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

上传人:daj****de2 文档编号:167553516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学史上三次著名的科学争论一、对热的本性的认识对热的本性的认识,在历史上有“热质说”与“热的运动说”之争,其间经 历了两百余年直到 19 世纪中叶热力学第一定律确立,热的运动说才获得决定 性的胜利热是组成物体的粒子的运动这一学说,使得热和机械功的等效性在概 念上是可以理解的,并为机械功和热的相互转化提供了一个解释的基础,也为气 体动理论奠定了基础1热的运动说17 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培根从摩擦生热等现象中得出“热是一种膨胀的、 被约束的而在其斗争中作用于物体的较小粒子之上的运动”,这种看法影响了许 多科学家英国物理学家波意耳看到铁钉捶击后会生热,想到铁钉内部产生了强 烈的运动,所以认为热是“物体各部分发生的强烈而杂乱的运动”胡克用显微 镜观察了火花,认为热“并不是什么其他的东西,而是一个物体的各个部分的非 常活跃的和极其猛烈的运动”牛顿也指出物体的粒子“因运动而发热”洛克甚 至还认识到“极度的冷是不可觉察的粒子的运动的停止”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在 18 世纪 40 年代提出了如下的见解:“热的充分根源 在于运动”,即热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着的是物体内部那些为肉眼所看不见的细 小微粒他认为热量从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的原因是由于高温物体中的微粒把 运动传给低温物体中的微粒造成的,它自身便会变冷这些分析肯定了运动守恒 在热现象中的正确性,表明了气体分子的运动呈现一种“混乱交错”的状态,是 杂乱无规则的但总的说来,当时热是运动的观点尚缺乏足够的实验根据,所以 还不能形成为科学理论2 热质说的提出随着古希腊原子论思想的复兴,热是某种特殊的物质实体的观点也得以流 传法国科学家和哲学家伽桑狄认为,运动着的原子是构成万物的最原始的、不 可再分的世界要素,同样,热和冷也都是由特殊的“热原子”和“冷原子”引起 的它们非常细致,具有球的形状,又非常活泼,因而能渗透到一切物体之中这 个观念把人们引向“热质说”,认为热是由无重量的某种特殊物质组成的热质说的主要倡导者,英国化学家布莱克主张把热和温度两个概念区分开 来他引进了“热容”的概念,得出了量热学的基本公式 Q=cmA t.其中c 称为比热,表示单位质量物质温度升高1K所吸收的热量.他在研究冰和水的混 合时发现,在冰的熔解中需要一些温度计觉察不出的热量,进而发现各种物质在 发生物态变化时都存在这种效应,他由此引进了“潜热”的概念,指出使冰熔解 的过程是潜热发生的过程,使水凝固的过程是潜热移出的过程.在热质说观点指引下,热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18世纪前半叶人们 开始明白一个有意义的事实:在对混合物所做的实验中,亦即把温度不同的诸物 体放到一起,热既不会被创生也不会被消灭.这就是说,不管热在混合物或保持 密切接触的各种不同物体中间如何重新分布,热的总量保持不变.现在可以将这 条热量守恒定律表述为:在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绝热系统中,物体 A 失去的热 量等于物体B得到的热量,即 QA+A QB=O.这样一个热量守恒定律非常自然地使人联想到物质守恒的概念,有力地使热 质说的观点占了上风.事实上,热质说对热传导现象给出了一个简单的可信的图 像,即剩余的热质要从较热的物体不断地流向较冷的物体,直到达到平衡状态为 止.而用那种把热视为粒子运动方式的观点来说明这一观察的结果确实很困难.除此之外,热质说还简易地解释了当时发现的大部分热学现象,比如物体温 度的变化是吸收或放出热质引起的,对流是载有热质的物体的流动,辐射是热质 传播,物体受热膨胀是因为热质粒子间的相互排斥,等等.热质说的成功,自 18世纪80年代起几乎使整个欧洲都相信了热质说的正确性,从而压倒了热的运 动说.但是,热质说对热学的发展又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既然把热看成一种物质, 而不是物质的一种运动形态,那就不可能有各种物质运动形态的转化.在热质说 看来,摩擦所以生热,只是由于摩擦把“潜热”挤压出来,使潜热变成显热,使 摩擦后物体的比热比摩擦前小,所以温度升高,而热质的量并没有增加.因此, 在热质说占统治地位的 18 世纪,人们就不可能正确理解由蒸汽机的发明所揭示 的热和机械运动之间的关系.3运动说的复兴到了 18 世纪末,热质说受到了严重的挑战.随着实验材料的增多,越来越 表明热质说不能说明物体因摩擦力做功而生热的现象. 1798 年英国物理学家伦 福德伯爵向英国皇家学会提出了一个报告“论摩擦激起的热源”,说他在慕尼黑 兵工厂监督大炮镗孔工作时,注意到炮筒温度升高,钻削下的金属温度更高,他 提出了大量的热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他敏锐地感觉到彻底研究这一课题,对 热的本质可望获得进一步认识,从而对于热质存在与否这个自古以来哲学家们众 说不一的问题做出合理的推测接着,他写道:“热是否来自钻腔机所切开的金属片?如果情形的确是这样 的话,那么根据现代的潜热和热质学说,则金属片的热容不仅应该变化,而且此 变化还应该大到足以成为产生所有热的源泉”但是,他通过在绝热条件下所做 的一系列钻孔实验,比较了钻孔前后金属和碎屑的比热,发现钻削不会改变金属 的比热.他还用很钝的钻头钻炮筒,半小时后炮筒升高70 F,金属碎屑只有54 g,相当于炮筒质量的1 /948,这一小部分的碎屑能够放出这么大的“潜热” 吗?于是,他做出结论:“这些实验所产生的热,不是来自金属的潜热或综合热 质”他在论文的末尾写道:“看来在这些实验中,由摩擦产生热的源泉是不可穷 尽的不待说,任何与外界隔绝的物体或物体系,能够无限制提供出来的东西, 决不可能是具体的物质实体;在我看来,在这些实验中被激出来的热,除了把它 看做是运动以外,似乎很难把它看做是其他任何东西”1799 年,英国化学家戴维在论文中描述了实验:在一个同周围环境隔离开 来的真空容器里,利用钟表机件使里面的 29 F 的两块冰互相摩擦而熔解为 水他在论文中写道:“如果热是一种物质的话,它一定是从这几种方式之一产 生的:或者是由于冰的热容减少,或者是两物体的氧化,或者是从周围的物体吸 引了热质”可是明显的事实是,水的热容比冰的热容大得多,而冰一定要加上 一定量的热才能变成水,所以摩擦并没有减少冰的热容“也不是由于物体氧化 引起的,因为冰根本不能吸引氧气”最后,他得出结论:“既然这些实验表明, 这几种方式不能产生热质,那么,即就不能当做物质所以,热质是不存在的” 他明确指出热是物体微粒的运动他说:物体因摩擦而膨胀,则很明显,它们的 微粒一定会运动或相互分离既然物体微粒的运动或振动是摩擦和撞击必然产生 的结果,那么,我们就可以做出合理的结论:热是物体微粒的运动或振动伦福德和戴维的实验与论证是令人信服的,可以说为以后热质说的最终崩溃 和热的运动说的确立提供了最早的论据但他们的实验在当时没有被人们所重视,大多数学者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关于热的本性的观点这个问题一直到19 世纪热力学第一定律问世时,才真正得到解决二、光的微粒说与波动说的论争光学是一门最古老的物理学分支之一光的本性问题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 热衷探讨的问题17 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种争论达到了空前激 烈的地步,也就是物理学史上著名的微粒说与波动说之争1.根深蒂固的微粒说17世纪的科学巨匠牛顿,也是光学大师,关于光的本性,牛顿是这样认为 的:光是由一颗颗像小弹丸一样的机械微粒所组成的粒子流,发光物体接连不断 地向周围空间发射高速直线飞行的光粒子流,一旦这些光粒子进入人的眼睛,冲 击视网膜,就引起了视觉,这就是光的微粒说.牛顿用微粒说轻而易举地解释了 光的直进、反射和折射现象.由于微粒说通俗易懂,又能解释常见的一些光学现 象,所以很快获得了人们的承认和支持.但是,微粒说并不是“万能”的,比如,它无法解释为什么几束在空间交叉 的光线能彼此互不干扰地独立前时,为什么光线并不是永远走直线,而是可以绕 过障碍物的边缘拐弯传播等现象.为了解释这些现象,和牛顿同时代的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提出了与微粒说 相对立的波动说.惠更斯认为光是一种机械波,由发光物体振动引起,依靠一种 特殊的叫做“以太”的弹性媒质来传播的现象.波动说不但解释了几束光线在空 间相遇不发生干扰而独立传播,而且解释了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不过在解释折 射现象时,惠更斯假设光在水中的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速度,这与牛顿的解释正 好相反.谁是谁非,拉开了近代科学史上关于光究竟是粒子还是波动的激烈论争 的序幕.尽管波动说可以解释不少光学现象,但由于它很不完善,解释不了人们最熟 悉的光的直进和颜色的起源等问题,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再加上当时受实 验条件的限制,还无法测出水中的光速,便无法判断牛顿和惠更斯关于折射现象 的假设谁对谁错.尤其是牛顿在学术界久负盛名,他的拥护者对波动说横加指责, 全盘否定,终于把波动说压了下去,致使它在很长时间内几乎销声匿迹.而微粒 说盛极一时,居然在光学界称雄整个 18世纪.2英姿焕发的波动说进入 19 世纪以后,曾被微粒说压得奄奄一息的波动说重新活跃起来一个 个崭新的实验事实,使波动说雄姿英发,应付自如,进入了一个“英雄时期”第一位向微粒说发起冲击的是牛顿的同胞托马斯杨.1801年,年轻的托马 斯杨一针见血地说:“尽管我仰慕牛顿的大名,但我并不因此非得认为他是百无 一失的.我遗憾地看到,他也会弄错,而他的权威也许有时阻碍了科学的进步.” 托马斯杨为了证明光是一种波,他在暗室中做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光的干涉实 验.我们知道,干涉现象是波动的一个特性,托马斯杨的成功,证明了光确实 是一种波,它只有用波动说才能解释,微粒说对此一筹莫展.给微粒说以沉重打击的第二个实验是光的衍射实验.衍射现象也是波的基本 特性之一,这是一种波在传播过程中可以绕过障碍物,或穿过小孔、狭缝而不沿 直线传播的现象.法国物理学家菲涅尔设计了一个实验,成功地演示了明暗相间 的衍射图样,在微粒说看来,光的衍射现象则是不可理解的.给微粒说以致命打击的是对光速值的精确测定.牛顿和惠更斯在解释光的折 射现象时,对于水中光速的假设是截然相反的,谁是谁非,难以证实.到了 19 世纪中叶,法国物理学家菲索和付科,分别采用高速旋转的齿轮和镜子,先后精 确地测出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只有空气中速度的四分之三.又一次证明了波动说 的正确性.经过反复较量,波动说终于压过了微粒说,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到 19世纪 60年代,麦克斯韦总结了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建立了光的电磁理论.到80年 代,赫兹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证明电磁波确实同光一样,能够产生 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和偏振等现象.利用光的电磁说,对于以前发现的各种 光学现象,都可以做出圆满的解释.这一切使波动说锦上添花,使它在同微粒说 的论战中,取得了无可争辩的胜利.3 重整旗鼓的微粒说 正当波动说欢庆胜利的时候,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以太存在的否定和光电效 应的发现,这些新的实验事实又一次要置波动说于死地.波动说认为,光是依靠充满于整个空间的连续介质以太做弹性机械振动 传播的.为了验证以太的存在, 1887 年,美国物理学家迈克尔逊和莫雷使用当 时最精密的仪器,设计了一个精巧的实验结果证明,地球周围根本不存在什么 机械以太没有以太,光波和电磁波是怎样传播的呢?面对这一波动说难以克服 的困难,微粒说跃跃欲试光电效应的发现,使微粒说再次“复辟登基”所谓 光电效应,就是指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从金属表面释放出电子的现象,所释放的 电子叫做光电子大量的实验证明,光电效应的发生,只跟入射光的频率有关, 只要入射光的频率足够高,不管它强度多弱,一旦照射到金属上,立刻就有光电 子飞出而从波动说的观点看,光电效应是绝对无法理解的因此,波动说完全 陷入了困境而爱因斯坦运用光量子说全新意义上的微粒说,把光电效应解 释得一清二楚至此,光的微粒说又昂首挺胸活跃在科学的舞台上但是,爱 因斯坦并没有抛弃波动说,而是把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辨证地指出:“光 同时又是波,又是粒子,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自然界喜欢矛盾”, 这一思想充分体现在他的光量子理论的两个基本方程E = h v和p=(h/入)中, 把粒子和波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三、爱因斯坦与玻尔的历史性论争20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对于量子 力学的创立与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趣的是,在1927年9月科漠国际 物理会议上,当玻尔正式提出了他有名的“互补原理”之后,受到了爱因斯坦的 强烈反对从此,这两位同时代、同行业的科学巨星,直到他们死去之前,共进 行了近 40 年具有浓厚哲学色彩的大争论即使是现在,仍可感到这一争论对现 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研究所产生的冲击1 .论争的渊源提及这场大争论,首先得从哥本哈根学派说起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丹麦著名物理学家玻尔在哥本哈根理论物理研究所以其 严谨的治学作风、尊重他人首创精神的领导作风,吸引了大批对量子物理学有着 基本相同的理解的科学家,成为当时世界上力量最雄厚的物理学派.诸如,海森 伯、泡利、狄拉克等年轻的物理学家都先后在这里工作着,其中,玻尔对海森伯 提出的测不准关系非常赞赏. 1927 年9 月在意大利科漠召开的国际物理学会议 上,玻尔提出了著名的“互补原理”,从哲学上对测不准关系加以概括,用以解 释量子理解的基本特征波粒二象性.这一著名的互补原理,被称之为量子力 学的哥本哈根解释,正是这一解释受到了爱因斯坦的尖锐批评,从而拉开了这场 大争论的序幕2 论争的过程爱因斯坦与玻尔的论战持续了近40 年之久,很令人瞩目论战的内容是围 绕着关于量子力学理论的特征和基本概念的解释问题,而这些问题又都属于哲学 的领域,所以,争论的实质就是围绕着量子力学的方法论原理及其哲学诠释论 战曲折迂回,高潮迭起,大致分成两个阶段(1) 论战的第一阶段1927 年科漠会议上玻尔提出“互补原理”,对量子力学第一次作了互补解释, 玻尔是这样认为的:量子力学理论是一种以能量为动量的统计守恒为基础的纯几 率观点,量子力学的规律具有统计性质并且,他主张在量子物理中应当抛弃因 果性和决定论的概念,而代之以互补原理1927年10月,第五次索尔维国际物理学讨论会在布鲁塞尔召开,爱因斯坦 在会上发言,第一次在公开场合下对量子力学的发展表示不满他反对抛弃严格 的因果性和决定论的概念,坚持基本理论不应当是统计性的,他认为在几率解释 的后面应当有更深一层的关系,应当能够揭示微观世界的因果性联系,所以他在 会议上支持德布罗意的导波理论为了揭露量子力学理论的逻辑矛盾性,从而否定测不准关系,爱因斯坦还精 心设计了一系列的理想实验,企图驳倒玻尔,玻尔据理力争,一次次巧妙地摆脱 了困境例如,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可以称重量,且有可控快门的光箱子实验, 并以此来否定能量对时间的测不准关系而对此严重的挑战,玻尔经过一个不眠 之夜的紧张思考,终于喜出望外地发现可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 法回击爱因斯坦,即利用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时钟速率与引力势的关系,驳倒 了爱因斯坦的挑战因此,爱因斯坦不得不承认量子力学的逻辑一贯性(2) 论战的第二阶段当爱因斯坦试图从逻辑上反驳哥本哈根学派而遭受挫折后,便放弃了这方面 的努力,转而集中于批评量子力学理论的不完备性1931 年2月 26日,爱因斯 坦等三人合作发表了“量子力学中过去和未来的知识”的文章,认为测不准关系 式并不能提供量子力学的过去的确定知识从而拉开了进一步的论战1935年, 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一起发表了题为“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 述是完备的吗?” 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以他们三人姓名头一个字母命名的“EPR 悖论”,使这场论战再次出现了高峰文章首先提出了理论的完备性和实在性的 定义,并建立了一种“非此即彼”的抉择关系,即量子力学理论如果是完备的, 则不可对易算子所表征的物理量不同时为实在;或者相反,如果理论是不完备的, 则物理量同时为实在其次,文章证明,如果波函数所提供的描述是完备的,那 么所涉及的不可对易量必定是实在的而根据前面所建立的“非此即彼”抉择关 系,不难看出,其唯一可能的结论是波函数所提供的描述为不完备的爱因斯坦 等人通过对两个相干系统的分析,做到了不仅是完成了逻辑上的诘难,而且还具 体地构造了一个满足“排除了干扰的测量”的要求的体系,用以说明量子力学对 物理实在的描述是不完备的.这称之为“EPR悖论”.EPR悖论逻辑结构是十分严密的,要进行反驳是极其不易的.但EPR悖论 中所提出的定义及观点,又必须最后诉诸“测定”,既然还有赖于测量,那就恰 好为玻尔的反驳提供了突破点1935年10月,玻尔以相同的标题公开回答了上述诸难.指出既然EPR的作 者在“实在性”的定义中谈论了测量,那么就不应该把测量操作与被测对象割裂 开来讨论,而必须把现象同获取现象的条件以及器械包括在内进行描述所以, 玻尔在文章中运用一种更为一般的方式构造了 EPR 的两粒子体系,使它们恰好 满足 EPR 所设想的情形玻尔列举了一个粒子穿过一窄缝的实验,并指出 EPR 诘难中对所需物理量的测量及计算所显示的在选择上的任意性,取决于实验装置 的设置所以,“排除一切干扰”的前提,对实验的要求是含糊的为了进一步 说明上述思想,玻尔把量子力学与经典物理学中的观察予以比较他指出:在量 子物理学中,对象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量子现象中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从而对象与测量仪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由此可见,玻尔提出的量子现象 的整体性特征,是对于EPR所默认的定域性假设的否定,也是对于EPR实在性 判据的否定.这样,玻尔采用了抛弃EPR的逻辑前提,代之以确认量子现象的 整体性特征的手段,拯救了量子描述的完全性3 论战的启示现在,爱因斯坦和玻尔虽然去世了,但他们之间为了探索科学真理而进行的 论战,却推动着量子物理学深入发展;它一步步地揭示了量子力学的本质含义, 前期的争论确立了量子力学及正统解释的逻辑自洽性;后期的争论则揭示了量子 现象的整体性特征,同时更明确地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理论地位问题但是,两位 大师的争论以分道扬镳而告终,这说明:这一争论对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研究 带来了冲击,就这个意义而言,这场争论还远远没有结束,它将激励着人们去重 新审查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的分理解状况,寻找把这两个理论真正统一起来的途 径,以促进物理学的进一步深入发展除此之外,这场论战还给后人留下了十分有益的启示首先,它说明学术上 的争论有利于促进科学理论的发展;其次,学术争论的唯一正确态度就是坚持百 家争鸣;再次,自然科学需要正确的哲学作指导这一场发生于爱因斯坦和玻尔为代表的20 世纪最伟大的两位物理学家之间 的论战,是科学史上持续长久而激烈的著名的论战之一,它一直延续到今天,影 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