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儿童个性的发展

上传人:suij****uang 文档编号:180736119 上传时间:2023-01-07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9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9儿童个性的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内容-一、个性发展的理论肯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肯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二、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肯 生物因素: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肯社会因素:家庭及同伴的影响肯个体的自我意识:-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弗洛伊德(1856-1939)是19世纪末维也纳的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在与精神病人长期接触和治疗病人中发现,有些精神 病人的发病与早期童年经验有关,因此,他十分重视早期经验在人格 发展中作用。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超我 自我 本我社会成分 完美原则 心理成分 现实原则 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案例儿童的强迫行为-原因:超我发展过早,力量过大,木我能力得不到适当发泄。 启示:既要给儿童提出适当的要求帮他建立超我,而且也要注意其本我的要求,留出本我力量排解的渠道。2、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 erogenous zone ),随着性 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2、人格发展的阶段认为性欲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这种力量或冲动是一种能量,弗洛 伊德称之为里比多(Libido),它贮存在人格结构的最底层。每个发 展阶段是以里比多投放在身体部位所决定的,这些里比多投放的部位 是机体获得快感的重要区域,所以把这些区域称为性感区。 弗洛伊德按照里比多发展经过的不同的性感区,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五 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器(见表1)。表1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 这一时期的活动主要是口腔的活动。 儿童从吸吮、吞咽、咀嚼等口腔活动中获得性的满足。口腔一带成为获得快感的 中心。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的儿童还可称为 “口腔依赖期 ”。如果这时期的基本需要 得到了满足,以后就会出现乐观,信任,有信心;如果这时期口腔活动受到过分 限制,就会发生“滞留现象”,儿童长大以后将会保留“口腔性格”,倾向于悲观, 退缩,猜忌,苛求,甚至对人仇恨。有些人养成咬手指甲,吃手指,酗酒,贪吃(等2不)良肛行为门习期惯。(1-3岁) 这时期主要从排泄获得快感。 肛门一带成为快感的中心。儿童对肛门粪便的潴留与排便均能得到快感。但无论 排泄与否,儿童都可能与父母发生冲突。 父母正是在这时期训练儿童养成便溺的卫生习惯。如果处理不当,儿童将会形成 “肛门期性格”。一种是肛门排泄型人格特征,如表现为邋遢、浪费、无条理和放 肆;另一种是肛门便秘型的人格特征,如过分干净、过分地注重条理和小节,固 执、尖刻、倔强和小气。弗洛伊德特别要求父母注意,对儿童大小便的训练不宜过早、过严。(3)性器期(3-7岁)口这时期儿童出于无意识的好奇心对自己的性器官发生很大的兴趣。性器官成了 获得性满足的主要来源。口 表现为:这一时期的儿童喜欢抚摸生殖器和显露生殖器以及各种有关性的幻想男女儿童在行为上开始出现性别之分;儿童产生所谓的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按弗洛伊德的说法,这个时期的男孩十分爱恋自己的母亲,而又十分忌恨自己的父亲。可是他又害怕父亲的惩罚,因而把对父亲的恨转化为模仿父亲的行为 和态度,以此来博得母亲对他的爱,女孩的情况则与之相反。口 恋母情结( Oedipus complex)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4)潜伏期(5-12岁) 儿童从5、 6岁后,性冲动开始进入暂时停止活动的时期,这个时期一直持续到青 春期开始。 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对性缺乏兴趣。男女儿童的界限已经很清楚,常常分开做 游戏,甚至互不往来。 这一时期,由于性冲动被深深地埋入潜意识之中,儿童处于相对平静的阶段,把 精力投放到社会允许的各种活动中,如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游戏以及智力活动。 直到青春期开始,这种现象才有所转变。(5)生殖期(12-20岁) 这一时期,男女儿童进入青春发育期,性的能量又重新涌现出来,乱 伦的恋父(母)情节再次闯入意识,原先建立的防卫有遭受攻破的危 险。 弗洛伊德认为,青年期最重要的任务是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建立起 自己的生活,寻找同龄的伙伴,考虑建立稳固的、长期的性关系。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简评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 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 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 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简评局限::手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就没有;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童心理 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备受质疑。(按教材也可以)(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1920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也是是现代精神分析学派的代 表人物之一, 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他对弗洛伊德的理论做了修正, 建立了代表新精神分析派的个性形成理论。 埃里克森详细描述了人的一生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见下表)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基本的信任对不信任(0-1或1岁半) 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儿童的信任感,发展对周围世界,尤其是社会环境的基本 态度。 婴儿期的社会性信任表现在胃口好,睡得深,大小便通畅。社会性信任的最初成 就,是能够让母亲离开视线而没有焦虑或愤怒。信任与不信任是通过母亲的照料 而形成的,其中主要不是依靠营养的质量,而在于和母亲关系的质量。母亲对孩 子细心照顾,敏感地满足他的需要,便造成孩子的信任感。基本的信任和不信任 感的冲突要保持终生,人总是要和离别、被遗弃等感情做斗争。但是人生最初阶 段建立了信任感后,将来在社会上可以成为易于信赖和满足的人;否则,容易成 为不信任别人和苛求、贪得无厌的人。(2)自主对羞怯、怀疑(1或1岁半-3、4岁) 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发展自主性。 在此之前,儿童依赖性很强,行为大部分都由外界引起。然而,当他们学会了说 话和走路,能够比较独立地探索周围世界时,儿童开始藐视外部世界的控制,出 处喜欢显示自己的力量。爱讲“我”、“我自己来”之类的话,渴望自己吃饭、穿衣、 走路,对成人的帮助总用一个“不”字来拒绝。 儿童的这些想法和做法不仅扩展了他们的认识范围,培养了独立能力,更重要的 是感到了自己的力量,感到自己有影响环境的能力。(2)自主对羞怯、怀疑(1或1岁半-3、4岁) 要使儿童获得自主感,首先要允许儿童去干力所能及的事情,给予一 定 的自由。如果父母限制过多、批评过多、惩罚过多,就往往会使 儿童产生一种羞耻感。 除此之外,父母对儿童的行为也要有一定的控制和限制,只有这样才 能使儿童既学会独立地生活,又能服从一定的规定与要求,以便将来能服从社会的秩序和法制。(3)主动感对内疚(3、4岁-5、6岁)该阶段发展的基本任务有两个:一是发展良心;二是获得性别角色。早年获得的信任感和自主感,以及还在不断发展着的说话、行动等能力,使儿童 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必须要发展“良心”,使 自我在不受父母直接控制的时候,仍能由代替父母声音的内部良心来引导自己的 行为,于是产生了主动性。 如果父母能积极支持儿童从事的游戏和智力活动,儿童就会发展更多的主动性; 如果父母经常嘲笑儿童的活动,认为儿童从事的活动是笨拙的,儿童就会对自己 的活动产生内疚感。有时候儿童在主动工作时,也往往会与别人的主动性发生冲 突,甚至侵犯别人的主动性,在此前情况下,也会产生内疚感。(3)主动感对内疚(3、4岁-5、6岁) 这时期开始意识到性别差异。儿童以同性别的父母自居,并利用这种方式建立起 自己适当的性别角色。 埃里克森相信,只有充分地发展了基本的信任感和自主感的儿童,才能把对父母 中异性者的爱转向同伴。如果仍然坚持对父母的罗曼蒂克的爱,儿童就不能建立 合适的性别角色,将会产生过度的内疚感。 埃里克森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重要功能,具有自我教育和自我治疗的作用, 并认为可以利用游戏来补偿失败、受苦和挫折等体验。游戏在这个阶段的主要形 式有两种:一是独角戏或白日梦,二是寻求同伴共同游戏,演出内心矛盾,从而 使危机得到缓和或解决。(4)基本的勤奋感对基本的自卑感 该阶段儿童已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他并期望他完成的社会人物。为了 完成这些任务,不至于落后,他必须勤奋,但同时渗透着害怕情绪。这种勤奋感 与自卑感矛盾变构成了本阶段的危机。 如果儿童在学习上不断取得成就,在其他活动中也经常受到成人奖励,他们学习 会越来越勤奋;反之,如果儿童在学业上屡遭失败,在日常生活中又经常遭成人 批评,就容易形成自卑感。 因此,埃里克森十分强调教师在培养学生勤奋感方面的作用。并且认为,很多成 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本阶段的勤奋感。(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龄 所谓自我同一感是一种关于自我是谁,在社会上应占什么样的地位, 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等一串感觉。 实现了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体验:首先,感到 自己是独立的、独特的;其次,自我本身是同一的。再次,自我设想 的我与自我所觉察到的其他人对自我的看法是一致的。(5)基本的自我同一感对基本的同一感分散或混龄同一性并非青春期才出现。埃里克森认为,一个儿童在进入青春期时,若有较强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 和勤奋感,他实现有意义的同一机会就较多;反之,则可能出现自我同一感分散 或混乱。此外,还依赖于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发展。 顺利实现同一感的关键是:鼓励并支持青少年亲自去做一些实验。 埃里克森十分重视自我同一感,认为它是儿童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评 埃里克森比较强调社会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强调个体和环境的相互作 用。他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单纯地研究生物因素的影响,而从生物的、 心理的和社会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这种整体研究的方法,以及 发展辩证的研究方法都是值得借鉴的。 教材 5点也可以、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肯生物因素: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肯社会因素:家庭及同伴的影响肯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等生物因素肯1、先天的气质2、体貌与体格肯3、成熟速率1、先天的气质: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 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Rothbart & Bates, 1998 )。儿童气质的维度托马斯(A.Thomas )和切斯(SChess ) 在1956年发起的、持 续30多年的追踪研究( 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 简 称为NYLS)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 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儿童气质的维度:.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节律性(Rhythmicity):.分心(Distractibility)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适应性(Adaptability)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 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responsiveness) 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儿童气质的类型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下三种类型:( 1 )“容易护理的 ”( the easy child )( 2 )“困难的 ”( the difficult child )( 3)“慢慢活跃起来的 ”(the slow-to-warm-up child ) 以上类型分别占被试总数的:40,10,15 气质与环境的拟合性: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 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 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父母_孩子活动的规律性: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儿童的不同影响: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2、体貌与体格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 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 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 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 向。2、体貌与体格(1) 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2) 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造 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 (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孩子个性发展的结果。3、成熟速率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 甚至于说是完全相反的。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3、成熟速率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发育,青少年会越来越关注生理的自我。此外, 青少年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 身体特征的反馈。青少年对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社会因素社会化,即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 程。家庭(依恋、父母的管教活动、家庭结构、家庭的物理环境、电视的 影响等) 同伴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影响因素如下:管教活动(或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结构 家庭的物理环境 电视的影响个性发展的社会化动因家庭社会化,即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 体系的过程。:.影响因素如下: 管教活动(或父母的教养方式) 家庭结构 家庭的物理环境 电视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鲍姆令德(DBaumrind,1967-1977曾经对父母教 养行为与儿童个性发展进行了长达十年的三次研究。这一研究成为发展心理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研究之一。第一次研究鲍姆令德将学前儿童按照个性成熟水平分为最成熟、中等成熟和最不成熟三组; :然后从父母对儿童的这四个方面评定三组父母的教养水平:(1)控制;(2) 成熟的要求; (3)父母与儿童的交往; (4)教养。:结果发现:第一组儿童的父母的教养水平得分最高,第二组次之,第三组最低。:鲍姆令德将这些父母分别称为权威性、专制性和娇宠型。第二、三次研究程序与第一次相反,并采用长期追踪研究的实验设计。即首先对这些 幼儿的个性进行评定,等到这些儿童长到9岁时再进行个性评定。 结果发现,权威型父母的孩子在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发展方面都胜过 其他两组丿儿童;专制型父母的孩子发展水平一般;娇宠型父母的女孩 在认知和社会能力方面的得分都低于平均值,男孩的认知能力尤其 低。最新研究表明,这些认知和社会能力上的差别会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期。 本书作者刘金花观点.:.评定父母管教类型的维度有两个:控制(对孩子是否提出成熟的要求)和爱(即是否关心、信任和尊重、理解孩子), 据此,可以把父母分为四种类型: 1、权威型:控制+爱(接受): 2、专制型:控制+不爱(拒绝): 3、娇宠型:不控制+不完全的爱: 4、冷漠型:不控制+不爱(1)权威型(authoritative )在多数情况下,这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抚养方法。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提出了合理的要求,对孩子的行为作出了适当 的限制,设立恰当的目标,并坚持要求孩子服从和达到这些目标。同 时,他们表现出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和爱,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简而言之,这种抚养方式就是理性、严格、民zhu、耐心和爱。2 )专制型(authoritarian ).:.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严厉,提出很高的行为标准,这些标准和要求甚至 不近情理,孩子没有丝毫讨价还价的权力。这种抚养方式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即“因 为我说了,所以你必须这样做。”如果孩子出现稍许的抵触,这种类型的父母就会采 取体罚或其他惩罚措施。从本质上看,这种抚养方式只考虑到了成人的需要,而忽 视和抑制了儿童自己的想法和独立性。.:.鲍姆令德发现,在这种抚养方式中成长的学前儿童表现出较多的焦虑、退缩等负面 的情绪和行为。在青少年期,他们的适应状况也不如权威型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 但是,这类儿童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出现反社会行为的比例比溺爱型和冷模 型抚养方式下成长的儿童要少得多。(3)娇宠型(permissive)二溺爱型.:这种抚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爱与期望,但是却忘记了孩子社会化的任务, 他们很少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或施加任何控制。:鲍姆令德发现,这种抚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得很不成熟,自我控制力尤 其差。当要求他们做的事情与其愿望相背时,他们几乎不能控制自己的冲动,会 以哭闹的方式寻求即时的满足。对于父母,他们也表现出很强的依赖和无尽的需 求,而在任务面前则缺乏恒心和毅力。这种情况在男孩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4)冷漠型(indifferent)=忽视型、放任型:这种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他们既不会对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行为标准,也不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关心。他们对孩子的成长所做的最多只是提供食品和衣物,或他们很容易做到的事情,而不会去付出什么努力为孩子 提供更好的生活和成长条件。父母之所以用这样方式对待孩子,可能是因为父母 自己的生活中充满了生存的压力或者遭遇到了重大的挫折或不幸,或家庭关系出现了重大问题,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不管什么原因,这种极端的忽略可以视为对孩子的一种虐待,孩子容易出现适应性障碍,对学校生活没有什么兴趣,学习成绩和自控能力较差,并且长大后容易表现出较高的犯罪倾向。教育启示提倡:权威型的教育方式;家庭结构:反对:专制型、娇宠型(或溺爱型)和冷漠型(或放任型或 忽视型)的教育方式。:1、核心家庭:. 2、大家庭: 3、破裂家庭核心家庭的作用:综合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独生子女具 有优势;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 面,入园的独生子女比未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 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 失;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 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此外,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生 育意识有很大关系。家庭的物理环境:.父母要十分重视电视的影响电视:“家庭的成员”电视的正面影响:减少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电视的负面影响:有时会增加家庭成员的紧张度电视对儿童的影响很大:攻击行为;亲社会行为如何指导儿童看电视非常重要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个性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 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容动因。个体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意识,是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主要包括 自我观察、自我监督、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教育、自 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等。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肯有关婴儿自我意识的实验研究:点红测验肯阿姆斯特丹(1972)借用盖勒帕在黑猩猩研究中使用的“点红测验”,以研究婴儿 的自我觉知。具体做法如下:肯在婴儿(3个月到24个月)毫无觉察的情况下,主试在婴儿鼻子上涂个红点,然 后观察婴儿照镜子时的反应。根据假设,如果婴儿在照镜子后立即发现鼻子上的 红点,并用手去摸它,表明婴儿已能将自己的形象和加在自己形象上的东西区分, 这种行为可作为自我认识出现的标志。肯研究结果表明:24个月的婴儿几乎都会利用镜中映像去抹掉不属于自己的“点 红”。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 1、依从性和被动性 2、表面性和局部性 3、情绪性和不确定性学龄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重点):小学生自我评价的5个特点: 1、从受外部条件的制约过渡到受内部道德认识的制约;: 2、从注重行为的效果过渡到注重行为的动机,转折年龄9岁左右;: 3、从注重行为的直接后果过渡到注重行为或后果的性质;: 4、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渐发展,并且有了一定的批判性;: 5、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到有了一定概括程度的、涉及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了解)1、成人感和独立意志的发展。:. 2、自我的分化。:. 3、自我意识的强度和深度不断地增加。4、自我评价逐渐趋于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