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2)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81027568 上传时间:2023-01-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2)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2)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2)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生理学复习资料 03运动生理学试题(150分)一、名词解释(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动作电位2. 红细胞比容3. 心动周期4. 运动性心脏肥大5. 最大摄氧量6. 基础代谢率7. 运动技能8. 极点9. 积极性休息10. 连续心音二、填空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1. 肌肉具有以下物理特性:_,_,_。2.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_和_。3. 心肌收缩具有以下特点:_,_,_。4. 正常成人安静时心率范围为_次/分,每博输出量约为_毫升。5. 肺泡通气量=_。6. 人体各细胞的直接能量来源是_的分解。7. 感受弱光的是_细胞,感受强光的是_细胞并具有分辨_的能力。8. 产生赛前状态的生理机理是_,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是_。9. 决定动作速度的生理因素有_,_,_。10. 反应速度快慢取决于以下生理因素:_,_,_。三、判断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你认为正确的,在答题纸上划“”,错误的划“”)1. 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大小和肌肉的收缩形式有关。()2. 在肌肉内每个运动单位所分布的区域是交互存在的。()3. 胸膜腔负压是由于胸廓扩张时造成的。()4. 心房收缩期与心室收缩期的时间近似相同。()5.力量性运动项目举重动员与速度性项目短跑动员骨骼肌中快肌纤维占百分比高。()6. 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体温高低均能影响氧曲线变化。()7. 心电图是反映心脏收缩活动时的变化曲线。()8. 人或动物的觉醒状态是通过非异性投射系统实现的。()9.走和慢速跑时主要靠肌肉中的慢肌纤维参与。()10. 人体运动时每搏输出量总是随运动强度的增大而增加。()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1. 形成动脉血压的因素有那些?2. 简述运动技能的形成。3.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4. 简述判定运动性疲劳的生理指标?五、方法运用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 如何评定运动员的身体素质?2. 如何用生理学指标监控运动量?六、综合分析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1. 机体在运动中如何调节酸碱平衡?2. 体育运动对儿童少年生理机能有哪些影响?06试题 一、 名词解释 1、 最大摄氧量 2、 青春性高血压 3、 极点 4、 肺通气量 5、 运动后过量氧耗 二、 简答题 1、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 牵张反射的分类和意义 3、 准备活动的目的 4、 无氧耐力的限制因素 三、 论述: 1、 血乳酸指标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实践 2、 有氧训练的生理学原理 3、 超量恢复的生理学原理名词解释:历年考题名词解释1氧脉搏:心脏每次搏动输出的血量所摄取的氧量成为氧脉搏,可以用每分摄氧量除以心率来计算,氧脉搏越高说明心肺功能越好,效率越高.2最大摄氧量:指人体进行大量肌肉群参加的长时间剧烈运动中,当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率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水平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量.3最大通气量:以适宜的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4无氧功率:指机体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5超量恢复: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机能状态,在这段时间内不仅恢复到原来水平,甚至超过原来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超量恢复.6有氧耐力:指人体长时间进行以有条件代谢(糖和脂肪等有氧氧化)供能为主的运动能力.7无氧耐力: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8个体乳酸阈:个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个体乳酸阈9真稳定状态: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运动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10假稳定状态: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状态.11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做进入工作状态. 12无氧阈: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运动中,由有氧代谢功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功能的临界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MG/分子/升时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超过时血乳酸将急剧下降. 13呼吸商:各种物质在体内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所消耗的氧的容积之比.14疲劳: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特定运动强度,功能效率逐渐下降的现象叫疲劳.15运动性疲劳: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承受一定时间的负荷后,机体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的生理过程.16每搏输出量:指一分钟侧心室每次收缩所射出的血量.17心率储备:指单位时间内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 18心输出量:左心室在每分钟内射入主动脉的血量.19运动性心脏肥大: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增大,形态上多以左心室增大,室壁增厚为特征,机能上表现为运动时能持续较厂时间高效率的工作.安静时出现节省化,心力储备增强.20心动周期: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21心音: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的收缩,启闭的机械震动22心指数:以每一平方米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23身体素质:是人体以适应运动的需要所储备的身体能力要素.24青春期高血压:青春期发育后,心脏发育速度增长快,心血管系统发育处于落后状态,同时由于性腺甲状腺等分泌旺盛,引起血压升高,即青春期高血压.25运动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称运动电位.26运动动力定性:大脑皮层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有顺序地有规律地和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层机能的这种系统性叫.27柔韧素质:指用力做动作时扩大动作幅度的能力.28准备活动: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29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饿一系列条件反射性变化,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30运动性贫血:经过长时间的系统的运动训练,尤其是耐力性训练的运动员在安静时,其红细胞数并不比一般人高,有的甚至低于正常值.这个就叫运动员贫血.31速度素质: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或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某种运动的能力.32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正常机体动脉中经常保持一定的血压,因此颈动脉窦神经和主动脉弓神经不断传递神经冲动进入脑干心血管中枢,提高迷走紧张性并抑制心交感细胞血管紧张性,结果使心脏活动不致过高,外周阻力不会太高,使动脉血压保持在较低的安静水平.33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牵拉时会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牵张反射.34等动收缩:在整个关节运动范围内肌肉以恒定的速度,且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始终与阻力相等的肌肉收缩称为等动收缩.35等长收缩:肌肉在收缩时其长度不变,称等长收缩,又称静力收缩.36离心收缩:肌肉在收缩产生张力的同时被拉长的收缩称为离心收缩.37超等长练习:肌肉的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使肌肉缩短)如果仅按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就称为超等长练习.38运动技能:指人体在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39基础代谢率:指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这种能量代谢是维持最基本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最低限度的能量.40积极性休息:运动结束后采用变换运动部位和运动类型,以及调整运动强度的方法或来消除疲劳的方法称为积极性休息.41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神经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42高原环境习服:人体在高原地区停留一定时期,机体对低氧环境会产生迅速的调节反应,提高对缺氧的耐受能力,称为高原习服.43第二次呼吸: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的均匀自如这中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44自动化:练习某一套技术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45激素:由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分泌的经体液运输到某器官或组织而发挥其特定调节作用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称为激素.46时间肺活量:在最大吸气之后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47心电图:用引导电极置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脏电变化曲线称心电图。 48运动单位:一个-运动神经元和受其支配的肌纤维所组成的最基本的肌肉收缩单位。(MU) 49运动单位动员(募集):参与活动的运动单位数目与兴奋频率的结合.50 RM:最大重复次数,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的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51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动作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即52肌梭:是一种感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长几个毫米,外层为一结谛组织囊。 53 肌电图:用适当的方法(肌电仪)将骨骼肌的兴奋时产生的电位变化引导、放大并记录所得到的图形。54 肌电:骨骼肌在兴奋时,会由肌纤维动作电位的传导和扩布而发生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肌电。55 静息电位: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细胞膜内外存在的电位差称静息电位。 1兴奋2兴奋性 3应激性 4适应性 5稳态 6运动性疲劳 7动作电位 8静息电位 9等长收缩 10等张收缩 11离心收缩 12等动收缩 13运动单位 14兴奋收缩耦联 15阈刺激 16内环境 17渗透压 18等渗溶液 19碱储备 20运动性贫血 21心动周期 22压积 23心指数 24最大心率 25心输出量 26射血分数 27心电图 28减压反射 29窦性心动徐缓 30运动性心脏肥大 31胸内负压 32肺内压 33胸内压 34潮气量 35肺泡通气量 36时间肺活量 37最大通气量 38通气血流比值 39氧离曲线 40氧脉搏 41氧利用率 42最大射氧量 43基础代谢 44基础代谢率 45呼吸商 46代谢当量 47服习 48运动性蛋白尿 49运动性血尿 50内分泌 51激素 52视力 53视野 54立体视觉 55前庭反射 56前庭功能稳定性 57牵张反射 58姿势反射 59状态反射 60运动技能 61运动动力定型 62自动化 63摄氧量 需氧量 64氧亏 65运动性过量氧耗 66最大射氧量 67乳酸阈 68无氧阈 69身体素质 70反应速度 71动作速度 72位移速度 73抗疲劳能力 74有氧耐力 75无氧耐力 76灵敏素质 77柔韧素质 78赛前状态 79准备活动 80进入工作状态 81极点 82第二次呼吸 83真稳定工作状态 84假稳定状态 85恢复过程 86超量恢复 87整理活动 88高原服习 89连续心音 90青春期高血压 91高原训练 补充:1自由基2本体感觉 3两个信号系统的概念 4闭式运动 5开式运动 6功能性肥大 7肌浆性功能肥大 8积极性休息 9重力性休克 10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11红细胞比容其他:1、跳跃式传导的含义?2、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3、兴奋?收缩耦联的步骤?4、引起骨骼肌兴奋的条件?5、骨骼肌的收缩形式?6、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论) P43P49 7、在运动过程中,肌体是如何调节和保持内环境的?8、血液的功能/机能?9、内环境相对稳定性的意义? 10、血红蛋白在机能评定中的作用?11、运动性贫血产生的原因和防止的基本措施? 12、骨骼肌和心肌的收缩性有何不同? 13、心输出量的影响因素? 14、正常典型心电图的波形及生理意义?15、动脉血压是形成的原因? 16、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7、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P94P95 18、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什么?19、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简称减压反射)。20、颈动脉提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发射?21、心钠素的作用?22、运动过程中,血液循环系统是如何变化的?23、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24、心率如何去指导运动实践?(论述)25、呼吸的过程?26、呼吸的形式?27、肺内压的变化?28、胸内压?29、血红蛋白(Hb)与O2结合特点在哪几方面?30、论述氧离曲线的生理意义及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方法应用题)31、CO2运输的过程? 32、CO2对呼吸的影响? 33、运动时如何合理运用呼吸方法? 34、憋气的利与弊?35、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6、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37、血红蛋白的作用?38、运动技能产生的原理?条件反射的形成条件?P242 39、皮肤散热方式? 40、人体在高热高温的环境中肌体如何去调节体温? 41、人体三大内分泌功能轴? 42、能源系统的一般特点?43、人体运动时肌体是如何进行能量供应的?43、运动能量消耗的计算。44、前庭器的感受装置与适宜刺激。45、肌梭和腱梭的功能?46、牵张反射. P226P22747、状态反射的规律?48、翻正反射在训练中的应用? 49、条件反射的抑制。50、两个信号系统。51、运动技能的分类。52、运动技能与运动条件反射有何不同?53、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论)54、运动后过量氧耗的原因? 55、最大摄氧量的测定方法?56、最大摄氧量的影响因素? 57、最大摄氧量在运动实践中的作用?58、乳酸阈在体育运动实践中的应用。59、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60、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基础。61、无氧工作能力的评价。62、发展ATP?CP供能能力的训练原则。63、力量素质的分类。64.肌肉力量的生物学因素。65.功能性肌肉肥大。66.力量训练的原则。67.、速度素质的分类,影响速度的生理因素? 68、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69、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及提高它的训练方法有哪些? 70、柔韧素质的生理基础。71、灵敏素质的生理基础。72、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影响因素。73、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74、准备活动的生理机理。75、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76、极点产生的原因。77、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78、真稳定与假稳定的区别?79、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80、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81、运动性疲劳的判断。82、高原应激会产生哪些反应?83、高原训练的生理适应? 84、仿高原训练的方法与手段。85、安静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86、运动时和恢复期运动员的生理学特征。87、人体机能评定的方式。88、生理学评定指标。89、适宜运动量的生理学评定。90、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91、儿童少年的解剖生理特点和体育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92、儿童少年身体素质发展规律。93、儿童少年素质发展特点。94、老年人健身运动的原则。96、运动性免疫机能。 97、如何运用运动生理学的知识去指导运动实践?P11 98、疲劳产生的原因?1.运动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的影响下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的科学。2.人体的基本胜利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应激性:机体和一切活组织对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发生反应的能力,这种能力和特性叫做应激性。可以引起反应的环境的变化叫刺激。3.神经调节:特点是迅速而且精确;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而广泛,作用持久。体液调节:机体的某些细胞产生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包括各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通过细胞外液或借助于血液循环被送到一定器官和组织,以引起特有的反应,并以此调节着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对肌肉活动的适应等重要机能。4.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5.肌肉的生理特性:兴奋性、收缩性、传导性。6.引起兴奋的刺激条件:A刺激的强度B刺激强度的变化速率。C刺激作用时间。8.时值:法国生理学家拉披克提出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的指标。拉披克把这一特定时间称为是值。屈肌的时值比伸肌短。9.“全和无现象:用阈下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以引起收缩,如果加大刺激(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长,这种现象叫“全和无现象。14.跳跃式传导:在有髓鞘纤维中,它的兴奋和静息电位部位间的局部电流集中地通过邻近的朗氏结使之去极化,所以有髓鞘纤维中总是一个朗氏结兴奋,再刺激下一个朗氏结,是跳跃式的传导。15.兴奋-收缩藕连:兴奋由神经传递给肌肉的传递过程。(神经肌肉传递):运动神经末梢去极化,改变神经膜的通透性,使Ca进入末梢内,导致突触小泡的破裂,释放出Ach,Ach经过突触间隙扩散至终膜与终膜上的受体(R)结合,形成R-Ach复合体,R-Ach是终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EPP)(EPP)达到一定的阈限时,作用于肌膜使它发放可传播的动作电位,肌膜动作电位通过收缩耦联引起肌纤维收缩。16.肌纤维的兴奋收缩过程:A肌膜的电位变化触发肌肉收缩即兴奋收缩耦联。B横桥的运动引起肌丝滑动。C引起肌收缩后的舒张。17.单收缩的过程:潜伏期、缩短期、宽息期。18.强直收缩:肌肉因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21.肌纤维的分类;快肌纤维(白肌纤维)、慢肌纤维(红肌纤维)22.主要的生理特征:慢肌纤维(红肌纤维):运动神经元(小)、放电频率(低)、收缩速度(低)、耐力(高)、毛细血管密度(高)、血红蛋白含量(高)、糖酵解酶活性(低)、线粒体酶活性(高)、肌原纤维ATP酶活性(低)。 白肌纤维与之相反。23不同运动项目肌纤维百分比:短跑的快肌纤维占70;长跑的慢肌纤维占70。中长跑介于其中。24.运动对肌纤维的影响:A肌纤维的选择性肥大(耐力项目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B肌纤维内酶活性增强 C肌纤维类型百分组成的变化。28.血液的机能:血液的机能通过循环系统完成的。A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作用。B运输作用。C调节作用。D防御和保护作用。 29.渗透压:溶液促使水分子通过半透膜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扩散的力量。称为渗透吸引力。大小决定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分子或颗粒的数量。30.等渗溶液;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称等渗溶液。0。9%。氯化钠5%葡萄糖。 31.正常人血浆的PH 值7。35-7。45平均7。432最主要的缓冲对 NaHCO3_- H2CO3 20/134.红细胞(血红蛋白)的功能: A运输气体 O2、CO2B缓冲血液酸碱度。35.血红蛋白的含量;男子1215克;女子1114克。36.运动性贫血: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Hb红细胞数减少,出现暂时性贫血想象称运动性贫血。原因:A红细胞破坏增多,B蛋白质补充不足C由于缺铁而引起贫血。 防止:调整能动量或补充足够的蛋白质和铁。37.合胞体: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合胞体”38.心肌的生理特性:A自动节律性。B传导性。C兴奋性。D收缩性。39.心肌细胞收缩的特点:A对细胞外液Ca的浓度有明显的依耐性。B全或无的同步收缩C不发生强直收缩。41.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正常安静时60-100次之间。42。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R、S、T。 P波表示:左右心房除极化时所产生的电变化。PR(R-Q)期间:表示心房除极化开始到心室除极化开始所需的时间。QRS波群表示左右心室先后兴奋除极化所产生的电变化。S-T段表示心室除极完毕,复极尚未开始各部分之间无电位差。T波表示心室复极化过程中的电变化。Q-T表示心室开始兴奋除极化到全部复极化所需的时间。心电图仅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仅反映心肌的兴奋,并不反映心肌的机械收缩过程。47.运动过程中心血管的反映:A血液的重新分配B心输出量增加C血压发生变化,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48.心力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49.动脉血压的形成:心室收缩射血,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50.心缩期只有每搏输出量的1/3即约2030毫升的血液流向外周;其余2/3血液留在主动脉。51.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A每搏输出量。B心率。C外周阻力。D大动脉管的弹性。E循环血量52.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A心脏收缩。B呼吸运动。C骨骼肌的挤压作用。D重力和体位E静脉管壁的收缩。53.减压反射:颈动脉窦及主动脉弓的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是一种快速控制动脉血压相对恒定的自身调节。54.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可促使人体的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从而提高人体工作能力。表现以下几个方面:A窦性心率徐缓。B运动性心脏增大。C心血管机能改善。55.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A外呼吸。(通气过程和换气过程)B气体运输。C内呼吸。56.肺通气的动力是呼吸肌舒缩完成呼吸动力。呼吸形式:隔式呼吸(腹式呼吸)、肋式呼吸(胸式呼吸)、混合呼吸。四个互不叠加的肺容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57. 每分肺泡通气量(呼吸深度解剖无效腔呼吸道)*呼吸频率。60. 血红蛋白与氧的可逆结合,氧分压高、氧结合。氧离作用:在氧分压低的组织内,氧合血红蛋白迅速放出氧,形成还原血红蛋白,称为氧离作用。63.氧离曲线生理意义:“S”形氧离曲线的上有重要的生理意义。当氧分压在60100 毫米汞柱一段时,坡度不大,形式平坦,而使氧分压从100毫米汞柱至80毫米汞柱时,血氧饱和度从98降至96。这对高原适应或轻度呼吸机能不全的人均有好处,只要能保持动脉血中氧分压自在60毫米汞柱以上,血氧饱和度仍有90,不致造成供氧不足的严重后果。曲线下段显示出氧分压在60毫米汞柱以下时,曲线逐渐变陡,意味着氧分压下降,使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氧分压为4010毫米汞柱时,曲线更陡,此时;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大幅度下降,释放出大量的氧保证组织换气。这种特点对肌肉活动,保证供氧都很有利。影响因素:CO2升高。PH值下降、体温上升,都使血红蛋白对氧的亲和力下降,氧离曲线右移,释放出更多的氧。反之氧离曲线左移。64.氧利用率(动脉血含量静脉血含量)/动脉血含量*10066.CO2的运输。A物理运输6%。B化学结合形式: 与Hb结合7%,与血液中的Na、k结合8767.呼吸与酸碱平衡:(稳态结合)。P8768。血液的化学成分的改变对呼吸运动的调节。CO2上升、O2的下降、H的上升都促进呼吸。70。运动后过量的氧耗:a满足因剧烈运动后体温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b满足心脏活动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c满足肺功能仍处于较高水平所需要的氧d血液中茶酚胺仍处于较高水平, 也导致较多的氧。D最主要是消除乳酸氧债。71。在运动时如何合理的运用呼吸方法:A减少呼吸道阻力。B节制呼吸频率,加大呼吸深度,提高肺泡通气量。C呼吸方法适应于技术动作变换的需要D合理运用憋气。74.能量系统的一般特点115有氧氧化供能与无氧氧化供能?P11675.影响糖酵解能力因素有:A人体对缓冲酸性产物能力的大小。B人体各组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对酸的耐受能力大小C可能与体内糖原的含量有关。76.运动训练与能量利用机能节省化:表现在完成同样强度的工作时,经过系统训练后,需氧量减少,能源消耗两也减少,即完成同样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消耗能量减少。77.长期训练能量节省化的主要原因:训练改进了动作技能,使动作更协调自如。自动化程度提高,减少了多余的动作,使得能量的利用更经济了;同时运动训练也提高了呼吸循环系统机能水平,工作效率提高。这样消耗于供能器官本身的能量也减少了,如在完成较小强度的运动负荷时,有训练者比无训练者的心率较低;呼吸频率较少,因而心脏及呼吸器官消耗的能量也就较少。主要意义:从能量消耗的观点来看,能量利用愈节省,运动效率也愈高,这就为取得优异成绩创造了 有利条件,特别是对持续时间长,总需能量大的运动项目来讲,就更是如此。78.散热过程:A绝大部分的热量由皮肤散发。B小部分由呼吸道蒸发散热。C少量的热量用来加温吸入的冷空气或冷饮冷食D随尿和粪排泄而散发。皮肤散热的四种方式:A辐射B传导C对流D蒸发。79.运动时体温的变化和调节;在高温下如何调节体温。()新书)80.应激:应激是机体应付任何需要时的非特异性反应。81.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A适宜刺激B换能作用。82.视杆细胞对暗光有感受能力。视锥细胞对强光和颜色有感受能力。83.透明的角膜、房水、晶状体和玻璃体构成折光系统。84.晶状体调节P15585.视紫红质:视杆细胞中含有一种淡紫红色的结合蛋白质称视紫红质;86.中央视觉:视锥细胞多的中央部分,一方面感色能力强,同时清晰地分辨物体,用这部分看东西称为中央视觉。周围视觉:视杆细胞多的边缘部分视野范围广,故能用于观察空间范围和正在运动的物体称为周围视觉。87.立体视觉:用单眼视物时,只能看到物体的平面,即只能看到物体的高度和宽度。若用双眼视物时,能补充地看到物体的深度,从而形成立体视觉。88.三原色学说:红、绿、蓝或紫。89.正视:当眼向远方注视时,若对称的眼肌紧张度相等,则眼球瞳孔在正前方称为正视。斜视:若对称的眼肌中,其中一条肌肉紧张度大,一侧瞳孔偏向一方,称为斜视。隐斜视:有的人某一条眼肌的紧张度虽然稍大,在平时能由某对抗肌紧张度稍大加强来加以补偿,瞳孔仍能保持在正中位置称为隐斜视。90。行波学说解释(看)91.椭圆囊与球囊内的囊斑的适宜刺激为耳石重力作用与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半规管中壶腹峭毛细胞的适宜刺激是旋转运动的加速度。92.眼球震颤:身体绕着纵轴旋转时,就可以看到眼球有规律的运动,起先朝旋转方向相反的一面逐渐慢移动,隔一定时间就回跳一下,这个现象叫做眼球震颤。93.前庭器官的稳定性:由刺激前庭器官器,产生神经冲动引起机体的各种前庭反应的强度叫前庭器官的稳定性。94.提高前庭器官机能的训练方法:主动训练法、被动训练法、综合训练法。95.肌梭可以感受肌肉的长度,腱梭可以感知肌肉的张力大小。96.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在兴奋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提高了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 的通透性,产生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这种局部电位变化叫EPSP97.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在抑制性突触,每当突触前神经元的神经冲动,传至轴突终末时,引起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递质与后膜受体相结合后,提高了K和Cl的通透性,使突触后膜出现超极化,这个局部电位叫做IPSP98.突触的传递过程: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兴奋性递质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兴奋。 突出前末梢兴奋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神经抑制。 99.反射中枢细胞群兴奋通过反射中枢的特征:a单向传导b中枢延搁c兴奋总和d兴奋后作用e兴奋的扩散f兴奋的节律化100.突触后抑制:是由兴奋性神经元与后继的神经元构成抑制性突触的活动引起的一种抑制。101.交互抑制:某一中枢兴奋时,在功能上与它相对抗的中枢发生抑制,这种抑制现象叫交互抑制102.牵张反射:当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该肌就产生反射性收缩,这种反射称为牵张反射,两种类型腱反射、肌紧张。103.Y环路:当肌肉收缩时,这种由于Y运动神经元的活动,通过肌梭传入,引起支配同一肌肉a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和肌肉收缩的反射过程,称为Y环路。104.腱反射是由于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收缩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其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发生肌肉紧张性的收缩,故又称紧张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对于维持躯体的姿势非常重要。105.姿势反射:动物和人为维持身体基本姿势而发生肌肉紧张张力的重新调整的反射活动,统称为姿势反射。静位反射:是由于头部姿势改变时所引起的一种姿势反射。分为状态反射和翻正反射。状态反射;是由于头部位置改变时反射性地引起四肢肌肉张力重新调整的一种反射。状态反射的规律:A头部后仰,引起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加强,因此四肢伸直,背部挺直。B头部前倾: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减弱,因此四肢弯曲。C头部侧倾或扭转:引起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异侧上下肢伸肌紧张紧张性减弱。翻正反射:当人或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列协调运动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翻正反射。106: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a先天的遗传的b种族所有的c任何条件下发生的d固定的神经联系e大脑皮质下部位可实现。条件反射:后天的、生活中获得的。个体所有的,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暂时的神经联系。高等动物主要通过大脑皮质实现。两者a都是反射活动。B都是完整的反射弧。107.建立条件反射的条件:a大脑皮质处于良性兴奋状态b条件刺激要在非条件刺激之间出现,并且两者必须结合一段时间。C条件反射建立快慢同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有关。D建立条件反射时应尽量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 108.第一信号系统:对第一信号(现实的具体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对第二信号(抽象的语言信号是在具体信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具体信号的信号)发生反应的皮质机能系统叫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的意义:a极大地丰富了人体对外界各种事物的认识。B不仅是语言活动的生理基础,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正是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使人从动物区分出来。C体育运动教学和训练中有重要的意义。109.运动技能是指人体运动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也就是指在准备的时间和空间里正确的运用肌肉的能力。 运动机能和身体素质的关系: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要求人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身体素质的发展,在于人体机能能力的不断扩大和增强,而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则在于运动技能的不断改进和创新,随着运动技能的形成,同时身体素质也得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了,对进一步改善运动技能又打下了基础,所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110.随着运动的生理机理是暂时性神经联系。形成运动技能就是建立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条件反射。111.运动动力定型,学会运动技能后,大脑皮质运动中枢支配的部分肌肉活动的神经元在机能上,进行排列组合,兴奋和抑制在运动中枢内有顺序地,有规律地,有严格时间间隔地交替发生,形成一个系统,成为一定的形式和格局,使条件反射系统化,大脑皮质机能的这种系统性称为运动动力定型。运动技能的形成就是建立运动动力定型的结果。112.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巩固过程。113.自动化:就是练习某一成套动作时,可以在无意识的条件下完成,其特征是对整个动作或是对动作的某些环节,暂时变得无意识。114.影响运动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因素:a充分利用各感觉机能间的相互作用。B充分利用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作用c促进分化抑制的发展。D消除防御反射。E充分利用运动技能间的相互作用。115.身体素质:通常把人体在运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速度、耐力等机能能力称为身体素质。116.决定力量大小的生理基础:a肌纤维的横断面积。B肌纤维类型和运动单位。C肌肉收缩时动员的肌纤维数量。D肌纤维收缩时的初长度。E神经系统的机能状态。F年龄和性别。G体重。117.动力性练习与静力性练习:a动力性练习能更快地发展动力性力量。静力性练习迅速发展静力性力量b。能有效地发展肌肉横断面和肌肉中的毛细血管C动力性练习可使全动作范围的力量普遍得到发展,静力性练习则需不断更换位置,但亦可发展某一位置时的力量d动力性联系可使神经肌肉协调加强(结合动作技能的巩固)e静力性练习省时间,能量消耗较少,间歇少,使用器械也较少。118.等动练习:利用等动练习器进行的力量练习。 超等长练习:肌肉向心收缩(肌肉收缩力大于外力时,肌肉收缩时,肌肉缩短),如果紧接着在同一肌肉的离心收缩(肌肉收缩小于外力,肌肉收缩时肌肉拉长)之后会更有力,利用这种方法进行力量训练称超等长练习。119.离心收缩后紧接着进行向心收缩,之所以能发展更大力量原因是a肌肉弹性体产生张力变化。B肌牵张反射。120.发展肌肉力量的原则:a大负荷原则b渐增负荷原则c专门性原则d负荷顺序原则e有效运动负荷原则f合理训练间隔原则。121.RM(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12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 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快慢。 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的时间长短。 位移速度:在周期性运动中往往以单位时间通过的距离或通过一定距离所用的时间来表示。123. 反应速度的决定因素a感受器的敏感程度b中枢延隔c效应器(肌纤维)的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4.动作速度快慢取决于:A肌纤维的百分组成及其面积B肌力,肌力越大,就能更容易地克服阻力,C肌纤维兴奋高时刺激强度低且作用时间短就能引起兴奋D条件反射的巩固程度。125.跑速:步长肌力、腿长、柔韧性。步频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快肌及面积、肌肉放松能力、运动技能巩固能力。126.有氧耐力:是指长时间进行有氧工作的能力。有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肺呼吸b氧运输c心输出量。 最大摄氧量(氧极限)是指运动时每分钟能够吸入并被身体利用的最大数量。127.无氧阈:是指人体在递增工作强度中,由有氧代谢供能开始大量动用无氧代谢供能的临界点(转折点)常以血乳酸含量达到4毫克分子/升所对应的强度或功率来表示。128.有氧训练的方法:持续性练习、间断性练习、高原训练法。129.无氧耐力:是指身体处于缺氧情况下,较长时间对肌肉收缩供能的能力。 决定无氧耐力的生理基础:a肌肉内无氧酵解供能能力的提高。B缓冲乳酸的能力提高。C脑细胞对血液酸碱度变化的耐受能力。三个因素:a无氧酵解的供能能力b血液中缓冲能力。C脑细胞耐受“酸”的能力。130.机能变化分为:赛前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稳定状态、疲劳和恢复五个阶段。131.赛前状态:在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称这时的机能状态为赛前状态。影响因素:A兴奋性过高(过度紧张)B适宜的兴奋性C过低(情绪低落)132.准备活动:在正式比赛或比赛之前所进行的各种身体练习叫做准备活动。目的:是在赛前状态的基础之上通过各种练习进一步为正式训练或比赛做好机能上的准备。 作用;a代谢水平提高,使体温上升b提高循环、呼吸等内脏器官机能水平c促进参与运动有关中枢的协调d可调节赛前状态,使大脑皮质兴奋处于适宜水平。如何作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量和强度应较正式的运动小,以避免由于运动影响运动成绩,以微微出汗及自感已活动开为宜。控制好间隔时间,是准备活动经休息后,身体机能水平正好处于超量恢复的上升阶段。内容:包括一般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133.痕迹效应:?134.进入工作状态:无论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或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和工作效率都不能在活动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步提高的,这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叫进入工作状态。 产生进入工作的原因:人体生理的惰性。A完成任何一项反射活动都需要一定的时间b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a时间b工作性质c个人特点135.极点:在进行剧烈运动时,由于在运动开始阶段内脏器官的活动赶不上运动器官的需要,往往产生一种非常难受的感觉,此时感到呼吸困难,肌肉酸疼、动作迟缓精神低落、简直不愿再运动下去,这种状态叫极点。 第二次呼吸:出现极点后,如果运动者不停止运动,而是靠意志和毅力坚持下去,同时稍放慢动作速度,有意识地呼吸,过不久就会度过一难关,难受的感觉减轻或着消失,呼吸又变得轻松自如而有节奏,运动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发挥。136.稳定状态:在一定强度的周期运动中,当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就达到一种稳定状态,工作能力也稳定在一个相应的水平)这种机能状态就称稳定状态。 真稳定状态:进行亚极量运动时,摄氧量可满足需氧量的要求,运动中依靠有氧供能,几乎没有氧债的积累,这时器官系统的机能活动水平所处的稳定状态称为真稳定状态。 假稳定状态:当运动的需氧量超过人体实际摄氧水平时,尽管呼吸与循环系统的机能活动也达到很高的水平,但机体摄入的氧量仍满足不了需氧量的要求,有氧债积累,在这种缺氧条件下无氧酵解参加供能,使乳酸大量产生,这时虽然各项生理机能仍能满足运动的需氧量,故称假稳定状态。137.疲劳:机体不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38.疲劳产生的原因:a“衰竭”学说b堵塞学说c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d保护抑制学说e突变学说。139.判断疲劳的方法:a生理学指标(肌力、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肺活量、血压体位反射、皮肤空间阈、视觉闪光融合阈等测定)b运动医学检查(台阶试验、联合机能试验)c教育学观察与自我感觉140.恢复过程运动中所消耗掉的物质和器官系统下降了的机能,通常经过一段时间休息都能恢复到运动前的水平,这段时间所发生的机能变化叫做恢复过程。141.恢复过程的阶段性:第一阶段,运动时物质消耗过程占优势,恢复过程虽也进行,但当时是消耗大于恢复,所以使能量物质减少,各器官系统的工作能力下降。第二阶段,运动后消耗过程减弱,恢复过程占明显优势,这时能源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能力逐渐恢复到原来水平。第三阶段:在这个阶段运动时消耗掉的物质及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恢复得超过原有水平,这个阶段也叫超量恢复阶段,超量恢复保持一段时间又回到原有水平。142.运动效果:是指经常从事运动练习的人在重复运动的影响下各器官系统形态、结构和机能所产生的适应变化及良好反应。143.评价训练程度时应注意:a运动员的个性特点。B运动项目的特点c运动年限特点d生理指标“变异性”特点e生物节律特点。144.安静状态时训练程度的生理指标(某一系统评价)A运动系统a骨骼与关节b肌肉B氧运输系统a血液b心脏血管c呼吸。145.不同训练程度的人体对定量负荷的反应。A有训练者工作开始时的机能动员快B有训练者工作时生理机能反应较低,而且是稳定状态C工作结束后的恢复阶段明显缩短a中枢神经系统b运动器官c心肺功能。146.最大运动负荷时训练程度的标志:a最大摄氧量和氧脉搏b氧债和无氧阈c连续心音现象。147.连续心音:运动员在进行特殊的剧烈的机能测验时,在恢复期内呈现13分钟的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即动脉血压的“零点”现象。148.为什么要对运动员进行机能评定。如何进行运动机能评价? A生理指标检查;晨脉、血压、体重、心电图、肌电图、脑电图、定量负荷b运动员的自我感觉及教育学观察。149.心率和血压在实践中的运用。(心率控制强度)P105106150.儿童少年解剖生理的一般特点和体育教学与训练?P262151.儿童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规律:a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b身体素质发展的阶段性(速度素质最先耐力素质次之力量素质最晚)c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或增快期。D各项身体素质达到最高水平的年龄。E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发展与年龄特征。152.瓦尔沙瓦现象:体操练习中静力性工作产生憋气,血压随动作的进行和恢复出现特殊变化的规律,其特征表现为:血压先升高后降低,再上升,而后恢复到运动前水平:血液量也呈现先少、后多,再恢复常量。称这种变化为瓦尔沙瓦现象。 “林加尔德”现象:在体操练习中,有很多支撑、悬垂,折体、回环等动作,常常要求胸廓与腹壁等部位同时或交替固定,因而使呼吸肌的活动受到限制,造成运动困难,丹麦生理学家林加尔德发现,在进行静止用力动作时,呼吸和循环机能变化没有运动后明显,这种生理方应称为林加尔德现象。 重力性休克:153.高原训练P340(新)154.短跑和马拉松比较。P281。笔记1、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刺激。2、用阈下刺激刺激单个肌纤维,不能引起收缩;若用阈刺激就可引起收缩。如果再加大刺激强度(即用阈上刺激)肌纤维的收缩幅度并不会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全或无”现象。3、在理论上把刺激作用时间无限长时(一般只需超过1毫秒),引起组织兴奋所需要的最小电流强度叫做基强度。4、用基强度来刺激组织时,能引起组织兴奋所必需的最短作用时间,叫做利用时。5、固定刺激时间,改变刺激强度,就是刚刚引起反应的阈强度。基强度是长时间刺激的阈强度。厂用阈强度的倒数来表示兴奋性。6、以两倍基强度的刺激作用于组织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作用时间,作为衡量兴奋性高低的指标,这一特定时间成为时值。7、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称为跨膜电位,简称膜电位。8、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的膜电位,称为静息电位。9、在神经的一端进行刺激,膜电位就出现迅速而短暂的变化,这是的膜电位称为动作电位,或峰电位。10、动作电位包括一个上升相(除极相)和一个下降相(复极相),在峰电位完全恢复到静息水平以前,膜的两侧的跨膜电位还经历一些微小而缓慢的变动,这称为后电位。11、肌肉接受一个短促的刺激,产生一次短促的收缩,称为单收缩。12、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引起强直收缩的刺激称强直刺激。13、肌肉在没有负重而又能自由所短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缩短而张力没有改变,这种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当肌肉在两段被固定或负有不能拉起的重量的情况下收缩时,肌肉的长度不可能缩短,只能产生张力。这种长度没有改变而张力增加的收缩,称为等长收缩。14、 前加负荷是指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它使肌肉在收缩前已处于被拉长状态,也就是说前加负荷是肌肉在一定的初长度情况下进入收缩,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愈大,收缩力量也愈大,但当肌肉初长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后肌力反而会下降;后加负荷是肌肉开始收缩后才遇到阻力或给予负荷,它不能增加肌肉收缩前的初长度,但能阻碍肌肉收缩时的缩短。15、肌肉收缩时伴有动作电位产生,用适当方法把伴随肌肉收缩的电位变化,通过电机引导出来,在经放大、记录,所得的图形就称为肌电图。16、人体内的水分和溶解于水中的各种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的大部分存在于细胞内部,称为细胞内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细胞外液称为组织间液。存在于心血管内的称为血浆。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外液称为人体内环境。16、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或压积。17、正常成年人的血量约占体重的7-8%,即每公斤体重约有70-80毫升血液。18、在失血不超过全血量的10%的情况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在3周至1个月内可以完全恢复,甚至还可稍微超过失血前的水平,此现象称为超量补偿。19、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溶液扩散的现象称为渗透现象,简称渗透;溶液促使膜外水分子向内渗透的力量即为渗透压或渗透吸水力;以血浆的正常渗透压(7.6个大气压或5776毫米汞柱)为标准,与血浆正常渗透压很相似的溶液成为等渗溶液,高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成为高渗溶液,低于血浆正常渗透压的溶液则称为低渗溶液。20、在低渗NaCl溶液中,由于水分进入红细胞内过多,引起膨胀,最终破裂,红细胞解体,血红蛋白被释放,这一现象总称为红细胞溶解,简称溶血。21、心血管系统中流动的红细胞在血流的推动下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发生变形,回到大血管时又恢复原形。红细胞这一特性称为可塑性变形。22、在正常成年男子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含有红细胞约为450-550万个,平均500万个;成年女子约为380-460万个。23、血红蛋白中的亚铁在氧分压高时(肺内),易与氧疏松结合,生成氧合血红蛋白,这种现象称为氧合作用。;在氧分压低时(组织内),与氧很易分离,把氧释放出来,供细胞代谢之需要,这种现象称为氧离作用。24、正常人安静使血液中的白细胞总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10000个,平均7000个。25、当外界微生物、细菌、移植物等侵入细胞内时,T细胞受这些抗原信息刺激变成致敏细胞,产生排斥反应,杀死外来的抗原,这种免疫作用称为细胞免疫。26、B细胞在抗原的直接或间接刺激下能大量分裂繁殖并变成浆细胞,浆细胞能合成特异抗体免疫球蛋白,并把抗体释放到血液中,称这种免疫作用为体液性免疫。27、在训练期间(特别是训练初期)或比赛期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值减少,出现暂时性的贫血现象,称为运动性贫血。28、心肌细胞虽有界限,但兴奋波极易彼此之间传播,在活动时有如单一细胞,在生理学上称之为功能“合胞体”。29、心肌能够自动地、按一定节律产生兴奋的能力,成为自动节律性。正常的心脏总是由窦房结首先产生冲动,窦房结就成为心脏活动的起博点。由窦房结为起博点引起的心脏节律性活动成为窦性心律。30、心肌细胞具有传导性,一处产生了兴奋,能沿着细胞膜扩布,并能由一条肌纤维扩步到其他相邻的肌纤维。31、心肌细胞具有对刺激产生反应的能力,既具有兴奋性。心肌兴奋性的高低也是用阈值来表示的。阈值高表示兴奋性低;阈值低表示兴奋性高。32、在实验条件下,给心脏一个额外刺激,或者在病理情况下,有房室束或其分支发生兴奋,都可引起心室收缩活动,而这次心室收缩活动发生于下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故称为期前(额外)收缩。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33、心房或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心室的收缩期叫做心缩期,心室的舒张期叫做心舒期。34、正常人安静状态时,心率约在60100次/分之间。35、心室收缩时,心肌变得坚硬,稍向左旋撞击胸壁而产生的搏动,称为心尖搏动。36、用引导电极至于肢体或躯体的一定部位记录出来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叫做心电图。37、左心室在每分钟内泵出的血量称为心输出量;心脏每搏动一次,通常以左心室射入主动脉内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习惯上讲空腹安静状态下以每平方米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38、最大心率与安静心率之差叫做心搏频率储备。39、心理储备是指心输出量能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长的能力。人安静时心输出量约为5升/分,最大负荷运动时一般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