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

上传人:san****019 文档编号:17068648 上传时间:2020-11-0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5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2016-2017学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孟子》两章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8. 孟子 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1.孟子和 孟子 孟子(前 372 前 289),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继孔子之 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 “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 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 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 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 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因此孟子在政治上没有什么 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下他的言行, 成为 孟子 七篇。 孟子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 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 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 大 学 中庸 论语 编在一起,称为“四书”。 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 可当。出于其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 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 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 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2.阅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米 粟 ( ) 亲戚 畔 ( )之 域 ( )民 3.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对偶句的朗读节奏: ( 1)域 民 不 以 封 疆 之 界,固 国 不 以 山 溪 之 险,威 天 下 不 以 兵 革 之 利。 ( 2)得 道 者 多 助,失 道 者 寡 助。 ( 3)寡 助 之 至,亲 戚 畔 之。多 助 之 至, 天 下 顺 之。 / / / / / / / / / / /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 1)重点实词 城: 郭: 三里、七里: 人和: 寡助之至 池: 兵革: 坚利: 米粟: 多: 天下顺之 内城。 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之:动词,到。至:极点。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骨。 坚固锋利。 指粮食。 充足。 顺:归顺,服从。 ( 2)通假字 亲戚 畔 之( ) 通“叛”,背叛。 ( 3)古今异义 委 而去之 古义: 今义: 委而 去 之 古义: 今义: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古义: 今义: 亲戚 畔之 古义: 今义: 放弃 委任 离开 到 去 限制 地域 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 ( 4)词类活用 域 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 国不以山溪之险 威 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形容词用作动词,使 巩固 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 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 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 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 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 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写出下列句子的译文。 (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 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 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则已,战 就一定胜利。 深层阅读 文本探究 .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 要的是什么? 天时 地利 人和 .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 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是从哪两个 角度提出的? 例一 :环而攻之不胜 突出地利的重要性 (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 :城高兵利粮足不守 突出人和的重要性 (从防守一方而言) .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 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 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 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但他的“仁 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我们可以推断,非 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 样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 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问题, 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 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绝不是 告诉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 者多助,寡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 句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中心论点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心 论点得出的推论 .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得道多助 失助道寡 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 论据 (战例) 进攻 :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需要 “ 人和 ”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 “ 人和 ” 结论 :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 天下畔之 类推 (治国 ) 语文积累 孟子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译文 】 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 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 译文 】 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 量,才晓得长短。 语文积累 孟子名言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曝之,十日寒 之,未有能生者也。 【 译文 】 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 译文 】 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 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论据:战争需要人和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 类推:域民、固国、威天下 治国也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 天下叛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浅层阅读 疏通文意 .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 舜 ( ) 孙叔 敖 ( ) 畎 ( )亩 傅 说 ( ) 鬲 ( ) 奚 ( ) 法家 拂 ( )士 .朗读指导。 读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 1)舜 /发于 /畎亩之中,傅说 /举于 /版筑之间, 胶鬲 /举于 /鱼盐之中,管夷吾 /举于 /士,孙叔 敖 /举于 /海,百里奚 /举于 /市。 ( 2)必先苦 /其心志,劳 /其筋骨,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行拂 /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 /忍性, 曾益 /其所不能。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 1)重点实词 发: 举: 士: 市: 故天将降大 任于是 人也 人 恒过 行 拂乱 其所为 作: 喻: 征 于 色发 于声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 则无敌国外患者 起,被任用。 被选拔。 狱官。 集市。 所以;使命;给;这。 恒:常常。过:犯错误。 拂:违背。乱:扰乱。 奋起,指有所作为。 明白,了解。 征:表现。色:脸色。发:发出。 入:在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出:在国外。 ( 2)通假字 曾 益其所不能 衡 于虑 通“增”,增加。 通“横”,梗塞,不顺。 ( 3)词类活用 苦 其心志 劳 其筋骨 饿 其体肤 空乏 其身 所以 动 心 忍 性 使动用法,使 痛苦 使动用法,使 劳累 使动用法,使 饥饿 使动用法,使 贫困 动:使动用法,使 惊动 坚忍 ( 4)一词多义 固 国 不以山溪之险( ) 国 恒亡( ) 行 拂 乱其所为( ) 入则无法家 拂 士( ) 舜发 于 畎亩之中( ) 故天将降大任 于 是人也( ) 而死 于 安乐也( ) 国 拂 于 国防 国家 违背 同“弼”,辅佐 从 给 在 深层阅读 文本探究 .第一段开头列举了六个历代名臣成才的故事, 这六个人的成长史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发 奋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 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所成就。 .第一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 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现在人们常说的哪 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 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 “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 “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 .课文第二段是从哪些方面来说理的? 第二段先提出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 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 于虑而后作”的观点。接着由个人说到国 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 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 方面论证的?请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舜 傅说 胶鬲 管夷吾 孙叔敖 百里奚 出身卑微, 经过艰苦 的磨练之 后才成就 了不平凡 的事业。 -发 举 故 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动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 思想磨练 生活磨练 行为磨练 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 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 人恒过 而后喻 入则无 国恒亡 (正) (反) 然 后 知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中心论点 (个别) - (一般) - - (推论到治国) - (归纳论点) .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 于安乐”的理解。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 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增长 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 “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 能,担此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优哉游哉,贪安图 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 另一方面,他指出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 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在挫折困顿 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 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 去,才能从奋斗中来。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 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诫谏、保持警 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端重要的, 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 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 佞幸弄权、沉湎安乐、丧失警觉,那么其 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语文积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 亡则存矣。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为天下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 造就 人才 历代名臣成长史 才能从磨炼中来 一般人成长历程 才能从奋斗中来 生于 忧患 治理 国家 居安思危 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 死于 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