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础病因病机文档资料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180458862 上传时间:2023-01-06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6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础病因病机文档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中医础病因病机文档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中医础病因病机文档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素问素问.六节脏象论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也”。肾主闭藏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并促肾主闭藏的主要生理作用是将精气藏于肾,并促使其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体使其不断充盈,防止精气从体内无故流失,为精气在体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内充分发挥其生理效应创造必要的条件。精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广义:泛指一切精微物质(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微等)。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狭义: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肾所藏之精肾所藏之精先天之精先天之精后天之精后天之精不断培育充养不断培育充养活力资助活力资助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人出生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人出生后,机体从饮食物中摄取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的营养成分和脏腑代谢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精微物质。天癸:天癸: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人体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质,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作用。的作用。【天癸:促性腺激素;天癸: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黄体生成素(LH)】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 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藏精,精化气,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的关系肾精肾精肾气肾气肾阴肾阴肾阳肾阳具有滋润、濡养的具有滋润、濡养的功能;为一身阴液功能;为一身阴液的根本,又称元阴、的根本,又称元阴、真阴或真水。真阴或真水。具有温煦、推动的具有温煦、推动的功能;为一身阳气功能;为一身阳气的根本,又称元阳、的根本,又称元阳、真阳或真火。真阳或真火。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津液代谢的作用。素问素问.逆调逆调论论:“肾者水脏,主津液肾者水脏,主津液”。水谷水谷津液津液脾胃脾胃肺肺尿尿脾脾宣发宣发肃降肃降膀胱膀胱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主宰整个水液代谢。主宰整个水液代谢。升清升清降浊降浊肾主水肾主水功能失调功能失调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小便清长,尿频,夜尿多,或浮肿,尿少。浮肿,尿少。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肾有帮助肺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肾主纳气的功能是肾主封藏功能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体表现。肾主纳气肾主纳气功能失调功能失调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短。(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的阴阳气血失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肾的阴阳肾的阴阳气血失调气血失调肾阳虚肾阳虚肾阴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不纳气肾病常见症:肾病常见症: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腰膝酸软而痛,耳鸣耳聋,发白早脱,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齿牙动摇,阳萎遗精,精少不育,女子经少经闭,以及水肿,二便异常等。以及水肿,二便异常等。A.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小便清长,阳萎,妇女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浮肿尿少。B.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腰膝酸痛,失眠多梦,阳强易举,遗精早泄,潮热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热盗汗,咽干颧红,溲黄便干。C.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痿软,成人精少,经闭,发脱齿摇,健忘耳聋,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性功能下降。小动作迟缓,足痿无力,精神呆钝,性功能下降。小儿生长发育迟缓。儿生长发育迟缓。D.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腰膝酸软,听力减退,小便频数而清,余沥不尽,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遗尿失禁,滑精早泄,胎动易滑。E.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息益甚,自汗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神疲声音低怯,腰膝酸软。F.舌淡或胖苔白,或舌红少津。舌淡或胖苔白,或舌红少津。G.脉沉弱或沉细或细数。脉沉弱或沉细或细数。(一)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一)肾在体合骨,主骨生髓(见(见形体官窍形体官窍.骨骨)(二)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二)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二阴(见(见形体官窍形体官窍.耳及二阴耳及二阴)(三)肾在志为恐(三)肾在志为恐(四)肾在液为唾(四)肾在液为唾 六腑六腑,即,即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总称。以传的总称。以传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化饮食和水液为主要功能,以“泻而不藏泻而不藏”为其生理特点。为其生理特点。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即,即脑、髓脑、髓、骨、脉、胆、女子胞、骨、脉、胆、女子胞的总称。的总称。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贮存胆汁贮存胆汁2.排泄胆汁排泄胆汁3.主决断主决断肝主疏泄肝主疏泄胆功能失调胆功能失调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胁下胀满疼痛、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溏;胆汁外溢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黄疸等;怯弱,善太息,或谋虑水、黄疸等;怯弱,善太息,或谋虑不决等。不决等。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焉”。胃又称胃脘。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胃又称胃脘。胆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府。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主受纳,腐熟水谷。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为胃为“太仓太仓”、“水谷之海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临床强调。临床强调“保胃气保胃气”。2.主通降,以降为和主通降,以降为和藏象学说以藏象学说以“脾升胃降脾升胃降”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概括整个消化系统功能活动。胃功能失调胃功能失调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口臭,脘腹胀闷或疼痛,大便秘结;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或嗳气酸腐,恶心,呕吐,呃逆等。胃的通降相对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胃的通降还胃的通降相对脾的升清而言,则是降浊。胃的通降还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包括小肠将食物残渣下输于大肠,以及大肠传化糟粕的功能在内。的功能在内。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焉”。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主受盛和化物主受盛和化物2.泌别清浊泌别清浊小肠中水液量小肠中水液量 的多少与尿量有关,的多少与尿量有关,“小肠主液小肠主液”。临床。临床应用:应用:“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利小便及所以实大便”。小肠功能小肠功能 失调失调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腹胀,腹痛,呕吐,便秘;便溏,小便短少,泄泻等。小便短少,泄泻等。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焉”。生理功能生理功能 传导、排泄糟粕传导、排泄糟粕胃的降浊胃的降浊肺的肃降肺的肃降肾的气化肾的气化大肠的传导排泄大肠的传导排泄大肠功能大肠功能 失调失调便秘或泄泻便秘或泄泻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生理功能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尿液贮存和排泄尿液肾的气化肾的气化膀胱功能膀胱功能 失调失调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遗尿,甚至小便失禁;尿痛,淋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涩,排尿不畅,甚至癃闭。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焉”。膈以上为上焦(心肺),膈至脐为中焦(脾胃、肝胆),膈以上为上焦(心肺),膈至脐为中焦(脾胃、肝胆),脐以下为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等)。脐以下为下焦(肾、膀胱、大肠、小肠等)。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通行元气通行元气2.运行水液运行水液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脑为脑为“髓海髓海”。生理功能生理功能1.与精神活动有关。与精神活动有关。“头者,精明之头者,精明之府府”,“脑为元神之府脑为元神之府”。2.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听觉、视觉、嗅觉以及思维、记忆、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言语等功能都归于脑。“灵机记性在灵机记性在脑脑”、灵枢灵枢.海论海论:“髓海不足,则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安卧”。又称又称“胞宫胞宫”,即子宫。是女子发生月,即子宫。是女子发生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生理功能与下列物质、脏腑、经络有关生理功能与下列物质、脏腑、经络有关1.“天癸天癸”2.冲、任二脉冲、任二脉3.心、肝、脾心、肝、脾 第九节第九节 脏与腑及六腑间的关系脏与腑及六腑间的关系胃:受纳腐熟水谷胃:受纳腐熟水谷初步消化初步消化胆:贮存排泄胆汁胆:贮存排泄胆汁以助消化以助消化 受盛化物受盛化物进一步消化进一步消化小肠:小肠:泌别清浊泌别清浊吸收精微吸收精微 吸收水份吸收水份大肠:大肠:传导变化传导变化 排泄大便排泄大便膀胱:贮尿排尿膀胱:贮尿排尿排泄小便排泄小便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三焦:水谷之道路(概括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排泄排泄吸收吸收消化消化(一)心与小肠(一)心与小肠(二)肺与大肠(二)肺与大肠(三)肝与胆(三)肝与胆(四)肾与膀胱(四)肾与膀胱(五)脾与胃(五)脾与胃脾与胃脾与胃纳运协调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主运化升降相因升降相因燥湿相济燥湿相济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主升清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经络的概念经络的概念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的通道。经脉经脉十二经别十二经别十二正经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五别络浮络浮络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孙络孙络连属连属部分部分络脉络脉十二皮部十二皮部足经循行于下肢足经循行于下肢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阴经循行于四肢内侧手经循行于上肢手经循行于上肢手、足手、足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阳经循行于四肢外侧 阴经属脏阴经属脏 阴、阳阴、阳 阳经属腑阳经属腑 脏、腑脏、腑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手足阴经手足阴经经脉名称经脉名称手足阳经手足阳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头头胸胸手手足足腹腹手三阳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阴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阳经灵枢灵枢.逆顺肥瘦篇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之三阴,从足走腹。”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少阴肾经手少阴心经手少阴心经足厥阴肝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厥阴心包经食指端食指端足大趾足大趾目外眦目外眦目内眦目内眦足小趾端足小趾端无名指端无名指端足大趾端足大趾端小指端小指端鼻孔旁鼻孔旁心中心中胸中胸中肺中肺中灵枢灵枢.营卫生会篇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奇经八脉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1.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2.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3.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3.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与某些脏腑密切相关。一、循行部位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二、功能二、功能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阳脉之海”。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一、循行部位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二、功能二、功能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阴脉之海”。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一、循行部位一、循行部位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二、功能二、功能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脉之海”。2.“冲为血海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一、循行部位一、循行部位起于季胁,环腰如带。起于季胁,环腰如带。二、功能二、功能约束纵行的诸脉。约束纵行的诸脉。运行全身气血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营养脏腑组织联络脏腑器官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沟通内外上下感应传导信息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调节机能平衡脏腑与肢脏腑与肢节的联系节的联系脏腑与官脏腑与官窍的联系窍的联系脏腑之间脏腑之间的联系的联系经脉之间经脉之间的联系的联系药物归经药物归经引经报使引经报使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方法及分类中医对病因的认识方法及分类 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七情的概念及七情内伤七情的概念及七情内伤 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痰饮、瘀血的概念、形成及致病特点 病因病因引起疾病的原因。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中医认识病因的方法1.询问病因询问病因2.辨证求因辨证求因 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根据疾病所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来推求病因。求病因。辨证求因后进而辨证求因后进而审因论治审因论治。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中医病因学说的发展 内经内经、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金匮要略金匮要略、宋宋.陈无择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论“三因学说三因学说”、朱丹溪、王清任等。、朱丹溪、王清任等。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气”。1.外感性:外感性: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六淫之邪多从肌表、口鼻侵犯人体。2.季节性:季节性: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冬季多寒病。3.地区性:地区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4.相兼性:相兼性: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既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人体。如风 热、风寒、寒湿等。热、风寒、寒湿等。5.转化性: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如风寒表 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证转化为里热证,与体质有关。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自然界中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性质性质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轻扬开泄轻扬开泄(浮越)(浮越)病位在上病位在表头痛、鼻塞、咽痒。恶风、发热、汗出。病位游走不定行 痹 之 四 肢 关 节 疼痛,游走不定。善行数变善行数变症状变化多端风疹块之皮疹时隐时现,此起彼伏。主动主动肢体异常运动破伤风之四肢抽搐、拘挛、角弓反张。为百病之长为百病之长多兼邪致病风寒、风热、风湿、风寒湿等兼夹证。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自然界中具有寒冷、凝结特性的外邪,称为寒邪。性质性质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寒为阴邪寒为阴邪寒证,伤阳气伤寒:恶寒、无汗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伴有形寒肢冷。凝凝 滞滞气血运行迟滞甚至凝结不通产生疼痛寒痹之关节冷痛伤寒之头身疼痛中寒之脘腹冷痛腠理汗孔收缩恶寒、无汗、发热收引收引筋脉牵引拘急四肢拘急,屈伸不利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自然界中具有水湿之重浊、粘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性质性质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周身困重头身困重,四肢发沉,关节重着疼痛重浊重浊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清小便混浊、大便溏泄、下痢粘液脓血、面垢眵多。症状的粘滞性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苔腻。粘滞粘滞病程的缠绵性湿痹、湿温、湿疹的病程长、反复发作。为阴邪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阻遏脾胃气机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脾阳不振见腹泻、水肿。趋下趋下伤及人体下部,症状多见于下部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水肿、下肢溃疡。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自然界中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性质性质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易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症状口干唇燥,鼻咽干燥皲裂,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干涩干涩易伤肺阴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痰中带血。温温 燥燥凉凉 燥燥时时 间间初 秋深 秋气气 候候有 夏 热 之 余 气,燥 与 热 结 合有 近 冬 之 寒 气,燥 与 寒 结 合证证 候候燥 而 偏 热(温 燥 证)燥 而 偏 寒(凉 燥 证)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自然界中具有火之炎热特性的外邪,称为火邪。性质性质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为阳邪,实热证高热,面红,心烦,口渴,尿赤,脉洪。炎上,症状多见于上部发热,头昏,头痛,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舌糜烂。易伤津耗气口渴喜饮,咽干唇焦,舌质红绛,体倦乏力少气。易生风高热,四肢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角弓反张(热极生风)。易动血热迫血妄行,如吐血、咯血、衄血、尿血、皮肤发斑。易扰心神高热,狂躁,神昏,谵语。炎热炎热灼燔灼燔易致肿疡痈肿,疮疡,局部红肿热痛,化脓。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暑为夏季的火热之邪。大凡夏至以后,立秋以前,自然界中的火热外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邪,称为暑邪。暑邪致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性质性质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炎热炎热为阳邪,实热证高热,烦渴,面红,目赤,脉洪大。上犯头目伤暑:头昏、目眩。上扰心神中暑: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腠理开泄多汗升散升散伤津耗气口渴多饮,舌红少津,气短乏力。多夹湿多夹湿暑湿夹杂证身热不扬,烦渴,身重倦怠,胸闷,呕恶,苔黄腻。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所谓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的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的变化,是机体的精神状态,亦是机体在心神的主导和调节下,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七情节下,对客观事物的特殊反映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七情属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属于人类正常的心理活动范围,不会致病。这种正常状态这种正常状态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下的七情包括了现代心理学所说的情绪、情感过程,亦涉情绪、情感过程,亦涉及到认识过程及到认识过程。若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若为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刺激,超越了人体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导致内脏阴阳、气血等方面的的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则会导致内脏阴阳、气血等方面的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为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中医学称为“内伤七情内伤七情”。1.七情皆从心而发七情皆从心而发 张介宾张介宾类经类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而总统魂魄,兼该意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志,故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恐动于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心则肾应,此所以五志唯心所使也。”2.直接伤及内脏直接伤及内脏 以心、肝以心、肝脏为多见脏为多见3.影响脏腑气机影响脏腑气机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思则气结、忧忧则气郁则气郁4.多发为情志病多发为情志病5.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病势变化与情志关系密切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又称“疫气疫气”。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疠气引起的疾病称为“疫病疫病”、“瘟病瘟病”。疠气致病的种。疠气致病的种类很多,如类很多,如“大头瘟大头瘟”、“疫痢疫痢”、“白喉白喉”、“天花天花”、“霍乱霍乱”、“鼠疫鼠疫”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烈性传染病。1.1.传染性强传染性强2.2.发病急骤,病情危笃发病急骤,病情危笃3.3.一气一病,症状相似一气一病,症状相似1.1.气候反常气候反常2.2.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环境污染和饮食不洁3.3.预防隔离工作不好预防隔离工作不好4.4.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劳逸失当劳逸失当饮食失宜饮食失宜饥饱失常饥饱失常饮食偏嗜饮食偏嗜饮食不洁饮食不洁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变化及其病理性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痰饮作为一种新的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新的病变,则为继发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导致新的病变,则为继发病因。痰饮痰饮有形之痰有形之痰:实质性痰浊和水饮实质性痰浊和水饮无形之痰无形之痰:是痰饮导致的特殊是痰饮导致的特殊的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用治的病理变化和症状体征,用治痰饮方法能获得疗效。痰饮方法能获得疗效。外感六淫外感六淫饮食失宜饮食失宜七情内伤七情内伤劳逸太过劳逸太过肺肺失宣降失宣降脾脾不健运不健运肾肾气化失司气化失司肝肝失疏泄失疏泄三焦三焦水道不利水道不利膀胱膀胱气化不利气化不利伤及内脏伤及内脏津液代谢障碍津液代谢障碍水液停滞水液停滞 痰饮痰饮 痰饮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常、或七情内伤、或劳逸太痰饮是由外感六淫、或饮食失常、或七情内伤、或劳逸太过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的气化功过等原因,导致肺、脾、肾、三焦等脏腑对水液的气化功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生成。能失常,津液代谢障碍,以致水液停滞而生成。致病特点致病特点主要病症主要病症痰阻于肺胸闷、咳嗽、喘促湿困中焦脘腹胀满,恶心呕吐痰阻经络肢体麻木,屈伸不利阻滞气机,阻碍气血阻滞气机,阻碍气血痰聚于局部痰核、瘰疠、阴疽流注致病广泛,变化多端致病广泛,变化多端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咳喘、眩晕、瘰疠、胸痹、癫痫、流注、中风、痰核、阴疽易扰乱神明易扰乱神明出现神志失常的病证:精神不振,失眠易怒;喜笑不休,甚则发狂。多见滑腻舌苔多见滑腻舌苔 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是指体内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停积于体内的病理性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理性产物,以及血液运行不畅而阻滞于脏腑经络之中的病理变化。血液停滞于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而成为病理变化。血液停滞于体内又能导致新的病变,而成为继发病因。继发病因。瘀血形成的病因:包括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瘀血形成的病因:包括外邪入侵,情志失调,饮食所伤,劳逸太过,以及外伤等原因。所伤,劳逸太过,以及外伤等原因。外邪外邪情志情志饮食饮食劳逸劳逸外伤外伤外伤外伤络伤血溢络伤血溢气虚气虚气不摄血气不摄血血热血热迫血妄行迫血妄行损伤机体损伤机体血离脉血离脉道,停道,停积体内积体内气虚气虚血行无力血行无力气滞气滞血行受阻血行受阻血寒血寒寒凝血滞寒凝血滞血热血热煎熬粘滞煎熬粘滞血行不畅血行不畅阻滞脏腑阻滞脏腑经络经络瘀血瘀血特特 点点1.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亦可发为绞痛;部位固定不移,疼痛拒按。2.肿块肿块固定不移,在体表局部青紫肿胀(外伤性);在体内多为 积(质硬、压痛)。3.出血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4.望诊望诊面部、口唇、爪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皮下紫斑;面色 黑、肌肤甲错。5.脉诊脉诊涩、迟、弦、结、代脉。关键性问题关键性问题 中医病机的概念中医病机的概念 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中医病机学说的特点 基本病机内容基本病机内容 中医学发病原理中医学发病原理 第一节第一节 病机学说病机学说病机病机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即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亦即病因作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用于人体,致使机体某一部位或层次的生理状态遭到破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坏,产生或形态、或功能、或代谢等方面的某种失调、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障碍或损害,且自身又不能一时自行康复的病理变化。立足于整体联立足于整体联系的病理观系的病理观以整体联系和运动以整体联系和运动变化观点认识和研变化观点认识和研究疾病究疾病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1.虚实病机虚实病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邪气盛则实含义含义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主要指邪气亢盛,是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的病理反应。特点特点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邪气较盛,正气未衰,正邪斗争剧烈的一系列证候。证候。形成形成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外感六淫初、中期,或痰、食、血、水滞留体内的内伤病。内的内伤病。表现表现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体质壮实,精神亢奋,壮热烦躁,疼痛拒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二便不通,脉实有力等。精气夺则虚精气夺则虚含义含义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主要指正气不足,以正气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病理反应。特点特点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精、气、血、津液亏少和功能衰弱以及脏腑经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络功能减退,使机体抗病能力低下,正邪斗争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不剧烈的一系列虚弱、不足的证候。形成形成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先天禀赋不足、病后亏虚、多种慢性病耗损、邪气损害等。邪气损害等。表现表现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体质瘦弱,神疲乏力,声低气微,自汗,盗汗,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疼痛喜按,二便失禁,五心烦热,畏寒肢冷,脉虚无力等。脉虚无力等。2.虚实变化虚实变化(1)虚实错杂)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虚中夹实如脾虚所致水肿如脾虚所致水肿 实中夹虚实中夹虚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如邪热炽盛灼津所致气阴两伤证(2)虚实转化)虚实转化 由虚转实由虚转实 由实转虚由实转虚3.虚实真假虚实真假(1)真虚假实)真虚假实(2)真实假虚)真实假虚至虚有盛候至虚有盛候含义含义“虚”为病机本质,“虚”为病机本质,“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实”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形成形成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正气虚弱,脏腑气血不足,功能减退,气化无力所致。表现表现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纳食减少,疲乏无力,舌淡嫩。又兼腹满(时减)、腹(时减)、腹痛痛(喜按)等假象。(喜按)等假象。大实有羸状大实有羸状含义含义“实”为病机本质,“实”为病机本质,“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虚”为假象的病理状态。形成形成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热结肠胃、痰食壅滞、湿热内蕴、大积大聚,使实邪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结聚于内,阻滞经络,气血不能畅达于外。表现表现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如热结胃肠,便秘腹痛拒按,潮热谵语。又兼面色苍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白,四肢厥逆,精神萎顿等状似虚寒的假象。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阴阳失调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阴阳失调是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对人阴阳失调是人体各种病变的最基本病机,是对人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体各种功能性和器质性病变的高度概括。阴阳偏盛阴阳偏盛阴阳偏衰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互损阴阳亡失阴阳亡失阴阳格拒阴阳格拒阳偏胜阳偏胜病机示意图病机示意图感受阳邪感受阳邪五志化火五志化火邪郁化火邪郁化火阴邪从阳化热阴邪从阳化热阳阳偏偏胜胜壮热、面红、壮热、面红、目赤、便干、目赤、便干、苔黄、脉数等苔黄、脉数等症状症状阴偏胜阴偏胜病机示意图病机示意图 感受寒湿感受寒湿 过食生冷过食生冷阴阴偏偏胜胜形寒、肢冷、形寒、肢冷、舌淡、下利、舌淡、下利、脉迟等症状脉迟等症状阳偏衰阳偏衰病机示意图病机示意图 先天禀赋不足先天禀赋不足 后天饮食失养后天饮食失养劳倦内伤劳倦内伤久病耗伤久病耗伤阳阳偏偏衰衰寒象:畏寒喜暖、寒象:畏寒喜暖、形寒肢冷、面色恍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舌淡脉迟等白、舌淡脉迟等虚象:倦卧神疲、虚象:倦卧神疲、小便清长、下利清小便清长、下利清谷等谷等阴偏衰阴偏衰病机示意图病机示意图阳邪伤阴阳邪伤阴 五志过极化火五志过极化火久病伤阴久病伤阴阴阴偏偏衰衰阴虚阳亢阴虚阳亢阴虚火旺阴虚火旺阴虚内热阴虚内热1.1.阴损及阳阴损及阳2.2.阳损及阴阳损及阴 阴阳两虚阴阳两虚阴虚阴虚化生化生阳虚阳虚阴阳互损阴阳互损病机示意图病机示意图1.1.阴盛格阳阴盛格阳 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又称格阳,是指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阴阳之间不相维系,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阴寒内盛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格阳于外面红、烦热、口渴、面红、烦热、口渴、脉大等假热之象。脉大等假热之象。(真寒假热证)(真寒假热证)2.2.阳盛格阴阳盛格阴 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又称格阴,是指邪热极盛,阳气被郁,深伏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于里,不得外达四肢,而格阴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状态。阳盛于内阳盛于内格阴于外格阴于外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四肢厥冷,脉沉伏等假寒之象。假寒之象。(真热假寒证)(真热假寒证)亡阴亡阴: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病证。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病证。亡阳亡阳:指体内阳气严重损耗而出现阳气虚脱的病证。指体内阳气严重损耗而出现阳气虚脱的病证。阴亡阴亡亡阳亡阳阳亡阳亡亡阴亡阴阳散越阳散越阴耗竭阴耗竭阴阳离决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精气乃绝 第二节第二节 发病原理发病原理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发病,是指疾病的发生过程(包括原病和复发等),是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机体处于病邪的损害和正气的抗损害之间的矛盾斗争过程。程。发病的基本原理发病的基本原理1.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2.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部因素3.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正邪相搏,邪胜正负则发病4.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不同条件下,正与邪主导作用不同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第七章第七章 四诊四诊 望诊:神、面色、形态、皮肤、排出物、舌望诊:神、面色、形态、皮肤、排出物、舌 闻诊:听声音、嗅气味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问诊: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问诊:寒热、汗、疼痛、饮食、睡眠、二便 切诊:脉诊、按诊切诊:脉诊、按诊 四诊合参四诊合参第八章第八章 辨辨 证证重点内容重点内容辨证分类辨证分类 常见症候分析常见症候分析证证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是指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括。它包括它包括:疾病的原因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疾病的原因疾病的部位疾病的性质邪正关系邪正关系辨证辨证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种证。论治论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常见种类辨证常见种类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脏腑辨证 其他辨证其他辨证第一节第一节 八纲辨证八纲辨证 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八纲辨证,是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纲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领辨别疾病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的辨证方法。表里,是辨别表里,是辨别病位内外病位内外和和病势深浅病势深浅的两个纲领的两个纲领 寒热,是辨别疾病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性质的两个纲领。的两个纲领。虚实,是辨别虚实,是辨别邪正盛衰邪正盛衰的两个纲领。的两个纲领。阴阳是阴阳是归类病证归类病证的纲领。任何疾病,无论证候性的纲领。任何疾病,无论证候性质如何千变万化,不外属阴证、阳证。阴阳是八质如何千变万化,不外属阴证、阳证。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纲辨证的总纲。表里辨证表里辨证1是辨别是辨别疾病病位疾病病位和和病势趋向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的两个纲领。表证表证概念:概念: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指六淫邪气经皮毛、口鼻侵入时所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发热恶寒(或恶风)、头身痛、舌苔薄白脉浮。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兼见鼻塞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症。“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有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辨证要点:辨证要点:1.1.有感受外邪的病因,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有感受外邪的病因,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2.2.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为主症,伴有鼻寒流恶寒发热,苔薄白,脉浮为主症,伴有鼻寒流涕、咽喉痒痛、咳嗽等肺气失宣症状。涕、咽喉痒痛、咳嗽等肺气失宣症状。表里辨证表里辨证2里证里证概念:概念:指病位深入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指病位深入于内(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成因:成因: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成;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脏腑。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直接损伤脏腑。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见有关章节。见有关章节。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表证和里证鉴别要点:主要审察主要审察寒热、舌象、脉象寒热、舌象、脉象等变化等变化 表证表证 恶寒发热并见恶寒发热并见 少变化少变化 浮浮里证里证 但热不寒,但寒不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 多有变化多有变化 沉沉半表半里证半表半里证概念:概念: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外邪由表内传,尚未入于里,或里邪透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表,尚未至于表,邪正相搏于表里之间。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证和里证的关系分为表里同病、表里出入分为表里同病、表里出入 表里同病表里同病 即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常见的即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常见的有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有表热里寒、表寒里热、表虚里实、表实里虚等。表里出入表里出入1.表邪入里表邪入里 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凡病表证,本有恶寒发热,若恶寒自罢,不恶寒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反恶热,并见渴饮,舌红苔黄,尿赤等。2.里邪出表里邪出表 如痧倍或麻疹,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如痧倍或麻疹,里邪出表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减轻。寒热辨证1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偏盛与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寒证与热证反映机体阴阳偏盛与偏衰。偏衰。阴盛或阳虚阴盛或阳虚寒证(实寒或虚寒)寒证(实寒或虚寒)阳盛或阴虚阳盛或阴虚热证(实热或虚热)热证(实热或虚热)寒证概念:概念: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是感受寒邪,或阴盛阳虚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恶寒喜暖,面色恍白,肢冷倦卧,口淡不渴,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痰涎涕清稀,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脉迟或紧等。脉迟或紧等。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包括表寒、里寒、虚寒、实寒等。治则:治则:寒者热之,寒者热之,寒热辨证2热证概念:概念: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所表现的证候。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恶热喜冷,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不宁,痰涕黄稠,吐血衄血,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等。包括:表热、里热、实热、虚热等。包括:表热、里热、实热、虚热等。病机:病机:阳热亢盛、阴虚内热;热伤津液;热迫血妄行阳热亢盛、阴虚内热;热伤津液;热迫血妄行治则:热者寒之治则:热者寒之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寒证寒证 恶寒恶寒 不渴不渴 白白 冷冷 大便稀溏大便稀溏 舌淡苔舌淡苔 迟或迟或 喜热喜热 小便清长小便清长 白腻白腻 紧紧热证热证 恶热喜冷恶热喜冷 渴喜渴喜 红赤红赤 热热 大便干结大便干结 舌红舌红 数数 冷饮冷饮 小便短赤小便短赤 苔黄苔黄寒证与热证的关系寒证与热证的关系1.寒热错杂寒热错杂2.寒热转化寒热转化3.寒热真假寒热真假(1)真寒假热(阴盛格阳):真寒假热(阴盛格阳):概念:概念: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是内有真寒而外见假热的证候。证例:证例: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身热,面红,口渴,脉大,似属热证,但身热反欲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见四盖衣被,口渴喜热饮,饮亦不多,脉大而无力,并见四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肢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舌淡苔白等寒象。(2)真热假寒(阳盛格阴):真热假寒(阳盛格阴):概念:概念: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是内有真热而外见假寒的证候。证例:证例:手足厥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手足厥冷,脉沉,似属寒证,但肢冷而身热不恶寒,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反恶热,脉沉数有力,更见烦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或热痢下重,舌质红,苔黄而干等。而干等。第二节第二节 气血津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1、气血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气血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的存在。无气血亏损或运行障碍的证候的存在。2、津液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津液辨证:就是分析、判断疾病中有无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的证候存在。无津液亏虚或水液停聚的证候存在。一一 气病辨证气病辨证 1、气虚证:、气虚证:(1)含)含 义义:指元气不足,脏腑组织的机能:指元气不足,脏腑组织的机能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活动减退所表现的虚弱证候。(2)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年老体弱等致元气匮乏;久病、重病、劳累等耗伤元弱等致元气匮乏;久病、重病、劳累等耗伤元气气(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少气懒言,声音低微,呼吸气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短,神疲乏力,或有头晕目眩,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诸症加重,舌质淡嫩,脉虚。气的生理功能:气的生理功能:推动作用推动作用温煦作用温煦作用防御作用防御作用固摄作用固摄作用1.气化作用气化作用2、气逆:、气逆:(1)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含义:气机升降失常,气上冲逆而不降所表现的证候。降所表现的证候。(2)临床表现: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临床表现:有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肝气上逆肝气上逆肺气上逆肺气上逆咳嗽、喘息咳嗽、喘息胃气上逆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肝气上逆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等。头痛、眩晕、气从少腹上冲咽喉等。二二 血病辨证血病辨证血的生理功能:血的生理功能:滋润滋润1.濡养濡养血失滋润濡养血失滋润濡养1、血虚、血虚(1)含义:)含义: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血液亏少、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而表现的虚弱证候而表现的虚弱证候(2)病因病机:)病因病机:生成不足:生血不足、瘀血阻塞生成不足:生血不足、瘀血阻塞耗损太过:失血过多、劳神耗血、久病大病耗损太过:失血过多、劳神耗血、久病大病(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常见常见心血虚心血虚和和肝血虚肝血虚 面、睑、唇、舌、甲颜色淡白,面、睑、唇、舌、甲颜色淡白,眩晕、心悸、眩晕、心悸、多梦多梦、肢麻、经少色淡肢麻、经少色淡,脉细无力。(血虚症脉细无力。(血虚症心血虚心血虚 or 肝血虚肝血虚)2、血瘀血瘀(1)含义:)含义:由瘀血内阻所致证候,称为血瘀证。由瘀血内阻所致证候,称为血瘀证。(2)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外伤,气虚血热出血外伤,气虚血热出血离经之血离经之血气滞、气虚、血热、血寒气滞、气虚、血热、血寒血行受阻,滞郁脉内。血行受阻,滞郁脉内。(3)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疼痛疼痛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加重肿块肿块体表包块色青紫;腹内质地坚硬,推之不移体表包块色青紫;腹内质地坚硬,推之不移出血出血血色紫暗,夹有血块,或便黑如柏油状血色紫暗,夹有血块,或便黑如柏油状望诊望诊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面色黧黑,唇甲青紫,皮下紫斑,肌肤甲错,腹露青筋、红丝赤缕筋、红丝赤缕舌脉舌脉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舌质紫暗,瘀斑瘀点,舌下络脉曲张;脉细涩或结代第三节第三节 脏腑病辨证脏腑病辨证 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脏腑各证的临床掌握脏腑各证的临床表现和辨证要点表现和辨证要点 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先掌握脏腑的生理特先掌握脏腑的生理特点,再是常见病理症点,再是常见病理症状,进行辨证。先定状,进行辨证。先定位(脏腑常见症状)位(脏腑常见症状)再定性(表里虚实寒再定性(表里虚实寒热)热)心与小肠病辨证心与小肠病辨证 概说:概说:心与小肠的生心与小肠的生理、病理理、病理 常见症状:常见症状:心心心悸、怔忡、心心悸、怔忡、心痛、心烦、失眠、多痛、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神昏、神梦、健忘、神昏、神识错乱、脉结代或促,识错乱、脉结代或促,舌体病变;舌体病变;小肠小肠小便赤涩、灼小便赤涩、灼痛;痛;证型:证型:实证实证心火亢盛、心脉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痹阻、痰迷心窍、痰火扰神、小肠实热;火扰神、小肠实热;虚证虚证心血虚、心阴虚、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心气虚、心阳虚、心阳虚脱阳虚脱心脉痹阻证心脉痹阻证 概念概念: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指由于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而出现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出现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症的一类证候。临床表现临床表现:瘀血:瘀血:刺痛,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涩刺痛,舌暗或有青紫斑点,脉涩 痰浊:痰浊: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腻脉滑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腻脉滑 寒凝:寒凝:突发剧痛,得温痛减,舌脉突发剧痛,得温痛减,舌脉 气滞:气滞:胀痛,情绪诱发,脉弦。胀痛,情绪诱发,脉弦。辨证要点辨证要点: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主心悸怔忡,心胸憋闷作痛为主+疼痛特点、兼症疼痛特点、兼症 治则:治则: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通阳化瘀活血祛瘀,行气止痛;通阳化瘀 代表方:代表方: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血府逐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脏腑兼证辨证脏腑兼证辨证心心 脾脾 两两 虚虚 概念:概念:表现:表现:心血虚心血虚+脾气虚脾气虚 脾气虚:脾气虚:食少便溏食少便溏+气虚证气虚证 辨证分析:辨证分析:治则:补益心脾治则:补益心脾 代表方:归脾汤代表方:归脾汤第九章第九章 预防与治则预防与治则第一节第一节 防治原则防治原则一一 治未病治未病含义含义: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预防是采取一定的措施,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病的发生发展。内容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一)(一)未病先防未病先防1 养生养生(1)调养精神意志)调养精神意志(2)加强锻炼)加强锻炼(3)适应四时气候)适应四时气候(4)注意饮食起居)注意饮食起居(5)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药物预防及人工免疫2 防止病邪的侵害防止病邪的侵害(二)(二)既病防变既病防变 1 早期诊治早期诊治 2 控制疾病的传变控制疾病的传变二二 治病求本治病求本 含义:即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含义:即寻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对根本原因进行治疗(一)(一)正治与反治正治与反治1 正治:(本质与表象一致)正治:(本质与表象一致)(1 1)含义:)含义:逆其征候性质逆其征候性质而治。(逆治)而治。(逆治)(2 2)治法:治法:例如寒者热之:例如寒者热之:寒性寒性 病证表现病证表现 寒象寒象,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的方法。,用温热性质的方药来治疗的方法。2 2 反治:(本质与表象不一致)反治:(本质与表象不一致)(1 1)含义:)含义:顺从顺从疾病的假象而施治。(从治)疾病的假象而施治。(从治)(2 2)治法:例如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治法:例如寒因寒用: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具有来治疗具有假寒假寒征象的征象的热证热证。(以寒治寒)。(以寒治寒)正邪正邪双方双方病因与症状病因与症状疾病先后疾病先后病位病位本本正正病因病因先病(原发病)先病(原发病)脏腑脏腑标标邪邪症状症状后病(继发病)后病(继发病)肌表经络肌表经络(二)(二)治标与治本治标与治本 1 急则治其标急则治其标 2 缓则治其本缓则治其本 3 标本兼治标本兼治 三三 调整阴阳调整阴阳(一)损其有余(损其偏盛)(一)损其有余(损其偏盛)实证实证 阳热偏盛:热者寒之阳热偏盛:热者寒之 阴寒偏盛:寒者热之阴寒偏盛:寒者热之(二)(二)补其不足补其不足 虚证虚证 阳虚阴盛(虚寒)阳虚阴盛(虚寒)温补阳气温补阳气 (阳病治阴。(阳病治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虚阳亢(虚热)阴虚阳亢(虚热)滋补阴液滋补阴液 (阴病治阳。(阴病治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四四 扶正祛邪扶正祛邪 1、概念:、概念:扶正扶正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邪能力的一种治疗原则。的一种治疗原则。祛邪祛邪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祛除病邪,减轻或消除邪气的毒害作用,使邪去正安的一种治疗原则。用,使邪去正安的一种治疗原则。2、关系:、关系:扶正扶正有助于祛邪有助于祛邪祛邪祛邪则正气自复则正气自复五五 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三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