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研究生2011答案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164864049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2011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2011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自然辩证法研究生2011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特征第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一种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观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看做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明确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二存在。另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又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第二,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第三,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所揭示的自然界包括人参与其中的人化了的自然界,是人创造、占有和“再生产”的自然界。第四,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性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认为:人作为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售限制的存在物”。2. 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区别与联系天然自然是未经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界。人工自然是人利用或改造天然自然,创造天然自然中所不存在的人类文明。一 、人工自然的第一个特点: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属“第二性客体”。天然自然与人之间存在着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关系,天然自然作为客体,在内容和形式上决定着主体(人)的意识,即天然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客体(天然自然)决定主体(人)。 人工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主体(人)的意识决定着客体(人工自然)的结构和功能,即人工自然与人之间关系是,主体(人)决定客体(人工自然)。 作为一种简化, “(天然)自然人(人工)自然”可以认为同“客体主体客体”具有一致性。因此可以把“客体主体”中的客体称第一性客体,把“主体客体”中的客体称第二性客体,也就是说天然自然是“第一性客体”,人工自然是“第二性客体”。 二、人工自然的第二个特点:人工自然过程中有“应用性作用”的规律。 教育技术活动中,人们对教育中技术的应用,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不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教育技术活动中,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是由于人对规律的选择所进行的。 三、人工自然的特点三:天然自然的演化是慢节奏的,人工自然的演化是快节奏的。原因在于,(1)人可以定向地、强化地、集约地应用自然规律;(2)人们的经验和知识是世代积累的;(3)人类文明史是加速发展的。3.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这一点在马克思那里得到全面深刻的论述。在马克思看来,自然有它自己的运动、发展变化史,特别是在自然界进化出人类以后,自然史更是和人类史相互交织、相互制约。其间联系人和自然的基本纽带便是以物质生产为基本形式的社会实践。在马克思那里,自然史和人类史是统一的。因此,我们既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生物群落去追求人与社会的发展,也不能忽视人和社会的需求去保持所谓的自然环境和生命系统,而应当注重自然和人类协调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必要性人类在改造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取得了无以比拟的巨大成就,人在自然面前似乎真正做到了“无所不能”。人类在讴歌生产力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的同时,却发现改造与征服自然所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机械、纺织、冶金、化工、煤炭、电力等昔日传统产业和基础部门耗费了自然界大量的资源与能源;急剧膨胀的人口压力迫使整个大陆被开垦,围湖造田、毁林开荒,造成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生态失衡;人类在享受改造与征服自然的成果时,所表现出的过度消费,已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我国而言,由于对自然界的过度“改造与征服”,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其,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已达国土面积的8%,约有1.7 亿公顷的土地受到荒漠化威胁和危害,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200-300亿元。其二,我国原始森林长期未得到有效保护,毁林开荒、乱砍滥伐,每年森林面积锐减0.5 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7.1%;受到威胁的动植物总数达15%-20%,高于世界平均数5个百分点,目前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处于濒危或灭绝的临界状态。其三,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仅劣质化肥污染的农田高达2500万亩,农药使用不当而受污染的农田面积达1亿亩左右;全国有监测的1200条河流中,有850 条严重污染,50% 的饮用水不合格;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则增长0.55%。目前,我国城市人均生产生活垃圾440 公斤,但无害化处理不到5%。其四,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估计,我国每年由于洪涝、林业、气象等灾害造成的直接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其五,地质灾害严重。2004年度全国共发生中等规模以上地质灾害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875处,造成688人死亡,172人失踪,42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达20.5亿元。据分析,人类活动越来越成为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原因。2004年,全国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有5%以上是人类工程、经济活动诱发的地质灾害造成的。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耕地净减少60多万公顷,90% 的天然草场在退化,4万多种生物生存受到威胁,我国海域赤潮发生96起、累计面积达26630平方公里,沙尘天气15次,七大江河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正如恩格斯早在19世纪末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地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紧迫性、必然性。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当自然界报复、惩罚人类的时候,既不能像悲观论者那样消极无为,甚至想使现代文明倒退回原始蒙昧状态,也不能像乐观主义者那样麻木不仁,任其发展。正确的态度首先应是充分肯定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行性,积极地发展人的自觉能动性。人和自然协调发展的可行性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分析说明。从人的角度看,人的能动性有待于进一步发挥,这为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在主观上提供了可行性。全球性的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人的能动性发挥到了顶点,而是说明人类在发挥其能动性时没有处理好它与受动性的关系,从而导致人们不合理地发挥人的能动性。从能动性本身来讲,它包括两个方面:在认识自然中表现的能动性和在改造自然中表现的能动性,二者互为前提,不可分割。如果后者不以前者为基础,能动性就可能超越受动性而变成一种带有盲目性的意向和活动,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引导下,能动性就会脱离人的受动性而盲目膨胀,表现为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和无节制的耗费,最终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而祸及自身。因此,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的前提就是处理好它与受动性的关系,除此之处,还应积极调整自然生态平衡,如广泛地植树造林,设立自然保护区,重建人工生态平衡并通过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约束对自然破坏的行为,使自然界的发展朝着有利人类的方向演进,这样,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便有了可能。从自然的角度看,自然界所具有的潜力是无限的,无穷无尽的,这为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行性。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自然界潜力的穷尽,而是说明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不合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导致对自然的总需求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承受能力,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和毁坏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只要人们合理地发挥人的能动性并积极调整生态环境平衡,自然界会无穷无尽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各种条件和环境。拿资源来讲,“资源短缺”论只是说明人类对其利用具有历史局限性,说明在当今历史条件下科技水平和人们利用资源的水平较低。从历史发展角度看,随着科技的发展,自然界为人类不断地提供新的资源,如能源从柴薪煤炭石油核能,材料从石块青铜钢铁合成材料,依次出现便是例证。并且随着开采和加工工艺水平的提高,其利用率也会大大提高,今天的“废物”可能就是明天的“无价之宝”。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讲,自然界所具有的潜力是无限的,不能穷尽的,这为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可行性。4.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宗教、人文的差别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第一,客观真理性逻辑论证与经验检验。科学理论的客观真理性,在于其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科学理论是经过严的逻辑论证和反复的实践检验的,因此是具有客观真理性的知识体系,这是使它与假说相区别的最根本的特征。第二,全面系统性普遍性。科学理论是从事物的全部现象及其所有的联系出发概括出来的普通本质与规律,因此它能与它的一切现象与事实做出统一的、比较精确的解释与说明;它反映的内容是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它的概念、定律、逻辑结论是依其在客观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分为不同层次的;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横向联系与纵向进化。因此科学理论具有全面系统行。第三,逻辑完备性系统性。科学理论是一个概念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知识,它将客观知识采用明确的概念、恰当的判断、正确的推理以及严密的逻辑证明加以表述,它的整个体系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性、无矛盾性和完备性。第四,科学预见性可预测趋势与结果。这是指科学理论不但能解释已知,而且还能预见未知。首先,科学理论通过揭示某一领域(或某一类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普通适用于这个领域(或某一类事物);其次,科学理论把握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又因其具有逻辑上的完备性,所以能提供新的知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未知的事物状况做出符合逻辑的预言。宗教:信仰的世界。以崇拜的形式,对圣命的遵从以及对某种被认为是信仰义务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达对上帝或神的礼拜和敬慕。宗教几乎都涉及信仰,即一种不能被科学证明与证伪的信念。宗教的特征:(1)在我们之外有一个永恒、完美的存在 (2)它创造一切、主宰一切(3)它的存在无法证实也无需证实,信仰高于一切。(4)如果我们的言行以之为参照系,就会获得生命的完满或者善人文学科是关于人类内心世界的学问。它与科学的主要差别在于:(1)科学探讨世界的本质与规律;人文学科揭示世界的意义与价值。世界的规律与世界对人的价值构成人类实践的两大尺度:合规律与合目的。 (2)科学趋向于抽象化与普遍化;人文趋向于具体化与个别化。(3)科学命题是事实命题,可以用经验来证实;人文命题是价值命题,它既不能从事实命题中推导出来,也不可能用经验来予以验证。(4) 科学评价有相对客观和一致的标准;价值评判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科学、人文、宗教的相互影响、三者的相互渗透:科学改变世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甚至我们的情感认知。、科学对美的诉求 、科学需要信仰吗 、医学:科学与人文关怀的并行。5 什么是公理化方法?举例说明构建公理化体系应满足的条件。公理化方法,就是指从尽可能少的原始概念和不加证明的原始命题(即公理、公设)出发,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其他命题,建立起一个演绎系统的方法。(一种构造理论体系的演绎方法,它是从尽可能少的基本概念、公理出发,运用演绎推理规则,推导出一系列的命题,从而建立整个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公理是对诸基本概念相互关系的规定,这些规定必须是必要的而且是合理的因此,一个严格完善的公理系统,对于公理的选取和设置,必须具备如下三个基本条件: 相容性:这一条件是指在一个公理系统中,不允许同时能证明某一定理及其否定理反之,如果能从该公理系统中导出命题A和否命题非A(记作-A),从A与-A并存就说明出现了矛盾,而矛盾的出现归根到底是由于公理系统本身存在着矛盾的认识,这是思维规律所不容许的因此,公理系统的无矛盾性要求是一个基本要求,任何学科,理论体系都必须满足这个条件 独立性:这一条件是指在一个公理系统中的每一条公理都独立存在,不允许有一条公理能用其它公理把它推导出来,同时使公理的数目减少到最低限度 完备性:这就是要求确保从公理系统中能推出所研究的数学分支的全部命题,也就是说,必要的公理不能减少,否则这个数学分支的许多真实命题将得不到理论的证明或者造成一些命题的证明没有充足的理由 从理论上讲,一个公理系统的上述三个条件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合理的对于一个较复杂的公理体系来说,要逐一验证这三条要求相当困难,甚至至今不能彻底实现6 科学假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科学假说:根据已知的科学事实和科学原理,对所研究的自然现象及规律提出一种假定性的推测和说明。科学假说的特点: 1)科学性;假说建立在原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的基础上,具有合理的逻辑推理基础。建立假说体系要求在逻辑上自洽,并具有一定的经验事实支持,因此假说不用于一般的猜测和神话。2)假定性;假说所依据的科学事实往往根据不足,还有待于经验的检验和补充。因此,只能是一种假定或猜测。3)易变性;假说通常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提出的假设或公设,并逻辑推理出各种可经验检验的推论。假设或公设通常是无法直接证明的,一旦这些推论逐步被证实,科学家就会接受这些基础假设的正确性,反之则需要修改甚至抛弃。(比如量子力学的“能量子”、相对论的“光速不变性原理”等在提出时是无法证实的,但其推论可以由经验事实来检验。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和演化等所根据的事实远远不足,猜测性成分更大,变易更复杂。)科学假说的作用:科学假说是形成和发展科学理论的必经途径。当新发现的事实不能用原有的理论来说明时,就需提出假说。提出的假说通过实践检验,被证实或证伪,被修正或被新的假说取代。自然科学就是沿着问题假说理论新问题新假说新理论的途径不断向前发展的。 假说是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方式。首先,由于假说是对蕴含在科学事实背后的本质和规律性的猜测、假说,它本身就是人类创造性的高度表现。其次,科学假说引导人们自觉地进行新的观察、新的实验、发现新的事实,成为发挥思维能动性的有效手段。不同假说的争论有利于科学的发展。关于同一类对象的多种不同假说之间的争论,有利于揭露各种假说中存在的问题,促使人们的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的深化和精确化。即便是错误的假说,往往也包含一些积极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以对科学的发展起促进作用。7. 试分析科学理论检验的复杂性 一个全称命题所能演绎出的接受检验的结论是无限多的,其中部分结论与观察事实相符并不足以完全证实该假说,更多地只是为该假说提供了辩护和支持。 全称命题形式的科学假说是通过检验蕴含的方法接受验证的,即通过证实后件为真从而证实前件为真的方法,在逻辑上,这种方法的保真性没有必然的通道。 证伪假说在逻辑上是否定后件式推理,但实际的证伪更为复杂。史料: h e e h (h a) e e (h a) 另一个答案:科学理论检验的复杂性来自1)观察本身的易谬性:观察渗透着理论、动机和经验,不是纯粹中性的。由于理论、动机和经验的易谬性,导致观察的结果也会出现易缪性。理论和观察到的经验事实冲突,错的不一定是理论,而极有可能是观察的结果。因此,某个理论命题与某个观察相冲突,很可能首先被抛弃的是观察结果,与观察相抵触的理论却被保留。2)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科学理论中,包括辅助性假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等。应对错误复杂的并不是受检理论,而是复杂结构中的其它部分。从严格意义上说,通过有限数目的观察和实验,证实某种科学理论或普通原理固然不可能,但是,要明确地证伪它同样也是不可能的。人们总是可以通过指责诸如实验结果、所预设的条件或修改辅助性假定的方法来为受检理论辩护,使其免受证伪的可能性。3)理论成熟的过程性:任何理论都有一个发生、发展、成熟的过程,经验检验很难贯彻始终,把经验检验的评价观绝对化,既不利于新理论的生存和发展,也不利于新旧理论的并存和发展。4)评价者受社会和个人因素影响:在理论的评价和检验过程中,评价和检验者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念及其它社会心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他们的评价和检验结论。不同的评价和检验者对同一理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5)评价标准的复杂性:不同学科或不同学科分支的理论中,各项评价参量指标的重要程度不一样。一般做法是根据其不同的性质和要求给与加权,用不同权数加于各参量上,表示参量不同程度的重要性。8 结合医学史案例谈谈科学理论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些方面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是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进行评价,检查其是否有欠合理、欠完备之处,有时称为理性检验。 内容: 相容性评价 自洽性评价 简单性评价1.1 相容性评价: 理论的相容性界定 如果从新的理论T2可以推出公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 理论的相容性评价 就是将新的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容。如果新的科学理论与公认的科学理论不相容,且该新的科学理论得到确认,就将引起科学共同体抛弃相应的公认的理论,或其中的一部分,从而引起科学革命,或对公认理论的修改,或补充。 1.2 自洽性评价: 理论的自洽性界定 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2)理论自洽性的评价 就是分析理论内部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性。1.3 简单性评价 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界定 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尽可能少。 逻辑简单性作为科学理论评价的重要指标,源于具有逻辑简单性的科学理论在科学认识中有重要作用: 包含的信息量较大,因而有更大普遍性。 往往具有更大的可否证性(更普遍,包含更多的经验内容所指对象更多)。 是一个美学原则。 科学理论简单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考察理论的普遍性。 考察理论的前提或基本假定是否足够少。考察理论所包含的公式的参数或变量是否较少,这些参量的次数和方程的级是否较低。医学史案例免疫学编史学研究,科学史的研究和传播对当前和今后科学研究的现实重要性。从70年代后期开始,他就不断地在免疫学杂志发表免疫史的研究文章,并最终转行专职从事免疫学史的研究。免疫学史一书就是这些研究的成果。这本400多页的论著,其内容几乎覆盖了免疫学发展的全过程,(简单评价性)包括疫苗的发明;对免疫力认识的“体液学派”与“细胞学派”争论及其历史背景;抗体多样性理论的“侧链理论”,“模板学说”,直至“克隆选择学说”的演变过程;免疫学革命的发生,以及现代免疫学及其分支学科形成的历史都作了详尽的叙述和分析(自洽行评价)。在本书中,作者第一次在西方免疫学史研究中介绍了人痘接种预防天花的这种“中国人的实践”,公正地评价了“人痘接种术”这一中国古代医学的伟大成果。(相容性评价)免疫学史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比较系统的描述免疫学发展历史的专著,他用库恩“科学革命”的理论,详细的分析了60年代前后导致免疫学主流从免疫化学向免疫生物学转向的过程,他提出的“免疫学革命”的概念,被免疫学界广泛接受和采用。免疫学史是每一个免疫学工作者都值得一读的经典论著。9 简述库恩的科学理论发展观3.1 库恩的基本观点库恩是西方科学哲学中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 既反对归纳主义的静态的科学发展观,认为它没有看到科学发展史中的革命和质变。 也不同意科学发展的证伪主义模式,认为它抹煞了实际存在的常规科学的长期积累。 3.2 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库恩的科学发展模式是一种科学革命模式: 前科学 常规科学(形成范式) 反常 危机 科学革命(新范式战胜旧范式)新的常规科学 3.3 库恩的“范式” 库恩用“范式”来说明科学理论的发展。库恩的“范式”一般指科学家集团的共同信念、共同传统、共同理论框架以及理论模式、基本方法等等。范式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它可以把一大批坚定的拥护者吸引过来; 能指导这些拥护者进行解难题的活动。范式与科学共同体紧密相关,为科学共同体所有。科学共同体是指某一特定研究领域中持有共同观点、理论和方法的科学家集团。3.4 合理性评价: 克服了传统归纳主义渐近积累和证伪主义不断革命的片面性,综合了它们的合理性,提出的常规科学和科学革命相互交替、新旧范式不断更新的科学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量变(常规科学)和质变(科学革命)、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 范式理论提出了一种新的科学观:科学不是停留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上,而是不断探求新知识,放弃旧范式、旧理论,接受新范式、新理论的创造性活动。 这种模式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事业来看待,看到了科学发展受科学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制约。 另一个答案:库恩是自逻辑经验以来又一个开辟科学哲学研究新领域的人。他认为,无论是逻辑经验主义的归纳法还是波普尔的伪证法,都不足以解释科学家接受一种理论的必然性问题,而只有把科学史、科学心理学和科学社会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才能予以正确的说明。 二、库恩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特征从库恩对影响科学史、具体科学发展过程及科学发现的因素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库恩科学发展观的主要特点:首先,科学发展观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库恩认为,任何科学的发展都是遵循着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新的危机的逻辑规律而向前发展的。在科学发展过程中,不断会有科学发现,在这种理论被普遍接受之前它处于前科学阶段,而一旦被科学团体所接受则成了一种普遍被应用的常规科学。常规科学在研究中随着反常现象的不断增多和不能解决,其危机时期就会到来,这时就迫切需要爆发科学革命以建立新的常规科学,从而实现规范的不断转换。虽然每一具体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都有其独特的内在规律和自身的逻辑要求,但都是依这种模式来发展的。这就明确地解决了科学发展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有机统一问题。其次,科学发展还要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库恩在必要的张力序言中指出:“一般历史学家总是抱怨我对历史发展的说明过分归因于科学本身的内部因素了,没有指明科学共同体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而正是整个社会才给它以支持,并为之不断输送成员,因此,似乎我也相信科学并不受它发展于其中的社会经济、宗教、哲学的环境影响,我的书的确不太谈到这些方面,但是不能由此认为它否定这种影响的存在。”事实上,库恩确实对科学发展的外部因素作了多方面分析。这主要表现在:(1)社会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社会生产的发展可以为科学不断提供新的研究课题和先进的观察实验手段,从而使科学不断发展成为可能;生产的发展还决定着科学研究的规模和组织形式,也决定着科学和技术相互作用的形式。因此,与古代技术相应的是简单的数学性科学,而与近代大机器生产相伴的则是力学的兴起。(2)社会需要和社会价值决定着科学研究的方向。古代天文学、数学是观察天象、计算土地需要的结果;蒸汽机的应用则使能量守恒定律的发现成为历史的必然。(3)思想文化因素的作用。社会的政治、宗教、哲学往往会直接影响科学发展的水平。中世纪科学的停滞和近代科学的复兴正是依据与这些深刻的思想基础。(4)社会整体科学能力直接影响着科学发展的进程和程度。社会教育使科学团体能接受已有“规范”的训练,为研究和创立新规范做准备;而科技人才的构成、科学共同体的作用,仪器设备、科技信息资料及各种科学机构的形式都会影响科学发展的基本特征。因此,只有社会整体科学能力得到提高,才能使科学尽快得到发展。第三,科学家的主观因素和作用也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作为科学家,他的科学能力、心理状态都会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由于科学发展过程中,科学规范的更替时通过个别科学家的思想转变来实现的,虽然许多科学家都在对同一规范进行研究,但由于他们给予科学判断中各种因素的地位不同,使用的标准不同和形而上学的原则不同,就会使他们接受不同的规范。同时科学团体中的互相影响也会使科学家们放弃一种规范而接受另一种规范。实质上,正是科学共同体的不断分裂与组合才推动着科学的发展。三、库恩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及重要地位基于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库恩的科学发展观有其中亚东的理论价值,他的理论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主要体现在:首先,库恩系统地阐发了科学发展在本质上是一个理性的发展过程的观点。事实上,从“文艺复兴”到康德、黑格尔以至波普尔和库恩,他们虽然对“理性”有不同的理解,但都不否认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的确,科学的发展总要被许多因素所制约,但只要分析科学发展的全过程就不难看出,每一具体科学都要受自身客观逻辑的支配。并总要在复杂的因素中为自己的发展开辟道路。真如库恩所说:“如果历史或其他经验科学使我们相信科学的发展基本取决于我们以前所认为的非理性行为,那我们也不应当因此得出结论说,科学是非理性的,而应当说:我们的合理性观念需要加以调整了。”因此,我们认为,库恩在科学发展问题上实质上是一个真正的历史的主义和理性主义者。其次,库恩又客观地强调了非理性因素对科学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固然,科学发展要收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的制约,但由于科学也属于社会意识形式,它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发展,就必然要受到诸如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及科学家心理状态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一定条件下科学质态表现方式。如果把科学发展中的逻辑联系称为理性,非逻辑联系称为非理性,那么这些所谓的非理性因素同样是科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在唯物史观看来,科学作为知识生产部门,有着与物质生产相类似的结构和特性。因此,与现实生产力相同,在科学活动中也必须具备劳动工具(仪器设备)、劳动资料(图书报刊)、劳动对象(研究目标)和劳动者(科学家)。而这些要素的有效结合又要受到诸如社会生产、社会制度、社会发展阶段以及社会政治思想、哲学观点和文化精神面貌等因素的制约。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观就是坚持从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认识社会,也从这种相互关系中认识科学,促进科学在于社会的辩证统一中得到发展。库恩对科学哲学所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也就在于,他的科学发展观中突出强调了理性与非理性两种因素的作用,尤其强调了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等社会学因素和心理学因素的作用,从而能使我们从复杂的制约因素中把握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库恩的科学观不仅确立了全面的科学研究方法,而且也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这正是值得我们汲取的地方。10 从科学精神的内涵看科学与民主的辩证关系科学精神: 默顿的科学家的精神气质:普遍主义 公有主义 无私利性 有组织的怀疑精神 科学精神 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种理想的精神气质。求真务实精神 有条理的怀疑精神 开拓创新精神科学精神应包括14个方面的特征: 执着的探索精神、创新改革精神、虚心接受科学遗产的精神、理性精神、求实精神、求真精神、实证精神、严格精确的分析精神、协作精神、民主精神:科学从不迷信权威,并敢于向权威挑战。 开放精神、功利精神、可重复和可检验、实践精神3.1科学的主要功能与民主的基本内容 科学是人类“揭示客观世界和人类自身规律”的“社会活动”;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体系、最可信的方法系统、最先进的思想文化、最强大的生产动力、最可怕的战争武器、最近似的模拟机器。 民主是以“生而平等”或“天赋人权”为基础、以“官权民授”为核心或元规则的思想文化、权力构架和社会形态;民主是由全体公民直接或通过他们自由选出的代表行使权力和公民责任的架构;民主是保护人类自由的一系列原则和行为方式;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3.2 科学对民主的支撑 科学精神:不唯上、不信邪等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是独裁、威权、奴才等专制思想的死敌;自由、独立、平权的信念,是科学天生具有的不需言表的前提人人可以研究、平等多元争论等;质疑、理性、验证的精神,是冲破僵化体制的思想武器;。科学体制:无论是最为原始的宗教经院、或是最为现代的科研院所、还是隶属企业的研发机构,都有着最为自由、独立和平权的体制当时、当地、当事单位的民主样板。科学流程知识的研究、公布、争论、交流、传播、更新的过程和规范:它不仅是生产科学的知识、方法、思想和精神的工序,也是制造有关“民主”产品的流水线。例如思想自由、研究自由、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争论自由。科学方法:首先,实证方法越来越多地直接应用于社会人文领域;其次,“改良”的实证方法大大提升了社会人文方面研究的可靠性和可信性;第三,通过实证方法与传统研究方法的比较、验证,使我们重新认识了各种方法的特点,从而可以更加自信自如的应用各种方法;第四,新科技的应用,使得原先无法利用的方法和资料得到利用;第五,科技发展产生各种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有些可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计算机等。科学理论:有些自然科学的理论可以借鉴到社会人文领域,如系统论、控制论等;脑科学的进展,有利于加深对人的思维、情感和社会性的理解;计算机理论或模拟,可能增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等。科学知识:自然、社会、人文科学的未被扭曲的未被掩盖的真知识是培育公民的精神食粮。科技产品:现代的物质产品几乎均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现代的精神产品几乎都以科技器物为载体。科学技术使我们吃得饱、穿得暖、居得适,有利于我们宽走动、多交流、说真活、干大事,有利于我们开眼界、思淫欲、争保障、护权力,有利于我们向着公民升华。科技武器强行冲开了我们国家的封闭和保守,使我们明白“科学与民主”、“改革与开放”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因特网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人们了解真相、发表看法、传播时事、达成共鸣的程度,对于后进国家的民主进程,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一条论述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关系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关系。科学及其演生的技术是最为强大的生产力,民主及其派生的制度是最先进的上层建筑。所以,科学是民主的基石,民主是科学的土壤,科学与民主二者相互相承也相互制约。11 如何看待科学权威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权威是科学共同体中拥有最高承认程度的阶层,是整个共同体评价系统的中坚和核心。科学权威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一方面对科学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及个人修养等原因,也存在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客观公正地分析科学权威的积极作用及其消极影响并寻求应对之策,无疑对科学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第一,科学权威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科学权威维持着科学中的意见一致和标准统一。科学权威的存在是维持科学共同体的意见一致,保证科学中的普遍主义原则及民主精神的实现所不可缺少的。其次,科学权威为科学的发展指明方向。某一科学领域科学权威的产生,标志着这门学科开始走向成熟科学权威可以带领和指导广大研究者继续向这一领域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探索,并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在1900年当时的数学权威希尔伯特以其渊博的数学知识以极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问题中整理出23个带有方向性的问题“希尔伯特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半个世纪的数学研究工作对它们的研究、探讨和分析迎来了20世纪数学的大发展。)再次,科学权威在科学交流系统中起重要作用。科学交流系统与科学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科学是一种协同的活动每个人在前辈的工作基础上添砖加瓦,又与同辈进行竞争性的协作。最后,科学权威还有发现和培养科学人才的作用。导师是科学权威的表现形式之一,权威导师由于苴所处的地位及拥有的各种有利条件,而发现和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即“名师出高徒”。第二,科学权威对科学发展的消极作用科学权威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对科学新成果的压制和对科学人才的打击两个方面。科学权威对科学新成果的压制,首先表现为科学权威对不出名小人物的发现置之不理或不予重视。当一个发现由不出名的学者或地位较低的科学家做出时,有时这种新发现得不到地位较高的科学权威的重视影响了新成果的确立。(1865年盂德尔发市了他的遗传学发现但是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竟被当代的人们所忽视和遗忘,被埋没达35年之久。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孟德尔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修士,他的具有挑战性的发现,没有引起税威的注意。一些权威怀疑以至不相信象盂德尔这样的小人物能有什么新发现所以,对他们的论文也是不屑一心,有的甚至把寄来的论文给弄丢了。)科学权威对科学新成果的压制,也表现在权威贬低甚至攻击新成果。一个新成果能否及时得到承认,在一定的时候,取决于一些科学权成的态度。这些人在科学界大都影响很大,若他们对一个新理论或新发现不能作出准确和公正的评价则将产生极大的妨碍。(1884年瑞典化学家阿伦纽斯提出的电离学说是化学发展中的一次带有革命性的重要发现阿伦纽斯也由此荣获了1903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但是电离学说从刚刚诞生起就遭到了化学权威们的嘲讽、责难和打击包括门捷列夫在内的许多化学权威认为,电离学说违背了经典电化学理论,因而是被看成是“奇谈性论”。)可是事实证明,权威们的看法是不对的。科学权威的负面影响还更多地表现为对科学人才的压制。一些科学权威出于种种原因对科学新人不仅不扶持而且还打击压制。这是科学权威负面效应的重要形式。还有这样的科学权威,他们也曾为发现和培养科学的新生力世作出了贡献然而,当他的学生在科学成就上超过自己时却转而进行压制,遗憾地成了科学发展的阻力。(青年教师康托尔创立的集合论是数学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但集合论剐提出马上遭到当时一些赫赫有名的数学家的激烈攻击,其中他的老师、著名数学寡克隆尼克的攻击最为激烈、长久,他在许多场台下用各种尖刻的语言,粗暴地、连续不断地攻击康托尔逃10年土久,他还阻止对康托尔工作环境的改善,拖延其论文的发表,使康托尔的精神受到极大损害,以至后半生不得不经常住到精神病院的疗养所里。这是教学史上发人深思的重大事件,也是科学权威消极行为的一个典型。)科学权威可以带领和指导科学共同体沿着更深更广的方向继续探索。积极作用:1)启蒙作用:正是大多数的科学权威作出了高质量的研究,点亮了人类智慧的火炬,从而奠定了他们在科学界的权威基础。2)灯塔作用:体现在科学权威能为科学发展指明方向,科学权威凭借其聪慧的头脑、睿智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对科学理论进行批评性的思考与研究,并结合理论的实际发展状况来分析问题,从而帮助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认识。3)尺度作用:科学权威维持着科学中的意见一致和标准统一,在科学评价体系中居于重要位置,起核心作用。科学权威以其所拥有的知识底蕴为基础,通过各种角色任务的完成和转换,采用不同的方式来维系科学共同体的秩序规模和有效运作,保持科学创新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实现与传播,保证科学传统的延续和科学文明的提升。4)桥梁作用: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权威在科学学术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它为研究群体之间搭建了一种间接的信息交流关系。5)伯乐作用:在社会生活中,科学权威利用其所处的地位及所拥有的有利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养优秀的科学人才并通过言传身教帮助科学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科学人才的研究信心,鼓励其大胆创新探索,无疑是对科学后起之秀自身发展和完善的最大支持。消极作用:阻碍科学的进步与创新;影响科学理论的正常取舍;压制科学新生力量的成长;应对之策:1) 积极创造条件,正确处理科研领域中民主与集中的辩证关系。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权威的领导作用,同时也要尽可能吸收大多数的基层科学工作者参与科学的研究与管理,在科学建设中真正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群众路线。2) 加强监督管理,推进学风建设。我们要在扩大科学权威参与科学研究与决策的同时,建立必要的科学监管制度,如建立和完善科学领域的行为准则和公开化、透明化的评审程序等等,以遏制不正之风和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着力推动学风建设。3) 坚持“双百方针”,构建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一个和谐融洽的学术氛围不仅可以使科学权威施展自己的才华,而且有利于青年科学家的自由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