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0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

上传人:xt****7 文档编号:17037879 上传时间:2020-11-07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4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chapter0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chapter0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chapter04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理论 (重点章) 概念: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 指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内的分布状态和空 间组织形式。 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区 位选择的累积结果。 成渝经济区规划 研究分析“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目的 : 1、 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 间优化配置。 2、 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 上的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 动的约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 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四种经济区域空间结构类型 一、增长极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四、圈层结构理论 第一节 增长极理论(理解)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法国经济学家 -佩鲁 -增长极 (growth pole) 。 特点 1:非均衡 -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 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 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特点 2:纯经济概念 增长“极”是指推动型的企业及其互相依赖的产业部 门。 二、增长极的概念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 -布德维尔( 1957)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 空间,提出“增长中心”的空间概念。 增长极 内涵 : ( 1)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 2)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 中心。 三、推动型产业及其特征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带头产业(主导产 业)。 特征 :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 展的速度快。 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 =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 /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1,可大规模生产。 1,控制发展。 2、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 步率,竞争能力强。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 成。 补充: ( 1)回顾影响: 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 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2) 前瞻影响: 将促使新工业、新原料、新能源、 新技术的出现和发现; ( 3)旁侧影响: 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基础建 设、服务行业等。 ( 4)乘数效应: 由于扩散效益,推动型产业增加单 位投入,必然产生若干倍的经济增长,形成乘数效应。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 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晋江鞋业、佛山小 家电)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使用劳动力多、 利税大、带动性强。 以上为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极化效果 核心地区经济效益提高,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 展差距拉大。 2.扩散效应 ( 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极化中心的原料、材料、燃料、食品等物资要依赖周围地区 的供应; ( 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劳动密集型工业、污染企业、仓储业等向外转移; ( 3)政府调节作用 税收、地价、投资优惠等强化扩散效应。 五、增长极理论应用注意的问题 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既是城镇,又要有推动型的工业体系。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社会经济基 础,根据市场变动趋势,选择推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 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 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 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 益。 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主要功能:推动型工业,同时也要是创新中心,服务中心、 信息中心 。 5. 增长极的体系,考虑各级增长极的分工。 6、对增长极进行集中投资。 实验区不仅会成为 郑州市经济发展的 新 的 增 长 极 , 而且将成为中原经 济区发展的龙头 , 成为带动郑州走向 国际 、 走向世界的 平台 , 成为郑州建设国际 化陆港城市 , 国际 性的综合物流区 , 高端制造业基地 、 服务业基地的载体 。 十二五 ” 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异军突起 第二节 核心 -边缘理论 它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 -1966年 提出的。 该理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 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 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发展的平衡状况的 区域系统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大 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 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商品 生产不活跃,各地方基本上自给自足,经济发展 水平差距小,经济联系少,彼此孤立。 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 多数城镇规模小,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 2、工业化初期阶段 核心即 城市。相对于这个中心来说,其他地区就是 它的边缘。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差异扩大。 边缘区域的人力、资金、物资向核心区域流动,核心地 区也不断地向边缘区域扩展,也就是城市化过程。 3、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起着支配与控制作用。 边缘区内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出现规模较小的核心区 域把原来的边缘区域分开。 由于次一级核心区域的形成,就会使大范围的边缘区域 缩小,而且使边缘区域逐渐分开,并入一个或几个核心区 域中去。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 。 边缘区域产生的次中心逐渐发展,并趋向于发 展到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上达到 平衡的状态。 次级核心的外围也会依次产生下一级的新的核心, 形成新的核心与边缘区域。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 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 发展 。 例: 1978年的深圳还是城市形态尚未成 形、人口密度很低的原始小渔村,然而,仅用 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深圳已发展到一个拥有 700万人口的特大都市。她的空间形态演变历 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 1979 1986年 ) : 城市内部 “ 膨胀阶段 ” ( 罗湖区和福田区 ) 第二阶段 ( 1987 1990年 ) : 城市向外扩延初期阶段 第三阶段 ( 1991 1995年 ) : 城市多个次中心形成阶 段 第四阶段 ( 1996至今 ) : 连绵带初期形成阶段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 (理解) 1、核心区域 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 包括以下四类: 国内都会区;区域中心城市; 亚区 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分为过渡 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 1)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 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 般处于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 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 下过渡区: 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 状态。 ( 2)资源前沿区:一般地处边远,但 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 三、核心 -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乡村, 在规划实践中可资借鉴。 ( 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 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 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使城 镇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 ( 3) 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 量过多,规模过小,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 度地发展。 ( 4) 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 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其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 同时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 1)核心区域: 应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 业,巩固和加强其金融、信息、商业,科技等产业的领先地位,适当 向外围地区扩散工业和人口,控制核心区域城市人口和产业过度拥挤 及环境质量退化现象。要改善核心区域大城市交通系统,完善卫星城 镇体系。 ( 2)上过渡区 : 要调整陈旧的产业结构,以高技术、高附 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作为主导部门的发展方向,搞好区内基 础设施建设 ,密切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与协作,更多地吸引核心区域的投 资和外迁企业 。 ( 3)下过渡区: 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不断调 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调整布局,发展 与核心区域互补的经济等手段,使其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 4)资源边疆区: 宜尽可能地变资源优势为深加工产 品的优势,不断壮大输出性强的基础部门,并通过这些部 门发展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关联效应,带动新产业和其他部 门的发展。同时实施建设增长中心的策略,促使资源边疆 区成为具备次级中心的区域 。 第三节 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 (理 解)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 1.据点开发理论: 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建设一 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 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建设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 展 。 2.轴线开发理论: 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 设密切相关。 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等主要工程性基础 设施建设适当集中,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 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 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 展 。 3. 点 -轴渐进开发模式 =据点开发 +轴线开 发 (重点) 点: 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 联结中心城市的线状基础设施带(交通干线、通讯 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实质也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 成的产业开发带 。 二、点 -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动力机制 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 状基础设施而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演变过程: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掌 握 )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 成; (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 1)在区域中地位重要,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 2)城镇发展规模 : 在发达地区:选择规模较大的城市,发挥其辐 射作用; 在欠发达地区:选择规模较小的城镇,培养新 的增长极。 (3) 中心城镇之间应有适当的距离 。 京 津 冀 都 市 圈 规 划 空 间 结 构 图 第四节 圈层结构理论 1925年,美 芝加哥 社会学教授伯吉斯, 指出城市功能区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 心向外缘有序配置。分为: 中心商业区 、 过渡性地区 、 工人阶级住宅区 、 中间阶层 住宅区 、 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 ,呈现有 序的圈层状态。 一 圈层结构的理论内涵 1、城市空间中的建成区与外围郊区的关系 2、区域中形成的以城市为核心的集聚和扩 散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 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 层 ,即内圈层 ,中间圈层和外圈层 。 1.内圈层 内圈层 ,可称为中心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建成区。 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没有大田式的种 植业和其他的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 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 度密集。 内圈层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向外扩 散的源地。 2.中间圈层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乡 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 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体现在: 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 ,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 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逐 渐转变的过程。(重要对外交通站场等、集贸市场、 物资交流中心等) 社会文化上,是城乡文化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 想观念互相交错和衔接地带。 空间景观上,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3.外圈层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 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 建筑密度小。 往往有城市水源保护区,休闲旅游地等。 三、圈层结构理论与实践意义 1、卫星城镇的规划 卫星城镇的布局具有很强的向心性空间 层次分化特征,一般是围绕母城由近及远 地圈层状地配置卧城、工业城、城市疏散 点等。 2、都市圈(城市群)构造理论 。(日常通勤圈 的一小时距离法则,半径在 100km左右;多中心成为为核 心,周边城市、地方共同组成的大都市圈,半径在 300km 左右) 中 原 城 市 群- 一 级 两 圈 三 层 空 间 结 构 这是什么空 间发展模式? 这是什么空间发展模 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