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言文教案(多篇汇编)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18437664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69 大小:55.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文言文教案(多篇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2023年文言文教案(多篇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2023年文言文教案(多篇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文言文教案 2023年文言文教案 篇1(4940字)【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明确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琵琶行把琵琶女的身世,诗人自己被贬的遭遇,以及琵琶艺人精湛的弹奏技艺很好地柔合在一起,采用情景交融、递相咏叹的艺术手法,塑造出两个感情相互交融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抒发了诗人忧郁悲愤的主观感情。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情景,体验人物情感,理解诗歌意蕴,结合语境,感悟诗中描写音乐语句的艺术魅力。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师:一位盲人將要离开人世间时,对别人说 “ 我多想看看阳光及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啊! ” 人们请来了莫扎特用小提琴拉了首曲子,盲人留下热泪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我看见了阳光、鲜花、小鸟、河流”,盲人带着喜悦满足地离开了人间;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听了柴可夫斯基如歌的行板后,老泪纵横地说:“我触摸到了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美妙的音乐能引起不同经历、不同心境的人的共鸣。琵琶行中琵琶女的深沉精妙的演奏就使一代诗人白居易潸然泪下。现在就请同学体会文中琵琶女高超的技艺,欣赏作者化动听琴声为美妙诗句的非凡本领,探究作者泪湿青衫的原因。(引用故事,巧设悬念,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学习文言诗文的热情。)二、整体感知,了解内容1 、学生自读课文,完成自读思考题()字词正音 :湓 pn( 江名 ) 贾 g ( 商人 ) 思 s( 名词,思绪 ) 嘈 co( 声音粗重 )舫 f ng( 船 ) 虾蟆 hm 钿 din( 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装饰品 ) 篦 b( 用竹子做成的梳头用具 ) 呕哑 uy( 象声词,乐声嘈杂 ) 嘲哳 zhozh( 象声词,声音细碎 )()小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小序已经较清楚地讲述了琵琶女和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写诗合可以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概括诗人在这首长篇叙事诗当中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这首诗说的是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到九江郡,第二年送客湓浦口,听到琵琶女弹琵琶,勾起了心中没落的情感,闻听琵琶女弹奏琵琶、讲述身世,并为她作了这首琵琶行。这首诗讲述的就是诗人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的故事。 )() 理清诗歌思路这个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琵琶女弹了琵琶曲之后,诗人白居易为她翻作琵琶行。)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这首长诗当中,诗人一共塑造了几个形象?(两个。诗人、琵琶女。)诗人是用哪一个诗句将这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2 、课堂讨论,交流自学所得。3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借用注释、工具书等,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和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三、品味鉴赏,体景悟情1 、赏“景”有感情朗读课文,划出叙述景物环境的句子,讨论其在诗歌中的作用。(“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构成了清晰如画的意境,又由于声律与情韵的配合,令人顿感受秋凉袭不断,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 别时茫茫江浸月 ”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月色中无不弥漫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忧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再次出现做好了准备。其它如:“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明月江水寒”、“黄芦苦竹绕宅生”等。)2 、品“声”()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三个回合:一闻琵琶邀相见,再闻琵琶诉沦落,三闻琵琶湿青衫。)()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如此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呢?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虽未明写,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 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a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 )b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c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请同学们用曲线图来表示音乐的发展变化。(旋律变化,心潮起伏。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三闻琵琶,为何诗人“泪湿青衫”?(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相通,心灵相融。)3 、悟“情”音乐是主人公内心情感的流露,那我们一起去体会琵琶女的琵琶声中的“情”。()勾划出文中能体现“声中之情”的诗句。(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主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如何理解“无限事”、“平生不得志”、“幽愁恨生”?(过渡到琵琶女的身世)()根据课文,学生先朗读,后讨论,理解“声中之情”(琵琶女是一卖艺之女,年轻时因美貌和超群的音乐才华受众人瞩目。然年长色衰,才华无人赏识,下嫁商妇,独守空船,故“平生不得志”、“恨生”是一种“怀才不遇”的“惆怅”,“幽愁”是一种落漠和孤独。)4 、识“知音”()学生讨论:我们通过了解琵琶女的身世,才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可是诗人却在知她遭遇之前就已听出了她的曲中之情,为什么?(过渡到诗人的处境:白居易是贬官,政治抱负不得施展,与琵琶女有相同的“不得志”。贬谪将辞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心情与琵琶女一样“幽愁”)()交流总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多向“对话”交流,不仅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品味文言文意蕴的阅读鉴赏能力。)四、拓展延伸,发展个性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符。”贝多芬说:“音乐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出火花。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能够为我们创造和展示一个神奇而美妙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你会涌现出许多美妙的想象,再呈儿时编织过的金色的梦,你会忘却生活中的种种不快,任凭温柔的微风抚弄;你会一改往昔的沉静,只觉得热血在沸腾如果你细心地寻觅,你会惊讶地发现,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物质”竟然如此简单,它只是几个最普通的符号。这些简单而又神奇的符号,就是音乐世界。古今中外,有关音乐的佳话不胜枚举,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本诗中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请你用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对音乐的理解来个性化地解读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写一篇听后感,在全班交流。(用富有启发性的引言,激励每一个学生个性化地鉴赏音乐,让学生带着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生活阅历来感悟音乐,运用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来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起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作用。)【评析】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三个方面的特色: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023年文言文教案 篇2(15967字)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文中的文言知识2理解从师的必要3赏析_的对比证技巧4背诵课文一教学内容:朗读正音,质疑答疑。教学过程一、解题1审题定文体。说,文体名称。明内容。题目中“师”的含义是老师,还是“从师之道”?作者简介读课文注释1。二、朗读正音1指名读。注意字音、句读、语气。2齐读。三、质疑,解疑老师指点方法、技巧。二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一、二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一、二段。教学过程一、翻译第一段,知识归类1齐读。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实词终 闻 固 庸 是故 孰通假字受虚词之 乎 其 所 所以古今异义学者 从而词类活用师3指名翻译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二、翻译第二段,知识归类1齐读。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实词惑 句读 遗 之族 若 谀 复 齿通假字不虚词之 而 乎 其 于 则 所以 犹且古今异义众人 小学词类活用师 下 习(使学习)文言句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3指名翻译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三、指导背诵1讨论:第1段和第2段各自的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老师板书第1段首先亮出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然后明确老师的作用,接着一正一反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然后结合自己对择师的认识,指出择师的标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2段首先感叹当下师道不存;然后古将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众人耻学师对比,指出圣益圣,愚益愚的原因;接着以择师教子与己耻学于师对比,批评其未见明,然后将百工等不耻相师与士大夫群聚而笑对比,感叹师道不复。2背诵三教学内容:翻译课文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课文三、四段;理解_主旨,对比论证。教学过程一、翻译第三、四段,知识归类;指导背诵1齐读。2归类解释如下知识点老师板书如下知识点,师生共同解释。实词常 之徒 攻 如 通 嘉 贻虚词于古今异义不必文言句式师不必贤与弟子 不拘于时3指名翻译一人翻译,一人点评。每人翻译两句。4指导背诵这两段的思路是怎样的?二、学习课文的主旨及论证思路1_的观点有哪些?找出来。老师板书中心论点 论证结构 分论点从师必要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为什么)从师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怎么做)古之学者必有师耻师可耻 师道不传久,欲人无惑难(为什么)从师标准 圣人无常师(怎么做)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2讨论:你认为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么论证这一中心论点的?_第二段作者感情汪洋恣肆、旗帜鲜明,作者是怎样传达这种强烈感情的?请分析。学生充分讨论、回答。通过回答明确观点之间的关系和对比论证方法,深入理解_的主旨。老师根据学生讨论,补充上边板书。老师明确: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入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入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强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3明确写作背景作者为什么有这样强烈的感情呢?_的写作背景:这篇_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4背诵全文5延伸后人评价师说成为千古名篇的原因之一是“思想进步”,那么你认为师说的思想进步性体现在哪里?谈谈你的看法。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三、作业_对比论证的方法值得学习,请运用这一论证方法写一片段,论证论点“语文学习需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师说导学案课时安排:3课时【学习目标】1、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读准字音,翻译_。2、掌握积累文中文言知识。3、学习_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4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学习重、难点】1、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的思想意义。【学习方法】诵读、讨论、点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熟读课文2、 学习_第一段3、 积累文言词汇【知识链接】韩愈,其人:(768824),字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县,所以后人称他为“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如贾岛、孟郊、刘叉等。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韩愈不仅是唐代的 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有作品 。其事:1、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来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2、“自魏晋氏以下,人益(更加)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学生),作师说,因抗颜(态度严正不屈)而为师。 “耻学于师”的坏风气,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产生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到唐代,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显贵之家称“高门”,卑庶之家称“寒门”。这对择师也有很大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思想。韩愈针对这种错误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是有进步意义的。3、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宫中要迎佛骨,韩愈上表反对,要求将佛骨“投诸水火,永绝根本”。唐宪宗是信佛的,览表大怒,要杀死韩愈,多亏宰相说“愈虽狂,发于忠恳,宜宽容以开言路”,乃贬潮州这年韩愈是51岁。他有诗记载这件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政,肯将衰朽惜残年。”这种胸怀在封建文人中是不可多得的世(世人)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学习过程】一、解题:师说中“说”是一种表议论的文体,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如初中学过的马说、爱莲说。“师说”意为“解说从师的道理”。二、课文朗读要求:1、读准字音、节奏。 2、读准_语气、读出作者的感情。给下列生字注音:谀( ) 苌( ) 聃( ) 郯( ) 句读( )或不焉( ) 欤( ) 蟠( ) 经传( ) 贻( )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1、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学习第一段(一)、字词释义: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是故无贵无贱 吾师道也 道之所存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二)、翻译重点句子:师者,所以传到授业解惑也。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文言词汇积累:1.通假字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吾从而师之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3、 一词多义(1) 师 (2) 乎 古之学者必有师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吾师道也(3)其 (4)而其为惑也终不解 人非生而知之者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惑而不从师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吾从而师之5. 之古之学者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第二三四段2、归纳积累文言词汇一、 字词释义:其出人也远矣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则耻师焉,惑矣惑之不解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句读之不知小学而大遗 不耻相师 君子不齿圣人无常师 不拘于时 作师说以贻之二、翻译重点句子: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欲也难矣!1、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4、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三、文言知识归纳与积累:1、通假字2、古今异义3、一词多义4、词类活用5、特殊句式第三课时学习目标: 1、学习_运用正反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的写作手法。2、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_的思想意义。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品质一、文本探究:1、这篇_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韩愈为何专门写_给他?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2、文中的“古道”指的是什么?第一段又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3、作者阐释“古道”仅仅是讲道理吗?有没有举例呢?4、韩愈为李蟠写_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5、通过这三组对比,韩愈有何感受?你对哪一组对比的感受最深?二、思绪拓展:这篇_说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他还写给谁看的呢?三、总结:记得居里夫人曾经说过:“我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我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里固然有谦虚的成分,但也到出了一个事实:这个巨人就是韩愈所说的“师”.学到这里,相信很多同学思想的火花还在飞溅,意犹未尽,那就请同学们课下把自己的想法也写成一篇_来和大家交流。四、巩固提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众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进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的意思。A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指出下列句子各属于什么句式。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下列各句加点字的意思与例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A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C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D其如土石何?10对本段文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学习的恶劣风气。C正面阐述了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D 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附:答案第一课时一、知识退之 韩昌黎 古文运动 唐宋八大家 昌黎先生文集二、1. du fu 2、(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三、1、本来 ;因此 ;道理; 存在的地方;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2、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四、1“受”通“授” 传授 2、(1)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4)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五、 1 师 名词,老师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名词作动词,学习 2、乎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 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 3、其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 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代词,他的 4.、而(1)连词表承接(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承接 5、之(1)结构助词,的(2)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课时一、超出;比低下; 以为耻;糊涂;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圣人/圣明;愚昧的人/愚昧;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小的方面/大的方面;拜别人为师;看不起;固定的;被;赠送。二、翻译重点句子: 1、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也难了!2、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圣明,愚人愚昧,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3、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则足以感到耻辱;以官大的人为师,则被认为近于谄媚。4、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接受道理有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三、(一)通假字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教授)2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fu)(二)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常指与中学、大学相对的“小学”)(三)、 一词多义1 师 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 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 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 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5. 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6. 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 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 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 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7. 之(1)古之学者必有师(结构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 圣人之所以为圣(代词,指代这件事)(8)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音节助词,起凑足音节的作用,不译)(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8. 其(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6)于其身也 (反称代词,自己)9. 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10. 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四)、 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1.名词作状语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2.名词作动词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3.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形容词的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2.形容词作动词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三)动词的使动用法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使学习)五、文言句式(一)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判断)(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判断)(3)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非,表否定判断)(二)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三) 倒装句1介宾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不拘于时,学于余(于余学,介宾短语后置)2宾语前置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2)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3)(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4)(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5. 固定格式庸乎:表反问,难道吗,哪里呢例句: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第三课时1、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三条原因:、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能行古道根本原因:能行古道 不拘于时2、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分为两层:、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3、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第二段)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倒数第二段)两个例子点面结合,说服力增强,同时呼应了第一段的说理。使_对古道的阐释由抽象到具体,渐渐地清晰化、明朗化。4、韩愈为李蟠写_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 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找出一个以不同面目反复出现的词语来概括回答)?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用了什么手法?得出什么结果?耻学于师 于其身则耻师焉 不耻相师 耻师:以从师为耻古圣人今众人; 对子对己; 百工士大夫; 对比。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小学而大遗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5、非常痛心(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朗读时,应读出语气。家长给孩子找家教,而自己不学习;学习好的更有动力成绩更好;学习差的更厌学成绩更差;富裕家庭的孩子大多不如贫家子弟学习更刻苦二、思绪拓展: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1200多年之后的我们: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唐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四、同步检测:1D(A传zhun B苌chng C蟠pn)2D(吾从/而师之)3B(师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 C(判断句)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C(例句和C是代词,ABD皆为语气词)10B师说导学案课题:师说【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 积累“师、传、道、受、惑、贱、圣、愚、群、足、攻、经”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学习、复习_其他文言虚实词;熟记受(授)、不(否)两个通假字。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了解词性活用的词语,掌握一些特殊的文言句式。掌握有关“说”的文体知识。(知识与能力)2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学习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学会反复论证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3训练有感情的诵读课文的能力。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感受作者在行文过程中的情感起伏。既读准句读,又读出情感。4认识到_的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从而逐步培养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能力。5了解作者所论述的老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习惯。难点:作者关于老师的职能、从师的必要、择师的原则等方面的精辟论述,其刻含义的体会。【激趣资料】一、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为昌黎(现河北省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称韩愈为韩昌黎,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韩愈倡导的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_赞扬李蟠“好古文”,就是指爱好他们倡导的那种古文。韩愈用他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鼓励和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二、了解背景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而韩愈却不顾流俗,勇为人师,广招后学,培养文人。并以大无畏的气魄,抨击时弊,提倡师道,从而写下了此文。【自主预习】一、解题:题目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韩愈写这篇_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二读准字音(注意后面多音或形近字)李蟠(pn) 巫(w)医 针砭(bin) 阿谀(y)郯子(tn) 苌弘 (chng) 师襄(xing)句读du读书d 或不焉fu不能b经传zhun传道chun 老聃dn冉rn三逐段逐句找出文言现象【预习检测】文言现象整理:1、列出课文中含有通假字的句子,指出并解释意义2古今义对比整理古之学者 古: 今:句读之不知 古: 今:小学而大遗 古: 今: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古: 今:吾从而师之 古: 今: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 今:3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 课文中出现 26 次,它的含义和用法整理(2)之 课文中出现 25 次,它的用法整理(3)其 课文中出现 17 次,用法整理4、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名词或形容词活用作动词。以形容词最常见,其次是名词,还有少数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意动用法翻译成现代汉语,基本格式是:名、形(动)+ 宾= 以+ 宾+ 为+ 名、形(动),例如:吾从而师之 /孔子师郯子渔人甚异之而耻学于师/不耻相师【我的疑问】将自己的疑问写下来,和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交流【小组疑问】将小组的疑问写下来,和别的小组一起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师生一起解决1、 _第一段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怎样从理论上作初步论证?2、 第二段提出的分论点是什么?主要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与上段什么关系?3、 第三段引述孔子言行,阐述什么观点?作出什么论断?4、 第四段中作者为什么赞扬李蟠?这段文字有什么作用?5、 总结_在语言、论证结构上的特色【当堂检测】【基础提升训练】一1、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 作师说以贻之C吾从而师之 D 彼与彼年相若也2、下列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耻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A 传 B 绝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古之学者必有师C利 D 师金就砺则利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不拘于时,学于余二阅读下列语段,按要求答题。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其可怪也欤!5、解释加点词语。(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2)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6、写出这段文字批判的三种错误态度及结果。(1)态度 结果(2)态度 结果(3)态度 结果7、对本段意思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性B反面批判了上层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C正面阐发从师学习的重要途径D反面批评古人从师的途径和择师标准【学习反思】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寻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改进的措施怎样认识韩愈在文中所讲的从师的道理?讨论后提取_的精华及糟粕。2023年文言文教案 篇3(2474字)教学目标:1、复习巩固文言的倒装句式2、能将含有倒装句式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学重点与难点:1、如何判断文言倒装句的类型2、掌握翻译的要求教学过程:一、展示学生课前练习,文言文翻译教案。1、善哉,祁黄羊之论也!2、有人于此,指其过而告之则喜,何如?3、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4、命召公主入营,立之阶下,不之视。二、翻译文本内的倒装句并总结归纳其特点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这就是古汉语中所谓的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其倒装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分析正常的句式应是汝之不惠甚矣!(2)冤哉,亨也!2、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谓语的后面,译成现代汉语时,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何不试之以足?分析以足介宾短语做试的状语。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教案文言文翻译教案。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例: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分析此句为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构成的定语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分析此句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构成的。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4、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1)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对于这类句子,有两种形式需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例:宁信度,无自信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在这类句子中,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例:沛公安在?分析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例:微斯人,吾谁与归?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分析句读为不知的前置宾语,句读之不知的之字,是助词,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三、翻译课内语句.1.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5.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6.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四、翻译课外语段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宋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帝问其故,对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选自明史)?(1)诚然,卿不朕欺。_韩信曰: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向利背义乎?(1)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_2023年文言文教案 篇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