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上传人:回**** 文档编号:166199935 上传时间:2022-10-31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2023年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数学教学计划一、学生分析:六年级1班共有学生36人。上期期末考试及格人数30人,占83.3%,优秀人数25人,占69.4%,班平均分79.2分。二、教材分析: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的阶段特性,把促进学生发展,适应学生未来生活需要,特别是继续学习的需要放在首位,努力体现小学数学课程的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的规定。教材既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又能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他们的学习资源,便于他们积极探索新的学习内容。教材为学生选择适宜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介入活动,开展数学思考,促进思维的发展。三、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能方面。1、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和方法,增强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经历探索分数乘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完善对乘除法运算意义的结识和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经历结识比以及百分数意义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现实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提高综合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朴实际问题的能力。2、让学生通过操作,实验,观测和思考等活动,结识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的理解解决相关的简朴实际问题。3、让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初步掌握用分数表达具体情境中简朴事件发生的也许性的方法,能根据指定的也许性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二)数学思考方面。1.在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简朴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和价值,发展抽象思维,增强符号感。2.在探索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比的基本性质,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过程中,可以积极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观测和操作,比较和分析,猜想和验证,归纳和推理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合情合理与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三)解决问题方面。1.能应用在本册数学书中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能力。2.能在理解体积含义及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基础上,积极解决一些有关的问题,进一步体会与别人交流的重要性,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四)情感与态度方面。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数学内容,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实际问题,获得成功的体现,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增强创新意识,锻炼实践能力。四、采用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足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2、教学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故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助于学生积极地进行观测、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3、建立评价目的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结识自我,建立信心。4、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5、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努力使数学知识的学习情境化、生活化、趣味化,使学生爱学、乐学,学有所得。五、课时安排:(详见进度表)五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张俊霞一学期将过去,可以说紧张忙碌而收获多多。总体看,我能认真执行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把新课程标准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数学课堂教学的新思绪、新设想结合起来,转变思想,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收到很好的效果。为了克服局限性,总结经验,使此后的工作更上一层楼,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如下总结:一、认真备课。备课时,不仅备学生,并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做了具体的记录,既突出了本节课的难点,又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后趁记忆犹新,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教师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此后改善课堂教学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评是十分有用。二、注重课堂教学的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我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足体现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觉得快乐,注意精神,培养学生多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本学期我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助于学生积极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可以充足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当作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这说明:设计学生积极探究的过程是探究性学习的新的空间、载体和途径。 三、创新评价,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我们把评价作为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手段,也作为教师反思和改善教学的有力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抓基础知识的掌握,抓课堂作业的堂堂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定量采用等级制,定性采用评语的形式,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那些进步,具有了什么能力。使评价结果有助于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做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讲评,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善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同时加大了对后进生的辅导的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生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生思想的辅导,提高后进生的成绩,一方面解决他们的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爱好。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本来的简朴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两个班79名学生中,学习中下者将近占一半,所以“抓差补阙”工作认真尤为重要。本学期,我除了在课堂上多照顾他们外,课后还给他们“开小灶”。一方面,我通过和他们积极谈心,了解了他们家庭状况、经济基础、邻里关系等,找出了其中的因素,并从心理上疏导他们,拉近了我们师生之间的距离,使他们建立了自信心;另一方面,对他们进行了辅导。对于他们漏掉的知识,我积极为他们填补,对于新学内容,我耐心为他们讲解,并让他们天天为自己制定一个目的,同时我还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表扬。通过一学期的辅导工作,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爱好,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之,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困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缺陷,如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和探讨上、信息基础教育上、自己的教学经验及方法等方面有待提高。本人此后将在教学工作中,吸取别人的长处,填补自己的局限性,力争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学案例及反思张俊霞教学案例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平均数基础上来学习的。通过挖掘生活中丰富的课程资源,让学生经历记录活动的过程中,学会求中位数和众数并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学会对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初步的记录能力。学生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记录能力,并善于在生活中发现问题,乐于在合作、探究中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重要是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来获取新知。教学目的: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根据具体问题解释其实际意义。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具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合作能力。3.感受记录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记录意识,培养记录能力。教学重点:会求中位数和众数,能结合情境理解其实际意义。教学难点: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选择适当的记录量表达数据的不同特性。教学设想:一方面创设小明找工作时碰到问题的情境,通过对平均数的分析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出寻找中位数的必要性;然后通过对数据的观测、分析、比较,学会拟定中位数和众数。通过调查学生的体重、年龄、鞋号,让学生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意义的理解,体会记录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记录能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1师:老师想了解你们长大以后都想做什么呢?生:军人。师:多远大的志向啊!共和国的卫士。生:教师。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为了实现你们的抱负,一定要从小做起加倍努力呀!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假如你现在刚刚大学毕业,在找工作时你应当关注什么?生:关注公司的实力。生:关注公司的工作环境。生:我比较关注我的工资是多少?师:是啊,工资的确是人们比较关注的一个条件,很多人在找工作时都要考虑这个问题。我的一位好朋友张明在求职的过程中就碰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2师出示课件,指名读招聘启事。师:从招聘启事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这家公司要招聘员工。生:我还知道这家公司员工的平均工资是2 000元。师:对啊,平均工资2023元,小明一看比较符合他的规定,于是就兴冲冲地来到了招聘处,经理对他进行了全面考核后对他说:根据你应聘的岗位我们给你的工资是1 400元。(出示课件。)师:假如你是小明,听到这个消息你会怎么想?生:招聘启事上不是说平均工资是2 000元吗?为什么给我的工资却是1 400元?生:这是一家骗人的公司,明明是2023元的基本工资,为什么只给我这些呢?师:小明也有这些疑问,经理自然也有他的道理,这时他拿出该公司员工月工资表。师:大家认真观测这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生:大多数员工的工资都在 2023元以下。生:我发现老板没有骗人,由于这些员工的工资有高有低,平均工资的确是2 000元。师:老板没有骗人,可是大多数员工的工资又都在2 000元以下?那到底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生:由于两个经理的工资特别高,所以使得员工的工资比平均工资都低。生:由于经理的工资高,所以把平均值拉高了。师:同学们分析得很有道理,由于平均数2 000受到较大数据的影响,已经不能合理地反映这家公司工作人员工资一般水平了。二、揭示问题,自主探究新知1中位数。师:再观测这组数据,你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你的同桌或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并报告。)师:你认为应当是哪个数据更能表达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我认为是1 800元,由于它和2 000元比较接近。生:我们组认为应当是1 500元,由于它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生:我认为是1 300元,由于去掉经理和副经理的工资,它在这组数据的中间。师:现在大家意见不统一,比较一下这3个数,你觉得哪一个数更合理呢?可以在小组中再讨论一下,交流一下你们的想法。生:我认为应当是1 500元,由于它在工资表的最中间的位置。生:我们也认为是1 500元,由于它在中间更能表达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我们也认为是1 500元,由于它不高也不低,能代表一般水平。师:通过第一次的交流大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让我们达成了共识,现在大家都认为1 500元最能代表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观测1500在这组数据中处在什么位置?生:中间位置。师:(板书:中间。)那它前面有几个比它大的数据?(4个。)后面有几个比它小的数据。(4个。)它处在9个数据的最中间的位置。师:那我们看这9个数据是怎么排列的啊?生:从大到小。(板书:大小。)师:(手势)这样呢?(从小到大。)师:我们把具有这样特点的数就叫做中位数。(板书:中位数。)师:你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师:你的概括能力真强,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对中位数的理解越来越全面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大屏幕。(出示中位数概念并指名读。)师:你认为中位数和平均数哪一个更能表现这家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生:中位数。师:那么作为商店经理为什么要在招聘启事中打出平均数呢?生:是由于在这里平均数比中位数要高,能吸引更多的人来。师:看来啊,这是商家的一种策略。我们分析一组数据时,由于所站的角度不同,往往关注点就不同,所以才会选择不同的记录量来表达一组数据的不同特性。师:我的朋友小明考虑再三,还是接受了这份工作。他的加入使工资表发生了变化,那现在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呢?生:1 500。生:1 400。生:这组数据最中间是1 500和1 400,中位数就应当是它俩中间的数。生:我认为它俩中间的数就是它们两个的平均数。师:你批准他的观点吗?口算一下应当是多少?(电脑出示求法。)师:对照这两组数据中位数的求法,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生:当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师:同学们可真聪明,不仅会分析问题,还能在分析的过程中发现规律。看来中位数只和数据的位置和排列有关系。2众数。师:其实生活中中位数的应用很多,老师想调查一下你们的体重是多少好不好?师:你们发现老师在写这些数据时,是怎么写的?生: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写的。师:观测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它表达什么?你的体重和这组数据对照,处在什么水平?生:中位数是80,它表达这一组同学的体重一般是80斤。生:我的体重是62斤,和这组同学比较我处在中档偏下的水平。生:我的体重是96斤,和他们比较我处在中档偏上的水平。师:有和这几个同学的体重同样的吗?生:我的体重是80斤。生:我的体重也是80斤。师:我们观测现在的这组数据,除了能找出中位数以外,你还发现它有什么特点?(出示数据: 8080。)生:我发现有3个同学的体重是同样的,是80斤。师:说明80出现的次数最多。(板书:出现次数最多。)师:具有这样特点的数我们就叫众数。(板书:众数。)师:根据你的理解说说什么是众数?生:我认为众数就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多的数。师:(电脑出示众数概念并指名读。)我们看这组数据的众数是多少?生:80。师:说明在调查的这几个同学中,体重是80斤的最多。看来众数只和数据出现的次数有关系。师:王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同学们今年多大了?(10、11、12。)10岁的举手我们看一下,11岁的举手,那12岁的呢?你们说咱班十几岁的同学最多?(11。)那么11就是我们班同学年龄(众数。)3新课小结。师:通过我们共同研究不仅对平均数有了新的结识,还结识了两位新朋友:中位数和众数。(板书。)根据你的理解说说它们3个记录量都有什么特点?生:平均数和每个数据都有关系。生:中位数是一组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数据中最中间的那个数。生: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众数。生:我知道了当一组数据个数是奇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的那个数;而当数据个数是偶数时,中位数就是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师:其实记录知识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三、联系生活,突出现实意义师:老师还想做一个现场小调查。你们都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鞋吗?现在分别记录一下男女同学的鞋号。(生分男、女生组开始记录,记录员进行整理。)师:我们来观测这两张登记表,你能从中获得哪些信息?生:我知道了穿37号鞋的同学最多,穿40号鞋的最少。师:假如你是一家儿童鞋店的经理,针对这两组数据提供的信息,会对你有什么帮助?生:多进37号的鞋,由于穿它的人多。生:我想再多进一些38号的鞋,由于随着学生长大脚也会变大。生:少进一些34号、40号的鞋,由于穿这些号的人少。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不仅会分析数据,还能根据数据进行决策呢,看来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四、全课小结师:其实数学知识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许多实际问题,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假如你是个有心人,就到生活中去寻找吧!反思:本节课教学中,师生在共同研讨、交流、互动中三维目的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并且体会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不同特性及其实际意义。回顾本节课,重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一)有冲突才有探究,有认知才会建构。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设计引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认知结构上产生冲突,使之成为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的良好契机。在学生积极探索、思考、发现过程中,体会到中位数的产生过程及实际背景。这样,学生不仅完毕了对新知的整合与建构,并且把探索求知、发现新知的权利真正交给了学生。(二)有合作才有交流,有补充才愈完善。在本节课中,无论从概念的得出、问题的解决、还是决策的制定,合作与交流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组内讨论、同桌交流体现了各层次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在交流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思维与智慧都被整个群体共享,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全面,更进一步。以上几点是本节课把握比较成功的地方,但仍然存在着遗憾和局限性:例如众数的学习虽然很自然很容易,但结识比较浅显,假如能再充足地运用这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一组数据中的众数也许有1、2个或也许没有,那样学生对众数的结识会更全面。中位数在学生的生活中运用不是很多,如何通过丰富的事例让学生感受到中位数和众数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总之,整节课学生经历着在观测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争论,在争论中提高的过程。我们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师生在共同的研讨、交流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五年级数学教学案例及反思张俊霞教学案例师:我们今天要来研究2和5的倍数的特性。可是自然数那么多,我们能一个一个研究吗?生:不能。那样的话永远也研究不了,自然数太多了,是无限的。师:那怎么办呢?(同桌讨论)生:我们可以先研究小范围里面的数。再推广。师:他的想法真棒!那我们就先拟定一个比较小的范围1-100,看看这100个数里2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性。师: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了1-100中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那么在所有的自然数中,是不是5的倍数都有这个特性呢?生:(凌乱地回答)是!师:肯定吗?这只是我们的猜测。要证明这个猜测对不对,我们还要进一步验证。那如何验证呢?有那么多自然数啊?(同桌讨论)生:可以找一个数看一看。师:找如何的数呢?怎么看一看呢?谁能说得更明白呢?生:就是找一个末尾是0或者5的数,然后除以5看看,能不能除得尽。师:哦,假如找不到这样的数,那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也适合。假如找得到这样的数,那就是有了反例,说明在大范围里面不适合。(学生在本子上举例)师:我们举了大量的例子,没有找到反例。那现在我们可以得出如何的结论了呢?生:所有5的倍数,个位上的数字都是5或0。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呢?在如何的范围内呢?生:在自然数中,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那这个数一定是5的倍数。师:当然,我们研究的是不是0的自然数。(练习)师:我们已经找到了5的倍数的特性,并能灵活运用了。那我们来回想一下,我们是如何来研究5的倍数的特性的呢?(同桌讨论,教师巡视并启发)生1:我们先拟定了一个范围。师:为什么呢?生1:由于不拟定范围的话,数太多了,不也许研究得完。生2:我们找到了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特性后,就把范围扩大到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进行了猜想。生3:猜想后,我们又进行了验证。师:我们是用如何的方法进行验证的呢?生4:举例。看看有没有反例。师:说得真好,最后我们才得出了结论在所有不是0的自然数中,5的倍数的特性是个位上5或0。然后运用这些结论能快速判断。师:谁能完整地把这个研究过程说一说呢?(同桌说全班说)师:那2个倍数特性我们怎么研究呢?生:也是先拟定范围,寻找一定范围内的2的倍数特性。然后扩大范围,举例,寻找反例,最后得出结论。师:那我们就用这样的研究方法,四人一小组开始研究2的倍数的特性。教学反思从以上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看到掌握2、5的倍数的特性不是本节课的唯一目的,在制定目的的时候,还从数学研究方法这个方面着手,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更注重让学生了解科学的数学研究的过程。我们知道,一堂课的知识目的是很容易达成的,但是假如要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或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会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很多困难。在这节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猜想验证结论”三个流程进行研究,最后得到对的的数学结果,并进行应用。 1、渗透“范围”意识。当我们说要研究2、5的倍数的特性时,学生想当然地会认为只要一个数一个数地研究就可以了。假如让他们实际操作,他们很也许会写了几个数后,就下结论,当然这时候他们下的结论也很也许是对的的。大部分老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肯定学生的结论,然后进行练习巩固。但是教师并没有满足于此,而是抱着科学严谨的态度。仅仅几个数就能得出结论了吗?答案显然是否认的,一项结论的得出不是这样草率的。假如教师如此这般教学,一次两次不要紧,长期以来,学生也会形成草率的态度,以偏概全,缺少一种科学的严谨,这是很可怕的。所以我们看到,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拟定了“小范围”的意识,在数据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拟定一个范围,在有限的时间里研究这个范围中的数的特性,得到在1-100这个范围内5的倍数的特性,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这时候教师没有满足于此,而是引导学生结识到这个结论仅仅合用于1-100这个小范围,是不是在所有不等于0的自然数中都使用呢?还需要研究。所以接下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结识到还要继续拓展范围,研究大于100的自然数中所有5的倍数是不是也是个位上的数字是5或0。只有进行了研究,才干得到对的的结论,最后在学习和生活中进行应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严谨的态度,同时有了一定的“范围”意识,知道了在进行一项数目巨大的研究过程中,可以从小范围入手,得到一定的猜想,然后逐渐扩范围大,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相信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明确范围意识,建立科学严谨的态度的。2、感受“猜想”与“结论”的不同。在教学2、5的倍数的特性之前,教师找了几个学生访谈,想了解学生学习的前在状态,当然所找的学生是各种层次都有的。对于2、5的倍数的特性,应当说比较简朴,所以中档学生和优等生都已经知道了它们的特性2的倍数肯定是双数,5的倍数末尾是5或0,只有个别学困生一无所知。同时有个奇怪的现象,所有知道这个结论的同学都认为这个结论非常对的,以后就能用这个结论来进行判断,不需要进行验证,当然他们的结论获得也仅仅是“知道”的过程,没有经历“探究”过程。假如长此以往,学生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者,而不是知识的探究者,以后将只习惯于被动接受,而不会积极发现。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找到1-100内2和5的倍数特性时,教师追问学生,“是不是比100大的自然数中,也有这个特性呢?”学生异口同声地都认为是。这里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科学的学习态度。我们看到,教师告诉学生是不是有这个特性,我们没有研究过,所以只是我们的猜想。当教师一点拨后,大部分学生还是比较认可的。的确,没有通过研究,怎么能知道是呢?有了这样的猜想,最后通过举例的方法验证后,学生没有找到反例,这时教师才告诉学生,一开始的猜想现在变成了结论。虽然同样是一句话,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界定,没有通过验证前,只是猜想;只有研究后,猜想才也许变成结论。相信学生不断经历这种过程后,他们才会具有科学的态度,才会学会对自己所说的话负责,才不会贸然下结论,当然我们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从这节课中,我们看到,当学生扩大范围,研究比100大的5的倍数的特性时,教师就引导可以用举例的方法来研究,寻找有没有不符合这一特性的例子,假如有,说明一开始的猜想是错误的;全班举了无数个例子,假如没有,那么在小学阶段,可以认为是对的的。这样,当下节课研究3的倍数的特性时,学生就会大胆猜想,并有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了。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一步,我们教师在制定教学目的时,不要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目的,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能力目的,只有从小培养,从小渗透,那么我们学生对数学的结识才会更深刻,也才会在数学上有更大的造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成人自考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