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文翻译--基于摩擦传动的高分辨率和大冲程的微量进给机械系统中文版

上传人:红** 文档编号:167552044 上传时间:2022-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文翻译--基于摩擦传动的高分辨率和大冲程的微量进给机械系统中文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外文翻译--基于摩擦传动的高分辨率和大冲程的微量进给机械系统中文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外文翻译--基于摩擦传动的高分辨率和大冲程的微量进给机械系统中文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基于摩擦传动的高分辨率和大冲程的微量进给机械系统摘要 在摩擦传动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通过压电陶瓷结合螺杆轴和气体静压引导的方式驱动的长冲程和高分辨率的微量进给系统。设计用来使加载装置可以灵活的起落。利用有限元方法对柔性连接装置对它的静态特性进行分析。对这种微量进给系统的传输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关键词: 摩擦传动 压电传动装置 柔性铰链 有限元1.简介光学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中已得到广泛应用的行业。然而,生产的大型光学镜面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效率较低、成本较高、增加在工艺设备的要求等。为了获得更高的精度,高微位移分辨率超-先进精密机床有待进一步深入,以补偿加工误差。因此,微量进给机制的设计已成为其关键技术之一。压电陶瓷是一种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的微量进给机制。它所拥有的优势,比如体积小、功率大、分辨率高和高频率响应,恒温,不反弹,无粘性。因此它广泛使用在微量进给机制。如今,摩擦传动机制逐步被获得和使用。2微量进给机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微量进给机制是由三个部分组成:摩擦传动装置、滚珠螺杆及静态压力空气轴承引导的方式。采用压电陶瓷微量进给机制阻滞,这些摩擦传动扭曲向上套筒和驱动器滚珠丝杠,从而带动空气轴承引导地实现了微量进给运动。 结构如图1所示。1, 轴承支架,2.活塞,3、活塞缸,4.精压力空气轴承导轨,5.滚珠丝杠,6. 压电陶瓷底座,7.压电陶瓷底座图一:进给机构的结构按照图2所示的进给系统工作原理是,套筒连接着球摩擦传动螺杆、四个模块是放置的两侧对称的轴套。每一块由相应的压电陶瓷用于驱动,这种机制由于是由压电陶瓷驱动,适用于夹持产生夹力。进给机制的运作,压电陶瓷适用于夹持在同一阵营的摩擦传动驱动都工作在特定块整齐,从而使摩擦传动套筒连续的传动。图1:(b)进给系统图片图2:进料机构的运行原理3结合设计的可调机制 拧紧调节机制是一个需要在摩擦传动机构,它必须有足够的 预紧力。典型的方法是钢板弹簧预紧预紧机制,螺旋预紧 机制,气压预紧机制等。该拧紧机制本文设计的 灵活的平行四杆机构。这是由压电陶瓷droved供应预紧力。该 预紧力可以改变控制的压电陶瓷输入电压。 如图3所示,利用有限元软件分析的静态特性。当驱动力的 压电陶瓷是在最大500N的,灵活安排四杆机构刚度,有限元分析 软件,是K =24.15N/m,以及最大应力弹性铰链是= 32.7Mpa。如果没有灵活失真 四杆机构(即当摩擦传动板块跟硬性),输出力的压电 陶瓷将完全转化为预紧通过灵活的四杆机构的力量。4驱动特性分析的机制学习和掌握辐射源驱动特性的机制以便采取适当的措施,以改善整体性能,并提供了设计控制系统设计的基础。4.1驱动力矩当系统启动时,有一个初步的转动惯量作为零件的质量存在问题的结果。为了研究驱动力矩,选择摩擦传动套筒为主体的影响。根据该理论认为,动力学传动装置的能量是一样的火车前和转换后,各部分的转动惯量,转化为摩擦套。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得到转换后的转动惯量。图三:计划的静态特性分析结合的机制P:导程,mR:套筒半径,mMs:滚珠螺杆质量,kgMt:套筒质量,kg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到的等效转动惯量的摩擦的袖子。现在我们选择摩擦的袖子一样对象来讨论这个驱动力矩(动力),是需要装置时开始及其影响因素。下列方程装置时开始工作:J:等效转动惯量,kg。m2R:摩擦套筒半径,m:套筒摩擦角加速度,rad/s2M:驱动力矩,n。mF:驱动力(摩擦片与套筒之间的摩擦力),n当系统启动时,一个适宜的驱动器偏转组应该被应用于摩擦套,以使该套可以有一定的角加速度。该驱动器偏转组所产生的压电输出力陶瓷。由式2我们可以得到的等效转动惯量的系统,半径套的摩擦和驱动器对压电陶瓷(爆发摩擦块之间的摩擦和摩擦套),是影响力机制启动的因素,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各因素,以确保机制正常启动。4.2驱动刚性刚性的驱动是其中的重要驱动进给机构的特征之一。现在我们将分析驾驶进给机构的刚度详细的证明。不灵活的进给机构的级联连接刚度的饲料的每一个片段的机制,这种机制有计算公式如下:K:进刀机构总体硬度Ky:压电陶瓷刚度Kf:接触刚度之间的接触摩擦表面的摩擦刚性块体和压电陶瓷套筒Ks:导螺杆轴向刚度Ks:从轴向刚度改变导螺杆的扭转刚度Kn:螺母刚度Kb:轴向载荷Kh:轴承座机轴承架螺母的刚度Kd:螺母连接块轴向刚度这是部分的分析和计算的刚性。4.2.1压电陶瓷刚度本文用压电陶瓷微定位是打印的WTYD0808055陶瓷生产的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先研究所。通过它的刚度测量实验15.15N /m,如图44.2.2接触表面的接触刚度、摩擦块之间的套筒两个物体互相接触将在以前的某些行动切向相对滑移过渡切向外部力量,这被称为预位移。力和位移之间的比例关系,实际上反映了一个刚性的特点。相应的刚性现在是:K:常数N:正压力R:对摩擦半径的理想化的球体表面很明显的,特殊摩擦方程出发,得到了齿轮传动系统、钾是由实验,r是常量,唯一的影响动人的刚性因素常压N .很明显,更大的N、较大的接触刚度K。图4:刚度曲线的压电陶瓷4.2.3 轴向刚度的改变,从扭转刚度的导螺杆传动链方面的需要进行改造时统一计算它的刚性。因此,扭转刚性必须转换成下面的公式轴向刚度:是螺旋上升的铅角,();D是丝杆直径,mm;F是丝杆轴向力,N;M是丝杆输入时刻,Nmm;是在丝杆和螺母之间的摩擦角,();是对丝杠扭转刚度,Nmm/rad;是丝杠扭转,radP是丝杆长度,mm;G是丝杆剪切弹性模量,Mpa;是截面惯性矩,mmL是两个推力轴承的距离,mm 螺母连接的刚性块轴向可以得到的有限元分析。螺母支架的刚度和轴承块是非常大的,可以予以辞退。其他部分可以得到刚性通过查找表和计算。总之,通过演绎着驱动进给机构的刚性方程,我们已经找到了影响因素每一次驾驶驾驶部分,它提供了有关驾驶特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造成刚性。5.进刀机构的实验研究5.1实验系统的基础如图5所示,该实验系统是由送料机构,计算机,压电陶瓷驱动器其电源供应器及电感测微仪。图5:基础的实验系统本文采用一种基于平均控制曲线模型建立开环控制模型。首先,实验曲线测量压电陶瓷控制电压之间的关系和滑动运输距离。利用Matlab软件以适应线,以三次代数多项式拟合线,线拟合误差,是一样的显示在图6,由此我们得到相应的关系表达式的控制电压和距离和因此控制距离的进给机制。图6:适合以三次代数多项式控制电压和距离的关系式公式7所示x是输出的距离,m;u控制电压,V。5.2实验研究系统分辨率如图7,压电陶瓷具有一定的伸长。就在这个时候,距离工作表微0.15m。 然后一步拉伸逐渐在此基础上,保持1.5在每一时刻。采样时间是控寄存器。这分辨率曲线可以获得实践的距离,通过测量微进给机构使用的电感测微仪。图7:距离分辨率曲线的进给机制6结论微进给机构一步用长征、高分辨率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从以下结论分析得出:1.结合机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压电陶瓷灵活的铁铰链和分析了它静态特性,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2.分析了起动转矩的微进给机构的等效转动惯量计算;分析了驾驶刚度特性的微进给机构,发现其影响因素;3. 微进给机构可以达到300mm,分辨率小于0.05m少。参考文献1.Seugng-Bok Choi, Sang-Soo Han. Position Control System Using ER Clutch and Piezoactuator. Pro. of SPIE, 2003, 5056: 424431 2Suzuki H, Kodera S, Mabkawa S, et al. Study on Precision Grinding of Micro a Spherical Surface. JSPE, 1998, 64(4):619623.3.Arrasmith S. R, Kozhinova I A, Gregg L L et al. Details of The polishing Spot in Magnetorheological Finishing(MRF).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Engineering,2001,Vol.3782:92100.4.Atherton P D, Xu Y, McConnell M. New X-Y Stage for Precision Positioning and Scanning. SPIE, 1996, 2865:1520. 5.Liu Yung -Tien, Toshiro Higuchi, Fung Rong-Fong. A Novel Precision Positioning Table Utilizing Impact Force of Spring-Mounted Piezoelectric Actuator.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03, 27:14221 6.Lobontiu N, Goldfarb M, Garcia E. A Piezoelectric Drive Inchworm Locomotion Device. 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 2001, 36: 425443. 7.A. A. Elmustafa, Max G. Lagally. Flexural-hinge Guided Motion Nanopositioner Stage for Precision Machining: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s. Precision Engineering, 2001, 25: 7781 8.Jaehwa Jeong, Young-Man Choi, Jun-Hee Lee. Design and Control of Dual Servo Actuator for Near Field Optical Recording System. Pro. of SPIE, 2005, 6048: 18 9.Kim Jeong-Du, Nam Soo-Ryong. Development of a Micro-depth Control System for an Ultra-precision Lathe Using 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chine Tools and Manufacture. Volume:37,Issue:4, April, 1997, pp.495509 10.Li Sheng-yi, Luo Bing, Dai Yi-fan, Peng Li.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The Ultra Precision Twist-roller Friction Drive. ICAMT99.199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分类 > 论文指导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