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164617828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研究领域:其它领域(世界经济)一、日本经济增长与波动形态的测定 分析经济波动形态,一般以经济增长率波动为主要考察对象,所用指标是GDP或GNP增长率。本文是对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的增长与波动进行分析,由于资料的原因,1952-1969年经济增长率采用的指标是日本的国民总生产,即GNP,1970年以来采用的指标是日本的国内总生产,即GDP,1951年采用的指标是国民所得。图1是1951-2002年间日本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图,从图中可直观看出,日本经济增长在这半个世纪中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 图1 日本经济增长率的波动曲线资料来源:根据表1绘制。 按照阿瑟刘易斯(W. Arthur Lewis)的说法,确定一次完整的经济波动,可以从一个波峰(peak)到另一个波峰,也可以从一个波谷(trough)到另一个波谷 Lewis,W. Arthur (1978),Growth and Fluctuations 1870-1913,George Allen & Unwin Ltd,p17注释10(p300、301)。,本文按照“谷谷”法划分,那么从1951-2002年的52年中,日本经济波动可划分为11个周期(参见表1)。本文计算到2002年,2002年是波谷,2003年又开始了新 表1 日本经济增长率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波序年份增长率(%)波序年份增长率(%)195111.219753.11195212.21976419536.119774.419544.519785.319559.9719795.5219568.719802.81957719813.219583.419823.1195917.419832.33196014.119843.9196115.3819854.41962519862.9196311.919874.24196411.119886.219654.719894.8196612.3919905.1196713.319913.85196813.819921196912.619930.3197011.71994119714.419951.919728.41019963.461973819971.81974-1.21998-1.119990.11120002.820010.32002-0.4资料来源:1951年引自国民所得白书昭和30年度的国民所得,东洋经济新报社,第14页;1952-1955年引自国民所得白书昭和33年度的国民所得,经济企画厅编,第223页;1956-1964年引自国民所得白书昭和40年版,经济企画厅编,第72、73页;1965-1970年引自各年度国民所得统计年报;1971-1991年引自国民经济计算年报平成12年版,经济企画厅编,第144-147页;1992-2001年引自国民经济计算年报平成15年版,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编,第216、217页;2002年引自内阁府。的一轮循环。这里的11个周期,指的主要是短周期,即“基钦周期”(Kitchin Cycle),这种周期的平均长度约为40个月。这11个周期中出现例外的是第7个周期,波长达9年。自1951年以来,日本经济波动的波长,平均长度为4.7年,属于短周期或“基钦周期”。最长的波长达9年,最短的波长为3年,其中波长为4年的频数最高,频率达36%,波长为3年的频数次之,频率为27%,波长为5、6、7、9年的频率则分别只有9%(参见表2、表3)。这样看来,1951年以来日本经济周期的周期长度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则性,经济增长显示出相当强的周期特征。表2 日本经济周期长度特征长度特征周期类型周期长度(年) 扩张期(年) 收缩期(年)实际长度平均长度实际长度平均长度实际长度平均长度 1 1951-1954增长422 2 1955-1958增长431 3 1959-1962增长4432.711.3 4 1963-1965增长321 5 1966-1971增长642 6 1972-1974古典321 7 1975-1983增长954 8 1984-1986增长321 9 1987-1993增长75.643.232.4 10 1994-1998古典532 11 1999-2002古典422全时期 1951-2002524.7322.9201.8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表3 日本经济周期长度的频率分布(1952-2002) 周期长度 扩张长度收缩长度实际长度(年)频数(次)频率(%)实际长度(年)频数(次)频率(%)实际长度(年)频数(次)频率(%)3327254515454436332724365194218319619519419719919资料来源:根据表2计算。二、日本经济增长与波动的三个阶段 (一)从经济增长率看阶段的划分从表4可以看出,日本经济周期波动轨迹可明显区分为两个阶段:第1-6表4 经济周期的峰谷落差波序波峰时刻(年)波谷时刻(年)峰值(%)谷值(%)峰谷落差(%)增长水平(%)11952195412.24.57.78.52195519589.93.46.57.331959196217.4512.41341963196511.94.77.29.251968197113.84.49.411.46197219748.4-1.29.65.17197919835.52.33.23.78198519864.42.91.53.79198819936.20.35.93.610199619983.4-1.14.51.411200020022.8-0.43.20.7 高速增长期8.89.1平稳增长期3.72.6平稳增长期前期3.53.7失去的10年 日本“失去的10年”一般是指进入90年代以来的10年,具体时间始于1991年2月(波峰)直到现在,包括第9个周期的收缩阶段(3年)以及第10、11个周期。为了分析的方便,这里的“失去的10年”只包括第10、11个周期,即从1993年10月以来时期。3.91.1 全时期6.56.1 资料来源:根据表1计算。周期,即1951-1974年时期,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增长率年平均高达9.1%,这是高速增长期;第7-11周期,即1975年以来时期,经济进入稳定增长阶段,经济增长率年平均为2.7%,下降幅度高达6.4个百分点,这是平稳增长期。从峰谷落差来看,高速增长期和平稳增长期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前者由于经济高速增长,经济波动幅度自然比较大,平均峰谷落差达8.8个百分点,后者由于经济增长平稳,波动幅度也大幅度下降,平均峰谷落差仅为3.7个百分点。高速增长期峰谷落差最小的一个周期是第2周期,落差为6.5个百分点,平稳增长期峰谷落差最大的一个周期是第9周期,落差为5.9个百分点,低于第2周期的落差,这就是说高速增长期波动幅度最小的周期的峰谷落差也高于平稳增长期波动幅度最大的周期的峰谷落差。平稳增长期还可以细分,第7、8、9周期即1975-1993年间经济增长率平均为3.7%,可称为平稳增长期前期。第10、11周期即1994年以来,经济增长率平均仅为1.1%,日本经济步入低速增长阶段,这就是日本人戏称的“失去的10年”。因此,平稳增长期可以分为平稳增长期前期和“失去的10年”两个阶段。如此说来,按照经济增长率的高低,日本经济周期波动轨迹可划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前期和低速增长阶段即“失去的10年”。 (二)从扩张与收缩比率看阶段的划分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由扩张和收缩两个阶段组成。扩张与收缩的比率越高,意味着扩张阶段比较长,收缩阶段比较短,表明经济增长比较稳定。扩张与收缩比率是从另一个角度衡量经济增长稳定性的重要指标。表5显示,高速增长期扩表5 景气基准日期谷峰谷期间(月)扩张与收缩的比率扩张(月)收缩(月)全循环(月)第1循环1951年6月1951年10月4第2循环1951年10月1954年1月1954年11月27372.7第3循环1954年11月1957年6月1958年6月3112432.6第4循环1958年6月1961年12月1962年10月4210524.2第5循环1962年10月1964年10月1965年10月2412362第6循环1965年10月1970年7月1971年12月5717743.4第7循环1971年12月1973年11月1975年3月23391.4第8循环1975年3月1977年1月1977年10月22312.4第9循环1977年10月1980年2月1983年2月28640.8第10循环1983年2月1985年6月1986年11月28451.6第11循环1986年11月1991年2月1993年10月51831.6第12循环1993年10月1997年5月1999年1月43632.2第13循环1999年1月2000年10月2002年1月2115361.4高速增长期平均(1951-1975年)3412.846.82.7平稳增长期平均(1975-2002年)32.221.553.71.5 平稳增长期前期平均(1975-1993年)32.323.555.81.4 失去的10年(1993-2002年)3217.549.51.8 全时期平均33.117.250.31.9资料来源:内阁府注:本表是根据月份来划分循环和周期,与表1根据年份划分周期有所出入,但更为精确。张与收缩比率达到2.7,平稳增长期扩张与收缩比率降至1.5,下降幅度达1.1以上,可见下降幅度相当大。具体考察每次循环,高速增长期每次循环的扩张与收缩比率一般都达到2.0以上,只有第7循环例外,只有1.4,低于2.0。平稳增长期大部分循环的扩张与收缩比率低于2.0,6次循环中只有两次高于2.0,即第8、12循环,其中第9循环扩张与收缩比率竟低于1.0,只有0.8。显然,从扩张与收缩比率来看,高速增长期的增长稳定性以及扩张的持续性明显高于平稳增长期,因此从这个角度分析,50年代以来的日本经济周期波动轨迹可明显区分为以1975年为界的高速增长期和平稳增长期。再细分平稳增长期,平稳增长期前期与“失去的10年”的扩张与收缩比率相差不大,相反“失去的10年”的扩张与收缩比率反而略高于平稳增长期前期。因此,从扩张与收缩比率分析,日本经济周期只能区分为高速增长期与平稳增长期两个阶段,而难以区分为三个阶段。 (三)以10年为单位看阶段的划分表6记载的是日本1951-2000年50年间景气扩张与收缩期浮沉变动的状态,表中白丸表示扩张期,黑丸表示收缩期,根据扩张期收缩期的长短计算出扩张期占全时期的比率,这种比率有一年中扩张期所占比率、5年中扩张期所占比率以及10年中扩张期所占比率。每年白丸所占份额比率就是一年中扩张期所占比率。表6 战后的景气扩张期和收缩期第4-6月第7-9月第10-12月第1-3月景气扩张期5年平均值10年平均值间比率(%) (%) (%)1951年度501952100195310075195425(15)195510077.51956100(31)195725195875801959100(16)1960100196175196225196310060196475(12)196525751966100(30)19671001968100901969100(18)19705019712519721001973756019740(12)197510062.51976100(25)1977251978100651979100(13)1980019810198201983100451984100(9)19852565198625(26)19871001988100851989100(17)19901001991019920199325451994100(9)199510052.51996100(21)19972519980601999100(12)200075200102002注:表示景气扩张期,表示景气收缩期。()内数字表示扩张季度数。资料来源:内阁府经济社会综合研究所景气动向指数;嶋中雄二繁荣是循环往复出现PHP研究所,1994年;嶋中雄二复合循环东洋经济新报社,1995年。转引自金森久雄编,2002年,第16页。1951-2000年50年间正好可分为5个10年,每10年又可分为前后两个5年,从表6中可看出,每10年的前后5年呈现这么一个特征:前5年景气扩张期间相对短,后5年景气扩张期间相对长些,这个特征在每10年中都反复出现。例如,50年代1951-1955年5年间景气扩张期间所占比率是75%,1956-1960年间所占比率是80%,当然两者相差不悬殊。60年代1961-1965年5年间景气扩张期间所占比率是60%,1966-1970年间比率高达90%,显著高于前5年。70年代后5年扩张期间所占比率也高于前5年,虽然差距不很大。80年代后5年扩张期间所占比率则远远高于前5年,两者相差40个百分点。90年代后5年扩张期间所占比率也高于前5年15个百分点。日本学者嶋中雄二将这个特征称为“前半后半法则”(金森久雄编,2002年,第15-17页)。现在转而分析以10年为单位的景气扩张期和收缩期的长短。90年代景气扩张期间所占比率是52.5%,是战后历次10年中最低的。50年代这个比率是77.5%,60年代比率是75%,70年代比率下降,为62.5%,80年代为65%,90年代进一步下降为52.5%。以10年为单位的分析很明显,70年代以后景气扩张期间出现减退倾向,90年代的减退倾向进一步加剧。如果以10年为单位,1951年以来日本经济增长明显呈现出三个不同的阶段:50、60年代景气扩张期间比率高于或等于75%,70、80年代景气扩张期间比率位于60-65%之间,90年代比率则低于55%,仅52.5%,低于70年代10个百分点,因此,50-60年代、70-80年代、90年代是战后日本经济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依次为经济高速增长期、平稳增长期和低速增长阶段,以上是以10年为单位划分的。前文根据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将经济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二阶段始于1975年,比以10年为单位的划分推迟了4年,但是第二阶段持续至1993年,比以10年为单位的划分也推迟了3年,因此经济增长率高低意义上的长度与以10年为单位的第二阶段的长度是基本一致的,只是时间相应推迟了3-4年,基本特征相同。相应地,经济增长率高低意义上的第三阶段也推迟3年,始于1994年。因此,以10年为单位的三个阶段与前文根据经济增长率高低划分的三个阶段是基本吻合的。以10年为单位的战后日本经济三个阶段的划分,从另一侧面为日本经济周期划分为三个阶段提供了佐证。以上从经济增长率、扩张与收缩比率、以10年为单位三个角度考察了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轨迹,从中可发现这50年中日本经济周期可明显地划分为三个阶段:第1-6周期的高速增长期、第7-9周期的平稳增长期前期、第10、11周期的“失去的10年”或低速增长阶段。三、从增长会计看增长与波动的三个阶段日本经济增长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两次大的转折?这里运用增长会计(growth account)的方法,从生产要素投入的供给面来看经济增长与波动的三个阶段的变化轨迹。生产要素由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三个因素组成,这三个因素以什么样的速度增加决定了经济增长率。一般说来,能利用的劳动力和资本的量多,技术水平高,流通体系和政策运营有效率,生产量(=实际GDP=实际国民所得)就增加。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贡献度可参见表7。根据表7提供的数字,1953-1971年间年均经济增长率是8.77%,8.77%里面,劳动因素带来的增长率是1.85%,资表7 日本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53-1971年) 增长因素增长贡献率(%)实际GDP8.77(1)劳动1.85 雇用者数 1.14 劳动时间0.21 男女比率 0.14 教育 0.34 其他0.02(2)资本2.1 存货0.73 生产设备1.07(3)全要素生产率4.82 知识的进步及其他1.97 资源分配的效率化0.95 规模经济1.94资料来源:Hugh Patrick and Henry Rosovsky eds., Asias New Giant: How the Japanese Economy Works,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6,p94本因素是2.1%,全要素生产率是4.82%。细分劳动因素1.85%的贡献率,雇用者数增加带来的增长率是1.14%,劳动时间延长引致的增长率是0.21%,劳动者教育水准上升、劳动者质量提高带来的增长率是0.34%。2.10%的资本因素里面,存货带来的增长率是0.73%,生产设备扩充带来的增长率是1.07%。以上劳动因素和资本因素的贡献度,两者合计占3.95%,余下的4.82%是劳动、资本以外因素带来的增长。一般说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劳动和资本这样的物理性生产要素增加,劳动和资本以外的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生产效率的提高,企业经营方式的改进,流通体系和情报处理效率的提高,交通运输的改善,政策运营的成功,法制的完善等,在经济学中,这些劳动、资本以外的增长因素的总和,统称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中不能用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的增加来说明的部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难以在数量上准确把握。根据这里引用的增长会计分析(表7),细分全要素生产率4.82%的贡献度:第一,知识的进步等拉动的增长率是1.97%,这里面主要是海外技术引进的效果;第二,资源分配的效率化带来的经济增长是0.95%,资源分配效率化的因素是:劳动和资本等稀缺资源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制造业部门;流通、金融等经济活动的配套体系被配备;道路、港湾设备等生产基础设施逐步被扩充;第三,规模经济引致的增长率是1.94%,所谓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上升、单位生产成本下降的现象。 高速增长终止于第一次石油危机前后,70年代初期转向平稳增长阶段。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转折,最流行的观点是受到资源的制约,从而使得高速增长不可能持续。从短期看,石油价格的上升会降低日本经济的生产能力,成为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因素。但是从长期来看,实际石油价格在80年代中期以后回落到70年代初的水平,同时石油和其它能源可与其它生产要素替代,因此不能说石油价格是经济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70年代以后东亚地区经济高速增长,不能说资源制约只对日本产生作用而对日本以外的其他亚洲国家不产生作用。因此,单纯的“资源制约说”是不成立的。另一个流行观点是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遇到增长的极限或“天花板”,其依据是:(1)进入70年代以后,360日元的固定汇率终止,转变为浮动汇率,出口产业被迫大幅度调整;(2)进入70年代以后,经济摩擦加剧,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但是查查现实数据,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资料显示,高速增长期(1956-1972年)外需(即物品和服务的纯出口)的增长贡献度是负数,这期间进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7%,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0%,进口增长率还高于出口增长率。进入平稳增长期(1973-1994年),外需的增长贡献度反而成为正数,这期间进口和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分别是5.3%和6.6%,净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3%,明显高于高速增长期的净出口增长率 经济企划厅编:战后日本经济的轨迹 经济企划厅50年史,1997年3月,第10页。因此,说高速增长转向平稳增长是由于出口主导型的经济增长遇到了增长极限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这里还是运用增长会计方法来探讨研究1973年以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表8显示1970-1990年间各年度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最下面一栏表示1955-1968年间平均值。表8 日本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970-1990) (单位:%) 实际 劳动 资本 全要素民间企业设备设备投资对上增长率贡献度贡献度生产率投资比率(对GNP)一年增长率197010.20.84.94.517.419.319714.30.35.8-1.816.3-2.519728.4-0.65.81.915.32.219737.61.45.70.516.314.21974-0.8-1.84.5-3.515.7-4.219752.9-0.82.51.214.3-6.119764.22.23.5-1.413.7-0.219774.81.52.70.613.1-0.4197851.52.70.7134.519795.61.62.91.113.912.919803.50.82.60.114.57.919813.40.51.9114.63.819823.411.80.614.31.319832.81.51.8-0.514.11.719844.31.41.81.115.111.719855.20.61.53.116.112.119862.60.61.20.816.44.419874.31.21.51.616.76.719886.21.52.22.618.114.819894.70.52.2220.116.619905.60.52.42.821.512.41955-1968101.435.6资料来源:館龍一郎,1991年,第62页。 首先考察劳动力。表8显示,1955-1968年间劳动的增长贡献度年平均是1.4%,但是1970年前后降至0%左右。考察作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必须考虑劳动力的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量的方面,也就是单纯的劳动力数量。劳动力数量在高速增长期和平稳增长期存在差异。1950-1970年的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平均为1.4%,1970-1990年降至1.1%,这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由于出生率下降从而人口增加率下降,二是战后初期婴儿出生高峰那一代已长大成人并作为劳动力人口已参加工作。如果仅从比率而言并不能看出多大差距,但是如果从人数而言,1950-1970年间的增加数是1550万人,1970-1990年间的增加数是1240万人,两个时期存在310万人的差距(小峰隆夫,2003年,第26页)。第二是劳动力的质量,决定劳动力质量的因素是年龄结构和教育水准。从年龄结构这一点来看,70年代以前的劳动力人口的增加是以青年阶层为中心,战后婴儿出生高峰那一代人(1945-1947年出生)正好参加工作。从教育水准这一点来看,对经济增长重要的不是水准而是水准的提高。高速增长期,日本的教育水准是急速提高。1960年高中升学率(男子,以下同)是50%,1972年升至大约90%,同期大学升学率从10%升至30%。教育水准急剧上升的同时,企业内部也大力进行教育培训,两者相得益彰,劳动力质量日益提高。但是进入平稳增长期,高中升学率还是停留在95%左右的水平没有变化,进入90年代大学升学率也只略有提高,在40%左右徘徊(金森久雄,2004,第34、35页)。第三,劳动力流动。60年代以前,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都市,从50年代到60年代,流向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这三大都市圈的人口流入达到30-70万人(小峰隆夫,2003年,第27页),从经济整体来看,这种劳动力流动能提高生产水平。但是进入70年代,从农村流向都市的劳动力流动基本停止,剩余劳动力不存在了。第四,劳动时间的变化。进入平稳增长阶段,劳动时间不断缩短,这也成为抑制增长的因素。例如,全产业平均的月间劳动时间,1960年是203小时,1973年降至182小时,1980年进一步降至175.7小时,1985年是175.8小时(浅子和美、篠原総一,1997年,第66页)。 其次考察资本。表8显示,1955-1968年资本的增长贡献度年平均大体是3%左右,1970-1973年资本的增长贡献度位于5.6-6.7%之间,1974年降至4.5%,此后就进一步明显下降,1975-1990年间平均大体是2.2%。从资本存量面来看,高速增长是被高速增长的设备投资支撑。1955-1972年间,民间设备投资年平均增长17.3%(金森久雄等,2004,第35页),但是1974年开始设备投资大幅度下降,1973-1990年间设备投资年平均增长仅6.3%(根据表8计算)。设备投资增长率的下降,成为增长率下降的因素。设备投资增长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居民储蓄率的变化。日本的投资比率(设备投资/GDP)相当高(参见表8),投资比率与经济增长率关系紧密。资本的边际生产率(MPK)一定,投资比率高,就能推导出增长率也高。 经济增长率=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投资比率。支撑高投资比率的就是高储蓄率。国内投资由国内储蓄或者海外借入资金筹措。日本国内丰富的储蓄成为投资的源泉。储蓄的多数来源于居民家庭。60年代后期居民储蓄率高达15-16%,比其它国家高很多,使得高水平的资本蓄积成为可能。高速增长期的储蓄率比其它国家高的背景是:(1)住宅和金融资产的蓄积水平低,很有必要急速提高;(2)医疗保险和年金制度等社会保障制度滞后;(3)年轻人为将来养老而储蓄。但是,居民储蓄率在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后就出现下降趋势,这是由于:(1)资产的蓄积已达到相当水平;(2)社会保障制度完善;(3)储蓄率高的年轻人所占比率下降,储蓄率低的高龄者所占比率上升,尤其是随着高龄者比率的提高,靠提取平时储蓄而生活的人相对增加 这就是Franco Modigliani,Richard Brumberg,和Albert Ando一起创建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储蓄和投资之间存在强相关关系,但是国际资本流动活跃以来,国内投资不一定依靠国内储蓄来筹措,两者的关系变淡薄,它们之间曾经有过的强相关关系不存在了,不过国内储蓄对国内投资产生相当影响力的基本关系并没有改变。有学者研究,日本1965年第1季度至1990年第1季度储蓄率与投资率之间的相关系数是0.50(Backus,David K., Patrick J. Kehoe, and Finn E. Kydland,1992,pp745-775)。 再次分析全要素生产率。高速增长期从海外引进的生产技术、生产体系、企业经营方法等,支撑技术进步,促成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战后初期,日本和欧美间存在相当的技术差距,70年代前半期以前的日本经济主要是追赶欧美先进国家,是追赶型。因为技术水平低,其进步速度就快,经济增长率就高。但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率在70年代以后就下降了,表8显示,与劳动、资本因素相比,全要素生产率下降幅度最大,其原因是:第一,根据上述的投资因素、劳动因素,生产要素的生产率下降,单位生产成本上升,使得增长率停滞,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从而降低规模经济程度。第二,高速增长期大量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生产率高的制造业部门,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是,1970年左右地域间人口分布大体上稳定了。表9表示各产业间就业人口比率变迁的过表9 各产业从业人数份额 (单位:%)年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195051.621.728.6195537.624.438.1196030.22841.8196523.531.944.6197017.435.247.3197512.735.249.8198010.434.854.519858.834.356.5资料来源:浅子和美、篠原総一,1997年,第67页注:农业、林业、渔业 建设业、矿业、制造业 服务业、政府程,高速增长期第一产业从业人数急剧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增加。然而,从1970年左右以来这种移动趋势发生了变化,第二产业从业人数减少,劳动者开始从制造业转移到劳动生产率低的第三产业,这是增长率停滞的原因之一。第三,欧美各国受到两次石油冲击的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率出现下降趋势,因此,包括日本在内的先进工业国围绕有限的世界市场展开激烈竞争。虽然与过去相比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但是日本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依然鹤立鸡群,因此,围绕日本的贸易摩擦经常发生。以上原因导致全要素生产率的下降,从而带来增长率的下降。 进入90年代,经济长期低迷,被人戏称为“失去的10年”。还是用增长会计的方法来看日本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日本的潜在增长率在80年代前半期(1981-1985年)是3%多 ,后半期的泡沫经济时期(1986-1991年)显著超过4%。80年代的增长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和资本存量增加促成的。然而,泡沫经济崩溃后的潜在增长率,90年代前半期(1992-1995年)降至2%多,后半期更是降至1%多。90年代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是: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从80年代的不到2%却高于1%的水平下降到低于1%;资本投入的贡献从80年代的2%左右下降到1%多;劳动投入的贡献从正数变为负数。也就是说,粗略比较80年代和90年代的增长模式,全要素生产率、劳动投入、资本投入各自导致90年代增长率下降1%,合计起来潜在增长率下降近3%。 根据90年代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因素,潜在增长率下降的原因是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劳动投入增长的贡献减弱,具体表现为劳动时间减少的制度因素,少子高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人口减少的人口动态因素等等。其次是资本存量的贡献下降,90年代前半期的设备投资大幅度下降,设备投资的水准低下。设备投资对资本存量的比率从1990年的12.2%大幅度降至2000年的7.0%。设备投资下降的原因是:背着过剩债务的企业进行减量经营,控制收益率低的设备投资;企业的期待增长率低下,投资积极性不高;由于银行的不良债权问题,设备投资资金的供给迟延,削弱了对企业的贷款能力。第三,全要素生产率下降的背景是,不良债权问题、依然强有力的政府规制、民间企业经营方式的“制度疲劳”等结构问题、技术革新没有推进,以及由于生产率低的产业和企业被保留,被使用的劳动力、经营资源、资本没有被分配到生产率高的部门。根据平成十三年版的经济财政白书的分析,制造业的生产率增长从80年代以来并不见得就下降了,反而是结构问题影响大的非制造业的生产率进入90年代下降了,尤其是背有大量不良资产的建设业、不动产业、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生产率急剧恶化。非制造业的生产率低下,引致非制造业提供的各种服务的价格上升,对要利用非制造业的服务的制造业产生压力,使制造业的收益减少,从而导致增长率的下降。四、九十年代的经济低速增长 前文用增长会计方法分析了90年代经济低速增长的劳动、资本、全要素生产率因素,这里结合这三个生产要素,进一步分析低速增长的直接原因。(一)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日本泡沫经济在1988-1989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1989年日经平均股价最高时达到38915.87日元,年平均股价为34506日元,相当于1985年的2.7倍。泡沫经济的崩溃源于从1989年5月开始的5次大幅度调高贴现率,调高贴现率政策对证券市场产生巨大冲击。给泡沫经济崩溃有力一击的另一政策是1991年制定的“地价税”。在一系列政策冲击下,泡沫经济崩溃。泡沫经济崩溃的最直接影响是股价、地价等资产价格的缩水,资产价格缩水又造成多方面的影响,首当其冲的是使企业经营困难或破产,资产负债率猛增,无法偿还银行的借款,从而导致银行出现巨额不良债权 不良债权的定义有多种,最基本的定义是将全国银行的风险管理债权作为不良债权,以这个定义为标准,日本的不良债权从1992年至2001年依次为127,746、135,759、125,462、285,043、217,890、297,580、296,270、303,660、325,150、420,280亿日元(资料来源:金融庁不良債権等状況2003年2月)。巨额不良债权不仅使金融机构背上沉重包袱,而且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运行。不良债权导致银行“惜贷”甚至“逼债”,即不但不愿向企业贷款,还绞尽脑汁收回以前借贷出去的款项,致使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筹资困难,投资活动受到抑制。股价、地价等资产价格的缩水,还使得居民的财产减少,收支状况恶化,严重影响消费增长。因为居民拥有的股票、房地产大幅贬值,家庭财产自然减少,而财产又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 生命周期假说(life cycle hypothesis)和弗里德曼(Friedman,Milton)的持久收入假说(permanent-income hypothesis)均认为当前收入只是决定消费支出的因素之一,预期和财富也是决定消费的因素。,财产减少自然引致消费减少。资产价格缩水还导致物价下跌,出现通货紧缩(deflation)。因为物价水平深受股价、地价变化的影响,当这些资产价格上升时,物价也会随之上涨,反之物价下跌。1999年以来物价持续负增长,出现严重的通货紧缩,与泡沫经济崩溃带来的资产价格缩水不无关系。不过实证分析发现资产价格对日本物价影响不是很大,因为日本物价长期以来相当稳定,泡沫经济狂热的1986-1988年物价上涨率分别仅为0.6%、0.1%、0.7%,1989年物价上涨率才有所上升,也只达到2.3%,1990、1991年分别涨至3.1%、3.3%。1992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资产价格缩水的影响,物价上涨率降至1.6%,下跌1.7个百分点。 (二)国际经济环境恶化 国际经济环境恶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日元汇率的长期升值压力。1949年至1971年8月日元汇率一直是1美元固定兑换360日元。1973年2月进入浮动汇率制以后,日元汇率虽时升时降,历经了几次升值期和贬值期,但总的趋势却是持续上升。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大幅度上升,1987年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日元升值对日本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对进出口的影响一方面是削弱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不利于出口,另一方面则导致进口产品价格下降。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在经济繁荣时期能缓和通货膨胀压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但是当经济低速增长时,进口产品价格下降却会引起物价总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而导致“进口推动型通货紧缩”,不利于日本经济的复苏。日元升值还导致日本国内的工资成本和厂房设备成本增加,从而促使企业纷纷向海外转移生产,导致日本产业空洞化。其次,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和激化。日本的制造业具有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特别是从6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前半期出口急速增加,这成为与欧美各国发生贸易摩擦的原因。特别是彩电、钢铁、汽车等产业,日本对美国的出口更是势不可挡。表10显示世界总出口中,美国、表10 世界出口额的地区、国别构成份额 (单位:%)1960年1970年1980年1990年1994年世 界100100100100100先进国家70.576.266.771.668 美国16.614.611.911.512 日本3.46.66.98.49.3 EU41.544.640.343.638 发展中国家29.523.833.328.432 东亚6.44.67.512.116.7 中南美7.85.65.53.73.6资料来源:日本贸易振兴会,世界日本貿易,1995白書贸易篇,第28页。欧盟(EU)、日本、东亚、中南美各自所占份额,从6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前半期欧美所占份额减少,日本所占份额大幅度增加,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的出口抢夺了欧美的出口市场。在西方国家中,又以日美贸易摩擦最为激烈。在五、六十年代经济高速增长阶段,日本尚没有成为美国的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在各方面得到美国的关照和扶持,美国对日本可以说是“慷慨”与“大度”,对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也采取宽容态度,但是随着日本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美国相对经济实力的下降,日美贸易关系逐渐发生了很大转变,6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大幅度增加,1965年日方顺差仅为4.4亿美元,发展到1969年已高达15.6亿美元,日美贸易摩擦开始出现,不过当时冲突并不激烈。进入80年代,美国对日贸易赤字迅速增加,1987年达到598亿美元,日美贸易矛盾激化。90年代初,日美贸易冲突空前尖锐,美国不再容忍日本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和日本市场的封闭性,不断要求日本开放市场,打破封闭,日美贸易摩擦的领域不断扩大,花样不断翻新,以至于日美贸易摩擦在西方国家表现得最为激烈。(三)政策原因:财政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 20世纪60年代中期尤其是70年代以来,日本一直奉行赤字财政政策,财政支出规模日益膨胀。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后,为了刺激经济,日本政府更是积极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日本经济增长功不可没,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因此不能说这些扩张性财政政策没有效果,如果没有这些财政支出,日本经济可能更加恶化。但是,扩张性财政政策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确实存在效果不明显或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的问题,值得深刻反思。效果不明显应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由于连年实行赤字财政政策,日本累积了巨大的财政风险,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从而严重削弱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日本财政状况可参见表11的国际比较。首先看每年流量的财政赤字(与表11 财政平衡的国际比较(与名义GDP之比、%)一般政府的财政赤字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日本1.91.80.8-2.4-2.8-4.2-4.9-3.7-5.5-7.1-7.4-7.2-7.9-7.7美国-4.3-5.0-5.9-5.0-3.6-3.1-2.2-0.90.30.71.4-0.5-3.1-3.0OECD平均-3.0-3.7-4.6-5.0-4.1-3.9-3.2-1.8-1.4-1.00.0-1.4-2.9-2.9一般政府债务余额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日本64.661.163.569.073.980.486.592.0103.0115.8123.4132.6142.7151.0美国66.671.474.175.875.074.573.971.468.365.359.559.760.762.0OECD平均61.162.766.170.471.574.175.274.975.274.672.173.075.076.6注:2002、2003年系OECD的估算值。资料来源:OECD Economic Outlook 72 ,December 2002,p118,转引自小峰隆夫,2003,第237页。名义GDP之比,表11)。90年代初期日本的财政平衡是黑字,是发达国家中财政状况最好的。然而1993年开始变为赤字,此后赤字不断扩大,2002年时点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达到7.9%,成为西方国家中财政状况最糟糕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