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总结

上传人:go****ng 文档编号:157668334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心理学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管理心理学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管理心理学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管理心理学:1)概念:综合运用管理学、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伦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体系中的人或群体的心理行为活动规律、人际关系以及人的积极性,借以解释、预测和激励组织中的人的行为,以达到提高工效为目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2)研究内容个体管理心理群体管理心理组织管理心理3)特点:多学科性 研究范围的潜在性 实践的有效性4)对象:人的行为规律及潜在的心理机制5)研究方法 a.观察法 :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的言语,行为,表情等反应,从而分析其内心活动及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分类:按观察者所处的情境特点分: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按观察者与被观察者的关系分: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 优点:目的明确、简易方便,所得资料比较系统、真实。 缺点:表面,肤浅,难以量化 b.访谈法 :研究者通过口头谈话的方式从被研究者那里收集第一手资料,了解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分类: 结构化访谈:研究者对访谈的走向和步骤起主导作用,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具有固定结构的统一问卷进行访谈 无结构化访谈:没有固定的访谈问题,研究者鼓励受访者用自己的语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半结构化访谈:研究者对访谈结构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同时也允许访者积极参与 优点:简单,适用,及时,第一手 缺点:不真实,不可靠 c.实验法 :有目的的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或行为表现进行研究的方法。分类: 实验室实验:是指在专门的实验室内,运用一定的仪器和设备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以研究某种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方法。 优点:可控,可重复,精确, 缺点:人为性强,脱离实际 现场实验:是指在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适当控制条件以研究某种心理与行为现象的方法 优点:可推广 缺点:有偏差 d.问卷法 :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编制出内容明确,表达准确的问卷,让被试者根据个人情况实事求是地做出回答,从而收集所需资料和数据的研究方法 优点:材料足,统计法,普遍适用 缺点:难质化,难反映实际行为 e.个案法 :对某一个体、群体、或组织,在较长时间里进行考察,了解,收集系统资料,以便研究其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规律的研究方法 优点:内容丰富 缺点:耗时长,取样少,不普遍适用,难以验证 f.测验法 投射测验: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试者的心理防御,在其不预防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 具体内容:通过给受试者一些未完成的图片等一系列模糊刺激,要求其作出反应,使受试者在不知不觉中将自己的感情、愿望、思想投射其中,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试者的人格。 理论基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人格理论。 著名测试:夏洛克墨迹测验、主体统觉测验 夏洛克墨迹测验: 由瑞士精神医学家夏洛克于1921年设计出 让受试者看10张墨迹图片,5张彩色,5张黑白 每呈现一张,同时问:“看见了什么”“这可能是什么”“想到了什么”等,被试者从不同角度看图片,并作自由回答。 主试记录被试者的语言反应,并注意情绪表现和伴随的方法,以此分析受试者的人格。 主体统觉测验 由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和摩根于1935年编制出 该实验包含30张模棱两可的图片和一张空白图片。图片内容多为任务,也有风景,但每张至少有一个物 受试者选取其中的20张,主试每次给其呈现一张,让受试者据此编故事 受试者每次都回答四个问题:途中发生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境,图中的任务在想什么,故事的结局会怎样,主试以此分析受试者的人格。2.霍桑试验:1)中心课题:要通过一系列试验来测定各种工作物质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程度2)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 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大规模的访问与调查 接线板接线室试验3.感觉:1)含义: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首先,它是一种直接反映:时间上:此时此刻作用与感官的事物 空间上:在感官所能触及的范围内其次,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2)一般规律:感觉的适应性感觉对刺激强度的依赖性感觉的相互作用性3)意义:感觉是我们身体安全的保障系统感觉是我们心理安定的保障系统感觉是我们的认知兴趣和探究行为的最初推进器4. 感受性:人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即感觉灵敏程度。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差别感觉阈限:感觉所能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5.马赫带现象:人们在明暗交界处感到明处更明,暗处更暗的现象6.感觉补偿:某种感觉缺失后,其他感觉的感受性增强而起到部分弥补作用的额现象7.联觉:一种感觉的感受其受到刺激时,在另一种感觉通道也产生感觉的现象8.知觉:1)含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客观现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是一种基本的心理过程,常常和感觉一起被称为感知活动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对同一知觉对象,不同的人解释不同2)种类:社会知觉,物体知觉,错觉3)一般规律: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9.社会知觉:1)含义:指个体在社会生活实践过程中对别人、对群体、对自己所进行的认识过程,主要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和角色知觉。 包括:a.是依据知觉者过去经验及对有关线索的分析而进行的 b.是知觉者,被知觉者,和情境等因素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 c.是个体对社会刺激加以综合的结果 d.它不是某一单一的过程,而是将这些过程相互有机结合起来的社会认知活动 e.它是对人的认知,不同于对物的反映 f.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 g.目的是为了理解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如何了解他人和自己,并依据这种了解做出恰当的反应2)特点:选择性、防御性、显著性、完整性、心理惯性。3)影响因素:知觉者因素、知觉对象因素、知觉效应4)类型:自我知觉对他人的知觉人际知觉 10.知觉效应:1)首因效应:第一印象对人们认识他人产生的心理作用2)近因效应:最后(近)给人留下的印象对以后该对象的社会知觉产生影响3)定势效应:又称“心向效应”人们对一定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这种汉族昂太会对个体随后反应信息,加工产生影响4)刻板效应:又称“定型效应”人们用刻印在头脑中关于某人,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作为判断评价人的依据5)晕轮效应:由于对知觉对象某种品质或特点有清晰的知觉,掩盖了其其他品质或特点6)投射效应:总假设他人与自己有相同的心理倾向,把自己的特性归属到他人 尤其当他人的年龄,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等与自己相同时,更易于推己及人11.印象管理:a.又称为“印象整饰”,由心理学家库里、戈夫曼等提出 b.印象管理是社会互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指人们试图去管理和控制让人对自己所形成的印象的过程。c.每一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都有一种合适的社会模式,人们总是倾向于以一种与当前社会情境或人际背景相切合的形象来展示自己,以确保他人对自己做出愉快的评价。 d.个体印象管理的动机水平取决于三方面因素:印象与个人目标的相关性目标的价值期望给他人的印象与个体认为自己留给他人印象间的差异e.印象管理的技巧:从众、借口、道歉、吹捧、恩惠、沾光、自我推销12.自我知觉:1)含义: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以自我为认识对象,自我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2)包括:个性心理与行为表现3)产生方式:通过对他人知觉的结果和自我加以对照比较产生4)作用:调节作用5)发展阶段:生理的自我,社会的自我,心里的自我13.对他人的知觉:1)含义: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感官获得他人的外部特征的信息,对这些信息加以选择、组织和解释,进而判断他人的动机、情感和个性心理活动,形成对他人完整印象的知觉。2)影响因素:对象本身外部特征 知觉者经验,知识,价值观态度3)方法:仪表特征、面部表情、目光接触、言语表情的识别、身体姿态表情的观察14.角色知觉:1)含义:指根据他人表现出来的行为,对其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的知觉包括:一个根据某人的行为判定他的职业,对有关角色行为的社会标准的认识2)影响因素:a.角色期待:社会对人所担当的社会角色寄予一定的期望 b.角色冲突:每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并非一个两个,而由于角色的要求和行为标准 的差异,彼此之间可能发生冲突或矛盾 c.人的习得能力,社会经验,文化背景,个性特色15.人际知觉:1)含义: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知觉,是一个相互知觉的过程。2)特点:a.鲜明的情绪色彩 b.双向性:它是一个相互知觉的过程,知觉者有一定的动机和价值系统,被知觉者也有知觉能力,察觉他人对自己的评价看法,并以此来修饰自己的行为16.物体知觉1)含义:我们对物或事及外部关系的知觉。2)类型:空间知觉:人对客观存在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时间知觉:人对物质现象连续性,顺序性的反映运动知觉:人对空间中的物体运动特性的反映17.kappa效应:空间知觉影响时间知觉1)由汉塞尔和西尔维斯特提出2)它说明:若在人的视野中,物体的空间间隔不同,那么即使以同样的时间间隔呈现两对物体,而人的感觉总是空间近的持续时间短,空间远的持续时间长18.Tau效应:时间知觉影响空间知觉它表明:当分别呈现两个刺激的时间间隔愈大,人知觉到的刺激空间距离也越大19.错觉:1)含义:是指特定条件下所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歪曲的知觉。2)原因:感知条件不佳 客观刺激不清晰 强烈情绪影响 想象暗示 意识障碍20.记忆:1)含义: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大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2)分类:形象记忆型 抽象记忆型 情绪记忆型 动作记忆型3)作用:协调人的大部分心理功能 使人的心理活动有连续性21.思维:1)含义:是人脑借助与言语、表象或动作而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性质及关系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2)特征:概括性、间接性、对经验的改组。3)分类: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逻辑思维4)思维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和系统化。5)品质:是指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的差异,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标。它包括广阔性、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6)作用:是个体理解与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是智力活动的核心是进行实践活动特别是创造活动最重要的心理因素。22.情绪VS情感1).情绪:是指身体对行为成功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2).情感:是态度的一部分,它与态度中的内向感受,意向具有协调一致性,是态度在生理上的一种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包括:道德感,价值感3).联系:a.情感离不开情绪,情绪是情感的基础与外在表达b.情绪离不开情感,情感变化支配情绪,情感深度决定情绪表达的强弱c.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4).区别:a.情绪常与有机体的生理需要相联系情感常与个体的社会需要相联系b.情绪具有情境性,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4)实质:产生的基础是人的需要,对刺激情境的认知是情绪和情感产生的直接肇因。5)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23.意志:1)含义: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为了一定的目的,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2)性质:目的性 能动性3)过程:采取决定阶段:决定意志行动的方向执行决定阶段: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4)心理结构:a.期望:一个人在主观上希望发生某一事件的心理状态,是一种与将来有关的动机,期望的结果是意志行动所要达到的目的 b.抱负水平:是个人在做某件实际工作之前估计自己所能达到的成就目标。影响因素:成败经验,自信心,团体的成败经验 c.心理冲突5)品质: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自制力。6)分类:(冯特)冲动动作:由一种动机引起的有意动作:有两种动机存在,而由清晰有力的动机引起选择动作:存在对立的动机,动机斗争后选定的动机引起冯特认为,选择是意志的一个基本特征24.心理冲突:1)在形式上的分类:a.双趋冲突:又称“正正冲突”,即个体内心共存有两个目标,而且它们同样有吸引力,但因受到实际条件限制,只能两者择其一解决方式:根据实际条件果断取舍b.双避冲突:又称“负负冲突”即个人同时面临两个具有危害性的事情,它们可能引起相差不大的不良后果,而个体只能摆脱其中一个解决方式:两害相权取其轻c.趋避冲突:又称“正负冲突”即个人为了实现某个极有意义的目标,但又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时,有时甚至还有生命危险,而且其结果可能胜负参半解决方法:从长远着想,舍利取义d.多重趋避冲突:即个人面临两个或两个以上目标或情景,它们既有利又有弊,很难做出选择,因而造成的复杂矛盾的心理状态25.个性:1)含义:指个体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相互区别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2)性质:稳定性和可塑性的统一;独特性和一般性的统一;社会性和生物性的统一;能动性和社会制约性;统合性和功能性3)个性心理结构:动力结构、特征结构、调节结构。4)个性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个性结构理论;罗撒克的人格分层理论;卡特尔的特质阶层说;勒温的个性结构理论;大五人格理论。5)个性与管理:知人善用;因材对待,因材施教;配备合理的领导结构。26.气质:1)含义:是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指心理活动过程的速度、强度、灵活性、稳定性和指向性等。它不受活动的目的,动机,内容影响,是一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然特征。2)气质的类型理论:体型说、体液说、四根说、激素说、血型说。3)对工作效率的影响:正确认识人的气质;气质应与工作要求相符合;了解员工不同的气质有助于管理人员对员工的教育;气质对员工身体健康的影响。27.性格:1)含义: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部分。是人与人之间个别差异的表现。2)特征:态度特征: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理智特征:人们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情绪特征:指一个人在情绪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以及主导心境方面的特征;意志特征:指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3)性格的类型: 奥尔波特的性格类型理论;荣格的性格类型理论;斯普兰格的人格类型分类。4)性格的形成与发展:P75a.性格的形成因素:遗传作用、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的影响、社会实践b.性格的发展特点:内涵的发展,发展的连贯性,身体衰退早于心理衰退,发展曲线。28能力:1)含义:人们能够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特征2)表现:在相同情况下,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快慢”,“深浅”,“难易”以及“巩固”的差别3)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创造性能力和再造性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优势能力和非优势能力。4)能力结构理论: 二因素理论、群因素理论、智力理论、智慧结构理论5)能力的个体差异:能力类型、能力发展早晚、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智力、专门能力、创造力)6)能力的测量:一般能力测量:比奈能力测验,韦克斯勒智力能力测验 特殊能力测量 创造力测量:20C60Y芝加哥大学首创7)能力与管理:掌握特殊能力的要求掌握能力阈值,协调人机配合;(能力阈限是一个人从事某项工作,恰好具有完成某项工作的能力水平)因人而异,量才录用29.态度:1)含义: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较持久、较稳定的综合性心理倾向,它由认知、情感与意向三种心理成分构成2)特征:社会性、针对性、稳定性、间接性3)功能:适应功能、防御功能、认识功能、价值表现功能4)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需求、知识、社会影响、人格特征、个体经验5)态度形成阶段:顺从认同内化(美国凯尔曼)6)态度与行为的关系:态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影响人的工作效率,影响学习,影响耐力个体行为对态度的影响:态度改变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信息沟通理论30.登门槛效应:一个人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31.价值观:1)含义: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2)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取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3)分类:奥尔波特的价值观类型;格雷夫斯的价值观32.需要:1)含义: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2)三个环节:个体缺乏时,叫缺乏状态;个体自己去平衡这种缺乏状态个体去择取缺乏物3)分类:先天性,本能需要;社会性需要心理性需要4)需要与行为:未满足的需要是调动人积极性的原动力33.动机:1)含义: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特点: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力;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体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动机引发某种活动出现以后,并不能也不会立即停止;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是一个“中间力量”3)动机的功能: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4)动机水平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耶基斯多德森定律)a.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倒U形曲线b.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完成c.各个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力水平d.动机的最佳动力水平随任务的性质不同而不同e.若任务难,较低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完成5)动机的理论: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认知理论(期待价值理论、动机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理论)34.工作压力:1)含义:它由坎农于1925年提出,指人们在对付那些自己认为很难对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是机体内部的状态,对焦虑,强烈的情绪和生理的变化及挫折等感情的反应2)消极作用:生理、心理和行为3)压力来源:外部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工作场所(工作条件、工作的负荷与时间要求、工作的复杂程度、管理制度和领导的管理方式、职业发展、工资与奖金是否公平合理、人际关系压力)、个体因素的压力(个体的体格特征因素、经验身体健康状况)4)工作压力的管理:a.个体对策:经历三个阶段(冲击阶段安定阶段解决问题阶段)认清压力来源冷静面对并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压力反应处理情绪舒解保持乐观态度生理反应的调和行为的调和进行科学的时间管理b.组织对策:识别、改变或消除压力源;减轻压力带来的不良后果;促进工作与人的良好匹配;建立休假制度;积极开展、组织健康向上的文艺体育活动、建立社会支持网络,建立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企业文化,实行员工协助计划(也称为员工帮助计划,或员工协助方案,简称:EAP,是现代组织管理中的一种利用心理服务和法律,经济援助等方式帮助压力大,处境困难的员工的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是由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士为被咨询者提供心理,生理健康指导与交流服务的活动。是一种有效的帮助心理,行为和情绪存在问题的人群的方法。)科学的确定劳动定额和劳动负荷,设计弹性工作时间和休假等有助于保持员工的良好情绪状态35.职业枯竭:1)含义:是一种由于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员在工作的重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心理枯竭指由于持续的巨大压力产生的现象,是指个体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而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2)特征:生理耗竭、心智枯竭、情绪枯竭、价值枯竭、去人性化、行为症状。3)资源守恒理论:a.1989年,Hobfoll提出资源守恒理论,b.基本原理:人具有努力保护和获得资源的倾向,最优价值的资源损失会使人产生不安,职业枯竭是工作所需的资源耗尽率大于补充率时所产生的现象。4)职业枯竭经历5个阶段:蜜月期能量耗尽期侵性症状期危机期受创期。5)职业枯竭的影响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6)职业枯竭的危害:导致亚健康状态,甚至生命的早衰;导致人际冲突加剧,甚至家庭关系破裂;降低工作效能,甚至转岗、离职;降低工作士气,甚至破坏组织氛围。36.挫折:1)含义:指人类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由于某种刺激情境对人的目标产生阻碍,从而导致其动机无法实现,需要无法满足时所产生的个体消极情绪状态2)挫折所导致的行为反应:A积极的建设性行为:a.升华:个体遭受挫折后,把那些敌对,悲愤等消极冲动化为积极动力,加倍做出努力,选择更好的途径,做出更有意义的成绩b.重新解释目标:当目标无法达到时,延长实现目标的期限,或者重新调整目标水平,以期实现目标,减少挫折c.补偿:当一个人认定目标受到限制而无法达到时,他用实现另一个目标来进行补偿,或者以新的需要来取代原来的需要B消极的破坏性行为:反向行为:它是努力压制自己的意愿和感情,勉强去做一些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合理化: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借口,这种借口听起来似乎合理,但并非真实,在他人看来往往是不合逻辑的托词,但自己却能从中求得某种安宁,减少挫折感推诿:将自己做错事情的责任推给他人,这样可以减轻自己的内疚,维护自尊退缩和逃避:知难而退或畏难而退,不敢面对受挫的现实,遇到棘手的问题或情绪低落时,脱离当时的问题情境,转而从事其他无意义的事情表同:是一种以理想中的某人自居的心理,通过模仿某人的思想,言论,行为,甚至衣着等,在心理上分享此人的成功,冲淡自己未能达到此人那样的成就所产生的挫折感压抑:将痛苦的记忆从意识中排除,压抑到无意识中,以减轻挫折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反应倒退(退化):是面对挫折所表现出来的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形成成熟的倒退现象,甚至退化到儿童时期的某些行为表现攻击:当个体遇到挫折时,表现出无理智的,消极的,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可能针对他所认为的挫折源,也可能迁怒于无关的旁人或折磨自己甚至自杀3)挫折的原因:外部原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内部原因: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4)挫折容忍力(个体使行为免于失常的能力)的影响因素:生理素质,过去受挫折的经验对挫折的知觉判断对挫折的预见性高低其他心理素质5)挫折的积极后果和消极后果。6)挫折理论对管理者的启示:消除产生挫折的原因;采取宽容的态度;改变环境;改善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搞好心理咨询。37.工作满意度:1)含义:是指个体对他所从事的工作的态度,也就是他通过完成自己的工作能够获得的满足感的程度2)影响因素:工作本身、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个人特点、3)工作满意度对工作行为的影响:缺勤、离职、组织公民行为(员工自发进行的,在组织正式的薪酬体系中尚未得到明确或直接承认,但就整体而言,有益于组织运作的功能和效率的行为,常见的有:在非职责范围内,也不受规则奖励时,帮助员工,节约组织资源,提合理化建议等)绩效员工表达不满意的方式(建议、忠诚、退出、忽略)38.激励:1)含义:指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即通过各种客观因素的刺激,引发和增强人的行为的内驱力,使人达到一种兴奋的状态,从而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人自觉的行动。2)激励过程:目标、追求目标的积极性和能力投入、激励手段。3)激励的一般过程模式:需要的产生 个人将寻求和满足这些需要的方法,以恢复它的平衡状态 个人通过目标行为或工作,去满足需要 关于个人在实现目标方面的绩效成就,要由个人或别人来进行绩效评价 根据对绩效的评价,给与奖酬或惩罚 由个人来评价绩效和报酬,在多大程度上满足最初的需要 4)激励过程的要点:内外诱因分析、了解需要、要有明确的目标、激励要及时、利益兼顾。 5)激励的功能:发掘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弥补物质管理资源的不足。 6)激励的类型:以内容为标准:物质激励,精神激励 以性质为标准:正激励,负激励 以方式为标准:内在性激励,外在性激励 以效用为标准:短期性激励,长效性激励 7)激励的方式:外在性激励(物质性激励,社会感情激励);内在性激励(工作活动本身激励,工作任务完成激励)39.反馈效应:指个体对学习或工作的结果的了解,而这种对结果的了解又起到了强化作用,促进了个体更加努力,从而提高效率39.挫折攻击假说:挫折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行为,攻击行为的产生总是以某种形式的挫折存在为先决条件40.归因: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被观察者的行为,对环境加以控制,对行为加以激励或控制,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41.群体:1)含义: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集合体。2)种类:根据群体规模的大小程度:大群体,小群体 根据群体是否实际存在:假设群体(又称统计群体,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只为了研究工作上的方便和需要而划分出来的群体)实际群体 根据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3)功能:获得安全感,增强自信心和自尊;满足归属的需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满足责任感和成就感的需要,也可满足自尊的需要;群体还能协助人际关系,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激励;制约个人行为。4)发展阶段模型:a.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形成、震荡、规范化、执行任务和中止b.间断平衡模型(特点: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 即:群体的第一次会议确定群体发展方向,之后进入第一个阶段,在此阶段内群体按照惯性活动;第一阶段结束时,在生命周期的中间位置,群体发生转变,转变引起重大变革,转变后活动又依惯性进行,最后一次会议活动速度明显加快。)42.群体结构:1)含义:指全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以及保证群体有序运行的特征。2)主要维度:领导、角色、规范、地位、群体规模和群体构成。43.角色:1)含义: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某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2)角色理论:a.角色同一性:对同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b.角色知觉: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和理解 c.角色期待: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 d.角色冲突:当个体面临多种角色期待时,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就很难服从另一种角色的要求的情境44.地位:指别人对群体或群体成员的位置或层次的一种社会性界定45:群体规范:1)含义:是指群体所确立的,并为群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守的行为标准、准则。2)地位:它是一个群体能保持一致的基本因素,是群体结构中的基本要素3)内容:它规定群体对成员行为可以接受和不能容忍的范围4)类型:成文正式 不成文非正式5)形成方式:a.群体中某个领导或有影响力的人物所做的明确规定 b.私人友谊 c.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d.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6)特点:从个体角度讲,它意味着某种情境下对一个人行为方式的期待7)功能:约束指导成员行为44.群体压力:1)含义:指已经成型的群体规范对群体成员的行为产生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促使成员和群体行为保持一致。2)性质:不具有强制性,但是是难以违抗的力量3)结果:产生从众行为4)功能:有助于达成群体目标及维持群体的生存有助于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从而增加个人安全感。5)对群体中的异议者施加压力的方式:理智讨论(理智压力):让与会者自由发表意见,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少数人放弃个人意见,服从多数人意见怀柔政策:当通过讲道理已经不能使少数人屈服时,可用开玩笑的和和稀泥的方式表明群体与他个人并无原则性分歧,赞同大家的看法对己对人都有好处舆论压力;四面楚歌心理隔离:铁腕政策6)目的:旨在是群体成员遵守群体规范,从而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达成群体共同目标45.从众心理:1)含义: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2)产生原因:寻求行为参照;避免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46.服从心理:1)含义:又称依从,顺从,指个体为了符合群体或他人的期望和赞许而表现出来的符合外部要求的行为。2)原因:合法性权威 为了获得别人赞许47.逆反心理:1)含义:是个体受到威胁时的保护感,是一种保卫或恢复自由和独立的动机,是一种和大多数人对立的,和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48.暗示:1)含义:指在无对抗条件下,人们对某种信息迅速无批判地加以接受,并以此而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2)性质:是一种刺激,能引起被暗示的反应,是一种直接或间接的提示,不是说服,无需讲道理3)分类:直接,间接4)原因:群体,权威49.模仿心理:1)含义:它来源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人类大多数行为是通过榜样作用而习得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会形成怎样从事某些新行为的观念,并在以后用这种编码信息指导行动。2)本质:榜样化的过程3)启示:要重视企业当中榜样的力量50.社会助长:1)含义:又称社会促成,指人在有其他人在场的时候,工作表现好于自己单独工作时的现象。2)优势反应强化说:他人的存在会使人们动机水平增加,从而强化人们的行为表现51.社会惰化:1)含义:也称社会惰化作用或社会逍遥,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件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2)观众评价理论:指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他人的评价,并且随着自我意识和社会意识的发展,会逐渐关注他人的评价,争取赢得他人对自己的好评价,但是活动评价对于不同人的社会促进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它受几方面影响:性别,年龄,个体特征对动机的影响52去个体化:1)含义: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2)包括:个体责任感的丧失,对团体的敏感度增加3)去个体化的产生与三个因素有关:激起、匿名性以及责任分担(个体自我意识功能下降)。4)表现:正常控制机制的崩溃:即道德意识,社会规范不起作用53.非正式群体:1)含义:指人们在活动中自发形成的,未经任何权力机构承认或批准而形成的群体。2)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正确认识非正式群体;充分利用非正式群体的特点;重视非正式群体中的领袖人物;区别对待各种非正式群体。54.群体凝聚力:1)含义:又称群体内聚力,指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吸引、接纳,同时愿意留在群体中的程度,也就是群体对成员的内在吸引力。2)包括:自然凝聚力、工作凝聚力、领导凝聚力、情感凝聚力。3)影响因素:成员素质:性别构成、依赖性、在一起的时间;内部关系:加入群体的难度、群体的内部一致性、群体的领导方式、群体内部的奖励方式和目标结构、信息的沟通;外部关系:群体规模、群体地位、外部压力55.群体思维:(由美国心理学家杰尼斯提出)1)含义:指群体成员由于收到从众的压力,对那些不寻常的、少数人的观点难以充分表达出来,群体对其又不能作出客观评价的情况。2)前提条件:群体凝聚力、群体与外界的隔绝、命令式的领导方式、缺乏有条理的决策方法程序、现有的方案被有影响力的领导所接受而使群体没有信心去寻找更好的方案。3)表现:无懈可击的错觉;行为的合理化;对群体的道德深信不疑;对群体外成员的看法刻板化、从众压力、自我压抑、全体一致的错觉、思维警卫(群体决策一旦形成,某些成员便会有意的扣留或隐藏那些不利于群体决策的信息和资料,或者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建议,以此来保护决策的合法性) 4)缺憾决策的表现:a.不全面研究变通方法 b.不全面研究决策目标 c.不考察既定选择的冒险性 d.不重新评价其他选择 e.不指定其他备用方案 f.信息资料不充分 g.对既有资料处理有偏见56.群体转移:(群体极化)1)含义:指在讨论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决策的过程中,群体成员倾向于夸大自己最初的立场或观点的决策心理现象。2)产生原因:群体成员的关系;关键人物的影响;文化背景的影响;群体决策的任务分散。3)群体转移的内在过程:信息影响模型:群体成员能为决策提供不同的信息社会比较模型:群体成员极力将群体的观念表达得比群体真实感受还要极端一点,以获得同伴关注57.组织发展:1)含义: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内外环境,通过长期的努力来改进和更新组织的过程,特别是实施有效和协调的管理。2)特征:组织发展包含深层次的变革,包含高度的价值取向;组织发展是一个诊断改进周期;组织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组织发展是以有计划的再教育手段实现变革的策略;组织发展具有明确的目标与计划性3)观念与目标:对人的尊重;信任和支持;权力平等;公开对质;参与。4)动因: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5)五大法则:a.利益群体均势法则 b.杠杆法则 c.动量法则 d.反馈和调整法则 e.领导法则58.心理契约:1)含义:它是由阿吉里斯提出的,是在组织与员工互动关系的情境中,员工个体对于相互之间责任与义务的信念系统。2)包括:员工心理契约;组织心理契约。3)特点:主观性、自愿性、互惠性、动态性、心理契约与经济契约的不同心理契约与组织承诺之间的差异。4)分类:交易型、关系型5)作用:加深员工间的相互理解;引起组织和员工双方对相互期望的重视;可以提高组织的凝聚力。59.投入升级:1)含义:群体决策中的决策者为了证明其最初的决策的正确性,进一步向已经证明投资失败的项目增加新的投资,希望能够弥补过去的损失,并最终获得盈利。 2)调试:a.要积极采纳外界意见 b.要鼓励试验并允许失败60.领导VS管理:1)联系:a.领导具有管理中计划,组织,控制的一般属性,在对人力,物力,财力和其他资源处理的过程中有相同之处 b.在实现组织目标上,领导与管理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二者不可或缺2)区别:a.领导具有全局性,超前性,超脱性 管理具有局部性,现实性,具体性 b.领导是管理的一个方面 管理还包括计划,组织,控制等 c.领导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影响力,其功能是推进变革 管理是对组织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过程,其功能是配置资源以及维持秩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