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常识讲座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9303108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教学常识讲座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语文教学常识讲座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语文教学常识讲座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教学常识讲座第一讲 常识的力量 现代汉语词典对“常识”一词这样解释:“一般的、普通的知识(相对于专门知识而言)。”“常识”这个词太普通了。我们以前说“这是常识”,意思上是说“这是很简单的”,“大家都知道的”,“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等等的含义。潜在的意思,多少带点贬义。然而,时代发展了,社会进步了,人们倒越来越觉得“常识”的意思、价值与珍贵。我们看几个例子:腾讯网中腾讯评论之“今日话题”栏目,在题头处显要位置赫然写着“用常识解读新闻”七个字,作为自己栏目的定位。中央电视台名嘴白岩松,曾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常识、理性与信仰。为了借力表达我的观点,我不妨复制有关的段落:从1993年开始做电视,我给了自己九个字“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随着“东方时空”开播,到“焦点访谈”,再到“新闻调查”,一直到“实话实说”等等,坚持着这样相同的信念,我和我的同事们就这样一路走了下来。 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一段很辉煌、很受尊敬的岁月,就是因为打破了过去八股的文字,打破了过去或仰视或俯视的墙头草的心态,正式建立一种“平视”的概念。东方时空以及后来成立的新闻评论部是最早提出“平视”这个理念的,那时候电视的确做了它应该做的事情。到了2008年,我40岁了,那一年充满了巨大的交锋,奥运火炬冲突,抵制家乐福,汶川大地震,如此多历史事件宿命般地纠结在了2008年,所以我会去想很多事情。我觉得40岁要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不能停留在“说人话、关注人、像个人”,我想起码我们评论部或者我们这些人做到了这九个字,不能再原地踏步,因此我给自己提出了12个字,叫“捍卫常识、建设理性、寻找信仰”。我觉得这12个字不仅仅属于我自己,我后半辈子奔这12个字就足够了。我甚至不敢想象这12个字包含的追求,会在我人生终了的时候在中国实现,它可能是百年的道路,没那么简单。捍卫常识我们曾经有过颠覆常识的时代,比如说一亩土地能产多少粮食?其实它基本上是个常识,它应该在一定的公斤数里浮动。但奇怪的是,居然在一个荒唐的年代里,报纸上能登出放卫星一亩产多少的天文数字,很多人还真信,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政治可以扭曲常识吗?在我们这个国家的确扭曲过。文化大革命的疯狂也来自于很多对常识的颠覆。那些荒唐时代的荒唐做法我们姑且不谈,现在这个时代里,常识是不是被很好地维护着?不一定是。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个排毒养颜专家,在中国很多媒体上宣扬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吃,然后推荐他的食谱。当时我听了之后觉得很不靠谱,老祖宗吃了千百年这些东西过来的,如果说这些东西不能吃了,这里一定有隐情,这是常识。但为什么我们的媒体会给他时间给他空间,让他发表这些明显违反常识的东西?我们的大医学家在哪里?为什么不出来驳斥这种明显的伪常识?后来这个所谓专家被台湾抓了回去,判了刑,这个时候你突然明白,原来在利益面前常识是可以随处颠覆的。过去颠覆常识是因为政治,现在颠覆常识有些开始是因为利益。在我们生活中,1+1=2时常被人说成1+1=3。很多人面对媒体,说那些空话、套话连他自己都不信,但是为什么连他自己都不信的东西他会说呢?因为这样对他有利。因此作为一个媒体人,作为一个或许算知识分子的人,如果不能把捍卫常识当成自己的一个目标的话,我觉得是很可怕的。 南京的吴非老师许多人都知道的,他是很受尊重的一位语文老师。近来,他出了一本新书,书名叫致青年教师,这本书分为六辑,其中第四辑的名字叫“尊重常识”,其中有这样一篇文章叫教育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常识。这本书的序言原题就叫:教育所做的一切是践行常识。文中有这么一段话:不久前,我在教师培训大会上说,这些年教育界最重要的任务,可能是捍卫常识。用那么大的精力去捍卫常识,有必要吗?当然有。比如有人指鹿为马,虽然我们不会信,但是如果没有人挺身而出,至少有一代儿童会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认为那长角的动物是马,直到拨乱反正,他才明白自己学的是颠倒黑白的“知识”。不远的历史上,不是还有过这样的事吗?教育工作,就是依据常识并教会学生遵守常识,学会学习并养成好习惯。至于我们在教育中的发现和创造,最终也必然成为常识的一部分。周国平在他的周国平论教育中也说过:“真正可惊的是,今天的教育已经多么严重地违背了常识。”“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也许,我们过去小觑过“常识”。因为小觑,所以,就会有种漠视的心态,甚至出现诸多反“常识”的行为。然而,今天,我们却要回过头来“尊重常识”,甚至于“捍卫常识”。其实,无论是腾讯网的那句有力的话语,还是白岩松、吴非、周国平关于常识问题的判断,都在提醒我们,常识不可小觑,更不可亵渎。常识是一种公理,是一些最基本的道理,是一些最最重要的规律,是必须的底线,是万丈高楼之根基。 还是回到我们的语文教学的话题上来。在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是不是时常出现诸多漠视常识的现象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我们看,现在的语文教学是怎样的呢?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守着一本教参与一本教材,凭着一年复一年的重复中获得所谓经验,在课堂上以应试为策略,以分数为目标,演绎着语文教学,这样的语文教学不知还是不是可以名曰为“语文教学”了?在中国学校的诸多学科中,也许,语文是比较古老的学科。这么多年来,语文教学也好,语文学习也好,前人积累了很多的经验,这些经验是经过时间洗汰过的,是一种精华,或曰是语文教学(学习)的最最基本的原理与规律。然而,这些原理与规律到了今天,都被应试教育异化或者兑挤了,退避三舍了,束之高阁了。我近来在阅读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一书。书中收录了70余位像周汝昌、冯其庸、李国文、于漪、周先慎、邵燕祥、韩少华等这样一批或文学家、或科学家、或社会活动家、或艺术家,他们在年少时学习语文的一些经历与体会。通读下来,我渐渐地发现,把这些文章贯通起来,寻找它们的共同之处后,就会发现,这些文章中,总体上揭示了语文教学或学习的一些“常识”。而这些常识,到了今天,已经或多或少的退隐了。我们说,常识不是万能的,但是,忽略甚至丢弃常识是万万不能的。在语文教学经过一个轮回又一个轮回的讨论呀改革呀等等之后,我们做一些反思,就不禁要反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有点数典忘祖呢?语文教学要改革,要与时俱进,要与时代同步,但是,植根于中国文化中的语文教学不能丢了常识,丢了基本的原理与规律。在连解读当下新闻都要运用常识,甚至对常识需要“尊重”与“捍卫”的今天,我们是不是也要发出坚守语文教学(学习)常识的呐喊呢,是不是也要坚信常识的力量呢?回答也许是:必须的!对语文教学的常识负责。我们的眼睛盯着什么?谈到语文教学的常识,我们先从一个问题谈起。这就是,在我们的心目中,一个具有较好的语文能力的学生,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不要幽默地回答这个问题,比如,这个学生应该是个子高高的,眼睛大大的,身材瘦瘦的,头发黑黑的,皮肤白白的我们不妨关注一下我们的周围那些真正被称作语文能力不错的学生或者非学生,看看他们有着哪些语文方面的表现。也许,他(她)一笔好字。我们常说,字是一个人的脸面。现在电视上不是常有这样的广告吧:你想让你在家长签字时,在领导批条子时,在朋友互赠时签字时拥有面子且给他人留下美好印象吗?那就请把您在您的名字前加上M,然后发送到10627,我们将给您设计艺术签名,让你事业成功。引用这则广告,只是给讲座加点味精而已。但是,这则广告也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能够写出一笔好字,那是很令人羡慕的。写字虽不完全是语文的事,但与语文还是渊源甚远的。我们看看年岁大些的那些读书人,那一笔字真是人见人夸呀。所以,我想说,能够写出一笔好字是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哪怕只是小小的方面。我还曾经这样妄言过,写字好的人,一般来说,他的相关的语文素养会不错的。也许他(她)能说会道。暑假出去走走,到了一些景区,常会蜂拥而来一些导游,这些导游,一看就是当地的土导游。你听他(她)解说,尽管有时普通话还不标准,夹杂着方言,但是,他(她)们总能大大方方,流利清晰。我常想,这就是他们的较好的语文能力的一种体现:善说。学校的语文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培养学生这种说的的能力。学校出来的学生更多的人能说会道的,那多好。事实上,学校里,社会上,善说者甚多。他们也许就凭这张嘴,能立身立业打天下。也许他(她)读书等身。“著作等身”是说一个人写的书特别的多。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但是一个人“读书等身”是没有问题的,也是应该的。再说,所谓的读书等身,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已,其实,一个爱读书多读书的人,他所读多的书是远远不止“等身”的。凡是语文素养好的一定是读书多的人,读书多的人一定语文素养不错。是否读书,读书多少,应该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重要体现。这已经是被无数事实所证明的。也许他(她)爱写善写。爱写文章,善写文章是一个人语文素养、语文能力优良的重要标志。写写日记,写写生活故事,写写心灵感悟,写写社会世态。能这样写下来且写下去的人常常是被人们称道为语文素养好的人。过去的年代不是有过用一篇作文定终身的语文考试方法吗?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在讨论用什么判别一个学生的语文能力怎么样的时候,不还是在呼吁:只考一篇作文吗?语文学习,一个字:写;两个字:要写:三个字:一定写;四个字:一定要写!用写带动其他语文能力的提升,同时,其他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写。也许他(她)思情诗意。如果说,一个人的字、说、读、写是一种外在的语文素养与能力的表现,那么,思情诗意就是一种内在的表现。字说读写与思情诗意表里互生,表促里,里促表,以致表里共升。所谓思情诗意,这只是我个人的生造的词语,我所要表达的就是一个人应该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的内在表现。这里,大致包括比如对语文怀有尊重、对生活怀有情趣,对文化怀有敬重,善于思考,习惯(当然是指语文习惯)良好,富有诗意等等方面的内容,属于一种内秀性质的,也可以说是语文内涵吧。没有思情诗意的内涵,字说读写一定缺乏深度与品位。一个语文素养(能力)好的人,他(她)大致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是不是应该把眼睛盯着这些呢:一笔好字,能说会道,读书等身,爱写善写,思情诗意。 这,也许就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之一。那么,既然这样,我们不能不说说语文考试分数是不是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标志之一。在学校里,学生的语文考试分数,应该说是一个学生语文素养(能力)的重要体现。但是,问题是用语文考试分数来衡量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更是极其简单与浅淡的。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的优劣与语文分数的高低是不能等同的。一笔好字,能说会道,读书等身,爱写善写,思情诗意,等等这些,往往不是一张语文试卷能试出来的。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是不是觉得,当下的语文教学是不是有点偏离了常识,一味的死盯着分数,而很少盯着类似一笔好字、能说会道、读书等身、爱写善写、思情诗意等这样的真正的语文素养,这不是舍本逐末南辕北辙又是什么呢?练好语文的童子功先从“童子功”这个词说起吧。在我的记忆里,我似乎听说过“童子功”这个词,也大致了解它的意思,可以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想再弄弄清楚这个词究竟指的是什么。然而,有趣的是,我查了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竟然没有找到,我又翻阅了辞源,竟然也没有!我有点纳闷以及不甘心了。还是求助网络吧。网络真是好东西。得来全不费功夫。网上是这样说的:“童子功”是指在任何具有技术要求的行业中,从小就打下基础的一种练习方式。 练精化气法亦名少林童子功。这样的定义尽管有些不规范,但是,也基本说明白了。细析“童子功”,看来有这两个关键字:“童”、“功”。童子功,顾名思义,必须在“童子”之时来练,过了这个时候,也许练不好,既然是“功”必须苦练,练到一定的火候才行。我觉得,一个人要学好语文,有些深厚的语文功底与功力。真的还得从娃娃抓起,在“童子”时练得几般“功”来。语文的童子功有哪些呢?依我看,有三个:写字,背诵与习惯。先说写字。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学习。这个工具是什么呢?它装着五把刀即五种技能:读、写、算、观察周围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意思。”苏霍姆林斯基这里说的“写”就是书写的技能,他把书写的技能即写字列入学生必须掌握的“五把刀”之一,可见教小学生写好字是非常重要的。写字,写好字,要从小练起,这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小学段的语文教学,写字必须是重要内容。写好字,也必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之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非常重视写字的教学,这是务语文之本的做法之一。那么,说小学段必须重视写字,中学段呢?回答是:中学段也应重视。只是在要求上更高一些。所以,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不重视学生写字的语文教学,是由缺陷的。重视写字,这应该成为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常识。再说了,写字这件事,初级阶段叫“写字”,高级阶段就叫“书法”。所以,写字从面上看,是写字,从骨子里看,它是素养与文化的外显。我有个观点不知是否经得起事实的拷问:会写字的人在气相上给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懂书法会书法的人他的气质也会与众不同。古代的那些读书人,绝大多数都能写一笔好字;而现在的读书人,绝大所数写不出一笔漂亮的字来。这不能不说的现代语文教学的严重缺失,是丢掉常识的表现。有人会说:“我的字不怎么好,但是,我的语文能力也并不差。”这样的情况很多,更是很正常的。写字好,会让你的语文素养锦上添花,但是,写字不好,并不说明你的语文素养就不好。近日,读到张庆先生的关于写字教学的一篇文章,题目叫加强写字教学断想,他提出了三个观点:打铁还须自身硬;提笔即是练字时;牵牛要牵牛鼻子。先生说的第一、第二两点,一看即明白,这三点他说的是小学生写字姿势不正确是普遍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表现在握笔离鼻尖太近;胸部紧贴桌边;头偏左侧离书本太近。他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牛鼻子”是“一寸”,意思是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务必使学生握笔一定要做到握笔时,手指离鼻尖一寸。张庆先生关于写字教学的“断想”,应该给我们许多启迪。在江苏的徐州,有个学校教张集实验小学。这所学校把写字教学作为自己学校“最美的名片”。“写字修身,深心托毫素,飞龙舞凤追古韵;翰墨育人,怀抱观古今,挥橼运笔写新词。”他们以“写字修身,翰墨育人”为学校办学思想之一,成绩斐然。学校近年来发表作品600余篇,有2000人次在各级各类书法比赛中获奖。我很仙魔这样的学校,羡慕这所学校里的学生。我说这些,其意图在于宣扬写字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增强我们语文教学中加强写字教学的意识。我们一旦有了这样意识,那么,在实践中就不愁找到写字的规律,就不愁想出好的点子来方法来。当然,进入现代社会,电脑的普及,应试的猖獗,势必会打垮人们心中对汉字书写的情怀。但不管怎么说,语文教学不应该放弃写字。写字,是祖宗传下来的一宝,它与汉字是密切不可分离的,汉字是连着中华之根的。故此,写字,内可修身,外可弘文,何乐而不为呢?再说背诵。背诵,自古以来就是学习语文之要诀。我选摘几则王丽主编的名家谈语文学习里的片段:我想写的是建议读者看重背诵,最好从小开始背诵一些东西,因为我在这方面是吃过大亏的。一则,小时背诵了一辈子记得住;二则,更重要的是,记忆力是需要培养,需要锻炼的,背诵时最现成的好方法。 -李普我是吃过亏的传统的私塾教育并非没有缺陷与局限的,不必无保留地赞美它。但它的强调背诵的方法,确实是很有其可取之处的。 敏泽私塾教育与我看来,背诵不光中国有,外国也有。我记得凌叔华记辜鸿铭的文章中说,这位民国后还拖辫子的满清遗老,留洋回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弥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李国文从“青年必读书”谈起朗读与背诵,不仅有助于记忆,也有助于理解、领会,对于音调铿锵的诗文,这更是审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吧? -邵燕祥中学国文琐忆记得我幼年读的第一本书就是千家诗,至今篇篇都很熟悉,那是得益于当年的背诵。当时有些篇章也一知半解,但我都能背出来,等以后再理解。比如幼学琼林这本书,书中有许多人物传略、历史、地理常识等。那时,我虽然不完全懂得其中的内容,但总觉得音节很美,上口容易,我就天天背诵,长大后就豁然贯通了。想不到就是这本幼学琼林对我后来研究建筑学及园林艺术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陈从周读书的回忆可摘录的例子还有很多。背诵的意义与价值在我所摘录的这些片段里已经基本呈现了。读完这本书,我的感觉,这些著名的学者在谈及他们小时候的语文学习时,60%的人都会提及背诵的好处。然而,当时代发展到今天这么快速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已经静不下心来好好地做背诵这样的事情了,时代慢不下来了,教育慢不下来,学语文也慢不下来,于是,像背诵这样的语文学习的常识与真经,渐渐地被定格在了过去的学校里了。有人说,我们现在的学生不也在背诵吗?曾不知,现在的所谓的背诵已经在数量与质量上大打折扣了。背诵对于学习语文如此的重要,但时代的发展又对背诵这样的古典的学习传统冲击很大,那么,我们如何让古树发新芽,旧艺焕新机呢?如何重拾背诵这样的语文学习常识呢?现代的学生该背什么,又该怎么背呢?我留下这一连串的实践的问题吧。最后,说说习惯。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是一个人一生语文学习的软实力。习惯要从小培养。所以,我也把习惯作为语文的童子功。众所周知,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有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才能使之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校学习语文,从一生来说,毕竟是短暂的,而离开学校,在生产和工作岗位上自学语文,则是终生所需要的。学生不能跟着老师学一辈子。路,总归是由他们自己去走的。学生从小养成了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将来他就能在没有任何强制因素的情况下,非常自觉地饶有兴味地去读书,去学习,学生时代播下了良种,便可赢得未来的丰收。诚如一位名人所说,“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语文新课标将“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作为语文学科重要的教学目的之一是有道理的。在语文学习中,听与说的习惯,朗读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的习惯、写字的习惯,积累的习惯,等等,这些都要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初期,在潜移默化中有意无意地贯穿在学习实践中。我这里所说的,只是旨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个常识,我们要坚守这样的常识。我们不能为了眼下的分数而去舍本逐末。对于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写字、背诵、习惯这样的常识,我们平时的教学中也许也是关注的,但是,更多的时候在教学的实践中却往往又没有能够很好地去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做起来做出来。应试的力量总是把我们拖来背离常识的那一边去。我说,我们能不能好好地遵循一下语文学习的规律,回归语文学习的正道,朝着常识的这一边靠近点,在靠近点呢?让学生阅读是第一常识 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极其重要的途径与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ho)读书。这是语文教学的常识中的常识,是第一常识,是伟大的常识,是妇孺皆知的常识。 古人也好,今人也好,教师也好,学生也好,论及读书重要的言论真是不胜枚举。我们只引用一些今人的言论吧。因为,他们在时间上距离我们较近,可信。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一个不是读者的学生,不管他考试成绩多么优秀,本质上不是一个优秀的人才。一个不是读者的作家,我们有理由怀疑他作为作家的资格。能否成为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从中学到大学到研究生,我从来不是一个很用功的学生,上课偷读课外书乃至逃课是常事。我相信许多人在回首往事时会和我有同感:一个人的成长基本上得益于自己读书,相比之下,课堂上的收获显得微不足道。我不想号召现在的学生也逃课,但我国的教育现状确实令人担忧。中小学本是培养对读书的爱好的关键时期,而现在的中小学教育却以升学率为惟一追求目标,为此不惜将超负荷的功课加于学生,剥夺其课外阅读的时间,不知扼杀了多少孩子现在和将来对读书的爱好。 -周国平周国平论教育读书的习惯需要从小培养,如果在中学之前不能够养成一个很好的习惯,上大学以后就很难再继续了。小的时候,家里面与学校应该给孩子一个读书的滋养,带有点强制性的,慢慢经过一段时间,就熟能生巧养成习惯了,逐渐会发现读书这个事情是有乐趣、有价值的,就被吸引了。 -张颐武如是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它的精神发育史。 -朱永新如是说学生一入学,我就要求学生每天书包里必须装有课外书-这是手不释卷的物质基础。日有所诵,手不释卷,这是我的生活写照,也是我希望在学生那里得到复制的语文学习之路。 这种现象(指读书),我称之为熏陶,称之为“中下美丽的种子”。我总认为,比起到边到角的课堂教学,这种朦胧的好奇和喜欢,也许更为可贵。从私心里说,我之所以敢于再教学上玩潇洒,也是有恃无恐的,因为,我的学生早已走出了教材的方寸之地。三年级的时候,我对他们说过,课外阅读的步伐一旦迈开,你们将渐行渐远。总有一天,不是老师向你们推荐读物,而是老师从你们这儿发现好书;总有一天,你们中间的优秀者将会走出我有限的视野。-薛瑞萍日积月累的伟大功夫我在母校桐城中学学到的东西,包括语文学习的最主要的经验,恐怕也就可以用“图书楼上的群书,图书楼下的一指(笔者注:指在吴老师的宿舍吴老师给自己的指点)”来概括了。 -舒芜楼上群书 楼下一指 他(笔者注:指张守瑜先生)说:“学习语文,光读课文还不行够,还得自己在课外找书看,这样作文才能进步。”后来,他发现我读课外书特别起劲,但选读的书缺乏方向,就说:“这不好,让我来给你们开一张适宜的课外阅读的书单吧。” -徐开磊在我起步的时候时下,许多老师们都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里十分之六七都是在说两个字:读书,读书,读书!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请记住,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越应该阅读。论在语文学习中读书的重要性,这样的篇什太多了。我无法去一一列举,更无法去甄别谁说得更好些谁说得还不够好,其实,我只是觉得,对于阅读来说,似乎不用再去阐释它的意义了,卑之无甚高论。倒是当下流行的一些关于“阅读”的化用新句,颇有意思:无“读”不丈夫。“读”行天下。“读”占鳌头。恶“读”者可爱。孰知语文学习之“读”有甚是“考”者乎?假如我们对全国所有的中小学甚至大学的语文教师中文系教师抑或是一些知识分子们做个小小的调查:你认为,在语文学习中什么最重要?我大致可以猜想出,起码有90%的会回答“阅读”。然后,现在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面对着语文教学的这个第一伟大常识,我们却有无数的语文教师们视而不见,明知正确而不为。这里,主要原因也许不在语文教师的主观,而在客观。但是,我是否可以这样反问:是不是我们还是缺乏指导学生阅读的自觉意识,更是缺乏坚持常识的勇气呢?我们会一面腔指责,是应试教育分数教育使我们无法回归常识无法指导学生阅读。不错,应试是扭曲了今天的语文教学,但是我有简单的两个理由来说明,我们不必如此,我们可以有所作为。第一,在当下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当中,确有数量颇多的老师们,他们带领学生“读”行天下,而且,行走得很自在,很从容,很惬意。第二,就是在应试的大环境下,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读”占鳌头。其实,那些让学生“读”行天下的老师们,是在换一种方式应试,以读书的方式应试。俗话说,油多不坏菜。读书是不会误了应试的事情的。有人曾经这样大胆地臆测过,初中或者高中三年,教师从不给学生讲课文做习题,唯一的语文指导就是让学生读书与交流,中考或高考也不会马失前蹄。造成如今的这种以大量做习题为语文教学唯一方式的局面,归根结蒂,是我们缺少对常识的起码理解与坚守。现在,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师队伍里,重视阅读指导的教师越来越多,这是值得欣慰的。我自己也是一个指导学生阅读的支持者,更是一个实践者,尽管我的指导实践很简单且无创意,但是,我一直坚持把阅读放在语文教学的第一位,在应试与阅读之间,找到平衡点与融合方式。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就是“三多三少”,即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按理说,“多读书”是可以,“少学教材”似乎是不可以的。但是,现在的现实是,学习语文教材占了学生的大量的时间。这里的占用时间,不是说,学生一学期读一本教材有多困难,问题是,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事实,一个教师用一本语文教材带着学生渡过一个学期,其实,这是语文学习的极大的“少慢差费”。一本语文教材就是学生一个学期(半年)语文学习的全部。说得夸张点,这是真正的“误尽天下苍生”。试想,学生一个学期仅仅学习一本教材,读上三二十篇文章,怎么可以学好语文。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我一直对“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这句话表示怀疑。学生语文学习的功夫其实更多的是在四十五分钟的课堂之外。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很多的无用功就是用在了语文教材上与语文课堂上。针对这样的学生语文学习的现实,我大胆提出“多读书、少学教材”的实践构想。我对每学期的一册语文教材,进行筛选与整合,删去一些意义不大的课文,整合一些可以合并阅读的文章,精讲该讲的文章,这样,就能够省下不少的课堂时间。如何“多读”,我的做法是,一是利用语文课堂共读;二是利用课外阅读。课堂共读,就是班级所有学生共读一本书。共读的目的是便于指导与交流。每共读一本书,我都会在共读前有简单指导,然后放手给学生阅读,读完以后,再在班级里开展交流研讨活动,围绕一些重点话题,展开讨论。共读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指导学生如何读书。课外阅读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大量阅读。学生阅读的书目老师给出一个书单,学生自由选择。课堂共读与课外阅读构成了学生阅读的点与面、质与量的交织。对于学生的阅读,大致框架如此,但是,其中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我在班级建立图书室,解决学生无书读的问题。每学期由各学生出资(大约在100元左右)集中购买图书,这样,每学期,一个学生就有上百本图书的阅读选择。学期末再把每人100元左右的图书带回家收藏。这样,一个学生花100元钱,既得到了100元的等价图书,又有了四五千元的图书阅读选择。我会展开读书竞赛,按月统计学生阅读书目,对阅读数量多的会给予奖励书籍的激励;我还会支持他们写读书心得,我在班级里有读书心得橱窗,及时张贴优秀的读书心得,或者举行班级读书报告会。我还会及时与家长联系,告知孩子在校读了哪些书。我还会邀请爱读书会读书的家长或老师到班级里给学生讲读书意义与方法等。做法还有很多,但目的都是激励学生多读书,让学生爱读书,学会读书。我自己在小时候读书很少,现在看来,真是原形毕露了。所以,我不想我的学生再有这样的先天不足了。我希望,我的学生在年少时我能给他们的就是读、读、读的意识、兴趣与习惯。语文老师们,我们一起牢记且实践:让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常识。多写随笔,少做习题在第四讲让学生阅读是第一常识中,我提到我的语文教学的实践观,即“三多三少”,即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常识。写作,就是语文学习的第二个“第一常识”。我知道,这“第二个第一常识”的提法有点滑稽,或者说有点幽默,但是,这也许能表到我对写作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的一种理解。我特别喜欢周国平的一篇文章,喜欢它,是因为在我看来,这篇文章道出了语文学习的要诀。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如果我是语文教师如果我是语文教师 周国平我问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是中学语文教师,我会怎么教学生? 对这个问题不能凭空回答,而应凭借切身的经验。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在中学时代,什么东西真正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 那么,答案就有了。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注意培养学生对书籍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读好书,多读好的文学作品。所谓多,就要有一定的阅读量,比如说每个学期至少读三本好书。我也许会开一个推荐书目,但不做统一规定,而是让每个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书。兴趣尽可五花八门,趣味一定要正,在这方面我会做一些引导。我还会提倡学生写读书笔记,形式不拘,可以是读后的感想,也可以只是摘录书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如果我是语文教师,我会鼓励学生写日记。写日记第一贵在坚持,养成习惯,第二贵在真实,有内容。写日记既能坚持,又写得有内容,即已证明这个学生在写作上既有兴趣,又有能力,我会保证给予优秀的语文成绩。 我主要就抓这两件事。所谓语文水平,无非就是这两样东西,一是阅读的兴趣和能力,二是写作的兴趣和能力。当然要让学生写作文,不过,我会采取不命题为主的方式,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满意的某一篇读书笔记或日记交上来,作为课堂作文。总之,我要让学生知道,上我的语文课,无论阅读还是写作,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独立见解。 我最不会做的事情,就是让学生分析某一篇范文的所谓中心思想或段落大意。据我所知,我的文章常被用作这样的范文,让学生们受够了折磨。有一回,一个中学生拿了这样一份卷子来考我,是我写的面对苦难。对于所列的许多测试题,我真不知该如何解答,只好蒙,她对照标准答案批改,结果几乎不及格。由此可见,这种有所谓标准答案的测试方式是多么荒谬。周国平先生的这篇文章,似乎全部道出了在语文教学的真谛所在,根本不用再去做什么阐释了,明白之至,透彻之至。记得,我第一次在中国人们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的卷首中读到这篇文章,我是欣喜不已的。我一直认为,学生在学习语文方面,不能像数理化那样做许许多多的题目。时下,语文教师像数理化一样让学生做大量的语文练习,以此获得语文应试的高分,这是不争的事实。其实,语文素养仅靠练习是练不出来的,相反,倒是越练越差。一来让学生失去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二来僵化了学生的灵性,三来耽误了学生很多本该自由阅读与写作的时间。语文的真正的作业应该以读书与写作为主,适当地做些习题。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好是本末倒置,重习题,轻读写。起码是,教师心里觉得学生的读写重要,但是实践中不敢或不愿。都是应试惹的祸。中学生的练习写作的形式很多。我特别注重学生写随笔。随笔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日记。所不同的是,我觉得主要是在私密性上区别。我绝不反对学生写带有隐私性的日记。对于学生的私密性的日记,教师是绝不主动看的。从写作指导来看,随笔更适宜师生互动。其实,当教师与学生通过随笔建立了良好的信任的互动关系后,学生也许对教师开放更多的心灵,因为,对学生的日记的指导就有了可能。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是努力落实“多写随笔,少做习题”的。因为,我的心里实实在在地把写随笔学语文作为常识中的常识的。我特别鼓励学生写随笔。写随笔是我的学生语文作业的主打。我的要求是每天必写。我自费为学生到市场上去挑选漂亮的随笔本,鼓励学生给随笔本起名字。对于学生随笔,我的观点在于“随”,随心所写。写什么,写多少,怎么写,都有学生自由选择。每天早上,我最急于做的事情,就是先浏览学生的随笔,因为,每一天的随笔都向我打开一扇美丽而神奇的窗户,让我看到了学生心灵世界的每一个灿烂与幸福。我每天最大的乐趣就是评阅学生的随笔。其实,说“评阅”是不够恰当的,应该说我是在与每一个学生通过随笔,通过文字,在进行心灵的对话。我在随笔中,用我的文字,与学生一起喜怒哀乐,一起讨论交流,一起嬉笑怒骂我激励学生一如既往持之以恒地写随笔,我只有四大法宝,一是五角星,每次随笔,我会根据学生随笔的用心程度,用五角星的多少来激励;我会在班级里张贴学生随笔得星数量统计;激动时,我会给他(她)无数颗星星;二是,我的评语激励。我会不吝啬我的赞美之词来送给写得好的每一篇随笔。三是在班级里郑重其事朗读学生随笔,评讲学生学生随笔;第四,也是最重要的手段,就是每学期给随笔优秀的学生结集随笔集。有的一人结集一册,有的多人结集一册,有的是诗歌集,有的是散文集,有的是小说集,等等,而且,结集的这些随笔选,不仅书名起的漂亮,而且装帧设计都非常精美,与正规出版物,只是没有书号的区别,别的绝不亚于正规出版物。每次专辑结集“出版”后,都要有一个小小的首发式,然后,由学生自己亲手送给自己喜欢的老师、同学或者家里的亲戚朋友等。我要让我班上的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间就能看到自己出的“书”。我给学生出“书”,是指导与鼓励学生写随笔的一个重要措施。特级教师管建刚在他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中一个重要章节就是“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动力系统。我为学生出“书”,应该就是动力系统的中重要措施。下面重点说说我为学生出“书”的情况。我给学生出“书”,这“书”字之所以加上引号,是因为这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它是没有书号没有出版社的书,编辑、策划、装帧、印刷等都是我一个人。我曾戏称这是“非法出版物”。近年来,我给学生出了哪些“书”呢?记忆中最早给学生出“书”那是在1998年,书名叫在希望的田野上,这是我为学生出的第一本“书”。具体的分类已经记不起来了,书也没有留存。2003年,我给学生出过一本随笔集,书名叫把耳朵叫醒。书中有如下分类:朵朵小语 作者:谭霓橄榄之梦 作者:万佳伟 陈晓峰兔巴哥的故事 作者:宋俊宜朦胧飞绪 作者:顾俊峰 闻捷蓝色先锋 作者:张灵锋绿水行舟 作者:张庆达 周舟种植流星 作者:周筱桑 王晓丹彤云旧忆 作者:张雯超真水无香 作者:娄文瑶月下花雨 作者:张韵怡绿色风铃 作者:姜丽娜声音飞翔 作者:韩晨 金莉云的独白 作者:许景慧 兰雨 王笑容 金艺培五彩阳光 作者:曹海燕 周永敏 丁莉 袁丽佳 陆艳丽心海微澜 作者:叶梦茹 陈琳未名湖畔 作者:俞青 杨晓艳温馨小品 作者:张诗菀 赵丽芳五韵书斋 作者:陆晓耀 瞿龙 李孟桓 吴剑庭 刘辰威金滩拾贝 作者:顾怡君稻香杂论 作者:张佑琪 潘振宇 李杰 金溢华 顾景 李志成 盛辉2008年,出过一本滋润语文昆山国际学校国际部初一学生随笔集,书中分为小说集、诗歌集与日记集三个部分。2007年12月,我为林崇耀出过一本林崇耀人文随笔一蓑烟雨任平生。2008年7月,我一次为学生出了三本,分别是爱写诗的男孩(陈思恩 著)糖糖传记(高荣圻著)与月亮醒了(郑雅玹 王至展 林立伦 金田武志 黄治皓 著)爱写诗的男孩是一本个人诗集。糖糖传记是一本个人小说。月亮醒了是五人诗集,分别是:不想长大 王至展诗选我与时间有约 林立伦诗选安静的下午 郑雅玹诗选把自己亮起来 金田武志诗选成功的味道 黄治皓诗选2008年12月,出了学生随笔集印象大语文,书中有如下专辑: 林崇耀专辑:其实不孤单 陈思恩专辑:梦是夜的花朵蔡佩雯专辑:镜子的另一端施惠心专辑:甜蜜也是种滋味吴松源专辑:雨是上苍的眼泪王至展专辑:梦是一种期待林立伦专辑:思念的风铃郑雅玹专辑:好多故事还未开始黄棕闵专辑:雪花为你伴舞高荣圻专辑:热血英豪吴秉熹等专辑:永恒的风景篮子乔等专辑:用微笑面对生活雷敬宇等专辑:任由心儿去翩飞沈丽斯等专辑:梦里花落知多少2010年1月,我为周育瑄出了专辑瑄宣言,书中有这样的分类:篇我想冬眠篇 回眸的期待篇上帝咬了我一大口篇掌声响起来篇宁静的韵味篇青春的眼神篇等待的意义篇看见了儿时的阳光2010年6月,我为郑雅玹出了个人诗歌专辑一个人旅行。书中收集了郑雅玹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学年的零星诗作。这些“书“是怎么出出来的呢?出版这些“书“,除了在希望的田野上稍微简单些之外,别的所有书都是非常艰难的,都是手工制作的。出在希望的田野上时,是让每个学生挑选自己的一篇最好的作文,抄写在我发给的指定的纸上,并且有统一的抄写格式,在抄写完文字后,可以各显神通地对自己的这一页纸进行装饰美化,然后,把所有学生的这张纸收集起来装订,由我来设计封面,这样一本“书“很快就完成了。但这种书的缺点是仅此一本别无第二。要说在希望的田野上的成书过程比较简单,那接下来的所有书就比较繁烦了。首先是要学生把随笔本上的文字打出来。说实在,我自己是无法完成这项工作的,一方面我会让学生自己提前做好打字这项工作,一方面,实在学生自己完成来不及了,我就干脆花钱请誊印社的专门人员打字。接下来,是文章修改。修改主要有两方面的力量,一是学生自己修改,另一方面是我帮助修改,再接下来,就是排版。排版就全是我的事情了,我会参考书店里许多新版新潮书籍仿效,力争使排版设计有新意,像真书。排版请誊印社的专业人员用电脑设计是最好的,但是,那要花钱,更多时候,为了省钱,我采取手工排版。所谓手工排版,就是把一些特殊效果用手工粘贴的方式来实现。再接下来就是印刷了,一般只印百而八十本,所以,我都是用学校里印试卷的一体化机器来完成的。这个印刷需要时间,一张张纸流过,一声声哐当响过,也许5小时,也许10小时,才能完成,最后就是装订。装订也是繁复的事情,要设计封面,要配张,要装订,要切边,一道道程序地过。一本书从无到有,就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需要时间需要过程。每当看到经过自己亲手制做出来的新书,我的心里洋溢着喜悦,如抱着刚出上的孩子,如得到庄稼的收获。制做书的过程,真的是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回想起这几本书的成书经历,我真的佩服自己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起繁琐受得了劳苦。为学生出书,其实这是赔钱赔力赔智的事情,但是,并不赔本,每当看到经过自己的双手制做出来的书每一本都有新的样式,每当看到孩子拿到自己的书时的欣喜与自豪,看到自己的理念与创意化为实实在在的作品的时候,快乐的感觉往往是远远大于痛的。难怪有老师这样评价我:老刘不仅是语文高手,也是出版高手;不仅适合做语文教师,还适合做出版商。我为什么要为学生出版这些“书”呢?出版这些“书”,既是缘于我的个人喜好,我也常喜欢把我自己的文字整理成“书”,更主要的是出于对语文教学的一种理解。回答与阐释这个问题,还是引用我出的这几本书的前言吧,这些“前言”,或由学生自己写的,或由我来写的,基本上都能回答我为什么要出版这些“书”这一问题。现把滋润语文的前言转录于此,以此来回答我为什么要为学生出版这些“书”呢。滋润语文把孩子们的随笔选集定名为滋润语文,也算是“妙手偶得之”吧,说实在的,对这个“书名”,我是颇为得意的。学期临近期末,我想把孩子们一学期以来的随笔汇集起来,一来是为了留存,以作为孩子们日后可阅可查可圈可点的经历,二来是为了鼓励,希望孩子们能够继续写下去。整理孩子们的这个随笔集的过程是艰辛的,因为,这个事不仅是个体力劳动,更是个脑力劳动。说是体力活,因为20多个孩子一个学期的随笔的量很大,要按照一定的思路来整理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很多精力的,在电脑边一坐也许就是两三个小时,感觉头晕目眩的,况且,许多事情还很机械很繁杂。好在有时候,孩子们也会来帮我分担一些。说是脑力活,那是因为,对于近千篇各式各样的随笔,体裁题材长短风格各有不同,如何统整,这是需要有编辑思维的。选择、删减、分类、调序等等这些不说,就是这个“书名”,仅仅四个字,也是煞费苦心的。滋者,生也;润者,细滑也。“滋润”有三义:其一,含水分多,不干燥;其二,增添水分,使不干枯;其三,舒服。在我看来,用“滋润”来修饰语文,无论把它当作名词、动词抑或形容词来看,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了。语文学习与教学,一旦失去了“水分”而变得“干燥”甚至“干枯”起来,这真是对语文的糟蹋。学生的语文学习也好,教师的语文教学也好,倘若真的能够达到“滋润”的境界,那是多么好的事情呀。“滋润语文”是我的语文教学观,也是我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准则,更是我的语文教学的目标。我希望,对于语文,我教得“滋润”,孩子们也学得“滋润”最终,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能够滋润。早晨,我与孩子们一起读诗,这叫“晨诵”。清新亮丽雅致活泼的诗,如曦阳如晨风与朝露一般的诗,现代的,古代的,被孩子们朗诵起来着,声音飘出窗外,与晨光融为一体。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与优美。班级里许多孩子试着拿起笔写诗的冲动,就是源于这晨诵。晚上,孩子们写随笔已经是一种语文学习的习惯与生活的方式了。班级事、家庭事、同学之间事,师生之间事,国家事,社会事,事事潜笔端,可入文,或感或悟或察或观。这些就是“班级日记”的原形。当然,写小说也是许多孩子们热衷的。班级里有十多位孩子在写小说。一天学习下来,做好了学科的作业,收拾起课本,端坐在课桌前,展开思维的翅膀,笔尖流淌着奇思与妙想,随笔本里贮满了神奇与异幻。小说开启了他们的智慧的闸门,心智也由此得到了启迪。每天阅看孩子们的随笔,欣喜与感动常常伴随着我。我与孩子们的心灵在此时一同舞蹈者。读书自然是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是使语文滋润起来的良诀。我与孩子们有阅读课,有阅读周,一个学期下来,有的孩子读书多达三十本,大部分孩子也有十多本。读书与写随笔是我们孩子语文生活的主要内容,我理解的理想的语文学习就是这样地学。这样的学法是滋润的。当然,语文的课堂我也希望孩子们能够滋润地学习。对话、自主、独见、幽默、和谐是我与我的孩子们一同追求的。我将“滋润语文”拆为三,表述成“滋润语文”,是有一些用意的。“滋”,希望孩子们语文素养在我这样一日一日的调理下滋生;“润”,希望孩子们能够在日复一日的语文习得中得到润泽的语文素养;“语文”自然是需要凸显的关键词。需要说明甚至认真说明的是,这里汇集的孩子们的随笔确实还是十分稚嫩的,甚至于他(她)们的随笔中错别字(包括打字时的手下误)都不少。但是,我“原谅”了他(她)们,因为,这是极原生态的语文学习。在我看来,对于他们现在来说,多读与多写是关键的。错别字是可以很好解决的,但是读与写的兴趣却是来自不易又来自不易的。希望我们的孩子们的语文能够越来越滋润起来。语文:滋润。也许,我们都知道让学生写随笔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禁不住又会反问:学生作业这么多,哪有时间去写呢?我知道写随笔重要,但是如何去指导呢?我来简单地做些似是而非的问答。关于第一个问题,我只做这样的回答,如果你真的希望学生写起来,你就会有方法。第二个问题,我还只是做这样的回答,如果你真的希望学生写起来,那第一步先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兴趣。就在我写这一讲之前,在网上偶然读到一个网友的文章,我觉得很有必要转录于此,因为,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但是,她说得很好,更是做得很好。她的做法启发了我们,指导学生写随笔,人人可为,方法并不神秘,就在我们的心里。送你梦的开端我班“作品第一号”创编纪实引子童年乐趣:咏叹调、小步舞曲、圆舞曲、进行曲。-克里斯朵夫作品第一号这是课文童年乐趣中的一段话,它成为我班“作品第一号”创编的引子。从接手这个班开始,我就着力于引导学生对写的兴趣,因为据我对自己十几年语文教学经验的总结:作文,是每一届学生最头痛的老大难。所以本届学生一入校,第一时间里我就向他们展示了我自己一个暑假的“三省日记”。满满一本90页规格的笔记本,我看到学生眼中流露出的惊奇与艳羡,甚至有人当场表态:我也坚持写,从今天开始。近一年的时间,的确有人坚持下来了,但多数纯属应付,怎样让学生把“负担”当成“乐趣”?这是我思考最多的问题。“克里斯朵夫作品第一号”提醒了我:一个六岁的孩子随口瞎唔唔的调子能称之为“作品”,并成为音乐家创作之梦的开端;谁能肯定我的学生成不了著名作家?谁说语言大师的“作品第一号”不能在小学时期诞生。今天给学生一个创作的引子,也许真能成就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作家梦的开端。实施说干就干,以克里斯朵夫为榜样,以孩子们自己的节日六一儿童节为契机,我们的“作品第一号”开工了。全班同学兴冲冲的买来本子,精心设计好封面,留出写目录的页码,有人甚至把封底也设计了精美的图案。还有人提议:既然是作品,那就得有个出版社吧。于是,我们的“五年级三班出版社”应运而生,我荣幸的成为“社长”兼“主编”,下辖六十一位“五三小世界”著名作家。我知道这里面肯定良莠不齐,有些人说不定根本就坚持不下来。但有付出就会有收获,无论优劣都是我们的“作品”。本学期时间已所剩无几,正式习作练笔也快结束了,要想激励孩子“不叫一日闲过”,必须有一定的策略才行。一个好的习惯坚持下来绝非想象中那么容易。没几天就有人向我反映:“老师,XX今天只写了两三行的小作品”;“老师,XX今天一个字都没写”天天有小组长向我告组员的状,也有人悄悄告诉我XX组长光检查人家组员的,自己反而不写,也不让任何人检查。真可谓“坚持”二字,好写不好做。告状的人流吵得我头都大了,真想放弃这一项出力未必讨好的“额外功”。正巧此时传来“六三”改“五四”的消息,于是乎五年级摇身一变成了毕业班,随之掀起一股签名热,走在道上都有人截住老师“求签名”。信手翻阅装帧精美的“留言薄”,我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老师会给大家签名,但不是在你们的留言薄上,而是在你们的作品第一号上,我这个主编签名作序,你的人生第一部书就算正式出版了”。撂下一打“留言薄”和上边的话,我头也不回的出了教室,从此告状的没了。总结终于到了要摘取硕果的“金秋”。6月30日,将孩子们这一个月的“结晶”收上来。实话实说:的确良莠不齐,滥竽充数者大有人在。但从作品状况不难判断每个人的心智水平。一些有心的同学,大多是女生,能做到每一篇都内容充实、书写认真,从第一页第一行到尾页尾行都认认真真、一笔一画。说实话,这一点,我都做不到。当然我也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为他们签名作序(其实就是一句鼓励的话),宣布孩子们的“作品第一号”正式由“五年级三班出版社”隆重出版。余音正如当初所估计的,的确有人没能坚持下来。当大家都一脸骄傲的大声宣读“主编”所作之序时,我发现角落里的李志脸色霎时黯淡了下来。正想着找个什么借口给小李志补上这一“课”时,旁边李志的同桌班长张琳举起了手:“老师,您就给李志签个名鼓励他一下吧,没准您一句话他就改了呢。”接过张琳手中几近空白的本子,翻看,只有前几页有那么几行歪歪扭扭不成个儿的字,最后一次的日期尚在六月初。看见我皱眉,李志低头伸手想抓回本子,但被我攥住了。接过张琳手中的钢笔,我工工整整地写上了下面的话:“每个人都会有错误,早一天改正,早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