根据自身的经历不难懂得力有大小老师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弹簧伸长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展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物理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的大小来测量力的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杠杆杠杆(第一课时)(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1)认识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2)知道杠杆的平衡。2、过程和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理解杠杆的构造;(2)通过探究,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理解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来自于生活的,认识到物理是有用的。(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理解力臂的概念。(三)教学准备杠杆支架、钩码、刻度尺、线(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请学生阅读教材引言局部,使学生理解简单机械在消费、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认识到学好这局部知识具有实际的意义,自然引入杠杆一节的学习内容。二、什么是杠杆?出示一些实物,象瓶起子,剪刀等并演示如何使用。请学生归纳其一样点。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假如能绕着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请学生介绍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可以看作杠杆?要点:(1)硬棒(2)绕着固定点转动三、几个名词1、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2、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3、 支点:绕着转动的那个点O4、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间隔 l15、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间隔 l2pS:力的作用线指的是经过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所在的直线。力臂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间隔 !学生练习:作图p68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小题。四、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1、 什么叫杠杆的平衡杠杆静止或匀速转动状态称为杠杆的平衡。2、 小实验:请一个大同学和一个小同学做推门比赛。(大同学推靠近门轴方向,小同学推远离门轴方向)通过亲自动手,感受平衡时应与力的大小和作用点等因素有关。为下面探究中的猜测做铺垫。3、 探究过程(1) 提出问题:杠杆的平衡条件是什么?(2) 猜测与假设:从刚刚的实验出发,引导学生猜测。(3) 设计实验,制订方案(4) 进展实验,搜集证据如课本第65页。(5) 分析p 与归纳: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写成:F1l1= F2l2 或F1F2 =l2l1 即:力与力臂成反比(6) 评估:a、 为什么在实验前,要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b、 假如不用钩码而用弹簧测力计进展实验,应注意什么问题?4、 学生练习动手动脑学物理(五)小结(六)作业练习册附:课后总结第一节 杠杆(第二课时)(一)学习目的1、知识与技能目的:(1)知道杠杆的分类,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2、过程和方法目的:(1)通过杠杆的平衡条件,理解杠杆的分类方法;(2)通过分类,理解生活中杠杆的应用原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通过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进步学习物理的兴趣。(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杠杆的分类(2) 难点: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杠杆的种类,理解省力、费力和等臂杠杆的详细应用。(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复习杠杆的平衡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 F2l2)二、杠杆的种类从杠杆的平衡条件可知,当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成反比,所以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1、 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省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省力杠杆,如:撬棒,瓶盖起子,园艺剪刀等。2、 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费力杠杆,如:钓鱼杆,缝纫机踏板,理发剪刀等。3、 当l1l2,F1F2,说明使用这种杠杆时即不省力也不费力。我们把这种杠杆叫做等臂杠杆,如:天平等。分类是物理学中一个比拟重要的方法,学生可以列举以前所学过的分类方法,如固体可以分为晶体和非晶体等。在学习了杠杆的分类后,请学生尽量列举每种杠杆的实物。三、杠杆的应用分析p 生活中的实物,大家共同讨论这属于什么杠杆,它们有什么好处?又有什么缺点?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然后归纳:1、 省力杠杆,可以省力,但比拟费间隔 。2、 费力杠杆,虽然费力,但可以省间隔 。本环节应当以开放性教学为主,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杠杆,大家共同讨论其构造,用处,以及是不是可以进展改良?四、练习1、如图,是用一根木棒在撬石头,这根木棒的特点有:木棒不易 ;能在力F的作用下围绕着 旋转。我们就可以把这根木棒叫 。2、在上题中,我们从O点作一条MN的垂线,这条垂线的长度就是力F的 。MN这条直线就是力F的 。3、以下物体中不能看成杠杆的是( )A、筷子 B、火钳 C、剪刀 D、橡皮筋4、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假如分别用不同方向的三个力作用于杠杆的A点,都能使图所示的杠杆平衡,那么最小的力是 。5、生活中的杠杆可以分成三类,一是省力杠杆,例如 ;二是 ,例如 ;三是等臂杠杆,例如 。(把“钓鱼杆,跷跷板,瓶起子”填在“如”字后的横线上)6、如图,图中轻质木棒AB可以看成一个杠杆,C点吊一重物,B点用绳子拉着,杠杆的支点是 点。请在图中标出动力F1,阻力F2,并画出它们的力臂L1、L2。假如木棒静止,那么等式:F1L1= 成立。7、用一根细棉线把一段直铁丝吊起来,让铁丝能在程度位置平衡,再将棉线右边的铁丝对折一下,铁丝还能在程度位置平衡吗?实际做做,然后答复:你看到的现象是: ;猜测可能的原因是: ;猜测的根据是: 。8、用剪纸的剪刀剪一叠较厚的纸,是用剪刀的尖端容易剪断还是用剪刀的中部容易剪断,试试看,并和同学交流一下,讨论是什么原因?利用的物理知识是什么?9、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你一定注意了首先调节杠杆在程度位置平衡吧!这样做对你填写书中表格中的哪几项数据有利,为什么?10、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我们使用的杠杆两端有两个螺母,它们的作用是 。假如不要这两个螺母,请你设计一种装置,使它具有与螺母一样的作用,画出设计草图,加上必要的文字表达。11、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活动中,小红发现用2 个钩码可以平衡3个钩码。如图,小红想,杠杆平衡,肯定不能光看动力和阻力,可能还与力的作用点到支点的间隔 有关。于是她反复做了几次实验,分析p 得出杠杆的平衡条件为:动力X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间隔 =阻力X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间隔 老师看后,指出她的缺乏之处,可小红据理力争,“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怎么可能有问题呢?”老师为了让小红相信,拿来一个弹簧测力计,把测力计的挂钩挂在A点上,那么.小红明白了。你能说说教老师是怎么做的吗?小红在老师的指导下,把自己得出的“平衡条件”等式两边各改了一字,就变成了正确的结论,想一想她是怎么改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