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商隐的无题诗

上传人:ba****u 文档编号:184994921 上传时间:2023-02-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2.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 什么,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李商隐的无题诗一直是李商隐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在读者 被李诗巨大艺术魅力深深吸引的同时,其纤丽柔媚的风格与雕琢 香艳的词句,也唤起了读者的兴趣与想象。李商隐的无题诗,在 晚唐唯美文学运动中无疑是最为成功的文学创作。但是李诗隐约 幽微的诗旨,其晦涩难解的程度,也可谓登峰造极,少有出其右 者。无题诗到底表达了什么样的真实情感,描写的对象事物又是 什么,都似是而非,莫衷一是。王国维先生在观堂集林卷 23玉生诗年谱序云“有唐一代惟玉生诗词旨最为微晦。 遗山论诗已有无人作郑笺之叹。”李商隐诗意晦僻,而尤以无题 诗为最。本文也欲围绕李商隐无题诗研究,就以下的问题,谈谈自己 的一些观感和浅见。一、无题诗的范围对无题诗的范围,学者们似乎一直未能达成共识。张明非介 绍了对无题诗界定的几种方法:“一种着眼于题目,认为标明无 题、以首二字或篇内二字为题、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 涉者,均可归为无题;一种着眼于题材,认为一部分写艳情或爱 情的诗,即使有题,也可归于无题,如圣女祠等 ;一种着眼 于体裁,认为除内容须写爱情外,形式必须是七律。界定方法不 同,无题诗范围自然难以确定,一些研究者在讨论时,便将自认 为属于无题却未明确标题的统称为准无题诗。”1 因此,不同学 者在论文中所标明认定的无题诗具体数目亦各有不同,现略举几 例:如汤翼海认为无题诗应为 15 首,2 刘学锴的李商隐中 认为有 17 首,许总所著唐诗史中认为有19 首,王灿认为有 51 首,3 何剑平认为有 68 首,4 阎海翎认为有 99 首,5 等等。依照冯浩笺注李义山诗集的分类,“无题诗”计有:五 古二、七古一、五律二、七律七、七绝五,共 17 篇。但是“幽 人不倦赏”一首,冯浩笺注作“失题”,旧本则都连在“八 岁偷照镜”之后,题作无题二首 ;唐音戊签分入五古中, 亦题作无题,所以如依旧说,将“幽人不倦赏”一首划入,共得18 篇。但汤翼海先生在其文中指出:无题诗见于通行之玉生诗集以无题为题者十七首。然纪昀谓 “幽人不倦赏”五律乃与无题诗相连失去本题误合为一者。可信 无疑。又“白道萦回入暮霞”,一曰阳城,既别有题,当非无 题矣。故均不为考释。又李义山诗集辑评卷上有“蝶三首”,“长 眉画了绣帘开”及“寿阳公主嫁时妆”七律两章均归附于此题之 下。纪昀谓此二章乃冶游之词,误入于此。冯浩编为无题二首。 此二章诚如纪昀所言,盖冶游之词,非写蝶也。拙见以为此二诗 编于“含情春 晚”无题诗前后,差近之矣。此类诗谓之失题则 可,谓之无题则不可矣。综合以上各家看法,我以为汤翼海先生观点最为可取。从十 七/十八首变为十五首的原因,汤先生已经作出解释。至于所谓 从体裁(必须是七律)或是题材(爱情诗/艳情诗)着眼,我以为并 非无题诗的界定标准。先说体裁。从冯浩的分类来看,无题诗中 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七绝均占一定比例,并非七律一家天 下。虽然张尔田认为“无题诗格,创自玉。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 方可宛转动情”(李义山诗辨正无题四首后),但已有学 者指出了张氏此说和其处理无题四首的自相矛盾之处。6 因此此 说不足取。再看题材:如果说有一部分爱情诗/艳情诗应归于无 题诗,那么问题是:1.这样的爱情诗/艳情诗归入无题诗的标准 是什么?仅仅是因为这样的诗无题吗?抑或接近无题诗的意境?2. 如果无题诗以爱情诗/艳情诗为主要题材,为什么历代方家会感 叹“无人作郑笺”、“词旨微晦”?爱情诗/艳情诗的诗旨不是一目 了然么?至少这类题材的诗不会有“涩僻难解”的声名。那么这 样的分类是否值得我们商榷呢?因此,仅仅以爱情/艳情来概括无 题的题材似乎有失片面,作为无题诗的界定标准也就失之偏颇。 当然,关于无题诗的题材内容之争,“爱情说”、“寄托说”、“泛 论说”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派见仁见智,各有所长。此题不 在本节讨论范围之内,另当别论。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即“摘首二字为题或以篇内二字为题、 题目本身无意义或与诗意了不相涉者”亦为无题诗。四库全书 总目提要,在李义山诗集三卷条下言称:无题之中,有确有寄托者,“来是空言去绝踪”之类是也 ; 有戏为艳体者,“近知名阿候”之类是也。有实属狎邪者,“昨夜 星辰昨夜风”之类是也。有失去本题者,“万里风波一叶舟”之 类是也。有与无题相连,误合为一者,“幽人不倦赏”之类是也。 其摘首二字为题如碧城、锦瑟诸篇,亦同此例。一概以美 人香草解之,殊乖本旨云云。(纪昀三家诗评与此字句近似, 而意旨全同。)纪昀的看法,至少能代表一部分学者的看法。相连误合为一 者,汤翼海先生已有所澄清,那么摘首二字或以篇内二字为题呢? 我以为这类诗和无题诗还是有区别的。王国维人间词话卷上: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诗 词中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 之士,每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李商隐有意创制无题诗格,自 是“诗词之意不能以题尽之”,既然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题目来 概括诗旨,那就“无题”好了。而以诗中二字为题,则有欲说还 休之意,几近一语道破。否则,为何李商隐不作统一处理,将此 类诗全部以“无题”命名,或是以诗中二字为题?何必多此一举? 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拙见,还请方家批评指正。纵观李商隐全部诗作,十五篇的数目只在六百多首诗中占 0.33%强。但就是这十几篇无题诗,也成为各派学者研究争论的 热点问题。二、无题诗的研究方法前人研究无题诗,多结合李商隐生平经历、社会背景来分析 创作动因和心理状态,并以史料为依据,对无题诸诗的内容和意 义进行品评。但因受到“知人论世”、“文以载道”等儒家观念的 影响,有时难免矫枉过正,言过其实。叶嘉莹在关于评说中国 旧诗的几个问题中说:“中国的说诗传统与中华民族固有的思 想,实在有极密切的关联。在中国固有的思想中,自当推儒家与 道家为二大主流,其影响及于后世者亦最为深广。在中国文学批 评方面,当然便也不免受有这二派思想的明显痕迹,形成受儒家 影响的托意言志派和受道家影响的直观神悟派。儒家思 想重视人的实践道德,故其影响及于文学批评时,便形成说理 则以可实践者为美,言情则以可风世者为美的一种衡量标准。 因此说诗人乃经常喜欢在作品中寻求托意,并且好以作者之生平 及人格为说诗和评诗的依据。 中国自诗经、楚辞以 来,比兴讽喻之说可以说早就为此派尊立了悠久的历史传统。” 这本是一种很好的研究思路,但如果一概而论,认为事事都有托 意,自然难免横加猜测,误入歧途。另外,我们知道诗人的作品 总是多少带有自己生平经历和内在情感的痕迹,但二者并不是完 全等同的,也并不会因此形成一种映射关系,每一首诗都能在作 者的现实生活或生平经历中找到本事。艾略特也曾说过类似的看 法:“诗人的心灵活动可能部分地或纯然地依赖诗人本身的经验; 然而诗人本身的穷困苦楚和他创作的心灵之间是有分别的; 艺术和事实之间永远有绝对的区别。”7 姑且不说这种区别是不 是绝对的,但至少我们应该明确一个观点:艺术源于生活,却是 高于生活的。学者张尔田在李义山诗辨正中的观点:“近知名阿候 一首,必有本事,非戏作艳诗也。至万里风波篇,则确系无 题,不得谓本有题而失之。其摘诗中二字为题者,只有寄托、本 事二种,细玩全集自见。”尽管张尔田认为无题诗俱有本事、寄 托,但终不能面面俱到,自圆其说,他也有找不出寄托所在的时 候,其时只得语焉不详。他一方面批评纪昀“纪氏于玉一派本未 深考,且其妄下注释矣”,另一方面他自己却不能对寄托或本事 自圆其说,难以让人信服。张尔田长于史学,“其年谱部分,应有而有,弗蔓弗枝,诚 不愧谱之正宗。史文每条下钩稽条贯,曲达旁通,唐集人事之讨 究,自今已前,无有若是之详尽。”张氏在史学方面才干非凡, 确实令人瞩目。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史事史料的搜寻比附,是 否能完全深入地剖析作品的内涵,直达作者的本意?黄宗羲较早注意到诗与史的关系:“今之称杜诗者以为诗史, 亦信然矣。然注杜诗者,但见以史证诗,未闻以诗证史之阙。虽 曰诗史,史固无藉乎诗也。”(黄宗羲:南雷文定前集卷一) 但有意识地将诗文作为史料来研究历史,当推陈寅恪先生为首创 陈寅恪认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 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陈垣敦煌 劫余录序 )陈寅恪以诗证史或诗史互证的方法主要集中在其 所著元白诗笺证稿和柳如是别传中,其原则是:一是甄 别资料,博考而慎取;二是用诗证史,必须辨别“古典”和“今 典” ;三是诗文证史不仅以诗文为史料,而且诗史互证,方能融 会贯通。卞孝萱先生在邓之诚与清试纪事初编一文中总结了 学术上以诗证史的传统,卞先生认为“以诗证史,实有两派:一 派为黄宗羲邓之诚,米用纪事形式;一派为钱谦益陈寅恪,主要采用笺释形式(如钱注杜诗、元白诗笺证稿、钱 柳因缘诗释证)。”8 刘师培也提出,“全唐诗中所载感时伤 世之诗,均可与史书互证。”(读全唐诗发微)我以为以史证诗(文)和以诗(文)证史是两种可以互相结合、 互通有无的研究方法,并不是绝对排斥的,但以诗 (文)证史时, 尤其需要注意陈寅恪先生所指出的几点原则。王静安先生亦云:“三百年来治之者近十家,盖未尝不以论世为逆志之具;然 唐自大中以后,史失其官,武宗实录亦亡于五季。故新旧二书于 会昌后事,动多疏舛。后世注玉诗者,仅求之于二书,宜其于玉 之志,多所格也。”(观堂集林卷23 玉生诗年谱序)那么,如 果研究者能够避免各位方家指出的片面偏颇之处,研究自然会有 心得和成果。当然,亦有学者对“以诗证史”的方法不以为然, 认为不足取。9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关于李商隐研究的方法和视角逐渐多 元化,除了已有的研究方法,不少学者尝试使用西方文艺学、美 学、心理学、符号学、结构学、语境学等不同方法,对无题诗的 构思、结构、意象、境界、艺术风格/特色以及无题诗的成因等 进行探讨,一时间热闹非常。这种局面势必在日后的研究中持续 下去,促成新的研究成果问世。三、结语 囿于篇幅,本文只是选取了李商隐无题诗研究中的两个并非 热点的问题,简单谈了谈自己的愚见。关于无题诗,其实还是有 大量可供研究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讨的。李商隐所作的无题诗虽然数目不算太大,但是李商隐之前基 本上没有无题诗,李商隐之后,也没有一位诗人在无题诗上压过 他。总而言之,李商隐是无题诗的鼻祖,也是倾注心力创作无题 诗的诗人。无题诗中,大多是哀怨感伤的作品,呈现浓厚的缺月残花的 情调,钱谦益在注李义山诗集序有学集卷十五称: “义 山无题诸什, 春女读之而哀, 秋士读之而悲。”虽然“无一 言经国,无纤意奖善”(李浩释怪评义山诗),但是诚如纪昀 所谓的“无题诸诗,大抵祖述美人香草之遣,以曲传不遇之感, 故情真调苦,足以感人。”(诗评评“何处哀筝随急管”一诗 后)。香艳而不轻薄,清丽而不浮浅(刘大杰),仍然不失为名家 的文学佳作,而孙德谦所说的“义山之诗韬华耀采,促弦锦瑟, 自写其玄愁;香烛哀筝,非关于附物。”(序张尔田会笺)也不 算是言过其实。在中国诗歌文学史上,李商隐无疑是最为出色成功的诗人之 一,其影响也是深远的。他的影响,不仅及于同时代的温庭筠、 段成式、李群玉、彦廉诸人,当日风行一时的“三十六体”,正 说明了李商隐在诗歌创作方面的成功和影响。并且晚唐之后,源 流所及,宋初由杨亿、钱惟演、刘筠诸人所代表的西昆体,更是 以李商隐为典范,致力于追求模仿李商隐的无题诗、咏史诗。有 学者认为,“从宋初期西昆体初具宋诗风貌,到中期的王安石、 黄庭坚等大家,以及江西诗派的典型风格,乃至南宋范大成、陆 游、杨万里所承传沿袭的宋诗余波,无不潜存着李商隐诗歌艺术 追求的影响,尤其是无题诗所表现出的议论使事之风更是影 响至深。”(10) 在诗坛上,李商隐的无题诗这朵奇葩以其独特的 艺术魅力,超越时空永久绽放,令人心向神往,叹为观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