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上传人:时间****91 文档编号:166918023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 页数:54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202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2023年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测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测并对自己观测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对的结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后面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二、教材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23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一年级科学设立两大单元,分别是“我们周边的物体”和“动物”。 “物体”单元下设: 1.发现物体的特性 2.谁轻谁重 3.结识物体的形状 4.给物体分类5.观测一瓶水 6.它们去哪里了 7.结识一袋空气。“动物”单元下设:1.我们知道的动物2.校园里的动物 3.观测一种动物 4.给动物建个家 5.观测鱼 6.给动物分类这两个单元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都强调了在比较中观测,以及对观测对象的描述和记录。此外,分类和辨认在两个单元中也都处在重要的位置。尽管这些活动积极是从运用感官及简朴工具的层面上展开的,但对小学生理解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如何做科学都十分重要。“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足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性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具体说明如下:(1)聚焦板块:一般以陈述句的形式描述问题情境,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1-2个学生可以探究的科学问题,以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语句与前一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联系,体现课程的连贯性。(2)探索板块:涉及前概念测查、预测、探究计划的制订、收集信息、组织和呈现证据以及形成初步解释。这一板块通常以陈述句的形式出现,列出可供选择的观测和实验方法、有关的第二手资料和数据呈现所需要的方法和工具等。(3)研讨板块:呈现的是学生在交流、讨论、论证时所应围绕的关键问题。一般以疑问句的形式指导学生抓住主题学习的核心,陈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证据支撑自己的解释,在个人论证的基础上,展开集体论证以达成共识。(4)拓展板块:为学生提供一系列活动建议,以便他们在课外开展进一步的探究,使他们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及其他新的情境,或是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学习进行联系。三、教学目的1.“我们周边的物体”单元教学目的(1)科学概念目的物体的颜色、形状、轻重、厚薄、表面粗糙度等特性可以被我们观测和描述。不同的物体之间有许多相同和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性对他们进行分类。水和空气具有无色、无味、会流动的特性。植物会生长和死亡。能说出周边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性。(2)科学探究目的能运用多种感官和简朴的方法观测和描述事物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能以讨论、绘画、书写等形式进行描述和交流。尝试以图标的形式组织信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3)科学态度目的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乐于在情境中学习,保持对一个问题的好奇心和探究爱好。乐于小组合作探究,能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乐意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结识到水和空气是重要的资源,需要爱惜和保护。知道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特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2.“动物”单元教学目的(1)科学概念目的知道地球上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动物。知道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特性,同一种动物也有个体差异。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是生物。知道动物会运动、呼吸、生长、繁殖和死亡。体会动物生活在适宜的环境中,他们需要空气、食物、水、阳光等。知道动物可以通过眼、耳、鼻等器官感知环境。说出周边常见的动物名称及其特性,知道按一定的标准可以给动物分类。(2)科学探究目的能用多种感官观测动物。能用语言、图画描述和记录观测内容。能在观测过程中提出要研究的问题。能饲养小动物一段时间。能用合适的科学词汇进行简朴的表达。能按自己的标准给动物分类。(3)科学态度目的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常见的动物表现出探究爱好。对动物的特性和需求形成一定的敏感性。养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养成参与、表达和倾听的良好习惯。(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了解动物是地球家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结识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四、具体教学措施1.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爱好和良好习惯学习爱好对于科学学习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爱好,运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教学时,时常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想法。让每个学生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科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能简朴地理解为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品质。2.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科学教学中,充足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结识科学知识,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科学的学习过程。3.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与同伴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在具体活动中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在思考与交流的过程中,老师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故意识地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愿望和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适当的方式描述自己想法,学会注意倾听别人的意见。4.培养学生初步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学中,教师应当充足运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科学问题,并尝试从平常生活中发现科学问题,了解科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科学的重要性。5.发明性地使用科学教材,及时反思科学探究能力是整体性发展的,科学探究的各种类型在教学活动中应得到系统运用。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科学活动的平台,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设计教学活动。教师还应适时记录下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以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五、教学设计进度表周次教学内容1始业教育(科学第一课)2一1发现物体的特性3一2谁轻谁重4一3结识物体的形状5一4给物体分类6一5观测一瓶水7一6它们去哪里了8一7结识一袋空气。9二1我们知道的动物10二2校园里的动物11二3观测一种动物12二4给动物建个家13二5观测鱼14二6给动物分类15总结、复习16期末测评发现物体的特性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学生天天都会和各种各样的物体打交道,所以,对这些物体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感性结识。同时,他们也可以用一些简朴的词汇或短语描述这些物体的特性,如颜色、气味、轻重、形状等。但是,学生在全面地描述物体、科学地运用词汇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比如,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轻重、如何描述形状、什么是粗糙或光滑在对物质世界进行科学结识的初始阶段,学生出现的困难和产生的问题,就需要科学课堂提供一些研究方法来帮助他们克服和解决。此外,一年级小学生在行为能力上比较弱,课堂上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在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较弱。因此,他们的观测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学目的】科学知识概念目的1我们周边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物体,这些物体都具有一定的特性。2可以用一些科学词汇来描述物体的特性。科学探究目的1用各种感官观测和描述不同的物体。2用两两对比的方法对物体进行观测。科学态度目的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爱好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感受到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它们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教学重难点】重点:用观测和比较的方法对物体的特性进行描述。难点:学会用两两对比的方法进行观测,学会用科学词汇描述物体特性。【器材准备】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单、课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玩猜谜语的游戏吗?那我来说你来猜。(出示谜语:体形有圆又有方,皮肤有白又有黄,发现哪个字写错,立即摇头来帮忙。谜底:橡皮)2你为什么猜它是橡皮呢?(学生可以从橡皮的颜色、形状、用途来表述自己的理由。)3每个物体都有它不同于其他物体的特性,我们要学会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物体,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它的特性,再让别人猜猜它是什么吗?4我们如何才干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并且还能把它准确地描述出来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板书:发现物体的特性)二、观测物体(一)观测一个物体我们如何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呢?(要认真观测)2应当如何观测呢?回忆一下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的观测植物的方法,谁来说说。运用眼、鼻、手等多种感官进行细致观测(特别提醒学生在未经教师允许的情况下,不能用嘴接触任何物体)。(板贴:眼睛看、鼻子闻、手摸,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3教师出示要观测的物体,逐个结识8种物体:玻璃珠、螺母、乒乓球、橡皮、泡沫块、纸片、木块、一次性塑料杯。4现在,我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体来观测,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些物体的特性。5学生报告,教师总结出描述物体特性一些科学词汇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二)对比观测两个物体1刚才大家发现了物体的一些特性,你们想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吗? 2例如:我们要观测木块有什么特性,可以先将木块与乒乓球对比,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木块是正方体,乒乓球是球形,它们的形状不同,所以说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性。这种方法叫两两对比观测法。然后把木块再分别与螺母、橡皮、泡沫块、纸片、一次性塑料杯依次比较观测,看你能不能发现木块更多的特性。3随机抽取学生表述如何去做。44人一组,通过小组合作,将物体进行两两比较,看看有没有更多的发现。5如何具体记录物体的特性呢?我们先来看看活动手册吧!()教师示范活动手册的使用:投影展示实物,指导学生先填写日期。(物品名称可替换)()指导学生填写登记表格。以木块为例:把木块与乒乓球对比后发现形状不同,形状就是物体的一个特性,然后填写在登记表上(强调:(1)可以把活动手册最后一页词汇表上的词汇剪下来,粘贴在相应位置,也可直接填写,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2)边观测边记录,顺序建议是:颜色形状气味是否透明粗糙限度轻重,但不强调一定是这个顺序)。6. 交流评价“我的记录”。(1)请学生到展台展示并介绍“我画的记录”。(2)学生互相评价观测和记录的是否准确。(3)教师小结:记录时要真实、准确。7出示班级登记表单,交流观测到的信息。在学生交流过程中, 教师补充班级记录单。8看看我们的班级记录单,你有什么发现?9教师总结:通过两两对比观测,我们能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10通过观测比较活动,我们对木块已经非常熟悉了,谁来描述一下木块的特性?比一比谁描述得最佳。三、小结、延伸1谁来说说我们如何才干发现物体更多的特性?2要想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物体,应当怎么做?3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根据物体的特性编一些小谜语让别人猜,这样可以锻炼自己的观测能力和描述能力。【板书设计】发现物体的特性看 大小、颜色、形状闻 气味两两对比观测法摸 表面粗糙限度掂 轻重谁轻谁重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在第一课的观测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结识并实践了一些观测、描述物体的方法,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特性的科学词汇,比如轻重、粗糙、光滑等,甚至他们也许已经注意到不同物体的轻重可以用掂的方式来比较。但是,这种简朴的方式能否准确比较物体的轻重呢?学生会发现,对于两个物体轻重的比较,不同的人也许会给出不同的结果,特别是当两个物体的轻重差不多的时候,就很难用“感觉”的方法来判断。这就引发了学生的进一步思考:如何更为准确地判断物体的轻重呢?针对一年级学生,可以用一种简朴的测量方法,即运用简易天平来称量,并通过观测、简朴记录等多种手段来得到结果。【教学目的】科学知识概念目的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科学探究目的1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也许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限度不同。2轻重和大小适当的物体可作为称量的标准物。科学态度目的发展进一步研究物体的爱好和愿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结识到掂量、称量等方法的准确限度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1质量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并且可以被测量;2用掂量、称量等测量方法可以比较物体的轻重,不同的方法也许导致比较结果的准确限度不同。难点:用称量的办法进行测量并记录【器材准备】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简易天平1台(含称量盘)、同样大小的回形针若干、学生活动手册每组3条记录单、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概念展示上节课用到的各种物体(乒乓球、木块、橡皮)的图片,提问:“看一看我们观测过的这些物体,我们如何知道它们的轻重呢?”让学生说说如何知道物体的轻重。二、 围绕概念,实践探究 用不同的方法比较5个物体的轻重并排序。1预测物体的重量。(1)出示5个物体: 乒乓球、相同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相同材质和形状的小橡皮和大橡皮。在预测轻重之前,一方面让学生认真观测比较这几个物体的形状及大小。(其中,木块和塑料块的大小同样,两个橡皮的材质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乒乓球是空心的且比木块大)(2)安排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预测排序结果并记录下来。排序方法采用先提问“我们如何记录排列的顺序呢”,引导学生讨论记录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将学生讨论的方法统一为一种,比如用数字表达轻重,数字越小,表达越轻,即学生认为最轻的物体,就用1表达,认为第二轻的,用2表达,最重的,用5表达。准备一张记录单发给每个小组,填好预测结果后贴在黑板上(这样便于对比较的结果进行讨论)。鼓励学生说说预测的理由。(3)对每组的排序进行比较,将学生的讨论聚焦在“对于两块橡皮,你们是如何预测的?同样大小的木块和塑料块,你们又是如何预测的?”这类问题上,以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适当时,做简要的小结,说明预测有也许不准,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判断物体的轻重,比如,掂量和称量。2掂量不同物体的轻重。(1)掂重。学生亲自动手掂量5个物体,感受5个物体的轻重,这时需再次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提醒学生统一用数字来表达轻重)。分发给学生一条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2)掂重后,先小组研讨,再围绕数据全班研讨。3称量物体的重量。(1)一方面要拟定标准物。教师通过多媒体屏幕呈现几个问题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该选什么样的物体作为标准物呢?“比较重的物体可以吗?比如玻璃珠。” “比较大的物体可以吗?比如乒乓球。”通过这样的引导,促使学生在对比中发现,应当选择比较轻的、小的、容易放在盘子中的物体作为称量的标准物。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证明,回形针的大小和轻重比较适合作为标准物。(2)说明称重方法。将一个物体放在简易天平的左端,在天平的右端逐个放入回形针(虽然这里不强调“左物右码”,但仍建议给学生养成“左物右码”的习惯),直到天平平衡。数出放入的回形针数量,根据回形针的数量比较物体的轻重,并记录称量结果。称量后,学生要根据回形针的个数来给5个物体的轻重排序并记录下来。(3)再发给学生一张新的记录单进行记录,然后贴到黑板上进行展示比较。(4)学生用称量的方法进行比较并记录。三、研讨数据,获得概念1班级汇总完毕后,要先组织学生分别查看三次排序的结果,小组内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然后将小组的数据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也许会发现,自己小组三次结果也许都不同样,其他小组三次排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2接下来,小组内要先讨论三种比较轻重的方法中,“哪种方法的排序结果更准确”,从而转入对不同测量方法准确限度的探讨。预测是猜的,不太准确;不同的人感觉也许不同,掂量也不准;掂量次数多了,容易乱;用简易天平称量是比较准确、比较科学的方法。四、应用概念,拓展延伸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已经发现了大小相同的木块和塑料块,轻重是不同样的。以此为基础给出问题情境:相同大小的瓷碗和金属碗同样重吗?学生先互相交流,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联系之前的实验结果说出判断的理由,再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比如不同材料做成的椅子轻重也许不同等。五、小结今天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回想一下今天这节课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教师在班级记录单上做记录。结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学生分析】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性(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并且也学会了用简朴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这节课引导学生结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性形状。这节课结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结识打下基础。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学目的】科学知识概念目的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性之一。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科学探究目的1用简朴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科学态度目的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爱好。2认同物体的特性是可以被观测和测量的。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也许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性之一。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器材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和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的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的轻重。还记得是哪几种物体吗?(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2出示小布袋。不打开布袋,你能猜猜里面装的是哪两种物体吗?是如何猜到的?引导学生用“摸”“看”的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的物体是乒乓球和橡皮。3出示此外两种物体木块和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是什么形状。强调形状也是物体的重要特性。4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结识物体的形状。(课件展示猜测的方法及四种物体的形状)(板书:结识物体的形状)5提出问题。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如何才干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的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的方式进行。(课件演示:“平铺一层”)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的方式1演示平铺的方法,记录数据。如何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的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课件演示平铺的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的数据填写在班级登记表单中。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的影响1观测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和木块数量都同样,而螺母和橡皮的数量就不同样了。这是怎么回事呢?2交流展示“摆放”的方式:我们先来看看这些物体都是怎么摆放的吧。(1)各小组将摆放的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共同体验:螺母和橡皮以特定的方式摆放,真的可以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相应的摆放方式旁边。(2)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并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也不同样。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1)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同样的,所以怎么摆都同样,摆的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和“立”着摆是不同样的,用来平铺的“面”形状不同样,所以平铺一层的数量也不同样,橡皮“躺”“立”“侧”,装的数量都不同样。(2)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的数量比大小差不多的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的因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假如学生认为是由于“乒乓球”比“木块”大而导致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的空心塑料块和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的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同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的烧杯装同样多的水,将乒乓球和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看两个烧杯中水面的高度是否一致。)四、拓展、延伸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和“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的被填满了吗?说说你的见解。【板书设计】结识物体的形状给物体分类教学设计【学生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科学课学习,一年级学生逐渐了解了科学课程的特点。学生开始初步接触科学观测、记录、表达、交流等科学探究方法,逐步培养出合作学习和实事求是等科学态度。但是学生各方面的科学素养和学习能力仍处在培养阶段,在行为能力上相对较弱,无意注意大于故意注意,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同时,对于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仍需进一步培。【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1了解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2根据物体的特性进行分类,可以更清楚、有序地结识物体。科学探究目的1可以根据一个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2了解给物体分类时,依据的特性不同,分类的结果会有所不同。科学态度目的1继续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爱好。2认同物体可以根据某一特性被归类。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体会,人们可以运用分类的方法整理身边的各种信息。【教学重难点】重点:可以根据一个特性对物体进行分类。难点:了解科学准确的分类需要将标准细化。【器材准备】乒乓球、大木块和小木块、与木块大小和形状相同的塑料块、大螺母和小螺母、大橡皮和小橡皮、塑料杯、泡沫块、玻璃珠、纸片、不干胶贴纸、记号笔、印有圆圈的白纸、学生活动手册、若干个带有两个大圆圈的小组记录单、班级记录单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小朋友到超市想买酸奶,你能帮他找到酸奶吗?(播放课件,选几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在超市如何找到酸奶的)2我们也观测了许多物体的特性,你能描述一下吗?这些不同物体的特性有相同的方面吗?(学生根据前几节的活动手册和班级记录单描述前几节课上观测的物体特性)3我们能不能用一种特性作为标准给它们分类,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它们。(板书:给物体分类)二、给物体分类1描述物体特性,拟定分类标准。(1)教师分发活动器材,学生拿出活动手册。(2)说说自己计划以什么特性作为标准进行分类,并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2初次体验分类并为物体编号。(1)引导学生根据制订的分类标准进行初次分类活动(全班统一拟定一种相对简朴的分类标准,如:大小),将物体放在小组记录单的圆圈中。(2)引导学生发现使用实物摆放的方法不便于同时开展不同标准的分类,并且这种方法的分类结果无法悬挂展示,不便于交流。(学生思考,商议改善办法。)(3)指导全班同学按照统一标准为物体进行编号。我们有什么办法进行编号呢?上学期,我们在比较恐龙大小的时候,有个编号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我们也来给这些物体进行编号吧。(学生按照相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编号)3开展小组分类活动。(1)小组总结物体特性。观测前几节的记录单,你们都发现了物体哪些方面的特性?(学生发现有大小、形状、轻重、粗糙或光滑、透明或不透明等方面的特性,根据物体大小进行分类的活动已经做过,不再反复)(2)根据特性制订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上。(学生制订分类标准,明确分类标准,将小组制订的分类标准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中,一张记录单填一种标准)(3)小组合作开展给物体分类的活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开展探究活动,将分类结果以物体编号的形式填写在小组记录单不同的圆圈里)(4)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填写小组记录单。(5)学生悬挂展示小组记录单,并遮挡住分类标准部分。(学生遮挡住分类标准,并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记录单)4解密活动。(1)全班共同解密各组的分类标准。通过观测小组记录单的分类结果,逆向分析分类标准是哪种特性,并说明理由。(2)相应小组进行展示揭秘,说说自己的分类标准和分类结果。三、交流研讨1大家是根据物体的哪些特性分类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分类有很多方式,但是不管哪种方式分类的标准,都是物体比较典型的、有共性的特性。2根据同一特性分类,分类结果有哪些不同?你发现在哪个相同标准的分类中有不同的结果,为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大家统一?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有些相同分类标准的分类结果要想达成一致,还要有相同的细化标准界线。以轻重这一特性为标准的分类,不同于大小的比较。同样的物体有大有小,可以通过比较得出结论,但是对于轻重这一特性,在制订标准的同时还要细化轻重标准的界线,也就是说只有将标准制订得更准确,才干进行更准确科学的分类。3根据发现细化小组记录单的分类标准,拟定关于轻重的分类界线,再次调整轻重的分类。四、完毕个人、小组、班级记录单内容1学生完毕个人活动手册。2各小组共同完善小组记录单。3师生完善班级记录单。4观测生活中身边的分类。我们生活中都有哪些分类给我们带来帮助呢?是哪些方面的分类?是如何给我们带来帮助的?(播放课件)【板书设计】给物体分类特性 分类标准 细化标准观测一瓶水教学设计【学生分析】通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性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结识。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测比较的方法继续观测水的重要特性,为后面结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性,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同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的1学习观测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测,能用语音简朴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3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4在教师指导下可以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科学态度目的1乐意倾听别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结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爱惜和保护。【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性,也是固体与液体的重要区别。【器材准备】水、乳白色洗发液、不同形状的透明容器、木块、活动手册、观测记录单。【教学过程】一、聚焦导入:教师出示一瓶矿泉水,请同学们说一说瓶子里面装的是什么?关于水你都知道什么?然后请同学们一起来观测。(板书:观测一瓶水)(学生观测矿泉水)二、观测比较水与洗发液1观测方法的研究出示洗发液的瓶子(撕掉上面的标签),请学生猜一猜里面装的是什么(学生也许会猜是沐浴露、洗手液,适当表扬生活中善于观测的同学,告诉学生是洗发液)。如何比较观测水和洗发液?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前几节课学习中用了哪些观测方法。学生建议可以用眼睛看、鼻子闻、手摸(由于洗发液不能食用,在此教师要及时提醒不能用“尝”的方法,强调任何场合都不能用“尝”的方法)。(学生观测比较矿泉水与洗发液并回答诚实的问题)2学生观测水和洗发液的不同和相同(1)看一看教师提问:大家一起来观测水和洗发液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学生分组观测并报告。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它们颜色的不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法知道。(乳白色与无色,透明与不透明,对比观测)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2)闻一闻教师提问:水和洗发液尚有什么不同?如何才干知道它们的气味不同呢?学生建议闻一闻。教师示范闻的标准操作方法,并指出这样做对安全的重要意义。(闻的标准操作方法:打开瓶盖,左手持瓶身,右手从瓶口上方将空气扇向鼻子,闻到气味即可盖上瓶盖。)学生动手操作并报告。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3)摸一摸教师提醒:水和洗发液除了颜色、气味不同,它们用手摸起来同样吗?如何证明洗发液要比水光滑?再用拇指摸一摸。教师讲解手摸对比方法:用玻璃棒在洗发液中沾一下,滴到食指上,再用拇指搓捻;用同样的方法把水滴在另一只手的食指上,搓捻后进行对比。学生动手操作并报告。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报告。3总结水与洗发液的异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活动的过程和观测的结果,并总结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并记录在班级记录单上。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能流动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能流动(播放课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果)过渡:通过观测比较发现水和洗发液有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假如把它们和木块比较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三、观测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和相同1不同教师把洗发液和水分别倒入不同形状的瓶子里让学生与木块对比观测。学生交流观测结果:(1)它们放进容器的方式不同,水与洗发液能流动,木块不能流动。(2)水和洗发液的形状随容器形状发生变化,没有固定形状,木块的形状不随容器的变化发生改变。教师板书学生观测结果。(播放课件,让学生观测三个图片并思考问题)2相同教师引导学生观测比较水、洗发液、木块有没有相同之处。学生观测、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再次观测上面的现象,发现尽管水和洗发液在不同容器里形状不同,但它们仍然有形状,只是形状不固定。教师板书: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看图思考问题)3总结水、洗发液与木块的不同和相同教师请同学根据板书总结它们的不同和相同。学生发表观点:我们发现尽管水、洗发液的形状可以变化,木块形状不变,但它们都有形状。(播放课件,回顾探究过程,反思探究结果,总结固体、液体的不同)四、完毕班级观测记录单和活动手册1教师请一位同学到台上执笔,全班同学一起根据观测结果共同完毕班级记录单。2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班级记录单,完善自己的活动手册第1课内容。3拓展延伸回家后完毕活动手册上“看谁流得快”活动。(播放课件,完毕信息的整理和摘录)【板书设计】观测一瓶水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洗发液:乳白色、有香味、不透明 能流动 无固定形状木块:有颜色、有气味、不透明、不能流动 有固定形状它们去哪里了教学设计【学生分析】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了运用感官进行观测再描述的基础,对水和固态物体的许多特性有了初步的结识。并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把食盐或糖放入水中会慢慢“化”掉,但是把小石子放入水中则不会“化”。本节课学生将运用一种不同于前面几课的实验方法混合,把一些物质放入水中,观测混合后发生的变化。混合实验将丰富学生对前面研究的物体属性的结识,学生将从实验中观测并结识到,有一些物质较难溶解在水中,有一些物质较易溶解在水中。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他们在行为能力上有所提高,但课堂中仍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学习中自我意识较强,团队合作意识、自我控制力较弱;观测能力、表达能力,倾听习惯等都需要培养。【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有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科学探究目的1通过对比的方法,观测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2能用放大镜观测较小的物体。3能用搅拌的方法让水中的物体充足混合。科学态度目的1结识到可以用对比的方法观测现象。2认可从多角度进行观测是一种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运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教学重难点】重点:有些物体能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体很难溶解。难点:通过对比的方法,观测物体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器材准备】为学生准备:3个装水的透明杯子、3个小玻璃盒、放大镜、搅拌棒、小勺、食盐、红糖(块状)、小石子、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聚焦问题1问题导入。(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结识了水,谁还记得水都有哪些特性?(2)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水,谁能说一说水有什么用处?(3)水尚有一个本领,可以加很多东西进去,比如妈妈做汤时会放一些作料在水中,使汤更加鲜美。类似的情况你们还见过哪些?在哪里见过?(在这里,学生也许会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提到“溶解”这个词)(4)所有的东西放入水中,都能被溶解吗?(课件展示一些生动的溶解现象)2聚焦问题。假如我们把食盐、红糖和小石子放入水中,水会发生变化吗?会发生什么变化?食盐、红糖或小石子会发生变化吗?二、学习新课,探究发现1描述并记录现象。(1)师:老师为每一组都准备了这三样物品,请你们认真仔细地观测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指导放大镜的使用方法。(课件出示三种被观测的物质)(2)小组成员分头观测,交流报告。(3)师:要想看到它们放入水中是什么样子的,你们打算怎么做?(4)学生分组研讨,拿出实验方案,教师加以指导。指导要点:使学生明确要用小勺来取物质,放入等量的水中,然后静静地观测这些物质进入水中的情况,并与物质之前的状况进行对比;提醒学生不能晃动水杯;在物质进入水中一段时间后,用搅拌棒充足搅拌,让物质与水充足混合;搅拌停止后,再次观测、对比物质的变化情况、混合液的情况以及杯底的情况。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将观测结果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可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通过图画来表达。要特别强调没有变化与有变化同样重要,所有观测结果都要记录下来。(5)学生小组实验观测并做好记录。(6)教师巡视和指导。2研讨交流,达成共识。(1)把盐、红糖、小石子放入水中后,你观测到了什么现象?引导学生分别描述3种物质放入水中的变化情况,询问学生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没有发生变化,并对比3种物质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加以说明,食盐和红糖在水中溶解了,小石子在水中没有溶解。(播放课件)(2)盐、红糖放入水中后,真的“消失”了吗?引导学生在说出自己判断结果的同时,说出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结合生活中的经验和实验现象来说明)。盐放入水中后,盐水是咸的,说明盐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红糖放入水中后,水是有颜色的、甜的,说明糖还在水中,只是看不见(课堂上不允许学生品尝,学生归纳的“咸”和“甜”是基于生活经验)。三、课堂小结、扩展延伸1通过我们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谁乐意来谈一谈?2课堂伊始,大家说俩人很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现在再想一想生活中尚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哪些不会溶解?有爱好的同学可以用学到的方法试一试,下一堂课跟大家分享。(播放课件)结识一袋空气教学设计【学生分析】通过本单元前6课的学习,学生从关注周边的物体开始,逐渐学会用适当的词汇描述周边的事物,逐渐形成描述物体特性的能力,形成了对物体的结识和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对物体轻重、形状等属性的描述,在本单元卡站了对水这一物质的探究,掌握了通过比较结识物体特性的研究方法。本课将试着让学生用已经学过的研究方法,用科学词汇从不同方面描述另一类物体“空气”的特性。【教学目的】科学概念目的1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2与木块、水相比,空气有许多不同的特性,也有一些相同的特性。科学探究目的1进一步运用感官,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的特性。2空气的一些特性是可以被观测和描述的。科学态度目的1发展学生对探究物质世界的爱好。2意识到可以运用所学的方法研究未知事物。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空气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与其他物体相比有不同的特性,也有一些相同的特性。难点:通过本课的研究使学生结识到虽然空气是看不见的,但是课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透明塑料袋、扎塑料袋的皮筋、透明烧杯或塑料杯、学生活动手册等。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班级记录单(用于单元知识总结)。【教学过程】一、聚焦1导入:回想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用到了哪些研究方法?2提问:回忆一下,在本单元中我们学过哪些描述物体特性的科学词汇?(教师出示前面几节课的班级记录单)二、探索(一)指导学生收集一袋空气,并进行观测。(教师出示一个空烧杯或一个空玻璃杯,让学生观测)1提问:老师的玻璃杯中有什么呀?真的什么都没有吗?再想一想。2教师引导:你们真聪明!杯子里面不是空的,里边盛满了空气。(板书:空气)3教师提问:你认为空气是什么样的?今天我们就用本单元学过的方法结识它吧!(引导学生说出“空气是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很轻”)4提问。(1)要想研究空气,你有什么好方法吗?(2)空气在空中我们怎么研究呢?(3)我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它“逮”住呢?(4)老师为大家准备了塑料袋儿,看一看、想一想,你有好的办法了吗?(5)我们“逮”到了空气,你将如何用学过的方法去观测空气的特性?(二)指导学生将空气与水和木块进行比较;1提问.(1)可以用什么感官来观测空气?学生也许会想到用手“摸一摸”“捏一捏”,用眼睛“看颜色”“形状”“是否透明”用鼻子“闻”等。(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贴:眼睛、鼻子、手,同时进行闻和摸的安全教育)(2)引导:本单元我们曾经研究过什么物体呀?(3)大家还记得,水有哪些特性吗?(4)我们从哪些方面描述了水的特性?(5)我们研究水的时候,是将水与哪些物品进行比较研究的?(6)现在,你能把空气与水和木块,再进行比较研究吗?看一看它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交流观测到的信息,教师板书记录学生的发现。2描述并记录空气的特性.(1)提问:还记得在第一课和第五课的时候,我们使用过的记录单吗?(2)小组内讨论,如何描述空气的特性。(3)说一说: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观测到这些特性的?学生:“用眼睛观测空气是透明的、无色的、跟水是同样的” “跟水对比,水是流动的,打开袋子,空气就跑了,说明空气也是流动的”等。(4)班级集体论证:“空气有什么特性”“我们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我看见这袋空气是透明的,跟水同样”“我闻不到空气的气味”“我摸不着空气”等。(5)提问:“在本单元中,我们从哪些方面结识了物体”“可以用哪些词汇描述它们的特性”三、小结同学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今天我们一起结识了空气是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测方法。希望同学们此后能用今天所学到的方法去观测其他的物体。【板书设计】空气无色无味透明气体我们知道的动物教学设计【学生分析】一年级学生对有生命的动物有着天生的爱好,从他们开始运用感官观测和探知世界的那刻起,会动、会叫、会呼吸、会生长的动物就是最能引发他们关注的对象。通过电视、书本、家长讲解、参观动物园等渠道,他们对动物生长、运动、进食、呼吸、繁殖等有了一定的结识,但往往比较模糊。在科学技能上,虽然通过一个学期的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的观测与描述能力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在表达的准确性上仍然欠缺。而动物更加复杂多样的外部特性及“会运动”的特性,使学生在观测和描述时会碰到不少困难。这意味着一年级的学生更难以概括出动物的共同特性。因此教师对观测、记录方法的指导需要更加细致,以便帮助学生进行观测、描述活动。【教学目的】科学知识目的1知道动物是有生命的。2能说出动物的一些共同特性。科学探究目的1能说出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性。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测一种动物,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性。3通过动物与玩具熊的比较观测,学习用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见解。科学态度目的通过对动物的观测,产生研究动物的浓厚爱好。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的培养亲近动物、研究动物、保护动物的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测一种动物,初步用语言和图示描述其特性。难点:通过观测、比较,能说出动物的某些共同特性及玩具熊不是动物的理由。【教学准备】学生:动物卡片或动物标本、玩具熊、学生活动手册。教师:仓鼠(活体)、教学课件、班级记录单。【教学过程】一、回顾已经结识的动物1同学们,在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你都见过哪些动物呢?2(课件出示几种常见动物的图片)这里尚有些动物,你能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吗?二、观测并描述一种动物1学生共同观测,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1)(出示一只小仓鼠活体)看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知道它本来生活在哪里吗?(2)今天这只仓鼠宝宝来给我们当模特,老师想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样的特点?(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会跑、会吃东西、有头、有嘴巴、有尾巴、有脚等)(4)同学们真厉害,把仓鼠宝宝的特点都找出来了。(教师出示课件,总结仓鼠的特点)2学生分组观测,并用语言描述一种动物。(1)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种动物标本。你能像观测仓鼠宝宝那样,观测这些标本吗?找找你们小组的这种动物有什么特点?(2)学生分组观测,教师巡视指导。(3)全班交流。交流集中在外形特性、运动方式等方面。让我们来开一个“动物介绍大会”吧!哪个小组能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观测的动物?请小组成员带上你们的动物标本,到前面来介绍一下它吧。(小组介绍,其他同学可以指出其描述不全面的地方并做补充)3画一画我们观测的动物。每个小组观测的动物各具特色,我们用笔把它画下来吧。怎么画呢? (1)教师示范,边观测标本边画,先画身体中间的部分,这是重要部分,然后再画上脚、头、翅膀等,最后可以画一画头上的眼睛、嘴。(教师可提醒学生观测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动物的环节,学生可以参照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画的规定:真实,看到什么画什么,尽量画得像)(2)学生在活动手册上开始画图。教师巡视指导。 抓住重要特点画动物。看看学生有无把凭空想象的成分画上去的情况。 指导学生按顺序观测、描述动物身体的各个部分,仔细观测每个部分的特点。 图画上适当加文字(或拼音)标注。(3)交流反馈。运用实物展台,展示学生的活动手册。请同学们先猜一猜,画上是哪种动物?(指向画得像不像)你觉得画得好,好在哪里?(指向有没有突出动物的特性)你觉得画得不好,不好在哪里?你能指出问题在哪里吗?(指向真实记录)让学生简朴修正一下自己的画。三、概括动物的共同特性1(出示课件)这张图片里有些是动物,有些不是动物,你能分辨出来吗?2报告交流。3玩具熊为什么不是动物呢?谁能来给大家解释一下?4教师汇总学生的发言:本来玩具熊是没有生命的,它不会动,不需要吃食物,不会长大,所以它不是动物。那么动物都有什么特点呢?5刚才我们说的,也就是动物所具有的共同特点,你能再来说一说吗?(教师整理学生的发言,形成班级记录单,参考课件内容)四、总结和拓展1说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这节课学习了用画图的方法记录动物,现在老师用橡皮泥制作了刚才观测的仓鼠宝宝的模型,你能用橡皮泥把你观测的或者喜欢的动物制作出来吗?3请学生参照学生活动手册制作一个动物模型。我们知道的动物动物的特点(班级记录单) 日期:1能自己运动 6吃食物 2有嘴 7需要空气3会长大 8会繁殖4有身体 9会排泄 5有生命 10校园里的动物教学设计【学生分析】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身边的动物经常进行着故意无意地观测,但是这些观测往往是随意的、无目的的,因此获得的信息比较有限且零散。对生活在周边的动物,一年级的学生能叫得出它们的名称,大约知道它们生活的环境,对熟悉的动物能从自然环境中辨认出它们,却无法在自然环境中准确地找到它们。上学期“校园里的植物”的考察活动给予了学生基本的校内寻访的技能与经验,但是由于动物是不断运动的,这使观测的难度大大增长。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的观测动物的技能和寻访方法,在寻访时容易出现兴奋有余、活动目的不明确、忘掉记录等现象,使得观测活动盲目、无序。而在后续的研讨活动中,由于观测不到位,容易出现表达不准确、表达内容空洞等问题。【教学目的】科学知识目的1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动物是多种多样的。2不同的环境中生活着不同的动物。科学探究目的1通过实地观测,结识校园中常见动物的名称及其特性。2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运用简朴的工具来观测动物的外部形态特性及运动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