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ppt

上传人:tia****nde 文档编号:16992383 上传时间:2020-11-06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全国通用版)2018-2019版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7课 忽必烈改制课件 岳麓版选修1 .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第7课忽必烈改制,目标导航,1.忽必烈改制的主要举措。(重点) 2.忽必烈改制取得的成就及其历史影响。(难点),内容索引,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基础认知 学习思考,一、历史背景 1.立志变通创新 (1)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 成为其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2)1271年定国号为“大元”,确定“山以南,国之根本也”,表明了以 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即位诏,中原文明,2.“汉法”与“旧俗”之争 (1)旧俗表现:屠杀政策、世袭制、改耕为牧。 (2)结果:粉碎了顽固派的挑战,确立“ ”的治国方略。 (3)试验:邢州地区成功实践。,国家当行汉法,历史认识,历史认识,“汉法”与“旧俗”之争的实质是蒙古社会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发展,是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斗争,是落后的蒙古旧俗与较为先进的中原政治经济文化的较量。,二、主要措施 1.政治方面 (1)中央 设置中书省、 、御史台三大系统,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关。 设 ,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藏族地区正式列入中国版图。,枢密院,宣政院,(2)地方 设置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辖。 设 ,管辖澎湖和琉球,加强了台湾和大陆的联系。 选派赛典赤赡思丁治理开发 ,加强了中原和西南民族的联系。 在全国设 ,建立驿站制度。,行中书省,澎湖巡检司,云南行省,通政院,2.经济方面,农桑,农桑水利,大司农司,管理农事,农桑辑要,易错提醒,思维点拨,易错提醒,忽必烈曾推崇汉法,但是,推行汉法的方针一开始就是不彻底的。他在完成统治重心的转变中,大体上仿照中原王朝以往的做法建立了一套典章制度以后,迅速向保守的方面转化。他们对推行汉法的工作采取消极态度,拒绝改变一些蒙古族原有的落后制度,改革并不彻底。,思维点拨,1.忽必烈改制一方面肯定了先进的封建文明,另一方面又不损害蒙古贵族的利益,保持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 2.忽必烈改制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实质上反映了落后的游牧文明最终被先进的农耕文明征服。,三、历史意义 1.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社会经济全面复苏。 2.对政治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边远地区的开发管理,促进了 和中外交流。 3.对多民族国家发展:实现了更大范围的 局面,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民族交往,大一统,史论要旨,历史认识,史论要旨,汉法的采用进一步加快了蒙古族封建化的速度,并使元王朝的统治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蒙汉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的统治集团。,历史认识,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的目的一般是富国强兵、壮大势力、挽救危机、巩固统治、适应形势等;改革内容基本上都涉及政治制度、土地分配、赋税征收、荒地开垦、水利兴修、发展军力和废除旧俗等方面。,知识图示,深化探究 核心突破,主题忽必烈改制的内容及影响,史料一世祖皇帝建元中统以来,始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立朝廷而建官府,辅相者曰:“中书省”夫外之郡县,其朝廷远者,则镇之以行中书省经世大典叙录官制 史料二世祖即位之初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史料解读,即辅助朝政的人。 官署名。元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置宣抚司,为地方行政机构。,问题思考,(1)史料一中“中书省”“行中书省”是什么机构?元朝建立这种制度的依据是什么?请引用史料中的话予以说明。,提示元朝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行中书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依据:“采取故老诸儒之言,考求前代之典”。,提示,(2)史料二中元世祖“俾民崇本抑末”采取了哪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措施:元世祖让有关部门搜集古今农书,采集民间的实践经验编辑成农桑辑要指导农业生产,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 影响:加速了蒙古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提示,忽必烈改制成功的原因 (1)忽必烈的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元朝统一中原后,蒙古族落后的风俗无法适应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的需要。忽必烈顺应了时代潮流,改革旧俗,实行汉化,稳固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2)忽必烈的改革措施全面而得力 忽必烈改革蒙古旧俗,按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 转变立国之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富有成效的体制机构和法规制度,并且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史论总结,(3)忽必烈具有坚定的改革精神 忽必烈登基后,发表了立志变通创新的改革宣言。 入主中原后,明确了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推进改革的决心。 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的远大志向和“期与物以更新”的改革精神,是其改革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巩固练习 随堂反馈,1.元世祖忽必烈1260年即汗位,建年号“中统”。这一年号体现着忽必烈 A.称雄四方的野心 B.问鼎中原的决心 C.对汉文化的仰慕 D.游牧民族的胸怀,答案,解析,解析“中统”意在强调新政权位居中朝正统、“天下一家”的地位,也表明他以中原文明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改革的决心。,1,2,3,4,1,2,3,4,2.元朝转变立国之本,重视农业发展,其中为此制定的考查地方官吏的主要标准是 A.屯田多少 B.编写农书 C.推广先进科学技术 D.农桑兴废,答案,解析,解析忽必烈把农桑兴废作为察举赏罚地方官员的重要指标。,1,2,3,4,3.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这一方针标志着蒙古汗国国策逐渐转变为 A.改行汉法 B.工商立国 C.游牧经济 D.农耕文明,答案,解析,解析忽必烈改制主要是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而当时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主要是以农业为主,即农耕文明。,1,2,3,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元朝疆域图,1,2,3,4,材料二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利益,实行民族分治,将元朝人分为蒙古人、色目人(除蒙古族以外的西北、西域各族人)、汉人(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及较早被蒙古征服的云南、四川人等)、南人(元朝最后征服的原南宋境内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四等。他在元大都皇宫内引种漠北“誓俭草”,以“示子孙无忘草地”。 材料三农桑,王政之本也。太祖起朔方,其俗不待蚕而衣,不待耕而食,初无所事焉。世祖即位之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元史,答案在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三大系统。设宣政院,管理全国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派遣官吏开发云南。 特点:按照中原王朝体制的框架构建政权机构。,(1)据图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为巩固统一在中央和地方各采取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何特点?,答案,解析,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概括其措施即可。,1,2,3,4,(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答案,解析,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忽必烈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1,2,3,4,答案忽必烈竭力维护蒙古贵族的利益;忽必烈在推行汉法的同时不忘蒙古渊源的心态。,(3)材料三说明忽必烈确立了什么立国方针?,解析根据材料中“农桑,王政之本也”可知是农业立国。,答案确立以农桑立国的方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