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C波段

上传人:s****a 文档编号:165992574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C波段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C波段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C波段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C 波段)中国气象局二o_o年八月修订说明为指导和规范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和技术升级工作,统一组网 新一代天气雷达技术状态,进一步提高雷达系统运行保障能力,更好 地满足气象业务应用和发展需求,根据天气雷达技术发展状况,中国 气象局组织对 1997 年发布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 进行了修订完善。主要修订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部分性能参数,增加了雷达 保障和培训方面的内容,同时对雷达的自动在线标定、易维护性、保 障维护时效、故障定位诊断、随机文件和仪表、机内状态监控、厂家 的保障培训职责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修订工作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组织,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 中心牵头承担,高玉春、潘新民、黄晓、柴秀梅、陈大任、周红根、 高克伟、陈玉宝、蒋小平、徐俊领、雷茂生等同志参加了修订,张培 昌、葛润生、张沛源、王顺生、李柏、李建明、苏德斌、李建国、张 建云、蒋斌、陈晓辉、陆建兵等专家进行了指导。目录1. 前言2. 新一代天气雷达(C波段)系统总体性能规格需求3. 雷达子系统功能规格需求4. 雷达信号处理机功能规格需求5.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功能规格需求6. 雷达输出产品功能规格需求7. 系统检测、标校功能规格需求8. 系统与外部通信联接的性能规格需求9. 保障性需求10. 培训需求11. 系统性能评估 二1 前言1.1 气象事业发展纲要(19912020 年)明确指出,“2000 年前将大力发展 新一代天气雷达,加速多普勒天气雷达软硬件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立新一代天 气雷达的业务试验基地;2020 年前将进一步加强新一代天气雷达、多参数天气 雷达和激光雷达等的研制,发展具有通信功能的气象卫星、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其 他地基遥测遥感手段,进一步发展、完善中尺度气象监测网和气候监测网”。发 展新一代天气雷达,并投入气象业务使用,是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1.2 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展规划(19942010)明确指出,“新一代天气雷 达应该是一个能够定量估算回波强度、径向速度、谱宽和降水物相态等信息的全 相干系统。主要选用 S 和 C 两种波段,选取全相干体制。新一代天气雷达的主 要定量探测和测量对象,包括降水、热带气旋、雷暴、中尺度气旋、湍流、龙卷、 冰雹、冻雨、冻结层、融化层等,并具备一定的晴空回波的探测能力”。1.3 按照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补站点布局方案对建立培训、研发和保障体 系的要求,根据气象事业发展纲要(19912020 年)、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发 展规划、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增补站点布局方案,对中国新一代天气雷达 (CINRAD)性能要求进行了修订,它对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基本结构、各子系 统的性能等提出了要求。1.4 为保证新一代天气雷达性能进一步满足气象业务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在灾害 性天气监测、预警中发挥作用,修订了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 修订后的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功能规格需求书分S波段、C波段两种,分别 作为S波段和C波段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设计生产、考核、验收的基本依据。2新一代天气雷达(C波段)系统总体性能规格需求2.1 对台风、暴雨、飑线、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有效监测和预警是新一代 天气雷达系统的重要任务。上述灾害性天气的空间尺度分布跨度较大,从台风的 几百千米到龙卷的几百米,这就要求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对不同尺度天气进行有 效监测的距离范围应有一定差异,对台风、暴雨等大范围强降水天气的监测距离 应不小于 400 千米,而对雹云、龙卷气旋等小尺度强天气现象的有效监测和识别 的距离应不小于 150 千米。受降水对电磁波衰减的影响和制约,新一代天气雷达 监测的重点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针对灾害性天气有效监测的需求,新一代天 气雷达系统的总体性能应具有足够强的探测能力。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探测能 力由发射功率、天线增益、接收机灵敏度等雷达参数综合确定,新一代天气雷达 在200千米处的最小反射率因子应不大于7dBZ。应具有良好的角分辨力和距离 分辨力,可以在距离雷达150千米处识别雹云中尺度为23千米的核区,或判 别尺度为10 千米左右的龙卷气旋。同时该系统运行中应具有低脉冲重复频率的 远距离监测模式,避免在监测中出现二次回波现象,干扰对强天气的监测。2.2 定量测量大范围降水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该系统结合少 量地面雨量站网,应能对 200 千米半径范围内的降水量分布和区域降水量进行较 准确的估测,在水文和防汛抗洪中发挥重大作用。为适应这一气象业务需求,新 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具有相当稳定的发射、接收系统,接收机应具有95dB左右 的宽动态范围,适应对降水回波功率进行较准确的测量。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还 应具有对雷达主要性能参数进行监测和标校的装置,具有优良的地物消除处理装 置,对降水回波强度实现精确估测,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及时对回波数据 处理,提供大范围的降水量分布。2.3 强天气造成的灾害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风害,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采用相干 发射、接收体制,具有获取降水区中风场信息的能力,监测恶劣天气带来的风害 也是对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主要业务需求之一。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对降水区 内风场信息的获取距离应不小于200千米,对造成风害的强天气监测和识别的距 离应不小于 150 千米。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具有频率稳定度相当高的相干发 射、接收机和精度较高的多普勒信号处理器及高速的数据处理能力,可以准实时 地提供较准确的径向速度分布数据,尽早识别台风、飑线、龙卷、下击暴流等造 成风害的灾害性天气。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开发对以上灾害性天气的自动识别 功能,并将径向速度分布反演为较直观的二维或三维风场分布图像提供给用户使 用。考虑到灾害性天气带来的风速常超过30 米/秒,要求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对 径向风速测量的范围应不小于 36 米/秒。受脉冲重复频率的限制,新一代天气雷 达系统需采用速度退模糊技术,扩大对径向风速测量不模糊的区间,以满足上述 测距和测速区间的要求。由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探测能力强,在监测远距离 目标强度信息时,可采用低脉冲重复频率的探测模式,减少二次回波出现的机率; 在测量风场分布时,须选用较高脉冲重复频率,减少速度模糊现象,但这时会出 现二次回波的干扰,应当采用新技术消除径向速度分布中出现的二次回波干扰。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充分注意选择合适的脉冲重复频率及速度退模糊方法,以 满足测距范围和测速区间的双重要求。2.4 强天气出现前对环境风场的监测有助于对强天气发生、发展的预测。新一代 天气雷达应具有一定的晴空探测能力,获取风暴前环境风场的信息,经过处理得 出晴空时边界层风场结构和中低高度的垂直风廓线,预测未来天气的演变。折射 指数涨落对电磁波的衍射形成了晴空回波,夏季湿润季节强天气临近时,晴空回 波信号增强很多,可以从其返回信号中获取风场信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在湿 润季节特别是风暴临近时,用低仰角扫描应能探测到超过 80 千米距离范围的晴 空回波,获取环境风场分布信息。进行VAD观测时应能获取高达34千米的垂 直风廓线结构。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需要有强的探测能力,稳定度很高的相干系 统和优良的多普勒信号处理器,以满足这一要求。2.5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是功能强的智能型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系统除应实 时地提供各类降水天气的回波图像分布信息外,还应具备准实时地对各类灾害性 天气进行自动识别、追踪的能力,对冰雹、龙卷气旋、飑线、强风切变、下击暴 流等恶劣天气提供多种监测、预警产品。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除应具有较强的数 据处理能力外,还应具备丰富的应用软件支撑,所提供的智能型应用软件应适合 国内天气特点,并应具有开放型的结构,用户可根据当地强天气的特点对软件做 适当修改,使其产品能符合当地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软件结构应具有可 升级和可开发能力,可以根据软硬件发展而升级或不断地充实和接纳最新的科研 成果,以完善其功能。2.6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是气象业务布网使用的设备,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稳 定性、可维护性和全天候的连续工作能力。特别是在恶劣天气环境下要保证工作, 提供灾害性天气的信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设计中,要根据国内环境、供电 和安装等具体条件,严格地制定各项技术要求。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分机、整 机在组装过程中要严格进行各项参数性能指标测试和各种例行试验,严格执行出 厂验收、现场验收、业务验收等各项程序,保证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顺利地投入 业务使用。2.7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是气象业务运行的重要设备之一,在新一代天气雷达系 统的设计中必须充分注意到与气象业务运行的其他设备系统的协调,在计算机硬 件设备、软件系统、及各种图形图像产品规格规范上取得协调和衔接。尤其是在 监测的气象产品通信、传输上充分应用其他气象业务系统的功能。2.8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是 21 世纪初期气象部门天气雷达站网的主要设备,在 充分引用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元器件的国产化,要按照国家现行 标准来购置系统所需的元器件。专用件自行制作时也要按照国内有关标准,保证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元器件的供给,尤其是主要消耗性器件要国产化,确保新一 代天气雷达系统在气象业务中长期地使用。2.9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主要由雷达发射机、接收机、伺服系统、信号处理器、 数据处理与显示等子系统组成,各子系统之间有机的联系构成一整体。新一代天 气雷达系统应具有自检、标校能力,及运行监测、故障告警和自保的能力。2.10 新一代天气雷达可采用由单部雷达、多部雷达及全国雷达组网进行观测的 工作方式,提供的雷达产品不仅是单部雷达的产品,还包括多部和全部雷达产品 组网生成的产品,因此必须保障全网运行雷达的数据质量,做好全网雷达的统一 标校工作,包括时间、回波强度、定位指向等。3 雷达子系统功能规格需求3.1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为全相干体制的天气雷达系统,其子系统包含天线、 天线罩、伺服装置、相干发射/接收机等分机。雷达发射机应采用全固态调制速 调管放大链方式,发射功率应不小于250kw,具有两种发射脉冲宽度,以使雷达 具有较高的距离分辨力和较强的探测能力。雷达脉冲发射重复频率可采用参差重 复频率发射方式,以扩大测速不模糊区间。雷达接收机采用中频数字化技术,以 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雷达天线采用旋转抛物面的反射体和中心馈电方式,具有高 增益、低旁瓣的主波束,波束宽度不大于1。天线罩采用刚性结构,具有良好 的防水、防风、抗腐蚀的能力和对电磁波低损耗的性能。天线伺服装置宜采用可 编程全数字化闭环控制形式,具有操作员优先权控制和维护状态时手动控制功 能;并具有参数测量和故障自检、自保装置,提供对系统的自检、保护和标校。3.2 雷达子系统总体性能要求3.2.1 雷达监测的空间范围强度监测距离400km强度测量距离 200km速度监测距离 200km速度测量距离 150km方位角扫描范围0 360。仰角扫描范围-2。+90。3.2.2 雷达测量性能分辨力和精度内容分辨力精度*距离 150m50m方位角0.1o0.2o仰角0.1o0.2o测高100m200m(100km)300m(100200km)*精度用均方误差表示。参数测量范围、分辨力和精度:内容范围-10+70dBZ分辨力精 度*强度(降水模式)-28+28dBZ(晴空模式)0.5dB1dB速度 36m/s0.2m/s1m/s谱宽16m/s0.2m/s1m/s*精度用均方误差表示。3.2.3 综合雷达的各项参数,在 200 千米处雷达探测的最小反射率因子应不大于 7dBZ。3.2.4为适应雷达测速不模糊区间(V )为土 36米/秒、测速距离为200千米的N 需求,雷达应采用参差重复频率发射方式,来扩大测速不模糊区间,其参差重复 频率的比值应不大于 3/4,尽量减少误差。3.2.5 为保证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地物对消能力达到 46dB 以上,除了要求雷 达信号处理器中采用高阶的滤波器外,雷达整机的相位稳定度(用相位噪声衡量) 应不大于 0.3。3.2.6 雷达系统可采用相位编码等技术,以消除二次回波,提高雷达的数据质量。3.2.7雷达系统的工作频率为53005500MHz,具体频点与当地无线电管理机构 协商。3.3 雷达各分机性能指标3.3.1 天线罩0.3dB(5400MHz)0.03 0.03.5 m60m/s 能工作80m/s 天线不受损坏射频损失(双程)引入波束偏差引入波束展宽 直径 抗风能力(阵风)3.3.2 天线反射体直径增益波束宽度第一旁瓣电平 远端付瓣(10以外) 极化方式馈线损耗4.5 mA43dB(5400MHz)1.0 -29dB-40dB线性水平1.5dB3.3.3 天线伺服装置天线扫描方式天线扫描范围、速度天线控制方式天线定位精度天线控制精度天线控制字长角码数据字长3.3.4 发射机脉冲峰值功率发射窄脉冲宽度发射宽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参差重复频率比PPI、RHI、体扫、任意指向PPI 0360。连续扫描,速度为036o/s可调RHI -230。往返扫描,速度为012o/s可调 体积扫描 由一组PPI扫描构成,最多可到30 个PPI,仰角可预置a、预置全自动b、人工干预自动c、本地手动控制方位、仰角均应0.2方位、仰角均应 14位 14位250kw0.8 或 1ys2 或 2.5ys3001300Hz300450Hz2/3、 3/4(窄脉冲)(宽脉冲)发射占空比0.002速调管寿命5000 小时发射机输出端极限改善因子优于 49dB发射机频谱特性符合相关规定中对所占频谱的要求3.3.5接收机(含数字中频)频综短期(1ms)频率稳定度48MHz动态范围95dB噪声系数4dB最小可测灵敏度-107dBm (1ys) -110dBm (2ys)相位编码频综具有相位编码受控功能接收机输出I、Q3.3.6系统相位噪声 0.3 。3.3.7接收系统动态范围85dB3.4 雷达整机应能全天 24 小时不间断地连续工作。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应不小于600小时,平均故障修复时间(MTTR)应不大于0.5小时。 具体连续工作时间见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及维护的相关规定。3.5 雷达工作环境要求雷达工作环境要求按现行国家标准执行。雷达各分机进行例行环境实验时其温度、湿度要求如下高温低温湿度室外装置+50 C-40C95 98%(30C 时)室内装置+40 C0C90 96%(30C 时)计算机终端设备+30 C+10C80%雷达系统在海拔 3000 米以下的高度上应能正常工作。雷达系统应尽量使用市电工作,电源电压三相380V (或单相220V),在电 源电压变化10%,频率变化5%的情况下,雷达能正常工作。雷达设备应具有防水、防霉、防盐雾、防风沙的性能,适应在海拔3000米 下的高山以及沿海地区和岛屿工作。雷达系统应具有较强的防雷击能力,天线罩设有避雷器,保护系统安全,应 符合新一代天气雷达防雷规范。雷达系统应具有市电滤波和防电磁干扰、无线电频率干扰的能力,符合电磁 容性(EMC),电磁干扰(EMI),无线电频率干扰(RFI)的国际标准。4 雷达信号处理机功能规格需求4.1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信号处理器应是高集成芯片的智能型信号处理器。它 接收到雷达子系统输出的I、Q信号后,进行脉冲对处理(PPP)和傅里叶谱分析 (FFT),再将得到的回波功率进行距离订正后得到回波强度(Z)、平均径向速度 (V)、速度谱宽(W)的估算值。同时信号处理器也向雷达子系统提供时钟信号,同 步整个系统的运行,并向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提供数字化的方位角、仰角、 Z、 V、W数据和时钟数据。信号处理系统应按照要求,可输出PPP处理方式的数据和FFT处理的数据。 具有相位编码和解码处理能力。4.2雷达信号处理器输出的Z、V、W应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力和较高的精度。库长库数探测距离logZ125m、150m对应最大距离 3600、 3000450kmI125m、150m对应最大探测距离 2000、 1700250kmQ125m、150m对应最大探测距离 2000、 1700250km4.3 信号处理器对信号强度的估算,距离上采用分库累积平均,每一个距离库进行 4 次以上的取样信号累加,方位角上采用滑动累积平均,综合距离平均和方位 角平均,其有效平均次数超过32次,对信号强度的估算精度不低于ldB,当天 线扫描速度不大于 3 周/分时,数据分辨率不低于 1 度。信号处理应具有距离订 正和标校功能。信号强度估算值经过处理后,输出数字化的回波强度估算值(dBZ) 或数字化的信号强度估算值(dBm)。4.4 信号处理器对径向速度、速度谱宽的估算采用脉冲对处理算法,对数字化的I、Q 信号,首先分别在距离库内进行算术平均,平均次数不小于 4 次,以减少 涨落,然后对相同距离上距离库平均的 I、Q 数据进行处理,处理脉冲对数应不 小于32对,以保证真实谱宽为4米/秒的情况下估算径向速度不低于1米/秒。当 天线扫描速度不大于3周/分时,V数据分辨率不低于1度。4.5 信号处理器对径向速度、速度谱宽的估算应具有适应参差重复频率发射时进 行处理的能力。4.6信号处理器对I、Q信号的处理,应具有全程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处理 能力,产生强度、速度和谱宽数据,并能对整个系统相干情况、地物对消能力进 行检测。4.7 信号处理器应具有对回波信号中地物杂波进行对消处理的能力,地物对消处 理的方式可以在时域中进行,也可在频域中进行。信号处理器对地物对消的能力 应达到46dB以上,对消处理在Z、V、W估算之前进行,带阻槽口半宽度为0 0.2VN,槽口功率抑制深度3050dB,分46级可选。5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功能规格需求5.1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直接面向用户的窗口,它承担 了对雷达获取的Z、V、W数据进行实时显示、数据质量控制及数据预处理、二 次产品生成和显示及原始数据、产品数据存储等功能。同时,还承担了对整个雷 达系统工作参数的预置、观测方式选择等功能。为实现以上功能,数据处理与显 示子系统可由商用工作站与微机构成的局域网承担,也可由高档微机组成的局域 网承担,大体可由产品生成、服务器、显示终端、用户终端等几部分组成,局域 网应当和现代业务网络相联接。5.2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应具有对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工作参数预置功能,控 制雷达的工作状态、扫描方式、信号处理流程、产品生成的种类及数据存档方式 等,它应设置的工作参数大体如下:脉冲重复频率、参差重复频率、脉冲宽度、 天线扫描速率、库长、累积次数、地物抑制通道选择、噪声电平、SQI阈值、扫 描方式(PPI、RHI、立体扫描等)。5.3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探测方式应由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进行选择和控 制,进行 PPI 扫描探测时,可进行探测仰角及显示距离范围的选择;进行 RHI 探测时,则可选择探测的方位角,显示距离和高度范围;进行体积扫描时,可选 择合适的扫描模式(如晴空、大面积降水、对流性降水等)。除系统本身带有缺 省的扫描模式外,应当设立至少两种用户可定义的扫描模式。扫描的仰角设定最 大为 30个,仰角的范围为-0.590 。5.4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对雷达探测的原始数据进行采集, 形成原始数据文件,同时实时显示回波图像,提供给观测人员分析使用和对系统 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5.4.1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对雷达原始数据以极坐标的形式从雷达信号处理器 中进行实时采集,包括强度、径向速度、速度谱宽、仰角、方位、时间以及各种 参数数据。强度数据应经过噪声阈值、距离订正、标校等处理,以回波强度(dBZ) 数据存档,数据分辨力应不大于0.5dBZ,径向速度数据需经过SQI控制、退模 糊、去二次回波等预处理后存档,数据取值的最大范围应与 V 值相一致,速度N谱宽数据的最大取值范围应与1V值相一致。2 N5.4.2原始数据应有四种类型,单强度PPI、三要素PPI、三要素RHI、体积扫描。 不同类型原始数据的文件名,应由文件命名格式中的最后一个字符区别。原始数 据文件格式应由文件头和记录组成,文件头中应包括雷达站名称、代码、地点、 经纬度、海拔高度、开始观测时间及雷达各项参数;记录头中应包括时间、仰角 和方位角;记录的数据应按距离库的顺序依次排列。每一个库中的数据应包括强 度、速度、谱宽等参数,同时应当有雷达数据观测时的系统状态参数和标定的结 果。5.4.3 实时显示应以极坐标方式进行,显示与天线转动同步。显示方式有两种,PPI和RHI。进行三要素观测时,应同时显示强度、径向速度、速度谱宽的分布 图像。以伪彩色编码方式表示强度、速度、谱宽的大小,回波强度应采用 16 种 彩色和色调表示,径向速度显示则应用 15 种彩色和色调,其中要设一种彩色表 示零速度区,朝向雷达、离开雷达各用7种等级。速度谱宽显示可采用 12个等 级编码,也可采用 16 个等级编码。5.5 经过质量控制和预处理后的原始数据,按照产品设计需求经过处理形成多种 二次产品,提供给各类用户调用,是对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的主要功能要求。 在雷达数据处理部分,从信号处理器输出后形成的原始数据,应采取径向数据流 传输方式,向第三方编制的应用程序发送数据,其中含有状态信息和标定结果, 便于快速的产品处理,提高产品显示的时效。5.5.1 二次产品按数据形式来划分可分为数据产品和图像产品两类。数据产品以 数据方式存储和传输,根据产品的性质选择数据排列方式和数据格式。图像产品 以图像形式存储和传输,可使用通用图像数据排列方式和格式。5.5.2 二次产品的生成应有两种工作方式,全自动方式和人机交互方式。全自动 方式时,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根据观测流程和产品生成表,自动生成所有基本 产品和选项产品,生成图像产品文件和数据产品文件并存档,同时按产品分发表 向用户传输。人机交互方式时,由用户查阅所有原始数据文件、产品数据文件和 图像数据文件,选择调用。5.5.3 二次产品的显示应建立在 Windows、 Linux 操作平台上,其数据产品和图 像产品的显示规范应符合有关规定。5.5.4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原始数据和数据产品、图像产品将以文件的形式进 行存储,原始数据文件的数据格式参见 5.4.2。数据产品和图像产品的文件格式 可自行设计,但其显示应适应气象业务平台的规范要求。5.6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的硬件结构应具有灵活性,可由一台或多台计算机完 成,也可根据任务和其它原因选择。单机结构对计算机的要求较高,所用计算机 应采用国内较通用型号的计算机,以提高硬件设备的通用性,便于维修和更新。 计算机中应配有相应的开发环境,以便使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具有可开发的条 件,应具有与操作系统相适应的C语言或Fortran编程器及各种需要的库。5.7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的系统软件应以C语言或Fortran语言编写。系统便 于二次开发,可增添功能和删改不需要的部分,提高系统的时效。各种参数和流 程应该以制表的形式出现,可以根据需要重新设置和改变,增强系统的可开放性。6 雷达输出产品功能规格需求6.1 应用雷达探测到的数据,经过处理、变换、计算等步骤,产生出的数据和图 像称为产品。根据某种需求,安排计算处理得出的产品有着一定的气象意义。根 据产品的计算处理和气象上的意义,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产品应具有以下几 类:基本数据产品、物理量产品、风场反演产品、强天气识别产品、预报产品等。 随着新一代天气雷达在气象业务中的广泛深入使用,产品将不断地丰富。6.2 基本数据产品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基本产品,它主要将雷达观测到的数据,不变化其数据的属性,在多种不同的坐标中表现出来,应有PPI、RHI、CAPPI、VCS 等产品。6.2.1平面位置显示(PPI)6.2.2距离高度显示(RHI)6.2.3等高平面位置显示(CAPPI)6.2.4任意垂直剖面显示(VCS)6.2.5局部多层CAPPI显示6.2.6垂直最大回波强度显示(CR)6.2.7 为方便用户使用,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设有将 6.2.1-6.2.6 等各种产品的 图像转换成等值线显示的功能。等值线要求平滑、连续,符合气象上常用等值线 绘制原理。6.3 物理量产品 是指由雷达获取的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速度谱宽,经过一定 的处理,转化为气象上常用物理量,进而导出的图像和图形产品。6.3.1回波顶高显示(ETPPI)是运用不同彩色和色调表征某一回波强度(dBZ)、回波顶高分布的图像。应用体积扫描获取的回波强度三维分布数据制作,图面标 注中应给出雷达体积扫描的区间及能获取回波顶高度的限制。6.3.2雨强显示(RZ)是由回波强度(Z)经过ZR关系转化为雨强(R),给出雨强 分布的图像产品。ZR关系通常采用Z=ARb表示,A、b两系数可由用户设置, 缺省时A=200, b=1.6。用户可根据当地降水中微物理特性确定A、b系数。用户 可以运用当地雨量站资料对此产品进行对比、验证,作出更符合当地使用的修改。6.3.3 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显示 (VIL) 是反映降水云体中垂直液态含水总量分布图像的产品。在一定的滴谱分布条件下,云体中液态含水量(M)和回波强度(Z) 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在雷达获得三维回波强度分布后,可直接转换成液态含水量 分布,对液态含水量从地面到云顶进行累积,进而得到垂直累积液态含水量的分 布,它有助于对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的判别。6.3.4雨量累积显示(PA)是在RZ产品上扩展的另一种产品,对雨强随时间的累 积可得出累积时间间隔内的雨量,进而给出雨量分布的图像。雨强累积成雨量的 时间间隔应不大于12分钟,雨量累积计算方法应符合气象资料处理原则。6.3.5河流流域降水总量 是根据6.3.4得出的雨量累积分布(PA),对各个河流流 域的雨量进行累加得到的。由于河流流域的降水分布有时会超过单部雷达监测范 围,需要组网雷达数据来估算;同样应设有使用地面雨量站资料对此产品进行校 正的功能。6.4 自动识别产品 由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能获取回波强度、径向速度、速度 谱宽三类数据分布及其变化,可以根据各类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结构的模型,设 计制作多类灾害性天气的自动识别软件。自动识别产品的制作关键是模型的设计 算法、设计和实例的检验。同时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地性较强,产品的普适性 较差,使用此类产品易造成较大的虚警或漏报。设计此类产品需提交模型设计、 算法设计和检验报告,经中国气象局主管部门批准后投入使用。可以开发的自动 识别产品有以下数种:中尺度气旋自动识别、龙卷涡旋自动识别、风暴路径自动 识别、雹云自动识别、暴雨自动识别、下击暴流自动识别。6.5 风场反演产品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获取的径向速度分布数据,在某些假定条件下,通过反演可以获取垂直风廓线(VAD)、二维水平风场(TVF)、垂直剖 面二维风场(VVF)及三维风场等。系统可提供此类产品供用户试用,但必须提供 算式、软件设计、检验报告。7 系统检测、标校功能规格需求7.1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是大型的机电一体化设备,为保证其运行正常可靠,并 具有较好的可维修性,系统应设置较多的检测装置。在雷达子系统的各分机、信 号处理子系统等处应设有内设检测设备一BITE(Built-in Test Equipment),以监测 各分机的工作状况和工作参数,并能在数据处理和显示子系统中显示监测信息, 系统工作不正常时报警,必要时能对系统工作状态进行记录。在雷达子系统的重 要部位应设有自保装置,当出现工作不正常时,自保装置启动,保护系统的安全。711雷达子系统应设有BITE,一方面对各分机工作环境进行检测,如温度、湿 度、通风量等,特别对是发射机内的调制器、速调管的强迫冷却状况进行检测; 另一方面对雷达工作状态进行检测,如天线扫描方式、扫描速度、发射机的重复 频率、脉冲宽度、各分机供电的电压、电流等。并将检测到的信息传送给数据处 理与显示子系统。7.1.2信号处理器内也应设有BITE,除了检测各路电压、电流外,还可监测其工 作状态,如距离库长的选择、滤波通道的选择、 SQI 门限的选择等,同时将检测 的信息传送给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7.1.3 数据处理与显示子系统应设有专门的接口装置,以采集各分机送来的检测 信息;并应设有专门显示终端,以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检测整个系统的运行状 况,方便系统检修,缩短维修时间。7.2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作为一个测量系统,用于对降水天气进行测量。系统应 设有专门的机内仪表和附属仪表,用于对系统进行标校,保证新一代天气雷达系 统获取准确、可靠的数据。7.2.1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提供进行天线方位角、仰角标校的装置和操作方法, 保证系统空间定位准确。7.2.2 发射/接收分机应设有机内稳定的信号源,用于对接收系统的特性进行检 测,对回波强度测量支路进行准确定标。信号源也应提供可调初相位的稳定相干 信号,对测速支路进行定标。整个系统检测可自动进行,方便经常性的检验。7.2.3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配备较准确的附属测量仪表,如功率计、信号源、 频率计、雷达综合测试仪等,以便对系统的发射频率、发射功率、接收机最小可 测灵敏度、噪声系数、脉冲宽度等主要参数进行准确测量,进而对回波强度测量 定标。同时系统也应配备高压测量、示波器等维护设备必须的仪表。7.2.4 信号处理器对回波强度、径向速度等量的估算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系统 测量准确性和精度,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应设计模拟检测设备和模拟检测方案, 对信号处理器的估算进行检验。7.2.5 系统相干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测速精度和地物对消能力,新一代天气雷达系 统应提供对系统相干进行检测的方法,提供发射脉冲延迟信号,对收发系统进行 稳定性测试。该方法应易于系统的日常检验。8 系统与外部通信联接的性能规格需求8.1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监测到的灾害性天气信息、降水信息及各类生成产品, 应能够及时地传送到各级用户,在防灾减灾中发挥作用。文件名符合相关传输系 统的要求。径向数据流的传输协议符合 TCP/IP 协议。8.2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的数据和产品应能采用多种途径,传送给当地气象台等 局地用户。8.2.1 新一代天气雷达应有能满足雷达信号处理器输出的原始数据实时传输的高 速通信口。当雷达产品生成单元设置在当地气象台,而雷达站远离气象台时,雷 达站应能将雷达信号处理机输出的原始数据高速地传送给气象台,传输速率不低 于 1.6Mb/s 。8.2.2 局地用户一般应通过当地局域网获取雷达产品,特殊情况下也可从雷达产 品生成单元获取雷达产品。8.2.3 数据传输线路要有无线网络备份,当有线数据传输出现故障时,能够自动 转换到无线网络传输,保证数据的及时上传。8.3 需要在全国共享的新一代天气雷达数据和产品通过有关网络传输。8.4 雷达产品生成单元提供的通信协议应与现代气象业务网传输方式相一致8.5 雷达图像传输系统的工作与雷达系统的工作应是相互独立的,可以同时运 行,也可独立工作。9 保障性需求9.1 组件组件为雷达设备的可更换单元(LRU),在大型组件中应划分出最小可更换 单元,并对最小可更换单元进行划分。9.2 现场更换要求 现场更换一般情况下为组件一级,对于大型组件,应提供最小可更换单元。9.3 诊断程序 应提供可现场/远程控制的诊断程序,程序应可以判断 95%的组件故障和检测99%的组件性能。可通过有关接口,如LAN,电话线进行远程诊断。9.4 信号流图 应提供系统每个组件及其内部最小可更换单元的信号输入 /输出波形和参 数,以及其他重要部件的参数。9.5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随机文件中应提供细致的说明书、使用手册、系统维护 手册、标校手册等,为系统的日常标校提供支持。提供的电路原理图,应当到元 件一级,便于系统的检修。以上随机文件提供纸质和电子版。9.6 备件 应对系统备件采用条形码管理方式,每个部件都应具有唯一的部件号和流水号。当备件中的个别元件采用新型号时,应当对整个备件的输入 /输出关系无任何影响。9.7 机内状态监控机内应提供每个组件的状态信息,以表明该组件是否处在正常工作状态,该 状态信息应可经过监控系统传送至计算机。状态信息应采用标准化方式。在线监 测程序可以根据不同的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判断,确定雷达的工作状态。9.8 简易测试工装厂家应提供简易测试工装,可对疑难症状定位在组件一级。9.9 现场维护/诊断手册厂家提供的现场维护/诊断手册,应提供严格的操作步骤和相应的诊断软件, 并给出综合判断结论,对于最小可更换单元的故障定位应达到 100%。9.10 配套设备雷达站应配备UPS、稳压电源和发电设备,当出现市电停电的情况时,可自动转换到发电设备供电。9.11 有限寿命器件工作时间记录雷达设备的有限寿命器件主要有速调管、 TR 管等,对这些器件在工作时间 的使用应有时间记录装置,这些信息应加到监控信息中,并反映到计算机的记录 中。9.12 雷达站仪表雷达站应配备万用表、示波器、功率计、小型测试工装等仪表。9.13 损坏件的修复雷达损坏件的修复由省级和国家级新一代天气雷达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 分别执行。9.14 保障体系按照两级管理、三级维护体系建设,厂家应按照合同提供相关服务。10 培训需求10.1 厂家应提供随机配套的教学录像。10.2 厂家应提供不少于两周的现场机务培训。11 系统性能评估11.1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是投入气象业务运行的主要天气雷达设备,为保证其 满足气象业务的需求,必须严格其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严格执行系统出厂前测 试和验收、现场安装测试、验收及业务试运行、验收等各项程序。11.2 严格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是保证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质量的重要环节, 系统生产厂家应按时向中国气象局主管部门提供新一代天气雷达各分机的测试 报告和测试数据,包括天线、天线罩、发射机、接收机、信号处理器、数据处理 与显示子系统等。强化对关键分机进行例行试验,保证其可靠性。11.3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出厂前验收检验必须进行联机测试,测试内容分为两 大部分,各项指标的测试和检验和系统的考机试验。11.3.1 出厂验收时所需进行的测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天线系统测试检验 天线伺服系统检测 发射机测试 接收机测试审查天线波束波瓣特性、天线增益等扫描方式、天线转速、定位精度等 发射频率、发射功率、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等 噪声系数、最小可测灵敏度、中频频率、中频带宽、 线性动态范围、相位检测特性等相干性检测数字中频/信号处理器测试相位噪声测试等库长库数检验、ADC线性检查、强度精度测试、数据处理显示检验PPP精度检验、FFT精度检验、地物对消能力检验整个系统 BITE 检验、系统操作功能检验、系统生成产品检验等11.3.2 考机试验是设备出厂前的重要试验,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出厂前应进行48 小时连续运行考机试验,考机试验时同时进行供电欠压试验和油机供电试验 等。11.3.3 出厂验收时,应对系统配备的重要备份器件进行安装、通电检查。11.3.4 在系统经过各项测试、检验合格后,生产厂家提供正式报告,申请批准后 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出厂。11.4 现场验收是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进入气象业务使用的关键程序。系统安装 后,应使用系统的内置仪表和附属仪表对架设后的系统进行全面的测试、标校、 定标,合格后经过现场验收,系统投入业务试运行。11.4.1 系统架设后对天线座的水平、仰角、方位角进行定标,并运用当地的地形 地物对其进行检验。11.4.2 对发射功率、脉冲宽度、发射频率、最小可测功率等主要参数进行测试。11.4.3 对接收机动态范围进行检验,对回波强度测量进行定标。11.4.4 检验系统相位噪声、检验地物对消能力。11.4.5 系统测试检验合格后提供正式报告,经现场验收后投入业务试运行。11.5 系统经过一年以上的业务试运行后,按照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业务验收 规定的有关要求,经业务验收后正式投入业务运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