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

上传人:d**** 文档编号:175193731 上传时间:2022-12-1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校共育的思考和对策恐怕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对子女期望值如此之高,从古代孟母三 迁、岳母刺字的经典传说,到如今砸锅卖铁也要送子女上大学的壮烈宣言,无不表 现出父母对孩子的殷殷期望。恐怕也没有哪个国家的父母像中国的父母这样,为子女制造出 如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因忍受不了成绩下降和家长压力,用榔头将母亲活活砸死等如此惨 烈的悲剧,此事因此惊动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江总书记。人们震惊之余,纷纷对家庭教育高 压政策进行反思,所以如何协调家校来共同教育好孩子,如何处理家校共育的关系已成为教 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试就家校共育的关系和对策谈一些看法:一、一致性,增进家校共育的合力效应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如何处理家校共育关系首先要考虑这个问题。两者 在教育指导思想、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有足够的认识。 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它所具备的场所特殊性、教育 者和教材的规范性,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然而,孩子的成长过程离不开家庭的 特殊影响,缺乏家庭教育的有机配合,学校的教育目标是难以实现的。在家庭教育中,父 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 和补充。家庭教育固然有着亲缘感情上的优势,但它毕竟受到家庭文化背景、家长素质、情 感交流程度、居住环境等诸因素的制约,不同于学校的规范化和专门化教育。本着求同存异的目标一致原则,可以在学校与家庭教育之间寻求契合点,加强与家长的 联系和交流,在共同教育方面形成共识和默契,互相补合,力求增强家校共育的整体合力效 应。在现实中我们不难看到,由于家校教育分离,教育目标差距太大,教育取向和方式未能 协调,教育实效大为减弱。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里折射出来,学校教育中产生的一切困难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因此,我们应该充 分认识到在家校共育中贯彻目标一致原则的重要性,切实保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 致,共同营造良好和谐的教育环境。并且,我们还要做到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内容, 师长们的教育态度,对孩子的前后要求和目标定位要一致,祖辈和父辈对孩子的要求也要一 致,特别是师长们的本身更要做到言行一致,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首先也要先做到, 克服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观念,以期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二、互补性,强化家校共育的整体优势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发现其长子杨振宁孩提时即极具数学天赋且 早慧,然而1928年芝加哥大学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数学家杨武之,没有在数学方面给杨振 宁过多的指导,却常常给他讲历史故事和科普知识,而在杨振宁读完初一的那个暑假,特地 请了一位教师为他讲授孟子。杨武之认为,儿子既然有数学天赋,就不必超常地10岁 就教他学习微积分,倒是以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遗产丰富其文化底蕴,使他受益终生。杨武 之先生的家教显示其高远的目光,充分体现了家教的互补性原则。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人的均衡、和谐、全面的发展,培养造就健全的人。然而现实 生活中,孩子无论是兴趣爱好还是思维品质、行为习惯,往往带有一定的倾向性;或喜动、 或喜静;或爱文、或爱理;或侧重形象思维、或侧重逻辑思维。为了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必须坚持互补性原则。好动的孩子不妨引导他读点科技小品,偏于形象 思维的不妨引导他学点趣味数学、侦探小说。早期纠正偏差,促进和谐发展,对孩子的健康 成长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和积极意义。事实上杨振宁先生并没有因为读一个暑假的孟子而被埋没了天赋,相反,互补性的 家庭教育使他的天赋植根于更深厚更肥沃的土壤,最终使他的个性特长得到最充分的发展, 他没有成为儒学家或史学家,而是成为一位获得诺贝尔的物理学家。试想,如果杨武之先生 当年没有那么开明和宽容,一味给他灌输数学知识,强逼他学习数学,我们不怀疑杨振宁先 生会成为世界一流的数学家,然而他或许就会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因为诺贝尔先生未设数 学奖。这个观点,也为我们如何构建家校共育模式,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家庭和学校要多 加联系和交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机会,在教育态度、教育内容、教育策略上,各自利用自 身优势做到互通有无,达到优势互补。三、及时性,发挥家校共育的协作效益青少年正处于不断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苏霍姆林斯基针对上 述特点指出,正确认识青少年时期的这一特点,是有效地进行教育的前提。因此,在家校 共育过程中,贯彻及时性原则尤为重要。孩子的内心活动特点,往往在日常的行为与言语文字中表露出来。老师和家长应观颜察 色,细心观察、分析和判断,及时发现苗头,加强教育,正确引导。家校之间要及时沟通信 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协调实施针对性的教育。贯彻及时性原则,既可以防范于未 然,将孩子的不良因素及时消除;又可以适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其积极因素,引 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在贯彻教育及时原则的同时,还要保持教育持续性。青少年易受外界影响,可塑性强, 其学习、生活和思想状况都在经常发生着变化。我们要不断追踪这些变化,在家校共育中始 终保持教育的持续性,研究和掌握教育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性,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在做到教育及时又持续的时候,可以通过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系统的培训,同时利用家 长座谈会、家访、电话书信联系等方式,沟通思想交流信息,共同制订具体教育方案。针对 孩子在不同阶段的表现和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要求,调整家校共育策略,在长期的协作配合 中体现合力效应,促使教学效果立竿见影。四、艺术性,提高家校共育的教育技巧家校共育要讲究艺术性,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家校共育的艺术性很多,这里主要谈谈 淡化教育色彩的教育技巧。所谓淡化教育色彩,不是取消教育,而是在充分理解教育内涵 的基础上,还家校共育以本来面目,是要求家庭、学校在教育孩子时要讲求策略,使教育 达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境界。淡化教育色彩,首先要求教育者在文化素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全面塑造自己。在一般 人的印象里,教育者的角色似乎是自然赋予的,无须持证便以上岗了,殊不知要做一名 真正的堪称的教育者,其实是不容易的,只有自己过得硬,强化了自我教育,才能理直 气壮地淡化对孩子的教育色彩。淡化教育色彩,要求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过程中,尽可能放弃技巧的成分,突出自 然的因素。现在的教师特别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功利性色彩过 浓,把家变成加。由于自己的底气不足,技巧运用便显得生搬硬套,有时甚至是弄巧 成拙。因而,师长们一定要理解潜移默化的作用,淡化教育色彩也就是一个教育内化 的过程。淡化教育色彩还要求师长在家校共育过程中,真正做到以孩子为本,一切教育都 应该从孩子自身出发,让他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在这样的前提下,为师者应该站在孩子 的角度多想想,为人父母者倒不访多向孩子们学习,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学习的过程也是教 育的过程,因为这样才可以培养孩子的主人意识,这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淡化教育色彩提倡的是一种无技巧的教育,也是一种民主化的教育,家长要真正 放弃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的观念,易除教育专制,真正达到教育的自由状态。教师 要确实把孩子作为学习的主人,变要他学变他要学,达到一种无为而治的最佳状态。教 育色彩被淡化之后,表面上看,似乎出现了真空,师长们的心里没底。其实,这种状态 下,教育的内涵更加丰富了,技巧被氛围所代替,教育手段显得更轻松,教育效果更明显。江泽民总书记殷切指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 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主渠道, 家庭及其构成的社会是孩子成长更宽广的课堂,全社会都要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